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大理學家真德秀“秀”長沙

南宋大理學家真德秀,作為潭州知府,在長沙任上以“廉仁公勤”四個字約束和激勵部下,惠政涉及方方面面,是“真的秀”,“秀真的”!

南宋大理學家 真德秀“秀”長沙

奉榮梅 /文

一個週末,在繁華的長沙城南南門口,我在長沙名校長郡中學南門前彷徨,尋訪七百多年前西山先生祠的遺蹟。

史載,西山先生祠在天妃宮側。西湖路人行天橋邊,曾是天妃宮的所在,如今成了一家立體停車場,只有兩株合抱的樟樹,似乎還留存了一點古意。十餘年前,我曾來此尋訪過天妃宮和文廟的遺址,尚有一間簡陋民房,設有香爐,牆上刻著“天妃宮”的字樣,門邊有對聯“大千世界,不二法門”,門內還有“大雄寶殿”幾個字,殿宇後側是一面危牆。

這座袖珍寺廟,曾在人煙稠密的鬧市頑強地靜守著方寸香火,供香客進香祈福,祈求百姓最需要的平安、發財和長壽。天妃宮原名玉泉寺,建於明初,清雍正九年(1731)湖廣佈政使張鳳儀主持修繕後,改名天妃宮,玉泉寺已遷建書院南路,有了更大的空間。

1——

西山先生祠故址作為參照物的天妃宮遷走了,也就無法覓得一絲古祠的物質氣息。我就像回到七百九十多年前的南宋時代,在南門口的小巷子裡穿行,捕捉一絲潭州知府西山先生真德秀的足跡。宋代長沙城市的規模比唐五代更為擴大,其城垣直至清末也沒有被超過,城內已打破坊市界限,商業繁榮,人口稠密,蔚然而為“湖湘一大都會”。

南門口一帶舊時曾為長沙府署駐地、潭州州學、學院衙門所在,因此街巷的名字都滿是文氣,諸如登仁橋、學院巷、西文廟坪巷、學宮門正街、修文街等。而在1938年的“文夕”大火前,南門口古蹟甚多,除天妃宮、西山祠外,還有長沙府學宮、學院衙門、韓公祠、韓玄墓等。天妃宮遺址小巷名登仁橋,原名登瀛橋,是通往學院衙門的石橋,就是學士登瀛州之意。拐進登仁橋西側小巷,即是南牆灣,西行幾百米的北側是學院街,一路摩肩接踵的低矮民房,把巷子的天空擠壓成窄窄的一線,窄小的門面都是泡菜、麻辣燙小攤和髮廊、服飾店等。

我的腳步停留在文廟坪小學門口,惦記著十多年前我曾在校園裡見到過的一對石象。高大的梧桐一地落葉,一株石榴樹掛滿了紅紅的石榴,一片廋竹長成了與東邊緊逼的民房隔離的綠色圍牆,一路尋找過去,在後面的教學樓前,見到兩尊石象,這是當年長沙府學宮的遺物。石象五六十釐米高,風雨的侵蝕,面目已有些模糊,特別是右邊石象的損毀更嚴重,小象鼻子不見了,左腿也已缺失。

在院子裡,還見到三根長條石塊被支撐作凳子,有些年份,像是學宮的遺物,在另一棟教學樓後面還有方的、圓的大大小小七尊麻石柱礎一路排行。這些粗大的柱礎和長條石,可以想見當年學宮的恢弘氣勢。這些沾滿古代湖湘士子孜孜求學氣息的石頭,數百年來仍舊被文廟坪小學的學童攀爬、撫摸,用童稚的朗朗書聲浸染它們,將幾步之遙的紅塵市聲隔絕在外,也是它們最好的歸宿吧。

當望見那翹簷巍聳的牌樓時,就知我尋覓的刻有真德秀的《潭州大成殿記》的文廟坪牌樓到了。高約十米的牌樓,四柱三間重簷,花崗石質,始建於明代,1866年重建,為長沙府學宮遺物,也是“文夕”大火後長沙倖存的為數不多的文物,因為後來陸續建了很多民房,把牌樓夾在中間,才躲過了文革“破四舊”的劫難,幸然留存至今。

牌坊正門額坊的上刻“道冠古今”,背面是“賢關”,坊柱上雕刻著“二龍戲珠”“獅子繡球”以及麒麟、卷草等圖樣和紋飾,龍頭魚身吻獸簇擁著中心的葫蘆在重簷上兀立,雕琢精細。東側還有另一塊與之相對的“德配天地”花崗岩石坊,大約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被毀掉。

在牌坊廣場東側的文化牆左側,我終於找到了真德秀的《潭州大成殿記》,這雖是近年新刻,但畢竟是西山先生的文脈,是他遺留湖湘著名的詩文之一。《潭州大成殿記》所描述是久遠的宋時學宮重建後恢弘景象:“厚重鎮俗如嶽之弗搖,清明鑑物如湘之不波”“徹其陪廈,敞為新宮,凡二十有六楹,昔之暗鬱,倏焉亢爽”“宮牆外內巍然煥然”“甓舊路,復射圃”……

北宋治平元年(1064),潭州知州吳仲復改廟學為州學,王安石欣然賦詩《潭州新學》相賀,這就是長沙府最早的高等學校。宋代州學曾多次擴修,規模最大的一次是在紹定元年(1228),由知州、資政閣學士曾效序主持。當大成殿修復擴建告成之後,作為前任的真德秀,已是享有盛名的大理學家,為之作記《潭州大成殿記》。

學宮歷經元、明、清,多次遭戰火焚燬復修、增建。相鄰刻著清代劉弘化的《長沙府修學記》,在牆的右側鑲嵌著“長沙府學宮圖”和“長沙府學宮遺址”,學宮圖兩側是宋代理學家朱熹的“忠孝廉節”四個大字。“學宮圖”再現的是清同治年間學宮的歷史風貌。

有遊人一邊誦讀牆上真德秀的《潭州大成殿記》,一邊好奇地問,這姓真的是個什麼人物呢?斜靠背椅與街坊喝茶扯閒談的一位爹爹,隨口答道:真德秀是宋朝長沙的知府,很有學問的。

2——

那個長沙爹爹沒說錯,真德秀是很有學問,他在南宋理學的地位毋庸置疑,他在南宋政治舞臺上還真“秀”出了高潮。

真德秀(1178—1235),是南宋的大理學家、教育家,字景元,號西山,浦城(今屬福建)人,慶元五年進士,官至戶部尚書、參知政事,逝後被贈為銀青光祿大夫。嘉定十五年(1222)真德秀以寶謨閣待制、荊湖南路安撫使知潭州(即長沙),直到嘉定十七年十二月離任。他是南宋繼朱熹之後,與魏了翁齊名的朝野聲望很高的學者,著述甚豐,有《星沙集志》《西山集》等。真德秀深得理宗皇帝的信任,以侍讀身份,講明理學,打動皇帝的心,使得理學在皇帝的倡導下,獲取了正宗地位。

真德秀在潭州知府任上,在政務、教育、農業等幾方面,也真的“秀”出了實績,讓“不服悍”的長沙人服膺。南宋時荊湖南路管轄區域大致為今湖南省除湘西地區之外、洞庭湖以南的所有地域。45歲正值壯年的真德秀在長沙施政,以“律己以廉、撫民以仁、存心以公、蒞事以勤”自勉,嚴守“廉仁公勤”四字,“勵僚屬”。

從來官吏與斯民,

本是同胞一體親。

既以脂膏供爾祿,

須知痛癢切吾身。

此邦自號唐朝古,

我輩當如漢吏循。

今日湘亭一杯酒,

敢煩散作十分春。

真德秀所作的這首《湘江亭諭僚屬》,彰顯真其當年做部屬的“思想工作”情理交融,舉杯交心,諄諄教誡官屬奉職守法的情真意切,堪為長沙古代官場的一段佳話。“湘江亭諭僚屬”之處後來也就成為宋元兩代勝蹟,到明代此處復建有“真西山詞”。

真德秀還寫有《喻屬詩文》,與僚屬互勉:“斷獄不公。獄者,民之大命,豈可小有私曲?聽訟不審。訟有虛有實,聽之不審則實者反虛、虛者反實。淹延囚繫。一夫在囚,舉家廢業,圖園之苦,度日如歲,豈可淹久?慘酷用刑。刑者不獲已而用,人之體膚同己之體膚?何忍慘酷加之?……”真德秀從斷獄、聽訟、囚禁、用刑、追拿、招引等官吏司法的六個環節,勸戒僚屬公平執法,以仁治獄,彰顯了他一貫自勉的“撫民以仁”的思想。

真德秀在長沙任上,銳意革除積弊,推行“罷榷酷,免和糶”,改官府酒類專賣為收商稅通商,取消田稅正額之外以“捧撮米”每石增收一斗七升的附加稅等苛政,以解民困。

當時湖湘屢遭水旱災害,常鬧饑荒,他便在長沙設惠民倉,在所轄十二縣設社倉,各鄉則設慈幼倉,儲谷九點五萬石,逢荒年即平價出聚。真德秀還推行一系列社會慈善救濟舉措,貧困百姓有死不能葬者,闢有“義阡”(即義墳)以葬之,凡婚嫁、生育者,則由官府“贍給有差”。

原來荊湖南路對於民間釀酒業是讓百姓經營、官方徵稅或是由國家壟斷、禁止私釀(即所謂“榷酤”),政令多次反覆。真德秀經過比較,決定廢除“榷酤”,恢復民營徵稅的辦法,得到朝廷批准後,“潭人歡呼”。他還廢除了老百姓在交納官糧後又被加收的所謂“捧撮米”等額外負擔,並仿照朱熹在任時的辦法在潭州府直屬十二縣設立“社倉”,用以調劑豐歉年穀價。以前長沙城內,凡遇正月元宵節前後,潭州安撫使司及各衙門官員晚上都聚集城內最高處定王臺飲酒作樂,還下令周圍百姓必須在這幾天中每家懸燈一盞,俯瞰如萬點明星。真德秀到任後,向百姓公告,廢此腐規。

真德秀為了搞好軍隊訓練,主動捐獻回易之利及官田之租,對營中遇困者也都適當給以優撫和幫助。朝廷聽從壽昌朱橐的建議,將飛虎軍調守壽昌,真德秀據理力爭,阻止調動。江華縣之賊蘇師率眾入轄境殺劫,真德秀令廣西之軍和湖南之軍合力討伐。司馬遵領兵駐守武岡,因其專橫引起軍隊譁變,真德秀彈劾司馬遵,並且誅滅了亂軍。

3——

在長沙,真德秀還留下龍王廟祈雨的故事。據明崇禎《長沙府志》載,錫山上有座龍王廟,祈雨很靈。龍王祠在城南妙高峰東側的老龍潭,也叫錫山塘。老龍潭與城南書院的納湖相連,有小港直達湘江,橫跨小港上有大椿橋。南宋時,朱熹與張栻從嶽麓書院到城南書院往來講學,就是直接從城南書院上船,經由老龍潭、大椿橋,過朱張渡,再渡湘江到河西。嘉定十七年(1224)夏,長沙久旱不雨。潭州知府真德秀十分憂心,於是登臨嶽麓山湘江亭祭祀太乙真人求雨,果真當夜就大雨如注。真德秀十分高興,即賦詩一首:

洋洋湘流,神龍逌宅。

盍哀斯人,亟沛之澤。

膏我田疇,活我黍稷。

廟於江神,維以報德。

十日之後,又下了一場大雨,通守張國鈞在原龍王廟舊址新建龍王祠。年底,龍王祠完工,“面蒼巒,俯碧流”,真德秀為此作記。

《龍王祠歌》

龍之潛兮幽幽,或江而潭兮或山而湫。

謇何為兮安臥,不我民兮肯顧。

憂旱熯兮良苦,歲將飢兮誰愬。

遲龍君兮不來,極予目兮湘浦。

龍之升兮雲從,變化欻砉有雷有風。

騰百川兮雨四極,膏大田兮稼滋。

殖崇崇兮新宮,觴豆潔兮粢盛。

豐翼龍君兮我饗,胙我民兮無窮。

作為潭州的父母官,真德秀當年就十分重視“三農”問題,在長沙任上一共寫了十首《長沙勸耕》,可謂苦口婆心,表達其對農耕的高度重視。“使君元起自鋤犂,田野辛勤事總知。要為爾民除十害,肯容苛政奪三時。”“已看三白兆年豐,更喜春來雨澤通。從昔楚邦農事早,好將人力副天工。”“田裡工夫著得勤,翻鋤須熟糞須均。插秧更要當時節,趁取陽和三月春。”……從農事節令、田裡工夫,到陂塘修築、積水灌溉,以及家和善行、鄉鄰和睦等,詩句均有提及。

4——

真德秀也是個教育家,在長沙十分重視教育,以周敦頤、胡安國、朱熹、張栻“學術源流”,“勉其士”。他多次親臨嶽麓書院督學,並主持祭祀朱洞、周式、劉珙等先賢典禮,對張栻、朱熹之開嶽麓理學學統十分讚賞,為嶽麓書院理學在南宋末葉的復興起了重要的作用。“是以君子,必正其心,翼翼競競,不顯亦臨”“眾形之役,統於心官,外止勿流,內守愈安……”

嶽麓書院講壇後壁上現存真德秀闡明心性之奧以昭示學者的《勿齋箴》木刻,為清代著名學者王闓運所書,當時設在書院內的湖南高等學堂掌教、書家黎承禮為之作跋,古秀蒼勁,可謂文書雙絕。“竊惟方今學術源流之盛,未有除湖湘之右者。蓋前則濂溪先生周元公生於舂陵,以其心悟獨得之學……中則有胡文定公所聞於程氏者,設教衡嶽之下……近則有南軒先生張宣公寓於茲,晦庵先生朱文公又嘗臨鎮焉……”其體現“務求有用之實”教育思想的名篇《潭州勸學文》《潭州示學者說》也作於譚州任上。

公務之餘,真德秀也曾徜徉於湖湘山水間,留下許多佳作,有《題南嶽》:“百年五嶽隔華戎,屏蔽皇家獨祝融。剩喜嶽靈今有伴,岱宗今入版圖中。”《司理弟之官岳陽相別於定王臺悽然有感為賦五詩以餞其行》,以及《登南嶽山》《登南嶽上封寺》《長沙贈高年陳氏母子》《長沙新第呈諸學士》等,諸詩佳句頻出。

在長沙為官三載,真德秀勸農耕,積穀粟,興教育,其德政獲很好口碑。長沙百姓感佩其整飭吏治、撫卹民生、安定社會之德政,立生祠以祀。清嘉慶八年(1803),西山祠重修,祠南城牆上嵌刻有《西山碑記》。碑記留題雲:“舉世知公不愛名,湘人苦欲置丹青。西方又出一生佛,南極今添兩壽星。幾百年方鍾間氣,八千春願祝修齡。不須更作生祠祀,四海蒼生口是銘。”

據說真德秀居住湖湘有十餘年之久。1234年,與真德秀齊名的理學家魏了翁以資政殿學士知潭州,真德秀便與魏及其他湖湘學人交遊縱論,切磋詩文,寫成《星沙集志》等。 無論是作為官員、學者還是教育家,真德秀真心實意想為潭州子民“秀”出真實的本事。讀他的十首《長沙勸耕》,讀出其為魚米之鄉積穀粟、米市興起的掏心掏肺;讀他的《勿齋箴》《潭州勸學文》《潭州示學者說》,可見其務求有用之實;讀他的《喻屬詩文》《長沙新第呈諸學士》,燭照其惜良才之樂、激清風、洗氛濁之期望,分義利辨純駁……

《宋史 •真德秀傳》說:“德秀屢進鯁言,上皆虛心開納,而彌遠益嚴憚之,乃謀所以相撼,畏公議未敢發。”真德秀在朝廷做官不滿十年,但是他所上奏疏不下數十萬言,且多切中時弊,他正直的名聲震動朝廷,四方人士皆爭相傳誦其文章,他任官所至施惠政於民,實現其主張和諾言,更是得到朝野稱道。

據說,真德秀的身形外貌與他的名字一樣,身材頎長,面額寬廣,容貌如玉,慕名者都想親睹其風采。真德秀在京都臨安府出門時,與當代影視巨星一樣,常常將臨安府的道路擁堵得水洩不通,當時的杭州人一聽到真德秀來了的傳聞,便奔湧出門圍觀。權臣史彌遠因此特別忌恨真德秀,但是,那些排擠使得真德秀的名聲反而更大。

真德秀作為潭州知府,在長沙任上以“廉仁公勤”四個字約束和激勵部下,惠政涉及方方面面,是“真的秀”,“秀真的”!可以想象,“長身廣額,容貌如玉”的好官真德秀在長沙出行,敢愛敢恨的真性情長沙市民,也一定會“填塞聚觀”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