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中國節 端午” 屈原與西峽

中國古代史 屈原 端午節 楚懷王 西峽網訊 2017-05-30

“網絡中國節 端午” 屈原與西峽

依依粽葉香 濃濃端午情

端午節要到了,說到端午節,想到的不只是粽子,還有偉大愛國詩人屈原。下面講講屈原與西峽的淵源吧。

西峽縣地處豫西南邊陲、豫鄂陝三省交界處,獨特的地理位置,蘊育了秦風楚韻交匯的人文文化。在眾多的人文文化中,屈原文化在西峽獨樹一幟,尤其是當地的歷史文化遺存、史志文獻記載、民間傳說及屈原的作品中,無不昭示著屈原與西峽淵源深厚、關係密切。

歷史遺存中的屈原與西峽

歷史上西峽地處秦頭楚尾,扼秦楚之咽喉,通陝甘之通道,曾有一段時期一部分屬於楚國一部分屬於秦國,戰國後期,楚國多次屯兵於此抗秦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也在此留下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主要的有屈原崗、屈原廟等。“網絡中國節 端午” 屈原與西峽

西峽屈原崗

屈原崗位於西峽縣城東南20餘里的霄山腳下,現西峽縣回車鎮境內,是一道橫貫東西的山崗,歷史上秦楚古道曾經過此崗。崗上的古道旁樹立一清宣統三年(1911年)石碑,上刻“屈原崗”三個大字,碑上端刻有“地以人傳”四個小字。碑後為清內鄉知事邱銘訓於宣統三年撰寫的序文,其首就說“中鄉之北有霄山焉,迤西而東見。夫土脈崇隆,丘陵矗峙,蜿蜒橫亙,為秦楚往來通衢。土人告餘曰“此屈原崗也”。夫屈原歷今幾千百年矣!當時仕楚為三閭大夫,陳諫懷王,不聽其言,憂鬱而去。其後,楚為秦擊,敗北而歸,道經此崗,浩然長嘆曰:“使用三閭大夫言,當無今日!”……”碑文中詳細記載了屈原在此勸諫楚懷王的事件和屈原崗的由來。“網絡中國節 端午” 屈原與西峽

屈原崗上的屈原廟

屈原廟位於屈原崗上,有三座各三間的清末建築風格磚木結構瓦房,是歷代文人墨客祭祀弔唁屈原西邊那座正間後山牆鑲有清戊寅年間(1878年)內鄉知事高袖海題寫的石碑文,石碑正中豎寫:“楚三閭大夫屈子神位”。左右兩側鑲刻有對聯,上聯為:“清節表三閭想當年芷澤行吟香草餘騷客賦”;下聯為:“忠魂昭一代悵今日菊潭奉祀落英猶是楚臣餐”;橫批為:“清忠一世”。西山牆上鑲嵌有民國重修著屈原廟石碑,碑文記載:“此屈夫子祠也,據屈夫子祠肇建於關帝廟東邊,渺焉,斗室不堪容膝,鄉人士爰改建於茲,規模極欲其合法,棟宇力求其宏暢,庶有以慰夫子在天之偉大忠魂於既祗,申屈拜者亦得以進退周旋而無憾也。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四月吉日。”屈原廟的牆壁上繪製有大量具有楚風格的壁畫,屈原廟現存主要文物還有:明朝“犀牛望月”柱頂石、“八仙過海”洗輿用具、清朝“二龍戲珠”碑碣、功德碑等文物30餘件。

“網絡中國節 端午” 屈原與西峽

屈原石牌位

中國屈原學會的專家曾到屈原廟考察,認定屈原廟裡的壁畫和湖南馬王堆裡有相似的地方,並在屈原廟的牆壁上發現有唐代的方磚。由此推斷,屈原廟在唐代已經修建,後歷代修建。

史志文獻中的屈原與西峽

在歷史文獻和地方史志中,也有許多關於屈原與西峽的記載。

《後漢書·延篤傳》記載,延篤“遭黨事禁錮,卒於家鄉。鄉人圖其形於屈原之廟”。延篤,字叔堅,南陽犨(chōu)人。生年不詳,卒與漢桓帝永康元年(公元一六七年)。《後漢書·延篤傳》關於屈原廟的記載,是已知正史中最早關於屈原廟紀念建築的記載。據中國屈原學會的專家推斷,《後漢書》提到南陽的屈原廟很有可能就是修建南陽西峽屈原崗上的屈原廟,很有可能西峽屈原廟就是中國最早的屈原廟,就是中國屈原第一廟。

“網絡中國節 端午” 屈原與西峽

南陽最早府志—《明嘉靖南陽府志》記載:“內鄉縣有屈原岡(今西峽縣)——三閭大夫扣馬諫懷王。”《明嘉靖南陽府志》是明代時任南陽知府楊應奎於嘉靖七年(1528年)纂修,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張霈增補,舉人葉珠作序,嘉靖三十三年(1545年)成書刊行。明代詩人李蓘詩詞《屈原崗》:“靈脩何到此,應問古蹟難。試向高崗想,將無是屈原。”李蓘(1531—1609),是明朝嘉靖年間進士、內鄉籍人,明代後期著名的南陽詩人,關於西峽的風土人情,除寫有《屈原崗》外,還有《菊潭記》、《登漢王城望馮異廟》等。從南陽府志和李蓘詩詞可以看出,西峽屈原崗地名和古蹟在明代以前已經存在了。

“網絡中國節 端午” 屈原與西峽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內鄉縣誌》、清同治八年(1869年)《內鄉通考》、民國21年(1932年)《內鄉縣誌》對屈原崗都有詳細記載。其中清康熙三十二年《內鄉縣誌》在輿地志中詳細記載:“屈原崗在(內鄉)縣北60裡,昔楚懷王興師伐秦,為秦兵所擊敗,北歸楚至此地,追念屈原亟呼之,後人因以名其地。蓋史記所載大破楚師于丹析時也”。

大量的文獻資料,還表明屈原曾經掌管過丹淅。王逸注《楚辭》:“屈原與楚同姓,仕於懷王,為三閭大夫。三閭之職,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水經注》:“丹水又經丹水縣故城西南縣有密陽鄉,古商密之地,昔楚申息之師所戎也。春秋之三戶矣。”杜預曰:“縣北有三戶亭。”《明嘉靖南陽府志》:“三戶城,在淅川縣西南,丹水之陽。”今在西峽,仍有三姓分佈自然村,如西峽縣田關鄉田關村屈營組;丹水鎮肖關村屈家溝組。

屈原作品中的屈原與西峽

在屈原《離騷》作品中,可以反映出屈原扣馬諫懷王的事件。如《離騷》中有:“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主要意思是:“(追趕懷王)以表清白節操死於直道,這本是古代聖賢所倡導。後悔只看表象而未能深入分析,站立好久我才調轉車頭回返。我只好回車走原路啊,雖及時趕上迷途未遠的懷王卻留下長嘆。……”這幾句詩表明屈原確實追趕過懷王,而且趕上後懷王執迷不悟死不回頭。

從屈原《離騷》作品中,可以看出屈原始祖可能在丹淅。《離騷》中有:“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據學者研究,屈原所說的“伯庸”不是其父輩,而是指屈姓的始祖,即見於《史記·楚世家》的句亶王“熊伯康”。根據歷史事實,在楚武王之前,楚都和楚人的活動一直徘徊於漢水、淅水和丹水區域,並沒有越過漢水。因此,專家推測,句亶應該在丹淅境內。根據南陽境內尚留存上古語音的情況,今西峽縣內的“菊潭”,是不是“句亶”語音的保留?菊潭距離丹陽很近,熊伯康封地於此,情理上也說得通。若這一推測正確,那麼,屈原始祖句亶王的發祥地當在西峽。

“網絡中國節 端午” 屈原與西峽

在屈原《抽思》作品中,可看出屈原曾被放逐到西峽。屈原第一次放逐的時間大約在楚懷王二十五年到二十八年,被放逐的地點為楚漢北,相當於今天的內鄉、西峽、淅川等。根據學者的研究,屈原這次被放逐,實際上只是與楚王“疏離”。所以他來到曾經生他養他的故鄉,有點物是人非的感覺。《抽思》:“有鳥自南兮,來集漢北。好姱佳麗兮,牉獨處此異域。”多年闊別的故鄉,雖然美景如故,但是心情卻有著進入外鄉的感覺。

在屈原的其他作品中,無不顯示著屈原曾在西峽生活過。在《東皇太一》中的“奠桂酒兮椒漿”,椒漿就是茱萸酒,與桂花酒一起祭奠東皇太一神。西峽是山茱萸的原產地,當然可以釀茱萸酒了。屈原在《遠遊》中有“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就是把西峽民間的重陽節文化習俗傳播入楚王宮庭,西峽是重陽文化的重要傳承地,重陽節的習俗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形成。

民間傳說中的屈原與西峽

在西峽民間,流傳著許多關於屈原的傳說,其中最主要的有屈原在崗屈原扣馬諫王的傳說,這個傳說集中突出顯示了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

當地傳說,戰國時張儀使楚,離間楚、齊關係,許諾將秦商於一帶600裡土地送給楚國。為了得到600裡土地,懷王主動斷絕了楚齊聯盟,當他派人去秦國接受土地時,張儀卻說,“我和懷王約定是6裡,沒有說600裡。”楚懷王得知後如夢初醒,一怒之下發誓大舉興師征討秦國。屈原在懷王決定征討秦國時,多次力諫懷王不能興兵,懷王不僅聽不進諫言。楚懷王率十萬大軍出征伐秦,屈原得知懷王出兵的消息後,決意快馬驅車追趕,再次力諫懷王,當浩浩蕩蕩的楚軍行至秦楚交界處一山崗時,屈原快馬追到,屈原扣住懷王的戰馬,苦苦勸諫懷王不要孤軍深入伐秦國,懷王不聽勸諫,執意要伐秦國。後楚懷王伐秦國慘敗而歸,再次路經此崗,想起屈原的勸諫,仰首長嘆曰:“使用三閭大夫之言,當無今日!”後人為紀念屈原,把此崗叫屈原崗也叫勸王崗。

話說屈原勸諫楚懷王,楚懷王不聽執意要西去伐秦,屈原望著懷王帥著楚國軍隊遠去的背影,忍不住流下悲傷地淚水,一直到楚國的軍隊看不見蹤影,才一步一回頭的趕回楚國。後人為了紀念屈原,把屈原勸諫懷王不住無奈回車返楚的地方叫回車,就是現在西峽縣回車鎮地名的由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