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雲臺山文化之魂——百家巖碑刻

雲臺山文化之魂——百家巖碑刻

王山磊


雲臺山不僅是山水名山,更是宗教名山、文化名山。雲臺山文化源遠流長,奇峰秀水吸引無數高僧名道在此參禪論道,引來歷代文人墨客到此攬勝詠懷,有關雲臺山詩文詞賦實物遺蹟最多的當屬百家巖碑刻。

"




雲臺山文化之魂——百家巖碑刻

雲臺山文化之魂——百家巖碑刻

王山磊


雲臺山不僅是山水名山,更是宗教名山、文化名山。雲臺山文化源遠流長,奇峰秀水吸引無數高僧名道在此參禪論道,引來歷代文人墨客到此攬勝詠懷,有關雲臺山詩文詞賦實物遺蹟最多的當屬百家巖碑刻。

雲臺山文化之魂——百家巖碑刻


百家巖碑刻承載著豐富寶貴的歷史人文信息,具有極大的文化、旅遊、考古、書法、宗教、藝術等價值,可稱之為雲臺山文化的靈魂所在。目前百家巖共留存29通碑碣石刻,最顯著醒目的是6通地理標誌類碑刻:其中體型巨大的有3通,醒酒臺淬劍池摩崖石刻在百家巖天門瀑布東半山腰上,長約6米、寬約3米,上平列“劉靈”,下直書“醒酒臺”三個大字,下平列“嵇康”,直書“淬劍池”三字,左落款“宋嘉祐四年三月朔河北提刑曹涇書”。雖然巨石裂而凸凹不平,然其筆力極為雄厚,充分印證了竹林七賢在百家巖鍛鐵淬劍、飲酒高歌的隱居史實。二樂臺摩崖石刻在百家巖天門瀑布南,“二樂臺”行書大字刻於巨石。漢獻帝劉協常與皇后曹節來百家巖採藥,感嘆“人物顯晦,蓋必有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聖人之書,多為發明,誠得仁智之美。山樂,水樂,我等何故不樂”。嵇山碑在孝女塔東的碑亭內,灰石質、圓首,高165釐米、寬76.5釐米、厚27.4釐米。百家巖原名秋山,因竹林七賢之首的嵇康在此隱居近二十年更名嵇山,“嵇山”兩字為清乾隆21年修武縣令李景和所題。其他還有3個泉名碑刻,在百家巖明月泉附近。道光十九年修武縣知事、山東淄川縣人馮繼照親題“明月泉、長泉”二碑。明月泉碑青石質,長130釐米、寬42釐米,“明月泉”行楷大字,俊朗大方。《修武道光志》載:“今百家巖明月泉在天門之東南,其流旱潦無減,出山至石河即伏”。長泉碑隸書“長泉”二字書風古勁,馮繼照特加說明:“長泉之名見於水經注,後人以明月泉為名,而長泉之名不著,今為表而出之”。《水經注》雲:“長泉水出白鹿山東南,伏流一十三裡,重源浚發於鄧城西北,世亦謂且重泉水也”。王烈泉摩崖石刻在百家巖寺北的懸崖之上,年代不詳,相傳王烈三百餘歲猶有少容,登山歷險行步如飛,常與嵇康同遊。

"




雲臺山文化之魂——百家巖碑刻

雲臺山文化之魂——百家巖碑刻

王山磊


雲臺山不僅是山水名山,更是宗教名山、文化名山。雲臺山文化源遠流長,奇峰秀水吸引無數高僧名道在此參禪論道,引來歷代文人墨客到此攬勝詠懷,有關雲臺山詩文詞賦實物遺蹟最多的當屬百家巖碑刻。

雲臺山文化之魂——百家巖碑刻


百家巖碑刻承載著豐富寶貴的歷史人文信息,具有極大的文化、旅遊、考古、書法、宗教、藝術等價值,可稱之為雲臺山文化的靈魂所在。目前百家巖共留存29通碑碣石刻,最顯著醒目的是6通地理標誌類碑刻:其中體型巨大的有3通,醒酒臺淬劍池摩崖石刻在百家巖天門瀑布東半山腰上,長約6米、寬約3米,上平列“劉靈”,下直書“醒酒臺”三個大字,下平列“嵇康”,直書“淬劍池”三字,左落款“宋嘉祐四年三月朔河北提刑曹涇書”。雖然巨石裂而凸凹不平,然其筆力極為雄厚,充分印證了竹林七賢在百家巖鍛鐵淬劍、飲酒高歌的隱居史實。二樂臺摩崖石刻在百家巖天門瀑布南,“二樂臺”行書大字刻於巨石。漢獻帝劉協常與皇后曹節來百家巖採藥,感嘆“人物顯晦,蓋必有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聖人之書,多為發明,誠得仁智之美。山樂,水樂,我等何故不樂”。嵇山碑在孝女塔東的碑亭內,灰石質、圓首,高165釐米、寬76.5釐米、厚27.4釐米。百家巖原名秋山,因竹林七賢之首的嵇康在此隱居近二十年更名嵇山,“嵇山”兩字為清乾隆21年修武縣令李景和所題。其他還有3個泉名碑刻,在百家巖明月泉附近。道光十九年修武縣知事、山東淄川縣人馮繼照親題“明月泉、長泉”二碑。明月泉碑青石質,長130釐米、寬42釐米,“明月泉”行楷大字,俊朗大方。《修武道光志》載:“今百家巖明月泉在天門之東南,其流旱潦無減,出山至石河即伏”。長泉碑隸書“長泉”二字書風古勁,馮繼照特加說明:“長泉之名見於水經注,後人以明月泉為名,而長泉之名不著,今為表而出之”。《水經注》雲:“長泉水出白鹿山東南,伏流一十三裡,重源浚發於鄧城西北,世亦謂且重泉水也”。王烈泉摩崖石刻在百家巖寺北的懸崖之上,年代不詳,相傳王烈三百餘歲猶有少容,登山歷險行步如飛,常與嵇康同遊。

雲臺山文化之魂——百家巖碑刻


文學人文氣息最濃厚的是9通遊記詩文類碑刻宋代遊記碑刻有3通:宋代沈望之等同遊百家巖摩崖石刻位於百家巖明月泉上方的巖壁間,青石質地,長方型,高0.74米,寬0.53米,豎排七行,80餘字,行書功力深厚。記錄了宋代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虞溪沈望之、鄄城杜唐公,迎接王留後,早上從輝縣共城出發,“登白茅寺,酌金沙泉,晚至百家巖,遍閱勝蹟,飯已投宿修武”的遊歷經過。宋代環翠亭記碑全文500餘字,記載宋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修武縣令邢固在百家巖明月泉建“環翠亭”以景敘情,“乃命構建名之環翠,清音圃亦古詩謂,山水漱清音也,自是遂為寺之絕景”。同時,也留下了竹林七賢隱居地百家巖與修武縣城的精準距離鐵證,“七子舊居為遊息之所,而距城四十里之遠,頗恨不得朝夕以至也”。宋代高世襲陪郡督郵同遊百家巖摩崖石刻位於明月泉之上的巖壁間,青石質地,長方型,高90.70米,寬0.40米,行書秀麗端莊,全文26字,記載宋政和戊戌年(公元1118年)河內郡督郵範棟在修武縣令高世襲的陪同下游覽百家巖。有關百家巖詩詞碑刻6通:金代王師韓等題百巖寺古蹟詩碑記載金代泰和年間,修武縣主簿董晏,縣丞村瑋,校尉守縣令王師韓同遊百家巖後,以百家巖古蹟孫登長嘯臺、稠禪師庵、王烈泉、明月池為主題作詩四首追憶前賢,尤以詠明月泉詩意境與佛教禪宗契合,“方池中印月華明,一派寒流徹底清,休道眾生本無垢,箇中端可應塵纓”。元代劉汝龐題百家巖寺碑圓首,砂石質地,高1.28米、寬0.61米。元代劉汝龐憑弔避暑臺、二樂臺、醒酒臺後吟詩“誰能競入稠禪洞,我亦堂臨漢帝室。便欲乘風凌絕頂,手揮雄劍傍三臺”。明代靳成期百家巖草書詩文碑砂石質地、圓首,高128釐米、寬60釐米,草書嫻熟流暢,堪稱一絕。全文100餘字,記載明代萬曆九年(1581年),太守靳成期乘吏事閒暇之餘至百家巖攬勝飲酒,流連忘返,“放浪平生足,風塵舊葉飛,坐憐醒酒處,日暮澹忘歸”。明朝琴堂清暇碑記述了大明嘉靖四年(公元1526年)黃門給事中秦祐管理修武時,祭祀漢獻帝陵後到百家巖夜飲,口占五言一詩,被調還京師後,知縣馬瀾和詩一首,稱歎“志文傳上古,風景冠當今,月送林泉影,雲藏雨露心”。明朝南樂人魏崐溟詩碑圓首,青石質地,高111釐米、寬53釐米、厚16.5釐米。記載明代文學家、刑部尚書、太常博士南樂人魏崐溟秋遊百家巖詩兩首,嚮往歸隱山林,閒雲野鶴生活,“敞拋車縱住,瀟灑過今秋。牢落竹林社,無人制此心”。明朝侯加乘遊百家巖詩碑,記載明代萬曆年間(公元1593年)初秋解洲人侯加乘、安洲人邵炯同遊百家巖,侯加乘醉酒作詩“層巒磴轉諸天杳,絕壁屏開瀑布懸,醒酒臺前更放酒,微風新月一流連”。邵炯詩讚天門瀑布壯麗景色,“瀑擊龍潭天上落,雲窺僧戶半巖歸”。明朝楊輔遊百家巖寺詩碑記載楊輔作詩羨慕佛門清淨,“軫民無日不沁恫,繞入山門萬事空”,佐古極作詩感嘆朝代興替,“大漢由來當來造,百巖山寺自定中”。

"




雲臺山文化之魂——百家巖碑刻

雲臺山文化之魂——百家巖碑刻

王山磊


雲臺山不僅是山水名山,更是宗教名山、文化名山。雲臺山文化源遠流長,奇峰秀水吸引無數高僧名道在此參禪論道,引來歷代文人墨客到此攬勝詠懷,有關雲臺山詩文詞賦實物遺蹟最多的當屬百家巖碑刻。

雲臺山文化之魂——百家巖碑刻


百家巖碑刻承載著豐富寶貴的歷史人文信息,具有極大的文化、旅遊、考古、書法、宗教、藝術等價值,可稱之為雲臺山文化的靈魂所在。目前百家巖共留存29通碑碣石刻,最顯著醒目的是6通地理標誌類碑刻:其中體型巨大的有3通,醒酒臺淬劍池摩崖石刻在百家巖天門瀑布東半山腰上,長約6米、寬約3米,上平列“劉靈”,下直書“醒酒臺”三個大字,下平列“嵇康”,直書“淬劍池”三字,左落款“宋嘉祐四年三月朔河北提刑曹涇書”。雖然巨石裂而凸凹不平,然其筆力極為雄厚,充分印證了竹林七賢在百家巖鍛鐵淬劍、飲酒高歌的隱居史實。二樂臺摩崖石刻在百家巖天門瀑布南,“二樂臺”行書大字刻於巨石。漢獻帝劉協常與皇后曹節來百家巖採藥,感嘆“人物顯晦,蓋必有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聖人之書,多為發明,誠得仁智之美。山樂,水樂,我等何故不樂”。嵇山碑在孝女塔東的碑亭內,灰石質、圓首,高165釐米、寬76.5釐米、厚27.4釐米。百家巖原名秋山,因竹林七賢之首的嵇康在此隱居近二十年更名嵇山,“嵇山”兩字為清乾隆21年修武縣令李景和所題。其他還有3個泉名碑刻,在百家巖明月泉附近。道光十九年修武縣知事、山東淄川縣人馮繼照親題“明月泉、長泉”二碑。明月泉碑青石質,長130釐米、寬42釐米,“明月泉”行楷大字,俊朗大方。《修武道光志》載:“今百家巖明月泉在天門之東南,其流旱潦無減,出山至石河即伏”。長泉碑隸書“長泉”二字書風古勁,馮繼照特加說明:“長泉之名見於水經注,後人以明月泉為名,而長泉之名不著,今為表而出之”。《水經注》雲:“長泉水出白鹿山東南,伏流一十三裡,重源浚發於鄧城西北,世亦謂且重泉水也”。王烈泉摩崖石刻在百家巖寺北的懸崖之上,年代不詳,相傳王烈三百餘歲猶有少容,登山歷險行步如飛,常與嵇康同遊。

雲臺山文化之魂——百家巖碑刻


文學人文氣息最濃厚的是9通遊記詩文類碑刻宋代遊記碑刻有3通:宋代沈望之等同遊百家巖摩崖石刻位於百家巖明月泉上方的巖壁間,青石質地,長方型,高0.74米,寬0.53米,豎排七行,80餘字,行書功力深厚。記錄了宋代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虞溪沈望之、鄄城杜唐公,迎接王留後,早上從輝縣共城出發,“登白茅寺,酌金沙泉,晚至百家巖,遍閱勝蹟,飯已投宿修武”的遊歷經過。宋代環翠亭記碑全文500餘字,記載宋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修武縣令邢固在百家巖明月泉建“環翠亭”以景敘情,“乃命構建名之環翠,清音圃亦古詩謂,山水漱清音也,自是遂為寺之絕景”。同時,也留下了竹林七賢隱居地百家巖與修武縣城的精準距離鐵證,“七子舊居為遊息之所,而距城四十里之遠,頗恨不得朝夕以至也”。宋代高世襲陪郡督郵同遊百家巖摩崖石刻位於明月泉之上的巖壁間,青石質地,長方型,高90.70米,寬0.40米,行書秀麗端莊,全文26字,記載宋政和戊戌年(公元1118年)河內郡督郵範棟在修武縣令高世襲的陪同下游覽百家巖。有關百家巖詩詞碑刻6通:金代王師韓等題百巖寺古蹟詩碑記載金代泰和年間,修武縣主簿董晏,縣丞村瑋,校尉守縣令王師韓同遊百家巖後,以百家巖古蹟孫登長嘯臺、稠禪師庵、王烈泉、明月池為主題作詩四首追憶前賢,尤以詠明月泉詩意境與佛教禪宗契合,“方池中印月華明,一派寒流徹底清,休道眾生本無垢,箇中端可應塵纓”。元代劉汝龐題百家巖寺碑圓首,砂石質地,高1.28米、寬0.61米。元代劉汝龐憑弔避暑臺、二樂臺、醒酒臺後吟詩“誰能競入稠禪洞,我亦堂臨漢帝室。便欲乘風凌絕頂,手揮雄劍傍三臺”。明代靳成期百家巖草書詩文碑砂石質地、圓首,高128釐米、寬60釐米,草書嫻熟流暢,堪稱一絕。全文100餘字,記載明代萬曆九年(1581年),太守靳成期乘吏事閒暇之餘至百家巖攬勝飲酒,流連忘返,“放浪平生足,風塵舊葉飛,坐憐醒酒處,日暮澹忘歸”。明朝琴堂清暇碑記述了大明嘉靖四年(公元1526年)黃門給事中秦祐管理修武時,祭祀漢獻帝陵後到百家巖夜飲,口占五言一詩,被調還京師後,知縣馬瀾和詩一首,稱歎“志文傳上古,風景冠當今,月送林泉影,雲藏雨露心”。明朝南樂人魏崐溟詩碑圓首,青石質地,高111釐米、寬53釐米、厚16.5釐米。記載明代文學家、刑部尚書、太常博士南樂人魏崐溟秋遊百家巖詩兩首,嚮往歸隱山林,閒雲野鶴生活,“敞拋車縱住,瀟灑過今秋。牢落竹林社,無人制此心”。明朝侯加乘遊百家巖詩碑,記載明代萬曆年間(公元1593年)初秋解洲人侯加乘、安洲人邵炯同遊百家巖,侯加乘醉酒作詩“層巒磴轉諸天杳,絕壁屏開瀑布懸,醒酒臺前更放酒,微風新月一流連”。邵炯詩讚天門瀑布壯麗景色,“瀑擊龍潭天上落,雲窺僧戶半巖歸”。明朝楊輔遊百家巖寺詩碑記載楊輔作詩羨慕佛門清淨,“軫民無日不沁恫,繞入山門萬事空”,佐古極作詩感嘆朝代興替,“大漢由來當來造,百巖山寺自定中”。

雲臺山文化之魂——百家巖碑刻


宗教歷史底蘊最豐富的是12通寺廟塔墓類碑刻對研究百家巖寺歷史價值較大的有5通,百家巖寺匾額石刻灰沙石質地,高42釐米、寬130釐米,“百家巖寺”四字行書為陰刻,蒼勁有力,時代不詳,疑為唐代遺存。百巖寺奉敕再修重建法堂記碑收錄於《全唐文》中的《唐文續拾》卷八,全文1240餘字,記載唐大中八年(854年)唐代章敬大師、范陽大師神悟先後在百家巖講經說法,並都被詔為國師以及武宗時廢佛,至宣宗大中時縣令杜公始奉旨,重修百家巖寺。從文中可推斷章敬大師就是百巖大師謝懷暉,此碑對研究百家巖寺和百巖大師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時因百家逃難,隱竄此巖,猶此寺題號百巖矣。寺之所致,四百餘秋”,指出百家巖寺得名由來,在當時已有400餘年歷史。稱讚百家巖景色“壯懷川之佳景者,太行山焉。孫登臺上時聞虎嘯之聲,王烈泉邊每聽鶴鳴之響;劉靈縱酒,三年偃處猶存;嵇康劍池,千載遺蹤尚在”,是目前發現的最早關於竹林七賢在百家巖隱居的記載。百家巖寺重修佛殿記青石質,碑高170釐米、寬60釐米,明代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四月,時任昌平縣知事修武人馬瀾撰文,記述僧人滿舟之師幸俊歷時17年,千辛萬苦完成百家巖寺重修工程,由衷讚歎“天下之事不患乎功之不成,而患乎信之不篤。使易其所學者,而為士農工商,則必能各動其事,為公卿大夫則必能各動其識,天下國家之事何患乎功之不不成也”。百巖寺公捐贍田記碑灰砂石質地,圓首,碑高175.5釐米、寬66.5釐米。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86年)修武縣令張公邀請河南道御史趙旭,為百家巖的僧田免遭侵佔而立此碑,記述百家巖地理環境、名稱來歷、竹林七賢古蹟,“今人呼曰崇明而百巖者山不以寺掩也”。百家巖寺修葺兩佛殿記碑記述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60年)飛石壓損兩佛殿像,僧人隆宗歷時五年修繕的經過,感嘆“獨是隆宗以力所不能任,而成之者而率能任而成之,可見天下國家無不可任之事,無不可成之功”。其他的7通碑刻,如百家巖寺大殿西壁畫淨土功德記並序碑、水陸大會完滿序碑、傳臨濟正宗第三拾肆世宗明堂瀛瀚和尚行寶碑、進香禮佛完滿記碑、百家巖孝女塔記碑、重修隼提閣記碑、百巖崇明堂上圓寂親教恩師和尚碑等也都有一定研究參考價值,不再一一贅述。(圖片附後)

"




雲臺山文化之魂——百家巖碑刻

雲臺山文化之魂——百家巖碑刻

王山磊


雲臺山不僅是山水名山,更是宗教名山、文化名山。雲臺山文化源遠流長,奇峰秀水吸引無數高僧名道在此參禪論道,引來歷代文人墨客到此攬勝詠懷,有關雲臺山詩文詞賦實物遺蹟最多的當屬百家巖碑刻。

雲臺山文化之魂——百家巖碑刻


百家巖碑刻承載著豐富寶貴的歷史人文信息,具有極大的文化、旅遊、考古、書法、宗教、藝術等價值,可稱之為雲臺山文化的靈魂所在。目前百家巖共留存29通碑碣石刻,最顯著醒目的是6通地理標誌類碑刻:其中體型巨大的有3通,醒酒臺淬劍池摩崖石刻在百家巖天門瀑布東半山腰上,長約6米、寬約3米,上平列“劉靈”,下直書“醒酒臺”三個大字,下平列“嵇康”,直書“淬劍池”三字,左落款“宋嘉祐四年三月朔河北提刑曹涇書”。雖然巨石裂而凸凹不平,然其筆力極為雄厚,充分印證了竹林七賢在百家巖鍛鐵淬劍、飲酒高歌的隱居史實。二樂臺摩崖石刻在百家巖天門瀑布南,“二樂臺”行書大字刻於巨石。漢獻帝劉協常與皇后曹節來百家巖採藥,感嘆“人物顯晦,蓋必有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聖人之書,多為發明,誠得仁智之美。山樂,水樂,我等何故不樂”。嵇山碑在孝女塔東的碑亭內,灰石質、圓首,高165釐米、寬76.5釐米、厚27.4釐米。百家巖原名秋山,因竹林七賢之首的嵇康在此隱居近二十年更名嵇山,“嵇山”兩字為清乾隆21年修武縣令李景和所題。其他還有3個泉名碑刻,在百家巖明月泉附近。道光十九年修武縣知事、山東淄川縣人馮繼照親題“明月泉、長泉”二碑。明月泉碑青石質,長130釐米、寬42釐米,“明月泉”行楷大字,俊朗大方。《修武道光志》載:“今百家巖明月泉在天門之東南,其流旱潦無減,出山至石河即伏”。長泉碑隸書“長泉”二字書風古勁,馮繼照特加說明:“長泉之名見於水經注,後人以明月泉為名,而長泉之名不著,今為表而出之”。《水經注》雲:“長泉水出白鹿山東南,伏流一十三裡,重源浚發於鄧城西北,世亦謂且重泉水也”。王烈泉摩崖石刻在百家巖寺北的懸崖之上,年代不詳,相傳王烈三百餘歲猶有少容,登山歷險行步如飛,常與嵇康同遊。

雲臺山文化之魂——百家巖碑刻


文學人文氣息最濃厚的是9通遊記詩文類碑刻宋代遊記碑刻有3通:宋代沈望之等同遊百家巖摩崖石刻位於百家巖明月泉上方的巖壁間,青石質地,長方型,高0.74米,寬0.53米,豎排七行,80餘字,行書功力深厚。記錄了宋代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虞溪沈望之、鄄城杜唐公,迎接王留後,早上從輝縣共城出發,“登白茅寺,酌金沙泉,晚至百家巖,遍閱勝蹟,飯已投宿修武”的遊歷經過。宋代環翠亭記碑全文500餘字,記載宋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修武縣令邢固在百家巖明月泉建“環翠亭”以景敘情,“乃命構建名之環翠,清音圃亦古詩謂,山水漱清音也,自是遂為寺之絕景”。同時,也留下了竹林七賢隱居地百家巖與修武縣城的精準距離鐵證,“七子舊居為遊息之所,而距城四十里之遠,頗恨不得朝夕以至也”。宋代高世襲陪郡督郵同遊百家巖摩崖石刻位於明月泉之上的巖壁間,青石質地,長方型,高90.70米,寬0.40米,行書秀麗端莊,全文26字,記載宋政和戊戌年(公元1118年)河內郡督郵範棟在修武縣令高世襲的陪同下游覽百家巖。有關百家巖詩詞碑刻6通:金代王師韓等題百巖寺古蹟詩碑記載金代泰和年間,修武縣主簿董晏,縣丞村瑋,校尉守縣令王師韓同遊百家巖後,以百家巖古蹟孫登長嘯臺、稠禪師庵、王烈泉、明月池為主題作詩四首追憶前賢,尤以詠明月泉詩意境與佛教禪宗契合,“方池中印月華明,一派寒流徹底清,休道眾生本無垢,箇中端可應塵纓”。元代劉汝龐題百家巖寺碑圓首,砂石質地,高1.28米、寬0.61米。元代劉汝龐憑弔避暑臺、二樂臺、醒酒臺後吟詩“誰能競入稠禪洞,我亦堂臨漢帝室。便欲乘風凌絕頂,手揮雄劍傍三臺”。明代靳成期百家巖草書詩文碑砂石質地、圓首,高128釐米、寬60釐米,草書嫻熟流暢,堪稱一絕。全文100餘字,記載明代萬曆九年(1581年),太守靳成期乘吏事閒暇之餘至百家巖攬勝飲酒,流連忘返,“放浪平生足,風塵舊葉飛,坐憐醒酒處,日暮澹忘歸”。明朝琴堂清暇碑記述了大明嘉靖四年(公元1526年)黃門給事中秦祐管理修武時,祭祀漢獻帝陵後到百家巖夜飲,口占五言一詩,被調還京師後,知縣馬瀾和詩一首,稱歎“志文傳上古,風景冠當今,月送林泉影,雲藏雨露心”。明朝南樂人魏崐溟詩碑圓首,青石質地,高111釐米、寬53釐米、厚16.5釐米。記載明代文學家、刑部尚書、太常博士南樂人魏崐溟秋遊百家巖詩兩首,嚮往歸隱山林,閒雲野鶴生活,“敞拋車縱住,瀟灑過今秋。牢落竹林社,無人制此心”。明朝侯加乘遊百家巖詩碑,記載明代萬曆年間(公元1593年)初秋解洲人侯加乘、安洲人邵炯同遊百家巖,侯加乘醉酒作詩“層巒磴轉諸天杳,絕壁屏開瀑布懸,醒酒臺前更放酒,微風新月一流連”。邵炯詩讚天門瀑布壯麗景色,“瀑擊龍潭天上落,雲窺僧戶半巖歸”。明朝楊輔遊百家巖寺詩碑記載楊輔作詩羨慕佛門清淨,“軫民無日不沁恫,繞入山門萬事空”,佐古極作詩感嘆朝代興替,“大漢由來當來造,百巖山寺自定中”。

雲臺山文化之魂——百家巖碑刻


宗教歷史底蘊最豐富的是12通寺廟塔墓類碑刻對研究百家巖寺歷史價值較大的有5通,百家巖寺匾額石刻灰沙石質地,高42釐米、寬130釐米,“百家巖寺”四字行書為陰刻,蒼勁有力,時代不詳,疑為唐代遺存。百巖寺奉敕再修重建法堂記碑收錄於《全唐文》中的《唐文續拾》卷八,全文1240餘字,記載唐大中八年(854年)唐代章敬大師、范陽大師神悟先後在百家巖講經說法,並都被詔為國師以及武宗時廢佛,至宣宗大中時縣令杜公始奉旨,重修百家巖寺。從文中可推斷章敬大師就是百巖大師謝懷暉,此碑對研究百家巖寺和百巖大師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時因百家逃難,隱竄此巖,猶此寺題號百巖矣。寺之所致,四百餘秋”,指出百家巖寺得名由來,在當時已有400餘年歷史。稱讚百家巖景色“壯懷川之佳景者,太行山焉。孫登臺上時聞虎嘯之聲,王烈泉邊每聽鶴鳴之響;劉靈縱酒,三年偃處猶存;嵇康劍池,千載遺蹤尚在”,是目前發現的最早關於竹林七賢在百家巖隱居的記載。百家巖寺重修佛殿記青石質,碑高170釐米、寬60釐米,明代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四月,時任昌平縣知事修武人馬瀾撰文,記述僧人滿舟之師幸俊歷時17年,千辛萬苦完成百家巖寺重修工程,由衷讚歎“天下之事不患乎功之不成,而患乎信之不篤。使易其所學者,而為士農工商,則必能各動其事,為公卿大夫則必能各動其識,天下國家之事何患乎功之不不成也”。百巖寺公捐贍田記碑灰砂石質地,圓首,碑高175.5釐米、寬66.5釐米。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86年)修武縣令張公邀請河南道御史趙旭,為百家巖的僧田免遭侵佔而立此碑,記述百家巖地理環境、名稱來歷、竹林七賢古蹟,“今人呼曰崇明而百巖者山不以寺掩也”。百家巖寺修葺兩佛殿記碑記述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60年)飛石壓損兩佛殿像,僧人隆宗歷時五年修繕的經過,感嘆“獨是隆宗以力所不能任,而成之者而率能任而成之,可見天下國家無不可任之事,無不可成之功”。其他的7通碑刻,如百家巖寺大殿西壁畫淨土功德記並序碑、水陸大會完滿序碑、傳臨濟正宗第三拾肆世宗明堂瀛瀚和尚行寶碑、進香禮佛完滿記碑、百家巖孝女塔記碑、重修隼提閣記碑、百巖崇明堂上圓寂親教恩師和尚碑等也都有一定研究參考價值,不再一一贅述。(圖片附後)

雲臺山文化之魂——百家巖碑刻

"




雲臺山文化之魂——百家巖碑刻

雲臺山文化之魂——百家巖碑刻

王山磊


雲臺山不僅是山水名山,更是宗教名山、文化名山。雲臺山文化源遠流長,奇峰秀水吸引無數高僧名道在此參禪論道,引來歷代文人墨客到此攬勝詠懷,有關雲臺山詩文詞賦實物遺蹟最多的當屬百家巖碑刻。

雲臺山文化之魂——百家巖碑刻


百家巖碑刻承載著豐富寶貴的歷史人文信息,具有極大的文化、旅遊、考古、書法、宗教、藝術等價值,可稱之為雲臺山文化的靈魂所在。目前百家巖共留存29通碑碣石刻,最顯著醒目的是6通地理標誌類碑刻:其中體型巨大的有3通,醒酒臺淬劍池摩崖石刻在百家巖天門瀑布東半山腰上,長約6米、寬約3米,上平列“劉靈”,下直書“醒酒臺”三個大字,下平列“嵇康”,直書“淬劍池”三字,左落款“宋嘉祐四年三月朔河北提刑曹涇書”。雖然巨石裂而凸凹不平,然其筆力極為雄厚,充分印證了竹林七賢在百家巖鍛鐵淬劍、飲酒高歌的隱居史實。二樂臺摩崖石刻在百家巖天門瀑布南,“二樂臺”行書大字刻於巨石。漢獻帝劉協常與皇后曹節來百家巖採藥,感嘆“人物顯晦,蓋必有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聖人之書,多為發明,誠得仁智之美。山樂,水樂,我等何故不樂”。嵇山碑在孝女塔東的碑亭內,灰石質、圓首,高165釐米、寬76.5釐米、厚27.4釐米。百家巖原名秋山,因竹林七賢之首的嵇康在此隱居近二十年更名嵇山,“嵇山”兩字為清乾隆21年修武縣令李景和所題。其他還有3個泉名碑刻,在百家巖明月泉附近。道光十九年修武縣知事、山東淄川縣人馮繼照親題“明月泉、長泉”二碑。明月泉碑青石質,長130釐米、寬42釐米,“明月泉”行楷大字,俊朗大方。《修武道光志》載:“今百家巖明月泉在天門之東南,其流旱潦無減,出山至石河即伏”。長泉碑隸書“長泉”二字書風古勁,馮繼照特加說明:“長泉之名見於水經注,後人以明月泉為名,而長泉之名不著,今為表而出之”。《水經注》雲:“長泉水出白鹿山東南,伏流一十三裡,重源浚發於鄧城西北,世亦謂且重泉水也”。王烈泉摩崖石刻在百家巖寺北的懸崖之上,年代不詳,相傳王烈三百餘歲猶有少容,登山歷險行步如飛,常與嵇康同遊。

雲臺山文化之魂——百家巖碑刻


文學人文氣息最濃厚的是9通遊記詩文類碑刻宋代遊記碑刻有3通:宋代沈望之等同遊百家巖摩崖石刻位於百家巖明月泉上方的巖壁間,青石質地,長方型,高0.74米,寬0.53米,豎排七行,80餘字,行書功力深厚。記錄了宋代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虞溪沈望之、鄄城杜唐公,迎接王留後,早上從輝縣共城出發,“登白茅寺,酌金沙泉,晚至百家巖,遍閱勝蹟,飯已投宿修武”的遊歷經過。宋代環翠亭記碑全文500餘字,記載宋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修武縣令邢固在百家巖明月泉建“環翠亭”以景敘情,“乃命構建名之環翠,清音圃亦古詩謂,山水漱清音也,自是遂為寺之絕景”。同時,也留下了竹林七賢隱居地百家巖與修武縣城的精準距離鐵證,“七子舊居為遊息之所,而距城四十里之遠,頗恨不得朝夕以至也”。宋代高世襲陪郡督郵同遊百家巖摩崖石刻位於明月泉之上的巖壁間,青石質地,長方型,高90.70米,寬0.40米,行書秀麗端莊,全文26字,記載宋政和戊戌年(公元1118年)河內郡督郵範棟在修武縣令高世襲的陪同下游覽百家巖。有關百家巖詩詞碑刻6通:金代王師韓等題百巖寺古蹟詩碑記載金代泰和年間,修武縣主簿董晏,縣丞村瑋,校尉守縣令王師韓同遊百家巖後,以百家巖古蹟孫登長嘯臺、稠禪師庵、王烈泉、明月池為主題作詩四首追憶前賢,尤以詠明月泉詩意境與佛教禪宗契合,“方池中印月華明,一派寒流徹底清,休道眾生本無垢,箇中端可應塵纓”。元代劉汝龐題百家巖寺碑圓首,砂石質地,高1.28米、寬0.61米。元代劉汝龐憑弔避暑臺、二樂臺、醒酒臺後吟詩“誰能競入稠禪洞,我亦堂臨漢帝室。便欲乘風凌絕頂,手揮雄劍傍三臺”。明代靳成期百家巖草書詩文碑砂石質地、圓首,高128釐米、寬60釐米,草書嫻熟流暢,堪稱一絕。全文100餘字,記載明代萬曆九年(1581年),太守靳成期乘吏事閒暇之餘至百家巖攬勝飲酒,流連忘返,“放浪平生足,風塵舊葉飛,坐憐醒酒處,日暮澹忘歸”。明朝琴堂清暇碑記述了大明嘉靖四年(公元1526年)黃門給事中秦祐管理修武時,祭祀漢獻帝陵後到百家巖夜飲,口占五言一詩,被調還京師後,知縣馬瀾和詩一首,稱歎“志文傳上古,風景冠當今,月送林泉影,雲藏雨露心”。明朝南樂人魏崐溟詩碑圓首,青石質地,高111釐米、寬53釐米、厚16.5釐米。記載明代文學家、刑部尚書、太常博士南樂人魏崐溟秋遊百家巖詩兩首,嚮往歸隱山林,閒雲野鶴生活,“敞拋車縱住,瀟灑過今秋。牢落竹林社,無人制此心”。明朝侯加乘遊百家巖詩碑,記載明代萬曆年間(公元1593年)初秋解洲人侯加乘、安洲人邵炯同遊百家巖,侯加乘醉酒作詩“層巒磴轉諸天杳,絕壁屏開瀑布懸,醒酒臺前更放酒,微風新月一流連”。邵炯詩讚天門瀑布壯麗景色,“瀑擊龍潭天上落,雲窺僧戶半巖歸”。明朝楊輔遊百家巖寺詩碑記載楊輔作詩羨慕佛門清淨,“軫民無日不沁恫,繞入山門萬事空”,佐古極作詩感嘆朝代興替,“大漢由來當來造,百巖山寺自定中”。

雲臺山文化之魂——百家巖碑刻


宗教歷史底蘊最豐富的是12通寺廟塔墓類碑刻對研究百家巖寺歷史價值較大的有5通,百家巖寺匾額石刻灰沙石質地,高42釐米、寬130釐米,“百家巖寺”四字行書為陰刻,蒼勁有力,時代不詳,疑為唐代遺存。百巖寺奉敕再修重建法堂記碑收錄於《全唐文》中的《唐文續拾》卷八,全文1240餘字,記載唐大中八年(854年)唐代章敬大師、范陽大師神悟先後在百家巖講經說法,並都被詔為國師以及武宗時廢佛,至宣宗大中時縣令杜公始奉旨,重修百家巖寺。從文中可推斷章敬大師就是百巖大師謝懷暉,此碑對研究百家巖寺和百巖大師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時因百家逃難,隱竄此巖,猶此寺題號百巖矣。寺之所致,四百餘秋”,指出百家巖寺得名由來,在當時已有400餘年歷史。稱讚百家巖景色“壯懷川之佳景者,太行山焉。孫登臺上時聞虎嘯之聲,王烈泉邊每聽鶴鳴之響;劉靈縱酒,三年偃處猶存;嵇康劍池,千載遺蹤尚在”,是目前發現的最早關於竹林七賢在百家巖隱居的記載。百家巖寺重修佛殿記青石質,碑高170釐米、寬60釐米,明代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四月,時任昌平縣知事修武人馬瀾撰文,記述僧人滿舟之師幸俊歷時17年,千辛萬苦完成百家巖寺重修工程,由衷讚歎“天下之事不患乎功之不成,而患乎信之不篤。使易其所學者,而為士農工商,則必能各動其事,為公卿大夫則必能各動其識,天下國家之事何患乎功之不不成也”。百巖寺公捐贍田記碑灰砂石質地,圓首,碑高175.5釐米、寬66.5釐米。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86年)修武縣令張公邀請河南道御史趙旭,為百家巖的僧田免遭侵佔而立此碑,記述百家巖地理環境、名稱來歷、竹林七賢古蹟,“今人呼曰崇明而百巖者山不以寺掩也”。百家巖寺修葺兩佛殿記碑記述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60年)飛石壓損兩佛殿像,僧人隆宗歷時五年修繕的經過,感嘆“獨是隆宗以力所不能任,而成之者而率能任而成之,可見天下國家無不可任之事,無不可成之功”。其他的7通碑刻,如百家巖寺大殿西壁畫淨土功德記並序碑、水陸大會完滿序碑、傳臨濟正宗第三拾肆世宗明堂瀛瀚和尚行寶碑、進香禮佛完滿記碑、百家巖孝女塔記碑、重修隼提閣記碑、百巖崇明堂上圓寂親教恩師和尚碑等也都有一定研究參考價值,不再一一贅述。(圖片附後)

雲臺山文化之魂——百家巖碑刻

雲臺山文化之魂——百家巖碑刻

"




雲臺山文化之魂——百家巖碑刻

雲臺山文化之魂——百家巖碑刻

王山磊


雲臺山不僅是山水名山,更是宗教名山、文化名山。雲臺山文化源遠流長,奇峰秀水吸引無數高僧名道在此參禪論道,引來歷代文人墨客到此攬勝詠懷,有關雲臺山詩文詞賦實物遺蹟最多的當屬百家巖碑刻。

雲臺山文化之魂——百家巖碑刻


百家巖碑刻承載著豐富寶貴的歷史人文信息,具有極大的文化、旅遊、考古、書法、宗教、藝術等價值,可稱之為雲臺山文化的靈魂所在。目前百家巖共留存29通碑碣石刻,最顯著醒目的是6通地理標誌類碑刻:其中體型巨大的有3通,醒酒臺淬劍池摩崖石刻在百家巖天門瀑布東半山腰上,長約6米、寬約3米,上平列“劉靈”,下直書“醒酒臺”三個大字,下平列“嵇康”,直書“淬劍池”三字,左落款“宋嘉祐四年三月朔河北提刑曹涇書”。雖然巨石裂而凸凹不平,然其筆力極為雄厚,充分印證了竹林七賢在百家巖鍛鐵淬劍、飲酒高歌的隱居史實。二樂臺摩崖石刻在百家巖天門瀑布南,“二樂臺”行書大字刻於巨石。漢獻帝劉協常與皇后曹節來百家巖採藥,感嘆“人物顯晦,蓋必有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聖人之書,多為發明,誠得仁智之美。山樂,水樂,我等何故不樂”。嵇山碑在孝女塔東的碑亭內,灰石質、圓首,高165釐米、寬76.5釐米、厚27.4釐米。百家巖原名秋山,因竹林七賢之首的嵇康在此隱居近二十年更名嵇山,“嵇山”兩字為清乾隆21年修武縣令李景和所題。其他還有3個泉名碑刻,在百家巖明月泉附近。道光十九年修武縣知事、山東淄川縣人馮繼照親題“明月泉、長泉”二碑。明月泉碑青石質,長130釐米、寬42釐米,“明月泉”行楷大字,俊朗大方。《修武道光志》載:“今百家巖明月泉在天門之東南,其流旱潦無減,出山至石河即伏”。長泉碑隸書“長泉”二字書風古勁,馮繼照特加說明:“長泉之名見於水經注,後人以明月泉為名,而長泉之名不著,今為表而出之”。《水經注》雲:“長泉水出白鹿山東南,伏流一十三裡,重源浚發於鄧城西北,世亦謂且重泉水也”。王烈泉摩崖石刻在百家巖寺北的懸崖之上,年代不詳,相傳王烈三百餘歲猶有少容,登山歷險行步如飛,常與嵇康同遊。

雲臺山文化之魂——百家巖碑刻


文學人文氣息最濃厚的是9通遊記詩文類碑刻宋代遊記碑刻有3通:宋代沈望之等同遊百家巖摩崖石刻位於百家巖明月泉上方的巖壁間,青石質地,長方型,高0.74米,寬0.53米,豎排七行,80餘字,行書功力深厚。記錄了宋代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虞溪沈望之、鄄城杜唐公,迎接王留後,早上從輝縣共城出發,“登白茅寺,酌金沙泉,晚至百家巖,遍閱勝蹟,飯已投宿修武”的遊歷經過。宋代環翠亭記碑全文500餘字,記載宋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修武縣令邢固在百家巖明月泉建“環翠亭”以景敘情,“乃命構建名之環翠,清音圃亦古詩謂,山水漱清音也,自是遂為寺之絕景”。同時,也留下了竹林七賢隱居地百家巖與修武縣城的精準距離鐵證,“七子舊居為遊息之所,而距城四十里之遠,頗恨不得朝夕以至也”。宋代高世襲陪郡督郵同遊百家巖摩崖石刻位於明月泉之上的巖壁間,青石質地,長方型,高90.70米,寬0.40米,行書秀麗端莊,全文26字,記載宋政和戊戌年(公元1118年)河內郡督郵範棟在修武縣令高世襲的陪同下游覽百家巖。有關百家巖詩詞碑刻6通:金代王師韓等題百巖寺古蹟詩碑記載金代泰和年間,修武縣主簿董晏,縣丞村瑋,校尉守縣令王師韓同遊百家巖後,以百家巖古蹟孫登長嘯臺、稠禪師庵、王烈泉、明月池為主題作詩四首追憶前賢,尤以詠明月泉詩意境與佛教禪宗契合,“方池中印月華明,一派寒流徹底清,休道眾生本無垢,箇中端可應塵纓”。元代劉汝龐題百家巖寺碑圓首,砂石質地,高1.28米、寬0.61米。元代劉汝龐憑弔避暑臺、二樂臺、醒酒臺後吟詩“誰能競入稠禪洞,我亦堂臨漢帝室。便欲乘風凌絕頂,手揮雄劍傍三臺”。明代靳成期百家巖草書詩文碑砂石質地、圓首,高128釐米、寬60釐米,草書嫻熟流暢,堪稱一絕。全文100餘字,記載明代萬曆九年(1581年),太守靳成期乘吏事閒暇之餘至百家巖攬勝飲酒,流連忘返,“放浪平生足,風塵舊葉飛,坐憐醒酒處,日暮澹忘歸”。明朝琴堂清暇碑記述了大明嘉靖四年(公元1526年)黃門給事中秦祐管理修武時,祭祀漢獻帝陵後到百家巖夜飲,口占五言一詩,被調還京師後,知縣馬瀾和詩一首,稱歎“志文傳上古,風景冠當今,月送林泉影,雲藏雨露心”。明朝南樂人魏崐溟詩碑圓首,青石質地,高111釐米、寬53釐米、厚16.5釐米。記載明代文學家、刑部尚書、太常博士南樂人魏崐溟秋遊百家巖詩兩首,嚮往歸隱山林,閒雲野鶴生活,“敞拋車縱住,瀟灑過今秋。牢落竹林社,無人制此心”。明朝侯加乘遊百家巖詩碑,記載明代萬曆年間(公元1593年)初秋解洲人侯加乘、安洲人邵炯同遊百家巖,侯加乘醉酒作詩“層巒磴轉諸天杳,絕壁屏開瀑布懸,醒酒臺前更放酒,微風新月一流連”。邵炯詩讚天門瀑布壯麗景色,“瀑擊龍潭天上落,雲窺僧戶半巖歸”。明朝楊輔遊百家巖寺詩碑記載楊輔作詩羨慕佛門清淨,“軫民無日不沁恫,繞入山門萬事空”,佐古極作詩感嘆朝代興替,“大漢由來當來造,百巖山寺自定中”。

雲臺山文化之魂——百家巖碑刻


宗教歷史底蘊最豐富的是12通寺廟塔墓類碑刻對研究百家巖寺歷史價值較大的有5通,百家巖寺匾額石刻灰沙石質地,高42釐米、寬130釐米,“百家巖寺”四字行書為陰刻,蒼勁有力,時代不詳,疑為唐代遺存。百巖寺奉敕再修重建法堂記碑收錄於《全唐文》中的《唐文續拾》卷八,全文1240餘字,記載唐大中八年(854年)唐代章敬大師、范陽大師神悟先後在百家巖講經說法,並都被詔為國師以及武宗時廢佛,至宣宗大中時縣令杜公始奉旨,重修百家巖寺。從文中可推斷章敬大師就是百巖大師謝懷暉,此碑對研究百家巖寺和百巖大師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時因百家逃難,隱竄此巖,猶此寺題號百巖矣。寺之所致,四百餘秋”,指出百家巖寺得名由來,在當時已有400餘年歷史。稱讚百家巖景色“壯懷川之佳景者,太行山焉。孫登臺上時聞虎嘯之聲,王烈泉邊每聽鶴鳴之響;劉靈縱酒,三年偃處猶存;嵇康劍池,千載遺蹤尚在”,是目前發現的最早關於竹林七賢在百家巖隱居的記載。百家巖寺重修佛殿記青石質,碑高170釐米、寬60釐米,明代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四月,時任昌平縣知事修武人馬瀾撰文,記述僧人滿舟之師幸俊歷時17年,千辛萬苦完成百家巖寺重修工程,由衷讚歎“天下之事不患乎功之不成,而患乎信之不篤。使易其所學者,而為士農工商,則必能各動其事,為公卿大夫則必能各動其識,天下國家之事何患乎功之不不成也”。百巖寺公捐贍田記碑灰砂石質地,圓首,碑高175.5釐米、寬66.5釐米。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86年)修武縣令張公邀請河南道御史趙旭,為百家巖的僧田免遭侵佔而立此碑,記述百家巖地理環境、名稱來歷、竹林七賢古蹟,“今人呼曰崇明而百巖者山不以寺掩也”。百家巖寺修葺兩佛殿記碑記述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60年)飛石壓損兩佛殿像,僧人隆宗歷時五年修繕的經過,感嘆“獨是隆宗以力所不能任,而成之者而率能任而成之,可見天下國家無不可任之事,無不可成之功”。其他的7通碑刻,如百家巖寺大殿西壁畫淨土功德記並序碑、水陸大會完滿序碑、傳臨濟正宗第三拾肆世宗明堂瀛瀚和尚行寶碑、進香禮佛完滿記碑、百家巖孝女塔記碑、重修隼提閣記碑、百巖崇明堂上圓寂親教恩師和尚碑等也都有一定研究參考價值,不再一一贅述。(圖片附後)

雲臺山文化之魂——百家巖碑刻

雲臺山文化之魂——百家巖碑刻

雲臺山文化之魂——百家巖碑刻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