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溫堪稱文韜武略,為何數次北伐盡都失敗?淺析桓溫北伐失敗之因'

"

東晉十六國時期這段歷史雖然是中國古代史上最黑暗的一面,但是這段歷史比之三國時期也是同樣很精彩。因為這時期也是名將輩出:有那“聞雞起舞”、“中流擊楫”的祖逖,也有那“東山再起”謝安,還有那“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劉裕劉寄奴。

但是有一個人在歷史上和曹操一樣褒貶不一,他就是桓溫。他說出的那句“縱不能流芳千古,也要遺臭萬年”可以看出他也是一個不安分的野心家。當然他雖然有野心可他也有很強的能力,他和志大才疏的庾氏兄弟不同,也和一心只想偏安江南的王導也不盡相同。桓溫主掌東晉期間,也是東晉北伐最多的時候,他一滅成漢,三伐中原。可是剿滅成漢之後,桓溫便開始走下坡路了,三次北伐除了第二次之外都沒有什麼大的作為。所以我們不得不疑問,這是為何呢?

"

東晉十六國時期這段歷史雖然是中國古代史上最黑暗的一面,但是這段歷史比之三國時期也是同樣很精彩。因為這時期也是名將輩出:有那“聞雞起舞”、“中流擊楫”的祖逖,也有那“東山再起”謝安,還有那“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劉裕劉寄奴。

但是有一個人在歷史上和曹操一樣褒貶不一,他就是桓溫。他說出的那句“縱不能流芳千古,也要遺臭萬年”可以看出他也是一個不安分的野心家。當然他雖然有野心可他也有很強的能力,他和志大才疏的庾氏兄弟不同,也和一心只想偏安江南的王導也不盡相同。桓溫主掌東晉期間,也是東晉北伐最多的時候,他一滅成漢,三伐中原。可是剿滅成漢之後,桓溫便開始走下坡路了,三次北伐除了第二次之外都沒有什麼大的作為。所以我們不得不疑問,這是為何呢?

桓溫堪稱文韜武略,為何數次北伐盡都失敗?淺析桓溫北伐失敗之因

北方政權已經穩固,桓溫已經難有作為

歷史上桓溫雖然三次北伐盡數失敗,但是不要因此否定他的功績。他其實也可以稱得上是文韜武略,只不過桓溫所處的年代堪稱是十六國時期最不容易北伐的時期。東晉時期各路梟雄雖然接連北伐,但是真正有能力並且能夠取得巨大成就的僅僅有以下四人:

1.祖逖.僅僅數千人孤軍奮戰,不靠朝廷的支援便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大片土地。

2.桓溫.第二次北伐收復了古都洛陽,擊潰流民統帥姚襄。

3.謝玄.淝水之戰後北府軍在謝玄的領導下一度將戰線延伸到鄴城一帶。

4.劉裕.自朱元璋以前的北伐成就最高者,創造了“卻月陣”,同時也創造了“七分天下而有其四”的劉宋王朝。

"

東晉十六國時期這段歷史雖然是中國古代史上最黑暗的一面,但是這段歷史比之三國時期也是同樣很精彩。因為這時期也是名將輩出:有那“聞雞起舞”、“中流擊楫”的祖逖,也有那“東山再起”謝安,還有那“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劉裕劉寄奴。

但是有一個人在歷史上和曹操一樣褒貶不一,他就是桓溫。他說出的那句“縱不能流芳千古,也要遺臭萬年”可以看出他也是一個不安分的野心家。當然他雖然有野心可他也有很強的能力,他和志大才疏的庾氏兄弟不同,也和一心只想偏安江南的王導也不盡相同。桓溫主掌東晉期間,也是東晉北伐最多的時候,他一滅成漢,三伐中原。可是剿滅成漢之後,桓溫便開始走下坡路了,三次北伐除了第二次之外都沒有什麼大的作為。所以我們不得不疑問,這是為何呢?

桓溫堪稱文韜武略,為何數次北伐盡都失敗?淺析桓溫北伐失敗之因

北方政權已經穩固,桓溫已經難有作為

歷史上桓溫雖然三次北伐盡數失敗,但是不要因此否定他的功績。他其實也可以稱得上是文韜武略,只不過桓溫所處的年代堪稱是十六國時期最不容易北伐的時期。東晉時期各路梟雄雖然接連北伐,但是真正有能力並且能夠取得巨大成就的僅僅有以下四人:

1.祖逖.僅僅數千人孤軍奮戰,不靠朝廷的支援便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大片土地。

2.桓溫.第二次北伐收復了古都洛陽,擊潰流民統帥姚襄。

3.謝玄.淝水之戰後北府軍在謝玄的領導下一度將戰線延伸到鄴城一帶。

4.劉裕.自朱元璋以前的北伐成就最高者,創造了“卻月陣”,同時也創造了“七分天下而有其四”的劉宋王朝。

桓溫堪稱文韜武略,為何數次北伐盡都失敗?淺析桓溫北伐失敗之因

雖然他們都力主北伐,可是四人所面對的形勢卻截然不同。首先是祖逖,祖逖北伐之時是北伐形勢最好的時候,他過江之時士兵很少,但是當時他有巨大的優勢:

1.當時西晉滅亡不久,百姓至少對當時的晉朝還有留戀,有利於收服人心。

2.當時河南之地沒有強敵,都是一個個塢堡主盤踞在那塊地盤之上,勢力大小各不相同,有助於祖逖各個擊破。

3.當時石勒在攻略河北和前趙打的不亦樂乎,根本管不了祖逖,給了他發展空間。

祖逖就在這種情況下收復了大片土地,無奈最後廟堂之爭讓祖逖北伐不得不終止。所以四人之中以祖逖的北伐最是可惜,而謝玄在淝水之戰後和祖逖一樣,前秦一朝敗北瞬間分崩離析,河南之地沒有什麼大勢力,謝玄趁著這大好時機收復了大片領土並趁機向黃河以北推進,一度打到了河北的鄴城。

到了劉裕時期,劉裕統一了南方各部開始銳意北伐,而北方政權當時除了北魏之外都在走下坡路,並且各大勢力也是相互攻伐,南燕甚至都已經到了崩潰邊緣。

"

東晉十六國時期這段歷史雖然是中國古代史上最黑暗的一面,但是這段歷史比之三國時期也是同樣很精彩。因為這時期也是名將輩出:有那“聞雞起舞”、“中流擊楫”的祖逖,也有那“東山再起”謝安,還有那“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劉裕劉寄奴。

但是有一個人在歷史上和曹操一樣褒貶不一,他就是桓溫。他說出的那句“縱不能流芳千古,也要遺臭萬年”可以看出他也是一個不安分的野心家。當然他雖然有野心可他也有很強的能力,他和志大才疏的庾氏兄弟不同,也和一心只想偏安江南的王導也不盡相同。桓溫主掌東晉期間,也是東晉北伐最多的時候,他一滅成漢,三伐中原。可是剿滅成漢之後,桓溫便開始走下坡路了,三次北伐除了第二次之外都沒有什麼大的作為。所以我們不得不疑問,這是為何呢?

桓溫堪稱文韜武略,為何數次北伐盡都失敗?淺析桓溫北伐失敗之因

北方政權已經穩固,桓溫已經難有作為

歷史上桓溫雖然三次北伐盡數失敗,但是不要因此否定他的功績。他其實也可以稱得上是文韜武略,只不過桓溫所處的年代堪稱是十六國時期最不容易北伐的時期。東晉時期各路梟雄雖然接連北伐,但是真正有能力並且能夠取得巨大成就的僅僅有以下四人:

1.祖逖.僅僅數千人孤軍奮戰,不靠朝廷的支援便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大片土地。

2.桓溫.第二次北伐收復了古都洛陽,擊潰流民統帥姚襄。

3.謝玄.淝水之戰後北府軍在謝玄的領導下一度將戰線延伸到鄴城一帶。

4.劉裕.自朱元璋以前的北伐成就最高者,創造了“卻月陣”,同時也創造了“七分天下而有其四”的劉宋王朝。

桓溫堪稱文韜武略,為何數次北伐盡都失敗?淺析桓溫北伐失敗之因

雖然他們都力主北伐,可是四人所面對的形勢卻截然不同。首先是祖逖,祖逖北伐之時是北伐形勢最好的時候,他過江之時士兵很少,但是當時他有巨大的優勢:

1.當時西晉滅亡不久,百姓至少對當時的晉朝還有留戀,有利於收服人心。

2.當時河南之地沒有強敵,都是一個個塢堡主盤踞在那塊地盤之上,勢力大小各不相同,有助於祖逖各個擊破。

3.當時石勒在攻略河北和前趙打的不亦樂乎,根本管不了祖逖,給了他發展空間。

祖逖就在這種情況下收復了大片土地,無奈最後廟堂之爭讓祖逖北伐不得不終止。所以四人之中以祖逖的北伐最是可惜,而謝玄在淝水之戰後和祖逖一樣,前秦一朝敗北瞬間分崩離析,河南之地沒有什麼大勢力,謝玄趁著這大好時機收復了大片領土並趁機向黃河以北推進,一度打到了河北的鄴城。

到了劉裕時期,劉裕統一了南方各部開始銳意北伐,而北方政權當時除了北魏之外都在走下坡路,並且各大勢力也是相互攻伐,南燕甚至都已經到了崩潰邊緣。

桓溫堪稱文韜武略,為何數次北伐盡都失敗?淺析桓溫北伐失敗之因

上述三人北伐之時所面對的北方政權可以說都是分崩離析的,所以這就給他們北伐創造了便利,但是桓溫北伐之時所面對的形勢要嚴峻的多:

1.當時北方淪陷已經四十年了,對晉朝其實已經沒有很大的歸屬感了。

2.面對的兩個政權都不好惹,一個是冉冉上升的前秦,另外一個則是盡佔北方大半國土的前燕。

一個有完整體系完整秩序的政權對當時的桓溫來說是極其不利的,因為他們能夠很快的做出應對方案,而且前燕慕容恪堪稱是軍政一流的雙向人才。所以桓溫第一次北伐儘量避開他,轉向剛剛建立的前秦,前秦符健也是一隻狡猾的老狐狸,前秦雖然建立不久可也是蒸蒸日上,而且手下也是人才濟濟,所以這就是桓溫北伐的第一個原因。

桓溫所處時期,名將輩出

桓溫北伐之敗第二大因素,桓溫所處年代堪稱是名將輩出的時候,不知道是不是有意不讓桓溫建功立業,這一時期堪稱是群星璀璨,十六國時期鼎鼎大名的那些明君良相桓溫幾乎都和他們交過手,

"

東晉十六國時期這段歷史雖然是中國古代史上最黑暗的一面,但是這段歷史比之三國時期也是同樣很精彩。因為這時期也是名將輩出:有那“聞雞起舞”、“中流擊楫”的祖逖,也有那“東山再起”謝安,還有那“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劉裕劉寄奴。

但是有一個人在歷史上和曹操一樣褒貶不一,他就是桓溫。他說出的那句“縱不能流芳千古,也要遺臭萬年”可以看出他也是一個不安分的野心家。當然他雖然有野心可他也有很強的能力,他和志大才疏的庾氏兄弟不同,也和一心只想偏安江南的王導也不盡相同。桓溫主掌東晉期間,也是東晉北伐最多的時候,他一滅成漢,三伐中原。可是剿滅成漢之後,桓溫便開始走下坡路了,三次北伐除了第二次之外都沒有什麼大的作為。所以我們不得不疑問,這是為何呢?

桓溫堪稱文韜武略,為何數次北伐盡都失敗?淺析桓溫北伐失敗之因

北方政權已經穩固,桓溫已經難有作為

歷史上桓溫雖然三次北伐盡數失敗,但是不要因此否定他的功績。他其實也可以稱得上是文韜武略,只不過桓溫所處的年代堪稱是十六國時期最不容易北伐的時期。東晉時期各路梟雄雖然接連北伐,但是真正有能力並且能夠取得巨大成就的僅僅有以下四人:

1.祖逖.僅僅數千人孤軍奮戰,不靠朝廷的支援便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大片土地。

2.桓溫.第二次北伐收復了古都洛陽,擊潰流民統帥姚襄。

3.謝玄.淝水之戰後北府軍在謝玄的領導下一度將戰線延伸到鄴城一帶。

4.劉裕.自朱元璋以前的北伐成就最高者,創造了“卻月陣”,同時也創造了“七分天下而有其四”的劉宋王朝。

桓溫堪稱文韜武略,為何數次北伐盡都失敗?淺析桓溫北伐失敗之因

雖然他們都力主北伐,可是四人所面對的形勢卻截然不同。首先是祖逖,祖逖北伐之時是北伐形勢最好的時候,他過江之時士兵很少,但是當時他有巨大的優勢:

1.當時西晉滅亡不久,百姓至少對當時的晉朝還有留戀,有利於收服人心。

2.當時河南之地沒有強敵,都是一個個塢堡主盤踞在那塊地盤之上,勢力大小各不相同,有助於祖逖各個擊破。

3.當時石勒在攻略河北和前趙打的不亦樂乎,根本管不了祖逖,給了他發展空間。

祖逖就在這種情況下收復了大片土地,無奈最後廟堂之爭讓祖逖北伐不得不終止。所以四人之中以祖逖的北伐最是可惜,而謝玄在淝水之戰後和祖逖一樣,前秦一朝敗北瞬間分崩離析,河南之地沒有什麼大勢力,謝玄趁著這大好時機收復了大片領土並趁機向黃河以北推進,一度打到了河北的鄴城。

到了劉裕時期,劉裕統一了南方各部開始銳意北伐,而北方政權當時除了北魏之外都在走下坡路,並且各大勢力也是相互攻伐,南燕甚至都已經到了崩潰邊緣。

桓溫堪稱文韜武略,為何數次北伐盡都失敗?淺析桓溫北伐失敗之因

上述三人北伐之時所面對的北方政權可以說都是分崩離析的,所以這就給他們北伐創造了便利,但是桓溫北伐之時所面對的形勢要嚴峻的多:

1.當時北方淪陷已經四十年了,對晉朝其實已經沒有很大的歸屬感了。

2.面對的兩個政權都不好惹,一個是冉冉上升的前秦,另外一個則是盡佔北方大半國土的前燕。

一個有完整體系完整秩序的政權對當時的桓溫來說是極其不利的,因為他們能夠很快的做出應對方案,而且前燕慕容恪堪稱是軍政一流的雙向人才。所以桓溫第一次北伐儘量避開他,轉向剛剛建立的前秦,前秦符健也是一隻狡猾的老狐狸,前秦雖然建立不久可也是蒸蒸日上,而且手下也是人才濟濟,所以這就是桓溫北伐的第一個原因。

桓溫所處時期,名將輩出

桓溫北伐之敗第二大因素,桓溫所處年代堪稱是名將輩出的時候,不知道是不是有意不讓桓溫建功立業,這一時期堪稱是群星璀璨,十六國時期鼎鼎大名的那些明君良相桓溫幾乎都和他們交過手,

桓溫堪稱文韜武略,為何數次北伐盡都失敗?淺析桓溫北伐失敗之因

前燕:被許多人冠名為“十六國第一名將”的慕容恪以及後來在枋頭之戰中打敗桓溫的慕容垂兄弟。有這兩兄弟在就註定了桓溫對前燕難有作為:一個帶領前燕走向強盛,另一個建立後燕,延續了政權。

前秦:首先是第一次北伐之時的前秦君主符健,他雖然可能比不上桓溫,但是能打下前秦的根基證明其也非泛泛之輩。接著是第三次北伐之時的符堅和王猛的前秦最佳組合,也正是他們打造了淝水之戰時的那個強大的前秦。

流民統帥:姚襄,在十六國時期在各大政權之間搖擺不定卻總能全身而退,堪稱狡詐如狐,也是後秦創建人姚萇的哥哥。

從上述的陣容可以看出桓溫北伐的時候他的對手的陣容有多麼的龐大。上述任何一個人在十六國時期堪稱是個中翹楚,碰上任何一個人其實都夠桓溫受的了,而他們都恰巧不巧的和桓溫處於同一時代,這造就了桓溫的悲劇也註定了其在滅成漢之後不能建立更加大的功勳。

"

東晉十六國時期這段歷史雖然是中國古代史上最黑暗的一面,但是這段歷史比之三國時期也是同樣很精彩。因為這時期也是名將輩出:有那“聞雞起舞”、“中流擊楫”的祖逖,也有那“東山再起”謝安,還有那“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劉裕劉寄奴。

但是有一個人在歷史上和曹操一樣褒貶不一,他就是桓溫。他說出的那句“縱不能流芳千古,也要遺臭萬年”可以看出他也是一個不安分的野心家。當然他雖然有野心可他也有很強的能力,他和志大才疏的庾氏兄弟不同,也和一心只想偏安江南的王導也不盡相同。桓溫主掌東晉期間,也是東晉北伐最多的時候,他一滅成漢,三伐中原。可是剿滅成漢之後,桓溫便開始走下坡路了,三次北伐除了第二次之外都沒有什麼大的作為。所以我們不得不疑問,這是為何呢?

桓溫堪稱文韜武略,為何數次北伐盡都失敗?淺析桓溫北伐失敗之因

北方政權已經穩固,桓溫已經難有作為

歷史上桓溫雖然三次北伐盡數失敗,但是不要因此否定他的功績。他其實也可以稱得上是文韜武略,只不過桓溫所處的年代堪稱是十六國時期最不容易北伐的時期。東晉時期各路梟雄雖然接連北伐,但是真正有能力並且能夠取得巨大成就的僅僅有以下四人:

1.祖逖.僅僅數千人孤軍奮戰,不靠朝廷的支援便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大片土地。

2.桓溫.第二次北伐收復了古都洛陽,擊潰流民統帥姚襄。

3.謝玄.淝水之戰後北府軍在謝玄的領導下一度將戰線延伸到鄴城一帶。

4.劉裕.自朱元璋以前的北伐成就最高者,創造了“卻月陣”,同時也創造了“七分天下而有其四”的劉宋王朝。

桓溫堪稱文韜武略,為何數次北伐盡都失敗?淺析桓溫北伐失敗之因

雖然他們都力主北伐,可是四人所面對的形勢卻截然不同。首先是祖逖,祖逖北伐之時是北伐形勢最好的時候,他過江之時士兵很少,但是當時他有巨大的優勢:

1.當時西晉滅亡不久,百姓至少對當時的晉朝還有留戀,有利於收服人心。

2.當時河南之地沒有強敵,都是一個個塢堡主盤踞在那塊地盤之上,勢力大小各不相同,有助於祖逖各個擊破。

3.當時石勒在攻略河北和前趙打的不亦樂乎,根本管不了祖逖,給了他發展空間。

祖逖就在這種情況下收復了大片土地,無奈最後廟堂之爭讓祖逖北伐不得不終止。所以四人之中以祖逖的北伐最是可惜,而謝玄在淝水之戰後和祖逖一樣,前秦一朝敗北瞬間分崩離析,河南之地沒有什麼大勢力,謝玄趁著這大好時機收復了大片領土並趁機向黃河以北推進,一度打到了河北的鄴城。

到了劉裕時期,劉裕統一了南方各部開始銳意北伐,而北方政權當時除了北魏之外都在走下坡路,並且各大勢力也是相互攻伐,南燕甚至都已經到了崩潰邊緣。

桓溫堪稱文韜武略,為何數次北伐盡都失敗?淺析桓溫北伐失敗之因

上述三人北伐之時所面對的北方政權可以說都是分崩離析的,所以這就給他們北伐創造了便利,但是桓溫北伐之時所面對的形勢要嚴峻的多:

1.當時北方淪陷已經四十年了,對晉朝其實已經沒有很大的歸屬感了。

2.面對的兩個政權都不好惹,一個是冉冉上升的前秦,另外一個則是盡佔北方大半國土的前燕。

一個有完整體系完整秩序的政權對當時的桓溫來說是極其不利的,因為他們能夠很快的做出應對方案,而且前燕慕容恪堪稱是軍政一流的雙向人才。所以桓溫第一次北伐儘量避開他,轉向剛剛建立的前秦,前秦符健也是一隻狡猾的老狐狸,前秦雖然建立不久可也是蒸蒸日上,而且手下也是人才濟濟,所以這就是桓溫北伐的第一個原因。

桓溫所處時期,名將輩出

桓溫北伐之敗第二大因素,桓溫所處年代堪稱是名將輩出的時候,不知道是不是有意不讓桓溫建功立業,這一時期堪稱是群星璀璨,十六國時期鼎鼎大名的那些明君良相桓溫幾乎都和他們交過手,

桓溫堪稱文韜武略,為何數次北伐盡都失敗?淺析桓溫北伐失敗之因

前燕:被許多人冠名為“十六國第一名將”的慕容恪以及後來在枋頭之戰中打敗桓溫的慕容垂兄弟。有這兩兄弟在就註定了桓溫對前燕難有作為:一個帶領前燕走向強盛,另一個建立後燕,延續了政權。

前秦:首先是第一次北伐之時的前秦君主符健,他雖然可能比不上桓溫,但是能打下前秦的根基證明其也非泛泛之輩。接著是第三次北伐之時的符堅和王猛的前秦最佳組合,也正是他們打造了淝水之戰時的那個強大的前秦。

流民統帥:姚襄,在十六國時期在各大政權之間搖擺不定卻總能全身而退,堪稱狡詐如狐,也是後秦創建人姚萇的哥哥。

從上述的陣容可以看出桓溫北伐的時候他的對手的陣容有多麼的龐大。上述任何一個人在十六國時期堪稱是個中翹楚,碰上任何一個人其實都夠桓溫受的了,而他們都恰巧不巧的和桓溫處於同一時代,這造就了桓溫的悲劇也註定了其在滅成漢之後不能建立更加大的功勳。

桓溫堪稱文韜武略,為何數次北伐盡都失敗?淺析桓溫北伐失敗之因

朝堂之敗,舉世皆敵

不知道各位其實注意到沒有,桓溫北伐之時總是會面臨兩個問題:

1.兵力不足:其數次北伐的兵力最多時不過就五萬多人,還要分一部分出去作為偏師側擊敵人,主力部隊也就四萬多人左右(滅成漢僅僅一萬)。

2.軍糧不濟:第一次和第三次北伐其實都是因為軍糧不濟而不得不撤兵,兩次北伐都要打到對方的首都附近了,卻總是因為後勤補給不得不退兵,這就給了對手可乘之機。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其實是多方面的,一個是地利上的原因,桓溫兩次北伐走的是水路。當時水利工程還沒有很發達,河道狹窄,河流喘急。在地利方面桓溫根本不佔一點優勢,外加上桓溫本身就是客場作戰,一旦北伐失敗這些物資都會盡數歸於北方政權,這是桓溫本人不願意看到的,所以桓溫每次北伐之時也是採取的精兵政策,也是為了儘量減少損失。

"

東晉十六國時期這段歷史雖然是中國古代史上最黑暗的一面,但是這段歷史比之三國時期也是同樣很精彩。因為這時期也是名將輩出:有那“聞雞起舞”、“中流擊楫”的祖逖,也有那“東山再起”謝安,還有那“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劉裕劉寄奴。

但是有一個人在歷史上和曹操一樣褒貶不一,他就是桓溫。他說出的那句“縱不能流芳千古,也要遺臭萬年”可以看出他也是一個不安分的野心家。當然他雖然有野心可他也有很強的能力,他和志大才疏的庾氏兄弟不同,也和一心只想偏安江南的王導也不盡相同。桓溫主掌東晉期間,也是東晉北伐最多的時候,他一滅成漢,三伐中原。可是剿滅成漢之後,桓溫便開始走下坡路了,三次北伐除了第二次之外都沒有什麼大的作為。所以我們不得不疑問,這是為何呢?

桓溫堪稱文韜武略,為何數次北伐盡都失敗?淺析桓溫北伐失敗之因

北方政權已經穩固,桓溫已經難有作為

歷史上桓溫雖然三次北伐盡數失敗,但是不要因此否定他的功績。他其實也可以稱得上是文韜武略,只不過桓溫所處的年代堪稱是十六國時期最不容易北伐的時期。東晉時期各路梟雄雖然接連北伐,但是真正有能力並且能夠取得巨大成就的僅僅有以下四人:

1.祖逖.僅僅數千人孤軍奮戰,不靠朝廷的支援便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大片土地。

2.桓溫.第二次北伐收復了古都洛陽,擊潰流民統帥姚襄。

3.謝玄.淝水之戰後北府軍在謝玄的領導下一度將戰線延伸到鄴城一帶。

4.劉裕.自朱元璋以前的北伐成就最高者,創造了“卻月陣”,同時也創造了“七分天下而有其四”的劉宋王朝。

桓溫堪稱文韜武略,為何數次北伐盡都失敗?淺析桓溫北伐失敗之因

雖然他們都力主北伐,可是四人所面對的形勢卻截然不同。首先是祖逖,祖逖北伐之時是北伐形勢最好的時候,他過江之時士兵很少,但是當時他有巨大的優勢:

1.當時西晉滅亡不久,百姓至少對當時的晉朝還有留戀,有利於收服人心。

2.當時河南之地沒有強敵,都是一個個塢堡主盤踞在那塊地盤之上,勢力大小各不相同,有助於祖逖各個擊破。

3.當時石勒在攻略河北和前趙打的不亦樂乎,根本管不了祖逖,給了他發展空間。

祖逖就在這種情況下收復了大片土地,無奈最後廟堂之爭讓祖逖北伐不得不終止。所以四人之中以祖逖的北伐最是可惜,而謝玄在淝水之戰後和祖逖一樣,前秦一朝敗北瞬間分崩離析,河南之地沒有什麼大勢力,謝玄趁著這大好時機收復了大片領土並趁機向黃河以北推進,一度打到了河北的鄴城。

到了劉裕時期,劉裕統一了南方各部開始銳意北伐,而北方政權當時除了北魏之外都在走下坡路,並且各大勢力也是相互攻伐,南燕甚至都已經到了崩潰邊緣。

桓溫堪稱文韜武略,為何數次北伐盡都失敗?淺析桓溫北伐失敗之因

上述三人北伐之時所面對的北方政權可以說都是分崩離析的,所以這就給他們北伐創造了便利,但是桓溫北伐之時所面對的形勢要嚴峻的多:

1.當時北方淪陷已經四十年了,對晉朝其實已經沒有很大的歸屬感了。

2.面對的兩個政權都不好惹,一個是冉冉上升的前秦,另外一個則是盡佔北方大半國土的前燕。

一個有完整體系完整秩序的政權對當時的桓溫來說是極其不利的,因為他們能夠很快的做出應對方案,而且前燕慕容恪堪稱是軍政一流的雙向人才。所以桓溫第一次北伐儘量避開他,轉向剛剛建立的前秦,前秦符健也是一隻狡猾的老狐狸,前秦雖然建立不久可也是蒸蒸日上,而且手下也是人才濟濟,所以這就是桓溫北伐的第一個原因。

桓溫所處時期,名將輩出

桓溫北伐之敗第二大因素,桓溫所處年代堪稱是名將輩出的時候,不知道是不是有意不讓桓溫建功立業,這一時期堪稱是群星璀璨,十六國時期鼎鼎大名的那些明君良相桓溫幾乎都和他們交過手,

桓溫堪稱文韜武略,為何數次北伐盡都失敗?淺析桓溫北伐失敗之因

前燕:被許多人冠名為“十六國第一名將”的慕容恪以及後來在枋頭之戰中打敗桓溫的慕容垂兄弟。有這兩兄弟在就註定了桓溫對前燕難有作為:一個帶領前燕走向強盛,另一個建立後燕,延續了政權。

前秦:首先是第一次北伐之時的前秦君主符健,他雖然可能比不上桓溫,但是能打下前秦的根基證明其也非泛泛之輩。接著是第三次北伐之時的符堅和王猛的前秦最佳組合,也正是他們打造了淝水之戰時的那個強大的前秦。

流民統帥:姚襄,在十六國時期在各大政權之間搖擺不定卻總能全身而退,堪稱狡詐如狐,也是後秦創建人姚萇的哥哥。

從上述的陣容可以看出桓溫北伐的時候他的對手的陣容有多麼的龐大。上述任何一個人在十六國時期堪稱是個中翹楚,碰上任何一個人其實都夠桓溫受的了,而他們都恰巧不巧的和桓溫處於同一時代,這造就了桓溫的悲劇也註定了其在滅成漢之後不能建立更加大的功勳。

桓溫堪稱文韜武略,為何數次北伐盡都失敗?淺析桓溫北伐失敗之因

朝堂之敗,舉世皆敵

不知道各位其實注意到沒有,桓溫北伐之時總是會面臨兩個問題:

1.兵力不足:其數次北伐的兵力最多時不過就五萬多人,還要分一部分出去作為偏師側擊敵人,主力部隊也就四萬多人左右(滅成漢僅僅一萬)。

2.軍糧不濟:第一次和第三次北伐其實都是因為軍糧不濟而不得不撤兵,兩次北伐都要打到對方的首都附近了,卻總是因為後勤補給不得不退兵,這就給了對手可乘之機。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其實是多方面的,一個是地利上的原因,桓溫兩次北伐走的是水路。當時水利工程還沒有很發達,河道狹窄,河流喘急。在地利方面桓溫根本不佔一點優勢,外加上桓溫本身就是客場作戰,一旦北伐失敗這些物資都會盡數歸於北方政權,這是桓溫本人不願意看到的,所以桓溫每次北伐之時也是採取的精兵政策,也是為了儘量減少損失。

桓溫堪稱文韜武略,為何數次北伐盡都失敗?淺析桓溫北伐失敗之因

另外一個原因也是很關鍵的,桓溫北伐時期堪稱是東晉朝堂鬥爭最激烈的時候,東晉門閥世家的政治註定了其只能偏安卻不能建功立業。這其實也有優點也有缺點:

優點是一旦北方的外部力量對他們的利益造成威脅之時,他們會為了保護自身的利益團結一致,比如淝水之戰時,在謝安的領導下各大世家都攜手抗擊前秦;但是缺點也很明顯,因為這種政治生態就導致他們不會允許內部有一個超級大的龐然大物威脅到他們的存在,因而他們不允許桓溫再建功立業,所以當冉閔向東晉求援之時他們為了制衡桓溫不允許桓溫出兵,在北伐之事上經常給桓溫使絆子。

很多人說冉閔危亡之時東晉不肯救援這其實是對的。至少桓溫其實已經看到了這絕佳的戰機了,所以他再三請求出兵北伐,但是一方面他剿滅成漢之後聲望日漸高漲,因此朝廷派殷浩來制約他;另一方面冉閔的國號是“魏”,司馬家本身就是篡的曹家的“魏”,這不是成心給人添堵嗎?也因此桓溫出兵的請求被駁回了。

就這樣冉閔最後只能在北方孤軍奮戰,最終身死慕容氏。而當時桓溫還有殷浩制約著,一旦他有所異動,朝廷的大軍便會從背後攻擊桓溫,桓溫就會腹背受敵,因此對於這種情況桓溫除了嘆息之外便只能按兵不動,畢竟他還是晉臣。

而且經過了“王敦之亂”、“蘇峻之亂”後,門閥世家對荊州的一舉一動方面可謂分外敏感,一方面他們手握重兵隨時可能割據自立;另一方面荊州地處長江上游,一旦手握重兵的強藩順流而下,那麼他們就是任人宰割的羔羊,將毫無抵抗之力。

而中央政權為了削弱荊州的力量可謂花招百出,比如將荊州一部分割出去另立江州、湘州。

這個舉動一方面可以達到削弱荊州的實力以便於他們更好的控制地方:另一方面也為揚州創造了一個緩衝地帶,至少有江州在前面擋著,可以為他們爭取時間。

"

東晉十六國時期這段歷史雖然是中國古代史上最黑暗的一面,但是這段歷史比之三國時期也是同樣很精彩。因為這時期也是名將輩出:有那“聞雞起舞”、“中流擊楫”的祖逖,也有那“東山再起”謝安,還有那“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劉裕劉寄奴。

但是有一個人在歷史上和曹操一樣褒貶不一,他就是桓溫。他說出的那句“縱不能流芳千古,也要遺臭萬年”可以看出他也是一個不安分的野心家。當然他雖然有野心可他也有很強的能力,他和志大才疏的庾氏兄弟不同,也和一心只想偏安江南的王導也不盡相同。桓溫主掌東晉期間,也是東晉北伐最多的時候,他一滅成漢,三伐中原。可是剿滅成漢之後,桓溫便開始走下坡路了,三次北伐除了第二次之外都沒有什麼大的作為。所以我們不得不疑問,這是為何呢?

桓溫堪稱文韜武略,為何數次北伐盡都失敗?淺析桓溫北伐失敗之因

北方政權已經穩固,桓溫已經難有作為

歷史上桓溫雖然三次北伐盡數失敗,但是不要因此否定他的功績。他其實也可以稱得上是文韜武略,只不過桓溫所處的年代堪稱是十六國時期最不容易北伐的時期。東晉時期各路梟雄雖然接連北伐,但是真正有能力並且能夠取得巨大成就的僅僅有以下四人:

1.祖逖.僅僅數千人孤軍奮戰,不靠朝廷的支援便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大片土地。

2.桓溫.第二次北伐收復了古都洛陽,擊潰流民統帥姚襄。

3.謝玄.淝水之戰後北府軍在謝玄的領導下一度將戰線延伸到鄴城一帶。

4.劉裕.自朱元璋以前的北伐成就最高者,創造了“卻月陣”,同時也創造了“七分天下而有其四”的劉宋王朝。

桓溫堪稱文韜武略,為何數次北伐盡都失敗?淺析桓溫北伐失敗之因

雖然他們都力主北伐,可是四人所面對的形勢卻截然不同。首先是祖逖,祖逖北伐之時是北伐形勢最好的時候,他過江之時士兵很少,但是當時他有巨大的優勢:

1.當時西晉滅亡不久,百姓至少對當時的晉朝還有留戀,有利於收服人心。

2.當時河南之地沒有強敵,都是一個個塢堡主盤踞在那塊地盤之上,勢力大小各不相同,有助於祖逖各個擊破。

3.當時石勒在攻略河北和前趙打的不亦樂乎,根本管不了祖逖,給了他發展空間。

祖逖就在這種情況下收復了大片土地,無奈最後廟堂之爭讓祖逖北伐不得不終止。所以四人之中以祖逖的北伐最是可惜,而謝玄在淝水之戰後和祖逖一樣,前秦一朝敗北瞬間分崩離析,河南之地沒有什麼大勢力,謝玄趁著這大好時機收復了大片領土並趁機向黃河以北推進,一度打到了河北的鄴城。

到了劉裕時期,劉裕統一了南方各部開始銳意北伐,而北方政權當時除了北魏之外都在走下坡路,並且各大勢力也是相互攻伐,南燕甚至都已經到了崩潰邊緣。

桓溫堪稱文韜武略,為何數次北伐盡都失敗?淺析桓溫北伐失敗之因

上述三人北伐之時所面對的北方政權可以說都是分崩離析的,所以這就給他們北伐創造了便利,但是桓溫北伐之時所面對的形勢要嚴峻的多:

1.當時北方淪陷已經四十年了,對晉朝其實已經沒有很大的歸屬感了。

2.面對的兩個政權都不好惹,一個是冉冉上升的前秦,另外一個則是盡佔北方大半國土的前燕。

一個有完整體系完整秩序的政權對當時的桓溫來說是極其不利的,因為他們能夠很快的做出應對方案,而且前燕慕容恪堪稱是軍政一流的雙向人才。所以桓溫第一次北伐儘量避開他,轉向剛剛建立的前秦,前秦符健也是一隻狡猾的老狐狸,前秦雖然建立不久可也是蒸蒸日上,而且手下也是人才濟濟,所以這就是桓溫北伐的第一個原因。

桓溫所處時期,名將輩出

桓溫北伐之敗第二大因素,桓溫所處年代堪稱是名將輩出的時候,不知道是不是有意不讓桓溫建功立業,這一時期堪稱是群星璀璨,十六國時期鼎鼎大名的那些明君良相桓溫幾乎都和他們交過手,

桓溫堪稱文韜武略,為何數次北伐盡都失敗?淺析桓溫北伐失敗之因

前燕:被許多人冠名為“十六國第一名將”的慕容恪以及後來在枋頭之戰中打敗桓溫的慕容垂兄弟。有這兩兄弟在就註定了桓溫對前燕難有作為:一個帶領前燕走向強盛,另一個建立後燕,延續了政權。

前秦:首先是第一次北伐之時的前秦君主符健,他雖然可能比不上桓溫,但是能打下前秦的根基證明其也非泛泛之輩。接著是第三次北伐之時的符堅和王猛的前秦最佳組合,也正是他們打造了淝水之戰時的那個強大的前秦。

流民統帥:姚襄,在十六國時期在各大政權之間搖擺不定卻總能全身而退,堪稱狡詐如狐,也是後秦創建人姚萇的哥哥。

從上述的陣容可以看出桓溫北伐的時候他的對手的陣容有多麼的龐大。上述任何一個人在十六國時期堪稱是個中翹楚,碰上任何一個人其實都夠桓溫受的了,而他們都恰巧不巧的和桓溫處於同一時代,這造就了桓溫的悲劇也註定了其在滅成漢之後不能建立更加大的功勳。

桓溫堪稱文韜武略,為何數次北伐盡都失敗?淺析桓溫北伐失敗之因

朝堂之敗,舉世皆敵

不知道各位其實注意到沒有,桓溫北伐之時總是會面臨兩個問題:

1.兵力不足:其數次北伐的兵力最多時不過就五萬多人,還要分一部分出去作為偏師側擊敵人,主力部隊也就四萬多人左右(滅成漢僅僅一萬)。

2.軍糧不濟:第一次和第三次北伐其實都是因為軍糧不濟而不得不撤兵,兩次北伐都要打到對方的首都附近了,卻總是因為後勤補給不得不退兵,這就給了對手可乘之機。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其實是多方面的,一個是地利上的原因,桓溫兩次北伐走的是水路。當時水利工程還沒有很發達,河道狹窄,河流喘急。在地利方面桓溫根本不佔一點優勢,外加上桓溫本身就是客場作戰,一旦北伐失敗這些物資都會盡數歸於北方政權,這是桓溫本人不願意看到的,所以桓溫每次北伐之時也是採取的精兵政策,也是為了儘量減少損失。

桓溫堪稱文韜武略,為何數次北伐盡都失敗?淺析桓溫北伐失敗之因

另外一個原因也是很關鍵的,桓溫北伐時期堪稱是東晉朝堂鬥爭最激烈的時候,東晉門閥世家的政治註定了其只能偏安卻不能建功立業。這其實也有優點也有缺點:

優點是一旦北方的外部力量對他們的利益造成威脅之時,他們會為了保護自身的利益團結一致,比如淝水之戰時,在謝安的領導下各大世家都攜手抗擊前秦;但是缺點也很明顯,因為這種政治生態就導致他們不會允許內部有一個超級大的龐然大物威脅到他們的存在,因而他們不允許桓溫再建功立業,所以當冉閔向東晉求援之時他們為了制衡桓溫不允許桓溫出兵,在北伐之事上經常給桓溫使絆子。

很多人說冉閔危亡之時東晉不肯救援這其實是對的。至少桓溫其實已經看到了這絕佳的戰機了,所以他再三請求出兵北伐,但是一方面他剿滅成漢之後聲望日漸高漲,因此朝廷派殷浩來制約他;另一方面冉閔的國號是“魏”,司馬家本身就是篡的曹家的“魏”,這不是成心給人添堵嗎?也因此桓溫出兵的請求被駁回了。

就這樣冉閔最後只能在北方孤軍奮戰,最終身死慕容氏。而當時桓溫還有殷浩制約著,一旦他有所異動,朝廷的大軍便會從背後攻擊桓溫,桓溫就會腹背受敵,因此對於這種情況桓溫除了嘆息之外便只能按兵不動,畢竟他還是晉臣。

而且經過了“王敦之亂”、“蘇峻之亂”後,門閥世家對荊州的一舉一動方面可謂分外敏感,一方面他們手握重兵隨時可能割據自立;另一方面荊州地處長江上游,一旦手握重兵的強藩順流而下,那麼他們就是任人宰割的羔羊,將毫無抵抗之力。

而中央政權為了削弱荊州的力量可謂花招百出,比如將荊州一部分割出去另立江州、湘州。

這個舉動一方面可以達到削弱荊州的實力以便於他們更好的控制地方:另一方面也為揚州創造了一個緩衝地帶,至少有江州在前面擋著,可以為他們爭取時間。

桓溫堪稱文韜武略,為何數次北伐盡都失敗?淺析桓溫北伐失敗之因

桓溫北伐時期一方面他要防著蹂躪北方的異族,但是另外一方面他卻也不得不留下一部分人馬時時刻刻防守著門閥世家在他背後對他捅刀子。所以這就造就了之前講的兩個原因:

1.糧食的運輸只能靠自己來解決,並不能寄希望於後方的門閥世家,但是水路不通造就了一旦軍糧不足只能後撤。

2.不能把荊州之兵盡數拉出去北伐,荊州地大物博,所以駐紮在荊州的可用之兵起碼在十萬朝上,但是這十萬多人起碼得撥出一半人駐紮在荊州本土按兵不動,桓溫防著的就是揚州的東晉朝廷。

第三次北伐之時郗超勸他等物資糧草都籌備完畢之後再行北伐之時他毫不猶豫的拒絕了:一方面他當時年齡已經很大了,他已經耗不起了;另一方面他也不放心遠在揚州的世族們,一旦日子久了必然生變。

這就註定了桓溫的北伐其實還沒開始就已經輸了,廟堂之敗已經註定了他再難有所作為。他的對手是團結一心,而他不但要時時刻刻防著前面的敵人也要防著背後的敵人,這個背後的敵人就是遠在南方的東晉政權。可以說桓溫三次北伐都是孤軍奮戰,除了自身所佔據的荊州之外,周遭全都是敵人,只不過一個是明面上的敵人,另一個則是背地裡的。

"

東晉十六國時期這段歷史雖然是中國古代史上最黑暗的一面,但是這段歷史比之三國時期也是同樣很精彩。因為這時期也是名將輩出:有那“聞雞起舞”、“中流擊楫”的祖逖,也有那“東山再起”謝安,還有那“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劉裕劉寄奴。

但是有一個人在歷史上和曹操一樣褒貶不一,他就是桓溫。他說出的那句“縱不能流芳千古,也要遺臭萬年”可以看出他也是一個不安分的野心家。當然他雖然有野心可他也有很強的能力,他和志大才疏的庾氏兄弟不同,也和一心只想偏安江南的王導也不盡相同。桓溫主掌東晉期間,也是東晉北伐最多的時候,他一滅成漢,三伐中原。可是剿滅成漢之後,桓溫便開始走下坡路了,三次北伐除了第二次之外都沒有什麼大的作為。所以我們不得不疑問,這是為何呢?

桓溫堪稱文韜武略,為何數次北伐盡都失敗?淺析桓溫北伐失敗之因

北方政權已經穩固,桓溫已經難有作為

歷史上桓溫雖然三次北伐盡數失敗,但是不要因此否定他的功績。他其實也可以稱得上是文韜武略,只不過桓溫所處的年代堪稱是十六國時期最不容易北伐的時期。東晉時期各路梟雄雖然接連北伐,但是真正有能力並且能夠取得巨大成就的僅僅有以下四人:

1.祖逖.僅僅數千人孤軍奮戰,不靠朝廷的支援便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大片土地。

2.桓溫.第二次北伐收復了古都洛陽,擊潰流民統帥姚襄。

3.謝玄.淝水之戰後北府軍在謝玄的領導下一度將戰線延伸到鄴城一帶。

4.劉裕.自朱元璋以前的北伐成就最高者,創造了“卻月陣”,同時也創造了“七分天下而有其四”的劉宋王朝。

桓溫堪稱文韜武略,為何數次北伐盡都失敗?淺析桓溫北伐失敗之因

雖然他們都力主北伐,可是四人所面對的形勢卻截然不同。首先是祖逖,祖逖北伐之時是北伐形勢最好的時候,他過江之時士兵很少,但是當時他有巨大的優勢:

1.當時西晉滅亡不久,百姓至少對當時的晉朝還有留戀,有利於收服人心。

2.當時河南之地沒有強敵,都是一個個塢堡主盤踞在那塊地盤之上,勢力大小各不相同,有助於祖逖各個擊破。

3.當時石勒在攻略河北和前趙打的不亦樂乎,根本管不了祖逖,給了他發展空間。

祖逖就在這種情況下收復了大片土地,無奈最後廟堂之爭讓祖逖北伐不得不終止。所以四人之中以祖逖的北伐最是可惜,而謝玄在淝水之戰後和祖逖一樣,前秦一朝敗北瞬間分崩離析,河南之地沒有什麼大勢力,謝玄趁著這大好時機收復了大片領土並趁機向黃河以北推進,一度打到了河北的鄴城。

到了劉裕時期,劉裕統一了南方各部開始銳意北伐,而北方政權當時除了北魏之外都在走下坡路,並且各大勢力也是相互攻伐,南燕甚至都已經到了崩潰邊緣。

桓溫堪稱文韜武略,為何數次北伐盡都失敗?淺析桓溫北伐失敗之因

上述三人北伐之時所面對的北方政權可以說都是分崩離析的,所以這就給他們北伐創造了便利,但是桓溫北伐之時所面對的形勢要嚴峻的多:

1.當時北方淪陷已經四十年了,對晉朝其實已經沒有很大的歸屬感了。

2.面對的兩個政權都不好惹,一個是冉冉上升的前秦,另外一個則是盡佔北方大半國土的前燕。

一個有完整體系完整秩序的政權對當時的桓溫來說是極其不利的,因為他們能夠很快的做出應對方案,而且前燕慕容恪堪稱是軍政一流的雙向人才。所以桓溫第一次北伐儘量避開他,轉向剛剛建立的前秦,前秦符健也是一隻狡猾的老狐狸,前秦雖然建立不久可也是蒸蒸日上,而且手下也是人才濟濟,所以這就是桓溫北伐的第一個原因。

桓溫所處時期,名將輩出

桓溫北伐之敗第二大因素,桓溫所處年代堪稱是名將輩出的時候,不知道是不是有意不讓桓溫建功立業,這一時期堪稱是群星璀璨,十六國時期鼎鼎大名的那些明君良相桓溫幾乎都和他們交過手,

桓溫堪稱文韜武略,為何數次北伐盡都失敗?淺析桓溫北伐失敗之因

前燕:被許多人冠名為“十六國第一名將”的慕容恪以及後來在枋頭之戰中打敗桓溫的慕容垂兄弟。有這兩兄弟在就註定了桓溫對前燕難有作為:一個帶領前燕走向強盛,另一個建立後燕,延續了政權。

前秦:首先是第一次北伐之時的前秦君主符健,他雖然可能比不上桓溫,但是能打下前秦的根基證明其也非泛泛之輩。接著是第三次北伐之時的符堅和王猛的前秦最佳組合,也正是他們打造了淝水之戰時的那個強大的前秦。

流民統帥:姚襄,在十六國時期在各大政權之間搖擺不定卻總能全身而退,堪稱狡詐如狐,也是後秦創建人姚萇的哥哥。

從上述的陣容可以看出桓溫北伐的時候他的對手的陣容有多麼的龐大。上述任何一個人在十六國時期堪稱是個中翹楚,碰上任何一個人其實都夠桓溫受的了,而他們都恰巧不巧的和桓溫處於同一時代,這造就了桓溫的悲劇也註定了其在滅成漢之後不能建立更加大的功勳。

桓溫堪稱文韜武略,為何數次北伐盡都失敗?淺析桓溫北伐失敗之因

朝堂之敗,舉世皆敵

不知道各位其實注意到沒有,桓溫北伐之時總是會面臨兩個問題:

1.兵力不足:其數次北伐的兵力最多時不過就五萬多人,還要分一部分出去作為偏師側擊敵人,主力部隊也就四萬多人左右(滅成漢僅僅一萬)。

2.軍糧不濟:第一次和第三次北伐其實都是因為軍糧不濟而不得不撤兵,兩次北伐都要打到對方的首都附近了,卻總是因為後勤補給不得不退兵,這就給了對手可乘之機。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其實是多方面的,一個是地利上的原因,桓溫兩次北伐走的是水路。當時水利工程還沒有很發達,河道狹窄,河流喘急。在地利方面桓溫根本不佔一點優勢,外加上桓溫本身就是客場作戰,一旦北伐失敗這些物資都會盡數歸於北方政權,這是桓溫本人不願意看到的,所以桓溫每次北伐之時也是採取的精兵政策,也是為了儘量減少損失。

桓溫堪稱文韜武略,為何數次北伐盡都失敗?淺析桓溫北伐失敗之因

另外一個原因也是很關鍵的,桓溫北伐時期堪稱是東晉朝堂鬥爭最激烈的時候,東晉門閥世家的政治註定了其只能偏安卻不能建功立業。這其實也有優點也有缺點:

優點是一旦北方的外部力量對他們的利益造成威脅之時,他們會為了保護自身的利益團結一致,比如淝水之戰時,在謝安的領導下各大世家都攜手抗擊前秦;但是缺點也很明顯,因為這種政治生態就導致他們不會允許內部有一個超級大的龐然大物威脅到他們的存在,因而他們不允許桓溫再建功立業,所以當冉閔向東晉求援之時他們為了制衡桓溫不允許桓溫出兵,在北伐之事上經常給桓溫使絆子。

很多人說冉閔危亡之時東晉不肯救援這其實是對的。至少桓溫其實已經看到了這絕佳的戰機了,所以他再三請求出兵北伐,但是一方面他剿滅成漢之後聲望日漸高漲,因此朝廷派殷浩來制約他;另一方面冉閔的國號是“魏”,司馬家本身就是篡的曹家的“魏”,這不是成心給人添堵嗎?也因此桓溫出兵的請求被駁回了。

就這樣冉閔最後只能在北方孤軍奮戰,最終身死慕容氏。而當時桓溫還有殷浩制約著,一旦他有所異動,朝廷的大軍便會從背後攻擊桓溫,桓溫就會腹背受敵,因此對於這種情況桓溫除了嘆息之外便只能按兵不動,畢竟他還是晉臣。

而且經過了“王敦之亂”、“蘇峻之亂”後,門閥世家對荊州的一舉一動方面可謂分外敏感,一方面他們手握重兵隨時可能割據自立;另一方面荊州地處長江上游,一旦手握重兵的強藩順流而下,那麼他們就是任人宰割的羔羊,將毫無抵抗之力。

而中央政權為了削弱荊州的力量可謂花招百出,比如將荊州一部分割出去另立江州、湘州。

這個舉動一方面可以達到削弱荊州的實力以便於他們更好的控制地方:另一方面也為揚州創造了一個緩衝地帶,至少有江州在前面擋著,可以為他們爭取時間。

桓溫堪稱文韜武略,為何數次北伐盡都失敗?淺析桓溫北伐失敗之因

桓溫北伐時期一方面他要防著蹂躪北方的異族,但是另外一方面他卻也不得不留下一部分人馬時時刻刻防守著門閥世家在他背後對他捅刀子。所以這就造就了之前講的兩個原因:

1.糧食的運輸只能靠自己來解決,並不能寄希望於後方的門閥世家,但是水路不通造就了一旦軍糧不足只能後撤。

2.不能把荊州之兵盡數拉出去北伐,荊州地大物博,所以駐紮在荊州的可用之兵起碼在十萬朝上,但是這十萬多人起碼得撥出一半人駐紮在荊州本土按兵不動,桓溫防著的就是揚州的東晉朝廷。

第三次北伐之時郗超勸他等物資糧草都籌備完畢之後再行北伐之時他毫不猶豫的拒絕了:一方面他當時年齡已經很大了,他已經耗不起了;另一方面他也不放心遠在揚州的世族們,一旦日子久了必然生變。

這就註定了桓溫的北伐其實還沒開始就已經輸了,廟堂之敗已經註定了他再難有所作為。他的對手是團結一心,而他不但要時時刻刻防著前面的敵人也要防著背後的敵人,這個背後的敵人就是遠在南方的東晉政權。可以說桓溫三次北伐都是孤軍奮戰,除了自身所佔據的荊州之外,周遭全都是敵人,只不過一個是明面上的敵人,另一個則是背地裡的。

桓溫堪稱文韜武略,為何數次北伐盡都失敗?淺析桓溫北伐失敗之因

筆者的看法

筆者看來桓溫北伐之敗最主要的還是東晉朝堂對他的制約:

他的軍事才華可能不如他同時期的慕容兄弟,但是慕容兄弟真的想要輕易擊敗他絕非一件簡單的事。枋頭之戰和慕容垂的對決就可以看出,面對桓溫這支狡猾的老狐狸就是大名鼎鼎的慕容垂也不得不小心謹慎,否則慘敗的就是他了。

名將之間的對決往往都是見招拆招,他們並非說直接就互相廝殺,而是先戰略相持,然後見招拆招,看誰先露出破綻然後一擊即中一戰打垮他。

他所面對的形勢也的確比劉裕等人所要複雜的多,第一次北伐之時如果東晉政權能夠全力支持他,或許就不會有後來的淝水之戰了。

桓溫雖然有野心但是他也是屬於那種渴望建功立業之人,東晉對他的再三掣肘也漸漸的令他對這個朝廷失望了,所以這就造就了後來的桓溫欲取而代之司馬氏。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