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這三個詞,你就把握住了中國的古詩'

""讀懂這三個詞,你就把握住了中國的古詩

中國詩的三種姿態(境界、韻味):夷猶、堅實(錘鍊)、氤氳。

夷猶,中國文學不太能表現縹緲,最好說“夷猶”。“夷猶”,“泛泛若水中之鳧”(楚辭《卜居》),說不使力,而如何能遊?說使力,而如何能自然?主要即“忘”。鳧在水中,如人在空氣中,是自得。“夷猶”,此二字甚好,而人多忽之。

"讀懂這三個詞,你就把握住了中國的古詩

中國詩的三種姿態(境界、韻味):夷猶、堅實(錘鍊)、氤氳。

夷猶,中國文學不太能表現縹緲,最好說“夷猶”。“夷猶”,“泛泛若水中之鳧”(楚辭《卜居》),說不使力,而如何能遊?說使力,而如何能自然?主要即“忘”。鳧在水中,如人在空氣中,是自得。“夷猶”,此二字甚好,而人多忽之。

讀懂這三個詞,你就把握住了中國的古詩

錘鍊,陸機《文賦》謂:考殿最於錙銖,定去留於毫芒。《文心雕龍》所說是結果,《文賦》所說是手段。“殿”乃最後的,“最”是最好的,“殿最”猶言優劣;“去留”如說推敲。錘鍊之功不能不用,蓋否則有冗句、剩字,但中國人詩到老年多無彈力,即過於錘鍊。

氤氳,二字寫出來就神祕。從“氣”之字皆神祕,應用得其宜。中國國民性甚玄妙。氤氳乃介於夷猶與堅實之間者,有夷猶之姿態而不甚縹緲,有錘鍊之功夫而不甚堅實。氤氳與朦朧相似,氤氳是文字上的朦朧而又非常清楚,清楚而又朦朧。錘鍊則黑白分明,長短必分;氤氳即混沌,黑白不分明,長短齊一。

故夷猶與錘鍊、氤氳互通,全連宗了。矛盾中有調和,是混色。若說夷猶是雲,錘鍊是山,則氤氳是氣。

夷猶

夷猶表現得最好的是楚辭,特別是《九歌》,愈淡韻味愈深長;散文則《左傳》《莊子》為代表作。屈、莊、左,乃了不起天才,以中國方塊字表現夷猶,表現得最好,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後世有得一點的,歐陽修、歸有光二人在散文中得一點;韻文中尚無其人,陶淵明幾與屈、莊、左三人等,而路數不同。屈原在韻文中乃絕大天才。

"讀懂這三個詞,你就把握住了中國的古詩

中國詩的三種姿態(境界、韻味):夷猶、堅實(錘鍊)、氤氳。

夷猶,中國文學不太能表現縹緲,最好說“夷猶”。“夷猶”,“泛泛若水中之鳧”(楚辭《卜居》),說不使力,而如何能遊?說使力,而如何能自然?主要即“忘”。鳧在水中,如人在空氣中,是自得。“夷猶”,此二字甚好,而人多忽之。

讀懂這三個詞,你就把握住了中國的古詩

錘鍊,陸機《文賦》謂:考殿最於錙銖,定去留於毫芒。《文心雕龍》所說是結果,《文賦》所說是手段。“殿”乃最後的,“最”是最好的,“殿最”猶言優劣;“去留”如說推敲。錘鍊之功不能不用,蓋否則有冗句、剩字,但中國人詩到老年多無彈力,即過於錘鍊。

氤氳,二字寫出來就神祕。從“氣”之字皆神祕,應用得其宜。中國國民性甚玄妙。氤氳乃介於夷猶與堅實之間者,有夷猶之姿態而不甚縹緲,有錘鍊之功夫而不甚堅實。氤氳與朦朧相似,氤氳是文字上的朦朧而又非常清楚,清楚而又朦朧。錘鍊則黑白分明,長短必分;氤氳即混沌,黑白不分明,長短齊一。

故夷猶與錘鍊、氤氳互通,全連宗了。矛盾中有調和,是混色。若說夷猶是雲,錘鍊是山,則氤氳是氣。

夷猶

夷猶表現得最好的是楚辭,特別是《九歌》,愈淡韻味愈深長;散文則《左傳》《莊子》為代表作。屈、莊、左,乃了不起天才,以中國方塊字表現夷猶,表現得最好,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後世有得一點的,歐陽修、歸有光二人在散文中得一點;韻文中尚無其人,陶淵明幾與屈、莊、左三人等,而路數不同。屈原在韻文中乃絕大天才。

讀懂這三個詞,你就把握住了中國的古詩

魏文帝言:“文以氣為主。”(《典論·論文》)人稟天地之氣以生,人有稟性即氣,氣與有生俱來。所謂氣的個性,乃先天的。屈原之天才是氣,不盡然在學。鐵杵可磨成針,可是磨磚絕不成針,以其非作針的材料。先天缺陷,後天有的能彌補,有的不能補。先天若有稟氣,後天能增長;若先天無,後天不能使之有。

屈、莊、左三人真乃天仙化人,可望而不可即。雖不可即,而不能不會欣賞;人可不為詩人,不可無詩心。此不但與文學修養有關,與人格修養亦有關係。讀他們的作品使人高尚,是真的“雅”。一塵不染並非不入泥汙,入而不染,方為真雅。其不沾土者非真雅,反不如干脆髒,何必遮掩?

寫大自然,縹緲、夷猶容易。“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屈原《九歌·湘夫人》),真是縱橫上下。屈原乃對人生取執著態度,而他的表現仍為縹緲、夷猶。(若叫韓、杜寫必糟,勁太左。)如:

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離騷》)

羲和,日之神;崦嵫,日落處;上下求索,追求真理及其理想。魯迅《彷徨》之題辭即用此四句。此四句,內容與形式幾乎不調和,而是極好的作品。猛一看,似思想與形式牴觸,此種思想似應用有力的句子,而屈原用夷猶表現,成功了,“險中弄險顯奇能”(《空城計》)。如畫竹葉,一般應成“個”字,忌“井”字,而有大畫家專畫“井”字,但美,此乃大天才,如韓信背水為陣,置之死地而後生。

"讀懂這三個詞,你就把握住了中國的古詩

中國詩的三種姿態(境界、韻味):夷猶、堅實(錘鍊)、氤氳。

夷猶,中國文學不太能表現縹緲,最好說“夷猶”。“夷猶”,“泛泛若水中之鳧”(楚辭《卜居》),說不使力,而如何能遊?說使力,而如何能自然?主要即“忘”。鳧在水中,如人在空氣中,是自得。“夷猶”,此二字甚好,而人多忽之。

讀懂這三個詞,你就把握住了中國的古詩

錘鍊,陸機《文賦》謂:考殿最於錙銖,定去留於毫芒。《文心雕龍》所說是結果,《文賦》所說是手段。“殿”乃最後的,“最”是最好的,“殿最”猶言優劣;“去留”如說推敲。錘鍊之功不能不用,蓋否則有冗句、剩字,但中國人詩到老年多無彈力,即過於錘鍊。

氤氳,二字寫出來就神祕。從“氣”之字皆神祕,應用得其宜。中國國民性甚玄妙。氤氳乃介於夷猶與堅實之間者,有夷猶之姿態而不甚縹緲,有錘鍊之功夫而不甚堅實。氤氳與朦朧相似,氤氳是文字上的朦朧而又非常清楚,清楚而又朦朧。錘鍊則黑白分明,長短必分;氤氳即混沌,黑白不分明,長短齊一。

故夷猶與錘鍊、氤氳互通,全連宗了。矛盾中有調和,是混色。若說夷猶是雲,錘鍊是山,則氤氳是氣。

夷猶

夷猶表現得最好的是楚辭,特別是《九歌》,愈淡韻味愈深長;散文則《左傳》《莊子》為代表作。屈、莊、左,乃了不起天才,以中國方塊字表現夷猶,表現得最好,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後世有得一點的,歐陽修、歸有光二人在散文中得一點;韻文中尚無其人,陶淵明幾與屈、莊、左三人等,而路數不同。屈原在韻文中乃絕大天才。

讀懂這三個詞,你就把握住了中國的古詩

魏文帝言:“文以氣為主。”(《典論·論文》)人稟天地之氣以生,人有稟性即氣,氣與有生俱來。所謂氣的個性,乃先天的。屈原之天才是氣,不盡然在學。鐵杵可磨成針,可是磨磚絕不成針,以其非作針的材料。先天缺陷,後天有的能彌補,有的不能補。先天若有稟氣,後天能增長;若先天無,後天不能使之有。

屈、莊、左三人真乃天仙化人,可望而不可即。雖不可即,而不能不會欣賞;人可不為詩人,不可無詩心。此不但與文學修養有關,與人格修養亦有關係。讀他們的作品使人高尚,是真的“雅”。一塵不染並非不入泥汙,入而不染,方為真雅。其不沾土者非真雅,反不如干脆髒,何必遮掩?

寫大自然,縹緲、夷猶容易。“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屈原《九歌·湘夫人》),真是縱橫上下。屈原乃對人生取執著態度,而他的表現仍為縹緲、夷猶。(若叫韓、杜寫必糟,勁太左。)如:

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離騷》)

羲和,日之神;崦嵫,日落處;上下求索,追求真理及其理想。魯迅《彷徨》之題辭即用此四句。此四句,內容與形式幾乎不調和,而是極好的作品。猛一看,似思想與形式牴觸,此種思想似應用有力的句子,而屈原用夷猶表現,成功了,“險中弄險顯奇能”(《空城計》)。如畫竹葉,一般應成“個”字,忌“井”字,而有大畫家專畫“井”字,但美,此乃大天才,如韓信背水為陣,置之死地而後生。

讀懂這三個詞,你就把握住了中國的古詩

錘鍊

夷猶與錘鍊之主要區別亦在彈力。彈力或與句法有關。楚辭常用“兮”“也”等語詞: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

豈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

(《離騷》)

此尚非《騷》之警句,意思平常,而說來特別沉痛。若去掉其語辭,則變成:

何昔日之芳草,今直為此蕭艾。

豈其有他故,莫好修之害。

沒詩味兒。蓋語辭足以增加彈性,楚辭可為代表。但創作中亦有專不用語辭者,即錘鍊,乃兩極端。

錘鍊之結果是堅實、棒實。若夷猶是雲,則錘鍊是山;雲變化無常,山則不可動搖,安如泰山,穩如磐石。老杜最能得此:

所向無空闊,真堪託死生。

(《房兵曹胡馬》)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春望》)

字句真是堅實。夷猶是軟,而其中有力。此所以《騷》之不可及,乃文壇彗星,倏然來去,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老杜詩堅實而有彈性;江西派詩自山谷起即過於錘鍊,失去彈性,死於句下;若後山詩則全無彈性矣,如豆餅然;韓退之介於老杜和山谷之間。老杜錘鍊而有彈性。夷猶非不堅實,堅實非無彈性。(參禪參活句,不參死句。實則二者兼有,唯比較時二者各有所偏耳。)

"讀懂這三個詞,你就把握住了中國的古詩

中國詩的三種姿態(境界、韻味):夷猶、堅實(錘鍊)、氤氳。

夷猶,中國文學不太能表現縹緲,最好說“夷猶”。“夷猶”,“泛泛若水中之鳧”(楚辭《卜居》),說不使力,而如何能遊?說使力,而如何能自然?主要即“忘”。鳧在水中,如人在空氣中,是自得。“夷猶”,此二字甚好,而人多忽之。

讀懂這三個詞,你就把握住了中國的古詩

錘鍊,陸機《文賦》謂:考殿最於錙銖,定去留於毫芒。《文心雕龍》所說是結果,《文賦》所說是手段。“殿”乃最後的,“最”是最好的,“殿最”猶言優劣;“去留”如說推敲。錘鍊之功不能不用,蓋否則有冗句、剩字,但中國人詩到老年多無彈力,即過於錘鍊。

氤氳,二字寫出來就神祕。從“氣”之字皆神祕,應用得其宜。中國國民性甚玄妙。氤氳乃介於夷猶與堅實之間者,有夷猶之姿態而不甚縹緲,有錘鍊之功夫而不甚堅實。氤氳與朦朧相似,氤氳是文字上的朦朧而又非常清楚,清楚而又朦朧。錘鍊則黑白分明,長短必分;氤氳即混沌,黑白不分明,長短齊一。

故夷猶與錘鍊、氤氳互通,全連宗了。矛盾中有調和,是混色。若說夷猶是雲,錘鍊是山,則氤氳是氣。

夷猶

夷猶表現得最好的是楚辭,特別是《九歌》,愈淡韻味愈深長;散文則《左傳》《莊子》為代表作。屈、莊、左,乃了不起天才,以中國方塊字表現夷猶,表現得最好,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後世有得一點的,歐陽修、歸有光二人在散文中得一點;韻文中尚無其人,陶淵明幾與屈、莊、左三人等,而路數不同。屈原在韻文中乃絕大天才。

讀懂這三個詞,你就把握住了中國的古詩

魏文帝言:“文以氣為主。”(《典論·論文》)人稟天地之氣以生,人有稟性即氣,氣與有生俱來。所謂氣的個性,乃先天的。屈原之天才是氣,不盡然在學。鐵杵可磨成針,可是磨磚絕不成針,以其非作針的材料。先天缺陷,後天有的能彌補,有的不能補。先天若有稟氣,後天能增長;若先天無,後天不能使之有。

屈、莊、左三人真乃天仙化人,可望而不可即。雖不可即,而不能不會欣賞;人可不為詩人,不可無詩心。此不但與文學修養有關,與人格修養亦有關係。讀他們的作品使人高尚,是真的“雅”。一塵不染並非不入泥汙,入而不染,方為真雅。其不沾土者非真雅,反不如干脆髒,何必遮掩?

寫大自然,縹緲、夷猶容易。“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屈原《九歌·湘夫人》),真是縱橫上下。屈原乃對人生取執著態度,而他的表現仍為縹緲、夷猶。(若叫韓、杜寫必糟,勁太左。)如:

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離騷》)

羲和,日之神;崦嵫,日落處;上下求索,追求真理及其理想。魯迅《彷徨》之題辭即用此四句。此四句,內容與形式幾乎不調和,而是極好的作品。猛一看,似思想與形式牴觸,此種思想似應用有力的句子,而屈原用夷猶表現,成功了,“險中弄險顯奇能”(《空城計》)。如畫竹葉,一般應成“個”字,忌“井”字,而有大畫家專畫“井”字,但美,此乃大天才,如韓信背水為陣,置之死地而後生。

讀懂這三個詞,你就把握住了中國的古詩

錘鍊

夷猶與錘鍊之主要區別亦在彈力。彈力或與句法有關。楚辭常用“兮”“也”等語詞: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

豈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

(《離騷》)

此尚非《騷》之警句,意思平常,而說來特別沉痛。若去掉其語辭,則變成:

何昔日之芳草,今直為此蕭艾。

豈其有他故,莫好修之害。

沒詩味兒。蓋語辭足以增加彈性,楚辭可為代表。但創作中亦有專不用語辭者,即錘鍊,乃兩極端。

錘鍊之結果是堅實、棒實。若夷猶是雲,則錘鍊是山;雲變化無常,山則不可動搖,安如泰山,穩如磐石。老杜最能得此:

所向無空闊,真堪託死生。

(《房兵曹胡馬》)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春望》)

字句真是堅實。夷猶是軟,而其中有力。此所以《騷》之不可及,乃文壇彗星,倏然來去,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老杜詩堅實而有彈性;江西派詩自山谷起即過於錘鍊,失去彈性,死於句下;若後山詩則全無彈性矣,如豆餅然;韓退之介於老杜和山谷之間。老杜錘鍊而有彈性。夷猶非不堅實,堅實非無彈性。(參禪參活句,不參死句。實則二者兼有,唯比較時二者各有所偏耳。)

讀懂這三個詞,你就把握住了中國的古詩

詩講修辭、句法而外,更要看其“姿態”。“楊柳春風百媚生”,就是一種姿態。讀此類句不是瞭解,而是直覺。屈騷與杜詩之表現不同,詩人性情不同,所表現的感情、姿態也不同。

氤氳

錘鍊——複雜、變化,客觀描述;氤氳——單純,無客觀的敘事。

主觀的抒情作品無長篇,如王、孟、韋、柳無長篇敘事之作。記事應利用錘鍊,客觀;抒情應利用醞釀,主觀,作品自然,不吃力。若題目可用,或錘鍊,或氤氳。文人使用文字創作,猶如大將用兵,頗難得指揮如意。不過,錘鍊、氤氳,人力功到自然成。至於夷猶、縹緲,中國文字方塊字、單音,不易表現此種風格,不若西洋文字,其音彈動有力。《離騷》《九歌》,夷猶縹緲,難得的作品;屈原,千古一人。

"讀懂這三個詞,你就把握住了中國的古詩

中國詩的三種姿態(境界、韻味):夷猶、堅實(錘鍊)、氤氳。

夷猶,中國文學不太能表現縹緲,最好說“夷猶”。“夷猶”,“泛泛若水中之鳧”(楚辭《卜居》),說不使力,而如何能遊?說使力,而如何能自然?主要即“忘”。鳧在水中,如人在空氣中,是自得。“夷猶”,此二字甚好,而人多忽之。

讀懂這三個詞,你就把握住了中國的古詩

錘鍊,陸機《文賦》謂:考殿最於錙銖,定去留於毫芒。《文心雕龍》所說是結果,《文賦》所說是手段。“殿”乃最後的,“最”是最好的,“殿最”猶言優劣;“去留”如說推敲。錘鍊之功不能不用,蓋否則有冗句、剩字,但中國人詩到老年多無彈力,即過於錘鍊。

氤氳,二字寫出來就神祕。從“氣”之字皆神祕,應用得其宜。中國國民性甚玄妙。氤氳乃介於夷猶與堅實之間者,有夷猶之姿態而不甚縹緲,有錘鍊之功夫而不甚堅實。氤氳與朦朧相似,氤氳是文字上的朦朧而又非常清楚,清楚而又朦朧。錘鍊則黑白分明,長短必分;氤氳即混沌,黑白不分明,長短齊一。

故夷猶與錘鍊、氤氳互通,全連宗了。矛盾中有調和,是混色。若說夷猶是雲,錘鍊是山,則氤氳是氣。

夷猶

夷猶表現得最好的是楚辭,特別是《九歌》,愈淡韻味愈深長;散文則《左傳》《莊子》為代表作。屈、莊、左,乃了不起天才,以中國方塊字表現夷猶,表現得最好,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後世有得一點的,歐陽修、歸有光二人在散文中得一點;韻文中尚無其人,陶淵明幾與屈、莊、左三人等,而路數不同。屈原在韻文中乃絕大天才。

讀懂這三個詞,你就把握住了中國的古詩

魏文帝言:“文以氣為主。”(《典論·論文》)人稟天地之氣以生,人有稟性即氣,氣與有生俱來。所謂氣的個性,乃先天的。屈原之天才是氣,不盡然在學。鐵杵可磨成針,可是磨磚絕不成針,以其非作針的材料。先天缺陷,後天有的能彌補,有的不能補。先天若有稟氣,後天能增長;若先天無,後天不能使之有。

屈、莊、左三人真乃天仙化人,可望而不可即。雖不可即,而不能不會欣賞;人可不為詩人,不可無詩心。此不但與文學修養有關,與人格修養亦有關係。讀他們的作品使人高尚,是真的“雅”。一塵不染並非不入泥汙,入而不染,方為真雅。其不沾土者非真雅,反不如干脆髒,何必遮掩?

寫大自然,縹緲、夷猶容易。“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屈原《九歌·湘夫人》),真是縱橫上下。屈原乃對人生取執著態度,而他的表現仍為縹緲、夷猶。(若叫韓、杜寫必糟,勁太左。)如:

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離騷》)

羲和,日之神;崦嵫,日落處;上下求索,追求真理及其理想。魯迅《彷徨》之題辭即用此四句。此四句,內容與形式幾乎不調和,而是極好的作品。猛一看,似思想與形式牴觸,此種思想似應用有力的句子,而屈原用夷猶表現,成功了,“險中弄險顯奇能”(《空城計》)。如畫竹葉,一般應成“個”字,忌“井”字,而有大畫家專畫“井”字,但美,此乃大天才,如韓信背水為陣,置之死地而後生。

讀懂這三個詞,你就把握住了中國的古詩

錘鍊

夷猶與錘鍊之主要區別亦在彈力。彈力或與句法有關。楚辭常用“兮”“也”等語詞: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

豈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

(《離騷》)

此尚非《騷》之警句,意思平常,而說來特別沉痛。若去掉其語辭,則變成:

何昔日之芳草,今直為此蕭艾。

豈其有他故,莫好修之害。

沒詩味兒。蓋語辭足以增加彈性,楚辭可為代表。但創作中亦有專不用語辭者,即錘鍊,乃兩極端。

錘鍊之結果是堅實、棒實。若夷猶是雲,則錘鍊是山;雲變化無常,山則不可動搖,安如泰山,穩如磐石。老杜最能得此:

所向無空闊,真堪託死生。

(《房兵曹胡馬》)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春望》)

字句真是堅實。夷猶是軟,而其中有力。此所以《騷》之不可及,乃文壇彗星,倏然來去,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老杜詩堅實而有彈性;江西派詩自山谷起即過於錘鍊,失去彈性,死於句下;若後山詩則全無彈性矣,如豆餅然;韓退之介於老杜和山谷之間。老杜錘鍊而有彈性。夷猶非不堅實,堅實非無彈性。(參禪參活句,不參死句。實則二者兼有,唯比較時二者各有所偏耳。)

讀懂這三個詞,你就把握住了中國的古詩

詩講修辭、句法而外,更要看其“姿態”。“楊柳春風百媚生”,就是一種姿態。讀此類句不是瞭解,而是直覺。屈騷與杜詩之表現不同,詩人性情不同,所表現的感情、姿態也不同。

氤氳

錘鍊——複雜、變化,客觀描述;氤氳——單純,無客觀的敘事。

主觀的抒情作品無長篇,如王、孟、韋、柳無長篇敘事之作。記事應利用錘鍊,客觀;抒情應利用醞釀,主觀,作品自然,不吃力。若題目可用,或錘鍊,或氤氳。文人使用文字創作,猶如大將用兵,頗難得指揮如意。不過,錘鍊、氤氳,人力功到自然成。至於夷猶、縹緲,中國文字方塊字、單音,不易表現此種風格,不若西洋文字,其音彈動有力。《離騷》《九歌》,夷猶縹緲,難得的作品;屈原,千古一人。

讀懂這三個詞,你就把握住了中國的古詩

錘鍊、氤氳雖有分別,而氤氳出自錘鍊。若謂錘鍊是“苦行”,則氤氳為“得大自在”。俗所說“不受苦中苦,難為人上人”,用錘鍊之功夫時不自在,而到氤氳則成人上人矣。唐人五言“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自然,可說是得大自在。老杜“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好,而不太自在。韓退之七古《山石》亦不自在,千載下可見其用力之痕跡,具體感覺得到。苦行是手段,得自在是目的,若但羨慕自在而無苦行根基,不行。亦有苦行而不能得自在者,然則畫鶻不成尚類鶩,尚不失詩法;若不苦行但求自在,則畫虎不成反類犬矣。

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

(孟浩然句)

從錘鍊到氤氳,中有關聯。欲瞭解此關聯,即可參浩然此十字。

“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自然,自在。“微”“淡”等字與退之《山石》“大”“肥”、老杜《春望》“破”“在”,皆錘鍊之功夫;又“河”“漢”皆水旁,“梧”“桐”皆木旁;且上句雙聲,下句對疊韻,而“淡”“滴”二字聲亦近,誠如陸士衡《文賦》所說“考殿最於錙銖,定去留於毫芒”。

"讀懂這三個詞,你就把握住了中國的古詩

中國詩的三種姿態(境界、韻味):夷猶、堅實(錘鍊)、氤氳。

夷猶,中國文學不太能表現縹緲,最好說“夷猶”。“夷猶”,“泛泛若水中之鳧”(楚辭《卜居》),說不使力,而如何能遊?說使力,而如何能自然?主要即“忘”。鳧在水中,如人在空氣中,是自得。“夷猶”,此二字甚好,而人多忽之。

讀懂這三個詞,你就把握住了中國的古詩

錘鍊,陸機《文賦》謂:考殿最於錙銖,定去留於毫芒。《文心雕龍》所說是結果,《文賦》所說是手段。“殿”乃最後的,“最”是最好的,“殿最”猶言優劣;“去留”如說推敲。錘鍊之功不能不用,蓋否則有冗句、剩字,但中國人詩到老年多無彈力,即過於錘鍊。

氤氳,二字寫出來就神祕。從“氣”之字皆神祕,應用得其宜。中國國民性甚玄妙。氤氳乃介於夷猶與堅實之間者,有夷猶之姿態而不甚縹緲,有錘鍊之功夫而不甚堅實。氤氳與朦朧相似,氤氳是文字上的朦朧而又非常清楚,清楚而又朦朧。錘鍊則黑白分明,長短必分;氤氳即混沌,黑白不分明,長短齊一。

故夷猶與錘鍊、氤氳互通,全連宗了。矛盾中有調和,是混色。若說夷猶是雲,錘鍊是山,則氤氳是氣。

夷猶

夷猶表現得最好的是楚辭,特別是《九歌》,愈淡韻味愈深長;散文則《左傳》《莊子》為代表作。屈、莊、左,乃了不起天才,以中國方塊字表現夷猶,表現得最好,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後世有得一點的,歐陽修、歸有光二人在散文中得一點;韻文中尚無其人,陶淵明幾與屈、莊、左三人等,而路數不同。屈原在韻文中乃絕大天才。

讀懂這三個詞,你就把握住了中國的古詩

魏文帝言:“文以氣為主。”(《典論·論文》)人稟天地之氣以生,人有稟性即氣,氣與有生俱來。所謂氣的個性,乃先天的。屈原之天才是氣,不盡然在學。鐵杵可磨成針,可是磨磚絕不成針,以其非作針的材料。先天缺陷,後天有的能彌補,有的不能補。先天若有稟氣,後天能增長;若先天無,後天不能使之有。

屈、莊、左三人真乃天仙化人,可望而不可即。雖不可即,而不能不會欣賞;人可不為詩人,不可無詩心。此不但與文學修養有關,與人格修養亦有關係。讀他們的作品使人高尚,是真的“雅”。一塵不染並非不入泥汙,入而不染,方為真雅。其不沾土者非真雅,反不如干脆髒,何必遮掩?

寫大自然,縹緲、夷猶容易。“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屈原《九歌·湘夫人》),真是縱橫上下。屈原乃對人生取執著態度,而他的表現仍為縹緲、夷猶。(若叫韓、杜寫必糟,勁太左。)如:

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離騷》)

羲和,日之神;崦嵫,日落處;上下求索,追求真理及其理想。魯迅《彷徨》之題辭即用此四句。此四句,內容與形式幾乎不調和,而是極好的作品。猛一看,似思想與形式牴觸,此種思想似應用有力的句子,而屈原用夷猶表現,成功了,“險中弄險顯奇能”(《空城計》)。如畫竹葉,一般應成“個”字,忌“井”字,而有大畫家專畫“井”字,但美,此乃大天才,如韓信背水為陣,置之死地而後生。

讀懂這三個詞,你就把握住了中國的古詩

錘鍊

夷猶與錘鍊之主要區別亦在彈力。彈力或與句法有關。楚辭常用“兮”“也”等語詞: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

豈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

(《離騷》)

此尚非《騷》之警句,意思平常,而說來特別沉痛。若去掉其語辭,則變成:

何昔日之芳草,今直為此蕭艾。

豈其有他故,莫好修之害。

沒詩味兒。蓋語辭足以增加彈性,楚辭可為代表。但創作中亦有專不用語辭者,即錘鍊,乃兩極端。

錘鍊之結果是堅實、棒實。若夷猶是雲,則錘鍊是山;雲變化無常,山則不可動搖,安如泰山,穩如磐石。老杜最能得此:

所向無空闊,真堪託死生。

(《房兵曹胡馬》)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春望》)

字句真是堅實。夷猶是軟,而其中有力。此所以《騷》之不可及,乃文壇彗星,倏然來去,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老杜詩堅實而有彈性;江西派詩自山谷起即過於錘鍊,失去彈性,死於句下;若後山詩則全無彈性矣,如豆餅然;韓退之介於老杜和山谷之間。老杜錘鍊而有彈性。夷猶非不堅實,堅實非無彈性。(參禪參活句,不參死句。實則二者兼有,唯比較時二者各有所偏耳。)

讀懂這三個詞,你就把握住了中國的古詩

詩講修辭、句法而外,更要看其“姿態”。“楊柳春風百媚生”,就是一種姿態。讀此類句不是瞭解,而是直覺。屈騷與杜詩之表現不同,詩人性情不同,所表現的感情、姿態也不同。

氤氳

錘鍊——複雜、變化,客觀描述;氤氳——單純,無客觀的敘事。

主觀的抒情作品無長篇,如王、孟、韋、柳無長篇敘事之作。記事應利用錘鍊,客觀;抒情應利用醞釀,主觀,作品自然,不吃力。若題目可用,或錘鍊,或氤氳。文人使用文字創作,猶如大將用兵,頗難得指揮如意。不過,錘鍊、氤氳,人力功到自然成。至於夷猶、縹緲,中國文字方塊字、單音,不易表現此種風格,不若西洋文字,其音彈動有力。《離騷》《九歌》,夷猶縹緲,難得的作品;屈原,千古一人。

讀懂這三個詞,你就把握住了中國的古詩

錘鍊、氤氳雖有分別,而氤氳出自錘鍊。若謂錘鍊是“苦行”,則氤氳為“得大自在”。俗所說“不受苦中苦,難為人上人”,用錘鍊之功夫時不自在,而到氤氳則成人上人矣。唐人五言“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自然,可說是得大自在。老杜“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好,而不太自在。韓退之七古《山石》亦不自在,千載下可見其用力之痕跡,具體感覺得到。苦行是手段,得自在是目的,若但羨慕自在而無苦行根基,不行。亦有苦行而不能得自在者,然則畫鶻不成尚類鶩,尚不失詩法;若不苦行但求自在,則畫虎不成反類犬矣。

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

(孟浩然句)

從錘鍊到氤氳,中有關聯。欲瞭解此關聯,即可參浩然此十字。

“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自然,自在。“微”“淡”等字與退之《山石》“大”“肥”、老杜《春望》“破”“在”,皆錘鍊之功夫;又“河”“漢”皆水旁,“梧”“桐”皆木旁;且上句雙聲,下句對疊韻,而“淡”“滴”二字聲亦近,誠如陸士衡《文賦》所說“考殿最於錙銖,定去留於毫芒”。

讀懂這三個詞,你就把握住了中國的古詩

所謂“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放翁《文章》),話非不對,然此語害人不淺——希望煮熟的鴨子飛到嘴裡來,天下豈有不勞而獲的事?“妙手偶得”是天命,盡人事而聽天命,“妙手”始能“偶得”,然則“手”何以成“妙”?“微雲”二句也是錘鍊而無痕跡,從苦行得大自在,此已能“善其事”矣。

沒錘鍊根基欲得氤氳結果,不成。反不如但致力於錘鍊,不到氤氳,尚不失詩法。

"讀懂這三個詞,你就把握住了中國的古詩

中國詩的三種姿態(境界、韻味):夷猶、堅實(錘鍊)、氤氳。

夷猶,中國文學不太能表現縹緲,最好說“夷猶”。“夷猶”,“泛泛若水中之鳧”(楚辭《卜居》),說不使力,而如何能遊?說使力,而如何能自然?主要即“忘”。鳧在水中,如人在空氣中,是自得。“夷猶”,此二字甚好,而人多忽之。

讀懂這三個詞,你就把握住了中國的古詩

錘鍊,陸機《文賦》謂:考殿最於錙銖,定去留於毫芒。《文心雕龍》所說是結果,《文賦》所說是手段。“殿”乃最後的,“最”是最好的,“殿最”猶言優劣;“去留”如說推敲。錘鍊之功不能不用,蓋否則有冗句、剩字,但中國人詩到老年多無彈力,即過於錘鍊。

氤氳,二字寫出來就神祕。從“氣”之字皆神祕,應用得其宜。中國國民性甚玄妙。氤氳乃介於夷猶與堅實之間者,有夷猶之姿態而不甚縹緲,有錘鍊之功夫而不甚堅實。氤氳與朦朧相似,氤氳是文字上的朦朧而又非常清楚,清楚而又朦朧。錘鍊則黑白分明,長短必分;氤氳即混沌,黑白不分明,長短齊一。

故夷猶與錘鍊、氤氳互通,全連宗了。矛盾中有調和,是混色。若說夷猶是雲,錘鍊是山,則氤氳是氣。

夷猶

夷猶表現得最好的是楚辭,特別是《九歌》,愈淡韻味愈深長;散文則《左傳》《莊子》為代表作。屈、莊、左,乃了不起天才,以中國方塊字表現夷猶,表現得最好,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後世有得一點的,歐陽修、歸有光二人在散文中得一點;韻文中尚無其人,陶淵明幾與屈、莊、左三人等,而路數不同。屈原在韻文中乃絕大天才。

讀懂這三個詞,你就把握住了中國的古詩

魏文帝言:“文以氣為主。”(《典論·論文》)人稟天地之氣以生,人有稟性即氣,氣與有生俱來。所謂氣的個性,乃先天的。屈原之天才是氣,不盡然在學。鐵杵可磨成針,可是磨磚絕不成針,以其非作針的材料。先天缺陷,後天有的能彌補,有的不能補。先天若有稟氣,後天能增長;若先天無,後天不能使之有。

屈、莊、左三人真乃天仙化人,可望而不可即。雖不可即,而不能不會欣賞;人可不為詩人,不可無詩心。此不但與文學修養有關,與人格修養亦有關係。讀他們的作品使人高尚,是真的“雅”。一塵不染並非不入泥汙,入而不染,方為真雅。其不沾土者非真雅,反不如干脆髒,何必遮掩?

寫大自然,縹緲、夷猶容易。“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屈原《九歌·湘夫人》),真是縱橫上下。屈原乃對人生取執著態度,而他的表現仍為縹緲、夷猶。(若叫韓、杜寫必糟,勁太左。)如:

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離騷》)

羲和,日之神;崦嵫,日落處;上下求索,追求真理及其理想。魯迅《彷徨》之題辭即用此四句。此四句,內容與形式幾乎不調和,而是極好的作品。猛一看,似思想與形式牴觸,此種思想似應用有力的句子,而屈原用夷猶表現,成功了,“險中弄險顯奇能”(《空城計》)。如畫竹葉,一般應成“個”字,忌“井”字,而有大畫家專畫“井”字,但美,此乃大天才,如韓信背水為陣,置之死地而後生。

讀懂這三個詞,你就把握住了中國的古詩

錘鍊

夷猶與錘鍊之主要區別亦在彈力。彈力或與句法有關。楚辭常用“兮”“也”等語詞: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

豈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

(《離騷》)

此尚非《騷》之警句,意思平常,而說來特別沉痛。若去掉其語辭,則變成:

何昔日之芳草,今直為此蕭艾。

豈其有他故,莫好修之害。

沒詩味兒。蓋語辭足以增加彈性,楚辭可為代表。但創作中亦有專不用語辭者,即錘鍊,乃兩極端。

錘鍊之結果是堅實、棒實。若夷猶是雲,則錘鍊是山;雲變化無常,山則不可動搖,安如泰山,穩如磐石。老杜最能得此:

所向無空闊,真堪託死生。

(《房兵曹胡馬》)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春望》)

字句真是堅實。夷猶是軟,而其中有力。此所以《騷》之不可及,乃文壇彗星,倏然來去,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老杜詩堅實而有彈性;江西派詩自山谷起即過於錘鍊,失去彈性,死於句下;若後山詩則全無彈性矣,如豆餅然;韓退之介於老杜和山谷之間。老杜錘鍊而有彈性。夷猶非不堅實,堅實非無彈性。(參禪參活句,不參死句。實則二者兼有,唯比較時二者各有所偏耳。)

讀懂這三個詞,你就把握住了中國的古詩

詩講修辭、句法而外,更要看其“姿態”。“楊柳春風百媚生”,就是一種姿態。讀此類句不是瞭解,而是直覺。屈騷與杜詩之表現不同,詩人性情不同,所表現的感情、姿態也不同。

氤氳

錘鍊——複雜、變化,客觀描述;氤氳——單純,無客觀的敘事。

主觀的抒情作品無長篇,如王、孟、韋、柳無長篇敘事之作。記事應利用錘鍊,客觀;抒情應利用醞釀,主觀,作品自然,不吃力。若題目可用,或錘鍊,或氤氳。文人使用文字創作,猶如大將用兵,頗難得指揮如意。不過,錘鍊、氤氳,人力功到自然成。至於夷猶、縹緲,中國文字方塊字、單音,不易表現此種風格,不若西洋文字,其音彈動有力。《離騷》《九歌》,夷猶縹緲,難得的作品;屈原,千古一人。

讀懂這三個詞,你就把握住了中國的古詩

錘鍊、氤氳雖有分別,而氤氳出自錘鍊。若謂錘鍊是“苦行”,則氤氳為“得大自在”。俗所說“不受苦中苦,難為人上人”,用錘鍊之功夫時不自在,而到氤氳則成人上人矣。唐人五言“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自然,可說是得大自在。老杜“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好,而不太自在。韓退之七古《山石》亦不自在,千載下可見其用力之痕跡,具體感覺得到。苦行是手段,得自在是目的,若但羨慕自在而無苦行根基,不行。亦有苦行而不能得自在者,然則畫鶻不成尚類鶩,尚不失詩法;若不苦行但求自在,則畫虎不成反類犬矣。

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

(孟浩然句)

從錘鍊到氤氳,中有關聯。欲瞭解此關聯,即可參浩然此十字。

“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自然,自在。“微”“淡”等字與退之《山石》“大”“肥”、老杜《春望》“破”“在”,皆錘鍊之功夫;又“河”“漢”皆水旁,“梧”“桐”皆木旁;且上句雙聲,下句對疊韻,而“淡”“滴”二字聲亦近,誠如陸士衡《文賦》所說“考殿最於錙銖,定去留於毫芒”。

讀懂這三個詞,你就把握住了中國的古詩

所謂“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放翁《文章》),話非不對,然此語害人不淺——希望煮熟的鴨子飛到嘴裡來,天下豈有不勞而獲的事?“妙手偶得”是天命,盡人事而聽天命,“妙手”始能“偶得”,然則“手”何以成“妙”?“微雲”二句也是錘鍊而無痕跡,從苦行得大自在,此已能“善其事”矣。

沒錘鍊根基欲得氤氳結果,不成。反不如但致力於錘鍊,不到氤氳,尚不失詩法。

讀懂這三個詞,你就把握住了中國的古詩

《傳學》

作 者:顧隨 著

葉嘉瑩記錄的顧隨講解中國古詩文的

全部筆記六十年首度全部問世。

- 版權信息 -

編輯:黃泓 念慈

部分觀點資料來自

《傳學:中國文學講記》(上、下冊)

圖片來自網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