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以及太平天國的打擊,清王朝的官員們,終於意識到了西方列國那些艦船炮火的威力了。

為了富國強兵,解除內憂外患,以中央代表恭親王“奕訢”和地方代表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他們以“自強”和“求富”為旗號,採取了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新式軍事工業的一系列行動。這些行動被稱之為“洋務運動”。

然而,在清王朝進行著洋務運動的時候,與我們一洋之隔的日本,也正迎回天皇,拉開了“明治維新”的序幕。

為什麼日本的明治維新成功了,而中國的洋務運動卻失敗了?

可是,為什麼後來日本的明治維新成功了,而中國的洋務運動卻失敗了呢?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01 洋務派“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

1864年6月,一個很著名的奏摺《同治三年四月戊戍總理各國事務恭親王等奏》,提出了:查治國之道,在乎自強。而審時度勢,則自強以練兵為要,練兵又以制器為先。

其中,在這份奏摺的後面,還附了李鴻章給總理衙門的一封信,信中說:“鴻章以為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也就是說,要想強國,就得造武器,造武器就得辦工業。

恭親王與李鴻章等人,與20年前的魏源,在《海國圖志》一書中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是一致的。更有:李鴻章說:“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湖廣總督張之洞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為什麼日本的明治維新成功了,而中國的洋務運動卻失敗了?

李鴻章

這些精英階層試圖維護封建體制的思想,是中國實現近代化進步最大的阻礙。這些對傳統文化的保守態度與西方文明的引入,形成了強烈的矛盾關係。

比如,著名的文化名流“辜鴻銘”就是一個十分有趣的“矛盾綜合體”。他早年曾留學英國愛丁堡大學和德國萊比錫大學。他精通英、法、德、拉丁文、西臘、馬來西亞等多國語言。據說還獲得過13個博士學位。他的英文水平號稱“晚清第一”。

可是,辜鴻銘卻又是一個極端保守的舊學分子。他終身不肯剪掉辮子,提倡一夫多妻制。最著名的論據是:“男人是茶壺,女是茶杯,一個茶壺肯定要配幾個茶杯,總不能一個茶杯配幾個茶杯。”

正因為辜鴻銘等人的儒家傳統思想,使洋務運動的改革成為了一次留著“辮子”的改革。

相比較日本的改革家,他們也曾想用“西方的技術、日本的精神”作為改革的方式。然而,當這些日本改革家們,先後通過對西方的12個國家訪問以後,他們認定:“國家富強之途,第一要啟發國民多數智德良能,使進入文明開化之域。第二使國民破舊日之陋習,進而同心協力於國家公共事務,建設富強之國家。”

為什麼日本的明治維新成功了,而中國的洋務運動卻失敗了?

辜鴻銘

兩國的差異性,在剛剛統一了德意志帝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先後接待了來自日本和清政府的使節後,便說:“日本到歐洲來的人,討論的是各種學術,講究政治原理,以謀回國做根本的改造;而清政府來的使者,問的只是某廠的船炮造得怎麼樣、價值如何。”

俾斯麥事後預言說:“中國和日本的競爭,日本勝,中國敗。”這一預言,在20多年後的“甲午戰爭”中,得到了應驗。

02 電報事業與修建鐵路上的不同態度

由於朝廷裡保守勢力的頑固和強大,以及洋務派在制度上的落後態度,使洋務運動遭到了很大的阻力。其最主要的表現可以從“架電線”和“修建鐵路”上看出來。

早在1870年,英國大東公司和丹麥大北公司其實已經在中國鋪設了電報電纜。大東公司得到了上海以南各通商口岸設置海底電纜的權利,並架通了印度新加坡中國南部沿海再到香港的線路。

為什麼日本的明治維新成功了,而中國的洋務運動卻失敗了?

清朝時的鐵路

而丹麥大北公司則架設了從海參崴上海、香港的海底電纜。到1871年6月,中國其實已被納入世界電報網絡之中,可以實現經商、談判等都可以瞬間傳遞信息。

但是,中國卻不允許架設電報線,仍然靠著馬車驛道傳信。而反對派最大的理由就是“破壞風水”。

1875年,山西按察使陳彝上一道奏摺說:“電線之設,深入地底,橫衝直貫,四通八達,地脈既絕,風侵水灌,國之民肯不顧祖宗丘墓,聽其設立銅線,尚安望尊君親上乎?”

因此,一旦搬出了“忠孝”二字,朝廷上下便無人敢駁了。而修建鐵路更是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血淚史。

1876年,英商怡和洋行在上海修建了中國第一條鐵路——吳淞鐵路。

這條只有大約14公里的鐵路,修成以後,卻在國內引起了軒然大波。各位大臣們爭議著該不該修鐵路,其爭議的焦點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修鐵路會不會驚擾祖先,二就是會不會破壞中國千年以來的農耕文化模式。

為什麼日本的明治維新成功了,而中國的洋務運動卻失敗了?

清朝時期架電纜

最終清政府派官員直接與英國談判,以28.5萬元的價格買了過來予以拆毀。拆下來的鐵軌,先是被洋務派“劉銘傳”帶到了臺灣鋪成了一條鐵路。後來,劉銘傳調回來以後,又把鐵軌拆了,運回了旅順口軍港,修了一段專門運送炮彈的小鐵路。1904年,小鐵路被炸燬。

相比日本,卻深知鐵路的重要性。為了修築鐵路,日本政府不惜舉債,在英國倫敦發行100萬英鎊公債。到1891年,日本境內的鐵路已經完成了3300公里,其中私營企業修建的鐵路就佔2473公里。

當時的《紐約時報》中報道:“實施這樣一項偉大的工程,最大的障礙只能是中國人民對所有外國人所抱有的敵意,以及他們自己的迷信思想。”

03 “官督商辦”經濟體制

1865年,中國第一艘實用蒸氣船“黃鵠”號建造成功。同年。曾國藩和李鴻章正式成立了“江南製造總局”。江南製造總局是近代中國第一家新式工廠,是晚清規模最大的軍工企業。後來被更名為“江南造船廠”。

為什麼日本的明治維新成功了,而中國的洋務運動卻失敗了?

江南造船廠

不久,林則徐的外甥兼女婿“沈葆楨”任總理船理大臣,造出了第一艘鐵甲軍艦,並組建了第一支現代意義上的海軍——福建南洋水師。

左宗棠與沈葆楨還一起創辦了“福州船政學堂”,用來培養人才的新式學堂。

這些早期的工廠,是中國近代工業化的開端。

然而,因為“國庫羞澀”,這些工廠,以盛宣懷為首的官商大臣,他們堅持官辦、官商合辦、官督商辦的制度。這種制度使得清政府嚴重影響了私人企業的利益。

洋務派大力辦企業,本來就是打著“強兵”和“富國”的旗號,如果企業民營化,那麼,這些權勢派就無法直接操控其中的利益了。所以,這在官僚們看來,把企業民營化是萬萬不可以的。

為什麼日本的明治維新成功了,而中國的洋務運動卻失敗了?

盛宣懷

在這些官督商辦的企業裡,官股和商股完全沒有任何公平可言。

比如,在創建的“開平礦務局”的招商章程中就明確規定:“即將每年所得利息,先提官利一分,後提辦事者花紅二成,其餘八成按股均分。”還有些企業更是規定:“不管企業效益如何,都必須要發官利一分。”

同樣,1884年,在盛宣懷奪權招商局實行“官督商辦”的同一年,日本的明治政府卻把當時最大的造船企業,幾乎與招商局同期創辦的“長崎造船所”,僅以“1日元”的價格出售給了私營企業家“巖崎彌太郎”,這家企業就是後來的“三菱株式會社”。

自1884年至1892年,日本相繼把許多國營企業以半買半送的方式轉給了私營企業家。這種私營化運動使得日本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

1889年,日本設立國會,頒佈憲法,並確定了君主立憲的新體制。兩國不同路徑的選擇,從盛宣懷進入招商局實行“官督商辦”那一天開始,就註定了洋務運動的最終失敗。

為什麼日本的明治維新成功了,而中國的洋務運動卻失敗了?

04 “金本位制”確立的影響

所謂“金本位制”,就是以黃金為本位幣的貨幣制度。這一制度的發明者是英國。

英國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這個國家憑藉著機械革命,成為了一個不可一世的“日不落”帝國。

1816年,英國率先使用“金本位制”。

1873年,法國進入了金本位時代。

1873年,德國也迅速使用金本位制。

1879年,美國實行了金本位制。

1890年,東方的俄國也進入了金本位時期。

1895年4月17日,因甲午戰爭慘敗,中國被迫簽訂了《馬關條約》,賠償了驚天鉅款白銀2.6億兩,再加上掃蕩來的戰利品和現銀,共計3.4億兩。這筆鉅款相當於日本全年財政收入的6.4倍。

為什麼日本的明治維新成功了,而中國的洋務運動卻失敗了?

電報業的興起

日本通過這筆鉅款,大力發展鐵路、航運、機械。其中最大的變革,就是日本利用這筆甲午賠款實行了“金本位制”。從此,清政府的國力與明治時代的日本,逐漸拉開了距離。

而身為全球最大的“白銀帝國”的中國,直到1935年才宣佈實行金本位制。也正是因為歐美等國相繼使用金本位制,使得銀價不斷下跌,導致使用銀本位國家的貨幣貶值。這也許就是當時兩大“白銀帝國”——中國和印度,衰敗的一個原因。

日本學者“寺島一夫”在《日本貨幣制度論》中說:“金本位是日本資本主義的一環,與其他列強角逐世界市場的金融標誌。”

雖然洋務派運動失敗了,但是,在當時也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首先,它引進了大量的機器生產,促進了中國企業近代化的發展。同時對外國經濟的入侵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也帶動了近代民族工業經濟的興起。

為什麼日本的明治維新成功了,而中國的洋務運動卻失敗了?

第一批中國赴美留學生合影

1872年,清政府曾經派出了30名兒童留學美國,為中國近代社會培養了一批人才。在這些學生當中,就有後來最著名的工程師、“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

1877年,清政府從福州船政學堂選拔了第一批學生,留學英國和法國,他們後來,一直是近代中國海軍的骨幹力量。

隨著甲午戰爭的失敗,北洋海軍的全軍覆沒,歷時30年的洋務運動也宣告失敗。然而,在中國歷史上,甲午戰爭的失敗是一個轉折時刻,舉國上下,“一戰而人皆醒矣!”

1896年11月,《紐約時報》在一篇報道中寫道:“保守的中國正在覺醒!”


參考資料:吳曉波著《跌蕩一百年》

張鳴著《洋務自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