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簡明:越南如何成功抵抗元朝鐵騎

(蒙古鐵騎/來自網絡)

元憲宗蒙哥伐宋的戰略方向非常清晰,那就是從漠北遊牧族群千年以來所熟悉的道路,先發兵到遊牧與農耕的結合部之一河西走廊,然後進行集結和補給後,一路南下,穿越遊牧與農耕交錯地區即今天的四川、重慶,然後攻擊那時的大理國,進而攻佔南宋藩屬之一的交趾(今越南北部),另一路則從傳統的中原地區一路南下,然後兩路夾擊,形成對南宋的合擊態勢。

佔領大理國的核心雲南,為何還要繼續南下佔領交趾呢?

這正是蒙哥的高明之處,也是蒙古人一貫注重偵查的成果。

唐代以後是五代十國,接著契丹、女真、党項等族群南下建立政權,遼、金壓迫北疆,西夏阻斷中亞,俱橫亙在古老陸上絲綢之路上,使得中原與西亞、歐洲的貿易凋零。

到南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異軍崛起,中國南部沿海的泉州港、廣州港和交趾成為著名的商貿大都會和物資集散地。

發展海外貿易是南宋高宗的決策。在金兀朮率領金軍攻擊下,高宗趙構一度倉皇逃奔於溫州外海,在那裡他發現“市舶之利最厚,所得動以百萬計”,於是回到臨安安頓後,便堅決發展海上貿易。

直至南宋末年,海上絲綢之路上都為宋廷帶來鉅額貿易順差,連宋朝貨幣都成為東南亞和非洲的硬通貨,宋人張方平說:“錢本中國之貨,今乃與四夷共用”。

此言不虛,近年來,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波斯灣、阿拉伯半島、中南半島等地出土或出水了大量宋錢,製作精良、信用良好的宋錢,被當時的日本人視為“鎮國之寶”。

在南宋的國家財政收入中,傳統意義上的田賦、鹽稅等均“退居二線”,進出口貿易稅收佔到了很大比例。

越南北部無疑也從巨大的海上貿易中得到豐厚的回報,所以當時的越南陳朝政府從文化上、經濟上、政策上,幾乎都是照搬南宋。

因此,蒙軍既對交趾等地的財富虎視眈眈,更對南宋充滿了渴望。

在俘獲大理國王段智興以後,在遣使勸降交趾被拒之後,1257年,兀良合臺率領蒙軍三萬入侵安南,揭開了蒙古帝國與陳朝激戰的序幕。

這是安南軍隊首次在戰場面對全世界最強大的蒙古軍隊,雖然擺出了步象騎兵的混合陣勢,仍被兀良合臺擊潰。

蒙軍趁勢進入陳朝首都升龍(今河內),卻只得到一座空城。在越南人堅壁清野下,蒙軍僅僅呆了九天,就被暑熱擊垮,加之糧食已盡,蒙軍被迫撤軍,一路上又遭到交趾地方武裝的多次偷襲,疲憊不堪狀難以言表。

蒙軍本來按照既定策略,在交趾很注重軍紀,所到之處並不像在中原或中亞等地方那樣肆意劫掠,但是,這種自我約束,反倒被交趾的百姓戲稱為“佛賊”。

一向所向披靡的蒙軍,竟然在看似弱不禁風、不堪一擊的交趾陳朝那裡大敗而歸,當然是一件極其尷尬的事情,後世的交趾陳仁宗,極為得意地為此寫詩云:“白髮老頭兵,常談元豐事。”

隨後20餘年,憲宗蒙哥和世祖忽必烈主要精力在對宋作戰,而一時無暇顧及交趾。

1279年崖山會戰後,南宋政權徹底滅亡,世祖騰出手來,決心將交趾再次納入中原疆域體系。

1285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以忽必烈第九子脫歡為主帥,西夏降將李恆為副帥的元朝大軍,兵分六路南下進攻交趾。吸取上次失敗的教訓,此番元軍專門配備了熟悉山地作戰和水網地區作戰的兵力,同時在後勤補給方面也有加強。

據越南方面史書記載:此次元軍出動兵力達50萬人。

戰爭的結局再次讓所有人始料不及:在正規軍作戰中,元軍輕易地擊潰了陳朝軍隊,並再次佔領升龍,但安南軍“雖數敗散,然增兵轉多”,“(元)軍睏乏,死傷亦眾,蒙古軍馬亦不能施其技”。再次情形下,主帥脫歡決定於當年五月撤兵,但交趾人故伎重演,不斷偷襲伏擊元軍,以至於副帥李恆膝中毒箭,歸國後毒發身亡,主帥脫歡本人則一路躲避於銅管裡,讓士兵護送和抬著,這才僥倖免死,回到國內。

忽必烈勃然大怒,畢竟蒙元軍隊何時受過如此“奇恥大辱”,於是再次集中江淮、江西、湖廣三省蒙漢軍7萬,配備艦船500艘,另輔以擅長叢林山地作戰的雲南精兵6000人、黎族兵1.5萬人於1287年12月,兵分三路進攻交趾,主帥依然是脫歡。

從廣西、雲南方向進發的是漢人、西南夷步兵和蒙古騎兵,水軍則從海路沿著白藤江(鄰近越南北部下龍灣的入海口)進犯,陳朝軍隊又一次採取誘敵深入策略,主動棄守升龍城而各地堅壁清野;在白藤江方向,交趾人砍伐樹木並削尖後插入江中,當元軍戰艦進入白藤江時,利用潮水下落之際,交趾人突然出其不意發動猛攻,把元軍船隻驅至暗樁水域,致使元軍艦船多數被木樁撞穿,交趾人趁機登船全殲元軍水軍,越南史書稱此為“白藤江大捷”。

三戰交趾皆墨,不僅沒有徵服該地,也沒有獲得預期中的財富,於元廷大掃顏面,忽必烈震怒之下,意欲再次征伐,怎奈西北諸王叛亂不減,中原各地群起抗爭,無奈只好先“忍了”,到忽必烈駕崩、元成宗繼位後,後者果斷取消了勞民傷財、勞而無功的征伐交趾戰爭。

同樣是蒙元軍隊,為何對付其他軍隊都所向披靡?為何在征伐與交趾類似地貌的嶺南地區也沒有問題,而到了交趾卻步履維艱、寸步難行呢?

很多人對此都進行過深入分析和探究。

"
簡明:越南如何成功抵抗元朝鐵騎

(蒙古鐵騎/來自網絡)

元憲宗蒙哥伐宋的戰略方向非常清晰,那就是從漠北遊牧族群千年以來所熟悉的道路,先發兵到遊牧與農耕的結合部之一河西走廊,然後進行集結和補給後,一路南下,穿越遊牧與農耕交錯地區即今天的四川、重慶,然後攻擊那時的大理國,進而攻佔南宋藩屬之一的交趾(今越南北部),另一路則從傳統的中原地區一路南下,然後兩路夾擊,形成對南宋的合擊態勢。

佔領大理國的核心雲南,為何還要繼續南下佔領交趾呢?

這正是蒙哥的高明之處,也是蒙古人一貫注重偵查的成果。

唐代以後是五代十國,接著契丹、女真、党項等族群南下建立政權,遼、金壓迫北疆,西夏阻斷中亞,俱橫亙在古老陸上絲綢之路上,使得中原與西亞、歐洲的貿易凋零。

到南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異軍崛起,中國南部沿海的泉州港、廣州港和交趾成為著名的商貿大都會和物資集散地。

發展海外貿易是南宋高宗的決策。在金兀朮率領金軍攻擊下,高宗趙構一度倉皇逃奔於溫州外海,在那裡他發現“市舶之利最厚,所得動以百萬計”,於是回到臨安安頓後,便堅決發展海上貿易。

直至南宋末年,海上絲綢之路上都為宋廷帶來鉅額貿易順差,連宋朝貨幣都成為東南亞和非洲的硬通貨,宋人張方平說:“錢本中國之貨,今乃與四夷共用”。

此言不虛,近年來,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波斯灣、阿拉伯半島、中南半島等地出土或出水了大量宋錢,製作精良、信用良好的宋錢,被當時的日本人視為“鎮國之寶”。

在南宋的國家財政收入中,傳統意義上的田賦、鹽稅等均“退居二線”,進出口貿易稅收佔到了很大比例。

越南北部無疑也從巨大的海上貿易中得到豐厚的回報,所以當時的越南陳朝政府從文化上、經濟上、政策上,幾乎都是照搬南宋。

因此,蒙軍既對交趾等地的財富虎視眈眈,更對南宋充滿了渴望。

在俘獲大理國王段智興以後,在遣使勸降交趾被拒之後,1257年,兀良合臺率領蒙軍三萬入侵安南,揭開了蒙古帝國與陳朝激戰的序幕。

這是安南軍隊首次在戰場面對全世界最強大的蒙古軍隊,雖然擺出了步象騎兵的混合陣勢,仍被兀良合臺擊潰。

蒙軍趁勢進入陳朝首都升龍(今河內),卻只得到一座空城。在越南人堅壁清野下,蒙軍僅僅呆了九天,就被暑熱擊垮,加之糧食已盡,蒙軍被迫撤軍,一路上又遭到交趾地方武裝的多次偷襲,疲憊不堪狀難以言表。

蒙軍本來按照既定策略,在交趾很注重軍紀,所到之處並不像在中原或中亞等地方那樣肆意劫掠,但是,這種自我約束,反倒被交趾的百姓戲稱為“佛賊”。

一向所向披靡的蒙軍,竟然在看似弱不禁風、不堪一擊的交趾陳朝那裡大敗而歸,當然是一件極其尷尬的事情,後世的交趾陳仁宗,極為得意地為此寫詩云:“白髮老頭兵,常談元豐事。”

隨後20餘年,憲宗蒙哥和世祖忽必烈主要精力在對宋作戰,而一時無暇顧及交趾。

1279年崖山會戰後,南宋政權徹底滅亡,世祖騰出手來,決心將交趾再次納入中原疆域體系。

1285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以忽必烈第九子脫歡為主帥,西夏降將李恆為副帥的元朝大軍,兵分六路南下進攻交趾。吸取上次失敗的教訓,此番元軍專門配備了熟悉山地作戰和水網地區作戰的兵力,同時在後勤補給方面也有加強。

據越南方面史書記載:此次元軍出動兵力達50萬人。

戰爭的結局再次讓所有人始料不及:在正規軍作戰中,元軍輕易地擊潰了陳朝軍隊,並再次佔領升龍,但安南軍“雖數敗散,然增兵轉多”,“(元)軍睏乏,死傷亦眾,蒙古軍馬亦不能施其技”。再次情形下,主帥脫歡決定於當年五月撤兵,但交趾人故伎重演,不斷偷襲伏擊元軍,以至於副帥李恆膝中毒箭,歸國後毒發身亡,主帥脫歡本人則一路躲避於銅管裡,讓士兵護送和抬著,這才僥倖免死,回到國內。

忽必烈勃然大怒,畢竟蒙元軍隊何時受過如此“奇恥大辱”,於是再次集中江淮、江西、湖廣三省蒙漢軍7萬,配備艦船500艘,另輔以擅長叢林山地作戰的雲南精兵6000人、黎族兵1.5萬人於1287年12月,兵分三路進攻交趾,主帥依然是脫歡。

從廣西、雲南方向進發的是漢人、西南夷步兵和蒙古騎兵,水軍則從海路沿著白藤江(鄰近越南北部下龍灣的入海口)進犯,陳朝軍隊又一次採取誘敵深入策略,主動棄守升龍城而各地堅壁清野;在白藤江方向,交趾人砍伐樹木並削尖後插入江中,當元軍戰艦進入白藤江時,利用潮水下落之際,交趾人突然出其不意發動猛攻,把元軍船隻驅至暗樁水域,致使元軍艦船多數被木樁撞穿,交趾人趁機登船全殲元軍水軍,越南史書稱此為“白藤江大捷”。

三戰交趾皆墨,不僅沒有徵服該地,也沒有獲得預期中的財富,於元廷大掃顏面,忽必烈震怒之下,意欲再次征伐,怎奈西北諸王叛亂不減,中原各地群起抗爭,無奈只好先“忍了”,到忽必烈駕崩、元成宗繼位後,後者果斷取消了勞民傷財、勞而無功的征伐交趾戰爭。

同樣是蒙元軍隊,為何對付其他軍隊都所向披靡?為何在征伐與交趾類似地貌的嶺南地區也沒有問題,而到了交趾卻步履維艱、寸步難行呢?

很多人對此都進行過深入分析和探究。

簡明:越南如何成功抵抗元朝鐵騎

(詳見拙作)

首先,人們公認交趾統治者陳朝皇帝等人具有無比堅定的抵抗意志,也有非常切合實際、實踐也證明具有很好效果的策略,那就是“讓開大路,佔領兩廂”,充分發揮越南比嶺南更加複雜的地形地貌特點,讓元軍的優勢如快馬、強悍的集群作戰優勢等,統統在交趾化為烏有;另一方面,陳朝朝廷下令“凡國內郡縣假有外寇至,當死戰;或力不敵,許于山澤逃竄,不得迎降”。

其次,是交趾特殊而惡劣的氣候條件,極大破壞了元軍的戰鬥力,而陳朝軍民恰恰是將這種特點完美地化為他們的優勢。據《多桑蒙古史》記載,元軍第一次攻打交趾時,由於“熱不能堪,班師”;第二次攻打時,因“盛夏霖潦,軍中疾作,死傷者眾”;第三次進犯時,又是“(元)軍中將士多被疫不能進”。我們知道,交趾地區屬熱帶季風氣候,全年氣溫高,溼度極大,全年只有旱季、雨季兩季,與中原地區四季分明形成鮮明對比。交趾大部分地區每年五月至十月為雨季,十一月至次年四月為旱季。雨季,交趾到處泥濘, 行軍打仗,就是一般旅行交通都很困難;旱季,則豔陽高照,溼熱難耐,稍不注意便中暑或者被瘴氣薰倒,總體而言,較之中國華南的氣候差了不是一星半點兒。

在這種惡劣條件下,軍事行動一旦被拖至雨季,瘟疫肆虐,簡直無法面對,而蒙元軍隊也的確吃盡了這種苦頭。

第三,兵民是勝利之本。元朝自伐宋其間,首先南宋皇室因承平日久,過慣了舒適生活,就沒有交趾陳朝皇室那樣堅定的抵抗信念,因此必然會影響各級對蒙元的抗爭;南宋奸相賈似道長期當政,給抗擊蒙元造成的巨大破壞性無法衡量,而交趾沒有這樣的“內賊”;第三,大量北方漢人成為蒙元軍隊的幫凶,他們與南宋漢人同文同種,讓南宋防不勝防,而交趾則不然,儘管自認為是“小中華”,也自認為是炎帝子裔,但畢竟從五代十國起已經不再是中原郡縣,而開始獨立發展進程,加之有自己獨立的口語和地方習俗系統,亦加之對蒙元的殘暴已非常瞭解,因此不惜任何代價都要堅決抗爭到底,因此形成全民皆兵、全民抗戰的態勢。

參考文獻:

1、《元史》

2、《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

3、《黃金家族—成吉思汗和他的繼承者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