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雨鳳凰

沈從文先生筆下的故鄉邊城,讓湘西鳳凰這座千年古城,名揚天下。我亦神往久矣。

輾轉18個小時的雨霧兼程,抵達鳳凰已是午夜時分。初冬悽迷的月色下,沱江兩岸燈火闌珊,古城此刻靜若處子。恍如闖入一片世外桃源,讓人心生莫名歡喜。

古城·鳳凰·鎮遠

清晨,窗外起了淅瀝細雨。煙雨中的沱江,空濛氤氳,猶抱琵琶,似披上一層薄薄的神祕面紗。江中風雨橋上,幾隻漂亮的花雨傘,畫龍點睛般,讓墨色淋漓的一幅圖卷,靜中有動了。

微雨中,沿江畔回龍閣老街光滑的石板小道,一路漫步北行,古巷幽幽,庭院深深。茂密錯落的金彈子古樹,濃蔭婆娑,蔽日遮天。沈從文故居就隱在鳳凰城牌坊一側的那條靜謐小巷中。這座典型的南方四合院式廳堂建築,承載了沈從文先生的少年歡樂和夢想。物轉星移,如今卻成為文人墨客的朝聖禮拜之地。

古城·鳳凰·鎮遠

據記載,鳳凰古城始建於唐代,初為土石築城,明嘉靖年間改為磚石城。城內外有30多條古街古巷,曲徑通幽。其城牆東西長600米,南北寬400米,曾是湘西地區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歷史上亦人材輩出。沈從文先生之外,尚有陳寶箴、陳斗南、熊希齡、黃永玉等清流大家,青史留名。

穿過古城雕樑畫棟的彩虹橋,橋頭是沱江和瀾溪河交匯之處。其江面呈Y字形,沿江密佈的吊角樓和廊橋、石板橋、石礅橋,移步換景,是欣賞古城的佳絕之處。

古城的北門,稱為"壁輝門",樸貌險峻。城門樓下,地勢開闊,景色清幽,為沿襲舊時之古碼頭,在此可泛舟沱江,親近自然。走在有驚無險長長的沱江石墩橋上,腳下水流急湍,激起浪花朵朵。江水清澈見底,分外怡人。

美食和美景一樣不可辜負。

黃永玉先生憶起家鄉的飲食時,曾寫到,"鳳凰縣的吃有自己的一套體系。酒的品味是開放的,五加皮、包穀燒、紹酒、水酒一概歡迎。菜特別重油,辣、麻、辛,再突出'濃、野'二字。"的確,千年古城從來不缺別樣風味。苗家餈粑、薑糖、自釀米酒以及湘西土匪雞、石鍋沱江魚、血粑鴨、農家炒臘肉和煸炒沱江小魚,這些原生態的邊城滋味,難以取捨,引人食慾頓開,口舌生津。

古城一隅,不經意間偶遇挑擔售賣的野生烏梅和嘉寶果。前者大如紅櫻珠,黛紫甘甜;後者狀若綠提子,晶瑩剔透。皆是初見。食之甜蜜適口,風味難捨。

臨江遍佈各色風情咖啡小築,居高臨下,江岸美景盡收眼底。在此小憩,手捧一杯藍山,俯瞰日夜奔騰的沱江水,遙想當年沈從文筆下為客人撐渡船的女主人公"翠翠",憑思"鄉土文學之父"的湘西少年歲月,品味張充和對其一生的評價。觸景生情,可發古人之幽思。

小城故事多,充滿喜和樂。細雨裡,頭戴斗笠、身背揹簍沿街叫賣的阿婆,菜簍裡盡是水靈靈的紅莧菜、小白菜、紅丁蘿蔔和蒜苗,綠油油的透著新鮮,散發出濃郁的市井人間煙火氣息。在這裡,時間亦彷彿凝固不前。

沿古城回龍閣老街窄長的幽巷,一路向西。盡頭的半山腰上,茂林修竹間,可見沈從文先生的歸憩地。其骨灰一半撒入沱江,一半埋在此地。沒有墓碑。只一塊巨型五彩石,背山面向川流不息的沱江。石頭正面是先生的手跡: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可認識"人"。

背面即是張充和"不折不從,亦慈亦讓;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的娟秀楷書。黃永玉為沈從文表叔的題刻"一個士兵,要不戰死沙場,便是回到故鄉",靜靜地立在墓石的右下方。先生終歸於他眷戀的故鄉懷抱。

古城·鳳凰·鎮遠

夜幕降臨,古城彷彿換了一道靚裝。沱江兩岸燈火璀璨,如同斑斕多姿的夢幻世界。不身臨其境,那種撼人心魄的脫俗之美,無從體味。難怪有人說,鳳凰之美,美在夜色。

邊城之行,幸有綿綿細雨作伴,不曾寂寞。正是:一年好景君須記,鳳凰雨時勝晴時。

苗寨的酸湯

山似青羅帶,水如碧玉環。

位於黔東南的鎮遠古城,自古就有"湘黔鎖鑰"之譽,為"湘楚"入滇黔的交通要衝。其城內遍佈道觀寺廟、祠堂會館、津橋碼頭、古泉古井和亭臺古巷,是著名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古城·鳳凰·鎮遠

清澈碧綠的的㵲陽河,百轉千回,穿城而過。壁立千仞的石屏山,挽河於古城兩側。此種城市與山河完美的結合,是中國山地貼崖建築的典型代表。據說,古城距兩側的㵲陽河與石屏山的近處,僅十米之遙,為世界城市建築史上之罕見,亦是中國民居建築史上的奇蹟。

明代開埠以來,因鎮遠古城地理位置之特殊,自古駐有重兵把守,加之水運碼頭往來繁忙,故商賈雲集,市井繁華。四方井巷,即是明清時期之"富人區"。此處建築群毗山而建,庭宅大院,古巷縱深。其民居建築風格的典型代表,稱作"歪門邪道"。即開在巷道旁的宅院大門絕不會與小巷平行或垂直,而是有意將門的朝向轉一個角度,斜對街道。此是風水學中"財不露白"的講究。民居群以"良弼名家"之譽的傅家大院為精華所在。傅氏源自江西,故其四合院為"四水歸堂"的徽派建築。房中清代滿工木雕大床,裝飾楠木嵌板竟鏤空立體雕至五層,獨步海內外。

建於明嘉靖初年的中元禪院(青龍洞),為"入黔第一洞天",緊鄰㵲陽河畔,祝聖橋東。是儒釋道三教融合的標誌性歷史文化建築。在此遠眺古鎮,可觀"九山抱一水,一水分兩城"勝境,又恰似一幅山水太極圖,故鎮遠又稱為"太極古鎮"。

沿青龍洞下的峽街,漫步㵲陽河畔,近距離感受古城兩岸美景,風月無邊。在永安渡口,向河對岸喊一聲"過河",一葉扁舟頃刻駛來。向船艙缽中投幣壹元,即可擺渡。頗似古時之風。

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躥躥。鎮遠是苗族、侗族的聚居地,飲食上食酸吃辣。辣椒,可袪溼禦寒,地理環境使然。而食酸,則有其歷史原因。舊時,黔地不產鹽,食鹽賦稅巨高,鹽價奇貴,有"鬥米斤鹽"之說,即40斤大米換1斤食鹽。平民百姓為滿足調味之需求,家家自力更生、醃製酸菜,調製酸湯。以酸代鹽,漸漸蔚成風俗。此地諸多苗寨的火鍋"酸湯魚"即是其典型代表菜,多選鯉魚、草魚、鯰魚和黃臘丁等,與野生西紅柿製成的酸湯一起沸騰。當地人更喜歡將豆芽、青菜、豆腐、粉條等同煮,鮮酸微辣,營養開胃,食客容易上癮。酸湯魚可稱為是"苗寨第一菜"。

鎮遠的酸湯牛肉,也是一絕。當地精選新品種"喀斯特牛",肉質比傳統的貴州黃牛,有過之而無不及。碳火鍋內,切成厚片熟牛肉的鮮香,與自制紅酸湯的酸爽,如膠似漆般融合,佐以山姜、蒜苗、芫荽等輔料同煮提味,湯汁鮮美無出其右者,食來通體舒暢。圍爐話酒,不啻是人生快事。鎮遠的灰鹼粑、水豆豉、油炸雞蛋糕、炒蕨粑、炒魔芋、炒酸豆角等風味小食,以及鐵鍋臘肉燒豆乾、火鍋黃燜麻鴨等土菜,亦是古鎮老城的鮮明特色。

古城·鳳凰·鎮遠

偶訪此地的山家村民,全木製的老宅內,屋中心燃著通紅的炭火取暖。炭火上方,置一鐵箍竹篦,上攤豆腐方幹數十塊。天花板上,則吊掛數排香腸和黑毛豬臘肉,皆以此炭火自然熏製。屋後的籬笆牆中,遍種蒜苗、青菜、小白菜等蔬類,泛著油光,嫩綠映碧綠。山坡上,隨著主人咕咕咕咕的一聲聲呼喚,漫山遍野的散養土雞,頃刻間四面八方自樹叢中向主人奔來覓食。置身大自然的田園風光之中,興之所至,時有拙詩記曰:

山家冬日久,圍爐夜話長。

炭中炙白薯,火上燻肉腸。

籬笆菘菜綠,野坡稚雞黃。

復得大自在,黔東青溪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