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情散文:大碴子粥

玉米 散文 康熙 農村 肥牛牛布斯 蘑菇 作家鄭旭東 2019-06-13
鄉情散文:大碴子粥

它是一種最普通的糧食,種植簡單,加工容易,食用方便,老少皆宜,百吃不厭,經濟實惠,營養健康。

老百姓給它編出來一句非常貼切的歇後語:“玉米麵它爹——大碴子”。

東北人用玉米大碴子煮出來的粥,大家都叫它大碴子粥,成為粗糧飯館裡最受歡迎的主食。

人們在飲食習慣上眾口難調,可問一下東北人,對於大碴子粥。意見卻是非常統一:都願意喝。

早些年,東北的冬季天寒地凍,人們烤著火盆喝大碴子粥,一口粥,一根芥菜疙瘩鹹菜條,吃的津津有味。炎熱夏日,從地裡勞動回來,一碗井拔涼水“投”過的大碴粥,外加一個鹹鴨蛋,吃到嘴中透心地涼,爽快,舒服。

玉米是東北地區的主栽品種。是農民吃的主食,一年四季,每天三頓飯,必保有一種是與玉米有關:玉米麵大餅子,玉米麵窩窩頭,玉米糊糊,玉米大碴子粥。一般人家,晚上的那頓飯基本上都是喝大碴子粥,原因也很實際,玉米大碴子粥需要慢火熬,需要最少燒三遍鍋,沒有一定的時間熬不熟。農村做飯都用大鐵鍋,燒的是柴火,第一遍火將鍋裡大碴子煮開後,大碴子基本上剛剛裂開嘴,在開鍋後大約半個小時,鍋底下的餘火滅了以後,要燒一次二遍鍋,這次加溫後,再焐一會,基本上達到熟的程度,如果感覺還是火輕,還要燒一次三遍鍋,這樣煮出來的大大碴粥才粘乎,肉柔柔,軟綿綿的甜絲絲的,在屋裡煮大碴子粥,在大院門口就可以聞到香味。

鄉情散文:大碴子粥

大凡古傳下來的東西,人們都給它賦予神祕傳奇的色彩。這大碴子粥也是皇封的。

相傳,康熙皇帝一次帶著侍從到灤平的長山峪一帶打獵。眼年看太陽要落山了,康熙皇帝正要策馬往回走,忽然發現一隻梅花鹿,他急忙張弓搭箭,快馬加鞭,緊追不捨。這時,天色漸黑,侍從也不知哪兒去了。康熙累得氣喘吁吁,肚子裡也餓得咕咕直叫,只好策馬往回走。

走了一會兒,突然見前面有燈光,近前一看,原來是一家農舍。康熙勒住了馬,看見一個白髮老人和幾個兒子正要吃飯。飯桌上擺著熱氣騰騰、焦黃焦黃的玉米麵乾糧和香噴噴的玉米粥,還有野兔肉燉蘑菇,燒金針和一大盤涼菜。康熙這時更覺肚子餓了,他下馬走進了農舍說:“我是過路的,因為天晚了,肚子也餓了,想借一餐,一定多付銀兩。”山裡人直爽好客,一聽說遠來的客人,立刻讓到上座。

康熙吃完飯,問道:“這麼好吃的飯菜是誰燒的,一定是個巧媳婦吧?”老人笑著說:“不是,我家沒女人。只有三個兒子。大兒子上山打獵,二兒子上山砍柴,三兒在家種菜燒飯。這飯菜就是三兒子做的。”康熙看見三兒長得眉清目秀,也很喜歡。正在這時,皇帝的侍從在外邊看到皇帝的御馬,找了進來。這家人這才知道來客是皇帝,惶恐萬分,趕緊磕頭。康熙笑著說:“看到你們一家快快樂樂享太平,朕很高興!”他吩咐賞銀百兩,才乘馬而歸。

過了幾天,康熙想起了好吃的玉米粥,派人找到老漢的三兒子,讓他在御膳房裡專做玉米粥。從此,玉米粥寫進了御膳房的食譜。

鄉情散文:大碴子粥

我敢肯定地說,康熙當年喝的玉米大碴子粥肯定是用“火玉米”做的,否則,根本不可能有那種味道。“火玉米”是農村上世紀七十年代前種的一種品種,老百姓又叫它“牛尾巴黃”,它的棒狀似黃牛的尾巴,棒不大,白瓤,玉米粒很小,近乎圓狀。這種玉米過去都是用笨碾子碾成大碴子,用做熬粥吃。玉米在上碾子之前,要把乾透的玉米用水泡一下,然後將其碾成幾掰,不能碾太碎,太碎就變成了小碴子或者玉米麵。碾好後,用扇車子扇去糠麩,就可以食用了。

現在,人們很難吃到那個年代的“牛尾巴黃”玉米碾出來碴子。由於這種玉米產量低,逐步被後來的高產玉米品種所代。雖然,出碴子率很高,但是,碾出來的碴子怎麼煮都不戀湯,清湯清水,味道大打折扣。

如今,人們的飲食已經以細糧為主,胃口已經非常疲勞,玉米大碴子粥又被喚回到餐桌上。看見大家在喝大碴子粥的高興勁,我真的想告訴他們:那早些年用“牛尾巴黃”玉米做出來的粥那才叫好吃呢…..

饞饞他們——

鄉情散文:大碴子粥

鄉情散文:大碴子粥

鄉情散文:大碴子粥

鄉情散文:大碴子粥

鄉情散文:大碴子粥

鄉情散文:大碴子粥

鄉情散文:大碴子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