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皇帝除忽必烈和元順帝外,其他來去匆匆,相親相殺,過程慘烈'

"
"
元朝皇帝除忽必烈和元順帝外,其他來去匆匆,相親相殺,過程慘烈

元史並不是蒙古史。

元史只是蒙古史的一部分,指的是從元世祖忽必烈開始到元順帝妥歡貼睦爾為結束的本土中國史。

即以忽必烈在1271年改國號為“大元”開始,到1368年元順帝逃離大都為止,元朝的時間長度只有97年。

讓人吃驚的是,這97年時間裡,有24年屬於忽必烈的統治時間;有36年屬於元順帝的統治時間,在剩下的37年時間裡,竟然出現有9位皇帝,平均每帝在位時間也就四年多一點的時間,可謂更替頻繁,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皇帝的壽命是一方面,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元廷沒有制定一個明確的繼位制度,而丞相的權力又太大,有行廢立之事的能力。

元朝前期的幾任皇帝,如元成宗、元武宗、元仁宗,在政權接替上,還算順利,但他們壽命不永,都是在四十歲上下離世。

這一點,包括元成宗的父親元裕宗,元武宗和元仁宗的父親元順宗,泰定帝的父親元顯宗,也都是在壯年突然暴病身亡。

究其原因,是這些來自大漠的漢子生性粗豪,過度沉迷於醇酒美婦之中,身體過早被淘空。

有逸史記元成宗少年時就嗜酒如命,以至身體肥胖,行動困難。他的爺爺忽必烈不得不派多名御醫監視他吃食喝酒。後來有回回人勸以“甜水”助其減肥。元成宗繼位後,非常自律,嚴格戒酒,再也沒喝一口。但他的身體在青少年時代已經垮掉,終不免早逝。

元仁宗不愛華服,不喜女色,史書對他的評價很高,說他“平居服御質素,澹然無慾,不事遊畋,不喜征伐,不崇貨利”,但在美酒一項,他是沒有半點免疫力,每每鯨吞海飲,酒到杯乾,最後死於慢性酒精中毒。

"
元朝皇帝除忽必烈和元順帝外,其他來去匆匆,相親相殺,過程慘烈

元史並不是蒙古史。

元史只是蒙古史的一部分,指的是從元世祖忽必烈開始到元順帝妥歡貼睦爾為結束的本土中國史。

即以忽必烈在1271年改國號為“大元”開始,到1368年元順帝逃離大都為止,元朝的時間長度只有97年。

讓人吃驚的是,這97年時間裡,有24年屬於忽必烈的統治時間;有36年屬於元順帝的統治時間,在剩下的37年時間裡,竟然出現有9位皇帝,平均每帝在位時間也就四年多一點的時間,可謂更替頻繁,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皇帝的壽命是一方面,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元廷沒有制定一個明確的繼位制度,而丞相的權力又太大,有行廢立之事的能力。

元朝前期的幾任皇帝,如元成宗、元武宗、元仁宗,在政權接替上,還算順利,但他們壽命不永,都是在四十歲上下離世。

這一點,包括元成宗的父親元裕宗,元武宗和元仁宗的父親元順宗,泰定帝的父親元顯宗,也都是在壯年突然暴病身亡。

究其原因,是這些來自大漠的漢子生性粗豪,過度沉迷於醇酒美婦之中,身體過早被淘空。

有逸史記元成宗少年時就嗜酒如命,以至身體肥胖,行動困難。他的爺爺忽必烈不得不派多名御醫監視他吃食喝酒。後來有回回人勸以“甜水”助其減肥。元成宗繼位後,非常自律,嚴格戒酒,再也沒喝一口。但他的身體在青少年時代已經垮掉,終不免早逝。

元仁宗不愛華服,不喜女色,史書對他的評價很高,說他“平居服御質素,澹然無慾,不事遊畋,不喜征伐,不崇貨利”,但在美酒一項,他是沒有半點免疫力,每每鯨吞海飲,酒到杯乾,最後死於慢性酒精中毒。

元朝皇帝除忽必烈和元順帝外,其他來去匆匆,相親相殺,過程慘烈

不管怎麼,以上幾位,沒有死於血光之災,不算橫死。

元仁宗下面這幾位,就多死於刀光劍影的奪位戰之中,人頭滾滾,橫屍宮廷。

話說,元仁宗的帝位是元武宗傳給他的。

哥倆約得好好的,說這是“兄終弟及、叔位侄繼”——即哥哥元武宗把帝位傳給弟弟元仁宗了,而元仁宗百年之後,可得把帝位傳回給元武宗的兒子。

但元仁宗食言了,登位後的第二年(延佑二年,公元1315年)就封元武宗長子和世悚為周王,讓他出兵雲南——這就等於是把侄子“流放”了。和世悚不爽,走到延安,與關中的蒙古宗臣祕密聯繫,打算起兵攻打大都,奪回帝位。但他們很快自亂,和世悚跑往察合臺汗國的親戚也先不花處躲避去了。

和世悚既然自動消失,元仁宗便再無顧忌,大大方方地冊封自己的兒子碩德八剌為皇太子。

前面說了,元朝中間九位皇帝的平均在位時間只有四年多一點,元仁宗在位時間算比較長,九年,於1320年駕崩。18歲的皇太子碩德八剌繼位,是為元英宗。

元英宗自幼學習漢儒典籍,登上帝位後,就發佈了《振舉臺綱制》,重用漢人儒臣,徵選人才,裁減冗官,精簡機構,行助役法,減輕徭役,英氣勃勃,如果不是在突如其來的“南坡之變”中喪命,其治國成就很有可能超過乃父仁宗。

這“南坡之變”說的是公元1323年八月,元英宗與右丞相拜住自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返大都(今北京),途中駐營於南坡店(上都西南三十里)時,突然遇刺——英宗死時只有20歲,在位四年。

刺殺元英宗的人是誰呢?

很多人都會想是元武宗的兒子和世悚。

老實說,元武宗的兒子和世悚也想殺元英宗,但這次刺殺計劃,真與他無關。

和世悚對元仁宗、元英宗父子,只有奪位之恨;而參與這次刺殺計劃的人,卻與元仁宗有殺父之仇。

話說,元朝第二代皇帝元成宗當年駕崩,而他所立的皇太子德壽又已先於他病逝,皇后卜魯罕於是想立忽必烈的一個孫子、安西王阿難答來配合自己臨朝稱制。正是元仁宗趕回京城,率衛軍闖入皇宮,捕殺了阿難答,派使者奉玉璽前去邊境迎接兄長元武宗回來繼位,則大元皇帝位才在他們兄弟間傳承下來的。

"
元朝皇帝除忽必烈和元順帝外,其他來去匆匆,相親相殺,過程慘烈

元史並不是蒙古史。

元史只是蒙古史的一部分,指的是從元世祖忽必烈開始到元順帝妥歡貼睦爾為結束的本土中國史。

即以忽必烈在1271年改國號為“大元”開始,到1368年元順帝逃離大都為止,元朝的時間長度只有97年。

讓人吃驚的是,這97年時間裡,有24年屬於忽必烈的統治時間;有36年屬於元順帝的統治時間,在剩下的37年時間裡,竟然出現有9位皇帝,平均每帝在位時間也就四年多一點的時間,可謂更替頻繁,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皇帝的壽命是一方面,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元廷沒有制定一個明確的繼位制度,而丞相的權力又太大,有行廢立之事的能力。

元朝前期的幾任皇帝,如元成宗、元武宗、元仁宗,在政權接替上,還算順利,但他們壽命不永,都是在四十歲上下離世。

這一點,包括元成宗的父親元裕宗,元武宗和元仁宗的父親元順宗,泰定帝的父親元顯宗,也都是在壯年突然暴病身亡。

究其原因,是這些來自大漠的漢子生性粗豪,過度沉迷於醇酒美婦之中,身體過早被淘空。

有逸史記元成宗少年時就嗜酒如命,以至身體肥胖,行動困難。他的爺爺忽必烈不得不派多名御醫監視他吃食喝酒。後來有回回人勸以“甜水”助其減肥。元成宗繼位後,非常自律,嚴格戒酒,再也沒喝一口。但他的身體在青少年時代已經垮掉,終不免早逝。

元仁宗不愛華服,不喜女色,史書對他的評價很高,說他“平居服御質素,澹然無慾,不事遊畋,不喜征伐,不崇貨利”,但在美酒一項,他是沒有半點免疫力,每每鯨吞海飲,酒到杯乾,最後死於慢性酒精中毒。

元朝皇帝除忽必烈和元順帝外,其他來去匆匆,相親相殺,過程慘烈

不管怎麼,以上幾位,沒有死於血光之災,不算橫死。

元仁宗下面這幾位,就多死於刀光劍影的奪位戰之中,人頭滾滾,橫屍宮廷。

話說,元仁宗的帝位是元武宗傳給他的。

哥倆約得好好的,說這是“兄終弟及、叔位侄繼”——即哥哥元武宗把帝位傳給弟弟元仁宗了,而元仁宗百年之後,可得把帝位傳回給元武宗的兒子。

但元仁宗食言了,登位後的第二年(延佑二年,公元1315年)就封元武宗長子和世悚為周王,讓他出兵雲南——這就等於是把侄子“流放”了。和世悚不爽,走到延安,與關中的蒙古宗臣祕密聯繫,打算起兵攻打大都,奪回帝位。但他們很快自亂,和世悚跑往察合臺汗國的親戚也先不花處躲避去了。

和世悚既然自動消失,元仁宗便再無顧忌,大大方方地冊封自己的兒子碩德八剌為皇太子。

前面說了,元朝中間九位皇帝的平均在位時間只有四年多一點,元仁宗在位時間算比較長,九年,於1320年駕崩。18歲的皇太子碩德八剌繼位,是為元英宗。

元英宗自幼學習漢儒典籍,登上帝位後,就發佈了《振舉臺綱制》,重用漢人儒臣,徵選人才,裁減冗官,精簡機構,行助役法,減輕徭役,英氣勃勃,如果不是在突如其來的“南坡之變”中喪命,其治國成就很有可能超過乃父仁宗。

這“南坡之變”說的是公元1323年八月,元英宗與右丞相拜住自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返大都(今北京),途中駐營於南坡店(上都西南三十里)時,突然遇刺——英宗死時只有20歲,在位四年。

刺殺元英宗的人是誰呢?

很多人都會想是元武宗的兒子和世悚。

老實說,元武宗的兒子和世悚也想殺元英宗,但這次刺殺計劃,真與他無關。

和世悚對元仁宗、元英宗父子,只有奪位之恨;而參與這次刺殺計劃的人,卻與元仁宗有殺父之仇。

話說,元朝第二代皇帝元成宗當年駕崩,而他所立的皇太子德壽又已先於他病逝,皇后卜魯罕於是想立忽必烈的一個孫子、安西王阿難答來配合自己臨朝稱制。正是元仁宗趕回京城,率衛軍闖入皇宮,捕殺了阿難答,派使者奉玉璽前去邊境迎接兄長元武宗回來繼位,則大元皇帝位才在他們兄弟間傳承下來的。

元朝皇帝除忽必烈和元順帝外,其他來去匆匆,相親相殺,過程慘烈

時間不知不覺地過了十多年,很多人都快要遺忘阿難答這個冤死鬼了。

但阿難答的弟弟按梯不花和阿難答的兒子月魯鐵木兒時刻不能忘,他們勾結了御史大夫兼領皇帝貼身“左右阿速衛”的鐵失、知樞密院事也先鐵木兒、大司農先禿兒、前平章政事赤斤鐵木兒、鐵失親弟鎖南(也叫鎖南)、樞密院副使阿散(回回人)、衛士禿滿以及索羅、曲魯不花、兀魯思不花等幾個蒙古王爺,趁元英宗暫駐南坡行殿,刺殺了元英宗,發動了政變。

不過,月魯鐵木兒這一支離帝系太遠,他是不可能繼承帝位的;而鐵失等人當年又參與過策劃趕走元武宗長子和世悚的事,也不可能轉立元武宗的兒子來坐帝位。

因此,政變的結果是——擁立甘麻剌的長子晉王也孫鐵木兒。

甘麻剌是誰呢?

甘麻剌是忽必烈的嫡孫、真金太子的嫡長子、元成宗的長兄。

也就是說,晉王也孫鐵木兒乃是忽必烈的嫡長曾孫。

就晉王也孫鐵木兒本人而言,“成宗、武宗、仁宗之立,威與翊戴之謀,有盟書焉”,他對帝位是非常惦記的。

所以,當鐵失他們策劃這場政變時,晉王是異常欣喜的,而當刺殺元英宗成功,他立刻在龍居河(今克魯倫河)宣佈繼位,是為泰定帝。

泰定帝登帝位之初,先假模假樣地任命給自己送璽綬帶的也先貼木兒為中書右丞相,讓阿難答兒子月魯鐵木兒襲封其被殺父親安西王王爵,任命鐵失為知樞密院事,其他鐵先鐵木兒、完者、鎖南等人也各有封賞。但等帝位坐穩,就翻臉不認人,把鐵失和失禿兒等人殺了個精光,把月魯鐵木兒、按梯不花等參與政變的幾個蒙古宗王流放於海南、雲南等偏遠之地,以此向宗親和各個汗國撇清自己沒有參與弒帝行動。

泰定帝在位五年,“能知守祖宗之法以行,天下無事,號稱治平”,致和元年(公元1328年)夏,病死在於上都,時年三十六。

泰定帝一崩,他身邊的丞相倒剌沙專權自用,很是爽了一把,過了一個多月仍然遲遲不立泰定帝的兒子即位。

"
元朝皇帝除忽必烈和元順帝外,其他來去匆匆,相親相殺,過程慘烈

元史並不是蒙古史。

元史只是蒙古史的一部分,指的是從元世祖忽必烈開始到元順帝妥歡貼睦爾為結束的本土中國史。

即以忽必烈在1271年改國號為“大元”開始,到1368年元順帝逃離大都為止,元朝的時間長度只有97年。

讓人吃驚的是,這97年時間裡,有24年屬於忽必烈的統治時間;有36年屬於元順帝的統治時間,在剩下的37年時間裡,竟然出現有9位皇帝,平均每帝在位時間也就四年多一點的時間,可謂更替頻繁,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皇帝的壽命是一方面,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元廷沒有制定一個明確的繼位制度,而丞相的權力又太大,有行廢立之事的能力。

元朝前期的幾任皇帝,如元成宗、元武宗、元仁宗,在政權接替上,還算順利,但他們壽命不永,都是在四十歲上下離世。

這一點,包括元成宗的父親元裕宗,元武宗和元仁宗的父親元順宗,泰定帝的父親元顯宗,也都是在壯年突然暴病身亡。

究其原因,是這些來自大漠的漢子生性粗豪,過度沉迷於醇酒美婦之中,身體過早被淘空。

有逸史記元成宗少年時就嗜酒如命,以至身體肥胖,行動困難。他的爺爺忽必烈不得不派多名御醫監視他吃食喝酒。後來有回回人勸以“甜水”助其減肥。元成宗繼位後,非常自律,嚴格戒酒,再也沒喝一口。但他的身體在青少年時代已經垮掉,終不免早逝。

元仁宗不愛華服,不喜女色,史書對他的評價很高,說他“平居服御質素,澹然無慾,不事遊畋,不喜征伐,不崇貨利”,但在美酒一項,他是沒有半點免疫力,每每鯨吞海飲,酒到杯乾,最後死於慢性酒精中毒。

元朝皇帝除忽必烈和元順帝外,其他來去匆匆,相親相殺,過程慘烈

不管怎麼,以上幾位,沒有死於血光之災,不算橫死。

元仁宗下面這幾位,就多死於刀光劍影的奪位戰之中,人頭滾滾,橫屍宮廷。

話說,元仁宗的帝位是元武宗傳給他的。

哥倆約得好好的,說這是“兄終弟及、叔位侄繼”——即哥哥元武宗把帝位傳給弟弟元仁宗了,而元仁宗百年之後,可得把帝位傳回給元武宗的兒子。

但元仁宗食言了,登位後的第二年(延佑二年,公元1315年)就封元武宗長子和世悚為周王,讓他出兵雲南——這就等於是把侄子“流放”了。和世悚不爽,走到延安,與關中的蒙古宗臣祕密聯繫,打算起兵攻打大都,奪回帝位。但他們很快自亂,和世悚跑往察合臺汗國的親戚也先不花處躲避去了。

和世悚既然自動消失,元仁宗便再無顧忌,大大方方地冊封自己的兒子碩德八剌為皇太子。

前面說了,元朝中間九位皇帝的平均在位時間只有四年多一點,元仁宗在位時間算比較長,九年,於1320年駕崩。18歲的皇太子碩德八剌繼位,是為元英宗。

元英宗自幼學習漢儒典籍,登上帝位後,就發佈了《振舉臺綱制》,重用漢人儒臣,徵選人才,裁減冗官,精簡機構,行助役法,減輕徭役,英氣勃勃,如果不是在突如其來的“南坡之變”中喪命,其治國成就很有可能超過乃父仁宗。

這“南坡之變”說的是公元1323年八月,元英宗與右丞相拜住自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返大都(今北京),途中駐營於南坡店(上都西南三十里)時,突然遇刺——英宗死時只有20歲,在位四年。

刺殺元英宗的人是誰呢?

很多人都會想是元武宗的兒子和世悚。

老實說,元武宗的兒子和世悚也想殺元英宗,但這次刺殺計劃,真與他無關。

和世悚對元仁宗、元英宗父子,只有奪位之恨;而參與這次刺殺計劃的人,卻與元仁宗有殺父之仇。

話說,元朝第二代皇帝元成宗當年駕崩,而他所立的皇太子德壽又已先於他病逝,皇后卜魯罕於是想立忽必烈的一個孫子、安西王阿難答來配合自己臨朝稱制。正是元仁宗趕回京城,率衛軍闖入皇宮,捕殺了阿難答,派使者奉玉璽前去邊境迎接兄長元武宗回來繼位,則大元皇帝位才在他們兄弟間傳承下來的。

元朝皇帝除忽必烈和元順帝外,其他來去匆匆,相親相殺,過程慘烈

時間不知不覺地過了十多年,很多人都快要遺忘阿難答這個冤死鬼了。

但阿難答的弟弟按梯不花和阿難答的兒子月魯鐵木兒時刻不能忘,他們勾結了御史大夫兼領皇帝貼身“左右阿速衛”的鐵失、知樞密院事也先鐵木兒、大司農先禿兒、前平章政事赤斤鐵木兒、鐵失親弟鎖南(也叫鎖南)、樞密院副使阿散(回回人)、衛士禿滿以及索羅、曲魯不花、兀魯思不花等幾個蒙古王爺,趁元英宗暫駐南坡行殿,刺殺了元英宗,發動了政變。

不過,月魯鐵木兒這一支離帝系太遠,他是不可能繼承帝位的;而鐵失等人當年又參與過策劃趕走元武宗長子和世悚的事,也不可能轉立元武宗的兒子來坐帝位。

因此,政變的結果是——擁立甘麻剌的長子晉王也孫鐵木兒。

甘麻剌是誰呢?

甘麻剌是忽必烈的嫡孫、真金太子的嫡長子、元成宗的長兄。

也就是說,晉王也孫鐵木兒乃是忽必烈的嫡長曾孫。

就晉王也孫鐵木兒本人而言,“成宗、武宗、仁宗之立,威與翊戴之謀,有盟書焉”,他對帝位是非常惦記的。

所以,當鐵失他們策劃這場政變時,晉王是異常欣喜的,而當刺殺元英宗成功,他立刻在龍居河(今克魯倫河)宣佈繼位,是為泰定帝。

泰定帝登帝位之初,先假模假樣地任命給自己送璽綬帶的也先貼木兒為中書右丞相,讓阿難答兒子月魯鐵木兒襲封其被殺父親安西王王爵,任命鐵失為知樞密院事,其他鐵先鐵木兒、完者、鎖南等人也各有封賞。但等帝位坐穩,就翻臉不認人,把鐵失和失禿兒等人殺了個精光,把月魯鐵木兒、按梯不花等參與政變的幾個蒙古宗王流放於海南、雲南等偏遠之地,以此向宗親和各個汗國撇清自己沒有參與弒帝行動。

泰定帝在位五年,“能知守祖宗之法以行,天下無事,號稱治平”,致和元年(公元1328年)夏,病死在於上都,時年三十六。

泰定帝一崩,他身邊的丞相倒剌沙專權自用,很是爽了一把,過了一個多月仍然遲遲不立泰定帝的兒子即位。

元朝皇帝除忽必烈和元順帝外,其他來去匆匆,相親相殺,過程慘烈

別忘了,元朝實行的是兩都制,泰定帝在上都避暑,死在上都,作為帝國真正政治中心和政治樞紐的大都那邊,還有一大攤子事兒。

留在大都的僉樞密院事燕鐵木兒是個不安心的主,他“實掌樞密符印”,有調動天下軍隊的大權,他很久之前是元武宗的心腹,聽說泰定帝崩了,既是心懷舊主,又是想居擁立大功,是主要的,是不甘於屈於丞相倒剌沙之下為臣,就急吼吼地謀立明武宗皇帝的兒子為帝。

元武宗並非只有和世悚一個兒子——而且,和世悚遠居察合臺汗國避禍,來不及了。

燕鐵木兒利用手中兵權,脅迫大都百官迎立元武宗之子懷王圖貼睦爾為帝——當時的懷王圖貼睦爾在江陵,比較近。

這樣,懷王圖貼睦爾即位了,是為元文宗。

遠在上都的倒剌沙這才如夢如醒,趕緊與皇后八不罕商量,立泰定帝的兒子、年方九歲的阿剌吉八為帝,改元天順,是為天順帝。

這樣,在致和元年九月這段時間裡,大元帝國同時出現了兩個皇帝。

這兩個皇帝都有蒙古宗王和軍隊支持,互不相讓,刀兵相見,直打得血流成河。

"
元朝皇帝除忽必烈和元順帝外,其他來去匆匆,相親相殺,過程慘烈

元史並不是蒙古史。

元史只是蒙古史的一部分,指的是從元世祖忽必烈開始到元順帝妥歡貼睦爾為結束的本土中國史。

即以忽必烈在1271年改國號為“大元”開始,到1368年元順帝逃離大都為止,元朝的時間長度只有97年。

讓人吃驚的是,這97年時間裡,有24年屬於忽必烈的統治時間;有36年屬於元順帝的統治時間,在剩下的37年時間裡,竟然出現有9位皇帝,平均每帝在位時間也就四年多一點的時間,可謂更替頻繁,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皇帝的壽命是一方面,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元廷沒有制定一個明確的繼位制度,而丞相的權力又太大,有行廢立之事的能力。

元朝前期的幾任皇帝,如元成宗、元武宗、元仁宗,在政權接替上,還算順利,但他們壽命不永,都是在四十歲上下離世。

這一點,包括元成宗的父親元裕宗,元武宗和元仁宗的父親元順宗,泰定帝的父親元顯宗,也都是在壯年突然暴病身亡。

究其原因,是這些來自大漠的漢子生性粗豪,過度沉迷於醇酒美婦之中,身體過早被淘空。

有逸史記元成宗少年時就嗜酒如命,以至身體肥胖,行動困難。他的爺爺忽必烈不得不派多名御醫監視他吃食喝酒。後來有回回人勸以“甜水”助其減肥。元成宗繼位後,非常自律,嚴格戒酒,再也沒喝一口。但他的身體在青少年時代已經垮掉,終不免早逝。

元仁宗不愛華服,不喜女色,史書對他的評價很高,說他“平居服御質素,澹然無慾,不事遊畋,不喜征伐,不崇貨利”,但在美酒一項,他是沒有半點免疫力,每每鯨吞海飲,酒到杯乾,最後死於慢性酒精中毒。

元朝皇帝除忽必烈和元順帝外,其他來去匆匆,相親相殺,過程慘烈

不管怎麼,以上幾位,沒有死於血光之災,不算橫死。

元仁宗下面這幾位,就多死於刀光劍影的奪位戰之中,人頭滾滾,橫屍宮廷。

話說,元仁宗的帝位是元武宗傳給他的。

哥倆約得好好的,說這是“兄終弟及、叔位侄繼”——即哥哥元武宗把帝位傳給弟弟元仁宗了,而元仁宗百年之後,可得把帝位傳回給元武宗的兒子。

但元仁宗食言了,登位後的第二年(延佑二年,公元1315年)就封元武宗長子和世悚為周王,讓他出兵雲南——這就等於是把侄子“流放”了。和世悚不爽,走到延安,與關中的蒙古宗臣祕密聯繫,打算起兵攻打大都,奪回帝位。但他們很快自亂,和世悚跑往察合臺汗國的親戚也先不花處躲避去了。

和世悚既然自動消失,元仁宗便再無顧忌,大大方方地冊封自己的兒子碩德八剌為皇太子。

前面說了,元朝中間九位皇帝的平均在位時間只有四年多一點,元仁宗在位時間算比較長,九年,於1320年駕崩。18歲的皇太子碩德八剌繼位,是為元英宗。

元英宗自幼學習漢儒典籍,登上帝位後,就發佈了《振舉臺綱制》,重用漢人儒臣,徵選人才,裁減冗官,精簡機構,行助役法,減輕徭役,英氣勃勃,如果不是在突如其來的“南坡之變”中喪命,其治國成就很有可能超過乃父仁宗。

這“南坡之變”說的是公元1323年八月,元英宗與右丞相拜住自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返大都(今北京),途中駐營於南坡店(上都西南三十里)時,突然遇刺——英宗死時只有20歲,在位四年。

刺殺元英宗的人是誰呢?

很多人都會想是元武宗的兒子和世悚。

老實說,元武宗的兒子和世悚也想殺元英宗,但這次刺殺計劃,真與他無關。

和世悚對元仁宗、元英宗父子,只有奪位之恨;而參與這次刺殺計劃的人,卻與元仁宗有殺父之仇。

話說,元朝第二代皇帝元成宗當年駕崩,而他所立的皇太子德壽又已先於他病逝,皇后卜魯罕於是想立忽必烈的一個孫子、安西王阿難答來配合自己臨朝稱制。正是元仁宗趕回京城,率衛軍闖入皇宮,捕殺了阿難答,派使者奉玉璽前去邊境迎接兄長元武宗回來繼位,則大元皇帝位才在他們兄弟間傳承下來的。

元朝皇帝除忽必烈和元順帝外,其他來去匆匆,相親相殺,過程慘烈

時間不知不覺地過了十多年,很多人都快要遺忘阿難答這個冤死鬼了。

但阿難答的弟弟按梯不花和阿難答的兒子月魯鐵木兒時刻不能忘,他們勾結了御史大夫兼領皇帝貼身“左右阿速衛”的鐵失、知樞密院事也先鐵木兒、大司農先禿兒、前平章政事赤斤鐵木兒、鐵失親弟鎖南(也叫鎖南)、樞密院副使阿散(回回人)、衛士禿滿以及索羅、曲魯不花、兀魯思不花等幾個蒙古王爺,趁元英宗暫駐南坡行殿,刺殺了元英宗,發動了政變。

不過,月魯鐵木兒這一支離帝系太遠,他是不可能繼承帝位的;而鐵失等人當年又參與過策劃趕走元武宗長子和世悚的事,也不可能轉立元武宗的兒子來坐帝位。

因此,政變的結果是——擁立甘麻剌的長子晉王也孫鐵木兒。

甘麻剌是誰呢?

甘麻剌是忽必烈的嫡孫、真金太子的嫡長子、元成宗的長兄。

也就是說,晉王也孫鐵木兒乃是忽必烈的嫡長曾孫。

就晉王也孫鐵木兒本人而言,“成宗、武宗、仁宗之立,威與翊戴之謀,有盟書焉”,他對帝位是非常惦記的。

所以,當鐵失他們策劃這場政變時,晉王是異常欣喜的,而當刺殺元英宗成功,他立刻在龍居河(今克魯倫河)宣佈繼位,是為泰定帝。

泰定帝登帝位之初,先假模假樣地任命給自己送璽綬帶的也先貼木兒為中書右丞相,讓阿難答兒子月魯鐵木兒襲封其被殺父親安西王王爵,任命鐵失為知樞密院事,其他鐵先鐵木兒、完者、鎖南等人也各有封賞。但等帝位坐穩,就翻臉不認人,把鐵失和失禿兒等人殺了個精光,把月魯鐵木兒、按梯不花等參與政變的幾個蒙古宗王流放於海南、雲南等偏遠之地,以此向宗親和各個汗國撇清自己沒有參與弒帝行動。

泰定帝在位五年,“能知守祖宗之法以行,天下無事,號稱治平”,致和元年(公元1328年)夏,病死在於上都,時年三十六。

泰定帝一崩,他身邊的丞相倒剌沙專權自用,很是爽了一把,過了一個多月仍然遲遲不立泰定帝的兒子即位。

元朝皇帝除忽必烈和元順帝外,其他來去匆匆,相親相殺,過程慘烈

別忘了,元朝實行的是兩都制,泰定帝在上都避暑,死在上都,作為帝國真正政治中心和政治樞紐的大都那邊,還有一大攤子事兒。

留在大都的僉樞密院事燕鐵木兒是個不安心的主,他“實掌樞密符印”,有調動天下軍隊的大權,他很久之前是元武宗的心腹,聽說泰定帝崩了,既是心懷舊主,又是想居擁立大功,是主要的,是不甘於屈於丞相倒剌沙之下為臣,就急吼吼地謀立明武宗皇帝的兒子為帝。

元武宗並非只有和世悚一個兒子——而且,和世悚遠居察合臺汗國避禍,來不及了。

燕鐵木兒利用手中兵權,脅迫大都百官迎立元武宗之子懷王圖貼睦爾為帝——當時的懷王圖貼睦爾在江陵,比較近。

這樣,懷王圖貼睦爾即位了,是為元文宗。

遠在上都的倒剌沙這才如夢如醒,趕緊與皇后八不罕商量,立泰定帝的兒子、年方九歲的阿剌吉八為帝,改元天順,是為天順帝。

這樣,在致和元年九月這段時間裡,大元帝國同時出現了兩個皇帝。

這兩個皇帝都有蒙古宗王和軍隊支持,互不相讓,刀兵相見,直打得血流成河。

元朝皇帝除忽必烈和元順帝外,其他來去匆匆,相親相殺,過程慘烈

打了一個多月,終於分出了勝負:上都方面不敵,丞相倒剌沙“肉袒奉皇帝寶(印)請死”,全家慘遭處決。泰定帝的兒子天順帝與其母親則被祕密殺害。

因為泰定帝、天順帝父子死後沒得到元文宗承認,所以既無廟號也無諡號,後世就以他們的年號來稱呼他們。

回頭說一下,元文宗雖然在這場爭奪戰取勝,心裡其實一直沒底。

九月十三日,燕帖木兒勸他即位時,他心裡非常不安,推辭說:“我大兄(和世悚)遠在朔漠,我哪敢紊亂帝位的繼承順序呢!”

等到坐上了帝位,還是覺得不踏實,不斷對人說:“謹俟大兄之至,以遂朕固讓之心。”

等除掉了倒剌沙和天順帝,也真的派人去迎接大哥回大都登基。

老實說,面對這種天掉下來的大好事,和世悚是不大相信的,擔心裡面有什麼古怪。

朔漠諸王與他相處久了,都希望他真的能當上皇帝,不斷勸導和催促他上路。

經過好一番催,和世悚總算提心吊膽地上路了。

"
元朝皇帝除忽必烈和元順帝外,其他來去匆匆,相親相殺,過程慘烈

元史並不是蒙古史。

元史只是蒙古史的一部分,指的是從元世祖忽必烈開始到元順帝妥歡貼睦爾為結束的本土中國史。

即以忽必烈在1271年改國號為“大元”開始,到1368年元順帝逃離大都為止,元朝的時間長度只有97年。

讓人吃驚的是,這97年時間裡,有24年屬於忽必烈的統治時間;有36年屬於元順帝的統治時間,在剩下的37年時間裡,竟然出現有9位皇帝,平均每帝在位時間也就四年多一點的時間,可謂更替頻繁,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皇帝的壽命是一方面,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元廷沒有制定一個明確的繼位制度,而丞相的權力又太大,有行廢立之事的能力。

元朝前期的幾任皇帝,如元成宗、元武宗、元仁宗,在政權接替上,還算順利,但他們壽命不永,都是在四十歲上下離世。

這一點,包括元成宗的父親元裕宗,元武宗和元仁宗的父親元順宗,泰定帝的父親元顯宗,也都是在壯年突然暴病身亡。

究其原因,是這些來自大漠的漢子生性粗豪,過度沉迷於醇酒美婦之中,身體過早被淘空。

有逸史記元成宗少年時就嗜酒如命,以至身體肥胖,行動困難。他的爺爺忽必烈不得不派多名御醫監視他吃食喝酒。後來有回回人勸以“甜水”助其減肥。元成宗繼位後,非常自律,嚴格戒酒,再也沒喝一口。但他的身體在青少年時代已經垮掉,終不免早逝。

元仁宗不愛華服,不喜女色,史書對他的評價很高,說他“平居服御質素,澹然無慾,不事遊畋,不喜征伐,不崇貨利”,但在美酒一項,他是沒有半點免疫力,每每鯨吞海飲,酒到杯乾,最後死於慢性酒精中毒。

元朝皇帝除忽必烈和元順帝外,其他來去匆匆,相親相殺,過程慘烈

不管怎麼,以上幾位,沒有死於血光之災,不算橫死。

元仁宗下面這幾位,就多死於刀光劍影的奪位戰之中,人頭滾滾,橫屍宮廷。

話說,元仁宗的帝位是元武宗傳給他的。

哥倆約得好好的,說這是“兄終弟及、叔位侄繼”——即哥哥元武宗把帝位傳給弟弟元仁宗了,而元仁宗百年之後,可得把帝位傳回給元武宗的兒子。

但元仁宗食言了,登位後的第二年(延佑二年,公元1315年)就封元武宗長子和世悚為周王,讓他出兵雲南——這就等於是把侄子“流放”了。和世悚不爽,走到延安,與關中的蒙古宗臣祕密聯繫,打算起兵攻打大都,奪回帝位。但他們很快自亂,和世悚跑往察合臺汗國的親戚也先不花處躲避去了。

和世悚既然自動消失,元仁宗便再無顧忌,大大方方地冊封自己的兒子碩德八剌為皇太子。

前面說了,元朝中間九位皇帝的平均在位時間只有四年多一點,元仁宗在位時間算比較長,九年,於1320年駕崩。18歲的皇太子碩德八剌繼位,是為元英宗。

元英宗自幼學習漢儒典籍,登上帝位後,就發佈了《振舉臺綱制》,重用漢人儒臣,徵選人才,裁減冗官,精簡機構,行助役法,減輕徭役,英氣勃勃,如果不是在突如其來的“南坡之變”中喪命,其治國成就很有可能超過乃父仁宗。

這“南坡之變”說的是公元1323年八月,元英宗與右丞相拜住自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返大都(今北京),途中駐營於南坡店(上都西南三十里)時,突然遇刺——英宗死時只有20歲,在位四年。

刺殺元英宗的人是誰呢?

很多人都會想是元武宗的兒子和世悚。

老實說,元武宗的兒子和世悚也想殺元英宗,但這次刺殺計劃,真與他無關。

和世悚對元仁宗、元英宗父子,只有奪位之恨;而參與這次刺殺計劃的人,卻與元仁宗有殺父之仇。

話說,元朝第二代皇帝元成宗當年駕崩,而他所立的皇太子德壽又已先於他病逝,皇后卜魯罕於是想立忽必烈的一個孫子、安西王阿難答來配合自己臨朝稱制。正是元仁宗趕回京城,率衛軍闖入皇宮,捕殺了阿難答,派使者奉玉璽前去邊境迎接兄長元武宗回來繼位,則大元皇帝位才在他們兄弟間傳承下來的。

元朝皇帝除忽必烈和元順帝外,其他來去匆匆,相親相殺,過程慘烈

時間不知不覺地過了十多年,很多人都快要遺忘阿難答這個冤死鬼了。

但阿難答的弟弟按梯不花和阿難答的兒子月魯鐵木兒時刻不能忘,他們勾結了御史大夫兼領皇帝貼身“左右阿速衛”的鐵失、知樞密院事也先鐵木兒、大司農先禿兒、前平章政事赤斤鐵木兒、鐵失親弟鎖南(也叫鎖南)、樞密院副使阿散(回回人)、衛士禿滿以及索羅、曲魯不花、兀魯思不花等幾個蒙古王爺,趁元英宗暫駐南坡行殿,刺殺了元英宗,發動了政變。

不過,月魯鐵木兒這一支離帝系太遠,他是不可能繼承帝位的;而鐵失等人當年又參與過策劃趕走元武宗長子和世悚的事,也不可能轉立元武宗的兒子來坐帝位。

因此,政變的結果是——擁立甘麻剌的長子晉王也孫鐵木兒。

甘麻剌是誰呢?

甘麻剌是忽必烈的嫡孫、真金太子的嫡長子、元成宗的長兄。

也就是說,晉王也孫鐵木兒乃是忽必烈的嫡長曾孫。

就晉王也孫鐵木兒本人而言,“成宗、武宗、仁宗之立,威與翊戴之謀,有盟書焉”,他對帝位是非常惦記的。

所以,當鐵失他們策劃這場政變時,晉王是異常欣喜的,而當刺殺元英宗成功,他立刻在龍居河(今克魯倫河)宣佈繼位,是為泰定帝。

泰定帝登帝位之初,先假模假樣地任命給自己送璽綬帶的也先貼木兒為中書右丞相,讓阿難答兒子月魯鐵木兒襲封其被殺父親安西王王爵,任命鐵失為知樞密院事,其他鐵先鐵木兒、完者、鎖南等人也各有封賞。但等帝位坐穩,就翻臉不認人,把鐵失和失禿兒等人殺了個精光,把月魯鐵木兒、按梯不花等參與政變的幾個蒙古宗王流放於海南、雲南等偏遠之地,以此向宗親和各個汗國撇清自己沒有參與弒帝行動。

泰定帝在位五年,“能知守祖宗之法以行,天下無事,號稱治平”,致和元年(公元1328年)夏,病死在於上都,時年三十六。

泰定帝一崩,他身邊的丞相倒剌沙專權自用,很是爽了一把,過了一個多月仍然遲遲不立泰定帝的兒子即位。

元朝皇帝除忽必烈和元順帝外,其他來去匆匆,相親相殺,過程慘烈

別忘了,元朝實行的是兩都制,泰定帝在上都避暑,死在上都,作為帝國真正政治中心和政治樞紐的大都那邊,還有一大攤子事兒。

留在大都的僉樞密院事燕鐵木兒是個不安心的主,他“實掌樞密符印”,有調動天下軍隊的大權,他很久之前是元武宗的心腹,聽說泰定帝崩了,既是心懷舊主,又是想居擁立大功,是主要的,是不甘於屈於丞相倒剌沙之下為臣,就急吼吼地謀立明武宗皇帝的兒子為帝。

元武宗並非只有和世悚一個兒子——而且,和世悚遠居察合臺汗國避禍,來不及了。

燕鐵木兒利用手中兵權,脅迫大都百官迎立元武宗之子懷王圖貼睦爾為帝——當時的懷王圖貼睦爾在江陵,比較近。

這樣,懷王圖貼睦爾即位了,是為元文宗。

遠在上都的倒剌沙這才如夢如醒,趕緊與皇后八不罕商量,立泰定帝的兒子、年方九歲的阿剌吉八為帝,改元天順,是為天順帝。

這樣,在致和元年九月這段時間裡,大元帝國同時出現了兩個皇帝。

這兩個皇帝都有蒙古宗王和軍隊支持,互不相讓,刀兵相見,直打得血流成河。

元朝皇帝除忽必烈和元順帝外,其他來去匆匆,相親相殺,過程慘烈

打了一個多月,終於分出了勝負:上都方面不敵,丞相倒剌沙“肉袒奉皇帝寶(印)請死”,全家慘遭處決。泰定帝的兒子天順帝與其母親則被祕密殺害。

因為泰定帝、天順帝父子死後沒得到元文宗承認,所以既無廟號也無諡號,後世就以他們的年號來稱呼他們。

回頭說一下,元文宗雖然在這場爭奪戰取勝,心裡其實一直沒底。

九月十三日,燕帖木兒勸他即位時,他心裡非常不安,推辭說:“我大兄(和世悚)遠在朔漠,我哪敢紊亂帝位的繼承順序呢!”

等到坐上了帝位,還是覺得不踏實,不斷對人說:“謹俟大兄之至,以遂朕固讓之心。”

等除掉了倒剌沙和天順帝,也真的派人去迎接大哥回大都登基。

老實說,面對這種天掉下來的大好事,和世悚是不大相信的,擔心裡面有什麼古怪。

朔漠諸王與他相處久了,都希望他真的能當上皇帝,不斷勸導和催促他上路。

經過好一番催,和世悚總算提心吊膽地上路了。

元朝皇帝除忽必烈和元順帝外,其他來去匆匆,相親相殺,過程慘烈

所幸,他在路上見到的,那是“諸王、舊臣爭先迎謁,所至成聚”的大好景象。

和世悚疑懼漸消,信心大登。

不過,為防萬一,他在回到和林時,先半路即帝位了,是為元明宗。

研究元史的人,很多都會把元文宗迎哥哥元明宗回京登帝位的事與當年元仁宗迎哥哥元武宗回京稱帝的事來比較,這一比較,就會發現裡面是有些區別的。

首先,元仁宗、元武宗是同父同母的兄弟;而元文宗和元明宗卻是同父異母兄弟,親疏程度是不同的。

其次,元仁宗在迎哥哥元武宗回來時,並未稱帝,只是以“監國”身份行使權力;而元文宗在迎元明宗回來時,已經把生米做成熟飯了,他已經是名負其實的皇帝了。

所以,元明宗回來之後,他和元文宗的關係,絕不可能如當年元仁宗、元武宗兄弟那麼友好。

實際上,該年八月四日,元文宗與元明宗兄弟倆在上都附近的王忽察都見面後,僅僅過了四天,一直活蹦亂跳且身強力壯的元明宗突然“暴崩”,時年二十九歲。

看來,元明宗還是不夠淡定,太過麻痺大意了。

元明宗一死,元文宗迅速在上都宣佈“復位”。

“復位”後的元文宗享位也只有四年多,1332年病死,死因同樣是酒色過度,年僅二十九歲。

不過,在這四年多時間裡,元文宗的“文治”還是可圈可點的,他組織大量人才編修了長達八百八十卷的《經世大典》,保存了豐厚翔實的元代典章制度;並在京城建奎章閣,招納大批博學大儒,“日以祖宗明訓、古昔治亂得失陳說於前”;還大修孔廟,追封孔子各大弟子為公爵,是元代諸帝中漢化程度最深的。

元文宗崩,他的擁戴大功臣燕帖木兒原本要立元文宗的幼子燕帖古思繼位,但此前元文宗曾立長子阿剌忒納答剌為皇太子——阿剌忒納答剌剛當上皇太子就病死,元文宗的皇后不答失裡迷信,認為自己的兒子不當有帝位,死活不同意幼子燕帖古思繼位。

"
元朝皇帝除忽必烈和元順帝外,其他來去匆匆,相親相殺,過程慘烈

元史並不是蒙古史。

元史只是蒙古史的一部分,指的是從元世祖忽必烈開始到元順帝妥歡貼睦爾為結束的本土中國史。

即以忽必烈在1271年改國號為“大元”開始,到1368年元順帝逃離大都為止,元朝的時間長度只有97年。

讓人吃驚的是,這97年時間裡,有24年屬於忽必烈的統治時間;有36年屬於元順帝的統治時間,在剩下的37年時間裡,竟然出現有9位皇帝,平均每帝在位時間也就四年多一點的時間,可謂更替頻繁,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皇帝的壽命是一方面,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元廷沒有制定一個明確的繼位制度,而丞相的權力又太大,有行廢立之事的能力。

元朝前期的幾任皇帝,如元成宗、元武宗、元仁宗,在政權接替上,還算順利,但他們壽命不永,都是在四十歲上下離世。

這一點,包括元成宗的父親元裕宗,元武宗和元仁宗的父親元順宗,泰定帝的父親元顯宗,也都是在壯年突然暴病身亡。

究其原因,是這些來自大漠的漢子生性粗豪,過度沉迷於醇酒美婦之中,身體過早被淘空。

有逸史記元成宗少年時就嗜酒如命,以至身體肥胖,行動困難。他的爺爺忽必烈不得不派多名御醫監視他吃食喝酒。後來有回回人勸以“甜水”助其減肥。元成宗繼位後,非常自律,嚴格戒酒,再也沒喝一口。但他的身體在青少年時代已經垮掉,終不免早逝。

元仁宗不愛華服,不喜女色,史書對他的評價很高,說他“平居服御質素,澹然無慾,不事遊畋,不喜征伐,不崇貨利”,但在美酒一項,他是沒有半點免疫力,每每鯨吞海飲,酒到杯乾,最後死於慢性酒精中毒。

元朝皇帝除忽必烈和元順帝外,其他來去匆匆,相親相殺,過程慘烈

不管怎麼,以上幾位,沒有死於血光之災,不算橫死。

元仁宗下面這幾位,就多死於刀光劍影的奪位戰之中,人頭滾滾,橫屍宮廷。

話說,元仁宗的帝位是元武宗傳給他的。

哥倆約得好好的,說這是“兄終弟及、叔位侄繼”——即哥哥元武宗把帝位傳給弟弟元仁宗了,而元仁宗百年之後,可得把帝位傳回給元武宗的兒子。

但元仁宗食言了,登位後的第二年(延佑二年,公元1315年)就封元武宗長子和世悚為周王,讓他出兵雲南——這就等於是把侄子“流放”了。和世悚不爽,走到延安,與關中的蒙古宗臣祕密聯繫,打算起兵攻打大都,奪回帝位。但他們很快自亂,和世悚跑往察合臺汗國的親戚也先不花處躲避去了。

和世悚既然自動消失,元仁宗便再無顧忌,大大方方地冊封自己的兒子碩德八剌為皇太子。

前面說了,元朝中間九位皇帝的平均在位時間只有四年多一點,元仁宗在位時間算比較長,九年,於1320年駕崩。18歲的皇太子碩德八剌繼位,是為元英宗。

元英宗自幼學習漢儒典籍,登上帝位後,就發佈了《振舉臺綱制》,重用漢人儒臣,徵選人才,裁減冗官,精簡機構,行助役法,減輕徭役,英氣勃勃,如果不是在突如其來的“南坡之變”中喪命,其治國成就很有可能超過乃父仁宗。

這“南坡之變”說的是公元1323年八月,元英宗與右丞相拜住自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返大都(今北京),途中駐營於南坡店(上都西南三十里)時,突然遇刺——英宗死時只有20歲,在位四年。

刺殺元英宗的人是誰呢?

很多人都會想是元武宗的兒子和世悚。

老實說,元武宗的兒子和世悚也想殺元英宗,但這次刺殺計劃,真與他無關。

和世悚對元仁宗、元英宗父子,只有奪位之恨;而參與這次刺殺計劃的人,卻與元仁宗有殺父之仇。

話說,元朝第二代皇帝元成宗當年駕崩,而他所立的皇太子德壽又已先於他病逝,皇后卜魯罕於是想立忽必烈的一個孫子、安西王阿難答來配合自己臨朝稱制。正是元仁宗趕回京城,率衛軍闖入皇宮,捕殺了阿難答,派使者奉玉璽前去邊境迎接兄長元武宗回來繼位,則大元皇帝位才在他們兄弟間傳承下來的。

元朝皇帝除忽必烈和元順帝外,其他來去匆匆,相親相殺,過程慘烈

時間不知不覺地過了十多年,很多人都快要遺忘阿難答這個冤死鬼了。

但阿難答的弟弟按梯不花和阿難答的兒子月魯鐵木兒時刻不能忘,他們勾結了御史大夫兼領皇帝貼身“左右阿速衛”的鐵失、知樞密院事也先鐵木兒、大司農先禿兒、前平章政事赤斤鐵木兒、鐵失親弟鎖南(也叫鎖南)、樞密院副使阿散(回回人)、衛士禿滿以及索羅、曲魯不花、兀魯思不花等幾個蒙古王爺,趁元英宗暫駐南坡行殿,刺殺了元英宗,發動了政變。

不過,月魯鐵木兒這一支離帝系太遠,他是不可能繼承帝位的;而鐵失等人當年又參與過策劃趕走元武宗長子和世悚的事,也不可能轉立元武宗的兒子來坐帝位。

因此,政變的結果是——擁立甘麻剌的長子晉王也孫鐵木兒。

甘麻剌是誰呢?

甘麻剌是忽必烈的嫡孫、真金太子的嫡長子、元成宗的長兄。

也就是說,晉王也孫鐵木兒乃是忽必烈的嫡長曾孫。

就晉王也孫鐵木兒本人而言,“成宗、武宗、仁宗之立,威與翊戴之謀,有盟書焉”,他對帝位是非常惦記的。

所以,當鐵失他們策劃這場政變時,晉王是異常欣喜的,而當刺殺元英宗成功,他立刻在龍居河(今克魯倫河)宣佈繼位,是為泰定帝。

泰定帝登帝位之初,先假模假樣地任命給自己送璽綬帶的也先貼木兒為中書右丞相,讓阿難答兒子月魯鐵木兒襲封其被殺父親安西王王爵,任命鐵失為知樞密院事,其他鐵先鐵木兒、完者、鎖南等人也各有封賞。但等帝位坐穩,就翻臉不認人,把鐵失和失禿兒等人殺了個精光,把月魯鐵木兒、按梯不花等參與政變的幾個蒙古宗王流放於海南、雲南等偏遠之地,以此向宗親和各個汗國撇清自己沒有參與弒帝行動。

泰定帝在位五年,“能知守祖宗之法以行,天下無事,號稱治平”,致和元年(公元1328年)夏,病死在於上都,時年三十六。

泰定帝一崩,他身邊的丞相倒剌沙專權自用,很是爽了一把,過了一個多月仍然遲遲不立泰定帝的兒子即位。

元朝皇帝除忽必烈和元順帝外,其他來去匆匆,相親相殺,過程慘烈

別忘了,元朝實行的是兩都制,泰定帝在上都避暑,死在上都,作為帝國真正政治中心和政治樞紐的大都那邊,還有一大攤子事兒。

留在大都的僉樞密院事燕鐵木兒是個不安心的主,他“實掌樞密符印”,有調動天下軍隊的大權,他很久之前是元武宗的心腹,聽說泰定帝崩了,既是心懷舊主,又是想居擁立大功,是主要的,是不甘於屈於丞相倒剌沙之下為臣,就急吼吼地謀立明武宗皇帝的兒子為帝。

元武宗並非只有和世悚一個兒子——而且,和世悚遠居察合臺汗國避禍,來不及了。

燕鐵木兒利用手中兵權,脅迫大都百官迎立元武宗之子懷王圖貼睦爾為帝——當時的懷王圖貼睦爾在江陵,比較近。

這樣,懷王圖貼睦爾即位了,是為元文宗。

遠在上都的倒剌沙這才如夢如醒,趕緊與皇后八不罕商量,立泰定帝的兒子、年方九歲的阿剌吉八為帝,改元天順,是為天順帝。

這樣,在致和元年九月這段時間裡,大元帝國同時出現了兩個皇帝。

這兩個皇帝都有蒙古宗王和軍隊支持,互不相讓,刀兵相見,直打得血流成河。

元朝皇帝除忽必烈和元順帝外,其他來去匆匆,相親相殺,過程慘烈

打了一個多月,終於分出了勝負:上都方面不敵,丞相倒剌沙“肉袒奉皇帝寶(印)請死”,全家慘遭處決。泰定帝的兒子天順帝與其母親則被祕密殺害。

因為泰定帝、天順帝父子死後沒得到元文宗承認,所以既無廟號也無諡號,後世就以他們的年號來稱呼他們。

回頭說一下,元文宗雖然在這場爭奪戰取勝,心裡其實一直沒底。

九月十三日,燕帖木兒勸他即位時,他心裡非常不安,推辭說:“我大兄(和世悚)遠在朔漠,我哪敢紊亂帝位的繼承順序呢!”

等到坐上了帝位,還是覺得不踏實,不斷對人說:“謹俟大兄之至,以遂朕固讓之心。”

等除掉了倒剌沙和天順帝,也真的派人去迎接大哥回大都登基。

老實說,面對這種天掉下來的大好事,和世悚是不大相信的,擔心裡面有什麼古怪。

朔漠諸王與他相處久了,都希望他真的能當上皇帝,不斷勸導和催促他上路。

經過好一番催,和世悚總算提心吊膽地上路了。

元朝皇帝除忽必烈和元順帝外,其他來去匆匆,相親相殺,過程慘烈

所幸,他在路上見到的,那是“諸王、舊臣爭先迎謁,所至成聚”的大好景象。

和世悚疑懼漸消,信心大登。

不過,為防萬一,他在回到和林時,先半路即帝位了,是為元明宗。

研究元史的人,很多都會把元文宗迎哥哥元明宗回京登帝位的事與當年元仁宗迎哥哥元武宗回京稱帝的事來比較,這一比較,就會發現裡面是有些區別的。

首先,元仁宗、元武宗是同父同母的兄弟;而元文宗和元明宗卻是同父異母兄弟,親疏程度是不同的。

其次,元仁宗在迎哥哥元武宗回來時,並未稱帝,只是以“監國”身份行使權力;而元文宗在迎元明宗回來時,已經把生米做成熟飯了,他已經是名負其實的皇帝了。

所以,元明宗回來之後,他和元文宗的關係,絕不可能如當年元仁宗、元武宗兄弟那麼友好。

實際上,該年八月四日,元文宗與元明宗兄弟倆在上都附近的王忽察都見面後,僅僅過了四天,一直活蹦亂跳且身強力壯的元明宗突然“暴崩”,時年二十九歲。

看來,元明宗還是不夠淡定,太過麻痺大意了。

元明宗一死,元文宗迅速在上都宣佈“復位”。

“復位”後的元文宗享位也只有四年多,1332年病死,死因同樣是酒色過度,年僅二十九歲。

不過,在這四年多時間裡,元文宗的“文治”還是可圈可點的,他組織大量人才編修了長達八百八十卷的《經世大典》,保存了豐厚翔實的元代典章制度;並在京城建奎章閣,招納大批博學大儒,“日以祖宗明訓、古昔治亂得失陳說於前”;還大修孔廟,追封孔子各大弟子為公爵,是元代諸帝中漢化程度最深的。

元文宗崩,他的擁戴大功臣燕帖木兒原本要立元文宗的幼子燕帖古思繼位,但此前元文宗曾立長子阿剌忒納答剌為皇太子——阿剌忒納答剌剛當上皇太子就病死,元文宗的皇后不答失裡迷信,認為自己的兒子不當有帝位,死活不同意幼子燕帖古思繼位。

元朝皇帝除忽必烈和元順帝外,其他來去匆匆,相親相殺,過程慘烈

燕帖木兒只好推立元明宗的小兒子、年方七歲的懿璘質班為帝,是為元寧宗。

也許皇后不答失裡的判斷是對的,元明宗和元文宗這一系本來就不應該享有帝位,因為元寧宗登上帝位才兩個月,就崩了。

不過,元明宗曾經是一個浪跡天涯、風霜江湖的人,他並不是只有元寧宗一個兒子。

元明宗當年起兵反元仁宗失敗,逃竄入漠北,娶了蒙古罕祿魯氏部的女兒邁來迪,生有一子,名妥歡帖睦爾。

妥歡帖睦爾當年隨父親元明宗回京,但元明宗慘遭毒殺後,他就被元文宗遠逐於高麗大青島,後又改徙至靜江(今廣西桂林)軟禁。

元寧宗死,帝位懸空,皇后不答失裡不肯讓自己的幼子燕帖古思繼位,燕帖木兒只好派人到靜江迎妥歡帖睦爾回來繼位。

"
元朝皇帝除忽必烈和元順帝外,其他來去匆匆,相親相殺,過程慘烈

元史並不是蒙古史。

元史只是蒙古史的一部分,指的是從元世祖忽必烈開始到元順帝妥歡貼睦爾為結束的本土中國史。

即以忽必烈在1271年改國號為“大元”開始,到1368年元順帝逃離大都為止,元朝的時間長度只有97年。

讓人吃驚的是,這97年時間裡,有24年屬於忽必烈的統治時間;有36年屬於元順帝的統治時間,在剩下的37年時間裡,竟然出現有9位皇帝,平均每帝在位時間也就四年多一點的時間,可謂更替頻繁,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皇帝的壽命是一方面,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元廷沒有制定一個明確的繼位制度,而丞相的權力又太大,有行廢立之事的能力。

元朝前期的幾任皇帝,如元成宗、元武宗、元仁宗,在政權接替上,還算順利,但他們壽命不永,都是在四十歲上下離世。

這一點,包括元成宗的父親元裕宗,元武宗和元仁宗的父親元順宗,泰定帝的父親元顯宗,也都是在壯年突然暴病身亡。

究其原因,是這些來自大漠的漢子生性粗豪,過度沉迷於醇酒美婦之中,身體過早被淘空。

有逸史記元成宗少年時就嗜酒如命,以至身體肥胖,行動困難。他的爺爺忽必烈不得不派多名御醫監視他吃食喝酒。後來有回回人勸以“甜水”助其減肥。元成宗繼位後,非常自律,嚴格戒酒,再也沒喝一口。但他的身體在青少年時代已經垮掉,終不免早逝。

元仁宗不愛華服,不喜女色,史書對他的評價很高,說他“平居服御質素,澹然無慾,不事遊畋,不喜征伐,不崇貨利”,但在美酒一項,他是沒有半點免疫力,每每鯨吞海飲,酒到杯乾,最後死於慢性酒精中毒。

元朝皇帝除忽必烈和元順帝外,其他來去匆匆,相親相殺,過程慘烈

不管怎麼,以上幾位,沒有死於血光之災,不算橫死。

元仁宗下面這幾位,就多死於刀光劍影的奪位戰之中,人頭滾滾,橫屍宮廷。

話說,元仁宗的帝位是元武宗傳給他的。

哥倆約得好好的,說這是“兄終弟及、叔位侄繼”——即哥哥元武宗把帝位傳給弟弟元仁宗了,而元仁宗百年之後,可得把帝位傳回給元武宗的兒子。

但元仁宗食言了,登位後的第二年(延佑二年,公元1315年)就封元武宗長子和世悚為周王,讓他出兵雲南——這就等於是把侄子“流放”了。和世悚不爽,走到延安,與關中的蒙古宗臣祕密聯繫,打算起兵攻打大都,奪回帝位。但他們很快自亂,和世悚跑往察合臺汗國的親戚也先不花處躲避去了。

和世悚既然自動消失,元仁宗便再無顧忌,大大方方地冊封自己的兒子碩德八剌為皇太子。

前面說了,元朝中間九位皇帝的平均在位時間只有四年多一點,元仁宗在位時間算比較長,九年,於1320年駕崩。18歲的皇太子碩德八剌繼位,是為元英宗。

元英宗自幼學習漢儒典籍,登上帝位後,就發佈了《振舉臺綱制》,重用漢人儒臣,徵選人才,裁減冗官,精簡機構,行助役法,減輕徭役,英氣勃勃,如果不是在突如其來的“南坡之變”中喪命,其治國成就很有可能超過乃父仁宗。

這“南坡之變”說的是公元1323年八月,元英宗與右丞相拜住自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返大都(今北京),途中駐營於南坡店(上都西南三十里)時,突然遇刺——英宗死時只有20歲,在位四年。

刺殺元英宗的人是誰呢?

很多人都會想是元武宗的兒子和世悚。

老實說,元武宗的兒子和世悚也想殺元英宗,但這次刺殺計劃,真與他無關。

和世悚對元仁宗、元英宗父子,只有奪位之恨;而參與這次刺殺計劃的人,卻與元仁宗有殺父之仇。

話說,元朝第二代皇帝元成宗當年駕崩,而他所立的皇太子德壽又已先於他病逝,皇后卜魯罕於是想立忽必烈的一個孫子、安西王阿難答來配合自己臨朝稱制。正是元仁宗趕回京城,率衛軍闖入皇宮,捕殺了阿難答,派使者奉玉璽前去邊境迎接兄長元武宗回來繼位,則大元皇帝位才在他們兄弟間傳承下來的。

元朝皇帝除忽必烈和元順帝外,其他來去匆匆,相親相殺,過程慘烈

時間不知不覺地過了十多年,很多人都快要遺忘阿難答這個冤死鬼了。

但阿難答的弟弟按梯不花和阿難答的兒子月魯鐵木兒時刻不能忘,他們勾結了御史大夫兼領皇帝貼身“左右阿速衛”的鐵失、知樞密院事也先鐵木兒、大司農先禿兒、前平章政事赤斤鐵木兒、鐵失親弟鎖南(也叫鎖南)、樞密院副使阿散(回回人)、衛士禿滿以及索羅、曲魯不花、兀魯思不花等幾個蒙古王爺,趁元英宗暫駐南坡行殿,刺殺了元英宗,發動了政變。

不過,月魯鐵木兒這一支離帝系太遠,他是不可能繼承帝位的;而鐵失等人當年又參與過策劃趕走元武宗長子和世悚的事,也不可能轉立元武宗的兒子來坐帝位。

因此,政變的結果是——擁立甘麻剌的長子晉王也孫鐵木兒。

甘麻剌是誰呢?

甘麻剌是忽必烈的嫡孫、真金太子的嫡長子、元成宗的長兄。

也就是說,晉王也孫鐵木兒乃是忽必烈的嫡長曾孫。

就晉王也孫鐵木兒本人而言,“成宗、武宗、仁宗之立,威與翊戴之謀,有盟書焉”,他對帝位是非常惦記的。

所以,當鐵失他們策劃這場政變時,晉王是異常欣喜的,而當刺殺元英宗成功,他立刻在龍居河(今克魯倫河)宣佈繼位,是為泰定帝。

泰定帝登帝位之初,先假模假樣地任命給自己送璽綬帶的也先貼木兒為中書右丞相,讓阿難答兒子月魯鐵木兒襲封其被殺父親安西王王爵,任命鐵失為知樞密院事,其他鐵先鐵木兒、完者、鎖南等人也各有封賞。但等帝位坐穩,就翻臉不認人,把鐵失和失禿兒等人殺了個精光,把月魯鐵木兒、按梯不花等參與政變的幾個蒙古宗王流放於海南、雲南等偏遠之地,以此向宗親和各個汗國撇清自己沒有參與弒帝行動。

泰定帝在位五年,“能知守祖宗之法以行,天下無事,號稱治平”,致和元年(公元1328年)夏,病死在於上都,時年三十六。

泰定帝一崩,他身邊的丞相倒剌沙專權自用,很是爽了一把,過了一個多月仍然遲遲不立泰定帝的兒子即位。

元朝皇帝除忽必烈和元順帝外,其他來去匆匆,相親相殺,過程慘烈

別忘了,元朝實行的是兩都制,泰定帝在上都避暑,死在上都,作為帝國真正政治中心和政治樞紐的大都那邊,還有一大攤子事兒。

留在大都的僉樞密院事燕鐵木兒是個不安心的主,他“實掌樞密符印”,有調動天下軍隊的大權,他很久之前是元武宗的心腹,聽說泰定帝崩了,既是心懷舊主,又是想居擁立大功,是主要的,是不甘於屈於丞相倒剌沙之下為臣,就急吼吼地謀立明武宗皇帝的兒子為帝。

元武宗並非只有和世悚一個兒子——而且,和世悚遠居察合臺汗國避禍,來不及了。

燕鐵木兒利用手中兵權,脅迫大都百官迎立元武宗之子懷王圖貼睦爾為帝——當時的懷王圖貼睦爾在江陵,比較近。

這樣,懷王圖貼睦爾即位了,是為元文宗。

遠在上都的倒剌沙這才如夢如醒,趕緊與皇后八不罕商量,立泰定帝的兒子、年方九歲的阿剌吉八為帝,改元天順,是為天順帝。

這樣,在致和元年九月這段時間裡,大元帝國同時出現了兩個皇帝。

這兩個皇帝都有蒙古宗王和軍隊支持,互不相讓,刀兵相見,直打得血流成河。

元朝皇帝除忽必烈和元順帝外,其他來去匆匆,相親相殺,過程慘烈

打了一個多月,終於分出了勝負:上都方面不敵,丞相倒剌沙“肉袒奉皇帝寶(印)請死”,全家慘遭處決。泰定帝的兒子天順帝與其母親則被祕密殺害。

因為泰定帝、天順帝父子死後沒得到元文宗承認,所以既無廟號也無諡號,後世就以他們的年號來稱呼他們。

回頭說一下,元文宗雖然在這場爭奪戰取勝,心裡其實一直沒底。

九月十三日,燕帖木兒勸他即位時,他心裡非常不安,推辭說:“我大兄(和世悚)遠在朔漠,我哪敢紊亂帝位的繼承順序呢!”

等到坐上了帝位,還是覺得不踏實,不斷對人說:“謹俟大兄之至,以遂朕固讓之心。”

等除掉了倒剌沙和天順帝,也真的派人去迎接大哥回大都登基。

老實說,面對這種天掉下來的大好事,和世悚是不大相信的,擔心裡面有什麼古怪。

朔漠諸王與他相處久了,都希望他真的能當上皇帝,不斷勸導和催促他上路。

經過好一番催,和世悚總算提心吊膽地上路了。

元朝皇帝除忽必烈和元順帝外,其他來去匆匆,相親相殺,過程慘烈

所幸,他在路上見到的,那是“諸王、舊臣爭先迎謁,所至成聚”的大好景象。

和世悚疑懼漸消,信心大登。

不過,為防萬一,他在回到和林時,先半路即帝位了,是為元明宗。

研究元史的人,很多都會把元文宗迎哥哥元明宗回京登帝位的事與當年元仁宗迎哥哥元武宗回京稱帝的事來比較,這一比較,就會發現裡面是有些區別的。

首先,元仁宗、元武宗是同父同母的兄弟;而元文宗和元明宗卻是同父異母兄弟,親疏程度是不同的。

其次,元仁宗在迎哥哥元武宗回來時,並未稱帝,只是以“監國”身份行使權力;而元文宗在迎元明宗回來時,已經把生米做成熟飯了,他已經是名負其實的皇帝了。

所以,元明宗回來之後,他和元文宗的關係,絕不可能如當年元仁宗、元武宗兄弟那麼友好。

實際上,該年八月四日,元文宗與元明宗兄弟倆在上都附近的王忽察都見面後,僅僅過了四天,一直活蹦亂跳且身強力壯的元明宗突然“暴崩”,時年二十九歲。

看來,元明宗還是不夠淡定,太過麻痺大意了。

元明宗一死,元文宗迅速在上都宣佈“復位”。

“復位”後的元文宗享位也只有四年多,1332年病死,死因同樣是酒色過度,年僅二十九歲。

不過,在這四年多時間裡,元文宗的“文治”還是可圈可點的,他組織大量人才編修了長達八百八十卷的《經世大典》,保存了豐厚翔實的元代典章制度;並在京城建奎章閣,招納大批博學大儒,“日以祖宗明訓、古昔治亂得失陳說於前”;還大修孔廟,追封孔子各大弟子為公爵,是元代諸帝中漢化程度最深的。

元文宗崩,他的擁戴大功臣燕帖木兒原本要立元文宗的幼子燕帖古思繼位,但此前元文宗曾立長子阿剌忒納答剌為皇太子——阿剌忒納答剌剛當上皇太子就病死,元文宗的皇后不答失裡迷信,認為自己的兒子不當有帝位,死活不同意幼子燕帖古思繼位。

元朝皇帝除忽必烈和元順帝外,其他來去匆匆,相親相殺,過程慘烈

燕帖木兒只好推立元明宗的小兒子、年方七歲的懿璘質班為帝,是為元寧宗。

也許皇后不答失裡的判斷是對的,元明宗和元文宗這一系本來就不應該享有帝位,因為元寧宗登上帝位才兩個月,就崩了。

不過,元明宗曾經是一個浪跡天涯、風霜江湖的人,他並不是只有元寧宗一個兒子。

元明宗當年起兵反元仁宗失敗,逃竄入漠北,娶了蒙古罕祿魯氏部的女兒邁來迪,生有一子,名妥歡帖睦爾。

妥歡帖睦爾當年隨父親元明宗回京,但元明宗慘遭毒殺後,他就被元文宗遠逐於高麗大青島,後又改徙至靜江(今廣西桂林)軟禁。

元寧宗死,帝位懸空,皇后不答失裡不肯讓自己的幼子燕帖古思繼位,燕帖木兒只好派人到靜江迎妥歡帖睦爾回來繼位。

元朝皇帝除忽必烈和元順帝外,其他來去匆匆,相親相殺,過程慘烈

妥歡帖睦爾繼位後,一不小心,就成了元朝最後一個皇帝,當然,也是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元順帝。

“元順帝”,那是明太祖朱元璋給他起的一個外號,是“稱讚”他在大明王朝興起之際“知順天命,退避而去”,他的廟號,其實是“惠宗”。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