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奇觀:諸子百家部分代表人物紛紛入秦,助力秦國統一天下'

"

秦國自孝公發出求賢令,聲稱“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後,東方列國人才如過江之鯽紛紛入秦,盛況空前,為秦國崛起注入了強大的活力,尤其令人稱奇的是法家、墨家、縱橫家、計然家、兵家、雜家等代表人物,亦入秦擘畫統一大業,為秦並天下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

秦國自孝公發出求賢令,聲稱“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後,東方列國人才如過江之鯽紛紛入秦,盛況空前,為秦國崛起注入了強大的活力,尤其令人稱奇的是法家、墨家、縱橫家、計然家、兵家、雜家等代表人物,亦入秦擘畫統一大業,為秦並天下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歷史奇觀:諸子百家部分代表人物紛紛入秦,助力秦國統一天下

1、法家代表人物商鞅

法家是對先秦歷史進程影響最大的學派,其變革精神和實踐精神為諸子百家之最,對重建天下秩序的戰略規劃也最具可操作性,戰國的幾波變法浪潮皆由法家人物發起,而秦統一的歷史進程,正是沿著商鞅、韓非等法家設計的戰略路線圖進行的。

公元前361年,在秦孝公尊官分土的強大誘惑下,商鞅從魏國來到秦國,從此秦國開始了波瀾壯闊的改革歷程。商鞅主張“燔詩書而明法令”,以鼓勵農戰,功勞至上,輕罪重刑為原則,變法圖強,使秦國迅速走上了富國強兵的道路,併為秦國一統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商鞅變法,重獎勤勞致富和建立軍功者。努力務農,通過耕織使粟米豐收、布帛多產者,免除其自身的徭役。立有軍功者,按照規定標準受封升爵。王室人員不經過軍功評價,不得列入宗室譜籍。如此,明確尊卑爵秩的等級,各自按照不同等級佔有田、宅,奴婢穿衣服要按照家庭的等級。使得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廢除井田制,准許土地買賣,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推動了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型。

商鞅變法體現了“因時變法,富國強兵,以法治國,定分止爭”的法家思想,變法後的秦國,移風易俗,家給人足,兵革大強,國勢日增,諸侯畏懼。

商鞅變法,對秦統一天下至關重要的制度是軍功爵制。軍功爵制規定,凡行伍中人,不論出身門第,一律按照其所立軍功的大小予以賞賜。即便是秦國的宗室也是這樣,宗室未立軍功者不得列入宗族的簿籍,不得擁有爵位。使有功者顯貴、光榮,無功者雖富裕而無顯貴的身份。

商鞅制定的十八爵級經過演變,到秦王嬴政之時,為二十爵級,分別為:第一級公士,第二級上造,第三級簪褭,第四級不更,第五級大夫,第六級官大夫,第七級公大夫,第八級公乘,第九級五大夫,第十級左庶長,第十一級右庶長,第十二級左更,第十三級中更,第十四級右更,第十五級少上造,第十六級大上造(也名大良造),第十七級駟車庶長,第十八級大庶長,第十九級關內侯,第二十級徹侯。

軍功爵制規定:凡在戰爭中能斬敵人甲士一人,且取得其首級者,賜爵一級,並且還賜田一頃,宅九母。得一甲首者,若為官者可當五十石俸祿之官,得二甲首者可為百石之官,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釋放。斬敵一甲者,還可役使一人為自己的農奴,得到五個甲首者,可以“隸五家”。爵至九級五大夫,即可“稅邑三百家”。七級公大夫,就可得到同縣令相等的待遇。二十級爵位(徹侯)歲俸1000石粟米,約合現在的30750公斤,對應大將軍之職。有爵者犯罪,可減輕處罰,既可“降爵贖罪”也可“以爵抵罪”。有爵者56歲即可免役,無爵者到60歲方可免役。有爵者,用爵位贖免身為奴婢的親人。與無爵者相比,一級爵位甚至抵得上無爵者五年的戍邊期和若干千錢。

軍功爵制,以“無功不受祿”摧毀了“世卿世祿”的血緣宗法制,打開了底層平民向上躍升的通道和空間。因此,秦國社會活力迸發,其軍隊當時無敵於天下。秦國軍隊號稱虎狼之師,有超強的戰鬥意志和戰鬥力,打的東方列國“百姓不聊生,族類離散,流亡為臣妾,滿海內矣”,秦國最終統一了中國。從商鞅變法開始至秦滅六國僅用135年時間。

"

秦國自孝公發出求賢令,聲稱“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後,東方列國人才如過江之鯽紛紛入秦,盛況空前,為秦國崛起注入了強大的活力,尤其令人稱奇的是法家、墨家、縱橫家、計然家、兵家、雜家等代表人物,亦入秦擘畫統一大業,為秦並天下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歷史奇觀:諸子百家部分代表人物紛紛入秦,助力秦國統一天下

1、法家代表人物商鞅

法家是對先秦歷史進程影響最大的學派,其變革精神和實踐精神為諸子百家之最,對重建天下秩序的戰略規劃也最具可操作性,戰國的幾波變法浪潮皆由法家人物發起,而秦統一的歷史進程,正是沿著商鞅、韓非等法家設計的戰略路線圖進行的。

公元前361年,在秦孝公尊官分土的強大誘惑下,商鞅從魏國來到秦國,從此秦國開始了波瀾壯闊的改革歷程。商鞅主張“燔詩書而明法令”,以鼓勵農戰,功勞至上,輕罪重刑為原則,變法圖強,使秦國迅速走上了富國強兵的道路,併為秦國一統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商鞅變法,重獎勤勞致富和建立軍功者。努力務農,通過耕織使粟米豐收、布帛多產者,免除其自身的徭役。立有軍功者,按照規定標準受封升爵。王室人員不經過軍功評價,不得列入宗室譜籍。如此,明確尊卑爵秩的等級,各自按照不同等級佔有田、宅,奴婢穿衣服要按照家庭的等級。使得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廢除井田制,准許土地買賣,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推動了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型。

商鞅變法體現了“因時變法,富國強兵,以法治國,定分止爭”的法家思想,變法後的秦國,移風易俗,家給人足,兵革大強,國勢日增,諸侯畏懼。

商鞅變法,對秦統一天下至關重要的制度是軍功爵制。軍功爵制規定,凡行伍中人,不論出身門第,一律按照其所立軍功的大小予以賞賜。即便是秦國的宗室也是這樣,宗室未立軍功者不得列入宗族的簿籍,不得擁有爵位。使有功者顯貴、光榮,無功者雖富裕而無顯貴的身份。

商鞅制定的十八爵級經過演變,到秦王嬴政之時,為二十爵級,分別為:第一級公士,第二級上造,第三級簪褭,第四級不更,第五級大夫,第六級官大夫,第七級公大夫,第八級公乘,第九級五大夫,第十級左庶長,第十一級右庶長,第十二級左更,第十三級中更,第十四級右更,第十五級少上造,第十六級大上造(也名大良造),第十七級駟車庶長,第十八級大庶長,第十九級關內侯,第二十級徹侯。

軍功爵制規定:凡在戰爭中能斬敵人甲士一人,且取得其首級者,賜爵一級,並且還賜田一頃,宅九母。得一甲首者,若為官者可當五十石俸祿之官,得二甲首者可為百石之官,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釋放。斬敵一甲者,還可役使一人為自己的農奴,得到五個甲首者,可以“隸五家”。爵至九級五大夫,即可“稅邑三百家”。七級公大夫,就可得到同縣令相等的待遇。二十級爵位(徹侯)歲俸1000石粟米,約合現在的30750公斤,對應大將軍之職。有爵者犯罪,可減輕處罰,既可“降爵贖罪”也可“以爵抵罪”。有爵者56歲即可免役,無爵者到60歲方可免役。有爵者,用爵位贖免身為奴婢的親人。與無爵者相比,一級爵位甚至抵得上無爵者五年的戍邊期和若干千錢。

軍功爵制,以“無功不受祿”摧毀了“世卿世祿”的血緣宗法制,打開了底層平民向上躍升的通道和空間。因此,秦國社會活力迸發,其軍隊當時無敵於天下。秦國軍隊號稱虎狼之師,有超強的戰鬥意志和戰鬥力,打的東方列國“百姓不聊生,族類離散,流亡為臣妾,滿海內矣”,秦國最終統一了中國。從商鞅變法開始至秦滅六國僅用135年時間。

歷史奇觀:諸子百家部分代表人物紛紛入秦,助力秦國統一天下

2、墨家鉅子相里勤

墨家的最高宗旨是“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弊”,追求人人“兼相愛、交相利”,列國之間沒有侵略戰爭,且“官無常貴,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尚賢)的理想世界。墨家不僅在思想上有建樹,在邏輯學和實用技術也貢獻良多。

墨子是墨家學派創始人,墨子死後,墨家分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派之間相互攻訐,自謂真墨,各有鉅子傳承師說。

對此,《莊子·天下篇》曰:“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獲、已齒、鄧陵子之屬,俱誦《墨經》而倍譎不同,相謂‘別墨’,以堅白同異之辯相訾,以觭偶不仵之辭相應。以鉅子為聖人,皆願為之屍,冀得為其後世,至今不決。”

《韓非子·顯學》也記載道:“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 有鄧陵氏之墨,故孔墨之後,儒分為八,墨離為三,取捨相反不同,而皆自謂真孔墨。”

最遲在秦惠王時期,相里勤之墨轉入秦國,使秦國成為墨家中心。秦惠文王寵信墨者,有據可考——

根據《呂氏春秋·去私》記載:“墨者有鉅子腹䵍,居秦。其子殺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長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誅矣,先生之以此聽寡人也。’腹䵍對曰:‘墨者之法曰:‘殺人者死,傷人者刑。’此所以禁殺傷人也。夫禁殺傷人者,天下之大義也。王雖為之賜,而令吏弗誅,腹䵍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許惠王,而遂殺之。”這一段史料主要講述墨家鉅子的兒子殺了人,秦惠王願意對其破例寬恕但鉅子仍堅持按照墨家之法對自己的兒子執行了死刑。這段史料透露了兩大信息,一是墨家鉅子在秦國,二是秦惠王與鉅子交情不淺,寧願為鉅子在秦法中破例。

又據《呂氏春秋・去宥》記載:“東方之墨者謝子將西見秦惠王。惠王問秦之墨者唐姑果。唐姑果恐王之親謝子賢於己也,對曰‘謝子,東方之辨士也,其為人甚險,將奮於說以取少主也’。王因藏怒以待之。謝子至,說王。王弗聽,謝子不說,遂辭而行。”秦惠文王時又有“秦之墨者唐姑果”,曾“恐王之親謝子賢於己”,在惠文王面前讒毀東方之墨者謝子。這證明秦惠文王時墨學興隆,墨者深受秦王寵信。

根據一些專家的考古發現,湖北省雲夢縣出土的《睡虎地秦簡》中關於秦在法律、職官名稱、計量制度及語詞的書寫格式方面同《墨子·備城門》以下各篇很相似。有專家認為《備城門》以下各篇“很可能是惠文王及其以後秦國墨者的著作”。李學勤指出,實際上戰國晚期的秦國,不是隻有法家一家之學,墨學的傳流影響也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相里勤之墨轉入秦國,是因為秦國與墨家“尚同”“尚賢”的主張相投合,秦國也重視城郭攻守技術,契合了這派墨者的心理,為其施展本領提供了舞臺,所以他們願意幫助秦國完成統一大業。

相里勤之墨入秦,利用其掌握的實用技術,提升了秦軍守城攻城的能力,成為秦統一天下的重要助力。《史記·匈奴列傳》雲:“其後義渠之戎築城郭以自守,而秦稍蠶食,至於惠王遂拔義渠二十五城。……秦昭襄王時,義渠戎王與宣太后亂,有二子,宣太后詐而殺義渠戎王於甘泉,遂起兵伐殘義渠。於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胡。”秦國北滅義渠後,基本解決了西北方面的蠻患,也解除了東擴的後顧之憂,加速了吞併六國的步伐。

"

秦國自孝公發出求賢令,聲稱“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後,東方列國人才如過江之鯽紛紛入秦,盛況空前,為秦國崛起注入了強大的活力,尤其令人稱奇的是法家、墨家、縱橫家、計然家、兵家、雜家等代表人物,亦入秦擘畫統一大業,為秦並天下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歷史奇觀:諸子百家部分代表人物紛紛入秦,助力秦國統一天下

1、法家代表人物商鞅

法家是對先秦歷史進程影響最大的學派,其變革精神和實踐精神為諸子百家之最,對重建天下秩序的戰略規劃也最具可操作性,戰國的幾波變法浪潮皆由法家人物發起,而秦統一的歷史進程,正是沿著商鞅、韓非等法家設計的戰略路線圖進行的。

公元前361年,在秦孝公尊官分土的強大誘惑下,商鞅從魏國來到秦國,從此秦國開始了波瀾壯闊的改革歷程。商鞅主張“燔詩書而明法令”,以鼓勵農戰,功勞至上,輕罪重刑為原則,變法圖強,使秦國迅速走上了富國強兵的道路,併為秦國一統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商鞅變法,重獎勤勞致富和建立軍功者。努力務農,通過耕織使粟米豐收、布帛多產者,免除其自身的徭役。立有軍功者,按照規定標準受封升爵。王室人員不經過軍功評價,不得列入宗室譜籍。如此,明確尊卑爵秩的等級,各自按照不同等級佔有田、宅,奴婢穿衣服要按照家庭的等級。使得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廢除井田制,准許土地買賣,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推動了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型。

商鞅變法體現了“因時變法,富國強兵,以法治國,定分止爭”的法家思想,變法後的秦國,移風易俗,家給人足,兵革大強,國勢日增,諸侯畏懼。

商鞅變法,對秦統一天下至關重要的制度是軍功爵制。軍功爵制規定,凡行伍中人,不論出身門第,一律按照其所立軍功的大小予以賞賜。即便是秦國的宗室也是這樣,宗室未立軍功者不得列入宗族的簿籍,不得擁有爵位。使有功者顯貴、光榮,無功者雖富裕而無顯貴的身份。

商鞅制定的十八爵級經過演變,到秦王嬴政之時,為二十爵級,分別為:第一級公士,第二級上造,第三級簪褭,第四級不更,第五級大夫,第六級官大夫,第七級公大夫,第八級公乘,第九級五大夫,第十級左庶長,第十一級右庶長,第十二級左更,第十三級中更,第十四級右更,第十五級少上造,第十六級大上造(也名大良造),第十七級駟車庶長,第十八級大庶長,第十九級關內侯,第二十級徹侯。

軍功爵制規定:凡在戰爭中能斬敵人甲士一人,且取得其首級者,賜爵一級,並且還賜田一頃,宅九母。得一甲首者,若為官者可當五十石俸祿之官,得二甲首者可為百石之官,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釋放。斬敵一甲者,還可役使一人為自己的農奴,得到五個甲首者,可以“隸五家”。爵至九級五大夫,即可“稅邑三百家”。七級公大夫,就可得到同縣令相等的待遇。二十級爵位(徹侯)歲俸1000石粟米,約合現在的30750公斤,對應大將軍之職。有爵者犯罪,可減輕處罰,既可“降爵贖罪”也可“以爵抵罪”。有爵者56歲即可免役,無爵者到60歲方可免役。有爵者,用爵位贖免身為奴婢的親人。與無爵者相比,一級爵位甚至抵得上無爵者五年的戍邊期和若干千錢。

軍功爵制,以“無功不受祿”摧毀了“世卿世祿”的血緣宗法制,打開了底層平民向上躍升的通道和空間。因此,秦國社會活力迸發,其軍隊當時無敵於天下。秦國軍隊號稱虎狼之師,有超強的戰鬥意志和戰鬥力,打的東方列國“百姓不聊生,族類離散,流亡為臣妾,滿海內矣”,秦國最終統一了中國。從商鞅變法開始至秦滅六國僅用135年時間。

歷史奇觀:諸子百家部分代表人物紛紛入秦,助力秦國統一天下

2、墨家鉅子相里勤

墨家的最高宗旨是“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弊”,追求人人“兼相愛、交相利”,列國之間沒有侵略戰爭,且“官無常貴,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尚賢)的理想世界。墨家不僅在思想上有建樹,在邏輯學和實用技術也貢獻良多。

墨子是墨家學派創始人,墨子死後,墨家分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派之間相互攻訐,自謂真墨,各有鉅子傳承師說。

對此,《莊子·天下篇》曰:“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獲、已齒、鄧陵子之屬,俱誦《墨經》而倍譎不同,相謂‘別墨’,以堅白同異之辯相訾,以觭偶不仵之辭相應。以鉅子為聖人,皆願為之屍,冀得為其後世,至今不決。”

《韓非子·顯學》也記載道:“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 有鄧陵氏之墨,故孔墨之後,儒分為八,墨離為三,取捨相反不同,而皆自謂真孔墨。”

最遲在秦惠王時期,相里勤之墨轉入秦國,使秦國成為墨家中心。秦惠文王寵信墨者,有據可考——

根據《呂氏春秋·去私》記載:“墨者有鉅子腹䵍,居秦。其子殺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長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誅矣,先生之以此聽寡人也。’腹䵍對曰:‘墨者之法曰:‘殺人者死,傷人者刑。’此所以禁殺傷人也。夫禁殺傷人者,天下之大義也。王雖為之賜,而令吏弗誅,腹䵍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許惠王,而遂殺之。”這一段史料主要講述墨家鉅子的兒子殺了人,秦惠王願意對其破例寬恕但鉅子仍堅持按照墨家之法對自己的兒子執行了死刑。這段史料透露了兩大信息,一是墨家鉅子在秦國,二是秦惠王與鉅子交情不淺,寧願為鉅子在秦法中破例。

又據《呂氏春秋・去宥》記載:“東方之墨者謝子將西見秦惠王。惠王問秦之墨者唐姑果。唐姑果恐王之親謝子賢於己也,對曰‘謝子,東方之辨士也,其為人甚險,將奮於說以取少主也’。王因藏怒以待之。謝子至,說王。王弗聽,謝子不說,遂辭而行。”秦惠文王時又有“秦之墨者唐姑果”,曾“恐王之親謝子賢於己”,在惠文王面前讒毀東方之墨者謝子。這證明秦惠文王時墨學興隆,墨者深受秦王寵信。

根據一些專家的考古發現,湖北省雲夢縣出土的《睡虎地秦簡》中關於秦在法律、職官名稱、計量制度及語詞的書寫格式方面同《墨子·備城門》以下各篇很相似。有專家認為《備城門》以下各篇“很可能是惠文王及其以後秦國墨者的著作”。李學勤指出,實際上戰國晚期的秦國,不是隻有法家一家之學,墨學的傳流影響也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相里勤之墨轉入秦國,是因為秦國與墨家“尚同”“尚賢”的主張相投合,秦國也重視城郭攻守技術,契合了這派墨者的心理,為其施展本領提供了舞臺,所以他們願意幫助秦國完成統一大業。

相里勤之墨入秦,利用其掌握的實用技術,提升了秦軍守城攻城的能力,成為秦統一天下的重要助力。《史記·匈奴列傳》雲:“其後義渠之戎築城郭以自守,而秦稍蠶食,至於惠王遂拔義渠二十五城。……秦昭襄王時,義渠戎王與宣太后亂,有二子,宣太后詐而殺義渠戎王於甘泉,遂起兵伐殘義渠。於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胡。”秦國北滅義渠後,基本解決了西北方面的蠻患,也解除了東擴的後顧之憂,加速了吞併六國的步伐。

歷史奇觀:諸子百家部分代表人物紛紛入秦,助力秦國統一天下

3、縱橫家代表人物張儀

縱橫家是諸子百家中專攻外交智慧的學派。縱橫家一生揣摩列國形勢格局,遊說諸侯,為所選邦國謀劃王霸之策。縱橫家大體上分為合縱與連橫兩大流派,《韓非子》說:“縱者,合眾弱以攻一強也;橫者,事一強以攻眾弱也。”張儀的連橫之術成為後來秦國滅六國、統一天下的基本戰略。

張儀入秦前曾遊說於魏、趙、楚和東周,然皆不為用,於是至秦。秦惠王以張儀代替公孫衍當權,並命公子華和張儀率兵攻魏,佔領蒲陽。魏國無力抵禦秦軍,為了求和,便將上郡十五縣,以及河西的少樑獻給秦國。至此,黃河以西的地區全部歸秦所有。張儀因之被秦惠王任命為相。

張儀外連衡而鬥諸侯,與秦國的耕戰政策相配合,運用雄辯的口才,詭譎的謀略,縱橫捭闔,遊說諸侯,建立了諸多功績,在秦國的政治、外交和軍事上成為舉足輕重的人物。

他在風雲多變的險惡環境中,主要憑藉外交手段,採用連橫策略,遊說各諸侯國,“為魏相,拆散魏齊聯盟,為楚相破壞楚齊聯盟”,制服韓、趙、燕,使各國紛紛由合縱抗秦轉變為連橫親秦。“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使秦國的國威大張,在諸侯國中產生了巨大的威懾作用。孟子的弟子景春稱讚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張儀常將外交手段和軍事手段配合使用,以削弱諸侯國。楚懷王十六年,天下形成了齊、楚、秦三大勢力,而齊、楚間形成了聯盟。秦國想要攻打楚國,為了分裂齊楚關係,張儀來到楚國實施計謀。張儀欺騙楚懷王,只要楚國斷絕與齊國之交,秦國將割讓六百里商於之地,懷王中計,在與齊國斷交後,張儀出爾發爾,稱秦國只答應給六裡地。懷王受騙後,惱怒不已,發兵進攻秦國,被魏章大破于丹陽,斬甲士達八萬之多,俘獲大將屈匄和裨將逢侯醜等七十餘人,秦軍佔領漢中。懷王再召集全國的部隊,發動進攻,結果慘敗於藍田,其後秦國攻取召陵,楚國三戰皆敗,於是走向沒落。

李斯總結道: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

秦國自孝公發出求賢令,聲稱“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後,東方列國人才如過江之鯽紛紛入秦,盛況空前,為秦國崛起注入了強大的活力,尤其令人稱奇的是法家、墨家、縱橫家、計然家、兵家、雜家等代表人物,亦入秦擘畫統一大業,為秦並天下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歷史奇觀:諸子百家部分代表人物紛紛入秦,助力秦國統一天下

1、法家代表人物商鞅

法家是對先秦歷史進程影響最大的學派,其變革精神和實踐精神為諸子百家之最,對重建天下秩序的戰略規劃也最具可操作性,戰國的幾波變法浪潮皆由法家人物發起,而秦統一的歷史進程,正是沿著商鞅、韓非等法家設計的戰略路線圖進行的。

公元前361年,在秦孝公尊官分土的強大誘惑下,商鞅從魏國來到秦國,從此秦國開始了波瀾壯闊的改革歷程。商鞅主張“燔詩書而明法令”,以鼓勵農戰,功勞至上,輕罪重刑為原則,變法圖強,使秦國迅速走上了富國強兵的道路,併為秦國一統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商鞅變法,重獎勤勞致富和建立軍功者。努力務農,通過耕織使粟米豐收、布帛多產者,免除其自身的徭役。立有軍功者,按照規定標準受封升爵。王室人員不經過軍功評價,不得列入宗室譜籍。如此,明確尊卑爵秩的等級,各自按照不同等級佔有田、宅,奴婢穿衣服要按照家庭的等級。使得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廢除井田制,准許土地買賣,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推動了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型。

商鞅變法體現了“因時變法,富國強兵,以法治國,定分止爭”的法家思想,變法後的秦國,移風易俗,家給人足,兵革大強,國勢日增,諸侯畏懼。

商鞅變法,對秦統一天下至關重要的制度是軍功爵制。軍功爵制規定,凡行伍中人,不論出身門第,一律按照其所立軍功的大小予以賞賜。即便是秦國的宗室也是這樣,宗室未立軍功者不得列入宗族的簿籍,不得擁有爵位。使有功者顯貴、光榮,無功者雖富裕而無顯貴的身份。

商鞅制定的十八爵級經過演變,到秦王嬴政之時,為二十爵級,分別為:第一級公士,第二級上造,第三級簪褭,第四級不更,第五級大夫,第六級官大夫,第七級公大夫,第八級公乘,第九級五大夫,第十級左庶長,第十一級右庶長,第十二級左更,第十三級中更,第十四級右更,第十五級少上造,第十六級大上造(也名大良造),第十七級駟車庶長,第十八級大庶長,第十九級關內侯,第二十級徹侯。

軍功爵制規定:凡在戰爭中能斬敵人甲士一人,且取得其首級者,賜爵一級,並且還賜田一頃,宅九母。得一甲首者,若為官者可當五十石俸祿之官,得二甲首者可為百石之官,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釋放。斬敵一甲者,還可役使一人為自己的農奴,得到五個甲首者,可以“隸五家”。爵至九級五大夫,即可“稅邑三百家”。七級公大夫,就可得到同縣令相等的待遇。二十級爵位(徹侯)歲俸1000石粟米,約合現在的30750公斤,對應大將軍之職。有爵者犯罪,可減輕處罰,既可“降爵贖罪”也可“以爵抵罪”。有爵者56歲即可免役,無爵者到60歲方可免役。有爵者,用爵位贖免身為奴婢的親人。與無爵者相比,一級爵位甚至抵得上無爵者五年的戍邊期和若干千錢。

軍功爵制,以“無功不受祿”摧毀了“世卿世祿”的血緣宗法制,打開了底層平民向上躍升的通道和空間。因此,秦國社會活力迸發,其軍隊當時無敵於天下。秦國軍隊號稱虎狼之師,有超強的戰鬥意志和戰鬥力,打的東方列國“百姓不聊生,族類離散,流亡為臣妾,滿海內矣”,秦國最終統一了中國。從商鞅變法開始至秦滅六國僅用135年時間。

歷史奇觀:諸子百家部分代表人物紛紛入秦,助力秦國統一天下

2、墨家鉅子相里勤

墨家的最高宗旨是“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弊”,追求人人“兼相愛、交相利”,列國之間沒有侵略戰爭,且“官無常貴,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尚賢)的理想世界。墨家不僅在思想上有建樹,在邏輯學和實用技術也貢獻良多。

墨子是墨家學派創始人,墨子死後,墨家分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派之間相互攻訐,自謂真墨,各有鉅子傳承師說。

對此,《莊子·天下篇》曰:“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獲、已齒、鄧陵子之屬,俱誦《墨經》而倍譎不同,相謂‘別墨’,以堅白同異之辯相訾,以觭偶不仵之辭相應。以鉅子為聖人,皆願為之屍,冀得為其後世,至今不決。”

《韓非子·顯學》也記載道:“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 有鄧陵氏之墨,故孔墨之後,儒分為八,墨離為三,取捨相反不同,而皆自謂真孔墨。”

最遲在秦惠王時期,相里勤之墨轉入秦國,使秦國成為墨家中心。秦惠文王寵信墨者,有據可考——

根據《呂氏春秋·去私》記載:“墨者有鉅子腹䵍,居秦。其子殺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長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誅矣,先生之以此聽寡人也。’腹䵍對曰:‘墨者之法曰:‘殺人者死,傷人者刑。’此所以禁殺傷人也。夫禁殺傷人者,天下之大義也。王雖為之賜,而令吏弗誅,腹䵍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許惠王,而遂殺之。”這一段史料主要講述墨家鉅子的兒子殺了人,秦惠王願意對其破例寬恕但鉅子仍堅持按照墨家之法對自己的兒子執行了死刑。這段史料透露了兩大信息,一是墨家鉅子在秦國,二是秦惠王與鉅子交情不淺,寧願為鉅子在秦法中破例。

又據《呂氏春秋・去宥》記載:“東方之墨者謝子將西見秦惠王。惠王問秦之墨者唐姑果。唐姑果恐王之親謝子賢於己也,對曰‘謝子,東方之辨士也,其為人甚險,將奮於說以取少主也’。王因藏怒以待之。謝子至,說王。王弗聽,謝子不說,遂辭而行。”秦惠文王時又有“秦之墨者唐姑果”,曾“恐王之親謝子賢於己”,在惠文王面前讒毀東方之墨者謝子。這證明秦惠文王時墨學興隆,墨者深受秦王寵信。

根據一些專家的考古發現,湖北省雲夢縣出土的《睡虎地秦簡》中關於秦在法律、職官名稱、計量制度及語詞的書寫格式方面同《墨子·備城門》以下各篇很相似。有專家認為《備城門》以下各篇“很可能是惠文王及其以後秦國墨者的著作”。李學勤指出,實際上戰國晚期的秦國,不是隻有法家一家之學,墨學的傳流影響也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相里勤之墨轉入秦國,是因為秦國與墨家“尚同”“尚賢”的主張相投合,秦國也重視城郭攻守技術,契合了這派墨者的心理,為其施展本領提供了舞臺,所以他們願意幫助秦國完成統一大業。

相里勤之墨入秦,利用其掌握的實用技術,提升了秦軍守城攻城的能力,成為秦統一天下的重要助力。《史記·匈奴列傳》雲:“其後義渠之戎築城郭以自守,而秦稍蠶食,至於惠王遂拔義渠二十五城。……秦昭襄王時,義渠戎王與宣太后亂,有二子,宣太后詐而殺義渠戎王於甘泉,遂起兵伐殘義渠。於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胡。”秦國北滅義渠後,基本解決了西北方面的蠻患,也解除了東擴的後顧之憂,加速了吞併六國的步伐。

歷史奇觀:諸子百家部分代表人物紛紛入秦,助力秦國統一天下

3、縱橫家代表人物張儀

縱橫家是諸子百家中專攻外交智慧的學派。縱橫家一生揣摩列國形勢格局,遊說諸侯,為所選邦國謀劃王霸之策。縱橫家大體上分為合縱與連橫兩大流派,《韓非子》說:“縱者,合眾弱以攻一強也;橫者,事一強以攻眾弱也。”張儀的連橫之術成為後來秦國滅六國、統一天下的基本戰略。

張儀入秦前曾遊說於魏、趙、楚和東周,然皆不為用,於是至秦。秦惠王以張儀代替公孫衍當權,並命公子華和張儀率兵攻魏,佔領蒲陽。魏國無力抵禦秦軍,為了求和,便將上郡十五縣,以及河西的少樑獻給秦國。至此,黃河以西的地區全部歸秦所有。張儀因之被秦惠王任命為相。

張儀外連衡而鬥諸侯,與秦國的耕戰政策相配合,運用雄辯的口才,詭譎的謀略,縱橫捭闔,遊說諸侯,建立了諸多功績,在秦國的政治、外交和軍事上成為舉足輕重的人物。

他在風雲多變的險惡環境中,主要憑藉外交手段,採用連橫策略,遊說各諸侯國,“為魏相,拆散魏齊聯盟,為楚相破壞楚齊聯盟”,制服韓、趙、燕,使各國紛紛由合縱抗秦轉變為連橫親秦。“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使秦國的國威大張,在諸侯國中產生了巨大的威懾作用。孟子的弟子景春稱讚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張儀常將外交手段和軍事手段配合使用,以削弱諸侯國。楚懷王十六年,天下形成了齊、楚、秦三大勢力,而齊、楚間形成了聯盟。秦國想要攻打楚國,為了分裂齊楚關係,張儀來到楚國實施計謀。張儀欺騙楚懷王,只要楚國斷絕與齊國之交,秦國將割讓六百里商於之地,懷王中計,在與齊國斷交後,張儀出爾發爾,稱秦國只答應給六裡地。懷王受騙後,惱怒不已,發兵進攻秦國,被魏章大破于丹陽,斬甲士達八萬之多,俘獲大將屈匄和裨將逢侯醜等七十餘人,秦軍佔領漢中。懷王再召集全國的部隊,發動進攻,結果慘敗於藍田,其後秦國攻取召陵,楚國三戰皆敗,於是走向沒落。

李斯總結道: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歷史奇觀:諸子百家部分代表人物紛紛入秦,助力秦國統一天下

4、兵家代表人物尉繚

兵家是中國古代對戰略家與軍事家的統稱,又特指先秦時代專門研究戰爭的學派。諸子百家或多或少談及戰爭,但全方位研究軍事並指導軍事實踐的只有兵家學派。

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古典軍事史上的兵學最高峰。在列國征戰的大爭之世,無論是大國兼併小國,還是弱國抵禦強國,兵家始終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秦統一天下,結束戰亂割據,是人秦的百家士人共同努力的結果。但完成最後一擊,正是執掌三軍的兵家名將。

春秋戰國時期,比較出名的諸侯國幾乎都有出色的軍事家,比如吳國有孫武,齊國有孫臏,魏國有吳起,等等。秦國若沒有傑出的軍事家,秦始皇若沒有頂級的軍事高參,取得統一中國的徹底勝利也是不可想象的。那麼,秦始皇在統一天下的戰爭中,使用了誰的軍事思想?誰是秦始皇的軍事高參?答案是史書對其記述十分簡略的尉繚。

尉繚原稱為繚,魏國大梁人,公元前237年入秦。此時,秦始皇已親政,並滅掉了嫪毐和呂不韋兩大集團,正全力進行統一戰爭。尉繚的軍事思想集中體現在很有價值的軍事著作《尉繚子》一書。在宋代朝廷頒發的《武經七書》中,把《尉繚子》和《孫子》《吳子》《司馬法》《三略》《六韜》《唐李問對》並列為軍事教科書,但南宋以後,《尉繚子》一書,曾有人認為是偽造,也有人將其列入雜家。然而,我國山東銀雀山發掘的一號漢墓中出土了竹簡《尉繚子》,其內容與現在流傳本基本一致。這就證明,早在漢代,今本《尉繚子》就已存在,它的成書至晚在戰國秦時。偽造說、雜家說屬無稽之談。雖然史書留下來的尉繚事蹟很少,但統一前夕秦國對其他諸侯國作戰過程中,使用的戰略和策略,與尉繚的軍事思想十分吻合,從而可以知道指導秦國對外戰爭的決策集團中,尉繚起到相當大的作用。

秦始皇對尉繚的軍事才華十分賞識,對尉繚恭敬備至,不僅讓他享用同自己一樣的衣服飲食,而且秦王在尉繚面前常常表現得十分謙卑。但尉繚認為:秦王為人,蜂準,長目,鷙鳥鷹,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易輕食人。我布衣,然見我常身自下我。誠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與久遊。尉繚準備不辭而別,但秦王發覺後,千方百計將他留住,並任命他為掌管全國軍隊的國尉。因此被稱為尉繚。

《尉繚子》共二十四篇,內容包括戰爭觀,戰爭與經濟、政治的關係,戰爭的指導原則以及具體的戰略戰術、隊列編制、獎懲原則等等,即是一本軍事著作,也是一本哲學著作。尉繚不主張輕易挑起戰爭,即使誅亂禁暴,也主張儘可能保持社會秩序安定,以至於兵不血刃而天下親。他認為士氣的高低,決定著戰爭的勝負,“必先禮信而後爵祿,先廉恥而後刑罰,先親愛而後律其身”,體現了儒、法諸家合流的歷史趨勢。在分析天時、地利、人事之間的關係時,指出“舉賢用能,不時日而事利;明法審令,不卜筮而獲吉;貴功養勞,不禱祠而得福”,他反對卜筮迷信,強調人事作用,體現了唯物主義思想。他提出不要吝惜財物,向各國掌權的豪臣行賄,破壞其聯合之策,離間其內部關係,這樣做,不出三十萬金,則諸侯可盡,以離間計瓦解諸國合縱。他還總結了行軍作戰的一般原則、陣戰的規則、軍陣的形式以及軍事紀律、相互監督等方面的內容。尉繚不是紙上談兵,而是對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

從秦始皇時代統一戰爭的過程看,尉繚的軍事思想得到了較好的貫徹,也大大加速了秦國統一天下的步伐。比如,重用良將,用離間計瓦解合縱、剷除敵將,沒有大規模坑殺降卒,以和平方式佔領齊國,嚴肅軍紀等,都貫穿於統一戰爭的過程之中。

"

秦國自孝公發出求賢令,聲稱“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後,東方列國人才如過江之鯽紛紛入秦,盛況空前,為秦國崛起注入了強大的活力,尤其令人稱奇的是法家、墨家、縱橫家、計然家、兵家、雜家等代表人物,亦入秦擘畫統一大業,為秦並天下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歷史奇觀:諸子百家部分代表人物紛紛入秦,助力秦國統一天下

1、法家代表人物商鞅

法家是對先秦歷史進程影響最大的學派,其變革精神和實踐精神為諸子百家之最,對重建天下秩序的戰略規劃也最具可操作性,戰國的幾波變法浪潮皆由法家人物發起,而秦統一的歷史進程,正是沿著商鞅、韓非等法家設計的戰略路線圖進行的。

公元前361年,在秦孝公尊官分土的強大誘惑下,商鞅從魏國來到秦國,從此秦國開始了波瀾壯闊的改革歷程。商鞅主張“燔詩書而明法令”,以鼓勵農戰,功勞至上,輕罪重刑為原則,變法圖強,使秦國迅速走上了富國強兵的道路,併為秦國一統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商鞅變法,重獎勤勞致富和建立軍功者。努力務農,通過耕織使粟米豐收、布帛多產者,免除其自身的徭役。立有軍功者,按照規定標準受封升爵。王室人員不經過軍功評價,不得列入宗室譜籍。如此,明確尊卑爵秩的等級,各自按照不同等級佔有田、宅,奴婢穿衣服要按照家庭的等級。使得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廢除井田制,准許土地買賣,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推動了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型。

商鞅變法體現了“因時變法,富國強兵,以法治國,定分止爭”的法家思想,變法後的秦國,移風易俗,家給人足,兵革大強,國勢日增,諸侯畏懼。

商鞅變法,對秦統一天下至關重要的制度是軍功爵制。軍功爵制規定,凡行伍中人,不論出身門第,一律按照其所立軍功的大小予以賞賜。即便是秦國的宗室也是這樣,宗室未立軍功者不得列入宗族的簿籍,不得擁有爵位。使有功者顯貴、光榮,無功者雖富裕而無顯貴的身份。

商鞅制定的十八爵級經過演變,到秦王嬴政之時,為二十爵級,分別為:第一級公士,第二級上造,第三級簪褭,第四級不更,第五級大夫,第六級官大夫,第七級公大夫,第八級公乘,第九級五大夫,第十級左庶長,第十一級右庶長,第十二級左更,第十三級中更,第十四級右更,第十五級少上造,第十六級大上造(也名大良造),第十七級駟車庶長,第十八級大庶長,第十九級關內侯,第二十級徹侯。

軍功爵制規定:凡在戰爭中能斬敵人甲士一人,且取得其首級者,賜爵一級,並且還賜田一頃,宅九母。得一甲首者,若為官者可當五十石俸祿之官,得二甲首者可為百石之官,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釋放。斬敵一甲者,還可役使一人為自己的農奴,得到五個甲首者,可以“隸五家”。爵至九級五大夫,即可“稅邑三百家”。七級公大夫,就可得到同縣令相等的待遇。二十級爵位(徹侯)歲俸1000石粟米,約合現在的30750公斤,對應大將軍之職。有爵者犯罪,可減輕處罰,既可“降爵贖罪”也可“以爵抵罪”。有爵者56歲即可免役,無爵者到60歲方可免役。有爵者,用爵位贖免身為奴婢的親人。與無爵者相比,一級爵位甚至抵得上無爵者五年的戍邊期和若干千錢。

軍功爵制,以“無功不受祿”摧毀了“世卿世祿”的血緣宗法制,打開了底層平民向上躍升的通道和空間。因此,秦國社會活力迸發,其軍隊當時無敵於天下。秦國軍隊號稱虎狼之師,有超強的戰鬥意志和戰鬥力,打的東方列國“百姓不聊生,族類離散,流亡為臣妾,滿海內矣”,秦國最終統一了中國。從商鞅變法開始至秦滅六國僅用135年時間。

歷史奇觀:諸子百家部分代表人物紛紛入秦,助力秦國統一天下

2、墨家鉅子相里勤

墨家的最高宗旨是“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弊”,追求人人“兼相愛、交相利”,列國之間沒有侵略戰爭,且“官無常貴,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尚賢)的理想世界。墨家不僅在思想上有建樹,在邏輯學和實用技術也貢獻良多。

墨子是墨家學派創始人,墨子死後,墨家分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派之間相互攻訐,自謂真墨,各有鉅子傳承師說。

對此,《莊子·天下篇》曰:“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獲、已齒、鄧陵子之屬,俱誦《墨經》而倍譎不同,相謂‘別墨’,以堅白同異之辯相訾,以觭偶不仵之辭相應。以鉅子為聖人,皆願為之屍,冀得為其後世,至今不決。”

《韓非子·顯學》也記載道:“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 有鄧陵氏之墨,故孔墨之後,儒分為八,墨離為三,取捨相反不同,而皆自謂真孔墨。”

最遲在秦惠王時期,相里勤之墨轉入秦國,使秦國成為墨家中心。秦惠文王寵信墨者,有據可考——

根據《呂氏春秋·去私》記載:“墨者有鉅子腹䵍,居秦。其子殺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長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誅矣,先生之以此聽寡人也。’腹䵍對曰:‘墨者之法曰:‘殺人者死,傷人者刑。’此所以禁殺傷人也。夫禁殺傷人者,天下之大義也。王雖為之賜,而令吏弗誅,腹䵍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許惠王,而遂殺之。”這一段史料主要講述墨家鉅子的兒子殺了人,秦惠王願意對其破例寬恕但鉅子仍堅持按照墨家之法對自己的兒子執行了死刑。這段史料透露了兩大信息,一是墨家鉅子在秦國,二是秦惠王與鉅子交情不淺,寧願為鉅子在秦法中破例。

又據《呂氏春秋・去宥》記載:“東方之墨者謝子將西見秦惠王。惠王問秦之墨者唐姑果。唐姑果恐王之親謝子賢於己也,對曰‘謝子,東方之辨士也,其為人甚險,將奮於說以取少主也’。王因藏怒以待之。謝子至,說王。王弗聽,謝子不說,遂辭而行。”秦惠文王時又有“秦之墨者唐姑果”,曾“恐王之親謝子賢於己”,在惠文王面前讒毀東方之墨者謝子。這證明秦惠文王時墨學興隆,墨者深受秦王寵信。

根據一些專家的考古發現,湖北省雲夢縣出土的《睡虎地秦簡》中關於秦在法律、職官名稱、計量制度及語詞的書寫格式方面同《墨子·備城門》以下各篇很相似。有專家認為《備城門》以下各篇“很可能是惠文王及其以後秦國墨者的著作”。李學勤指出,實際上戰國晚期的秦國,不是隻有法家一家之學,墨學的傳流影響也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相里勤之墨轉入秦國,是因為秦國與墨家“尚同”“尚賢”的主張相投合,秦國也重視城郭攻守技術,契合了這派墨者的心理,為其施展本領提供了舞臺,所以他們願意幫助秦國完成統一大業。

相里勤之墨入秦,利用其掌握的實用技術,提升了秦軍守城攻城的能力,成為秦統一天下的重要助力。《史記·匈奴列傳》雲:“其後義渠之戎築城郭以自守,而秦稍蠶食,至於惠王遂拔義渠二十五城。……秦昭襄王時,義渠戎王與宣太后亂,有二子,宣太后詐而殺義渠戎王於甘泉,遂起兵伐殘義渠。於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胡。”秦國北滅義渠後,基本解決了西北方面的蠻患,也解除了東擴的後顧之憂,加速了吞併六國的步伐。

歷史奇觀:諸子百家部分代表人物紛紛入秦,助力秦國統一天下

3、縱橫家代表人物張儀

縱橫家是諸子百家中專攻外交智慧的學派。縱橫家一生揣摩列國形勢格局,遊說諸侯,為所選邦國謀劃王霸之策。縱橫家大體上分為合縱與連橫兩大流派,《韓非子》說:“縱者,合眾弱以攻一強也;橫者,事一強以攻眾弱也。”張儀的連橫之術成為後來秦國滅六國、統一天下的基本戰略。

張儀入秦前曾遊說於魏、趙、楚和東周,然皆不為用,於是至秦。秦惠王以張儀代替公孫衍當權,並命公子華和張儀率兵攻魏,佔領蒲陽。魏國無力抵禦秦軍,為了求和,便將上郡十五縣,以及河西的少樑獻給秦國。至此,黃河以西的地區全部歸秦所有。張儀因之被秦惠王任命為相。

張儀外連衡而鬥諸侯,與秦國的耕戰政策相配合,運用雄辯的口才,詭譎的謀略,縱橫捭闔,遊說諸侯,建立了諸多功績,在秦國的政治、外交和軍事上成為舉足輕重的人物。

他在風雲多變的險惡環境中,主要憑藉外交手段,採用連橫策略,遊說各諸侯國,“為魏相,拆散魏齊聯盟,為楚相破壞楚齊聯盟”,制服韓、趙、燕,使各國紛紛由合縱抗秦轉變為連橫親秦。“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使秦國的國威大張,在諸侯國中產生了巨大的威懾作用。孟子的弟子景春稱讚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張儀常將外交手段和軍事手段配合使用,以削弱諸侯國。楚懷王十六年,天下形成了齊、楚、秦三大勢力,而齊、楚間形成了聯盟。秦國想要攻打楚國,為了分裂齊楚關係,張儀來到楚國實施計謀。張儀欺騙楚懷王,只要楚國斷絕與齊國之交,秦國將割讓六百里商於之地,懷王中計,在與齊國斷交後,張儀出爾發爾,稱秦國只答應給六裡地。懷王受騙後,惱怒不已,發兵進攻秦國,被魏章大破于丹陽,斬甲士達八萬之多,俘獲大將屈匄和裨將逢侯醜等七十餘人,秦軍佔領漢中。懷王再召集全國的部隊,發動進攻,結果慘敗於藍田,其後秦國攻取召陵,楚國三戰皆敗,於是走向沒落。

李斯總結道: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歷史奇觀:諸子百家部分代表人物紛紛入秦,助力秦國統一天下

4、兵家代表人物尉繚

兵家是中國古代對戰略家與軍事家的統稱,又特指先秦時代專門研究戰爭的學派。諸子百家或多或少談及戰爭,但全方位研究軍事並指導軍事實踐的只有兵家學派。

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古典軍事史上的兵學最高峰。在列國征戰的大爭之世,無論是大國兼併小國,還是弱國抵禦強國,兵家始終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秦統一天下,結束戰亂割據,是人秦的百家士人共同努力的結果。但完成最後一擊,正是執掌三軍的兵家名將。

春秋戰國時期,比較出名的諸侯國幾乎都有出色的軍事家,比如吳國有孫武,齊國有孫臏,魏國有吳起,等等。秦國若沒有傑出的軍事家,秦始皇若沒有頂級的軍事高參,取得統一中國的徹底勝利也是不可想象的。那麼,秦始皇在統一天下的戰爭中,使用了誰的軍事思想?誰是秦始皇的軍事高參?答案是史書對其記述十分簡略的尉繚。

尉繚原稱為繚,魏國大梁人,公元前237年入秦。此時,秦始皇已親政,並滅掉了嫪毐和呂不韋兩大集團,正全力進行統一戰爭。尉繚的軍事思想集中體現在很有價值的軍事著作《尉繚子》一書。在宋代朝廷頒發的《武經七書》中,把《尉繚子》和《孫子》《吳子》《司馬法》《三略》《六韜》《唐李問對》並列為軍事教科書,但南宋以後,《尉繚子》一書,曾有人認為是偽造,也有人將其列入雜家。然而,我國山東銀雀山發掘的一號漢墓中出土了竹簡《尉繚子》,其內容與現在流傳本基本一致。這就證明,早在漢代,今本《尉繚子》就已存在,它的成書至晚在戰國秦時。偽造說、雜家說屬無稽之談。雖然史書留下來的尉繚事蹟很少,但統一前夕秦國對其他諸侯國作戰過程中,使用的戰略和策略,與尉繚的軍事思想十分吻合,從而可以知道指導秦國對外戰爭的決策集團中,尉繚起到相當大的作用。

秦始皇對尉繚的軍事才華十分賞識,對尉繚恭敬備至,不僅讓他享用同自己一樣的衣服飲食,而且秦王在尉繚面前常常表現得十分謙卑。但尉繚認為:秦王為人,蜂準,長目,鷙鳥鷹,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易輕食人。我布衣,然見我常身自下我。誠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與久遊。尉繚準備不辭而別,但秦王發覺後,千方百計將他留住,並任命他為掌管全國軍隊的國尉。因此被稱為尉繚。

《尉繚子》共二十四篇,內容包括戰爭觀,戰爭與經濟、政治的關係,戰爭的指導原則以及具體的戰略戰術、隊列編制、獎懲原則等等,即是一本軍事著作,也是一本哲學著作。尉繚不主張輕易挑起戰爭,即使誅亂禁暴,也主張儘可能保持社會秩序安定,以至於兵不血刃而天下親。他認為士氣的高低,決定著戰爭的勝負,“必先禮信而後爵祿,先廉恥而後刑罰,先親愛而後律其身”,體現了儒、法諸家合流的歷史趨勢。在分析天時、地利、人事之間的關係時,指出“舉賢用能,不時日而事利;明法審令,不卜筮而獲吉;貴功養勞,不禱祠而得福”,他反對卜筮迷信,強調人事作用,體現了唯物主義思想。他提出不要吝惜財物,向各國掌權的豪臣行賄,破壞其聯合之策,離間其內部關係,這樣做,不出三十萬金,則諸侯可盡,以離間計瓦解諸國合縱。他還總結了行軍作戰的一般原則、陣戰的規則、軍陣的形式以及軍事紀律、相互監督等方面的內容。尉繚不是紙上談兵,而是對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

從秦始皇時代統一戰爭的過程看,尉繚的軍事思想得到了較好的貫徹,也大大加速了秦國統一天下的步伐。比如,重用良將,用離間計瓦解合縱、剷除敵將,沒有大規模坑殺降卒,以和平方式佔領齊國,嚴肅軍紀等,都貫穿於統一戰爭的過程之中。

歷史奇觀:諸子百家部分代表人物紛紛入秦,助力秦國統一天下

5、雜家代表人物呂不韋

雜家學派以包容並蓄的態度,博採眾家之長,“兼儒墨,合名法”,“於百家之道無不貫通”。雜家學派最大的貢獻,是對中國古典政治文明的方方面面進行了相對系統的梳理總結,促進了理念各異的百家逐步走向融合。《呂氏春秋》是呂不韋組織門客編寫的雜家經典著作,反映了呂不韋的哲學思想和政治思想。

呂不韋者,濮陽人也。賈於邯鄲,見秦質子異人,以為奇貨可居,經過精心謀劃,以重金請託,憑三寸不爛之舌遊說華陽夫人和安國君,使異人這位中子被立為太子。公元前249年,莊襄王(異人)即位,呂不韋為相國,被封為文信侯,以藍田十二縣為其食邑,後來又改封至三川郡的河南洛陽食邑十萬戶。莊襄王在位三年去世,其子政即位,就是後來的秦始皇。嬴政繼位時十三歲,呂不韋繼續擔任相國,並以仲父的身份輔政,到秦始皇22歲親政時,他在秦國實際執政已達十二年之久。

呂不韋雜用各家政治主張,支持用封建統一戰爭結束割據狀態,建立中央集權的統一王國;提出採取懷柔和鎮壓並用、君主無為而無不為的策略治理國家。呂不韋當政期間,秦國一方面繼續鼓勵耕戰,實行嚴苛的法律,一方面有時又“大赦罪人,修先王之德,施德厚骨肉而布惠於民”。當其時秦國侵佔了韓、魏、趙的大片土地,大敗趙、楚、魏、韓、燕五國聯軍,但摒棄了大規模屠戮戰俘的做法,體現了呂不韋興“義兵”的思想。呂不韋還第一次給一個亡國之君——東周君賜以陽人地,以“不絕其祀”,拔衛後,又將衛角君安置於野王。

秦始皇雖然與呂不韋政見有所不同,但呂不韋的一些政治主張還是被秦始皇付諸實踐,如不殺降兵降將,不殺諸侯國的王族和貴族,不準擅殺奴隸,又如統一政制、法制,整合社會經濟制度等,這對秦並天下和治理國家起到了重要作用。

"

秦國自孝公發出求賢令,聲稱“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後,東方列國人才如過江之鯽紛紛入秦,盛況空前,為秦國崛起注入了強大的活力,尤其令人稱奇的是法家、墨家、縱橫家、計然家、兵家、雜家等代表人物,亦入秦擘畫統一大業,為秦並天下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歷史奇觀:諸子百家部分代表人物紛紛入秦,助力秦國統一天下

1、法家代表人物商鞅

法家是對先秦歷史進程影響最大的學派,其變革精神和實踐精神為諸子百家之最,對重建天下秩序的戰略規劃也最具可操作性,戰國的幾波變法浪潮皆由法家人物發起,而秦統一的歷史進程,正是沿著商鞅、韓非等法家設計的戰略路線圖進行的。

公元前361年,在秦孝公尊官分土的強大誘惑下,商鞅從魏國來到秦國,從此秦國開始了波瀾壯闊的改革歷程。商鞅主張“燔詩書而明法令”,以鼓勵農戰,功勞至上,輕罪重刑為原則,變法圖強,使秦國迅速走上了富國強兵的道路,併為秦國一統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商鞅變法,重獎勤勞致富和建立軍功者。努力務農,通過耕織使粟米豐收、布帛多產者,免除其自身的徭役。立有軍功者,按照規定標準受封升爵。王室人員不經過軍功評價,不得列入宗室譜籍。如此,明確尊卑爵秩的等級,各自按照不同等級佔有田、宅,奴婢穿衣服要按照家庭的等級。使得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廢除井田制,准許土地買賣,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推動了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型。

商鞅變法體現了“因時變法,富國強兵,以法治國,定分止爭”的法家思想,變法後的秦國,移風易俗,家給人足,兵革大強,國勢日增,諸侯畏懼。

商鞅變法,對秦統一天下至關重要的制度是軍功爵制。軍功爵制規定,凡行伍中人,不論出身門第,一律按照其所立軍功的大小予以賞賜。即便是秦國的宗室也是這樣,宗室未立軍功者不得列入宗族的簿籍,不得擁有爵位。使有功者顯貴、光榮,無功者雖富裕而無顯貴的身份。

商鞅制定的十八爵級經過演變,到秦王嬴政之時,為二十爵級,分別為:第一級公士,第二級上造,第三級簪褭,第四級不更,第五級大夫,第六級官大夫,第七級公大夫,第八級公乘,第九級五大夫,第十級左庶長,第十一級右庶長,第十二級左更,第十三級中更,第十四級右更,第十五級少上造,第十六級大上造(也名大良造),第十七級駟車庶長,第十八級大庶長,第十九級關內侯,第二十級徹侯。

軍功爵制規定:凡在戰爭中能斬敵人甲士一人,且取得其首級者,賜爵一級,並且還賜田一頃,宅九母。得一甲首者,若為官者可當五十石俸祿之官,得二甲首者可為百石之官,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釋放。斬敵一甲者,還可役使一人為自己的農奴,得到五個甲首者,可以“隸五家”。爵至九級五大夫,即可“稅邑三百家”。七級公大夫,就可得到同縣令相等的待遇。二十級爵位(徹侯)歲俸1000石粟米,約合現在的30750公斤,對應大將軍之職。有爵者犯罪,可減輕處罰,既可“降爵贖罪”也可“以爵抵罪”。有爵者56歲即可免役,無爵者到60歲方可免役。有爵者,用爵位贖免身為奴婢的親人。與無爵者相比,一級爵位甚至抵得上無爵者五年的戍邊期和若干千錢。

軍功爵制,以“無功不受祿”摧毀了“世卿世祿”的血緣宗法制,打開了底層平民向上躍升的通道和空間。因此,秦國社會活力迸發,其軍隊當時無敵於天下。秦國軍隊號稱虎狼之師,有超強的戰鬥意志和戰鬥力,打的東方列國“百姓不聊生,族類離散,流亡為臣妾,滿海內矣”,秦國最終統一了中國。從商鞅變法開始至秦滅六國僅用135年時間。

歷史奇觀:諸子百家部分代表人物紛紛入秦,助力秦國統一天下

2、墨家鉅子相里勤

墨家的最高宗旨是“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弊”,追求人人“兼相愛、交相利”,列國之間沒有侵略戰爭,且“官無常貴,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尚賢)的理想世界。墨家不僅在思想上有建樹,在邏輯學和實用技術也貢獻良多。

墨子是墨家學派創始人,墨子死後,墨家分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派之間相互攻訐,自謂真墨,各有鉅子傳承師說。

對此,《莊子·天下篇》曰:“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獲、已齒、鄧陵子之屬,俱誦《墨經》而倍譎不同,相謂‘別墨’,以堅白同異之辯相訾,以觭偶不仵之辭相應。以鉅子為聖人,皆願為之屍,冀得為其後世,至今不決。”

《韓非子·顯學》也記載道:“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 有鄧陵氏之墨,故孔墨之後,儒分為八,墨離為三,取捨相反不同,而皆自謂真孔墨。”

最遲在秦惠王時期,相里勤之墨轉入秦國,使秦國成為墨家中心。秦惠文王寵信墨者,有據可考——

根據《呂氏春秋·去私》記載:“墨者有鉅子腹䵍,居秦。其子殺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長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誅矣,先生之以此聽寡人也。’腹䵍對曰:‘墨者之法曰:‘殺人者死,傷人者刑。’此所以禁殺傷人也。夫禁殺傷人者,天下之大義也。王雖為之賜,而令吏弗誅,腹䵍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許惠王,而遂殺之。”這一段史料主要講述墨家鉅子的兒子殺了人,秦惠王願意對其破例寬恕但鉅子仍堅持按照墨家之法對自己的兒子執行了死刑。這段史料透露了兩大信息,一是墨家鉅子在秦國,二是秦惠王與鉅子交情不淺,寧願為鉅子在秦法中破例。

又據《呂氏春秋・去宥》記載:“東方之墨者謝子將西見秦惠王。惠王問秦之墨者唐姑果。唐姑果恐王之親謝子賢於己也,對曰‘謝子,東方之辨士也,其為人甚險,將奮於說以取少主也’。王因藏怒以待之。謝子至,說王。王弗聽,謝子不說,遂辭而行。”秦惠文王時又有“秦之墨者唐姑果”,曾“恐王之親謝子賢於己”,在惠文王面前讒毀東方之墨者謝子。這證明秦惠文王時墨學興隆,墨者深受秦王寵信。

根據一些專家的考古發現,湖北省雲夢縣出土的《睡虎地秦簡》中關於秦在法律、職官名稱、計量制度及語詞的書寫格式方面同《墨子·備城門》以下各篇很相似。有專家認為《備城門》以下各篇“很可能是惠文王及其以後秦國墨者的著作”。李學勤指出,實際上戰國晚期的秦國,不是隻有法家一家之學,墨學的傳流影響也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相里勤之墨轉入秦國,是因為秦國與墨家“尚同”“尚賢”的主張相投合,秦國也重視城郭攻守技術,契合了這派墨者的心理,為其施展本領提供了舞臺,所以他們願意幫助秦國完成統一大業。

相里勤之墨入秦,利用其掌握的實用技術,提升了秦軍守城攻城的能力,成為秦統一天下的重要助力。《史記·匈奴列傳》雲:“其後義渠之戎築城郭以自守,而秦稍蠶食,至於惠王遂拔義渠二十五城。……秦昭襄王時,義渠戎王與宣太后亂,有二子,宣太后詐而殺義渠戎王於甘泉,遂起兵伐殘義渠。於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胡。”秦國北滅義渠後,基本解決了西北方面的蠻患,也解除了東擴的後顧之憂,加速了吞併六國的步伐。

歷史奇觀:諸子百家部分代表人物紛紛入秦,助力秦國統一天下

3、縱橫家代表人物張儀

縱橫家是諸子百家中專攻外交智慧的學派。縱橫家一生揣摩列國形勢格局,遊說諸侯,為所選邦國謀劃王霸之策。縱橫家大體上分為合縱與連橫兩大流派,《韓非子》說:“縱者,合眾弱以攻一強也;橫者,事一強以攻眾弱也。”張儀的連橫之術成為後來秦國滅六國、統一天下的基本戰略。

張儀入秦前曾遊說於魏、趙、楚和東周,然皆不為用,於是至秦。秦惠王以張儀代替公孫衍當權,並命公子華和張儀率兵攻魏,佔領蒲陽。魏國無力抵禦秦軍,為了求和,便將上郡十五縣,以及河西的少樑獻給秦國。至此,黃河以西的地區全部歸秦所有。張儀因之被秦惠王任命為相。

張儀外連衡而鬥諸侯,與秦國的耕戰政策相配合,運用雄辯的口才,詭譎的謀略,縱橫捭闔,遊說諸侯,建立了諸多功績,在秦國的政治、外交和軍事上成為舉足輕重的人物。

他在風雲多變的險惡環境中,主要憑藉外交手段,採用連橫策略,遊說各諸侯國,“為魏相,拆散魏齊聯盟,為楚相破壞楚齊聯盟”,制服韓、趙、燕,使各國紛紛由合縱抗秦轉變為連橫親秦。“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使秦國的國威大張,在諸侯國中產生了巨大的威懾作用。孟子的弟子景春稱讚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張儀常將外交手段和軍事手段配合使用,以削弱諸侯國。楚懷王十六年,天下形成了齊、楚、秦三大勢力,而齊、楚間形成了聯盟。秦國想要攻打楚國,為了分裂齊楚關係,張儀來到楚國實施計謀。張儀欺騙楚懷王,只要楚國斷絕與齊國之交,秦國將割讓六百里商於之地,懷王中計,在與齊國斷交後,張儀出爾發爾,稱秦國只答應給六裡地。懷王受騙後,惱怒不已,發兵進攻秦國,被魏章大破于丹陽,斬甲士達八萬之多,俘獲大將屈匄和裨將逢侯醜等七十餘人,秦軍佔領漢中。懷王再召集全國的部隊,發動進攻,結果慘敗於藍田,其後秦國攻取召陵,楚國三戰皆敗,於是走向沒落。

李斯總結道: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歷史奇觀:諸子百家部分代表人物紛紛入秦,助力秦國統一天下

4、兵家代表人物尉繚

兵家是中國古代對戰略家與軍事家的統稱,又特指先秦時代專門研究戰爭的學派。諸子百家或多或少談及戰爭,但全方位研究軍事並指導軍事實踐的只有兵家學派。

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古典軍事史上的兵學最高峰。在列國征戰的大爭之世,無論是大國兼併小國,還是弱國抵禦強國,兵家始終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秦統一天下,結束戰亂割據,是人秦的百家士人共同努力的結果。但完成最後一擊,正是執掌三軍的兵家名將。

春秋戰國時期,比較出名的諸侯國幾乎都有出色的軍事家,比如吳國有孫武,齊國有孫臏,魏國有吳起,等等。秦國若沒有傑出的軍事家,秦始皇若沒有頂級的軍事高參,取得統一中國的徹底勝利也是不可想象的。那麼,秦始皇在統一天下的戰爭中,使用了誰的軍事思想?誰是秦始皇的軍事高參?答案是史書對其記述十分簡略的尉繚。

尉繚原稱為繚,魏國大梁人,公元前237年入秦。此時,秦始皇已親政,並滅掉了嫪毐和呂不韋兩大集團,正全力進行統一戰爭。尉繚的軍事思想集中體現在很有價值的軍事著作《尉繚子》一書。在宋代朝廷頒發的《武經七書》中,把《尉繚子》和《孫子》《吳子》《司馬法》《三略》《六韜》《唐李問對》並列為軍事教科書,但南宋以後,《尉繚子》一書,曾有人認為是偽造,也有人將其列入雜家。然而,我國山東銀雀山發掘的一號漢墓中出土了竹簡《尉繚子》,其內容與現在流傳本基本一致。這就證明,早在漢代,今本《尉繚子》就已存在,它的成書至晚在戰國秦時。偽造說、雜家說屬無稽之談。雖然史書留下來的尉繚事蹟很少,但統一前夕秦國對其他諸侯國作戰過程中,使用的戰略和策略,與尉繚的軍事思想十分吻合,從而可以知道指導秦國對外戰爭的決策集團中,尉繚起到相當大的作用。

秦始皇對尉繚的軍事才華十分賞識,對尉繚恭敬備至,不僅讓他享用同自己一樣的衣服飲食,而且秦王在尉繚面前常常表現得十分謙卑。但尉繚認為:秦王為人,蜂準,長目,鷙鳥鷹,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易輕食人。我布衣,然見我常身自下我。誠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與久遊。尉繚準備不辭而別,但秦王發覺後,千方百計將他留住,並任命他為掌管全國軍隊的國尉。因此被稱為尉繚。

《尉繚子》共二十四篇,內容包括戰爭觀,戰爭與經濟、政治的關係,戰爭的指導原則以及具體的戰略戰術、隊列編制、獎懲原則等等,即是一本軍事著作,也是一本哲學著作。尉繚不主張輕易挑起戰爭,即使誅亂禁暴,也主張儘可能保持社會秩序安定,以至於兵不血刃而天下親。他認為士氣的高低,決定著戰爭的勝負,“必先禮信而後爵祿,先廉恥而後刑罰,先親愛而後律其身”,體現了儒、法諸家合流的歷史趨勢。在分析天時、地利、人事之間的關係時,指出“舉賢用能,不時日而事利;明法審令,不卜筮而獲吉;貴功養勞,不禱祠而得福”,他反對卜筮迷信,強調人事作用,體現了唯物主義思想。他提出不要吝惜財物,向各國掌權的豪臣行賄,破壞其聯合之策,離間其內部關係,這樣做,不出三十萬金,則諸侯可盡,以離間計瓦解諸國合縱。他還總結了行軍作戰的一般原則、陣戰的規則、軍陣的形式以及軍事紀律、相互監督等方面的內容。尉繚不是紙上談兵,而是對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

從秦始皇時代統一戰爭的過程看,尉繚的軍事思想得到了較好的貫徹,也大大加速了秦國統一天下的步伐。比如,重用良將,用離間計瓦解合縱、剷除敵將,沒有大規模坑殺降卒,以和平方式佔領齊國,嚴肅軍紀等,都貫穿於統一戰爭的過程之中。

歷史奇觀:諸子百家部分代表人物紛紛入秦,助力秦國統一天下

5、雜家代表人物呂不韋

雜家學派以包容並蓄的態度,博採眾家之長,“兼儒墨,合名法”,“於百家之道無不貫通”。雜家學派最大的貢獻,是對中國古典政治文明的方方面面進行了相對系統的梳理總結,促進了理念各異的百家逐步走向融合。《呂氏春秋》是呂不韋組織門客編寫的雜家經典著作,反映了呂不韋的哲學思想和政治思想。

呂不韋者,濮陽人也。賈於邯鄲,見秦質子異人,以為奇貨可居,經過精心謀劃,以重金請託,憑三寸不爛之舌遊說華陽夫人和安國君,使異人這位中子被立為太子。公元前249年,莊襄王(異人)即位,呂不韋為相國,被封為文信侯,以藍田十二縣為其食邑,後來又改封至三川郡的河南洛陽食邑十萬戶。莊襄王在位三年去世,其子政即位,就是後來的秦始皇。嬴政繼位時十三歲,呂不韋繼續擔任相國,並以仲父的身份輔政,到秦始皇22歲親政時,他在秦國實際執政已達十二年之久。

呂不韋雜用各家政治主張,支持用封建統一戰爭結束割據狀態,建立中央集權的統一王國;提出採取懷柔和鎮壓並用、君主無為而無不為的策略治理國家。呂不韋當政期間,秦國一方面繼續鼓勵耕戰,實行嚴苛的法律,一方面有時又“大赦罪人,修先王之德,施德厚骨肉而布惠於民”。當其時秦國侵佔了韓、魏、趙的大片土地,大敗趙、楚、魏、韓、燕五國聯軍,但摒棄了大規模屠戮戰俘的做法,體現了呂不韋興“義兵”的思想。呂不韋還第一次給一個亡國之君——東周君賜以陽人地,以“不絕其祀”,拔衛後,又將衛角君安置於野王。

秦始皇雖然與呂不韋政見有所不同,但呂不韋的一些政治主張還是被秦始皇付諸實踐,如不殺降兵降將,不殺諸侯國的王族和貴族,不準擅殺奴隸,又如統一政制、法制,整合社會經濟制度等,這對秦並天下和治理國家起到了重要作用。

歷史奇觀:諸子百家部分代表人物紛紛入秦,助力秦國統一天下

6、計然家代表人物蔡澤

據介紹,計然家又叫輕重家。先秦時代的經濟學家,主要研究國家的經濟發展問題,講究的便是察民生而知利害。

計然學派誕生於春秋,是先秦思想家群體中少見的推崇商業經濟的代表。其核心主張是:國家應該以發展商業、周流貨物為本,從而使農末俱利,國家富裕。

計然學派的經典理論是“平糶齊物,關市不乏,治國之道也”,具體經濟措施有通貨物、振百工、平物價、輕稅賦、重水利、興農桑。計然學派經典有《計然子》。該書是越國名臣范蠡隱退後輯錄老師計然之言論,並參以自己見解所成。《史記》稱“計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代表人物:計然,范蠡、蔡澤。

蔡澤,戰國時燕國綱成(今河北懷安)人,計然家。善辯多智,遊說諸侯,秦昭王拜為客卿,後代范雎為秦相,曾為秦王政出使於燕,使太子丹入質於秦。史書對蔡澤去相後的記載寥寥無幾。

蔡澤雖為相時間不長,但作為計然家的蔡澤去相後對秦國經濟發展應該有所貢獻。比如秦始皇時期通貨物、振百工、重水利、興農桑以及經濟立法等方面,沒有計然家幫助謀劃,很難取得那麼大的成就。尤其是法治經濟的確立,不可能缺少計然家的參與。專家指出,秦代經濟法規的制定、運用法律調整經濟關係的廣度和深度、內容的充實和系統性都是空前的,有的也是後世所不及的。諸如農業、手工業、商業、財政等方面的經濟法規反映了組織管理生產、調度勞動力、調節商品貨幣關係、控制市場等經濟生活的法律化程度,也是早期封建生產力發展和秦朝經濟政策實施的映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