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眾所周知,河南省省會是在鄭州。而河南兩座著名的古都洛陽和開封,則變得“落寞”起來。實際上,在距今並不算太遙遠的清朝末年,開封和洛陽各有一次成為河南中心城市的機會。結果都因各種原因失之交臂。

"

眾所周知,河南省省會是在鄭州。而河南兩座著名的古都洛陽和開封,則變得“落寞”起來。實際上,在距今並不算太遙遠的清朝末年,開封和洛陽各有一次成為河南中心城市的機會。結果都因各種原因失之交臂。

120年前,慈禧打算遷都洛陽,偃師這個地方差點成為國都?

開封是五代、北宋、金的故都,大名鼎鼎的東京汴梁。明朝和清朝,都是雷打不動的河南省會,是河南的“南波萬”。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89年),湖廣總督(管轄湖北、湖南)張之洞給朝廷上了摺子,請朝廷修建蘆漢鐵路。這條鐵路起於北京的蘆溝橋(盧溝橋),止於湖廣總督駐地武漢的漢口。朝廷同意了,但鐵路在河南境內遇到了一個難題——省會開封附近的黃河河段不適宜建造鐵路大橋。

"

眾所周知,河南省省會是在鄭州。而河南兩座著名的古都洛陽和開封,則變得“落寞”起來。實際上,在距今並不算太遙遠的清朝末年,開封和洛陽各有一次成為河南中心城市的機會。結果都因各種原因失之交臂。

120年前,慈禧打算遷都洛陽,偃師這個地方差點成為國都?

開封是五代、北宋、金的故都,大名鼎鼎的東京汴梁。明朝和清朝,都是雷打不動的河南省會,是河南的“南波萬”。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89年),湖廣總督(管轄湖北、湖南)張之洞給朝廷上了摺子,請朝廷修建蘆漢鐵路。這條鐵路起於北京的蘆溝橋(盧溝橋),止於湖廣總督駐地武漢的漢口。朝廷同意了,但鐵路在河南境內遇到了一個難題——省會開封附近的黃河河段不適宜建造鐵路大橋。

120年前,慈禧打算遷都洛陽,偃師這個地方差點成為國都?

張之洞提出一個建議。距離開封以西不遠的鄭縣,其黃河河段的土質非常堅硬,少有決河,是合適的建橋地點。最終朝廷同意了張之洞的建議,把蘆漢鐵路的黃河大橋建在了鄭縣,省會開封與蘆漢鐵路無緣相會。這一事件,對開封的發展來說幾乎是“災難性”的。清末是鐵路興起的時代,鐵路已成最重要和最先進的交通方式,真的是“火車一響,黃金萬兩”。而且河南位於天下之中,從北到南、從東到西,都要經過河南。誰在河南擁有鐵路大橋,誰自然就能得到發展的巨大紅利。"

眾所周知,河南省省會是在鄭州。而河南兩座著名的古都洛陽和開封,則變得“落寞”起來。實際上,在距今並不算太遙遠的清朝末年,開封和洛陽各有一次成為河南中心城市的機會。結果都因各種原因失之交臂。

120年前,慈禧打算遷都洛陽,偃師這個地方差點成為國都?

開封是五代、北宋、金的故都,大名鼎鼎的東京汴梁。明朝和清朝,都是雷打不動的河南省會,是河南的“南波萬”。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89年),湖廣總督(管轄湖北、湖南)張之洞給朝廷上了摺子,請朝廷修建蘆漢鐵路。這條鐵路起於北京的蘆溝橋(盧溝橋),止於湖廣總督駐地武漢的漢口。朝廷同意了,但鐵路在河南境內遇到了一個難題——省會開封附近的黃河河段不適宜建造鐵路大橋。

120年前,慈禧打算遷都洛陽,偃師這個地方差點成為國都?

張之洞提出一個建議。距離開封以西不遠的鄭縣,其黃河河段的土質非常堅硬,少有決河,是合適的建橋地點。最終朝廷同意了張之洞的建議,把蘆漢鐵路的黃河大橋建在了鄭縣,省會開封與蘆漢鐵路無緣相會。這一事件,對開封的發展來說幾乎是“災難性”的。清末是鐵路興起的時代,鐵路已成最重要和最先進的交通方式,真的是“火車一響,黃金萬兩”。而且河南位於天下之中,從北到南、從東到西,都要經過河南。誰在河南擁有鐵路大橋,誰自然就能得到發展的巨大紅利。120年前,慈禧打算遷都洛陽,偃師這個地方差點成為國都?原隸屬開封府的鄭縣修建黃河鐵路大橋後,發展極為迅速。1906年,鄭州被劃出開封府,成立地級市的直隸州。而隴海鐵路修建後,與蘆漢鐵路在鄭州交匯,更讓鄭州成了天下之中的城市。最終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鄭州毫無爭議取代了開封,成為河南省省會,堪稱是一飛沖天。有一個經濟上的數據可以說明開封失去河南省會,鄭州成為河南省會的發展差異。2018年,開封的GDP是2002億元,前100名找不到開封的名字。而鄭州的GDP已超過了10000億萬大關,算上四大直轄市,位於全國第17位。"

眾所周知,河南省省會是在鄭州。而河南兩座著名的古都洛陽和開封,則變得“落寞”起來。實際上,在距今並不算太遙遠的清朝末年,開封和洛陽各有一次成為河南中心城市的機會。結果都因各種原因失之交臂。

120年前,慈禧打算遷都洛陽,偃師這個地方差點成為國都?

開封是五代、北宋、金的故都,大名鼎鼎的東京汴梁。明朝和清朝,都是雷打不動的河南省會,是河南的“南波萬”。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89年),湖廣總督(管轄湖北、湖南)張之洞給朝廷上了摺子,請朝廷修建蘆漢鐵路。這條鐵路起於北京的蘆溝橋(盧溝橋),止於湖廣總督駐地武漢的漢口。朝廷同意了,但鐵路在河南境內遇到了一個難題——省會開封附近的黃河河段不適宜建造鐵路大橋。

120年前,慈禧打算遷都洛陽,偃師這個地方差點成為國都?

張之洞提出一個建議。距離開封以西不遠的鄭縣,其黃河河段的土質非常堅硬,少有決河,是合適的建橋地點。最終朝廷同意了張之洞的建議,把蘆漢鐵路的黃河大橋建在了鄭縣,省會開封與蘆漢鐵路無緣相會。這一事件,對開封的發展來說幾乎是“災難性”的。清末是鐵路興起的時代,鐵路已成最重要和最先進的交通方式,真的是“火車一響,黃金萬兩”。而且河南位於天下之中,從北到南、從東到西,都要經過河南。誰在河南擁有鐵路大橋,誰自然就能得到發展的巨大紅利。120年前,慈禧打算遷都洛陽,偃師這個地方差點成為國都?原隸屬開封府的鄭縣修建黃河鐵路大橋後,發展極為迅速。1906年,鄭州被劃出開封府,成立地級市的直隸州。而隴海鐵路修建後,與蘆漢鐵路在鄭州交匯,更讓鄭州成了天下之中的城市。最終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鄭州毫無爭議取代了開封,成為河南省省會,堪稱是一飛沖天。有一個經濟上的數據可以說明開封失去河南省會,鄭州成為河南省會的發展差異。2018年,開封的GDP是2002億元,前100名找不到開封的名字。而鄭州的GDP已超過了10000億萬大關,算上四大直轄市,位於全國第17位。120年前,慈禧打算遷都洛陽,偃師這個地方差點成為國都?開封錯過河南省會非常可惜。但如果論“可惜指數”,可能洛陽的“可惜指數”更高。同樣是在清末的1899年,洛陽極為遺憾地錯失了國都的地位。你沒看錯,這一年,洛陽就差一點成為大清帝國的國都。那個折騰一輩子的慈禧老太后,準備把國都從北京遷到洛陽。"

眾所周知,河南省省會是在鄭州。而河南兩座著名的古都洛陽和開封,則變得“落寞”起來。實際上,在距今並不算太遙遠的清朝末年,開封和洛陽各有一次成為河南中心城市的機會。結果都因各種原因失之交臂。

120年前,慈禧打算遷都洛陽,偃師這個地方差點成為國都?

開封是五代、北宋、金的故都,大名鼎鼎的東京汴梁。明朝和清朝,都是雷打不動的河南省會,是河南的“南波萬”。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89年),湖廣總督(管轄湖北、湖南)張之洞給朝廷上了摺子,請朝廷修建蘆漢鐵路。這條鐵路起於北京的蘆溝橋(盧溝橋),止於湖廣總督駐地武漢的漢口。朝廷同意了,但鐵路在河南境內遇到了一個難題——省會開封附近的黃河河段不適宜建造鐵路大橋。

120年前,慈禧打算遷都洛陽,偃師這個地方差點成為國都?

張之洞提出一個建議。距離開封以西不遠的鄭縣,其黃河河段的土質非常堅硬,少有決河,是合適的建橋地點。最終朝廷同意了張之洞的建議,把蘆漢鐵路的黃河大橋建在了鄭縣,省會開封與蘆漢鐵路無緣相會。這一事件,對開封的發展來說幾乎是“災難性”的。清末是鐵路興起的時代,鐵路已成最重要和最先進的交通方式,真的是“火車一響,黃金萬兩”。而且河南位於天下之中,從北到南、從東到西,都要經過河南。誰在河南擁有鐵路大橋,誰自然就能得到發展的巨大紅利。120年前,慈禧打算遷都洛陽,偃師這個地方差點成為國都?原隸屬開封府的鄭縣修建黃河鐵路大橋後,發展極為迅速。1906年,鄭州被劃出開封府,成立地級市的直隸州。而隴海鐵路修建後,與蘆漢鐵路在鄭州交匯,更讓鄭州成了天下之中的城市。最終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鄭州毫無爭議取代了開封,成為河南省省會,堪稱是一飛沖天。有一個經濟上的數據可以說明開封失去河南省會,鄭州成為河南省會的發展差異。2018年,開封的GDP是2002億元,前100名找不到開封的名字。而鄭州的GDP已超過了10000億萬大關,算上四大直轄市,位於全國第17位。120年前,慈禧打算遷都洛陽,偃師這個地方差點成為國都?開封錯過河南省會非常可惜。但如果論“可惜指數”,可能洛陽的“可惜指數”更高。同樣是在清末的1899年,洛陽極為遺憾地錯失了國都的地位。你沒看錯,這一年,洛陽就差一點成為大清帝國的國都。那個折騰一輩子的慈禧老太后,準備把國都從北京遷到洛陽。120年前,慈禧打算遷都洛陽,偃師這個地方差點成為國都?洛陽的國都史,主要集中在東周至唐朝這一千多年。東周時,洛陽為國都五百年。當然,這五百年是春秋戰國,沒人把洛陽的周王當回事。東漢定都於洛陽,曹魏、西晉隨之。南北朝的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隋唐兩朝,洛陽又是東都(神都),地位僅次於長安。五代十國,後唐滅後梁,遷都於洛陽。篡奪後周皇位的趙匡胤曾打算遷都洛陽,因趙光義勢力反對未成。不過,在北宋,洛陽是五京之一的,為西京河南府。此後,洛陽不再是國都,直至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清末列強入侵,京師(以下皆指北京)在慈禧看來似乎不是那麼安全。北距沙俄不遠,東又有渤海灣,英國和法國的艦隊可隨時從天津登陸,所以慈禧打算遷都以避難。當時的河南省會在開封,鄭縣也修建了黃河大橋,但慈禧卻對洛陽情有獨鍾,打算遷都洛陽。

"

眾所周知,河南省省會是在鄭州。而河南兩座著名的古都洛陽和開封,則變得“落寞”起來。實際上,在距今並不算太遙遠的清朝末年,開封和洛陽各有一次成為河南中心城市的機會。結果都因各種原因失之交臂。

120年前,慈禧打算遷都洛陽,偃師這個地方差點成為國都?

開封是五代、北宋、金的故都,大名鼎鼎的東京汴梁。明朝和清朝,都是雷打不動的河南省會,是河南的“南波萬”。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89年),湖廣總督(管轄湖北、湖南)張之洞給朝廷上了摺子,請朝廷修建蘆漢鐵路。這條鐵路起於北京的蘆溝橋(盧溝橋),止於湖廣總督駐地武漢的漢口。朝廷同意了,但鐵路在河南境內遇到了一個難題——省會開封附近的黃河河段不適宜建造鐵路大橋。

120年前,慈禧打算遷都洛陽,偃師這個地方差點成為國都?

張之洞提出一個建議。距離開封以西不遠的鄭縣,其黃河河段的土質非常堅硬,少有決河,是合適的建橋地點。最終朝廷同意了張之洞的建議,把蘆漢鐵路的黃河大橋建在了鄭縣,省會開封與蘆漢鐵路無緣相會。這一事件,對開封的發展來說幾乎是“災難性”的。清末是鐵路興起的時代,鐵路已成最重要和最先進的交通方式,真的是“火車一響,黃金萬兩”。而且河南位於天下之中,從北到南、從東到西,都要經過河南。誰在河南擁有鐵路大橋,誰自然就能得到發展的巨大紅利。120年前,慈禧打算遷都洛陽,偃師這個地方差點成為國都?原隸屬開封府的鄭縣修建黃河鐵路大橋後,發展極為迅速。1906年,鄭州被劃出開封府,成立地級市的直隸州。而隴海鐵路修建後,與蘆漢鐵路在鄭州交匯,更讓鄭州成了天下之中的城市。最終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鄭州毫無爭議取代了開封,成為河南省省會,堪稱是一飛沖天。有一個經濟上的數據可以說明開封失去河南省會,鄭州成為河南省會的發展差異。2018年,開封的GDP是2002億元,前100名找不到開封的名字。而鄭州的GDP已超過了10000億萬大關,算上四大直轄市,位於全國第17位。120年前,慈禧打算遷都洛陽,偃師這個地方差點成為國都?開封錯過河南省會非常可惜。但如果論“可惜指數”,可能洛陽的“可惜指數”更高。同樣是在清末的1899年,洛陽極為遺憾地錯失了國都的地位。你沒看錯,這一年,洛陽就差一點成為大清帝國的國都。那個折騰一輩子的慈禧老太后,準備把國都從北京遷到洛陽。120年前,慈禧打算遷都洛陽,偃師這個地方差點成為國都?洛陽的國都史,主要集中在東周至唐朝這一千多年。東周時,洛陽為國都五百年。當然,這五百年是春秋戰國,沒人把洛陽的周王當回事。東漢定都於洛陽,曹魏、西晉隨之。南北朝的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隋唐兩朝,洛陽又是東都(神都),地位僅次於長安。五代十國,後唐滅後梁,遷都於洛陽。篡奪後周皇位的趙匡胤曾打算遷都洛陽,因趙光義勢力反對未成。不過,在北宋,洛陽是五京之一的,為西京河南府。此後,洛陽不再是國都,直至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清末列強入侵,京師(以下皆指北京)在慈禧看來似乎不是那麼安全。北距沙俄不遠,東又有渤海灣,英國和法國的艦隊可隨時從天津登陸,所以慈禧打算遷都以避難。當時的河南省會在開封,鄭縣也修建了黃河大橋,但慈禧卻對洛陽情有獨鍾,打算遷都洛陽。

120年前,慈禧打算遷都洛陽,偃師這個地方差點成為國都?在國家圖書館查到的卷《擬建都洛陽知府文悌查勘經過覆稟》的檔案資料顯示: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慈禧太后曾打算遷都洛陽,並命河南知府文悌進行了實地踏勘評測。遷都不是小事,慈禧密令河南知府(洛陽知府)文悌對洛陽的地理狀況進行一次摸底。公開的理由,慈禧說要準備在洛陽為光緒皇帝修建一座行宮,以供將來巡幸之用。"

眾所周知,河南省省會是在鄭州。而河南兩座著名的古都洛陽和開封,則變得“落寞”起來。實際上,在距今並不算太遙遠的清朝末年,開封和洛陽各有一次成為河南中心城市的機會。結果都因各種原因失之交臂。

120年前,慈禧打算遷都洛陽,偃師這個地方差點成為國都?

開封是五代、北宋、金的故都,大名鼎鼎的東京汴梁。明朝和清朝,都是雷打不動的河南省會,是河南的“南波萬”。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89年),湖廣總督(管轄湖北、湖南)張之洞給朝廷上了摺子,請朝廷修建蘆漢鐵路。這條鐵路起於北京的蘆溝橋(盧溝橋),止於湖廣總督駐地武漢的漢口。朝廷同意了,但鐵路在河南境內遇到了一個難題——省會開封附近的黃河河段不適宜建造鐵路大橋。

120年前,慈禧打算遷都洛陽,偃師這個地方差點成為國都?

張之洞提出一個建議。距離開封以西不遠的鄭縣,其黃河河段的土質非常堅硬,少有決河,是合適的建橋地點。最終朝廷同意了張之洞的建議,把蘆漢鐵路的黃河大橋建在了鄭縣,省會開封與蘆漢鐵路無緣相會。這一事件,對開封的發展來說幾乎是“災難性”的。清末是鐵路興起的時代,鐵路已成最重要和最先進的交通方式,真的是“火車一響,黃金萬兩”。而且河南位於天下之中,從北到南、從東到西,都要經過河南。誰在河南擁有鐵路大橋,誰自然就能得到發展的巨大紅利。120年前,慈禧打算遷都洛陽,偃師這個地方差點成為國都?原隸屬開封府的鄭縣修建黃河鐵路大橋後,發展極為迅速。1906年,鄭州被劃出開封府,成立地級市的直隸州。而隴海鐵路修建後,與蘆漢鐵路在鄭州交匯,更讓鄭州成了天下之中的城市。最終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鄭州毫無爭議取代了開封,成為河南省省會,堪稱是一飛沖天。有一個經濟上的數據可以說明開封失去河南省會,鄭州成為河南省會的發展差異。2018年,開封的GDP是2002億元,前100名找不到開封的名字。而鄭州的GDP已超過了10000億萬大關,算上四大直轄市,位於全國第17位。120年前,慈禧打算遷都洛陽,偃師這個地方差點成為國都?開封錯過河南省會非常可惜。但如果論“可惜指數”,可能洛陽的“可惜指數”更高。同樣是在清末的1899年,洛陽極為遺憾地錯失了國都的地位。你沒看錯,這一年,洛陽就差一點成為大清帝國的國都。那個折騰一輩子的慈禧老太后,準備把國都從北京遷到洛陽。120年前,慈禧打算遷都洛陽,偃師這個地方差點成為國都?洛陽的國都史,主要集中在東周至唐朝這一千多年。東周時,洛陽為國都五百年。當然,這五百年是春秋戰國,沒人把洛陽的周王當回事。東漢定都於洛陽,曹魏、西晉隨之。南北朝的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隋唐兩朝,洛陽又是東都(神都),地位僅次於長安。五代十國,後唐滅後梁,遷都於洛陽。篡奪後周皇位的趙匡胤曾打算遷都洛陽,因趙光義勢力反對未成。不過,在北宋,洛陽是五京之一的,為西京河南府。此後,洛陽不再是國都,直至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清末列強入侵,京師(以下皆指北京)在慈禧看來似乎不是那麼安全。北距沙俄不遠,東又有渤海灣,英國和法國的艦隊可隨時從天津登陸,所以慈禧打算遷都以避難。當時的河南省會在開封,鄭縣也修建了黃河大橋,但慈禧卻對洛陽情有獨鍾,打算遷都洛陽。

120年前,慈禧打算遷都洛陽,偃師這個地方差點成為國都?在國家圖書館查到的卷《擬建都洛陽知府文悌查勘經過覆稟》的檔案資料顯示: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慈禧太后曾打算遷都洛陽,並命河南知府文悌進行了實地踏勘評測。遷都不是小事,慈禧密令河南知府(洛陽知府)文悌對洛陽的地理狀況進行一次摸底。公開的理由,慈禧說要準備在洛陽為光緒皇帝修建一座行宮,以供將來巡幸之用。120年前,慈禧打算遷都洛陽,偃師這個地方差點成為國都?文悌對洛陽進行抄底似的調查,然後上摺子說:洛陽的規模太小了,京師的內城能裝下九個洛陽縣城,實在不知道行宮選址在哪合適。該文獻相當於文悌踏勘評測後寫的“可行性報告”,按朝廷的要求逐條給予稟報,分六部分:

一、“何處地基可建行宮?”

文中寫道:“查洛陽縣城,今僅周圍八里三百四十五步,比之京師內城只九分之一,前臨洛河,背倚邙山,無能擴展……”也就是說現存的洛陽城中沒有適合建行宮的地方。他建議按照隋唐洛陽城的規模,向西擴展建設宮殿;或者在“漢都舊地(即漢魏故城)另建外城”。(這兩個地方都在偃師)然而,這樣“工程太巨,工期太久”,不是一個小小河南府知府“所敢妄擬者矣”。

二、“修工需用磚瓦木石應何地取材,工匠應於何處僱覓?”

文悌這樣寫道:“查河南府群山四繞,而多童山土嶺,半為鄉民墾為梯田,近郡城臨驛路絕無大樹。”嵩山之上僅“嵩陽書院有古柏二株,岳廟有松柏二三十株”。府城“附近之名勝如龍門香山寺等處均樹木無幾”。唯查得“嵩縣西南伏牛山等大山之中尚有大木可採”,但運出艱難。建設宮殿所需木材量大,“唯有由黃河挽運”。至於磚瓦,“本地可以開窯燒造”。至於工匠,“竊以為大匠仍宜在京城僱覓,群匠即赴南陽府招募”。

三、“本地儲蓄若干,何路可通餉運?乘輿所在,需用浩繁,何路可通饋運?”

文中寫道:“查河南府自光緒三年荒祲後,不但民無儲蓄,即田地亦半荒蕪……儲蓄之道慨乎難言。”在充分敘述了河南府各地的災荒困難之後,文悌提出河南府的錢糧難以滿足修建行宮及豢養百官的支出。若真要遷都洛陽,“唯有鄰省協撥制錢與糧米同籌轉運為上策”。文悌還具體規劃了六條由外省往洛陽的轉運線路,其中以黃河為首選,其次可由安徽省鳳臺縣經過本省沈丘、周口至朱仙鎮,通過賈魯河運到鄭州京水鎮,陸搬五里,再通過黃河運達洛陽。

四、“如何籌款修建?”

文悌提出:“此等有關大局之事,原不能僅有河南一省定議,如果一定舉辦,自當廷臣集議,籌款一節應聽戶部指撥。若僅修蓋行宮一所,恐亦非本省力所能及,似當請旨派勘估大臣、承建大臣來豫興修為是。”如果由本省籌款修建,根據之前乾隆皇帝駕幸中嶽嵩山及重修中嶽廟所耗費的銀兩估算,需要白銀一百二十萬兩。如要本省籌款,需將本省每年上解戶部的“漕折、漕項、京餉……”等項截留三年,每年解往山東的“船料銀”、解往山西潼關的“倉銀”截留十年,或者由戶部負責籌款。

五、“四境之外有何險要可以據守?”

文悌根據勘察情況寫道:河南府西南“與陝西省接界,路僻山深,扼守較鬆,遠則荊紫關、武關、龍駒寨、盤豆山,以抵潼關,皆可守也”。西北“瀕臨黃河,河北之風陵、茅津要渡,鹽池、橫嶺各隘亦宜扼守”。東南“地漸平衍,通路紛歧,守制頗難”。東北“尤入洛孔道,歷觀往史,洛陽之變無不由此失事,極為緊要”。

六、“百僚屬司扈從人眾均需有所安置,共計應用房屋地基若干丈尺。”

文悌提出,乾隆十五年皇帝駕幸中嶽嵩山,“不過聖駕偶爾時巡,駐蹕僅只數日,各官兵或住帳房或賃民居”。即便如此,當時“外運帳房共用官駝八百八十一支”。如今若打算在河南府建行宮一所,“事雖極難,尚可勉為”;如要為“百僚屬司扈從官兵”安置處所,那真是一件“無從措手之事”。如果一定要來,只有擴展現有城池,並把河南府署遷出來。“京中旗兵數十萬人”如果隨來,更是“無地自容”。如“展城移郡”,勢必大量圈佔民田,“失業之人必多”,則“怨潰可慮”。文悌認為如果從防禦角度,洛陽北有邙山,西有崤山,西南有熊耳山、伏牛山,東有嵩山,北有太行山、黃河,易守難攻。萬一天下有變,朝廷經洛陽向西可去西安、成都,向南可去湖廣、兩廣,戰略空間較大。就是河南經濟比較落後,一時很難提供那麼大的開銷。

"

眾所周知,河南省省會是在鄭州。而河南兩座著名的古都洛陽和開封,則變得“落寞”起來。實際上,在距今並不算太遙遠的清朝末年,開封和洛陽各有一次成為河南中心城市的機會。結果都因各種原因失之交臂。

120年前,慈禧打算遷都洛陽,偃師這個地方差點成為國都?

開封是五代、北宋、金的故都,大名鼎鼎的東京汴梁。明朝和清朝,都是雷打不動的河南省會,是河南的“南波萬”。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89年),湖廣總督(管轄湖北、湖南)張之洞給朝廷上了摺子,請朝廷修建蘆漢鐵路。這條鐵路起於北京的蘆溝橋(盧溝橋),止於湖廣總督駐地武漢的漢口。朝廷同意了,但鐵路在河南境內遇到了一個難題——省會開封附近的黃河河段不適宜建造鐵路大橋。

120年前,慈禧打算遷都洛陽,偃師這個地方差點成為國都?

張之洞提出一個建議。距離開封以西不遠的鄭縣,其黃河河段的土質非常堅硬,少有決河,是合適的建橋地點。最終朝廷同意了張之洞的建議,把蘆漢鐵路的黃河大橋建在了鄭縣,省會開封與蘆漢鐵路無緣相會。這一事件,對開封的發展來說幾乎是“災難性”的。清末是鐵路興起的時代,鐵路已成最重要和最先進的交通方式,真的是“火車一響,黃金萬兩”。而且河南位於天下之中,從北到南、從東到西,都要經過河南。誰在河南擁有鐵路大橋,誰自然就能得到發展的巨大紅利。120年前,慈禧打算遷都洛陽,偃師這個地方差點成為國都?原隸屬開封府的鄭縣修建黃河鐵路大橋後,發展極為迅速。1906年,鄭州被劃出開封府,成立地級市的直隸州。而隴海鐵路修建後,與蘆漢鐵路在鄭州交匯,更讓鄭州成了天下之中的城市。最終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鄭州毫無爭議取代了開封,成為河南省省會,堪稱是一飛沖天。有一個經濟上的數據可以說明開封失去河南省會,鄭州成為河南省會的發展差異。2018年,開封的GDP是2002億元,前100名找不到開封的名字。而鄭州的GDP已超過了10000億萬大關,算上四大直轄市,位於全國第17位。120年前,慈禧打算遷都洛陽,偃師這個地方差點成為國都?開封錯過河南省會非常可惜。但如果論“可惜指數”,可能洛陽的“可惜指數”更高。同樣是在清末的1899年,洛陽極為遺憾地錯失了國都的地位。你沒看錯,這一年,洛陽就差一點成為大清帝國的國都。那個折騰一輩子的慈禧老太后,準備把國都從北京遷到洛陽。120年前,慈禧打算遷都洛陽,偃師這個地方差點成為國都?洛陽的國都史,主要集中在東周至唐朝這一千多年。東周時,洛陽為國都五百年。當然,這五百年是春秋戰國,沒人把洛陽的周王當回事。東漢定都於洛陽,曹魏、西晉隨之。南北朝的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隋唐兩朝,洛陽又是東都(神都),地位僅次於長安。五代十國,後唐滅後梁,遷都於洛陽。篡奪後周皇位的趙匡胤曾打算遷都洛陽,因趙光義勢力反對未成。不過,在北宋,洛陽是五京之一的,為西京河南府。此後,洛陽不再是國都,直至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清末列強入侵,京師(以下皆指北京)在慈禧看來似乎不是那麼安全。北距沙俄不遠,東又有渤海灣,英國和法國的艦隊可隨時從天津登陸,所以慈禧打算遷都以避難。當時的河南省會在開封,鄭縣也修建了黃河大橋,但慈禧卻對洛陽情有獨鍾,打算遷都洛陽。

120年前,慈禧打算遷都洛陽,偃師這個地方差點成為國都?在國家圖書館查到的卷《擬建都洛陽知府文悌查勘經過覆稟》的檔案資料顯示: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慈禧太后曾打算遷都洛陽,並命河南知府文悌進行了實地踏勘評測。遷都不是小事,慈禧密令河南知府(洛陽知府)文悌對洛陽的地理狀況進行一次摸底。公開的理由,慈禧說要準備在洛陽為光緒皇帝修建一座行宮,以供將來巡幸之用。120年前,慈禧打算遷都洛陽,偃師這個地方差點成為國都?文悌對洛陽進行抄底似的調查,然後上摺子說:洛陽的規模太小了,京師的內城能裝下九個洛陽縣城,實在不知道行宮選址在哪合適。該文獻相當於文悌踏勘評測後寫的“可行性報告”,按朝廷的要求逐條給予稟報,分六部分:

一、“何處地基可建行宮?”

文中寫道:“查洛陽縣城,今僅周圍八里三百四十五步,比之京師內城只九分之一,前臨洛河,背倚邙山,無能擴展……”也就是說現存的洛陽城中沒有適合建行宮的地方。他建議按照隋唐洛陽城的規模,向西擴展建設宮殿;或者在“漢都舊地(即漢魏故城)另建外城”。(這兩個地方都在偃師)然而,這樣“工程太巨,工期太久”,不是一個小小河南府知府“所敢妄擬者矣”。

二、“修工需用磚瓦木石應何地取材,工匠應於何處僱覓?”

文悌這樣寫道:“查河南府群山四繞,而多童山土嶺,半為鄉民墾為梯田,近郡城臨驛路絕無大樹。”嵩山之上僅“嵩陽書院有古柏二株,岳廟有松柏二三十株”。府城“附近之名勝如龍門香山寺等處均樹木無幾”。唯查得“嵩縣西南伏牛山等大山之中尚有大木可採”,但運出艱難。建設宮殿所需木材量大,“唯有由黃河挽運”。至於磚瓦,“本地可以開窯燒造”。至於工匠,“竊以為大匠仍宜在京城僱覓,群匠即赴南陽府招募”。

三、“本地儲蓄若干,何路可通餉運?乘輿所在,需用浩繁,何路可通饋運?”

文中寫道:“查河南府自光緒三年荒祲後,不但民無儲蓄,即田地亦半荒蕪……儲蓄之道慨乎難言。”在充分敘述了河南府各地的災荒困難之後,文悌提出河南府的錢糧難以滿足修建行宮及豢養百官的支出。若真要遷都洛陽,“唯有鄰省協撥制錢與糧米同籌轉運為上策”。文悌還具體規劃了六條由外省往洛陽的轉運線路,其中以黃河為首選,其次可由安徽省鳳臺縣經過本省沈丘、周口至朱仙鎮,通過賈魯河運到鄭州京水鎮,陸搬五里,再通過黃河運達洛陽。

四、“如何籌款修建?”

文悌提出:“此等有關大局之事,原不能僅有河南一省定議,如果一定舉辦,自當廷臣集議,籌款一節應聽戶部指撥。若僅修蓋行宮一所,恐亦非本省力所能及,似當請旨派勘估大臣、承建大臣來豫興修為是。”如果由本省籌款修建,根據之前乾隆皇帝駕幸中嶽嵩山及重修中嶽廟所耗費的銀兩估算,需要白銀一百二十萬兩。如要本省籌款,需將本省每年上解戶部的“漕折、漕項、京餉……”等項截留三年,每年解往山東的“船料銀”、解往山西潼關的“倉銀”截留十年,或者由戶部負責籌款。

五、“四境之外有何險要可以據守?”

文悌根據勘察情況寫道:河南府西南“與陝西省接界,路僻山深,扼守較鬆,遠則荊紫關、武關、龍駒寨、盤豆山,以抵潼關,皆可守也”。西北“瀕臨黃河,河北之風陵、茅津要渡,鹽池、橫嶺各隘亦宜扼守”。東南“地漸平衍,通路紛歧,守制頗難”。東北“尤入洛孔道,歷觀往史,洛陽之變無不由此失事,極為緊要”。

六、“百僚屬司扈從人眾均需有所安置,共計應用房屋地基若干丈尺。”

文悌提出,乾隆十五年皇帝駕幸中嶽嵩山,“不過聖駕偶爾時巡,駐蹕僅只數日,各官兵或住帳房或賃民居”。即便如此,當時“外運帳房共用官駝八百八十一支”。如今若打算在河南府建行宮一所,“事雖極難,尚可勉為”;如要為“百僚屬司扈從官兵”安置處所,那真是一件“無從措手之事”。如果一定要來,只有擴展現有城池,並把河南府署遷出來。“京中旗兵數十萬人”如果隨來,更是“無地自容”。如“展城移郡”,勢必大量圈佔民田,“失業之人必多”,則“怨潰可慮”。文悌認為如果從防禦角度,洛陽北有邙山,西有崤山,西南有熊耳山、伏牛山,東有嵩山,北有太行山、黃河,易守難攻。萬一天下有變,朝廷經洛陽向西可去西安、成都,向南可去湖廣、兩廣,戰略空間較大。就是河南經濟比較落後,一時很難提供那麼大的開銷。

120年前,慈禧打算遷都洛陽,偃師這個地方差點成為國都?

文悌是反對朝廷遷都於洛陽的,認為這將對經濟本就困難的洛陽是個巨大的打擊,老百姓也承受不住。文悌的意見是可以考慮山西省北部的大同,因附近有五臺山行宮。大同的經濟未必好過洛陽,但距離京師較近,來往也方便。"

眾所周知,河南省省會是在鄭州。而河南兩座著名的古都洛陽和開封,則變得“落寞”起來。實際上,在距今並不算太遙遠的清朝末年,開封和洛陽各有一次成為河南中心城市的機會。結果都因各種原因失之交臂。

120年前,慈禧打算遷都洛陽,偃師這個地方差點成為國都?

開封是五代、北宋、金的故都,大名鼎鼎的東京汴梁。明朝和清朝,都是雷打不動的河南省會,是河南的“南波萬”。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89年),湖廣總督(管轄湖北、湖南)張之洞給朝廷上了摺子,請朝廷修建蘆漢鐵路。這條鐵路起於北京的蘆溝橋(盧溝橋),止於湖廣總督駐地武漢的漢口。朝廷同意了,但鐵路在河南境內遇到了一個難題——省會開封附近的黃河河段不適宜建造鐵路大橋。

120年前,慈禧打算遷都洛陽,偃師這個地方差點成為國都?

張之洞提出一個建議。距離開封以西不遠的鄭縣,其黃河河段的土質非常堅硬,少有決河,是合適的建橋地點。最終朝廷同意了張之洞的建議,把蘆漢鐵路的黃河大橋建在了鄭縣,省會開封與蘆漢鐵路無緣相會。這一事件,對開封的發展來說幾乎是“災難性”的。清末是鐵路興起的時代,鐵路已成最重要和最先進的交通方式,真的是“火車一響,黃金萬兩”。而且河南位於天下之中,從北到南、從東到西,都要經過河南。誰在河南擁有鐵路大橋,誰自然就能得到發展的巨大紅利。120年前,慈禧打算遷都洛陽,偃師這個地方差點成為國都?原隸屬開封府的鄭縣修建黃河鐵路大橋後,發展極為迅速。1906年,鄭州被劃出開封府,成立地級市的直隸州。而隴海鐵路修建後,與蘆漢鐵路在鄭州交匯,更讓鄭州成了天下之中的城市。最終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鄭州毫無爭議取代了開封,成為河南省省會,堪稱是一飛沖天。有一個經濟上的數據可以說明開封失去河南省會,鄭州成為河南省會的發展差異。2018年,開封的GDP是2002億元,前100名找不到開封的名字。而鄭州的GDP已超過了10000億萬大關,算上四大直轄市,位於全國第17位。120年前,慈禧打算遷都洛陽,偃師這個地方差點成為國都?開封錯過河南省會非常可惜。但如果論“可惜指數”,可能洛陽的“可惜指數”更高。同樣是在清末的1899年,洛陽極為遺憾地錯失了國都的地位。你沒看錯,這一年,洛陽就差一點成為大清帝國的國都。那個折騰一輩子的慈禧老太后,準備把國都從北京遷到洛陽。120年前,慈禧打算遷都洛陽,偃師這個地方差點成為國都?洛陽的國都史,主要集中在東周至唐朝這一千多年。東周時,洛陽為國都五百年。當然,這五百年是春秋戰國,沒人把洛陽的周王當回事。東漢定都於洛陽,曹魏、西晉隨之。南北朝的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隋唐兩朝,洛陽又是東都(神都),地位僅次於長安。五代十國,後唐滅後梁,遷都於洛陽。篡奪後周皇位的趙匡胤曾打算遷都洛陽,因趙光義勢力反對未成。不過,在北宋,洛陽是五京之一的,為西京河南府。此後,洛陽不再是國都,直至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清末列強入侵,京師(以下皆指北京)在慈禧看來似乎不是那麼安全。北距沙俄不遠,東又有渤海灣,英國和法國的艦隊可隨時從天津登陸,所以慈禧打算遷都以避難。當時的河南省會在開封,鄭縣也修建了黃河大橋,但慈禧卻對洛陽情有獨鍾,打算遷都洛陽。

120年前,慈禧打算遷都洛陽,偃師這個地方差點成為國都?在國家圖書館查到的卷《擬建都洛陽知府文悌查勘經過覆稟》的檔案資料顯示: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慈禧太后曾打算遷都洛陽,並命河南知府文悌進行了實地踏勘評測。遷都不是小事,慈禧密令河南知府(洛陽知府)文悌對洛陽的地理狀況進行一次摸底。公開的理由,慈禧說要準備在洛陽為光緒皇帝修建一座行宮,以供將來巡幸之用。120年前,慈禧打算遷都洛陽,偃師這個地方差點成為國都?文悌對洛陽進行抄底似的調查,然後上摺子說:洛陽的規模太小了,京師的內城能裝下九個洛陽縣城,實在不知道行宮選址在哪合適。該文獻相當於文悌踏勘評測後寫的“可行性報告”,按朝廷的要求逐條給予稟報,分六部分:

一、“何處地基可建行宮?”

文中寫道:“查洛陽縣城,今僅周圍八里三百四十五步,比之京師內城只九分之一,前臨洛河,背倚邙山,無能擴展……”也就是說現存的洛陽城中沒有適合建行宮的地方。他建議按照隋唐洛陽城的規模,向西擴展建設宮殿;或者在“漢都舊地(即漢魏故城)另建外城”。(這兩個地方都在偃師)然而,這樣“工程太巨,工期太久”,不是一個小小河南府知府“所敢妄擬者矣”。

二、“修工需用磚瓦木石應何地取材,工匠應於何處僱覓?”

文悌這樣寫道:“查河南府群山四繞,而多童山土嶺,半為鄉民墾為梯田,近郡城臨驛路絕無大樹。”嵩山之上僅“嵩陽書院有古柏二株,岳廟有松柏二三十株”。府城“附近之名勝如龍門香山寺等處均樹木無幾”。唯查得“嵩縣西南伏牛山等大山之中尚有大木可採”,但運出艱難。建設宮殿所需木材量大,“唯有由黃河挽運”。至於磚瓦,“本地可以開窯燒造”。至於工匠,“竊以為大匠仍宜在京城僱覓,群匠即赴南陽府招募”。

三、“本地儲蓄若干,何路可通餉運?乘輿所在,需用浩繁,何路可通饋運?”

文中寫道:“查河南府自光緒三年荒祲後,不但民無儲蓄,即田地亦半荒蕪……儲蓄之道慨乎難言。”在充分敘述了河南府各地的災荒困難之後,文悌提出河南府的錢糧難以滿足修建行宮及豢養百官的支出。若真要遷都洛陽,“唯有鄰省協撥制錢與糧米同籌轉運為上策”。文悌還具體規劃了六條由外省往洛陽的轉運線路,其中以黃河為首選,其次可由安徽省鳳臺縣經過本省沈丘、周口至朱仙鎮,通過賈魯河運到鄭州京水鎮,陸搬五里,再通過黃河運達洛陽。

四、“如何籌款修建?”

文悌提出:“此等有關大局之事,原不能僅有河南一省定議,如果一定舉辦,自當廷臣集議,籌款一節應聽戶部指撥。若僅修蓋行宮一所,恐亦非本省力所能及,似當請旨派勘估大臣、承建大臣來豫興修為是。”如果由本省籌款修建,根據之前乾隆皇帝駕幸中嶽嵩山及重修中嶽廟所耗費的銀兩估算,需要白銀一百二十萬兩。如要本省籌款,需將本省每年上解戶部的“漕折、漕項、京餉……”等項截留三年,每年解往山東的“船料銀”、解往山西潼關的“倉銀”截留十年,或者由戶部負責籌款。

五、“四境之外有何險要可以據守?”

文悌根據勘察情況寫道:河南府西南“與陝西省接界,路僻山深,扼守較鬆,遠則荊紫關、武關、龍駒寨、盤豆山,以抵潼關,皆可守也”。西北“瀕臨黃河,河北之風陵、茅津要渡,鹽池、橫嶺各隘亦宜扼守”。東南“地漸平衍,通路紛歧,守制頗難”。東北“尤入洛孔道,歷觀往史,洛陽之變無不由此失事,極為緊要”。

六、“百僚屬司扈從人眾均需有所安置,共計應用房屋地基若干丈尺。”

文悌提出,乾隆十五年皇帝駕幸中嶽嵩山,“不過聖駕偶爾時巡,駐蹕僅只數日,各官兵或住帳房或賃民居”。即便如此,當時“外運帳房共用官駝八百八十一支”。如今若打算在河南府建行宮一所,“事雖極難,尚可勉為”;如要為“百僚屬司扈從官兵”安置處所,那真是一件“無從措手之事”。如果一定要來,只有擴展現有城池,並把河南府署遷出來。“京中旗兵數十萬人”如果隨來,更是“無地自容”。如“展城移郡”,勢必大量圈佔民田,“失業之人必多”,則“怨潰可慮”。文悌認為如果從防禦角度,洛陽北有邙山,西有崤山,西南有熊耳山、伏牛山,東有嵩山,北有太行山、黃河,易守難攻。萬一天下有變,朝廷經洛陽向西可去西安、成都,向南可去湖廣、兩廣,戰略空間較大。就是河南經濟比較落後,一時很難提供那麼大的開銷。

120年前,慈禧打算遷都洛陽,偃師這個地方差點成為國都?

文悌是反對朝廷遷都於洛陽的,認為這將對經濟本就困難的洛陽是個巨大的打擊,老百姓也承受不住。文悌的意見是可以考慮山西省北部的大同,因附近有五臺山行宮。大同的經濟未必好過洛陽,但距離京師較近,來往也方便。120年前,慈禧打算遷都洛陽,偃師這個地方差點成為國都?文悌的意見進了宮後,慈禧還沒有拿出明確的態度。大半年後,八國聯軍進了京師,慈禧打扮成農婦,帶著傀儡一般的光緒皇帝逃到西安。遷都洛陽的事自然也就沒了下文,不過,慈禧回京時,路過洛陽,在洛陽呆了七天,然後回到京師,繼續作威作福去了。

假設一下,如果清朝真的遷都洛陽,對當時的洛陽來說可能是災難,但於今天的洛陽和偃師,那可能就是千載難逢的發展機會,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