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灃是最合適的帝位繼承人,慈禧為何選了溥儀?背後其實另有隱情

慈禧臨終前,選定了溥儀為接班人,以攝政王載灃輔政。從後來的情況來看,這個人事安排顯然是有問題的,載灃當時26歲,溥儀僅3歲,而且以身世而言,載灃是光緒帝的親弟弟,而溥儀不過是載灃的兒子。為何慈禧不直接立載灃為帝,而要立溥儀呢?

載灃是最合適的帝位繼承人,慈禧為何選了溥儀?背後其實另有隱情

​在立溥儀為嗣的問題上,慈禧的提議曾遭到了張之洞等人的反對,張之洞就覺得溥儀年級太小,而光緒帝的隆裕皇后正值盛年,擔心到時候又會出現垂簾聽政的局面。於是,張之洞等人極力建議立載灃為帝。而事實上,當時的載灃也確實是最合適的人選。

載灃是醇親王奕譞的第五子,是光緒帝的弟弟,還是慈禧的外甥。光緒十六年,年僅七歲的載灃就承襲了醇親王的爵位,地位顯赫無比。當然了,這樣的背景並不足夠支撐載灃成為皇帝的人選。但隨著載灃年長,他的個人才能也隨之見長。

庚子國亂後,清政府和八國聯軍簽訂了《辛丑條約》,但德國因為克林德公使被殺一事耿耿於懷,加上德國又想顯示出國力的強盛,所以迫使清政府派人到德國向德皇請罪。而這個恥辱的差事落在了載灃的頭上。

載灃是最合適的帝位繼承人,慈禧為何選了溥儀?背後其實另有隱情

​還別說,載灃這次差事幹得還挺漂亮,他不但成功地完成了使命,還體面地受到了德國高層的歡迎,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大局保全,國體無傷”。此後,載灃一度受到重用,剛剛滿二十歲便被任命為隨扈大臣,二十五歲就成了軍機大臣。

以載灃這樣的資歷,在當時的皇族中是極為少見的。所以當慈禧商定皇位人選時,張之洞等人才提出了立載灃為帝的建議。可是,慈禧卻不是這個心思,她另有打算。

慈禧否定了張之洞等人的提議,理由也上得了檯面,她認為同治、光緒都是兄終弟及,如果再立載灃為帝的話,那就是三代皇帝都是兄弟相承,縱觀整個封建時代,這樣的例子從未有過,所以很不合適。最終慈禧乾綱獨斷,選擇了溥儀。

載灃是最合適的帝位繼承人,慈禧為何選了溥儀?背後其實另有隱情

​那麼事實果真如慈禧說的那樣,立載灃為帝於體制不合嗎?當然不是,實際上慈禧有自己的打算,1908年在確認繼承人選的時候,慈禧已經有病在身,但她堅定地認為這不過是小病,很快就可痊癒。如此一來,立三歲的溥儀顯然更容易控制,這一幕就和當年他立光緒為帝的想法如出一轍。

不過,對於載灃,慈禧也很有好感。因為載灃平日為人性格溫和,也很聽話,安排他為攝政王既可輔佐溥儀,又對將來自己再次垂簾聽政沒有任何威脅,這個安排可謂是兩全齊美。1908年農曆十月二十一日,光緒皇帝駕崩,光緒去世的當天,慈禧就立即下旨,宣佈溥儀為帝 ,改元宣統,載灃為攝政王。

載灃是最合適的帝位繼承人,慈禧為何選了溥儀?背後其實另有隱情

​同時,慈禧為了穩定政局,又下旨封慶親王奕劻為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直到這個時候,慈禧認為大事已定,直等自己再度垂簾了。可人算不如天算,就在光緒去世的第二天,統治了中國近半個世紀的慈禧太后也駕鶴西去了,留下了滿目瘡痍的大清江山給了載灃父子。

有人會說,載灃和溥儀是父子,誰當皇帝還不是一樣。表面上看,載灃是攝政王,溥儀是皇帝,所有榮譽都被醇親王家族給佔了。但實際情況卻不是如此,載灃接手的大清江山已經到了傾覆的最後時刻。甲午戰爭後,清政府光是在各國銀行的借款就高到12億兩,其中大部分用於賠款。

載灃是最合適的帝位繼承人,慈禧為何選了溥儀?背後其實另有隱情

​而光緒末年,清政府的歲入卻只有一億兩千萬兩左右,除了必須的開支,其他全部用於還債。此外,從1905年到1908年期間,革命黨發動了數次武裝起義,雖然都被剿滅,但革命的趨勢已經不可阻擋,大清滅亡也是指日可待。從這個角度來看,載灃即便是當上了皇帝,他的命運也註定會和溥儀一樣,終究是亡國之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