'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
"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太平天國(劇照)

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一度讓清王朝搖搖欲墜。而這場運動能被平定,曾國藩、曾國荃兄弟居功至偉。曾國藩作為湘軍統帥,自然是頭號功臣,而弟弟曾國荃的軍功也十分顯赫,太平天國最重要的兩座城池——安慶和天京都是他帶兵打下來的。

然而,太平天國的覆滅,對曾國藩來說只是功業的一部分。此後八年,他領導洋務運動,開闢中國近代化之路,在武功之外又留下巨大政績;而他的道德文章、為人處世,更是被無數後人傾心效法,甚至被奉為“一代完人”。

"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太平天國(劇照)

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一度讓清王朝搖搖欲墜。而這場運動能被平定,曾國藩、曾國荃兄弟居功至偉。曾國藩作為湘軍統帥,自然是頭號功臣,而弟弟曾國荃的軍功也十分顯赫,太平天國最重要的兩座城池——安慶和天京都是他帶兵打下來的。

然而,太平天國的覆滅,對曾國藩來說只是功業的一部分。此後八年,他領導洋務運動,開闢中國近代化之路,在武功之外又留下巨大政績;而他的道德文章、為人處世,更是被無數後人傾心效法,甚至被奉為“一代完人”。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曾國藩

相比之下,曾國荃就遜色多了。太平天國使他從一個鄉間秀才成為湘軍名將,和兄長一樣封爵開府,然而這既是他一生功業的起點,也是頂點。自那以後,他雖然也歷任巡撫、總督,但拿得出手的政績卻寥寥無幾,在官場上還屢受挫折,幾起幾落。終其一生,他都沒能完成從“名將”到“名臣”的轉變,他的歷史形象和地位非但無法與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比肩,即便和同期的彭玉麟、駱秉章、沈葆楨等人相比也似乎差了一截。以至今天的多數人對曾國荃的印象要麼模糊,要麼臉譜化,似乎他只是一個鎮壓太平天國的“劊子手”,一個“揮金如土,殺人如麻”的“武夫”。

作為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立有大功,又有強大的靠山和豐富的資源,還是一個“優貢”(秀才中的優等生),卻以這樣一種赳赳武夫的面目被歷史定格,無疑令人困惑。而這種尷尬結局,除去時代、環境的因素,更多的是源自他的性格、情商、格局的種種缺陷。

"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太平天國(劇照)

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一度讓清王朝搖搖欲墜。而這場運動能被平定,曾國藩、曾國荃兄弟居功至偉。曾國藩作為湘軍統帥,自然是頭號功臣,而弟弟曾國荃的軍功也十分顯赫,太平天國最重要的兩座城池——安慶和天京都是他帶兵打下來的。

然而,太平天國的覆滅,對曾國藩來說只是功業的一部分。此後八年,他領導洋務運動,開闢中國近代化之路,在武功之外又留下巨大政績;而他的道德文章、為人處世,更是被無數後人傾心效法,甚至被奉為“一代完人”。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曾國藩

相比之下,曾國荃就遜色多了。太平天國使他從一個鄉間秀才成為湘軍名將,和兄長一樣封爵開府,然而這既是他一生功業的起點,也是頂點。自那以後,他雖然也歷任巡撫、總督,但拿得出手的政績卻寥寥無幾,在官場上還屢受挫折,幾起幾落。終其一生,他都沒能完成從“名將”到“名臣”的轉變,他的歷史形象和地位非但無法與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比肩,即便和同期的彭玉麟、駱秉章、沈葆楨等人相比也似乎差了一截。以至今天的多數人對曾國荃的印象要麼模糊,要麼臉譜化,似乎他只是一個鎮壓太平天國的“劊子手”,一個“揮金如土,殺人如麻”的“武夫”。

作為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立有大功,又有強大的靠山和豐富的資源,還是一個“優貢”(秀才中的優等生),卻以這樣一種赳赳武夫的面目被歷史定格,無疑令人困惑。而這種尷尬結局,除去時代、環境的因素,更多的是源自他的性格、情商、格局的種種缺陷。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曾國荃(1824—1890)

翻開《曾國藩家書》,我們會發現,在四個弟弟當中,曾國藩對曾國荃的提攜和栽培最多,從用兵佈陣到做人做官,無不悉心指點;從軍需糧餉到任務分配,也往往偏袒傾斜。然而,曾國荃卻是弟弟中最愛和曾國藩頂嘴的。儘管兄長百般關照,他還總是不滿足,對於兄長的建議和批評,他虛心接受的不多,極力反駁的不少,每每讓曾國藩頭疼不已。

這首先要歸因於曾國荃的性格。應該說,曾國荃是有過人之處的,那就是“霸得蠻,耐得煩,吃得苦”。他意志堅強,做事認真,不畏艱險,肯用蠻力,不願取巧。但他的性格缺陷也同樣突出:爭強好勝,脾氣火爆,心胸狹隘,聽不得別人批評,又貪財好殺。

另一方面,曾國荃和哥哥的閱歷也大不相同。曾國藩科名早著,在官場摸爬滾打十多年,對天下大勢、朝廷、軍隊都非常瞭解;曾國荃則不過是一個湖南鄉下土秀才,除了早年跟哥哥去過北京之外,直到太平天國爆發前,沒出過遠門,沒辦過大事。這導致他目光短淺,視野不開闊,思維長度不夠,遇事考慮不周,只會使笨勁,用蠻力,圖一時之利。

這樣的性格與見識,如果再不聽曾國藩的指教,不知反省,可想而知會有什麼後果。

"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太平天國(劇照)

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一度讓清王朝搖搖欲墜。而這場運動能被平定,曾國藩、曾國荃兄弟居功至偉。曾國藩作為湘軍統帥,自然是頭號功臣,而弟弟曾國荃的軍功也十分顯赫,太平天國最重要的兩座城池——安慶和天京都是他帶兵打下來的。

然而,太平天國的覆滅,對曾國藩來說只是功業的一部分。此後八年,他領導洋務運動,開闢中國近代化之路,在武功之外又留下巨大政績;而他的道德文章、為人處世,更是被無數後人傾心效法,甚至被奉為“一代完人”。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曾國藩

相比之下,曾國荃就遜色多了。太平天國使他從一個鄉間秀才成為湘軍名將,和兄長一樣封爵開府,然而這既是他一生功業的起點,也是頂點。自那以後,他雖然也歷任巡撫、總督,但拿得出手的政績卻寥寥無幾,在官場上還屢受挫折,幾起幾落。終其一生,他都沒能完成從“名將”到“名臣”的轉變,他的歷史形象和地位非但無法與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比肩,即便和同期的彭玉麟、駱秉章、沈葆楨等人相比也似乎差了一截。以至今天的多數人對曾國荃的印象要麼模糊,要麼臉譜化,似乎他只是一個鎮壓太平天國的“劊子手”,一個“揮金如土,殺人如麻”的“武夫”。

作為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立有大功,又有強大的靠山和豐富的資源,還是一個“優貢”(秀才中的優等生),卻以這樣一種赳赳武夫的面目被歷史定格,無疑令人困惑。而這種尷尬結局,除去時代、環境的因素,更多的是源自他的性格、情商、格局的種種缺陷。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曾國荃(1824—1890)

翻開《曾國藩家書》,我們會發現,在四個弟弟當中,曾國藩對曾國荃的提攜和栽培最多,從用兵佈陣到做人做官,無不悉心指點;從軍需糧餉到任務分配,也往往偏袒傾斜。然而,曾國荃卻是弟弟中最愛和曾國藩頂嘴的。儘管兄長百般關照,他還總是不滿足,對於兄長的建議和批評,他虛心接受的不多,極力反駁的不少,每每讓曾國藩頭疼不已。

這首先要歸因於曾國荃的性格。應該說,曾國荃是有過人之處的,那就是“霸得蠻,耐得煩,吃得苦”。他意志堅強,做事認真,不畏艱險,肯用蠻力,不願取巧。但他的性格缺陷也同樣突出:爭強好勝,脾氣火爆,心胸狹隘,聽不得別人批評,又貪財好殺。

另一方面,曾國荃和哥哥的閱歷也大不相同。曾國藩科名早著,在官場摸爬滾打十多年,對天下大勢、朝廷、軍隊都非常瞭解;曾國荃則不過是一個湖南鄉下土秀才,除了早年跟哥哥去過北京之外,直到太平天國爆發前,沒出過遠門,沒辦過大事。這導致他目光短淺,視野不開闊,思維長度不夠,遇事考慮不周,只會使笨勁,用蠻力,圖一時之利。

這樣的性格與見識,如果再不聽曾國藩的指教,不知反省,可想而知會有什麼後果。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湘軍(劇照)

在湘軍中,曾國荃和許多將領的關係都很緊張,因為他仗著大帥胞弟的身份氣焰囂張,處處爭功奪利。面對曾國藩的批評,他的說法是,當今之天下,乃“勢利之天下,強凌弱之天下”,又說“在軍辦事日久,過於純良,每為人所欺壓,又行不動”,因此不肯收斂。

不光霸道,曾國荃帶兵還有兩大特點,一是能殺,二是能搶。

從安慶到天京,每攻下一城,曾國荃的湘軍都要大開殺戒,同時還要把城中財物洗劫一空。史料記載,曾國荃每打一次大仗,都要請假回一次老家,幹什麼?買地,蓋房子。他在湖南老家的豪宅“大夫第”經過連番擴建,規模宏大,富麗堂皇,有如王宮帝府。

正因如此,湘軍的另一名將彭玉麟對曾國荃深惡痛絕,再三要求曾國藩把這個弟弟殺掉,弄得曾國藩十分苦惱。

"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太平天國(劇照)

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一度讓清王朝搖搖欲墜。而這場運動能被平定,曾國藩、曾國荃兄弟居功至偉。曾國藩作為湘軍統帥,自然是頭號功臣,而弟弟曾國荃的軍功也十分顯赫,太平天國最重要的兩座城池——安慶和天京都是他帶兵打下來的。

然而,太平天國的覆滅,對曾國藩來說只是功業的一部分。此後八年,他領導洋務運動,開闢中國近代化之路,在武功之外又留下巨大政績;而他的道德文章、為人處世,更是被無數後人傾心效法,甚至被奉為“一代完人”。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曾國藩

相比之下,曾國荃就遜色多了。太平天國使他從一個鄉間秀才成為湘軍名將,和兄長一樣封爵開府,然而這既是他一生功業的起點,也是頂點。自那以後,他雖然也歷任巡撫、總督,但拿得出手的政績卻寥寥無幾,在官場上還屢受挫折,幾起幾落。終其一生,他都沒能完成從“名將”到“名臣”的轉變,他的歷史形象和地位非但無法與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比肩,即便和同期的彭玉麟、駱秉章、沈葆楨等人相比也似乎差了一截。以至今天的多數人對曾國荃的印象要麼模糊,要麼臉譜化,似乎他只是一個鎮壓太平天國的“劊子手”,一個“揮金如土,殺人如麻”的“武夫”。

作為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立有大功,又有強大的靠山和豐富的資源,還是一個“優貢”(秀才中的優等生),卻以這樣一種赳赳武夫的面目被歷史定格,無疑令人困惑。而這種尷尬結局,除去時代、環境的因素,更多的是源自他的性格、情商、格局的種種缺陷。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曾國荃(1824—1890)

翻開《曾國藩家書》,我們會發現,在四個弟弟當中,曾國藩對曾國荃的提攜和栽培最多,從用兵佈陣到做人做官,無不悉心指點;從軍需糧餉到任務分配,也往往偏袒傾斜。然而,曾國荃卻是弟弟中最愛和曾國藩頂嘴的。儘管兄長百般關照,他還總是不滿足,對於兄長的建議和批評,他虛心接受的不多,極力反駁的不少,每每讓曾國藩頭疼不已。

這首先要歸因於曾國荃的性格。應該說,曾國荃是有過人之處的,那就是“霸得蠻,耐得煩,吃得苦”。他意志堅強,做事認真,不畏艱險,肯用蠻力,不願取巧。但他的性格缺陷也同樣突出:爭強好勝,脾氣火爆,心胸狹隘,聽不得別人批評,又貪財好殺。

另一方面,曾國荃和哥哥的閱歷也大不相同。曾國藩科名早著,在官場摸爬滾打十多年,對天下大勢、朝廷、軍隊都非常瞭解;曾國荃則不過是一個湖南鄉下土秀才,除了早年跟哥哥去過北京之外,直到太平天國爆發前,沒出過遠門,沒辦過大事。這導致他目光短淺,視野不開闊,思維長度不夠,遇事考慮不周,只會使笨勁,用蠻力,圖一時之利。

這樣的性格與見識,如果再不聽曾國藩的指教,不知反省,可想而知會有什麼後果。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湘軍(劇照)

在湘軍中,曾國荃和許多將領的關係都很緊張,因為他仗著大帥胞弟的身份氣焰囂張,處處爭功奪利。面對曾國藩的批評,他的說法是,當今之天下,乃“勢利之天下,強凌弱之天下”,又說“在軍辦事日久,過於純良,每為人所欺壓,又行不動”,因此不肯收斂。

不光霸道,曾國荃帶兵還有兩大特點,一是能殺,二是能搶。

從安慶到天京,每攻下一城,曾國荃的湘軍都要大開殺戒,同時還要把城中財物洗劫一空。史料記載,曾國荃每打一次大仗,都要請假回一次老家,幹什麼?買地,蓋房子。他在湖南老家的豪宅“大夫第”經過連番擴建,規模宏大,富麗堂皇,有如王宮帝府。

正因如此,湘軍的另一名將彭玉麟對曾國荃深惡痛絕,再三要求曾國藩把這個弟弟殺掉,弄得曾國藩十分苦惱。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可以說,曾國荃一出場,就沒有表現出一個“名臣”應有的格局,而更像一個暴發戶。

但真正讓曾國荃的名臣之路蒙上陰影的,並非這些劣跡,而是戰爭後期的一次錯誤抉擇。

1861年,在攻下安慶之後,湘軍準備進攻天京。但就在這年十一月,太平軍突然進攻上海,駐紮上海的綠營軍無法抵禦,當地士紳奔赴安慶向曾國藩求援。當時上海已開埠通商,繁華富庶,士紳們還承諾每月供給湘軍十萬兩銀子,這對經常為軍餉發愁的曾國藩來說非常有吸引力。因此,雖然此事打亂了曾國藩的戰略計劃,但他還是答應派兵救援。

"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太平天國(劇照)

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一度讓清王朝搖搖欲墜。而這場運動能被平定,曾國藩、曾國荃兄弟居功至偉。曾國藩作為湘軍統帥,自然是頭號功臣,而弟弟曾國荃的軍功也十分顯赫,太平天國最重要的兩座城池——安慶和天京都是他帶兵打下來的。

然而,太平天國的覆滅,對曾國藩來說只是功業的一部分。此後八年,他領導洋務運動,開闢中國近代化之路,在武功之外又留下巨大政績;而他的道德文章、為人處世,更是被無數後人傾心效法,甚至被奉為“一代完人”。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曾國藩

相比之下,曾國荃就遜色多了。太平天國使他從一個鄉間秀才成為湘軍名將,和兄長一樣封爵開府,然而這既是他一生功業的起點,也是頂點。自那以後,他雖然也歷任巡撫、總督,但拿得出手的政績卻寥寥無幾,在官場上還屢受挫折,幾起幾落。終其一生,他都沒能完成從“名將”到“名臣”的轉變,他的歷史形象和地位非但無法與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比肩,即便和同期的彭玉麟、駱秉章、沈葆楨等人相比也似乎差了一截。以至今天的多數人對曾國荃的印象要麼模糊,要麼臉譜化,似乎他只是一個鎮壓太平天國的“劊子手”,一個“揮金如土,殺人如麻”的“武夫”。

作為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立有大功,又有強大的靠山和豐富的資源,還是一個“優貢”(秀才中的優等生),卻以這樣一種赳赳武夫的面目被歷史定格,無疑令人困惑。而這種尷尬結局,除去時代、環境的因素,更多的是源自他的性格、情商、格局的種種缺陷。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曾國荃(1824—1890)

翻開《曾國藩家書》,我們會發現,在四個弟弟當中,曾國藩對曾國荃的提攜和栽培最多,從用兵佈陣到做人做官,無不悉心指點;從軍需糧餉到任務分配,也往往偏袒傾斜。然而,曾國荃卻是弟弟中最愛和曾國藩頂嘴的。儘管兄長百般關照,他還總是不滿足,對於兄長的建議和批評,他虛心接受的不多,極力反駁的不少,每每讓曾國藩頭疼不已。

這首先要歸因於曾國荃的性格。應該說,曾國荃是有過人之處的,那就是“霸得蠻,耐得煩,吃得苦”。他意志堅強,做事認真,不畏艱險,肯用蠻力,不願取巧。但他的性格缺陷也同樣突出:爭強好勝,脾氣火爆,心胸狹隘,聽不得別人批評,又貪財好殺。

另一方面,曾國荃和哥哥的閱歷也大不相同。曾國藩科名早著,在官場摸爬滾打十多年,對天下大勢、朝廷、軍隊都非常瞭解;曾國荃則不過是一個湖南鄉下土秀才,除了早年跟哥哥去過北京之外,直到太平天國爆發前,沒出過遠門,沒辦過大事。這導致他目光短淺,視野不開闊,思維長度不夠,遇事考慮不周,只會使笨勁,用蠻力,圖一時之利。

這樣的性格與見識,如果再不聽曾國藩的指教,不知反省,可想而知會有什麼後果。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湘軍(劇照)

在湘軍中,曾國荃和許多將領的關係都很緊張,因為他仗著大帥胞弟的身份氣焰囂張,處處爭功奪利。面對曾國藩的批評,他的說法是,當今之天下,乃“勢利之天下,強凌弱之天下”,又說“在軍辦事日久,過於純良,每為人所欺壓,又行不動”,因此不肯收斂。

不光霸道,曾國荃帶兵還有兩大特點,一是能殺,二是能搶。

從安慶到天京,每攻下一城,曾國荃的湘軍都要大開殺戒,同時還要把城中財物洗劫一空。史料記載,曾國荃每打一次大仗,都要請假回一次老家,幹什麼?買地,蓋房子。他在湖南老家的豪宅“大夫第”經過連番擴建,規模宏大,富麗堂皇,有如王宮帝府。

正因如此,湘軍的另一名將彭玉麟對曾國荃深惡痛絕,再三要求曾國藩把這個弟弟殺掉,弄得曾國藩十分苦惱。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可以說,曾國荃一出場,就沒有表現出一個“名臣”應有的格局,而更像一個暴發戶。

但真正讓曾國荃的名臣之路蒙上陰影的,並非這些劣跡,而是戰爭後期的一次錯誤抉擇。

1861年,在攻下安慶之後,湘軍準備進攻天京。但就在這年十一月,太平軍突然進攻上海,駐紮上海的綠營軍無法抵禦,當地士紳奔赴安慶向曾國藩求援。當時上海已開埠通商,繁華富庶,士紳們還承諾每月供給湘軍十萬兩銀子,這對經常為軍餉發愁的曾國藩來說非常有吸引力。因此,雖然此事打亂了曾國藩的戰略計劃,但他還是答應派兵救援。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一開始,他想把這個任務交給曾國荃。在他看來,曾國荃去上海可得三大好處。一是上海錢糧充足;二是長江下游當時已大半淪陷,打下上海後,可以順勢拿下蘇杭等江南名城,立功機會更多;三是曾國荃當時已擁有布政使的實職,如能拿下上海,可望升為江蘇巡撫,正式位列封疆大吏。

然而,當曾國藩把這個計劃告訴曾國荃時,卻被他一口回絕了。

當時曾國荃的全部注意力都被天京所吸引。在他看來,天京是太平天國都城,拿下天京就立了“頭功”,何況咸豐有言在先,誰拿下天京就封誰為王。這個誘惑實在太大了,他說什麼也不捨得讓給別人。於是給曾國藩回信:

“淞滬財賦甲天下,籌餉易。然賊巢在金陵,急攻其巢,必以全力援救,而後蘇杭可圖。願任其難者。”

曾國荃的這封回信,成就了中國近代史上另一個重要人物——李鴻章。

"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太平天國(劇照)

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一度讓清王朝搖搖欲墜。而這場運動能被平定,曾國藩、曾國荃兄弟居功至偉。曾國藩作為湘軍統帥,自然是頭號功臣,而弟弟曾國荃的軍功也十分顯赫,太平天國最重要的兩座城池——安慶和天京都是他帶兵打下來的。

然而,太平天國的覆滅,對曾國藩來說只是功業的一部分。此後八年,他領導洋務運動,開闢中國近代化之路,在武功之外又留下巨大政績;而他的道德文章、為人處世,更是被無數後人傾心效法,甚至被奉為“一代完人”。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曾國藩

相比之下,曾國荃就遜色多了。太平天國使他從一個鄉間秀才成為湘軍名將,和兄長一樣封爵開府,然而這既是他一生功業的起點,也是頂點。自那以後,他雖然也歷任巡撫、總督,但拿得出手的政績卻寥寥無幾,在官場上還屢受挫折,幾起幾落。終其一生,他都沒能完成從“名將”到“名臣”的轉變,他的歷史形象和地位非但無法與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比肩,即便和同期的彭玉麟、駱秉章、沈葆楨等人相比也似乎差了一截。以至今天的多數人對曾國荃的印象要麼模糊,要麼臉譜化,似乎他只是一個鎮壓太平天國的“劊子手”,一個“揮金如土,殺人如麻”的“武夫”。

作為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立有大功,又有強大的靠山和豐富的資源,還是一個“優貢”(秀才中的優等生),卻以這樣一種赳赳武夫的面目被歷史定格,無疑令人困惑。而這種尷尬結局,除去時代、環境的因素,更多的是源自他的性格、情商、格局的種種缺陷。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曾國荃(1824—1890)

翻開《曾國藩家書》,我們會發現,在四個弟弟當中,曾國藩對曾國荃的提攜和栽培最多,從用兵佈陣到做人做官,無不悉心指點;從軍需糧餉到任務分配,也往往偏袒傾斜。然而,曾國荃卻是弟弟中最愛和曾國藩頂嘴的。儘管兄長百般關照,他還總是不滿足,對於兄長的建議和批評,他虛心接受的不多,極力反駁的不少,每每讓曾國藩頭疼不已。

這首先要歸因於曾國荃的性格。應該說,曾國荃是有過人之處的,那就是“霸得蠻,耐得煩,吃得苦”。他意志堅強,做事認真,不畏艱險,肯用蠻力,不願取巧。但他的性格缺陷也同樣突出:爭強好勝,脾氣火爆,心胸狹隘,聽不得別人批評,又貪財好殺。

另一方面,曾國荃和哥哥的閱歷也大不相同。曾國藩科名早著,在官場摸爬滾打十多年,對天下大勢、朝廷、軍隊都非常瞭解;曾國荃則不過是一個湖南鄉下土秀才,除了早年跟哥哥去過北京之外,直到太平天國爆發前,沒出過遠門,沒辦過大事。這導致他目光短淺,視野不開闊,思維長度不夠,遇事考慮不周,只會使笨勁,用蠻力,圖一時之利。

這樣的性格與見識,如果再不聽曾國藩的指教,不知反省,可想而知會有什麼後果。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湘軍(劇照)

在湘軍中,曾國荃和許多將領的關係都很緊張,因為他仗著大帥胞弟的身份氣焰囂張,處處爭功奪利。面對曾國藩的批評,他的說法是,當今之天下,乃“勢利之天下,強凌弱之天下”,又說“在軍辦事日久,過於純良,每為人所欺壓,又行不動”,因此不肯收斂。

不光霸道,曾國荃帶兵還有兩大特點,一是能殺,二是能搶。

從安慶到天京,每攻下一城,曾國荃的湘軍都要大開殺戒,同時還要把城中財物洗劫一空。史料記載,曾國荃每打一次大仗,都要請假回一次老家,幹什麼?買地,蓋房子。他在湖南老家的豪宅“大夫第”經過連番擴建,規模宏大,富麗堂皇,有如王宮帝府。

正因如此,湘軍的另一名將彭玉麟對曾國荃深惡痛絕,再三要求曾國藩把這個弟弟殺掉,弄得曾國藩十分苦惱。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可以說,曾國荃一出場,就沒有表現出一個“名臣”應有的格局,而更像一個暴發戶。

但真正讓曾國荃的名臣之路蒙上陰影的,並非這些劣跡,而是戰爭後期的一次錯誤抉擇。

1861年,在攻下安慶之後,湘軍準備進攻天京。但就在這年十一月,太平軍突然進攻上海,駐紮上海的綠營軍無法抵禦,當地士紳奔赴安慶向曾國藩求援。當時上海已開埠通商,繁華富庶,士紳們還承諾每月供給湘軍十萬兩銀子,這對經常為軍餉發愁的曾國藩來說非常有吸引力。因此,雖然此事打亂了曾國藩的戰略計劃,但他還是答應派兵救援。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一開始,他想把這個任務交給曾國荃。在他看來,曾國荃去上海可得三大好處。一是上海錢糧充足;二是長江下游當時已大半淪陷,打下上海後,可以順勢拿下蘇杭等江南名城,立功機會更多;三是曾國荃當時已擁有布政使的實職,如能拿下上海,可望升為江蘇巡撫,正式位列封疆大吏。

然而,當曾國藩把這個計劃告訴曾國荃時,卻被他一口回絕了。

當時曾國荃的全部注意力都被天京所吸引。在他看來,天京是太平天國都城,拿下天京就立了“頭功”,何況咸豐有言在先,誰拿下天京就封誰為王。這個誘惑實在太大了,他說什麼也不捨得讓給別人。於是給曾國藩回信:

“淞滬財賦甲天下,籌餉易。然賊巢在金陵,急攻其巢,必以全力援救,而後蘇杭可圖。願任其難者。”

曾國荃的這封回信,成就了中國近代史上另一個重要人物——李鴻章。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李鴻章

李鴻章此時已在曾國藩身邊做幕僚多年,正愁沒機會獨立發展。在曾國荃拒絕去上海之後,李鴻章主動請纓,表示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務。其實從資歷上看,李鴻章擔任主帥有點勉強,但既然曾國荃不積極,李鴻章又表現出如此強烈的進取心,曾國藩於是派李鴻章創立淮軍,開赴上海。

事實證明,進軍上海是一個難得的建立功名的好機會。李鴻章到上海之後,在經濟上獲得巨量財源,軍事上通過口岸獲得大量西方先進武器,政治上則經曾國藩保奏為江蘇巡撫,地位一舉超過了曾國荃。更重要的是,從此他與西方密切接觸,迅速瞭解世界局勢,眼界大開,為以後的洋務之路打下了基礎。

"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太平天國(劇照)

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一度讓清王朝搖搖欲墜。而這場運動能被平定,曾國藩、曾國荃兄弟居功至偉。曾國藩作為湘軍統帥,自然是頭號功臣,而弟弟曾國荃的軍功也十分顯赫,太平天國最重要的兩座城池——安慶和天京都是他帶兵打下來的。

然而,太平天國的覆滅,對曾國藩來說只是功業的一部分。此後八年,他領導洋務運動,開闢中國近代化之路,在武功之外又留下巨大政績;而他的道德文章、為人處世,更是被無數後人傾心效法,甚至被奉為“一代完人”。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曾國藩

相比之下,曾國荃就遜色多了。太平天國使他從一個鄉間秀才成為湘軍名將,和兄長一樣封爵開府,然而這既是他一生功業的起點,也是頂點。自那以後,他雖然也歷任巡撫、總督,但拿得出手的政績卻寥寥無幾,在官場上還屢受挫折,幾起幾落。終其一生,他都沒能完成從“名將”到“名臣”的轉變,他的歷史形象和地位非但無法與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比肩,即便和同期的彭玉麟、駱秉章、沈葆楨等人相比也似乎差了一截。以至今天的多數人對曾國荃的印象要麼模糊,要麼臉譜化,似乎他只是一個鎮壓太平天國的“劊子手”,一個“揮金如土,殺人如麻”的“武夫”。

作為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立有大功,又有強大的靠山和豐富的資源,還是一個“優貢”(秀才中的優等生),卻以這樣一種赳赳武夫的面目被歷史定格,無疑令人困惑。而這種尷尬結局,除去時代、環境的因素,更多的是源自他的性格、情商、格局的種種缺陷。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曾國荃(1824—1890)

翻開《曾國藩家書》,我們會發現,在四個弟弟當中,曾國藩對曾國荃的提攜和栽培最多,從用兵佈陣到做人做官,無不悉心指點;從軍需糧餉到任務分配,也往往偏袒傾斜。然而,曾國荃卻是弟弟中最愛和曾國藩頂嘴的。儘管兄長百般關照,他還總是不滿足,對於兄長的建議和批評,他虛心接受的不多,極力反駁的不少,每每讓曾國藩頭疼不已。

這首先要歸因於曾國荃的性格。應該說,曾國荃是有過人之處的,那就是“霸得蠻,耐得煩,吃得苦”。他意志堅強,做事認真,不畏艱險,肯用蠻力,不願取巧。但他的性格缺陷也同樣突出:爭強好勝,脾氣火爆,心胸狹隘,聽不得別人批評,又貪財好殺。

另一方面,曾國荃和哥哥的閱歷也大不相同。曾國藩科名早著,在官場摸爬滾打十多年,對天下大勢、朝廷、軍隊都非常瞭解;曾國荃則不過是一個湖南鄉下土秀才,除了早年跟哥哥去過北京之外,直到太平天國爆發前,沒出過遠門,沒辦過大事。這導致他目光短淺,視野不開闊,思維長度不夠,遇事考慮不周,只會使笨勁,用蠻力,圖一時之利。

這樣的性格與見識,如果再不聽曾國藩的指教,不知反省,可想而知會有什麼後果。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湘軍(劇照)

在湘軍中,曾國荃和許多將領的關係都很緊張,因為他仗著大帥胞弟的身份氣焰囂張,處處爭功奪利。面對曾國藩的批評,他的說法是,當今之天下,乃“勢利之天下,強凌弱之天下”,又說“在軍辦事日久,過於純良,每為人所欺壓,又行不動”,因此不肯收斂。

不光霸道,曾國荃帶兵還有兩大特點,一是能殺,二是能搶。

從安慶到天京,每攻下一城,曾國荃的湘軍都要大開殺戒,同時還要把城中財物洗劫一空。史料記載,曾國荃每打一次大仗,都要請假回一次老家,幹什麼?買地,蓋房子。他在湖南老家的豪宅“大夫第”經過連番擴建,規模宏大,富麗堂皇,有如王宮帝府。

正因如此,湘軍的另一名將彭玉麟對曾國荃深惡痛絕,再三要求曾國藩把這個弟弟殺掉,弄得曾國藩十分苦惱。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可以說,曾國荃一出場,就沒有表現出一個“名臣”應有的格局,而更像一個暴發戶。

但真正讓曾國荃的名臣之路蒙上陰影的,並非這些劣跡,而是戰爭後期的一次錯誤抉擇。

1861年,在攻下安慶之後,湘軍準備進攻天京。但就在這年十一月,太平軍突然進攻上海,駐紮上海的綠營軍無法抵禦,當地士紳奔赴安慶向曾國藩求援。當時上海已開埠通商,繁華富庶,士紳們還承諾每月供給湘軍十萬兩銀子,這對經常為軍餉發愁的曾國藩來說非常有吸引力。因此,雖然此事打亂了曾國藩的戰略計劃,但他還是答應派兵救援。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一開始,他想把這個任務交給曾國荃。在他看來,曾國荃去上海可得三大好處。一是上海錢糧充足;二是長江下游當時已大半淪陷,打下上海後,可以順勢拿下蘇杭等江南名城,立功機會更多;三是曾國荃當時已擁有布政使的實職,如能拿下上海,可望升為江蘇巡撫,正式位列封疆大吏。

然而,當曾國藩把這個計劃告訴曾國荃時,卻被他一口回絕了。

當時曾國荃的全部注意力都被天京所吸引。在他看來,天京是太平天國都城,拿下天京就立了“頭功”,何況咸豐有言在先,誰拿下天京就封誰為王。這個誘惑實在太大了,他說什麼也不捨得讓給別人。於是給曾國藩回信:

“淞滬財賦甲天下,籌餉易。然賊巢在金陵,急攻其巢,必以全力援救,而後蘇杭可圖。願任其難者。”

曾國荃的這封回信,成就了中國近代史上另一個重要人物——李鴻章。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李鴻章

李鴻章此時已在曾國藩身邊做幕僚多年,正愁沒機會獨立發展。在曾國荃拒絕去上海之後,李鴻章主動請纓,表示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務。其實從資歷上看,李鴻章擔任主帥有點勉強,但既然曾國荃不積極,李鴻章又表現出如此強烈的進取心,曾國藩於是派李鴻章創立淮軍,開赴上海。

事實證明,進軍上海是一個難得的建立功名的好機會。李鴻章到上海之後,在經濟上獲得巨量財源,軍事上通過口岸獲得大量西方先進武器,政治上則經曾國藩保奏為江蘇巡撫,地位一舉超過了曾國荃。更重要的是,從此他與西方密切接觸,迅速瞭解世界局勢,眼界大開,為以後的洋務之路打下了基礎。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晚年李鴻章

反觀曾國荃,一句“願任其難者”,真的差點把自己難死。他孤軍深入,直抵南京雨花臺下,和多於自己幾倍的太平軍連番血戰,死傷慘重;軍中又流行霍亂,嚴重減員,而哥哥負責的糧餉又無法及時供應,士兵整天喝粥;南京城太大,城牆又極其堅固,而曾國荃採取的還是老辦法:繞城挖溝,先把城圍起來,再挖地道攻城,還要應付太平軍的不斷反擊…….就這樣折騰了足足三年,才終於僥倖挖通地道,炸開城牆,把天京拿下。

而在此期間,長江兩岸的城池陸續收復,只剩天京一座孤城。李鴻章在攻克上海後,又依靠西式武器,很快拿下蘇州、常州等名城,戰功同樣赫赫。以至於朝廷等得不耐煩,一度想讓李鴻章前往天京助攻。如果不是李鴻章為照顧曾氏兄弟的臉面故意拖延,曾國荃的“頭功”可能就要拱手讓人了。

"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太平天國(劇照)

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一度讓清王朝搖搖欲墜。而這場運動能被平定,曾國藩、曾國荃兄弟居功至偉。曾國藩作為湘軍統帥,自然是頭號功臣,而弟弟曾國荃的軍功也十分顯赫,太平天國最重要的兩座城池——安慶和天京都是他帶兵打下來的。

然而,太平天國的覆滅,對曾國藩來說只是功業的一部分。此後八年,他領導洋務運動,開闢中國近代化之路,在武功之外又留下巨大政績;而他的道德文章、為人處世,更是被無數後人傾心效法,甚至被奉為“一代完人”。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曾國藩

相比之下,曾國荃就遜色多了。太平天國使他從一個鄉間秀才成為湘軍名將,和兄長一樣封爵開府,然而這既是他一生功業的起點,也是頂點。自那以後,他雖然也歷任巡撫、總督,但拿得出手的政績卻寥寥無幾,在官場上還屢受挫折,幾起幾落。終其一生,他都沒能完成從“名將”到“名臣”的轉變,他的歷史形象和地位非但無法與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比肩,即便和同期的彭玉麟、駱秉章、沈葆楨等人相比也似乎差了一截。以至今天的多數人對曾國荃的印象要麼模糊,要麼臉譜化,似乎他只是一個鎮壓太平天國的“劊子手”,一個“揮金如土,殺人如麻”的“武夫”。

作為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立有大功,又有強大的靠山和豐富的資源,還是一個“優貢”(秀才中的優等生),卻以這樣一種赳赳武夫的面目被歷史定格,無疑令人困惑。而這種尷尬結局,除去時代、環境的因素,更多的是源自他的性格、情商、格局的種種缺陷。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曾國荃(1824—1890)

翻開《曾國藩家書》,我們會發現,在四個弟弟當中,曾國藩對曾國荃的提攜和栽培最多,從用兵佈陣到做人做官,無不悉心指點;從軍需糧餉到任務分配,也往往偏袒傾斜。然而,曾國荃卻是弟弟中最愛和曾國藩頂嘴的。儘管兄長百般關照,他還總是不滿足,對於兄長的建議和批評,他虛心接受的不多,極力反駁的不少,每每讓曾國藩頭疼不已。

這首先要歸因於曾國荃的性格。應該說,曾國荃是有過人之處的,那就是“霸得蠻,耐得煩,吃得苦”。他意志堅強,做事認真,不畏艱險,肯用蠻力,不願取巧。但他的性格缺陷也同樣突出:爭強好勝,脾氣火爆,心胸狹隘,聽不得別人批評,又貪財好殺。

另一方面,曾國荃和哥哥的閱歷也大不相同。曾國藩科名早著,在官場摸爬滾打十多年,對天下大勢、朝廷、軍隊都非常瞭解;曾國荃則不過是一個湖南鄉下土秀才,除了早年跟哥哥去過北京之外,直到太平天國爆發前,沒出過遠門,沒辦過大事。這導致他目光短淺,視野不開闊,思維長度不夠,遇事考慮不周,只會使笨勁,用蠻力,圖一時之利。

這樣的性格與見識,如果再不聽曾國藩的指教,不知反省,可想而知會有什麼後果。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湘軍(劇照)

在湘軍中,曾國荃和許多將領的關係都很緊張,因為他仗著大帥胞弟的身份氣焰囂張,處處爭功奪利。面對曾國藩的批評,他的說法是,當今之天下,乃“勢利之天下,強凌弱之天下”,又說“在軍辦事日久,過於純良,每為人所欺壓,又行不動”,因此不肯收斂。

不光霸道,曾國荃帶兵還有兩大特點,一是能殺,二是能搶。

從安慶到天京,每攻下一城,曾國荃的湘軍都要大開殺戒,同時還要把城中財物洗劫一空。史料記載,曾國荃每打一次大仗,都要請假回一次老家,幹什麼?買地,蓋房子。他在湖南老家的豪宅“大夫第”經過連番擴建,規模宏大,富麗堂皇,有如王宮帝府。

正因如此,湘軍的另一名將彭玉麟對曾國荃深惡痛絕,再三要求曾國藩把這個弟弟殺掉,弄得曾國藩十分苦惱。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可以說,曾國荃一出場,就沒有表現出一個“名臣”應有的格局,而更像一個暴發戶。

但真正讓曾國荃的名臣之路蒙上陰影的,並非這些劣跡,而是戰爭後期的一次錯誤抉擇。

1861年,在攻下安慶之後,湘軍準備進攻天京。但就在這年十一月,太平軍突然進攻上海,駐紮上海的綠營軍無法抵禦,當地士紳奔赴安慶向曾國藩求援。當時上海已開埠通商,繁華富庶,士紳們還承諾每月供給湘軍十萬兩銀子,這對經常為軍餉發愁的曾國藩來說非常有吸引力。因此,雖然此事打亂了曾國藩的戰略計劃,但他還是答應派兵救援。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一開始,他想把這個任務交給曾國荃。在他看來,曾國荃去上海可得三大好處。一是上海錢糧充足;二是長江下游當時已大半淪陷,打下上海後,可以順勢拿下蘇杭等江南名城,立功機會更多;三是曾國荃當時已擁有布政使的實職,如能拿下上海,可望升為江蘇巡撫,正式位列封疆大吏。

然而,當曾國藩把這個計劃告訴曾國荃時,卻被他一口回絕了。

當時曾國荃的全部注意力都被天京所吸引。在他看來,天京是太平天國都城,拿下天京就立了“頭功”,何況咸豐有言在先,誰拿下天京就封誰為王。這個誘惑實在太大了,他說什麼也不捨得讓給別人。於是給曾國藩回信:

“淞滬財賦甲天下,籌餉易。然賊巢在金陵,急攻其巢,必以全力援救,而後蘇杭可圖。願任其難者。”

曾國荃的這封回信,成就了中國近代史上另一個重要人物——李鴻章。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李鴻章

李鴻章此時已在曾國藩身邊做幕僚多年,正愁沒機會獨立發展。在曾國荃拒絕去上海之後,李鴻章主動請纓,表示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務。其實從資歷上看,李鴻章擔任主帥有點勉強,但既然曾國荃不積極,李鴻章又表現出如此強烈的進取心,曾國藩於是派李鴻章創立淮軍,開赴上海。

事實證明,進軍上海是一個難得的建立功名的好機會。李鴻章到上海之後,在經濟上獲得巨量財源,軍事上通過口岸獲得大量西方先進武器,政治上則經曾國藩保奏為江蘇巡撫,地位一舉超過了曾國荃。更重要的是,從此他與西方密切接觸,迅速瞭解世界局勢,眼界大開,為以後的洋務之路打下了基礎。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晚年李鴻章

反觀曾國荃,一句“願任其難者”,真的差點把自己難死。他孤軍深入,直抵南京雨花臺下,和多於自己幾倍的太平軍連番血戰,死傷慘重;軍中又流行霍亂,嚴重減員,而哥哥負責的糧餉又無法及時供應,士兵整天喝粥;南京城太大,城牆又極其堅固,而曾國荃採取的還是老辦法:繞城挖溝,先把城圍起來,再挖地道攻城,還要應付太平軍的不斷反擊…….就這樣折騰了足足三年,才終於僥倖挖通地道,炸開城牆,把天京拿下。

而在此期間,長江兩岸的城池陸續收復,只剩天京一座孤城。李鴻章在攻克上海後,又依靠西式武器,很快拿下蘇州、常州等名城,戰功同樣赫赫。以至於朝廷等得不耐煩,一度想讓李鴻章前往天京助攻。如果不是李鴻章為照顧曾氏兄弟的臉面故意拖延,曾國荃的“頭功”可能就要拱手讓人了。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即便如此,朝廷並沒有兌現“封王”的許諾。曾國荃歷盡艱辛,得到的封賞不過與李鴻章相等,而一生的事業基礎,卻已不可與後者相提並論了。

剿滅了太平天國,曾氏兄弟同日封爵,一時風光無兩。然而曾國荃還沒高興幾天,他在天京城中燒殺搶掠、誤放幼天王的消息就傳播開來,引得朝廷大怒。此時的曾國藩早就擔心功高震主,趕緊一面裁撤湘軍,一面讓曾國荃開缺回籍(暫時離職),這才平息了朝廷的怒火。

時隔一年,曾國荃復出,被朝廷委任為湖北巡撫,首要任務是剿除捻軍。湖北巡撫一職十分重要,當年曾國藩苦苦渴求,咸豐就是不給,後來胡林翼正是在這個職位上做出了一番事業。因此,曾國荃躊躇滿志,一到湖北就抓緊時間整頓軍隊,準備再立新功。

"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太平天國(劇照)

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一度讓清王朝搖搖欲墜。而這場運動能被平定,曾國藩、曾國荃兄弟居功至偉。曾國藩作為湘軍統帥,自然是頭號功臣,而弟弟曾國荃的軍功也十分顯赫,太平天國最重要的兩座城池——安慶和天京都是他帶兵打下來的。

然而,太平天國的覆滅,對曾國藩來說只是功業的一部分。此後八年,他領導洋務運動,開闢中國近代化之路,在武功之外又留下巨大政績;而他的道德文章、為人處世,更是被無數後人傾心效法,甚至被奉為“一代完人”。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曾國藩

相比之下,曾國荃就遜色多了。太平天國使他從一個鄉間秀才成為湘軍名將,和兄長一樣封爵開府,然而這既是他一生功業的起點,也是頂點。自那以後,他雖然也歷任巡撫、總督,但拿得出手的政績卻寥寥無幾,在官場上還屢受挫折,幾起幾落。終其一生,他都沒能完成從“名將”到“名臣”的轉變,他的歷史形象和地位非但無法與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比肩,即便和同期的彭玉麟、駱秉章、沈葆楨等人相比也似乎差了一截。以至今天的多數人對曾國荃的印象要麼模糊,要麼臉譜化,似乎他只是一個鎮壓太平天國的“劊子手”,一個“揮金如土,殺人如麻”的“武夫”。

作為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立有大功,又有強大的靠山和豐富的資源,還是一個“優貢”(秀才中的優等生),卻以這樣一種赳赳武夫的面目被歷史定格,無疑令人困惑。而這種尷尬結局,除去時代、環境的因素,更多的是源自他的性格、情商、格局的種種缺陷。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曾國荃(1824—1890)

翻開《曾國藩家書》,我們會發現,在四個弟弟當中,曾國藩對曾國荃的提攜和栽培最多,從用兵佈陣到做人做官,無不悉心指點;從軍需糧餉到任務分配,也往往偏袒傾斜。然而,曾國荃卻是弟弟中最愛和曾國藩頂嘴的。儘管兄長百般關照,他還總是不滿足,對於兄長的建議和批評,他虛心接受的不多,極力反駁的不少,每每讓曾國藩頭疼不已。

這首先要歸因於曾國荃的性格。應該說,曾國荃是有過人之處的,那就是“霸得蠻,耐得煩,吃得苦”。他意志堅強,做事認真,不畏艱險,肯用蠻力,不願取巧。但他的性格缺陷也同樣突出:爭強好勝,脾氣火爆,心胸狹隘,聽不得別人批評,又貪財好殺。

另一方面,曾國荃和哥哥的閱歷也大不相同。曾國藩科名早著,在官場摸爬滾打十多年,對天下大勢、朝廷、軍隊都非常瞭解;曾國荃則不過是一個湖南鄉下土秀才,除了早年跟哥哥去過北京之外,直到太平天國爆發前,沒出過遠門,沒辦過大事。這導致他目光短淺,視野不開闊,思維長度不夠,遇事考慮不周,只會使笨勁,用蠻力,圖一時之利。

這樣的性格與見識,如果再不聽曾國藩的指教,不知反省,可想而知會有什麼後果。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湘軍(劇照)

在湘軍中,曾國荃和許多將領的關係都很緊張,因為他仗著大帥胞弟的身份氣焰囂張,處處爭功奪利。面對曾國藩的批評,他的說法是,當今之天下,乃“勢利之天下,強凌弱之天下”,又說“在軍辦事日久,過於純良,每為人所欺壓,又行不動”,因此不肯收斂。

不光霸道,曾國荃帶兵還有兩大特點,一是能殺,二是能搶。

從安慶到天京,每攻下一城,曾國荃的湘軍都要大開殺戒,同時還要把城中財物洗劫一空。史料記載,曾國荃每打一次大仗,都要請假回一次老家,幹什麼?買地,蓋房子。他在湖南老家的豪宅“大夫第”經過連番擴建,規模宏大,富麗堂皇,有如王宮帝府。

正因如此,湘軍的另一名將彭玉麟對曾國荃深惡痛絕,再三要求曾國藩把這個弟弟殺掉,弄得曾國藩十分苦惱。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可以說,曾國荃一出場,就沒有表現出一個“名臣”應有的格局,而更像一個暴發戶。

但真正讓曾國荃的名臣之路蒙上陰影的,並非這些劣跡,而是戰爭後期的一次錯誤抉擇。

1861年,在攻下安慶之後,湘軍準備進攻天京。但就在這年十一月,太平軍突然進攻上海,駐紮上海的綠營軍無法抵禦,當地士紳奔赴安慶向曾國藩求援。當時上海已開埠通商,繁華富庶,士紳們還承諾每月供給湘軍十萬兩銀子,這對經常為軍餉發愁的曾國藩來說非常有吸引力。因此,雖然此事打亂了曾國藩的戰略計劃,但他還是答應派兵救援。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一開始,他想把這個任務交給曾國荃。在他看來,曾國荃去上海可得三大好處。一是上海錢糧充足;二是長江下游當時已大半淪陷,打下上海後,可以順勢拿下蘇杭等江南名城,立功機會更多;三是曾國荃當時已擁有布政使的實職,如能拿下上海,可望升為江蘇巡撫,正式位列封疆大吏。

然而,當曾國藩把這個計劃告訴曾國荃時,卻被他一口回絕了。

當時曾國荃的全部注意力都被天京所吸引。在他看來,天京是太平天國都城,拿下天京就立了“頭功”,何況咸豐有言在先,誰拿下天京就封誰為王。這個誘惑實在太大了,他說什麼也不捨得讓給別人。於是給曾國藩回信:

“淞滬財賦甲天下,籌餉易。然賊巢在金陵,急攻其巢,必以全力援救,而後蘇杭可圖。願任其難者。”

曾國荃的這封回信,成就了中國近代史上另一個重要人物——李鴻章。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李鴻章

李鴻章此時已在曾國藩身邊做幕僚多年,正愁沒機會獨立發展。在曾國荃拒絕去上海之後,李鴻章主動請纓,表示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務。其實從資歷上看,李鴻章擔任主帥有點勉強,但既然曾國荃不積極,李鴻章又表現出如此強烈的進取心,曾國藩於是派李鴻章創立淮軍,開赴上海。

事實證明,進軍上海是一個難得的建立功名的好機會。李鴻章到上海之後,在經濟上獲得巨量財源,軍事上通過口岸獲得大量西方先進武器,政治上則經曾國藩保奏為江蘇巡撫,地位一舉超過了曾國荃。更重要的是,從此他與西方密切接觸,迅速瞭解世界局勢,眼界大開,為以後的洋務之路打下了基礎。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晚年李鴻章

反觀曾國荃,一句“願任其難者”,真的差點把自己難死。他孤軍深入,直抵南京雨花臺下,和多於自己幾倍的太平軍連番血戰,死傷慘重;軍中又流行霍亂,嚴重減員,而哥哥負責的糧餉又無法及時供應,士兵整天喝粥;南京城太大,城牆又極其堅固,而曾國荃採取的還是老辦法:繞城挖溝,先把城圍起來,再挖地道攻城,還要應付太平軍的不斷反擊…….就這樣折騰了足足三年,才終於僥倖挖通地道,炸開城牆,把天京拿下。

而在此期間,長江兩岸的城池陸續收復,只剩天京一座孤城。李鴻章在攻克上海後,又依靠西式武器,很快拿下蘇州、常州等名城,戰功同樣赫赫。以至於朝廷等得不耐煩,一度想讓李鴻章前往天京助攻。如果不是李鴻章為照顧曾氏兄弟的臉面故意拖延,曾國荃的“頭功”可能就要拱手讓人了。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即便如此,朝廷並沒有兌現“封王”的許諾。曾國荃歷盡艱辛,得到的封賞不過與李鴻章相等,而一生的事業基礎,卻已不可與後者相提並論了。

剿滅了太平天國,曾氏兄弟同日封爵,一時風光無兩。然而曾國荃還沒高興幾天,他在天京城中燒殺搶掠、誤放幼天王的消息就傳播開來,引得朝廷大怒。此時的曾國藩早就擔心功高震主,趕緊一面裁撤湘軍,一面讓曾國荃開缺回籍(暫時離職),這才平息了朝廷的怒火。

時隔一年,曾國荃復出,被朝廷委任為湖北巡撫,首要任務是剿除捻軍。湖北巡撫一職十分重要,當年曾國藩苦苦渴求,咸豐就是不給,後來胡林翼正是在這個職位上做出了一番事業。因此,曾國荃躊躇滿志,一到湖北就抓緊時間整頓軍隊,準備再立新功。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不料沒多久,曾國荃又幹了一件蠢事,差點斷送了自己的仕途,還連累了曾國藩和整個湘軍集團。

清代政治有一大弊病,叫“督撫同城”,即總督和巡撫駐紮在同一個城市,且職責分割不清,很容易出現爭權奪利現象。

湖北武昌就是典型的督撫同城,而與曾國荃同城的湖廣總督官文,偏偏又是個惹不起的角色。

官文何許人也?滿洲正白旗出身,早年在內務府當差,為人不學無術,又庸又貪。只是當時的滿洲親貴已無人可用,所以被朝廷引為心腹。湖北戰略位置重要,把官文放在這裡,就是為了牽制湘軍系。

"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太平天國(劇照)

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一度讓清王朝搖搖欲墜。而這場運動能被平定,曾國藩、曾國荃兄弟居功至偉。曾國藩作為湘軍統帥,自然是頭號功臣,而弟弟曾國荃的軍功也十分顯赫,太平天國最重要的兩座城池——安慶和天京都是他帶兵打下來的。

然而,太平天國的覆滅,對曾國藩來說只是功業的一部分。此後八年,他領導洋務運動,開闢中國近代化之路,在武功之外又留下巨大政績;而他的道德文章、為人處世,更是被無數後人傾心效法,甚至被奉為“一代完人”。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曾國藩

相比之下,曾國荃就遜色多了。太平天國使他從一個鄉間秀才成為湘軍名將,和兄長一樣封爵開府,然而這既是他一生功業的起點,也是頂點。自那以後,他雖然也歷任巡撫、總督,但拿得出手的政績卻寥寥無幾,在官場上還屢受挫折,幾起幾落。終其一生,他都沒能完成從“名將”到“名臣”的轉變,他的歷史形象和地位非但無法與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比肩,即便和同期的彭玉麟、駱秉章、沈葆楨等人相比也似乎差了一截。以至今天的多數人對曾國荃的印象要麼模糊,要麼臉譜化,似乎他只是一個鎮壓太平天國的“劊子手”,一個“揮金如土,殺人如麻”的“武夫”。

作為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立有大功,又有強大的靠山和豐富的資源,還是一個“優貢”(秀才中的優等生),卻以這樣一種赳赳武夫的面目被歷史定格,無疑令人困惑。而這種尷尬結局,除去時代、環境的因素,更多的是源自他的性格、情商、格局的種種缺陷。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曾國荃(1824—1890)

翻開《曾國藩家書》,我們會發現,在四個弟弟當中,曾國藩對曾國荃的提攜和栽培最多,從用兵佈陣到做人做官,無不悉心指點;從軍需糧餉到任務分配,也往往偏袒傾斜。然而,曾國荃卻是弟弟中最愛和曾國藩頂嘴的。儘管兄長百般關照,他還總是不滿足,對於兄長的建議和批評,他虛心接受的不多,極力反駁的不少,每每讓曾國藩頭疼不已。

這首先要歸因於曾國荃的性格。應該說,曾國荃是有過人之處的,那就是“霸得蠻,耐得煩,吃得苦”。他意志堅強,做事認真,不畏艱險,肯用蠻力,不願取巧。但他的性格缺陷也同樣突出:爭強好勝,脾氣火爆,心胸狹隘,聽不得別人批評,又貪財好殺。

另一方面,曾國荃和哥哥的閱歷也大不相同。曾國藩科名早著,在官場摸爬滾打十多年,對天下大勢、朝廷、軍隊都非常瞭解;曾國荃則不過是一個湖南鄉下土秀才,除了早年跟哥哥去過北京之外,直到太平天國爆發前,沒出過遠門,沒辦過大事。這導致他目光短淺,視野不開闊,思維長度不夠,遇事考慮不周,只會使笨勁,用蠻力,圖一時之利。

這樣的性格與見識,如果再不聽曾國藩的指教,不知反省,可想而知會有什麼後果。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湘軍(劇照)

在湘軍中,曾國荃和許多將領的關係都很緊張,因為他仗著大帥胞弟的身份氣焰囂張,處處爭功奪利。面對曾國藩的批評,他的說法是,當今之天下,乃“勢利之天下,強凌弱之天下”,又說“在軍辦事日久,過於純良,每為人所欺壓,又行不動”,因此不肯收斂。

不光霸道,曾國荃帶兵還有兩大特點,一是能殺,二是能搶。

從安慶到天京,每攻下一城,曾國荃的湘軍都要大開殺戒,同時還要把城中財物洗劫一空。史料記載,曾國荃每打一次大仗,都要請假回一次老家,幹什麼?買地,蓋房子。他在湖南老家的豪宅“大夫第”經過連番擴建,規模宏大,富麗堂皇,有如王宮帝府。

正因如此,湘軍的另一名將彭玉麟對曾國荃深惡痛絕,再三要求曾國藩把這個弟弟殺掉,弄得曾國藩十分苦惱。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可以說,曾國荃一出場,就沒有表現出一個“名臣”應有的格局,而更像一個暴發戶。

但真正讓曾國荃的名臣之路蒙上陰影的,並非這些劣跡,而是戰爭後期的一次錯誤抉擇。

1861年,在攻下安慶之後,湘軍準備進攻天京。但就在這年十一月,太平軍突然進攻上海,駐紮上海的綠營軍無法抵禦,當地士紳奔赴安慶向曾國藩求援。當時上海已開埠通商,繁華富庶,士紳們還承諾每月供給湘軍十萬兩銀子,這對經常為軍餉發愁的曾國藩來說非常有吸引力。因此,雖然此事打亂了曾國藩的戰略計劃,但他還是答應派兵救援。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一開始,他想把這個任務交給曾國荃。在他看來,曾國荃去上海可得三大好處。一是上海錢糧充足;二是長江下游當時已大半淪陷,打下上海後,可以順勢拿下蘇杭等江南名城,立功機會更多;三是曾國荃當時已擁有布政使的實職,如能拿下上海,可望升為江蘇巡撫,正式位列封疆大吏。

然而,當曾國藩把這個計劃告訴曾國荃時,卻被他一口回絕了。

當時曾國荃的全部注意力都被天京所吸引。在他看來,天京是太平天國都城,拿下天京就立了“頭功”,何況咸豐有言在先,誰拿下天京就封誰為王。這個誘惑實在太大了,他說什麼也不捨得讓給別人。於是給曾國藩回信:

“淞滬財賦甲天下,籌餉易。然賊巢在金陵,急攻其巢,必以全力援救,而後蘇杭可圖。願任其難者。”

曾國荃的這封回信,成就了中國近代史上另一個重要人物——李鴻章。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李鴻章

李鴻章此時已在曾國藩身邊做幕僚多年,正愁沒機會獨立發展。在曾國荃拒絕去上海之後,李鴻章主動請纓,表示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務。其實從資歷上看,李鴻章擔任主帥有點勉強,但既然曾國荃不積極,李鴻章又表現出如此強烈的進取心,曾國藩於是派李鴻章創立淮軍,開赴上海。

事實證明,進軍上海是一個難得的建立功名的好機會。李鴻章到上海之後,在經濟上獲得巨量財源,軍事上通過口岸獲得大量西方先進武器,政治上則經曾國藩保奏為江蘇巡撫,地位一舉超過了曾國荃。更重要的是,從此他與西方密切接觸,迅速瞭解世界局勢,眼界大開,為以後的洋務之路打下了基礎。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晚年李鴻章

反觀曾國荃,一句“願任其難者”,真的差點把自己難死。他孤軍深入,直抵南京雨花臺下,和多於自己幾倍的太平軍連番血戰,死傷慘重;軍中又流行霍亂,嚴重減員,而哥哥負責的糧餉又無法及時供應,士兵整天喝粥;南京城太大,城牆又極其堅固,而曾國荃採取的還是老辦法:繞城挖溝,先把城圍起來,再挖地道攻城,還要應付太平軍的不斷反擊…….就這樣折騰了足足三年,才終於僥倖挖通地道,炸開城牆,把天京拿下。

而在此期間,長江兩岸的城池陸續收復,只剩天京一座孤城。李鴻章在攻克上海後,又依靠西式武器,很快拿下蘇州、常州等名城,戰功同樣赫赫。以至於朝廷等得不耐煩,一度想讓李鴻章前往天京助攻。如果不是李鴻章為照顧曾氏兄弟的臉面故意拖延,曾國荃的“頭功”可能就要拱手讓人了。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即便如此,朝廷並沒有兌現“封王”的許諾。曾國荃歷盡艱辛,得到的封賞不過與李鴻章相等,而一生的事業基礎,卻已不可與後者相提並論了。

剿滅了太平天國,曾氏兄弟同日封爵,一時風光無兩。然而曾國荃還沒高興幾天,他在天京城中燒殺搶掠、誤放幼天王的消息就傳播開來,引得朝廷大怒。此時的曾國藩早就擔心功高震主,趕緊一面裁撤湘軍,一面讓曾國荃開缺回籍(暫時離職),這才平息了朝廷的怒火。

時隔一年,曾國荃復出,被朝廷委任為湖北巡撫,首要任務是剿除捻軍。湖北巡撫一職十分重要,當年曾國藩苦苦渴求,咸豐就是不給,後來胡林翼正是在這個職位上做出了一番事業。因此,曾國荃躊躇滿志,一到湖北就抓緊時間整頓軍隊,準備再立新功。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不料沒多久,曾國荃又幹了一件蠢事,差點斷送了自己的仕途,還連累了曾國藩和整個湘軍集團。

清代政治有一大弊病,叫“督撫同城”,即總督和巡撫駐紮在同一個城市,且職責分割不清,很容易出現爭權奪利現象。

湖北武昌就是典型的督撫同城,而與曾國荃同城的湖廣總督官文,偏偏又是個惹不起的角色。

官文何許人也?滿洲正白旗出身,早年在內務府當差,為人不學無術,又庸又貪。只是當時的滿洲親貴已無人可用,所以被朝廷引為心腹。湖北戰略位置重要,把官文放在這裡,就是為了牽制湘軍系。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官文

當初,胡林翼出任湖北巡撫,因受不了官文的庸劣作風,準備上摺子彈劾。後來他意識到,即使趕走了官文,朝廷還可能派一個更壞的旗人當總督,總不能再彈劾吧?這樣一想,他決定對官文改弦易轍:曲意逢迎,大筆送錢,辦成什麼大事都讓他跟著沾光,把官文感動得一塌糊塗,對胡林翼言聽計從,“敬服之終身”,胡林翼從而在事實上獨攬了湖北大權,得以大展身手。

曾國藩在處理與官文關係時也是小心翼翼。湘軍凡有戰功,曾國藩總要與官文分享,寫給朝廷的捷報也要和官文聯署。因此在太平天國平定後,官文雖沒出什麼力,也借曾國藩的光撈到了一個伯爵,可謂“躺贏”。

"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太平天國(劇照)

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一度讓清王朝搖搖欲墜。而這場運動能被平定,曾國藩、曾國荃兄弟居功至偉。曾國藩作為湘軍統帥,自然是頭號功臣,而弟弟曾國荃的軍功也十分顯赫,太平天國最重要的兩座城池——安慶和天京都是他帶兵打下來的。

然而,太平天國的覆滅,對曾國藩來說只是功業的一部分。此後八年,他領導洋務運動,開闢中國近代化之路,在武功之外又留下巨大政績;而他的道德文章、為人處世,更是被無數後人傾心效法,甚至被奉為“一代完人”。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曾國藩

相比之下,曾國荃就遜色多了。太平天國使他從一個鄉間秀才成為湘軍名將,和兄長一樣封爵開府,然而這既是他一生功業的起點,也是頂點。自那以後,他雖然也歷任巡撫、總督,但拿得出手的政績卻寥寥無幾,在官場上還屢受挫折,幾起幾落。終其一生,他都沒能完成從“名將”到“名臣”的轉變,他的歷史形象和地位非但無法與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比肩,即便和同期的彭玉麟、駱秉章、沈葆楨等人相比也似乎差了一截。以至今天的多數人對曾國荃的印象要麼模糊,要麼臉譜化,似乎他只是一個鎮壓太平天國的“劊子手”,一個“揮金如土,殺人如麻”的“武夫”。

作為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立有大功,又有強大的靠山和豐富的資源,還是一個“優貢”(秀才中的優等生),卻以這樣一種赳赳武夫的面目被歷史定格,無疑令人困惑。而這種尷尬結局,除去時代、環境的因素,更多的是源自他的性格、情商、格局的種種缺陷。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曾國荃(1824—1890)

翻開《曾國藩家書》,我們會發現,在四個弟弟當中,曾國藩對曾國荃的提攜和栽培最多,從用兵佈陣到做人做官,無不悉心指點;從軍需糧餉到任務分配,也往往偏袒傾斜。然而,曾國荃卻是弟弟中最愛和曾國藩頂嘴的。儘管兄長百般關照,他還總是不滿足,對於兄長的建議和批評,他虛心接受的不多,極力反駁的不少,每每讓曾國藩頭疼不已。

這首先要歸因於曾國荃的性格。應該說,曾國荃是有過人之處的,那就是“霸得蠻,耐得煩,吃得苦”。他意志堅強,做事認真,不畏艱險,肯用蠻力,不願取巧。但他的性格缺陷也同樣突出:爭強好勝,脾氣火爆,心胸狹隘,聽不得別人批評,又貪財好殺。

另一方面,曾國荃和哥哥的閱歷也大不相同。曾國藩科名早著,在官場摸爬滾打十多年,對天下大勢、朝廷、軍隊都非常瞭解;曾國荃則不過是一個湖南鄉下土秀才,除了早年跟哥哥去過北京之外,直到太平天國爆發前,沒出過遠門,沒辦過大事。這導致他目光短淺,視野不開闊,思維長度不夠,遇事考慮不周,只會使笨勁,用蠻力,圖一時之利。

這樣的性格與見識,如果再不聽曾國藩的指教,不知反省,可想而知會有什麼後果。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湘軍(劇照)

在湘軍中,曾國荃和許多將領的關係都很緊張,因為他仗著大帥胞弟的身份氣焰囂張,處處爭功奪利。面對曾國藩的批評,他的說法是,當今之天下,乃“勢利之天下,強凌弱之天下”,又說“在軍辦事日久,過於純良,每為人所欺壓,又行不動”,因此不肯收斂。

不光霸道,曾國荃帶兵還有兩大特點,一是能殺,二是能搶。

從安慶到天京,每攻下一城,曾國荃的湘軍都要大開殺戒,同時還要把城中財物洗劫一空。史料記載,曾國荃每打一次大仗,都要請假回一次老家,幹什麼?買地,蓋房子。他在湖南老家的豪宅“大夫第”經過連番擴建,規模宏大,富麗堂皇,有如王宮帝府。

正因如此,湘軍的另一名將彭玉麟對曾國荃深惡痛絕,再三要求曾國藩把這個弟弟殺掉,弄得曾國藩十分苦惱。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可以說,曾國荃一出場,就沒有表現出一個“名臣”應有的格局,而更像一個暴發戶。

但真正讓曾國荃的名臣之路蒙上陰影的,並非這些劣跡,而是戰爭後期的一次錯誤抉擇。

1861年,在攻下安慶之後,湘軍準備進攻天京。但就在這年十一月,太平軍突然進攻上海,駐紮上海的綠營軍無法抵禦,當地士紳奔赴安慶向曾國藩求援。當時上海已開埠通商,繁華富庶,士紳們還承諾每月供給湘軍十萬兩銀子,這對經常為軍餉發愁的曾國藩來說非常有吸引力。因此,雖然此事打亂了曾國藩的戰略計劃,但他還是答應派兵救援。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一開始,他想把這個任務交給曾國荃。在他看來,曾國荃去上海可得三大好處。一是上海錢糧充足;二是長江下游當時已大半淪陷,打下上海後,可以順勢拿下蘇杭等江南名城,立功機會更多;三是曾國荃當時已擁有布政使的實職,如能拿下上海,可望升為江蘇巡撫,正式位列封疆大吏。

然而,當曾國藩把這個計劃告訴曾國荃時,卻被他一口回絕了。

當時曾國荃的全部注意力都被天京所吸引。在他看來,天京是太平天國都城,拿下天京就立了“頭功”,何況咸豐有言在先,誰拿下天京就封誰為王。這個誘惑實在太大了,他說什麼也不捨得讓給別人。於是給曾國藩回信:

“淞滬財賦甲天下,籌餉易。然賊巢在金陵,急攻其巢,必以全力援救,而後蘇杭可圖。願任其難者。”

曾國荃的這封回信,成就了中國近代史上另一個重要人物——李鴻章。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李鴻章

李鴻章此時已在曾國藩身邊做幕僚多年,正愁沒機會獨立發展。在曾國荃拒絕去上海之後,李鴻章主動請纓,表示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務。其實從資歷上看,李鴻章擔任主帥有點勉強,但既然曾國荃不積極,李鴻章又表現出如此強烈的進取心,曾國藩於是派李鴻章創立淮軍,開赴上海。

事實證明,進軍上海是一個難得的建立功名的好機會。李鴻章到上海之後,在經濟上獲得巨量財源,軍事上通過口岸獲得大量西方先進武器,政治上則經曾國藩保奏為江蘇巡撫,地位一舉超過了曾國荃。更重要的是,從此他與西方密切接觸,迅速瞭解世界局勢,眼界大開,為以後的洋務之路打下了基礎。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晚年李鴻章

反觀曾國荃,一句“願任其難者”,真的差點把自己難死。他孤軍深入,直抵南京雨花臺下,和多於自己幾倍的太平軍連番血戰,死傷慘重;軍中又流行霍亂,嚴重減員,而哥哥負責的糧餉又無法及時供應,士兵整天喝粥;南京城太大,城牆又極其堅固,而曾國荃採取的還是老辦法:繞城挖溝,先把城圍起來,再挖地道攻城,還要應付太平軍的不斷反擊…….就這樣折騰了足足三年,才終於僥倖挖通地道,炸開城牆,把天京拿下。

而在此期間,長江兩岸的城池陸續收復,只剩天京一座孤城。李鴻章在攻克上海後,又依靠西式武器,很快拿下蘇州、常州等名城,戰功同樣赫赫。以至於朝廷等得不耐煩,一度想讓李鴻章前往天京助攻。如果不是李鴻章為照顧曾氏兄弟的臉面故意拖延,曾國荃的“頭功”可能就要拱手讓人了。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即便如此,朝廷並沒有兌現“封王”的許諾。曾國荃歷盡艱辛,得到的封賞不過與李鴻章相等,而一生的事業基礎,卻已不可與後者相提並論了。

剿滅了太平天國,曾氏兄弟同日封爵,一時風光無兩。然而曾國荃還沒高興幾天,他在天京城中燒殺搶掠、誤放幼天王的消息就傳播開來,引得朝廷大怒。此時的曾國藩早就擔心功高震主,趕緊一面裁撤湘軍,一面讓曾國荃開缺回籍(暫時離職),這才平息了朝廷的怒火。

時隔一年,曾國荃復出,被朝廷委任為湖北巡撫,首要任務是剿除捻軍。湖北巡撫一職十分重要,當年曾國藩苦苦渴求,咸豐就是不給,後來胡林翼正是在這個職位上做出了一番事業。因此,曾國荃躊躇滿志,一到湖北就抓緊時間整頓軍隊,準備再立新功。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不料沒多久,曾國荃又幹了一件蠢事,差點斷送了自己的仕途,還連累了曾國藩和整個湘軍集團。

清代政治有一大弊病,叫“督撫同城”,即總督和巡撫駐紮在同一個城市,且職責分割不清,很容易出現爭權奪利現象。

湖北武昌就是典型的督撫同城,而與曾國荃同城的湖廣總督官文,偏偏又是個惹不起的角色。

官文何許人也?滿洲正白旗出身,早年在內務府當差,為人不學無術,又庸又貪。只是當時的滿洲親貴已無人可用,所以被朝廷引為心腹。湖北戰略位置重要,把官文放在這裡,就是為了牽制湘軍系。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官文

當初,胡林翼出任湖北巡撫,因受不了官文的庸劣作風,準備上摺子彈劾。後來他意識到,即使趕走了官文,朝廷還可能派一個更壞的旗人當總督,總不能再彈劾吧?這樣一想,他決定對官文改弦易轍:曲意逢迎,大筆送錢,辦成什麼大事都讓他跟著沾光,把官文感動得一塌糊塗,對胡林翼言聽計從,“敬服之終身”,胡林翼從而在事實上獨攬了湖北大權,得以大展身手。

曾國藩在處理與官文關係時也是小心翼翼。湘軍凡有戰功,曾國藩總要與官文分享,寫給朝廷的捷報也要和官文聯署。因此在太平天國平定後,官文雖沒出什麼力,也借曾國藩的光撈到了一個伯爵,可謂“躺贏”。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胡林翼

然而,曾國荃哪有胡林翼和曾國藩的頭腦與手腕?

除了胡林翼,官文對湘軍集團的人並無好感。何況曾國荃又是個炮筒子脾氣,這就註定他要與官文展開爭鬥。其實早在曾國荃上任前,官文就派親信給他傳話,希望他不要到武昌來,而直接上前線帶兵,也就是專管軍事,不插手民政。於是曾國荃大怒,到武昌後十多天不接印,故意給官文難堪,後來官文怕事情鬧大,主動服軟,曾國荃這才接印視事。但樑子從此就結下了。

不久,官文建議朝廷給曾國荃一個“幫辦軍務”的虛銜,讓他離開武昌,駐兵襄陽。其後,曾國荃率軍轉戰鄂北,急需軍餉,而官文時常藉故拖延。兩人的矛盾很快白熱化。曾國荃決定:

彈劾官文,搬掉頭上這座大山!

"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太平天國(劇照)

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一度讓清王朝搖搖欲墜。而這場運動能被平定,曾國藩、曾國荃兄弟居功至偉。曾國藩作為湘軍統帥,自然是頭號功臣,而弟弟曾國荃的軍功也十分顯赫,太平天國最重要的兩座城池——安慶和天京都是他帶兵打下來的。

然而,太平天國的覆滅,對曾國藩來說只是功業的一部分。此後八年,他領導洋務運動,開闢中國近代化之路,在武功之外又留下巨大政績;而他的道德文章、為人處世,更是被無數後人傾心效法,甚至被奉為“一代完人”。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曾國藩

相比之下,曾國荃就遜色多了。太平天國使他從一個鄉間秀才成為湘軍名將,和兄長一樣封爵開府,然而這既是他一生功業的起點,也是頂點。自那以後,他雖然也歷任巡撫、總督,但拿得出手的政績卻寥寥無幾,在官場上還屢受挫折,幾起幾落。終其一生,他都沒能完成從“名將”到“名臣”的轉變,他的歷史形象和地位非但無法與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比肩,即便和同期的彭玉麟、駱秉章、沈葆楨等人相比也似乎差了一截。以至今天的多數人對曾國荃的印象要麼模糊,要麼臉譜化,似乎他只是一個鎮壓太平天國的“劊子手”,一個“揮金如土,殺人如麻”的“武夫”。

作為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立有大功,又有強大的靠山和豐富的資源,還是一個“優貢”(秀才中的優等生),卻以這樣一種赳赳武夫的面目被歷史定格,無疑令人困惑。而這種尷尬結局,除去時代、環境的因素,更多的是源自他的性格、情商、格局的種種缺陷。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曾國荃(1824—1890)

翻開《曾國藩家書》,我們會發現,在四個弟弟當中,曾國藩對曾國荃的提攜和栽培最多,從用兵佈陣到做人做官,無不悉心指點;從軍需糧餉到任務分配,也往往偏袒傾斜。然而,曾國荃卻是弟弟中最愛和曾國藩頂嘴的。儘管兄長百般關照,他還總是不滿足,對於兄長的建議和批評,他虛心接受的不多,極力反駁的不少,每每讓曾國藩頭疼不已。

這首先要歸因於曾國荃的性格。應該說,曾國荃是有過人之處的,那就是“霸得蠻,耐得煩,吃得苦”。他意志堅強,做事認真,不畏艱險,肯用蠻力,不願取巧。但他的性格缺陷也同樣突出:爭強好勝,脾氣火爆,心胸狹隘,聽不得別人批評,又貪財好殺。

另一方面,曾國荃和哥哥的閱歷也大不相同。曾國藩科名早著,在官場摸爬滾打十多年,對天下大勢、朝廷、軍隊都非常瞭解;曾國荃則不過是一個湖南鄉下土秀才,除了早年跟哥哥去過北京之外,直到太平天國爆發前,沒出過遠門,沒辦過大事。這導致他目光短淺,視野不開闊,思維長度不夠,遇事考慮不周,只會使笨勁,用蠻力,圖一時之利。

這樣的性格與見識,如果再不聽曾國藩的指教,不知反省,可想而知會有什麼後果。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湘軍(劇照)

在湘軍中,曾國荃和許多將領的關係都很緊張,因為他仗著大帥胞弟的身份氣焰囂張,處處爭功奪利。面對曾國藩的批評,他的說法是,當今之天下,乃“勢利之天下,強凌弱之天下”,又說“在軍辦事日久,過於純良,每為人所欺壓,又行不動”,因此不肯收斂。

不光霸道,曾國荃帶兵還有兩大特點,一是能殺,二是能搶。

從安慶到天京,每攻下一城,曾國荃的湘軍都要大開殺戒,同時還要把城中財物洗劫一空。史料記載,曾國荃每打一次大仗,都要請假回一次老家,幹什麼?買地,蓋房子。他在湖南老家的豪宅“大夫第”經過連番擴建,規模宏大,富麗堂皇,有如王宮帝府。

正因如此,湘軍的另一名將彭玉麟對曾國荃深惡痛絕,再三要求曾國藩把這個弟弟殺掉,弄得曾國藩十分苦惱。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可以說,曾國荃一出場,就沒有表現出一個“名臣”應有的格局,而更像一個暴發戶。

但真正讓曾國荃的名臣之路蒙上陰影的,並非這些劣跡,而是戰爭後期的一次錯誤抉擇。

1861年,在攻下安慶之後,湘軍準備進攻天京。但就在這年十一月,太平軍突然進攻上海,駐紮上海的綠營軍無法抵禦,當地士紳奔赴安慶向曾國藩求援。當時上海已開埠通商,繁華富庶,士紳們還承諾每月供給湘軍十萬兩銀子,這對經常為軍餉發愁的曾國藩來說非常有吸引力。因此,雖然此事打亂了曾國藩的戰略計劃,但他還是答應派兵救援。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一開始,他想把這個任務交給曾國荃。在他看來,曾國荃去上海可得三大好處。一是上海錢糧充足;二是長江下游當時已大半淪陷,打下上海後,可以順勢拿下蘇杭等江南名城,立功機會更多;三是曾國荃當時已擁有布政使的實職,如能拿下上海,可望升為江蘇巡撫,正式位列封疆大吏。

然而,當曾國藩把這個計劃告訴曾國荃時,卻被他一口回絕了。

當時曾國荃的全部注意力都被天京所吸引。在他看來,天京是太平天國都城,拿下天京就立了“頭功”,何況咸豐有言在先,誰拿下天京就封誰為王。這個誘惑實在太大了,他說什麼也不捨得讓給別人。於是給曾國藩回信:

“淞滬財賦甲天下,籌餉易。然賊巢在金陵,急攻其巢,必以全力援救,而後蘇杭可圖。願任其難者。”

曾國荃的這封回信,成就了中國近代史上另一個重要人物——李鴻章。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李鴻章

李鴻章此時已在曾國藩身邊做幕僚多年,正愁沒機會獨立發展。在曾國荃拒絕去上海之後,李鴻章主動請纓,表示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務。其實從資歷上看,李鴻章擔任主帥有點勉強,但既然曾國荃不積極,李鴻章又表現出如此強烈的進取心,曾國藩於是派李鴻章創立淮軍,開赴上海。

事實證明,進軍上海是一個難得的建立功名的好機會。李鴻章到上海之後,在經濟上獲得巨量財源,軍事上通過口岸獲得大量西方先進武器,政治上則經曾國藩保奏為江蘇巡撫,地位一舉超過了曾國荃。更重要的是,從此他與西方密切接觸,迅速瞭解世界局勢,眼界大開,為以後的洋務之路打下了基礎。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晚年李鴻章

反觀曾國荃,一句“願任其難者”,真的差點把自己難死。他孤軍深入,直抵南京雨花臺下,和多於自己幾倍的太平軍連番血戰,死傷慘重;軍中又流行霍亂,嚴重減員,而哥哥負責的糧餉又無法及時供應,士兵整天喝粥;南京城太大,城牆又極其堅固,而曾國荃採取的還是老辦法:繞城挖溝,先把城圍起來,再挖地道攻城,還要應付太平軍的不斷反擊…….就這樣折騰了足足三年,才終於僥倖挖通地道,炸開城牆,把天京拿下。

而在此期間,長江兩岸的城池陸續收復,只剩天京一座孤城。李鴻章在攻克上海後,又依靠西式武器,很快拿下蘇州、常州等名城,戰功同樣赫赫。以至於朝廷等得不耐煩,一度想讓李鴻章前往天京助攻。如果不是李鴻章為照顧曾氏兄弟的臉面故意拖延,曾國荃的“頭功”可能就要拱手讓人了。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即便如此,朝廷並沒有兌現“封王”的許諾。曾國荃歷盡艱辛,得到的封賞不過與李鴻章相等,而一生的事業基礎,卻已不可與後者相提並論了。

剿滅了太平天國,曾氏兄弟同日封爵,一時風光無兩。然而曾國荃還沒高興幾天,他在天京城中燒殺搶掠、誤放幼天王的消息就傳播開來,引得朝廷大怒。此時的曾國藩早就擔心功高震主,趕緊一面裁撤湘軍,一面讓曾國荃開缺回籍(暫時離職),這才平息了朝廷的怒火。

時隔一年,曾國荃復出,被朝廷委任為湖北巡撫,首要任務是剿除捻軍。湖北巡撫一職十分重要,當年曾國藩苦苦渴求,咸豐就是不給,後來胡林翼正是在這個職位上做出了一番事業。因此,曾國荃躊躇滿志,一到湖北就抓緊時間整頓軍隊,準備再立新功。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不料沒多久,曾國荃又幹了一件蠢事,差點斷送了自己的仕途,還連累了曾國藩和整個湘軍集團。

清代政治有一大弊病,叫“督撫同城”,即總督和巡撫駐紮在同一個城市,且職責分割不清,很容易出現爭權奪利現象。

湖北武昌就是典型的督撫同城,而與曾國荃同城的湖廣總督官文,偏偏又是個惹不起的角色。

官文何許人也?滿洲正白旗出身,早年在內務府當差,為人不學無術,又庸又貪。只是當時的滿洲親貴已無人可用,所以被朝廷引為心腹。湖北戰略位置重要,把官文放在這裡,就是為了牽制湘軍系。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官文

當初,胡林翼出任湖北巡撫,因受不了官文的庸劣作風,準備上摺子彈劾。後來他意識到,即使趕走了官文,朝廷還可能派一個更壞的旗人當總督,總不能再彈劾吧?這樣一想,他決定對官文改弦易轍:曲意逢迎,大筆送錢,辦成什麼大事都讓他跟著沾光,把官文感動得一塌糊塗,對胡林翼言聽計從,“敬服之終身”,胡林翼從而在事實上獨攬了湖北大權,得以大展身手。

曾國藩在處理與官文關係時也是小心翼翼。湘軍凡有戰功,曾國藩總要與官文分享,寫給朝廷的捷報也要和官文聯署。因此在太平天國平定後,官文雖沒出什麼力,也借曾國藩的光撈到了一個伯爵,可謂“躺贏”。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胡林翼

然而,曾國荃哪有胡林翼和曾國藩的頭腦與手腕?

除了胡林翼,官文對湘軍集團的人並無好感。何況曾國荃又是個炮筒子脾氣,這就註定他要與官文展開爭鬥。其實早在曾國荃上任前,官文就派親信給他傳話,希望他不要到武昌來,而直接上前線帶兵,也就是專管軍事,不插手民政。於是曾國荃大怒,到武昌後十多天不接印,故意給官文難堪,後來官文怕事情鬧大,主動服軟,曾國荃這才接印視事。但樑子從此就結下了。

不久,官文建議朝廷給曾國荃一個“幫辦軍務”的虛銜,讓他離開武昌,駐兵襄陽。其後,曾國荃率軍轉戰鄂北,急需軍餉,而官文時常藉故拖延。兩人的矛盾很快白熱化。曾國荃決定:

彈劾官文,搬掉頭上這座大山!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得此消息,曾國藩大吃一驚,趕緊寫信勸阻:

第一,朝廷並非不知道官文庸劣,卻一直讓他身居高位,可見旗人中確實無才可用。搬倒官文,就得罪了朝中的旗人親貴,傷了朝廷的面子。

第二,官文劣跡確實不少,上折彈劾可能成功,但此人在官場根基深厚,黨羽眾多,日後一定會遭他們報復。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即便彈劾官文是曾國荃自作主張,外界也一定會以為是他們兄弟共謀。這樣不僅曾國荃和官文成了死敵,還會把曾國藩牽連進去。

最後他給曾國荃三條建議:

一是忍,“苟公事不十分掣肘,何必下此辣手?”只要不至太影響公事,就應暫且忍耐。

二是等,再過幾年,哥哥告老還鄉,你剿捻大功告成,那時“再行轟轟烈烈做去”,效果更好。

三是遵祖父的遺訓,“曉得下塘,須要曉得上岸”,常懷謙退之心,凡事不可做絕,要為自己留後路,方能善始善終。

"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太平天國(劇照)

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一度讓清王朝搖搖欲墜。而這場運動能被平定,曾國藩、曾國荃兄弟居功至偉。曾國藩作為湘軍統帥,自然是頭號功臣,而弟弟曾國荃的軍功也十分顯赫,太平天國最重要的兩座城池——安慶和天京都是他帶兵打下來的。

然而,太平天國的覆滅,對曾國藩來說只是功業的一部分。此後八年,他領導洋務運動,開闢中國近代化之路,在武功之外又留下巨大政績;而他的道德文章、為人處世,更是被無數後人傾心效法,甚至被奉為“一代完人”。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曾國藩

相比之下,曾國荃就遜色多了。太平天國使他從一個鄉間秀才成為湘軍名將,和兄長一樣封爵開府,然而這既是他一生功業的起點,也是頂點。自那以後,他雖然也歷任巡撫、總督,但拿得出手的政績卻寥寥無幾,在官場上還屢受挫折,幾起幾落。終其一生,他都沒能完成從“名將”到“名臣”的轉變,他的歷史形象和地位非但無法與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比肩,即便和同期的彭玉麟、駱秉章、沈葆楨等人相比也似乎差了一截。以至今天的多數人對曾國荃的印象要麼模糊,要麼臉譜化,似乎他只是一個鎮壓太平天國的“劊子手”,一個“揮金如土,殺人如麻”的“武夫”。

作為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立有大功,又有強大的靠山和豐富的資源,還是一個“優貢”(秀才中的優等生),卻以這樣一種赳赳武夫的面目被歷史定格,無疑令人困惑。而這種尷尬結局,除去時代、環境的因素,更多的是源自他的性格、情商、格局的種種缺陷。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曾國荃(1824—1890)

翻開《曾國藩家書》,我們會發現,在四個弟弟當中,曾國藩對曾國荃的提攜和栽培最多,從用兵佈陣到做人做官,無不悉心指點;從軍需糧餉到任務分配,也往往偏袒傾斜。然而,曾國荃卻是弟弟中最愛和曾國藩頂嘴的。儘管兄長百般關照,他還總是不滿足,對於兄長的建議和批評,他虛心接受的不多,極力反駁的不少,每每讓曾國藩頭疼不已。

這首先要歸因於曾國荃的性格。應該說,曾國荃是有過人之處的,那就是“霸得蠻,耐得煩,吃得苦”。他意志堅強,做事認真,不畏艱險,肯用蠻力,不願取巧。但他的性格缺陷也同樣突出:爭強好勝,脾氣火爆,心胸狹隘,聽不得別人批評,又貪財好殺。

另一方面,曾國荃和哥哥的閱歷也大不相同。曾國藩科名早著,在官場摸爬滾打十多年,對天下大勢、朝廷、軍隊都非常瞭解;曾國荃則不過是一個湖南鄉下土秀才,除了早年跟哥哥去過北京之外,直到太平天國爆發前,沒出過遠門,沒辦過大事。這導致他目光短淺,視野不開闊,思維長度不夠,遇事考慮不周,只會使笨勁,用蠻力,圖一時之利。

這樣的性格與見識,如果再不聽曾國藩的指教,不知反省,可想而知會有什麼後果。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湘軍(劇照)

在湘軍中,曾國荃和許多將領的關係都很緊張,因為他仗著大帥胞弟的身份氣焰囂張,處處爭功奪利。面對曾國藩的批評,他的說法是,當今之天下,乃“勢利之天下,強凌弱之天下”,又說“在軍辦事日久,過於純良,每為人所欺壓,又行不動”,因此不肯收斂。

不光霸道,曾國荃帶兵還有兩大特點,一是能殺,二是能搶。

從安慶到天京,每攻下一城,曾國荃的湘軍都要大開殺戒,同時還要把城中財物洗劫一空。史料記載,曾國荃每打一次大仗,都要請假回一次老家,幹什麼?買地,蓋房子。他在湖南老家的豪宅“大夫第”經過連番擴建,規模宏大,富麗堂皇,有如王宮帝府。

正因如此,湘軍的另一名將彭玉麟對曾國荃深惡痛絕,再三要求曾國藩把這個弟弟殺掉,弄得曾國藩十分苦惱。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可以說,曾國荃一出場,就沒有表現出一個“名臣”應有的格局,而更像一個暴發戶。

但真正讓曾國荃的名臣之路蒙上陰影的,並非這些劣跡,而是戰爭後期的一次錯誤抉擇。

1861年,在攻下安慶之後,湘軍準備進攻天京。但就在這年十一月,太平軍突然進攻上海,駐紮上海的綠營軍無法抵禦,當地士紳奔赴安慶向曾國藩求援。當時上海已開埠通商,繁華富庶,士紳們還承諾每月供給湘軍十萬兩銀子,這對經常為軍餉發愁的曾國藩來說非常有吸引力。因此,雖然此事打亂了曾國藩的戰略計劃,但他還是答應派兵救援。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一開始,他想把這個任務交給曾國荃。在他看來,曾國荃去上海可得三大好處。一是上海錢糧充足;二是長江下游當時已大半淪陷,打下上海後,可以順勢拿下蘇杭等江南名城,立功機會更多;三是曾國荃當時已擁有布政使的實職,如能拿下上海,可望升為江蘇巡撫,正式位列封疆大吏。

然而,當曾國藩把這個計劃告訴曾國荃時,卻被他一口回絕了。

當時曾國荃的全部注意力都被天京所吸引。在他看來,天京是太平天國都城,拿下天京就立了“頭功”,何況咸豐有言在先,誰拿下天京就封誰為王。這個誘惑實在太大了,他說什麼也不捨得讓給別人。於是給曾國藩回信:

“淞滬財賦甲天下,籌餉易。然賊巢在金陵,急攻其巢,必以全力援救,而後蘇杭可圖。願任其難者。”

曾國荃的這封回信,成就了中國近代史上另一個重要人物——李鴻章。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李鴻章

李鴻章此時已在曾國藩身邊做幕僚多年,正愁沒機會獨立發展。在曾國荃拒絕去上海之後,李鴻章主動請纓,表示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務。其實從資歷上看,李鴻章擔任主帥有點勉強,但既然曾國荃不積極,李鴻章又表現出如此強烈的進取心,曾國藩於是派李鴻章創立淮軍,開赴上海。

事實證明,進軍上海是一個難得的建立功名的好機會。李鴻章到上海之後,在經濟上獲得巨量財源,軍事上通過口岸獲得大量西方先進武器,政治上則經曾國藩保奏為江蘇巡撫,地位一舉超過了曾國荃。更重要的是,從此他與西方密切接觸,迅速瞭解世界局勢,眼界大開,為以後的洋務之路打下了基礎。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晚年李鴻章

反觀曾國荃,一句“願任其難者”,真的差點把自己難死。他孤軍深入,直抵南京雨花臺下,和多於自己幾倍的太平軍連番血戰,死傷慘重;軍中又流行霍亂,嚴重減員,而哥哥負責的糧餉又無法及時供應,士兵整天喝粥;南京城太大,城牆又極其堅固,而曾國荃採取的還是老辦法:繞城挖溝,先把城圍起來,再挖地道攻城,還要應付太平軍的不斷反擊…….就這樣折騰了足足三年,才終於僥倖挖通地道,炸開城牆,把天京拿下。

而在此期間,長江兩岸的城池陸續收復,只剩天京一座孤城。李鴻章在攻克上海後,又依靠西式武器,很快拿下蘇州、常州等名城,戰功同樣赫赫。以至於朝廷等得不耐煩,一度想讓李鴻章前往天京助攻。如果不是李鴻章為照顧曾氏兄弟的臉面故意拖延,曾國荃的“頭功”可能就要拱手讓人了。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即便如此,朝廷並沒有兌現“封王”的許諾。曾國荃歷盡艱辛,得到的封賞不過與李鴻章相等,而一生的事業基礎,卻已不可與後者相提並論了。

剿滅了太平天國,曾氏兄弟同日封爵,一時風光無兩。然而曾國荃還沒高興幾天,他在天京城中燒殺搶掠、誤放幼天王的消息就傳播開來,引得朝廷大怒。此時的曾國藩早就擔心功高震主,趕緊一面裁撤湘軍,一面讓曾國荃開缺回籍(暫時離職),這才平息了朝廷的怒火。

時隔一年,曾國荃復出,被朝廷委任為湖北巡撫,首要任務是剿除捻軍。湖北巡撫一職十分重要,當年曾國藩苦苦渴求,咸豐就是不給,後來胡林翼正是在這個職位上做出了一番事業。因此,曾國荃躊躇滿志,一到湖北就抓緊時間整頓軍隊,準備再立新功。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不料沒多久,曾國荃又幹了一件蠢事,差點斷送了自己的仕途,還連累了曾國藩和整個湘軍集團。

清代政治有一大弊病,叫“督撫同城”,即總督和巡撫駐紮在同一個城市,且職責分割不清,很容易出現爭權奪利現象。

湖北武昌就是典型的督撫同城,而與曾國荃同城的湖廣總督官文,偏偏又是個惹不起的角色。

官文何許人也?滿洲正白旗出身,早年在內務府當差,為人不學無術,又庸又貪。只是當時的滿洲親貴已無人可用,所以被朝廷引為心腹。湖北戰略位置重要,把官文放在這裡,就是為了牽制湘軍系。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官文

當初,胡林翼出任湖北巡撫,因受不了官文的庸劣作風,準備上摺子彈劾。後來他意識到,即使趕走了官文,朝廷還可能派一個更壞的旗人當總督,總不能再彈劾吧?這樣一想,他決定對官文改弦易轍:曲意逢迎,大筆送錢,辦成什麼大事都讓他跟著沾光,把官文感動得一塌糊塗,對胡林翼言聽計從,“敬服之終身”,胡林翼從而在事實上獨攬了湖北大權,得以大展身手。

曾國藩在處理與官文關係時也是小心翼翼。湘軍凡有戰功,曾國藩總要與官文分享,寫給朝廷的捷報也要和官文聯署。因此在太平天國平定後,官文雖沒出什麼力,也借曾國藩的光撈到了一個伯爵,可謂“躺贏”。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胡林翼

然而,曾國荃哪有胡林翼和曾國藩的頭腦與手腕?

除了胡林翼,官文對湘軍集團的人並無好感。何況曾國荃又是個炮筒子脾氣,這就註定他要與官文展開爭鬥。其實早在曾國荃上任前,官文就派親信給他傳話,希望他不要到武昌來,而直接上前線帶兵,也就是專管軍事,不插手民政。於是曾國荃大怒,到武昌後十多天不接印,故意給官文難堪,後來官文怕事情鬧大,主動服軟,曾國荃這才接印視事。但樑子從此就結下了。

不久,官文建議朝廷給曾國荃一個“幫辦軍務”的虛銜,讓他離開武昌,駐兵襄陽。其後,曾國荃率軍轉戰鄂北,急需軍餉,而官文時常藉故拖延。兩人的矛盾很快白熱化。曾國荃決定:

彈劾官文,搬掉頭上這座大山!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得此消息,曾國藩大吃一驚,趕緊寫信勸阻:

第一,朝廷並非不知道官文庸劣,卻一直讓他身居高位,可見旗人中確實無才可用。搬倒官文,就得罪了朝中的旗人親貴,傷了朝廷的面子。

第二,官文劣跡確實不少,上折彈劾可能成功,但此人在官場根基深厚,黨羽眾多,日後一定會遭他們報復。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即便彈劾官文是曾國荃自作主張,外界也一定會以為是他們兄弟共謀。這樣不僅曾國荃和官文成了死敵,還會把曾國藩牽連進去。

最後他給曾國荃三條建議:

一是忍,“苟公事不十分掣肘,何必下此辣手?”只要不至太影響公事,就應暫且忍耐。

二是等,再過幾年,哥哥告老還鄉,你剿捻大功告成,那時“再行轟轟烈烈做去”,效果更好。

三是遵祖父的遺訓,“曉得下塘,須要曉得上岸”,常懷謙退之心,凡事不可做絕,要為自己留後路,方能善始善終。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曾國藩家書

可是,曾國荃的倔脾氣又上來了,他忍不得,更等不得,終於寫了一道三千多字的奏摺,彈劾官文“濫支軍餉”、“冒保私人”、“公行賄賂”等七款大罪。

莫名其妙的是,這封奏摺不光彈劾官文,還順帶著把一個軍機大臣也彈劾了,說他路過湖北時收了官文四千兩銀子。這樣就把軍機處也得罪了。

由於要藉助曾國荃剿捻,而他的奏摺又有理有據,朝廷果然迅速把官文革職。曾國荃出了惡氣,非常得意,認為兄長實在是過慮了。

但事實並非如此。朝廷雖將官文革職,但是仍“留大學士銜回京”,不久竟轉任更為顯赫的直隸總督。這顯然是一個不好的信號。而自從上了摺子,朝中輿論也都是責備曾國荃、偏袒官文。

"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太平天國(劇照)

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一度讓清王朝搖搖欲墜。而這場運動能被平定,曾國藩、曾國荃兄弟居功至偉。曾國藩作為湘軍統帥,自然是頭號功臣,而弟弟曾國荃的軍功也十分顯赫,太平天國最重要的兩座城池——安慶和天京都是他帶兵打下來的。

然而,太平天國的覆滅,對曾國藩來說只是功業的一部分。此後八年,他領導洋務運動,開闢中國近代化之路,在武功之外又留下巨大政績;而他的道德文章、為人處世,更是被無數後人傾心效法,甚至被奉為“一代完人”。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曾國藩

相比之下,曾國荃就遜色多了。太平天國使他從一個鄉間秀才成為湘軍名將,和兄長一樣封爵開府,然而這既是他一生功業的起點,也是頂點。自那以後,他雖然也歷任巡撫、總督,但拿得出手的政績卻寥寥無幾,在官場上還屢受挫折,幾起幾落。終其一生,他都沒能完成從“名將”到“名臣”的轉變,他的歷史形象和地位非但無法與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比肩,即便和同期的彭玉麟、駱秉章、沈葆楨等人相比也似乎差了一截。以至今天的多數人對曾國荃的印象要麼模糊,要麼臉譜化,似乎他只是一個鎮壓太平天國的“劊子手”,一個“揮金如土,殺人如麻”的“武夫”。

作為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立有大功,又有強大的靠山和豐富的資源,還是一個“優貢”(秀才中的優等生),卻以這樣一種赳赳武夫的面目被歷史定格,無疑令人困惑。而這種尷尬結局,除去時代、環境的因素,更多的是源自他的性格、情商、格局的種種缺陷。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曾國荃(1824—1890)

翻開《曾國藩家書》,我們會發現,在四個弟弟當中,曾國藩對曾國荃的提攜和栽培最多,從用兵佈陣到做人做官,無不悉心指點;從軍需糧餉到任務分配,也往往偏袒傾斜。然而,曾國荃卻是弟弟中最愛和曾國藩頂嘴的。儘管兄長百般關照,他還總是不滿足,對於兄長的建議和批評,他虛心接受的不多,極力反駁的不少,每每讓曾國藩頭疼不已。

這首先要歸因於曾國荃的性格。應該說,曾國荃是有過人之處的,那就是“霸得蠻,耐得煩,吃得苦”。他意志堅強,做事認真,不畏艱險,肯用蠻力,不願取巧。但他的性格缺陷也同樣突出:爭強好勝,脾氣火爆,心胸狹隘,聽不得別人批評,又貪財好殺。

另一方面,曾國荃和哥哥的閱歷也大不相同。曾國藩科名早著,在官場摸爬滾打十多年,對天下大勢、朝廷、軍隊都非常瞭解;曾國荃則不過是一個湖南鄉下土秀才,除了早年跟哥哥去過北京之外,直到太平天國爆發前,沒出過遠門,沒辦過大事。這導致他目光短淺,視野不開闊,思維長度不夠,遇事考慮不周,只會使笨勁,用蠻力,圖一時之利。

這樣的性格與見識,如果再不聽曾國藩的指教,不知反省,可想而知會有什麼後果。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湘軍(劇照)

在湘軍中,曾國荃和許多將領的關係都很緊張,因為他仗著大帥胞弟的身份氣焰囂張,處處爭功奪利。面對曾國藩的批評,他的說法是,當今之天下,乃“勢利之天下,強凌弱之天下”,又說“在軍辦事日久,過於純良,每為人所欺壓,又行不動”,因此不肯收斂。

不光霸道,曾國荃帶兵還有兩大特點,一是能殺,二是能搶。

從安慶到天京,每攻下一城,曾國荃的湘軍都要大開殺戒,同時還要把城中財物洗劫一空。史料記載,曾國荃每打一次大仗,都要請假回一次老家,幹什麼?買地,蓋房子。他在湖南老家的豪宅“大夫第”經過連番擴建,規模宏大,富麗堂皇,有如王宮帝府。

正因如此,湘軍的另一名將彭玉麟對曾國荃深惡痛絕,再三要求曾國藩把這個弟弟殺掉,弄得曾國藩十分苦惱。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可以說,曾國荃一出場,就沒有表現出一個“名臣”應有的格局,而更像一個暴發戶。

但真正讓曾國荃的名臣之路蒙上陰影的,並非這些劣跡,而是戰爭後期的一次錯誤抉擇。

1861年,在攻下安慶之後,湘軍準備進攻天京。但就在這年十一月,太平軍突然進攻上海,駐紮上海的綠營軍無法抵禦,當地士紳奔赴安慶向曾國藩求援。當時上海已開埠通商,繁華富庶,士紳們還承諾每月供給湘軍十萬兩銀子,這對經常為軍餉發愁的曾國藩來說非常有吸引力。因此,雖然此事打亂了曾國藩的戰略計劃,但他還是答應派兵救援。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一開始,他想把這個任務交給曾國荃。在他看來,曾國荃去上海可得三大好處。一是上海錢糧充足;二是長江下游當時已大半淪陷,打下上海後,可以順勢拿下蘇杭等江南名城,立功機會更多;三是曾國荃當時已擁有布政使的實職,如能拿下上海,可望升為江蘇巡撫,正式位列封疆大吏。

然而,當曾國藩把這個計劃告訴曾國荃時,卻被他一口回絕了。

當時曾國荃的全部注意力都被天京所吸引。在他看來,天京是太平天國都城,拿下天京就立了“頭功”,何況咸豐有言在先,誰拿下天京就封誰為王。這個誘惑實在太大了,他說什麼也不捨得讓給別人。於是給曾國藩回信:

“淞滬財賦甲天下,籌餉易。然賊巢在金陵,急攻其巢,必以全力援救,而後蘇杭可圖。願任其難者。”

曾國荃的這封回信,成就了中國近代史上另一個重要人物——李鴻章。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李鴻章

李鴻章此時已在曾國藩身邊做幕僚多年,正愁沒機會獨立發展。在曾國荃拒絕去上海之後,李鴻章主動請纓,表示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務。其實從資歷上看,李鴻章擔任主帥有點勉強,但既然曾國荃不積極,李鴻章又表現出如此強烈的進取心,曾國藩於是派李鴻章創立淮軍,開赴上海。

事實證明,進軍上海是一個難得的建立功名的好機會。李鴻章到上海之後,在經濟上獲得巨量財源,軍事上通過口岸獲得大量西方先進武器,政治上則經曾國藩保奏為江蘇巡撫,地位一舉超過了曾國荃。更重要的是,從此他與西方密切接觸,迅速瞭解世界局勢,眼界大開,為以後的洋務之路打下了基礎。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晚年李鴻章

反觀曾國荃,一句“願任其難者”,真的差點把自己難死。他孤軍深入,直抵南京雨花臺下,和多於自己幾倍的太平軍連番血戰,死傷慘重;軍中又流行霍亂,嚴重減員,而哥哥負責的糧餉又無法及時供應,士兵整天喝粥;南京城太大,城牆又極其堅固,而曾國荃採取的還是老辦法:繞城挖溝,先把城圍起來,再挖地道攻城,還要應付太平軍的不斷反擊…….就這樣折騰了足足三年,才終於僥倖挖通地道,炸開城牆,把天京拿下。

而在此期間,長江兩岸的城池陸續收復,只剩天京一座孤城。李鴻章在攻克上海後,又依靠西式武器,很快拿下蘇州、常州等名城,戰功同樣赫赫。以至於朝廷等得不耐煩,一度想讓李鴻章前往天京助攻。如果不是李鴻章為照顧曾氏兄弟的臉面故意拖延,曾國荃的“頭功”可能就要拱手讓人了。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即便如此,朝廷並沒有兌現“封王”的許諾。曾國荃歷盡艱辛,得到的封賞不過與李鴻章相等,而一生的事業基礎,卻已不可與後者相提並論了。

剿滅了太平天國,曾氏兄弟同日封爵,一時風光無兩。然而曾國荃還沒高興幾天,他在天京城中燒殺搶掠、誤放幼天王的消息就傳播開來,引得朝廷大怒。此時的曾國藩早就擔心功高震主,趕緊一面裁撤湘軍,一面讓曾國荃開缺回籍(暫時離職),這才平息了朝廷的怒火。

時隔一年,曾國荃復出,被朝廷委任為湖北巡撫,首要任務是剿除捻軍。湖北巡撫一職十分重要,當年曾國藩苦苦渴求,咸豐就是不給,後來胡林翼正是在這個職位上做出了一番事業。因此,曾國荃躊躇滿志,一到湖北就抓緊時間整頓軍隊,準備再立新功。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不料沒多久,曾國荃又幹了一件蠢事,差點斷送了自己的仕途,還連累了曾國藩和整個湘軍集團。

清代政治有一大弊病,叫“督撫同城”,即總督和巡撫駐紮在同一個城市,且職責分割不清,很容易出現爭權奪利現象。

湖北武昌就是典型的督撫同城,而與曾國荃同城的湖廣總督官文,偏偏又是個惹不起的角色。

官文何許人也?滿洲正白旗出身,早年在內務府當差,為人不學無術,又庸又貪。只是當時的滿洲親貴已無人可用,所以被朝廷引為心腹。湖北戰略位置重要,把官文放在這裡,就是為了牽制湘軍系。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官文

當初,胡林翼出任湖北巡撫,因受不了官文的庸劣作風,準備上摺子彈劾。後來他意識到,即使趕走了官文,朝廷還可能派一個更壞的旗人當總督,總不能再彈劾吧?這樣一想,他決定對官文改弦易轍:曲意逢迎,大筆送錢,辦成什麼大事都讓他跟著沾光,把官文感動得一塌糊塗,對胡林翼言聽計從,“敬服之終身”,胡林翼從而在事實上獨攬了湖北大權,得以大展身手。

曾國藩在處理與官文關係時也是小心翼翼。湘軍凡有戰功,曾國藩總要與官文分享,寫給朝廷的捷報也要和官文聯署。因此在太平天國平定後,官文雖沒出什麼力,也借曾國藩的光撈到了一個伯爵,可謂“躺贏”。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胡林翼

然而,曾國荃哪有胡林翼和曾國藩的頭腦與手腕?

除了胡林翼,官文對湘軍集團的人並無好感。何況曾國荃又是個炮筒子脾氣,這就註定他要與官文展開爭鬥。其實早在曾國荃上任前,官文就派親信給他傳話,希望他不要到武昌來,而直接上前線帶兵,也就是專管軍事,不插手民政。於是曾國荃大怒,到武昌後十多天不接印,故意給官文難堪,後來官文怕事情鬧大,主動服軟,曾國荃這才接印視事。但樑子從此就結下了。

不久,官文建議朝廷給曾國荃一個“幫辦軍務”的虛銜,讓他離開武昌,駐兵襄陽。其後,曾國荃率軍轉戰鄂北,急需軍餉,而官文時常藉故拖延。兩人的矛盾很快白熱化。曾國荃決定:

彈劾官文,搬掉頭上這座大山!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得此消息,曾國藩大吃一驚,趕緊寫信勸阻:

第一,朝廷並非不知道官文庸劣,卻一直讓他身居高位,可見旗人中確實無才可用。搬倒官文,就得罪了朝中的旗人親貴,傷了朝廷的面子。

第二,官文劣跡確實不少,上折彈劾可能成功,但此人在官場根基深厚,黨羽眾多,日後一定會遭他們報復。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即便彈劾官文是曾國荃自作主張,外界也一定會以為是他們兄弟共謀。這樣不僅曾國荃和官文成了死敵,還會把曾國藩牽連進去。

最後他給曾國荃三條建議:

一是忍,“苟公事不十分掣肘,何必下此辣手?”只要不至太影響公事,就應暫且忍耐。

二是等,再過幾年,哥哥告老還鄉,你剿捻大功告成,那時“再行轟轟烈烈做去”,效果更好。

三是遵祖父的遺訓,“曉得下塘,須要曉得上岸”,常懷謙退之心,凡事不可做絕,要為自己留後路,方能善始善終。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曾國藩家書

可是,曾國荃的倔脾氣又上來了,他忍不得,更等不得,終於寫了一道三千多字的奏摺,彈劾官文“濫支軍餉”、“冒保私人”、“公行賄賂”等七款大罪。

莫名其妙的是,這封奏摺不光彈劾官文,還順帶著把一個軍機大臣也彈劾了,說他路過湖北時收了官文四千兩銀子。這樣就把軍機處也得罪了。

由於要藉助曾國荃剿捻,而他的奏摺又有理有據,朝廷果然迅速把官文革職。曾國荃出了惡氣,非常得意,認為兄長實在是過慮了。

但事實並非如此。朝廷雖將官文革職,但是仍“留大學士銜回京”,不久竟轉任更為顯赫的直隸總督。這顯然是一個不好的信號。而自從上了摺子,朝中輿論也都是責備曾國荃、偏袒官文。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更倒黴的是,趕走官文並沒有給曾國荃的剿捻帶來轉機,相反,他屢吃敗仗,捻軍竟從湖北一路竄進了河南。隨著戰事失利,朝廷接二連三地對他“嚴加申飭”,言語之間透著滿滿的厭惡,而官文那些舊部更是處處和他作對。曾國荃苦撐了近一年, 感到在湖北再也待不下去了,於是主動申請離職。同治六年十月,朝廷批准他開缺回籍,實際是罷了他的官。此時離他彈劾官文還不到一年。

曾國荃被罷官還是小事,關鍵是曾國藩和其他湘系人物都受到了牽連。朝中將曾國荃彈劾官文認定為兄弟二人乃至整個湘系的共謀,不僅開始冷落曾國藩,還把大批湘系高官以各種理由“開缺回籍”。湘系勢力由此衰落。

"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太平天國(劇照)

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一度讓清王朝搖搖欲墜。而這場運動能被平定,曾國藩、曾國荃兄弟居功至偉。曾國藩作為湘軍統帥,自然是頭號功臣,而弟弟曾國荃的軍功也十分顯赫,太平天國最重要的兩座城池——安慶和天京都是他帶兵打下來的。

然而,太平天國的覆滅,對曾國藩來說只是功業的一部分。此後八年,他領導洋務運動,開闢中國近代化之路,在武功之外又留下巨大政績;而他的道德文章、為人處世,更是被無數後人傾心效法,甚至被奉為“一代完人”。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曾國藩

相比之下,曾國荃就遜色多了。太平天國使他從一個鄉間秀才成為湘軍名將,和兄長一樣封爵開府,然而這既是他一生功業的起點,也是頂點。自那以後,他雖然也歷任巡撫、總督,但拿得出手的政績卻寥寥無幾,在官場上還屢受挫折,幾起幾落。終其一生,他都沒能完成從“名將”到“名臣”的轉變,他的歷史形象和地位非但無法與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比肩,即便和同期的彭玉麟、駱秉章、沈葆楨等人相比也似乎差了一截。以至今天的多數人對曾國荃的印象要麼模糊,要麼臉譜化,似乎他只是一個鎮壓太平天國的“劊子手”,一個“揮金如土,殺人如麻”的“武夫”。

作為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立有大功,又有強大的靠山和豐富的資源,還是一個“優貢”(秀才中的優等生),卻以這樣一種赳赳武夫的面目被歷史定格,無疑令人困惑。而這種尷尬結局,除去時代、環境的因素,更多的是源自他的性格、情商、格局的種種缺陷。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曾國荃(1824—1890)

翻開《曾國藩家書》,我們會發現,在四個弟弟當中,曾國藩對曾國荃的提攜和栽培最多,從用兵佈陣到做人做官,無不悉心指點;從軍需糧餉到任務分配,也往往偏袒傾斜。然而,曾國荃卻是弟弟中最愛和曾國藩頂嘴的。儘管兄長百般關照,他還總是不滿足,對於兄長的建議和批評,他虛心接受的不多,極力反駁的不少,每每讓曾國藩頭疼不已。

這首先要歸因於曾國荃的性格。應該說,曾國荃是有過人之處的,那就是“霸得蠻,耐得煩,吃得苦”。他意志堅強,做事認真,不畏艱險,肯用蠻力,不願取巧。但他的性格缺陷也同樣突出:爭強好勝,脾氣火爆,心胸狹隘,聽不得別人批評,又貪財好殺。

另一方面,曾國荃和哥哥的閱歷也大不相同。曾國藩科名早著,在官場摸爬滾打十多年,對天下大勢、朝廷、軍隊都非常瞭解;曾國荃則不過是一個湖南鄉下土秀才,除了早年跟哥哥去過北京之外,直到太平天國爆發前,沒出過遠門,沒辦過大事。這導致他目光短淺,視野不開闊,思維長度不夠,遇事考慮不周,只會使笨勁,用蠻力,圖一時之利。

這樣的性格與見識,如果再不聽曾國藩的指教,不知反省,可想而知會有什麼後果。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湘軍(劇照)

在湘軍中,曾國荃和許多將領的關係都很緊張,因為他仗著大帥胞弟的身份氣焰囂張,處處爭功奪利。面對曾國藩的批評,他的說法是,當今之天下,乃“勢利之天下,強凌弱之天下”,又說“在軍辦事日久,過於純良,每為人所欺壓,又行不動”,因此不肯收斂。

不光霸道,曾國荃帶兵還有兩大特點,一是能殺,二是能搶。

從安慶到天京,每攻下一城,曾國荃的湘軍都要大開殺戒,同時還要把城中財物洗劫一空。史料記載,曾國荃每打一次大仗,都要請假回一次老家,幹什麼?買地,蓋房子。他在湖南老家的豪宅“大夫第”經過連番擴建,規模宏大,富麗堂皇,有如王宮帝府。

正因如此,湘軍的另一名將彭玉麟對曾國荃深惡痛絕,再三要求曾國藩把這個弟弟殺掉,弄得曾國藩十分苦惱。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可以說,曾國荃一出場,就沒有表現出一個“名臣”應有的格局,而更像一個暴發戶。

但真正讓曾國荃的名臣之路蒙上陰影的,並非這些劣跡,而是戰爭後期的一次錯誤抉擇。

1861年,在攻下安慶之後,湘軍準備進攻天京。但就在這年十一月,太平軍突然進攻上海,駐紮上海的綠營軍無法抵禦,當地士紳奔赴安慶向曾國藩求援。當時上海已開埠通商,繁華富庶,士紳們還承諾每月供給湘軍十萬兩銀子,這對經常為軍餉發愁的曾國藩來說非常有吸引力。因此,雖然此事打亂了曾國藩的戰略計劃,但他還是答應派兵救援。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一開始,他想把這個任務交給曾國荃。在他看來,曾國荃去上海可得三大好處。一是上海錢糧充足;二是長江下游當時已大半淪陷,打下上海後,可以順勢拿下蘇杭等江南名城,立功機會更多;三是曾國荃當時已擁有布政使的實職,如能拿下上海,可望升為江蘇巡撫,正式位列封疆大吏。

然而,當曾國藩把這個計劃告訴曾國荃時,卻被他一口回絕了。

當時曾國荃的全部注意力都被天京所吸引。在他看來,天京是太平天國都城,拿下天京就立了“頭功”,何況咸豐有言在先,誰拿下天京就封誰為王。這個誘惑實在太大了,他說什麼也不捨得讓給別人。於是給曾國藩回信:

“淞滬財賦甲天下,籌餉易。然賊巢在金陵,急攻其巢,必以全力援救,而後蘇杭可圖。願任其難者。”

曾國荃的這封回信,成就了中國近代史上另一個重要人物——李鴻章。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李鴻章

李鴻章此時已在曾國藩身邊做幕僚多年,正愁沒機會獨立發展。在曾國荃拒絕去上海之後,李鴻章主動請纓,表示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務。其實從資歷上看,李鴻章擔任主帥有點勉強,但既然曾國荃不積極,李鴻章又表現出如此強烈的進取心,曾國藩於是派李鴻章創立淮軍,開赴上海。

事實證明,進軍上海是一個難得的建立功名的好機會。李鴻章到上海之後,在經濟上獲得巨量財源,軍事上通過口岸獲得大量西方先進武器,政治上則經曾國藩保奏為江蘇巡撫,地位一舉超過了曾國荃。更重要的是,從此他與西方密切接觸,迅速瞭解世界局勢,眼界大開,為以後的洋務之路打下了基礎。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晚年李鴻章

反觀曾國荃,一句“願任其難者”,真的差點把自己難死。他孤軍深入,直抵南京雨花臺下,和多於自己幾倍的太平軍連番血戰,死傷慘重;軍中又流行霍亂,嚴重減員,而哥哥負責的糧餉又無法及時供應,士兵整天喝粥;南京城太大,城牆又極其堅固,而曾國荃採取的還是老辦法:繞城挖溝,先把城圍起來,再挖地道攻城,還要應付太平軍的不斷反擊…….就這樣折騰了足足三年,才終於僥倖挖通地道,炸開城牆,把天京拿下。

而在此期間,長江兩岸的城池陸續收復,只剩天京一座孤城。李鴻章在攻克上海後,又依靠西式武器,很快拿下蘇州、常州等名城,戰功同樣赫赫。以至於朝廷等得不耐煩,一度想讓李鴻章前往天京助攻。如果不是李鴻章為照顧曾氏兄弟的臉面故意拖延,曾國荃的“頭功”可能就要拱手讓人了。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即便如此,朝廷並沒有兌現“封王”的許諾。曾國荃歷盡艱辛,得到的封賞不過與李鴻章相等,而一生的事業基礎,卻已不可與後者相提並論了。

剿滅了太平天國,曾氏兄弟同日封爵,一時風光無兩。然而曾國荃還沒高興幾天,他在天京城中燒殺搶掠、誤放幼天王的消息就傳播開來,引得朝廷大怒。此時的曾國藩早就擔心功高震主,趕緊一面裁撤湘軍,一面讓曾國荃開缺回籍(暫時離職),這才平息了朝廷的怒火。

時隔一年,曾國荃復出,被朝廷委任為湖北巡撫,首要任務是剿除捻軍。湖北巡撫一職十分重要,當年曾國藩苦苦渴求,咸豐就是不給,後來胡林翼正是在這個職位上做出了一番事業。因此,曾國荃躊躇滿志,一到湖北就抓緊時間整頓軍隊,準備再立新功。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不料沒多久,曾國荃又幹了一件蠢事,差點斷送了自己的仕途,還連累了曾國藩和整個湘軍集團。

清代政治有一大弊病,叫“督撫同城”,即總督和巡撫駐紮在同一個城市,且職責分割不清,很容易出現爭權奪利現象。

湖北武昌就是典型的督撫同城,而與曾國荃同城的湖廣總督官文,偏偏又是個惹不起的角色。

官文何許人也?滿洲正白旗出身,早年在內務府當差,為人不學無術,又庸又貪。只是當時的滿洲親貴已無人可用,所以被朝廷引為心腹。湖北戰略位置重要,把官文放在這裡,就是為了牽制湘軍系。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官文

當初,胡林翼出任湖北巡撫,因受不了官文的庸劣作風,準備上摺子彈劾。後來他意識到,即使趕走了官文,朝廷還可能派一個更壞的旗人當總督,總不能再彈劾吧?這樣一想,他決定對官文改弦易轍:曲意逢迎,大筆送錢,辦成什麼大事都讓他跟著沾光,把官文感動得一塌糊塗,對胡林翼言聽計從,“敬服之終身”,胡林翼從而在事實上獨攬了湖北大權,得以大展身手。

曾國藩在處理與官文關係時也是小心翼翼。湘軍凡有戰功,曾國藩總要與官文分享,寫給朝廷的捷報也要和官文聯署。因此在太平天國平定後,官文雖沒出什麼力,也借曾國藩的光撈到了一個伯爵,可謂“躺贏”。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胡林翼

然而,曾國荃哪有胡林翼和曾國藩的頭腦與手腕?

除了胡林翼,官文對湘軍集團的人並無好感。何況曾國荃又是個炮筒子脾氣,這就註定他要與官文展開爭鬥。其實早在曾國荃上任前,官文就派親信給他傳話,希望他不要到武昌來,而直接上前線帶兵,也就是專管軍事,不插手民政。於是曾國荃大怒,到武昌後十多天不接印,故意給官文難堪,後來官文怕事情鬧大,主動服軟,曾國荃這才接印視事。但樑子從此就結下了。

不久,官文建議朝廷給曾國荃一個“幫辦軍務”的虛銜,讓他離開武昌,駐兵襄陽。其後,曾國荃率軍轉戰鄂北,急需軍餉,而官文時常藉故拖延。兩人的矛盾很快白熱化。曾國荃決定:

彈劾官文,搬掉頭上這座大山!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得此消息,曾國藩大吃一驚,趕緊寫信勸阻:

第一,朝廷並非不知道官文庸劣,卻一直讓他身居高位,可見旗人中確實無才可用。搬倒官文,就得罪了朝中的旗人親貴,傷了朝廷的面子。

第二,官文劣跡確實不少,上折彈劾可能成功,但此人在官場根基深厚,黨羽眾多,日後一定會遭他們報復。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即便彈劾官文是曾國荃自作主張,外界也一定會以為是他們兄弟共謀。這樣不僅曾國荃和官文成了死敵,還會把曾國藩牽連進去。

最後他給曾國荃三條建議:

一是忍,“苟公事不十分掣肘,何必下此辣手?”只要不至太影響公事,就應暫且忍耐。

二是等,再過幾年,哥哥告老還鄉,你剿捻大功告成,那時“再行轟轟烈烈做去”,效果更好。

三是遵祖父的遺訓,“曉得下塘,須要曉得上岸”,常懷謙退之心,凡事不可做絕,要為自己留後路,方能善始善終。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曾國藩家書

可是,曾國荃的倔脾氣又上來了,他忍不得,更等不得,終於寫了一道三千多字的奏摺,彈劾官文“濫支軍餉”、“冒保私人”、“公行賄賂”等七款大罪。

莫名其妙的是,這封奏摺不光彈劾官文,還順帶著把一個軍機大臣也彈劾了,說他路過湖北時收了官文四千兩銀子。這樣就把軍機處也得罪了。

由於要藉助曾國荃剿捻,而他的奏摺又有理有據,朝廷果然迅速把官文革職。曾國荃出了惡氣,非常得意,認為兄長實在是過慮了。

但事實並非如此。朝廷雖將官文革職,但是仍“留大學士銜回京”,不久竟轉任更為顯赫的直隸總督。這顯然是一個不好的信號。而自從上了摺子,朝中輿論也都是責備曾國荃、偏袒官文。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更倒黴的是,趕走官文並沒有給曾國荃的剿捻帶來轉機,相反,他屢吃敗仗,捻軍竟從湖北一路竄進了河南。隨著戰事失利,朝廷接二連三地對他“嚴加申飭”,言語之間透著滿滿的厭惡,而官文那些舊部更是處處和他作對。曾國荃苦撐了近一年, 感到在湖北再也待不下去了,於是主動申請離職。同治六年十月,朝廷批准他開缺回籍,實際是罷了他的官。此時離他彈劾官文還不到一年。

曾國荃被罷官還是小事,關鍵是曾國藩和其他湘系人物都受到了牽連。朝中將曾國荃彈劾官文認定為兄弟二人乃至整個湘系的共謀,不僅開始冷落曾國藩,還把大批湘系高官以各種理由“開缺回籍”。湘系勢力由此衰落。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曾國荃這才發現自己闖了大禍。多少年來,他並不覺得兄長比自己高明;直到這次蹉跌,曾國荃才似乎頭一次明白了兄長的苦心和遠見。

他被趕回湘鄉老家,一待就是八年。在這八年裡,和他一起鎮壓太平軍時發跡的左宗棠、李鴻章、沈葆楨等人,有的在新戰場上再立新功,更多的則通過洋務運動、治理地方而取得非凡政績,躋身“中興名臣”之列。曾國荃呢,卻只能在鄉間遊山玩水,買田置地……

“名臣”的光環,正與他漸行漸遠。

"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太平天國(劇照)

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一度讓清王朝搖搖欲墜。而這場運動能被平定,曾國藩、曾國荃兄弟居功至偉。曾國藩作為湘軍統帥,自然是頭號功臣,而弟弟曾國荃的軍功也十分顯赫,太平天國最重要的兩座城池——安慶和天京都是他帶兵打下來的。

然而,太平天國的覆滅,對曾國藩來說只是功業的一部分。此後八年,他領導洋務運動,開闢中國近代化之路,在武功之外又留下巨大政績;而他的道德文章、為人處世,更是被無數後人傾心效法,甚至被奉為“一代完人”。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曾國藩

相比之下,曾國荃就遜色多了。太平天國使他從一個鄉間秀才成為湘軍名將,和兄長一樣封爵開府,然而這既是他一生功業的起點,也是頂點。自那以後,他雖然也歷任巡撫、總督,但拿得出手的政績卻寥寥無幾,在官場上還屢受挫折,幾起幾落。終其一生,他都沒能完成從“名將”到“名臣”的轉變,他的歷史形象和地位非但無法與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比肩,即便和同期的彭玉麟、駱秉章、沈葆楨等人相比也似乎差了一截。以至今天的多數人對曾國荃的印象要麼模糊,要麼臉譜化,似乎他只是一個鎮壓太平天國的“劊子手”,一個“揮金如土,殺人如麻”的“武夫”。

作為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立有大功,又有強大的靠山和豐富的資源,還是一個“優貢”(秀才中的優等生),卻以這樣一種赳赳武夫的面目被歷史定格,無疑令人困惑。而這種尷尬結局,除去時代、環境的因素,更多的是源自他的性格、情商、格局的種種缺陷。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曾國荃(1824—1890)

翻開《曾國藩家書》,我們會發現,在四個弟弟當中,曾國藩對曾國荃的提攜和栽培最多,從用兵佈陣到做人做官,無不悉心指點;從軍需糧餉到任務分配,也往往偏袒傾斜。然而,曾國荃卻是弟弟中最愛和曾國藩頂嘴的。儘管兄長百般關照,他還總是不滿足,對於兄長的建議和批評,他虛心接受的不多,極力反駁的不少,每每讓曾國藩頭疼不已。

這首先要歸因於曾國荃的性格。應該說,曾國荃是有過人之處的,那就是“霸得蠻,耐得煩,吃得苦”。他意志堅強,做事認真,不畏艱險,肯用蠻力,不願取巧。但他的性格缺陷也同樣突出:爭強好勝,脾氣火爆,心胸狹隘,聽不得別人批評,又貪財好殺。

另一方面,曾國荃和哥哥的閱歷也大不相同。曾國藩科名早著,在官場摸爬滾打十多年,對天下大勢、朝廷、軍隊都非常瞭解;曾國荃則不過是一個湖南鄉下土秀才,除了早年跟哥哥去過北京之外,直到太平天國爆發前,沒出過遠門,沒辦過大事。這導致他目光短淺,視野不開闊,思維長度不夠,遇事考慮不周,只會使笨勁,用蠻力,圖一時之利。

這樣的性格與見識,如果再不聽曾國藩的指教,不知反省,可想而知會有什麼後果。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湘軍(劇照)

在湘軍中,曾國荃和許多將領的關係都很緊張,因為他仗著大帥胞弟的身份氣焰囂張,處處爭功奪利。面對曾國藩的批評,他的說法是,當今之天下,乃“勢利之天下,強凌弱之天下”,又說“在軍辦事日久,過於純良,每為人所欺壓,又行不動”,因此不肯收斂。

不光霸道,曾國荃帶兵還有兩大特點,一是能殺,二是能搶。

從安慶到天京,每攻下一城,曾國荃的湘軍都要大開殺戒,同時還要把城中財物洗劫一空。史料記載,曾國荃每打一次大仗,都要請假回一次老家,幹什麼?買地,蓋房子。他在湖南老家的豪宅“大夫第”經過連番擴建,規模宏大,富麗堂皇,有如王宮帝府。

正因如此,湘軍的另一名將彭玉麟對曾國荃深惡痛絕,再三要求曾國藩把這個弟弟殺掉,弄得曾國藩十分苦惱。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可以說,曾國荃一出場,就沒有表現出一個“名臣”應有的格局,而更像一個暴發戶。

但真正讓曾國荃的名臣之路蒙上陰影的,並非這些劣跡,而是戰爭後期的一次錯誤抉擇。

1861年,在攻下安慶之後,湘軍準備進攻天京。但就在這年十一月,太平軍突然進攻上海,駐紮上海的綠營軍無法抵禦,當地士紳奔赴安慶向曾國藩求援。當時上海已開埠通商,繁華富庶,士紳們還承諾每月供給湘軍十萬兩銀子,這對經常為軍餉發愁的曾國藩來說非常有吸引力。因此,雖然此事打亂了曾國藩的戰略計劃,但他還是答應派兵救援。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一開始,他想把這個任務交給曾國荃。在他看來,曾國荃去上海可得三大好處。一是上海錢糧充足;二是長江下游當時已大半淪陷,打下上海後,可以順勢拿下蘇杭等江南名城,立功機會更多;三是曾國荃當時已擁有布政使的實職,如能拿下上海,可望升為江蘇巡撫,正式位列封疆大吏。

然而,當曾國藩把這個計劃告訴曾國荃時,卻被他一口回絕了。

當時曾國荃的全部注意力都被天京所吸引。在他看來,天京是太平天國都城,拿下天京就立了“頭功”,何況咸豐有言在先,誰拿下天京就封誰為王。這個誘惑實在太大了,他說什麼也不捨得讓給別人。於是給曾國藩回信:

“淞滬財賦甲天下,籌餉易。然賊巢在金陵,急攻其巢,必以全力援救,而後蘇杭可圖。願任其難者。”

曾國荃的這封回信,成就了中國近代史上另一個重要人物——李鴻章。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李鴻章

李鴻章此時已在曾國藩身邊做幕僚多年,正愁沒機會獨立發展。在曾國荃拒絕去上海之後,李鴻章主動請纓,表示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務。其實從資歷上看,李鴻章擔任主帥有點勉強,但既然曾國荃不積極,李鴻章又表現出如此強烈的進取心,曾國藩於是派李鴻章創立淮軍,開赴上海。

事實證明,進軍上海是一個難得的建立功名的好機會。李鴻章到上海之後,在經濟上獲得巨量財源,軍事上通過口岸獲得大量西方先進武器,政治上則經曾國藩保奏為江蘇巡撫,地位一舉超過了曾國荃。更重要的是,從此他與西方密切接觸,迅速瞭解世界局勢,眼界大開,為以後的洋務之路打下了基礎。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晚年李鴻章

反觀曾國荃,一句“願任其難者”,真的差點把自己難死。他孤軍深入,直抵南京雨花臺下,和多於自己幾倍的太平軍連番血戰,死傷慘重;軍中又流行霍亂,嚴重減員,而哥哥負責的糧餉又無法及時供應,士兵整天喝粥;南京城太大,城牆又極其堅固,而曾國荃採取的還是老辦法:繞城挖溝,先把城圍起來,再挖地道攻城,還要應付太平軍的不斷反擊…….就這樣折騰了足足三年,才終於僥倖挖通地道,炸開城牆,把天京拿下。

而在此期間,長江兩岸的城池陸續收復,只剩天京一座孤城。李鴻章在攻克上海後,又依靠西式武器,很快拿下蘇州、常州等名城,戰功同樣赫赫。以至於朝廷等得不耐煩,一度想讓李鴻章前往天京助攻。如果不是李鴻章為照顧曾氏兄弟的臉面故意拖延,曾國荃的“頭功”可能就要拱手讓人了。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即便如此,朝廷並沒有兌現“封王”的許諾。曾國荃歷盡艱辛,得到的封賞不過與李鴻章相等,而一生的事業基礎,卻已不可與後者相提並論了。

剿滅了太平天國,曾氏兄弟同日封爵,一時風光無兩。然而曾國荃還沒高興幾天,他在天京城中燒殺搶掠、誤放幼天王的消息就傳播開來,引得朝廷大怒。此時的曾國藩早就擔心功高震主,趕緊一面裁撤湘軍,一面讓曾國荃開缺回籍(暫時離職),這才平息了朝廷的怒火。

時隔一年,曾國荃復出,被朝廷委任為湖北巡撫,首要任務是剿除捻軍。湖北巡撫一職十分重要,當年曾國藩苦苦渴求,咸豐就是不給,後來胡林翼正是在這個職位上做出了一番事業。因此,曾國荃躊躇滿志,一到湖北就抓緊時間整頓軍隊,準備再立新功。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不料沒多久,曾國荃又幹了一件蠢事,差點斷送了自己的仕途,還連累了曾國藩和整個湘軍集團。

清代政治有一大弊病,叫“督撫同城”,即總督和巡撫駐紮在同一個城市,且職責分割不清,很容易出現爭權奪利現象。

湖北武昌就是典型的督撫同城,而與曾國荃同城的湖廣總督官文,偏偏又是個惹不起的角色。

官文何許人也?滿洲正白旗出身,早年在內務府當差,為人不學無術,又庸又貪。只是當時的滿洲親貴已無人可用,所以被朝廷引為心腹。湖北戰略位置重要,把官文放在這裡,就是為了牽制湘軍系。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官文

當初,胡林翼出任湖北巡撫,因受不了官文的庸劣作風,準備上摺子彈劾。後來他意識到,即使趕走了官文,朝廷還可能派一個更壞的旗人當總督,總不能再彈劾吧?這樣一想,他決定對官文改弦易轍:曲意逢迎,大筆送錢,辦成什麼大事都讓他跟著沾光,把官文感動得一塌糊塗,對胡林翼言聽計從,“敬服之終身”,胡林翼從而在事實上獨攬了湖北大權,得以大展身手。

曾國藩在處理與官文關係時也是小心翼翼。湘軍凡有戰功,曾國藩總要與官文分享,寫給朝廷的捷報也要和官文聯署。因此在太平天國平定後,官文雖沒出什麼力,也借曾國藩的光撈到了一個伯爵,可謂“躺贏”。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胡林翼

然而,曾國荃哪有胡林翼和曾國藩的頭腦與手腕?

除了胡林翼,官文對湘軍集團的人並無好感。何況曾國荃又是個炮筒子脾氣,這就註定他要與官文展開爭鬥。其實早在曾國荃上任前,官文就派親信給他傳話,希望他不要到武昌來,而直接上前線帶兵,也就是專管軍事,不插手民政。於是曾國荃大怒,到武昌後十多天不接印,故意給官文難堪,後來官文怕事情鬧大,主動服軟,曾國荃這才接印視事。但樑子從此就結下了。

不久,官文建議朝廷給曾國荃一個“幫辦軍務”的虛銜,讓他離開武昌,駐兵襄陽。其後,曾國荃率軍轉戰鄂北,急需軍餉,而官文時常藉故拖延。兩人的矛盾很快白熱化。曾國荃決定:

彈劾官文,搬掉頭上這座大山!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得此消息,曾國藩大吃一驚,趕緊寫信勸阻:

第一,朝廷並非不知道官文庸劣,卻一直讓他身居高位,可見旗人中確實無才可用。搬倒官文,就得罪了朝中的旗人親貴,傷了朝廷的面子。

第二,官文劣跡確實不少,上折彈劾可能成功,但此人在官場根基深厚,黨羽眾多,日後一定會遭他們報復。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即便彈劾官文是曾國荃自作主張,外界也一定會以為是他們兄弟共謀。這樣不僅曾國荃和官文成了死敵,還會把曾國藩牽連進去。

最後他給曾國荃三條建議:

一是忍,“苟公事不十分掣肘,何必下此辣手?”只要不至太影響公事,就應暫且忍耐。

二是等,再過幾年,哥哥告老還鄉,你剿捻大功告成,那時“再行轟轟烈烈做去”,效果更好。

三是遵祖父的遺訓,“曉得下塘,須要曉得上岸”,常懷謙退之心,凡事不可做絕,要為自己留後路,方能善始善終。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曾國藩家書

可是,曾國荃的倔脾氣又上來了,他忍不得,更等不得,終於寫了一道三千多字的奏摺,彈劾官文“濫支軍餉”、“冒保私人”、“公行賄賂”等七款大罪。

莫名其妙的是,這封奏摺不光彈劾官文,還順帶著把一個軍機大臣也彈劾了,說他路過湖北時收了官文四千兩銀子。這樣就把軍機處也得罪了。

由於要藉助曾國荃剿捻,而他的奏摺又有理有據,朝廷果然迅速把官文革職。曾國荃出了惡氣,非常得意,認為兄長實在是過慮了。

但事實並非如此。朝廷雖將官文革職,但是仍“留大學士銜回京”,不久竟轉任更為顯赫的直隸總督。這顯然是一個不好的信號。而自從上了摺子,朝中輿論也都是責備曾國荃、偏袒官文。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更倒黴的是,趕走官文並沒有給曾國荃的剿捻帶來轉機,相反,他屢吃敗仗,捻軍竟從湖北一路竄進了河南。隨著戰事失利,朝廷接二連三地對他“嚴加申飭”,言語之間透著滿滿的厭惡,而官文那些舊部更是處處和他作對。曾國荃苦撐了近一年, 感到在湖北再也待不下去了,於是主動申請離職。同治六年十月,朝廷批准他開缺回籍,實際是罷了他的官。此時離他彈劾官文還不到一年。

曾國荃被罷官還是小事,關鍵是曾國藩和其他湘系人物都受到了牽連。朝中將曾國荃彈劾官文認定為兄弟二人乃至整個湘系的共謀,不僅開始冷落曾國藩,還把大批湘系高官以各種理由“開缺回籍”。湘系勢力由此衰落。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曾國荃這才發現自己闖了大禍。多少年來,他並不覺得兄長比自己高明;直到這次蹉跌,曾國荃才似乎頭一次明白了兄長的苦心和遠見。

他被趕回湘鄉老家,一待就是八年。在這八年裡,和他一起鎮壓太平軍時發跡的左宗棠、李鴻章、沈葆楨等人,有的在新戰場上再立新功,更多的則通過洋務運動、治理地方而取得非凡政績,躋身“中興名臣”之列。曾國荃呢,卻只能在鄉間遊山玩水,買田置地……

“名臣”的光環,正與他漸行漸遠。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然而曾國荃也並非毫無收穫。落寞居鄉之時,他開始反覆思考自己一生的得失,越想越發現,在所有大事上,兄長的判斷幾乎都是對的,自己的判斷幾乎都是錯的。兄長所說的話,聽起來都是老生常談,但幾乎每次都能應驗;而自己自作聰明,不聽兄長之言,結果卻是一再被打臉。閒來無事,他就把曾國藩寄回家的文稿翻出來讀,越讀就越佩服。他終於明白,自己和兄長根本不在一個水平線上;自己一生的功名,與其說是奮鬥得來,不如說是拜兄長所賜。

於是曾國荃決定洗心革面,向兄長學習,就像兄長當年一樣,也來一次“中年變法”。

這一時期,他和遠在南京的曾國藩通信頻繁,不斷向兄長彙報自己的思想和見解,並誠懇地請求兄長指教。兄弟感情前所未有的融洽,曾國荃也受益匪淺。

然而好景不長。1872年,曾國藩在南京突然發病去世。曾國荃十分悲痛,他在祭文中寫道:

“何兄友于,而弟不悌?......辜負教訓,四十九年。”

這顯然是對自己當年不斷頂撞兄長的深深懺悔。

同治十三年(1874年),閒居了八年的曾國荃終於被朝廷重新起用,先任河道總督,不久改任山西巡撫。

"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太平天國(劇照)

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一度讓清王朝搖搖欲墜。而這場運動能被平定,曾國藩、曾國荃兄弟居功至偉。曾國藩作為湘軍統帥,自然是頭號功臣,而弟弟曾國荃的軍功也十分顯赫,太平天國最重要的兩座城池——安慶和天京都是他帶兵打下來的。

然而,太平天國的覆滅,對曾國藩來說只是功業的一部分。此後八年,他領導洋務運動,開闢中國近代化之路,在武功之外又留下巨大政績;而他的道德文章、為人處世,更是被無數後人傾心效法,甚至被奉為“一代完人”。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曾國藩

相比之下,曾國荃就遜色多了。太平天國使他從一個鄉間秀才成為湘軍名將,和兄長一樣封爵開府,然而這既是他一生功業的起點,也是頂點。自那以後,他雖然也歷任巡撫、總督,但拿得出手的政績卻寥寥無幾,在官場上還屢受挫折,幾起幾落。終其一生,他都沒能完成從“名將”到“名臣”的轉變,他的歷史形象和地位非但無法與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比肩,即便和同期的彭玉麟、駱秉章、沈葆楨等人相比也似乎差了一截。以至今天的多數人對曾國荃的印象要麼模糊,要麼臉譜化,似乎他只是一個鎮壓太平天國的“劊子手”,一個“揮金如土,殺人如麻”的“武夫”。

作為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立有大功,又有強大的靠山和豐富的資源,還是一個“優貢”(秀才中的優等生),卻以這樣一種赳赳武夫的面目被歷史定格,無疑令人困惑。而這種尷尬結局,除去時代、環境的因素,更多的是源自他的性格、情商、格局的種種缺陷。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曾國荃(1824—1890)

翻開《曾國藩家書》,我們會發現,在四個弟弟當中,曾國藩對曾國荃的提攜和栽培最多,從用兵佈陣到做人做官,無不悉心指點;從軍需糧餉到任務分配,也往往偏袒傾斜。然而,曾國荃卻是弟弟中最愛和曾國藩頂嘴的。儘管兄長百般關照,他還總是不滿足,對於兄長的建議和批評,他虛心接受的不多,極力反駁的不少,每每讓曾國藩頭疼不已。

這首先要歸因於曾國荃的性格。應該說,曾國荃是有過人之處的,那就是“霸得蠻,耐得煩,吃得苦”。他意志堅強,做事認真,不畏艱險,肯用蠻力,不願取巧。但他的性格缺陷也同樣突出:爭強好勝,脾氣火爆,心胸狹隘,聽不得別人批評,又貪財好殺。

另一方面,曾國荃和哥哥的閱歷也大不相同。曾國藩科名早著,在官場摸爬滾打十多年,對天下大勢、朝廷、軍隊都非常瞭解;曾國荃則不過是一個湖南鄉下土秀才,除了早年跟哥哥去過北京之外,直到太平天國爆發前,沒出過遠門,沒辦過大事。這導致他目光短淺,視野不開闊,思維長度不夠,遇事考慮不周,只會使笨勁,用蠻力,圖一時之利。

這樣的性格與見識,如果再不聽曾國藩的指教,不知反省,可想而知會有什麼後果。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湘軍(劇照)

在湘軍中,曾國荃和許多將領的關係都很緊張,因為他仗著大帥胞弟的身份氣焰囂張,處處爭功奪利。面對曾國藩的批評,他的說法是,當今之天下,乃“勢利之天下,強凌弱之天下”,又說“在軍辦事日久,過於純良,每為人所欺壓,又行不動”,因此不肯收斂。

不光霸道,曾國荃帶兵還有兩大特點,一是能殺,二是能搶。

從安慶到天京,每攻下一城,曾國荃的湘軍都要大開殺戒,同時還要把城中財物洗劫一空。史料記載,曾國荃每打一次大仗,都要請假回一次老家,幹什麼?買地,蓋房子。他在湖南老家的豪宅“大夫第”經過連番擴建,規模宏大,富麗堂皇,有如王宮帝府。

正因如此,湘軍的另一名將彭玉麟對曾國荃深惡痛絕,再三要求曾國藩把這個弟弟殺掉,弄得曾國藩十分苦惱。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可以說,曾國荃一出場,就沒有表現出一個“名臣”應有的格局,而更像一個暴發戶。

但真正讓曾國荃的名臣之路蒙上陰影的,並非這些劣跡,而是戰爭後期的一次錯誤抉擇。

1861年,在攻下安慶之後,湘軍準備進攻天京。但就在這年十一月,太平軍突然進攻上海,駐紮上海的綠營軍無法抵禦,當地士紳奔赴安慶向曾國藩求援。當時上海已開埠通商,繁華富庶,士紳們還承諾每月供給湘軍十萬兩銀子,這對經常為軍餉發愁的曾國藩來說非常有吸引力。因此,雖然此事打亂了曾國藩的戰略計劃,但他還是答應派兵救援。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一開始,他想把這個任務交給曾國荃。在他看來,曾國荃去上海可得三大好處。一是上海錢糧充足;二是長江下游當時已大半淪陷,打下上海後,可以順勢拿下蘇杭等江南名城,立功機會更多;三是曾國荃當時已擁有布政使的實職,如能拿下上海,可望升為江蘇巡撫,正式位列封疆大吏。

然而,當曾國藩把這個計劃告訴曾國荃時,卻被他一口回絕了。

當時曾國荃的全部注意力都被天京所吸引。在他看來,天京是太平天國都城,拿下天京就立了“頭功”,何況咸豐有言在先,誰拿下天京就封誰為王。這個誘惑實在太大了,他說什麼也不捨得讓給別人。於是給曾國藩回信:

“淞滬財賦甲天下,籌餉易。然賊巢在金陵,急攻其巢,必以全力援救,而後蘇杭可圖。願任其難者。”

曾國荃的這封回信,成就了中國近代史上另一個重要人物——李鴻章。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李鴻章

李鴻章此時已在曾國藩身邊做幕僚多年,正愁沒機會獨立發展。在曾國荃拒絕去上海之後,李鴻章主動請纓,表示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務。其實從資歷上看,李鴻章擔任主帥有點勉強,但既然曾國荃不積極,李鴻章又表現出如此強烈的進取心,曾國藩於是派李鴻章創立淮軍,開赴上海。

事實證明,進軍上海是一個難得的建立功名的好機會。李鴻章到上海之後,在經濟上獲得巨量財源,軍事上通過口岸獲得大量西方先進武器,政治上則經曾國藩保奏為江蘇巡撫,地位一舉超過了曾國荃。更重要的是,從此他與西方密切接觸,迅速瞭解世界局勢,眼界大開,為以後的洋務之路打下了基礎。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晚年李鴻章

反觀曾國荃,一句“願任其難者”,真的差點把自己難死。他孤軍深入,直抵南京雨花臺下,和多於自己幾倍的太平軍連番血戰,死傷慘重;軍中又流行霍亂,嚴重減員,而哥哥負責的糧餉又無法及時供應,士兵整天喝粥;南京城太大,城牆又極其堅固,而曾國荃採取的還是老辦法:繞城挖溝,先把城圍起來,再挖地道攻城,還要應付太平軍的不斷反擊…….就這樣折騰了足足三年,才終於僥倖挖通地道,炸開城牆,把天京拿下。

而在此期間,長江兩岸的城池陸續收復,只剩天京一座孤城。李鴻章在攻克上海後,又依靠西式武器,很快拿下蘇州、常州等名城,戰功同樣赫赫。以至於朝廷等得不耐煩,一度想讓李鴻章前往天京助攻。如果不是李鴻章為照顧曾氏兄弟的臉面故意拖延,曾國荃的“頭功”可能就要拱手讓人了。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即便如此,朝廷並沒有兌現“封王”的許諾。曾國荃歷盡艱辛,得到的封賞不過與李鴻章相等,而一生的事業基礎,卻已不可與後者相提並論了。

剿滅了太平天國,曾氏兄弟同日封爵,一時風光無兩。然而曾國荃還沒高興幾天,他在天京城中燒殺搶掠、誤放幼天王的消息就傳播開來,引得朝廷大怒。此時的曾國藩早就擔心功高震主,趕緊一面裁撤湘軍,一面讓曾國荃開缺回籍(暫時離職),這才平息了朝廷的怒火。

時隔一年,曾國荃復出,被朝廷委任為湖北巡撫,首要任務是剿除捻軍。湖北巡撫一職十分重要,當年曾國藩苦苦渴求,咸豐就是不給,後來胡林翼正是在這個職位上做出了一番事業。因此,曾國荃躊躇滿志,一到湖北就抓緊時間整頓軍隊,準備再立新功。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不料沒多久,曾國荃又幹了一件蠢事,差點斷送了自己的仕途,還連累了曾國藩和整個湘軍集團。

清代政治有一大弊病,叫“督撫同城”,即總督和巡撫駐紮在同一個城市,且職責分割不清,很容易出現爭權奪利現象。

湖北武昌就是典型的督撫同城,而與曾國荃同城的湖廣總督官文,偏偏又是個惹不起的角色。

官文何許人也?滿洲正白旗出身,早年在內務府當差,為人不學無術,又庸又貪。只是當時的滿洲親貴已無人可用,所以被朝廷引為心腹。湖北戰略位置重要,把官文放在這裡,就是為了牽制湘軍系。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官文

當初,胡林翼出任湖北巡撫,因受不了官文的庸劣作風,準備上摺子彈劾。後來他意識到,即使趕走了官文,朝廷還可能派一個更壞的旗人當總督,總不能再彈劾吧?這樣一想,他決定對官文改弦易轍:曲意逢迎,大筆送錢,辦成什麼大事都讓他跟著沾光,把官文感動得一塌糊塗,對胡林翼言聽計從,“敬服之終身”,胡林翼從而在事實上獨攬了湖北大權,得以大展身手。

曾國藩在處理與官文關係時也是小心翼翼。湘軍凡有戰功,曾國藩總要與官文分享,寫給朝廷的捷報也要和官文聯署。因此在太平天國平定後,官文雖沒出什麼力,也借曾國藩的光撈到了一個伯爵,可謂“躺贏”。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胡林翼

然而,曾國荃哪有胡林翼和曾國藩的頭腦與手腕?

除了胡林翼,官文對湘軍集團的人並無好感。何況曾國荃又是個炮筒子脾氣,這就註定他要與官文展開爭鬥。其實早在曾國荃上任前,官文就派親信給他傳話,希望他不要到武昌來,而直接上前線帶兵,也就是專管軍事,不插手民政。於是曾國荃大怒,到武昌後十多天不接印,故意給官文難堪,後來官文怕事情鬧大,主動服軟,曾國荃這才接印視事。但樑子從此就結下了。

不久,官文建議朝廷給曾國荃一個“幫辦軍務”的虛銜,讓他離開武昌,駐兵襄陽。其後,曾國荃率軍轉戰鄂北,急需軍餉,而官文時常藉故拖延。兩人的矛盾很快白熱化。曾國荃決定:

彈劾官文,搬掉頭上這座大山!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得此消息,曾國藩大吃一驚,趕緊寫信勸阻:

第一,朝廷並非不知道官文庸劣,卻一直讓他身居高位,可見旗人中確實無才可用。搬倒官文,就得罪了朝中的旗人親貴,傷了朝廷的面子。

第二,官文劣跡確實不少,上折彈劾可能成功,但此人在官場根基深厚,黨羽眾多,日後一定會遭他們報復。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即便彈劾官文是曾國荃自作主張,外界也一定會以為是他們兄弟共謀。這樣不僅曾國荃和官文成了死敵,還會把曾國藩牽連進去。

最後他給曾國荃三條建議:

一是忍,“苟公事不十分掣肘,何必下此辣手?”只要不至太影響公事,就應暫且忍耐。

二是等,再過幾年,哥哥告老還鄉,你剿捻大功告成,那時“再行轟轟烈烈做去”,效果更好。

三是遵祖父的遺訓,“曉得下塘,須要曉得上岸”,常懷謙退之心,凡事不可做絕,要為自己留後路,方能善始善終。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曾國藩家書

可是,曾國荃的倔脾氣又上來了,他忍不得,更等不得,終於寫了一道三千多字的奏摺,彈劾官文“濫支軍餉”、“冒保私人”、“公行賄賂”等七款大罪。

莫名其妙的是,這封奏摺不光彈劾官文,還順帶著把一個軍機大臣也彈劾了,說他路過湖北時收了官文四千兩銀子。這樣就把軍機處也得罪了。

由於要藉助曾國荃剿捻,而他的奏摺又有理有據,朝廷果然迅速把官文革職。曾國荃出了惡氣,非常得意,認為兄長實在是過慮了。

但事實並非如此。朝廷雖將官文革職,但是仍“留大學士銜回京”,不久竟轉任更為顯赫的直隸總督。這顯然是一個不好的信號。而自從上了摺子,朝中輿論也都是責備曾國荃、偏袒官文。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更倒黴的是,趕走官文並沒有給曾國荃的剿捻帶來轉機,相反,他屢吃敗仗,捻軍竟從湖北一路竄進了河南。隨著戰事失利,朝廷接二連三地對他“嚴加申飭”,言語之間透著滿滿的厭惡,而官文那些舊部更是處處和他作對。曾國荃苦撐了近一年, 感到在湖北再也待不下去了,於是主動申請離職。同治六年十月,朝廷批准他開缺回籍,實際是罷了他的官。此時離他彈劾官文還不到一年。

曾國荃被罷官還是小事,關鍵是曾國藩和其他湘系人物都受到了牽連。朝中將曾國荃彈劾官文認定為兄弟二人乃至整個湘系的共謀,不僅開始冷落曾國藩,還把大批湘系高官以各種理由“開缺回籍”。湘系勢力由此衰落。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曾國荃這才發現自己闖了大禍。多少年來,他並不覺得兄長比自己高明;直到這次蹉跌,曾國荃才似乎頭一次明白了兄長的苦心和遠見。

他被趕回湘鄉老家,一待就是八年。在這八年裡,和他一起鎮壓太平軍時發跡的左宗棠、李鴻章、沈葆楨等人,有的在新戰場上再立新功,更多的則通過洋務運動、治理地方而取得非凡政績,躋身“中興名臣”之列。曾國荃呢,卻只能在鄉間遊山玩水,買田置地……

“名臣”的光環,正與他漸行漸遠。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然而曾國荃也並非毫無收穫。落寞居鄉之時,他開始反覆思考自己一生的得失,越想越發現,在所有大事上,兄長的判斷幾乎都是對的,自己的判斷幾乎都是錯的。兄長所說的話,聽起來都是老生常談,但幾乎每次都能應驗;而自己自作聰明,不聽兄長之言,結果卻是一再被打臉。閒來無事,他就把曾國藩寄回家的文稿翻出來讀,越讀就越佩服。他終於明白,自己和兄長根本不在一個水平線上;自己一生的功名,與其說是奮鬥得來,不如說是拜兄長所賜。

於是曾國荃決定洗心革面,向兄長學習,就像兄長當年一樣,也來一次“中年變法”。

這一時期,他和遠在南京的曾國藩通信頻繁,不斷向兄長彙報自己的思想和見解,並誠懇地請求兄長指教。兄弟感情前所未有的融洽,曾國荃也受益匪淺。

然而好景不長。1872年,曾國藩在南京突然發病去世。曾國荃十分悲痛,他在祭文中寫道:

“何兄友于,而弟不悌?......辜負教訓,四十九年。”

這顯然是對自己當年不斷頂撞兄長的深深懺悔。

同治十三年(1874年),閒居了八年的曾國荃終於被朝廷重新起用,先任河道總督,不久改任山西巡撫。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晚年曾國荃

人們發現,曾國荃真的變了。他不再是那個蠻橫霸道、爭強好勝、鋒芒畢露的曾老九,而是變得成熟老到,注意圓融謙退,待人接物一團和氣,舉手投足間都頗有乃兄的風範。甚至他給晚輩寫信,口氣也越來越像曾國藩。

然而,曾國荃與兄長的修養功夫畢竟相差太遠。所以他學曾國藩,只能說學到了皮毛,卻學不到精髓;得其形,卻不得其神。曾國藩當年的變化,是從至剛至強變為剛柔相濟、外圓內方,表面靈活圓融,而內心的信念卻更加堅韌,如同鋼刀經過打磨,不是變鈍,而是更加鋒利。而曾國荃卻是從魯莽操切變得稜角盡失、圓滑世故,從一個“吃得苦、霸得蠻”的熱血戰將,變成一個不思進取、沒有原則的老官僚。

正因為這種變化,曾國荃復出後的政績乏善可陳,最大的亮點還是在山西賑災。晚年總督兩江,內憂外患之際,他竟奉行“黃老之術”,公然標榜“無為而治”,以致坊間批評他“軟滑不治事,誠無足稱。”

他放棄了成為“名臣”的最後機會。

"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太平天國(劇照)

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一度讓清王朝搖搖欲墜。而這場運動能被平定,曾國藩、曾國荃兄弟居功至偉。曾國藩作為湘軍統帥,自然是頭號功臣,而弟弟曾國荃的軍功也十分顯赫,太平天國最重要的兩座城池——安慶和天京都是他帶兵打下來的。

然而,太平天國的覆滅,對曾國藩來說只是功業的一部分。此後八年,他領導洋務運動,開闢中國近代化之路,在武功之外又留下巨大政績;而他的道德文章、為人處世,更是被無數後人傾心效法,甚至被奉為“一代完人”。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曾國藩

相比之下,曾國荃就遜色多了。太平天國使他從一個鄉間秀才成為湘軍名將,和兄長一樣封爵開府,然而這既是他一生功業的起點,也是頂點。自那以後,他雖然也歷任巡撫、總督,但拿得出手的政績卻寥寥無幾,在官場上還屢受挫折,幾起幾落。終其一生,他都沒能完成從“名將”到“名臣”的轉變,他的歷史形象和地位非但無法與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比肩,即便和同期的彭玉麟、駱秉章、沈葆楨等人相比也似乎差了一截。以至今天的多數人對曾國荃的印象要麼模糊,要麼臉譜化,似乎他只是一個鎮壓太平天國的“劊子手”,一個“揮金如土,殺人如麻”的“武夫”。

作為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立有大功,又有強大的靠山和豐富的資源,還是一個“優貢”(秀才中的優等生),卻以這樣一種赳赳武夫的面目被歷史定格,無疑令人困惑。而這種尷尬結局,除去時代、環境的因素,更多的是源自他的性格、情商、格局的種種缺陷。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曾國荃(1824—1890)

翻開《曾國藩家書》,我們會發現,在四個弟弟當中,曾國藩對曾國荃的提攜和栽培最多,從用兵佈陣到做人做官,無不悉心指點;從軍需糧餉到任務分配,也往往偏袒傾斜。然而,曾國荃卻是弟弟中最愛和曾國藩頂嘴的。儘管兄長百般關照,他還總是不滿足,對於兄長的建議和批評,他虛心接受的不多,極力反駁的不少,每每讓曾國藩頭疼不已。

這首先要歸因於曾國荃的性格。應該說,曾國荃是有過人之處的,那就是“霸得蠻,耐得煩,吃得苦”。他意志堅強,做事認真,不畏艱險,肯用蠻力,不願取巧。但他的性格缺陷也同樣突出:爭強好勝,脾氣火爆,心胸狹隘,聽不得別人批評,又貪財好殺。

另一方面,曾國荃和哥哥的閱歷也大不相同。曾國藩科名早著,在官場摸爬滾打十多年,對天下大勢、朝廷、軍隊都非常瞭解;曾國荃則不過是一個湖南鄉下土秀才,除了早年跟哥哥去過北京之外,直到太平天國爆發前,沒出過遠門,沒辦過大事。這導致他目光短淺,視野不開闊,思維長度不夠,遇事考慮不周,只會使笨勁,用蠻力,圖一時之利。

這樣的性格與見識,如果再不聽曾國藩的指教,不知反省,可想而知會有什麼後果。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湘軍(劇照)

在湘軍中,曾國荃和許多將領的關係都很緊張,因為他仗著大帥胞弟的身份氣焰囂張,處處爭功奪利。面對曾國藩的批評,他的說法是,當今之天下,乃“勢利之天下,強凌弱之天下”,又說“在軍辦事日久,過於純良,每為人所欺壓,又行不動”,因此不肯收斂。

不光霸道,曾國荃帶兵還有兩大特點,一是能殺,二是能搶。

從安慶到天京,每攻下一城,曾國荃的湘軍都要大開殺戒,同時還要把城中財物洗劫一空。史料記載,曾國荃每打一次大仗,都要請假回一次老家,幹什麼?買地,蓋房子。他在湖南老家的豪宅“大夫第”經過連番擴建,規模宏大,富麗堂皇,有如王宮帝府。

正因如此,湘軍的另一名將彭玉麟對曾國荃深惡痛絕,再三要求曾國藩把這個弟弟殺掉,弄得曾國藩十分苦惱。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可以說,曾國荃一出場,就沒有表現出一個“名臣”應有的格局,而更像一個暴發戶。

但真正讓曾國荃的名臣之路蒙上陰影的,並非這些劣跡,而是戰爭後期的一次錯誤抉擇。

1861年,在攻下安慶之後,湘軍準備進攻天京。但就在這年十一月,太平軍突然進攻上海,駐紮上海的綠營軍無法抵禦,當地士紳奔赴安慶向曾國藩求援。當時上海已開埠通商,繁華富庶,士紳們還承諾每月供給湘軍十萬兩銀子,這對經常為軍餉發愁的曾國藩來說非常有吸引力。因此,雖然此事打亂了曾國藩的戰略計劃,但他還是答應派兵救援。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一開始,他想把這個任務交給曾國荃。在他看來,曾國荃去上海可得三大好處。一是上海錢糧充足;二是長江下游當時已大半淪陷,打下上海後,可以順勢拿下蘇杭等江南名城,立功機會更多;三是曾國荃當時已擁有布政使的實職,如能拿下上海,可望升為江蘇巡撫,正式位列封疆大吏。

然而,當曾國藩把這個計劃告訴曾國荃時,卻被他一口回絕了。

當時曾國荃的全部注意力都被天京所吸引。在他看來,天京是太平天國都城,拿下天京就立了“頭功”,何況咸豐有言在先,誰拿下天京就封誰為王。這個誘惑實在太大了,他說什麼也不捨得讓給別人。於是給曾國藩回信:

“淞滬財賦甲天下,籌餉易。然賊巢在金陵,急攻其巢,必以全力援救,而後蘇杭可圖。願任其難者。”

曾國荃的這封回信,成就了中國近代史上另一個重要人物——李鴻章。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李鴻章

李鴻章此時已在曾國藩身邊做幕僚多年,正愁沒機會獨立發展。在曾國荃拒絕去上海之後,李鴻章主動請纓,表示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務。其實從資歷上看,李鴻章擔任主帥有點勉強,但既然曾國荃不積極,李鴻章又表現出如此強烈的進取心,曾國藩於是派李鴻章創立淮軍,開赴上海。

事實證明,進軍上海是一個難得的建立功名的好機會。李鴻章到上海之後,在經濟上獲得巨量財源,軍事上通過口岸獲得大量西方先進武器,政治上則經曾國藩保奏為江蘇巡撫,地位一舉超過了曾國荃。更重要的是,從此他與西方密切接觸,迅速瞭解世界局勢,眼界大開,為以後的洋務之路打下了基礎。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晚年李鴻章

反觀曾國荃,一句“願任其難者”,真的差點把自己難死。他孤軍深入,直抵南京雨花臺下,和多於自己幾倍的太平軍連番血戰,死傷慘重;軍中又流行霍亂,嚴重減員,而哥哥負責的糧餉又無法及時供應,士兵整天喝粥;南京城太大,城牆又極其堅固,而曾國荃採取的還是老辦法:繞城挖溝,先把城圍起來,再挖地道攻城,還要應付太平軍的不斷反擊…….就這樣折騰了足足三年,才終於僥倖挖通地道,炸開城牆,把天京拿下。

而在此期間,長江兩岸的城池陸續收復,只剩天京一座孤城。李鴻章在攻克上海後,又依靠西式武器,很快拿下蘇州、常州等名城,戰功同樣赫赫。以至於朝廷等得不耐煩,一度想讓李鴻章前往天京助攻。如果不是李鴻章為照顧曾氏兄弟的臉面故意拖延,曾國荃的“頭功”可能就要拱手讓人了。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即便如此,朝廷並沒有兌現“封王”的許諾。曾國荃歷盡艱辛,得到的封賞不過與李鴻章相等,而一生的事業基礎,卻已不可與後者相提並論了。

剿滅了太平天國,曾氏兄弟同日封爵,一時風光無兩。然而曾國荃還沒高興幾天,他在天京城中燒殺搶掠、誤放幼天王的消息就傳播開來,引得朝廷大怒。此時的曾國藩早就擔心功高震主,趕緊一面裁撤湘軍,一面讓曾國荃開缺回籍(暫時離職),這才平息了朝廷的怒火。

時隔一年,曾國荃復出,被朝廷委任為湖北巡撫,首要任務是剿除捻軍。湖北巡撫一職十分重要,當年曾國藩苦苦渴求,咸豐就是不給,後來胡林翼正是在這個職位上做出了一番事業。因此,曾國荃躊躇滿志,一到湖北就抓緊時間整頓軍隊,準備再立新功。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不料沒多久,曾國荃又幹了一件蠢事,差點斷送了自己的仕途,還連累了曾國藩和整個湘軍集團。

清代政治有一大弊病,叫“督撫同城”,即總督和巡撫駐紮在同一個城市,且職責分割不清,很容易出現爭權奪利現象。

湖北武昌就是典型的督撫同城,而與曾國荃同城的湖廣總督官文,偏偏又是個惹不起的角色。

官文何許人也?滿洲正白旗出身,早年在內務府當差,為人不學無術,又庸又貪。只是當時的滿洲親貴已無人可用,所以被朝廷引為心腹。湖北戰略位置重要,把官文放在這裡,就是為了牽制湘軍系。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官文

當初,胡林翼出任湖北巡撫,因受不了官文的庸劣作風,準備上摺子彈劾。後來他意識到,即使趕走了官文,朝廷還可能派一個更壞的旗人當總督,總不能再彈劾吧?這樣一想,他決定對官文改弦易轍:曲意逢迎,大筆送錢,辦成什麼大事都讓他跟著沾光,把官文感動得一塌糊塗,對胡林翼言聽計從,“敬服之終身”,胡林翼從而在事實上獨攬了湖北大權,得以大展身手。

曾國藩在處理與官文關係時也是小心翼翼。湘軍凡有戰功,曾國藩總要與官文分享,寫給朝廷的捷報也要和官文聯署。因此在太平天國平定後,官文雖沒出什麼力,也借曾國藩的光撈到了一個伯爵,可謂“躺贏”。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胡林翼

然而,曾國荃哪有胡林翼和曾國藩的頭腦與手腕?

除了胡林翼,官文對湘軍集團的人並無好感。何況曾國荃又是個炮筒子脾氣,這就註定他要與官文展開爭鬥。其實早在曾國荃上任前,官文就派親信給他傳話,希望他不要到武昌來,而直接上前線帶兵,也就是專管軍事,不插手民政。於是曾國荃大怒,到武昌後十多天不接印,故意給官文難堪,後來官文怕事情鬧大,主動服軟,曾國荃這才接印視事。但樑子從此就結下了。

不久,官文建議朝廷給曾國荃一個“幫辦軍務”的虛銜,讓他離開武昌,駐兵襄陽。其後,曾國荃率軍轉戰鄂北,急需軍餉,而官文時常藉故拖延。兩人的矛盾很快白熱化。曾國荃決定:

彈劾官文,搬掉頭上這座大山!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得此消息,曾國藩大吃一驚,趕緊寫信勸阻:

第一,朝廷並非不知道官文庸劣,卻一直讓他身居高位,可見旗人中確實無才可用。搬倒官文,就得罪了朝中的旗人親貴,傷了朝廷的面子。

第二,官文劣跡確實不少,上折彈劾可能成功,但此人在官場根基深厚,黨羽眾多,日後一定會遭他們報復。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即便彈劾官文是曾國荃自作主張,外界也一定會以為是他們兄弟共謀。這樣不僅曾國荃和官文成了死敵,還會把曾國藩牽連進去。

最後他給曾國荃三條建議:

一是忍,“苟公事不十分掣肘,何必下此辣手?”只要不至太影響公事,就應暫且忍耐。

二是等,再過幾年,哥哥告老還鄉,你剿捻大功告成,那時“再行轟轟烈烈做去”,效果更好。

三是遵祖父的遺訓,“曉得下塘,須要曉得上岸”,常懷謙退之心,凡事不可做絕,要為自己留後路,方能善始善終。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曾國藩家書

可是,曾國荃的倔脾氣又上來了,他忍不得,更等不得,終於寫了一道三千多字的奏摺,彈劾官文“濫支軍餉”、“冒保私人”、“公行賄賂”等七款大罪。

莫名其妙的是,這封奏摺不光彈劾官文,還順帶著把一個軍機大臣也彈劾了,說他路過湖北時收了官文四千兩銀子。這樣就把軍機處也得罪了。

由於要藉助曾國荃剿捻,而他的奏摺又有理有據,朝廷果然迅速把官文革職。曾國荃出了惡氣,非常得意,認為兄長實在是過慮了。

但事實並非如此。朝廷雖將官文革職,但是仍“留大學士銜回京”,不久竟轉任更為顯赫的直隸總督。這顯然是一個不好的信號。而自從上了摺子,朝中輿論也都是責備曾國荃、偏袒官文。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更倒黴的是,趕走官文並沒有給曾國荃的剿捻帶來轉機,相反,他屢吃敗仗,捻軍竟從湖北一路竄進了河南。隨著戰事失利,朝廷接二連三地對他“嚴加申飭”,言語之間透著滿滿的厭惡,而官文那些舊部更是處處和他作對。曾國荃苦撐了近一年, 感到在湖北再也待不下去了,於是主動申請離職。同治六年十月,朝廷批准他開缺回籍,實際是罷了他的官。此時離他彈劾官文還不到一年。

曾國荃被罷官還是小事,關鍵是曾國藩和其他湘系人物都受到了牽連。朝中將曾國荃彈劾官文認定為兄弟二人乃至整個湘系的共謀,不僅開始冷落曾國藩,還把大批湘系高官以各種理由“開缺回籍”。湘系勢力由此衰落。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曾國荃這才發現自己闖了大禍。多少年來,他並不覺得兄長比自己高明;直到這次蹉跌,曾國荃才似乎頭一次明白了兄長的苦心和遠見。

他被趕回湘鄉老家,一待就是八年。在這八年裡,和他一起鎮壓太平軍時發跡的左宗棠、李鴻章、沈葆楨等人,有的在新戰場上再立新功,更多的則通過洋務運動、治理地方而取得非凡政績,躋身“中興名臣”之列。曾國荃呢,卻只能在鄉間遊山玩水,買田置地……

“名臣”的光環,正與他漸行漸遠。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然而曾國荃也並非毫無收穫。落寞居鄉之時,他開始反覆思考自己一生的得失,越想越發現,在所有大事上,兄長的判斷幾乎都是對的,自己的判斷幾乎都是錯的。兄長所說的話,聽起來都是老生常談,但幾乎每次都能應驗;而自己自作聰明,不聽兄長之言,結果卻是一再被打臉。閒來無事,他就把曾國藩寄回家的文稿翻出來讀,越讀就越佩服。他終於明白,自己和兄長根本不在一個水平線上;自己一生的功名,與其說是奮鬥得來,不如說是拜兄長所賜。

於是曾國荃決定洗心革面,向兄長學習,就像兄長當年一樣,也來一次“中年變法”。

這一時期,他和遠在南京的曾國藩通信頻繁,不斷向兄長彙報自己的思想和見解,並誠懇地請求兄長指教。兄弟感情前所未有的融洽,曾國荃也受益匪淺。

然而好景不長。1872年,曾國藩在南京突然發病去世。曾國荃十分悲痛,他在祭文中寫道:

“何兄友于,而弟不悌?......辜負教訓,四十九年。”

這顯然是對自己當年不斷頂撞兄長的深深懺悔。

同治十三年(1874年),閒居了八年的曾國荃終於被朝廷重新起用,先任河道總督,不久改任山西巡撫。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晚年曾國荃

人們發現,曾國荃真的變了。他不再是那個蠻橫霸道、爭強好勝、鋒芒畢露的曾老九,而是變得成熟老到,注意圓融謙退,待人接物一團和氣,舉手投足間都頗有乃兄的風範。甚至他給晚輩寫信,口氣也越來越像曾國藩。

然而,曾國荃與兄長的修養功夫畢竟相差太遠。所以他學曾國藩,只能說學到了皮毛,卻學不到精髓;得其形,卻不得其神。曾國藩當年的變化,是從至剛至強變為剛柔相濟、外圓內方,表面靈活圓融,而內心的信念卻更加堅韌,如同鋼刀經過打磨,不是變鈍,而是更加鋒利。而曾國荃卻是從魯莽操切變得稜角盡失、圓滑世故,從一個“吃得苦、霸得蠻”的熱血戰將,變成一個不思進取、沒有原則的老官僚。

正因為這種變化,曾國荃復出後的政績乏善可陳,最大的亮點還是在山西賑災。晚年總督兩江,內憂外患之際,他竟奉行“黃老之術”,公然標榜“無為而治”,以致坊間批評他“軟滑不治事,誠無足稱。”

他放棄了成為“名臣”的最後機會。

曾國荃做了什麼事,讓他沒能和哥哥一樣成為“中興名臣”?

不過,他這種作風顯然與晚清那種混沌的官場風氣相當合拍,因此竟贏得了朝廷上下一致讚譽。他和那些碌碌無為的官僚打成一片,似乎已忘了自己是曾文正的弟弟。

1890年,曾國荃在兩江總督任上去世。朝廷專門下旨,給予他很高評價,說他“蒞事公忠,韜略閎深”,贈太傅,諡“忠襄”,入祀北京昭忠祠、聚良祠,並在湖南、江蘇建專祠紀念,讓他享受和兄長曾國藩一樣的哀榮。

只是,他得到了“名臣”的哀榮,卻終究沒能以一個“名臣”的形象走進歷史。當曾國藩被今天的人們津津樂道之時,他卻在兄長的巨大陰影下,被人冷落,乃至遺忘。

若曾國荃地下有知,又會作何感想?

參考資料:

《曾國藩家書》《曾國荃集》《湘軍志》《能靜居日記》《中興將帥別傳》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