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失敗的西南經略

中國古代史 元朝 南宋 明朝 宋朝 吟風社 2018-11-30

元代的西南經略,一直被予以極大的高估。當然是出於國家控制雲貴地區的需要。但是仔細探究會發現,元朝的西南地區經營,有成功的地方,但失敗之處更多。自唐代丟失雲南以來,雲南能夠成為漢地十八省之一,主要還是明朝的貢獻。

公元1382年,明朝派大軍攻滅元雲南樑王勢力,再次將雲南置於統一的中央政權下。之後實施了一系列政策,加強了雲南與內地的聯繫。政治上推行明朝一系列地方政策,同時也保留大量地方土司。軍事上的一大特色,派沐家世代駐守雲南。文化上,大力發展教育,廣建文廟,科舉制的推行使雲南和內地有了共同的信仰等,最重要的是這一時期,中國南方廣大漢人的遷入改變了雲南當地人口構成,雲南在明朝後期已經成為漢人為主的省份。明末清初,雲南還成為永曆帝與李定國抗清的堅實的根據地,由此可見一斑。所以直到清朝入關,也都將雲南視為漢地十八省之一。

蒙古人之所以要攻滅大理國,是為了對南宋進行“斡腹”的大迂迴,這一軍事行動歷來廣受推評。然而實際上,蒙古滅宋時卻壓根沒有從雲南出兵。饒勝文先生作為一個精通軍事戰略學的學者,毫不留情地指出:

欲以湖南介入全局,無論是北出,還是東下,其便捷的通道都須經於湖北,其出入咽喉如岳陽等處都易被阻扼。蒙古攻南宋時,曾試圖自四川、雲貴迂迴湖南,欲以出南宋荊襄防線之後。但蒙古兵經此迂迴,兵勢已成強弩之末,未能產生決定性效果,最後撤兵北返還是忽必烈從湖北遣兵至嶽州接應。

蒙古人的斡腹行動,耗費了大量兵力財力,最後起到的作用卻微乎其微。且此過程中,蒙人雖然輕鬆攻滅了外強中乾,內部矛盾紛紜的大理國,卻陷入和黔東彈丸小國自杞的苦戰。拉施特在《史集》中認為蒙古軍因為水土不服,損失巨大,但《多桑蒙古史》則稱【蓋以合刺章(蒙語烏蠻)戰士眾多,防守甚力,逐日搏鬥,蒙古軍不久僅存二萬人】,認為蒙古軍的傷亡,出於戰損。

宋代一手資料,李曾伯的《可齋雜稿》中指出:

然未知,現屯大理兵數多寡。但報兀良遺其子親往其主處。亦未知所請何事?知蠻地識蠻情,無如謝濟,臣當奉聖旨,促其領管差人往探虛實。所有兀良兵馬斃死之餘,尚有三、四萬(蒙古,大理,麗江兵總和)。屯阿里,楚魏,建水,阿麻地頭。

南宋兩廣總兵來自特磨道(廣南)上報的前線戰報《貼黃》中亦指出:

臣今日得廣西經略司申特磨道農士貴報,八月間,敵攻華沙寨,被蠻兵殺死萬餘騎。思、明州黃炳等報,九月間敵攻某阿國,退戰敵人,殺死萬餘。

元朝失敗的西南經略

蒲甘國

按滇東黔西的自杞國雖然號稱兵員眾多,然而人口不到五十萬,戰兵不過萬餘(自杞號稱【勝兵十餘萬】,蓋壯年男子也,實際戰兵【有精騎萬計】,餘者皆為輔兵民壯,以此推之,人口當在30——50萬之間),竟然讓蒙古人力戰六年,損失兵力數萬,代價不可謂不大。

當然,蒙人攻滅大理在內的西南諸國,客觀上有統一的作用,這是值得肯定的。而隨後蒙古人對緬甸蒲甘王朝的討伐,更是受到廣大地圖開疆愛好者的吹捧。

蒲甘王朝於1277年出兵爭奪元王朝控制下的金齒地區,引發了元緬戰爭,元朝猛烈的反擊,奪取了緬北地區,並加速了蒲甘王朝的衰亡。然而,實際上,元軍入侵之前蒲甘的統治已經陷入風雨飄搖之中。

蒲甘君主那羅梯訶波蒂繼位時,北方撣人勢力已開始崛起,西方阿拉幹、南方馬都八亦相繼叛亂,亂事雖被首相耶娑梯犍平定,但蒲甘國力已經大為受損。那羅梯訶波蒂妄自尊大,不顧國困民窮,徵發民力修建寶塔,又窮兵黷武,悍然入侵元王朝,結果被元軍的反擊打得慘敗。

面對風雨飄搖的蒲甘王朝,雲南的地方力量足以擊退其進攻,隨後,元朝雲南諸路宣慰使都元帥納速剌丁(賽典赤·贍思丁之子)於1277年統兵3848人就劫掠了緬甸,更是暴露出此時緬甸不堪一擊的本質。

納速剌丁貪求邊功,希望擴大本家族在雲南的勢力,因此鼓動忽必烈征伐緬甸。1283年,元軍自雲南地區進攻蒲甘王朝,蒲甘城破,1285年,國王那羅梯訶波帝向元朝投降,緬甸中部被元朝置為緬中行省,行省丞相由緬國(蒲甘王朝)國王兼任,自闢官屬,且財賦不入都省。

賽典赤·贍思丁父子、樑王對於雲南的經營,歷來是極受高估的。元朝並沒有大規模移民於雲南的能力和決心。對於雲南,給予地方勢力巨大的自主權,雖然發揮了地方勢力的能動性,但同化效果也是有限的。雖然政治上的統一,使得雲南也逐漸褪去大理國色彩,與內地趨同,但終元一朝,土著眾多,漢人較少,還是被不少人視為蠻夷之地,落後,野蠻,瘴氣叢生,毒蟲猛獸遍地走。

元朝打敗蒲甘王朝之後,雲南行省過大,控制力和管理資源又嚴重不足,為麓川王國的崛起提供了極大的空間。

蒙古人在攻滅大理之後,又經過七年的苦戰,征服了雲南西南部的後果佔壁傣族政權,改果佔壁為“金齒”,並設置金齒宣撫司,立金齒六路總管府於永昌(保山),下設麓川(瑞麗、隴川)、平緬(梁河南部及隴川北部)、鎮西(盈江)、茫施(芒市、遮放)、柔遠(保山潞江壩)、鎮康(永德、鎮康)六路予以管轄。

麓川開國君主思汗法,正是麓川路總管之子。

蒙古人在金齒的統治,並不得民心。為了與緬甸交戰,元朝多次對金齒宣撫司六路課以重稅,濫用民力,使得傣族人民不堪其擾,敢怒而不敢言。

1294年,金齒宣撫司的麓川路總管芳罕去世,次女南玉罕良襲總管職。1310年,南玉罕良去世,麓川路總管無人繼承,“波勐”商議,迎回被芳罕趕走的小妾召南宛母子三人,擁立其子混依翰罕繼承麓川路總管。

1312年,站穩腳跟的混依翰罕脫離元朝金齒宣撫司,在勐卯(瑞麗)稱王,以猛虎曾躍過頭頂而自號“思汗法”,建立“麓川王國”。並召集民工修建新都城,將新都命名為“允姐蘭”。

隨後數十年,元朝雲南行省在中央的支持下,與麓川王國大小百十戰,屢戰屢敗,疆土日蹙,麓川政權勢力範圍北至永昌、大理,南至勐潤(今泰國)西達今印度阿薩姆邦,東至勐老(今老撾),成為東南亞小霸,而元朝的雲南行省被壓制到雲南東北部一隅之地。顯然,忽必烈畫蛇添足,粉碎了緬甸蒲甘王朝的霸權,而元的雲南行省又力量薄弱,不足以壓制當地本土勢力,是新生的強大麓川王國崛起的重要原因。

元朝失敗的西南經略

疆域圖

除了養出麓川這個心腹大患之外(若非明初軍事力量足夠強大,以威猛之勢平定麓川,強大的麓川王國造成的禍害當不在宋代西夏之下),元朝挖給明朝的坑還不止這一個。

元成宗時代,試圖開疆拓土,曾經在張弘範麾下效力的“金頭將軍”劉深(此人號稱極為驍勇,張弘範的戰功一半是此人之力),受皇命征討泰國境內的“八百媳婦國”。然而劉深路過貴州西部,因徵糧激起土著反抗,水東土司宋隆濟、水西女土司奢節相繼起兵,劉深迎戰之下【深既不能制亂,反為亂眾所制,軍中乏糧,人自相食,計窮勢蹙,倉黃退走,土兵隨擊,以致大敗】【失地千餘里】

元成宗大怒,命令處斬劉深,命劉國傑(此人與劉深齊名,為張弘範麾下雙子星)率數萬精兵,再次進討,結果依然作戰不利,【屯戌險隘,難以破獲】

元成宗不得已,增兵至十萬,從雲南貴州兩路夾擊義軍。經過兩年苦戰,付出巨大傷亡後,劉國傑方才先後擒殺奢節、宋隆濟。

水東水西的位置正在當初的自杞國,也就是說元滅自杞,雖然艱苦,但壓根沒有消滅掉自杞國的力量。有趣的是,自杞國從位置來說又是夜郎王國的後裔,漢成帝時牂柯太守陳立以一郡之兵討平夜郎,而元動用天下之力,財殫力痡,屢困於夜郎之下,元與夜郎孰大?斯可嘆也!

元成宗雖然艱難平定了水東水西之亂,但並未廢除兩土司,對元軍的輝煌戰績反而增加了滇東黔西土司的聲望,使之此後力量不但恢復更有所增長。明朝天啟年間,永寧、水西聯合起兵,爆發了席捲西南的奢安之亂,被已經是風雨飄搖的明朝平定,強大悍勇的川黔滇邊界土司勢力遭到毀滅性摧毀,才為後世清朝改土歸流打下極好的基礎。

元朝失敗的西南經略

元成宗

終元一朝,大理段氏保留了極大的獨立自主權,還經常與雲南樑王互相攻擊,這也是麓川得以崛起的重要因素。明並不因為段氏在元朝有自治權而放過段氏,也不因為麓川在元朝的割據就放過麓川。認為如果元朝沒有滅掉大理,明朝就會放過大理,這種說法是不科學的。實際上,明朝還一度攻滅了交趾,只是因為交趾義軍首領黎利確實多謀善戰,屢敗明軍,明宣宗權衡之後,才選擇撤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