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國產車突破不了15萬定價的魔咒?

近年來,自主品牌發展有目共睹,一大批高品質低價車型深受消費者認可,銷量也節節攀升。在大家以為自主品牌有趕超合資之勢,但是情況卻並非如此。從2019年銷量來看,很多自主品牌車型出現了嚴重下滑,當然也有合資品牌,但整體來看,自主品牌相對更為普遍一些。這究竟為何?

性價比是殺手鐗 但缺乏核心競爭力

自主品牌與合資品牌相比最大的優勢就是價格便宜,配置高,再加上現在很多自主品牌請了很多國外知名大師設計,顏值提升了不少,也改掉了一直有“山寨”之稱的不好印象,一時間吸引了大量年輕人的關注。但是久而久之在市場逐漸飽和的情況下,消費者也出現了審美疲勞,購車變得更加理性。

為什麼國產車突破不了15萬定價的魔咒?

在比原先在售車型更貴的基礎上,很多消費者並不買賬,因為“三大件”沒變,只是換了個“造型”。所以我們在市場上看到很多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間大多在5-10萬內,常見熱銷車型有寶駿510和五菱宏光。在10-15萬左右賣得最好的是SUV,如博越,哈弗H6等,但是轎車領域除了帝豪,很少有進入銷量前十的。

為什麼國產車突破不了15萬定價的魔咒?

因此可以分析,10-15萬自主品牌只有SUV能有比拼合資的實力,而轎車在這領域被合資車型牢牢控制,有卡羅拉、速騰以及軒逸這些銷量榜常客。如果超過15萬以上的基本上與自主品牌無緣,可能有的朋友會說有領克、WEY等豪華自主品牌。不過從銷量來看,都是上市之初表現不錯,後期都是不溫不火局面。所以15萬以上無論轎車還是SUV領域,基本上還是合資車的天下,像途觀、CR-V以及奇駿等依舊是20萬左右很多人的家用首選。

為什麼國產車突破不了15萬定價的魔咒?

保值率低 價格波動大 購買沒保障

此外15萬以上購車的群體不僅對車輛性能有要求外,也很在意車輛保值率。而保值率又與很多因素有關,最主要的是新車價格是否堅挺。而從市場反饋來看,一般15萬以上國產車都有不小的優惠力度。如果你在剛上市時就買,過個一年半載就損失不少,這種情況合資車型也有,比如美系車優惠力度在市場上出了名的。但一般很多人買合資車出現了加價,很少聽說買自主品牌加價的,這也可以看出產品力不夠吸引人。

為什麼國產車突破不了15萬定價的魔咒?

買“洋牌”變高端 結果被市場殘酷打臉

有很多品牌看到國內對於豪華車型的渴望,於是不惜重金購買國外的品牌,有的很多都已經倒閉,但是拿到國內就變成了寶。被賦有國外的標籤後,進入國內身價自然不菲。但是“三大件”依然用的是熟悉的“祕方”,很多車型都是共線生產。前期的造勢,加上宣傳,讓很多不知情的消費者稀裡糊塗就購買了,時間長了,弊端就顯現了。因此銷量也一蹶不振,這樣的事例非常多。

為什麼國產車突破不了15萬定價的魔咒?

可靠性、穩定性有待驗證 很多消費者並不買賬

還有很重要的一個層面就是自主品牌目前很多都是沿用以前的外資發動機,技術落後,相比合資車型不斷更新換代有些差距,最主要的就是油耗較高。儘管有一些車型號稱用了很多同級領先的動力技術,但是在口碑以及可靠性方面,讓消費者難以信服。因為很多都是組裝而來,與合資車型相比穩定性上面差了一截。

為什麼國產車突破不了15萬定價的魔咒?

另外像豐田TNGA、大眾MQB都有自己的生產平臺,它們的全球化模塊讓其在成本,輕量化上面有了更好的表現。同時工廠大部分都是高度自動化生產,而自主品牌在這方面相對起步比較晚,技術不是很成熟,所以質量問題屢見不鮮。因此10萬以下買臺車還好,開個幾年出現問題就賣掉,也不心疼。而15萬-20萬就不一樣,那可是辛辛苦苦賺來的錢,出現問題就得不償失,尤其國內目前消費水平,大多數人花20萬買車還是非常慎重的事情。

對於自主品牌而言,目前日子並不好過,只有幾家主流車企在市場上表現不錯,同時國內傳統燃油車幾乎發展到了瓶頸,市場的飽和、油耗標準的苛刻,很多開始向新能源方向轉型。另外自主品牌發展大多比較浮躁,喜歡跟風,這種風氣並不好,不能潛心鑽研一些有技術含量的東西。當然我們對於自主品牌的發展還要抱著寬容的態度,只有這樣才有希望走向全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