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只是開胃小菜:三大改革讓農村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岔路口'

"

一、農民的時代:改革開放40年後農民順利交出接力棒!

對幹農業這種出大力流大汗的事情,我打小就心存畏懼。讀書的時候,身為農民的父母就經常自貶來激勵我好好讀書:如果你不好好讀書,上不了好大學,你就回來一起跟我們乾土裡刨食這種沒出息的修地球的活兒!

但是,苦活兒髒活兒累活兒總得有人幹,要不然全國人民早就得餓死了。原來糧食不夠,就通過政策區分城鄉,嚴格限制農民進城吃商品糧。

在改革開放40年後,農村通過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基本保住了中國人“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將“飯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上的農業發展的底線。

"

一、農民的時代:改革開放40年後農民順利交出接力棒!

對幹農業這種出大力流大汗的事情,我打小就心存畏懼。讀書的時候,身為農民的父母就經常自貶來激勵我好好讀書:如果你不好好讀書,上不了好大學,你就回來一起跟我們乾土裡刨食這種沒出息的修地球的活兒!

但是,苦活兒髒活兒累活兒總得有人幹,要不然全國人民早就得餓死了。原來糧食不夠,就通過政策區分城鄉,嚴格限制農民進城吃商品糧。

在改革開放40年後,農村通過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基本保住了中國人“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將“飯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上的農業發展的底線。

鄉村振興只是開胃小菜:三大改革讓農村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岔路口

一將功成萬骨枯,談成績人人眉飛色舞,但我們也不應忽視那些為國家糧食安全付出了一輩子重體力勞動的農民兄弟們。數億中國農民省吃儉用,以極低的生存成本為國家的工業化點燃了發動機,同時有效的保障的14億人的吃飯問題。

一生默默無聞,任勞任怨,辛苦耕種一年,一斤糧食還沒有一瓶礦泉水貴,什麼是偉大?農民這兩個字,就是數億農村人口用血汗澆築而成的稱謂。

不能不承認的是,老一輩的農民完成了他們艱苦的歷史使命,正要向年輕一代交出他們的接力棒。

二、剝繭抽絲:讓農民從農業中解放出來是農民富裕的必經之路!

中國三農領域有一個天問:怎麼才能讓農民富起來?

有中央領導直言:只有減少農民,才能富裕農民。乍一聽,有道理,在人多地少的現實條件下,指望農業養活並富裕8億農民,用腳趾頭想想都是不可能的事物。

還有專家說,讓農民進城是讓農民富裕的最有效方式。聽起來也不是沒有道理,問題是城鄉生存成本的巨大落差使得農民進城成為一個小概率和高成本的事情,指望靠農民進城來解決農民富裕問題,對大多數農民肯定無效。

"

一、農民的時代:改革開放40年後農民順利交出接力棒!

對幹農業這種出大力流大汗的事情,我打小就心存畏懼。讀書的時候,身為農民的父母就經常自貶來激勵我好好讀書:如果你不好好讀書,上不了好大學,你就回來一起跟我們乾土裡刨食這種沒出息的修地球的活兒!

但是,苦活兒髒活兒累活兒總得有人幹,要不然全國人民早就得餓死了。原來糧食不夠,就通過政策區分城鄉,嚴格限制農民進城吃商品糧。

在改革開放40年後,農村通過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基本保住了中國人“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將“飯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上的農業發展的底線。

鄉村振興只是開胃小菜:三大改革讓農村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岔路口

一將功成萬骨枯,談成績人人眉飛色舞,但我們也不應忽視那些為國家糧食安全付出了一輩子重體力勞動的農民兄弟們。數億中國農民省吃儉用,以極低的生存成本為國家的工業化點燃了發動機,同時有效的保障的14億人的吃飯問題。

一生默默無聞,任勞任怨,辛苦耕種一年,一斤糧食還沒有一瓶礦泉水貴,什麼是偉大?農民這兩個字,就是數億農村人口用血汗澆築而成的稱謂。

不能不承認的是,老一輩的農民完成了他們艱苦的歷史使命,正要向年輕一代交出他們的接力棒。

二、剝繭抽絲:讓農民從農業中解放出來是農民富裕的必經之路!

中國三農領域有一個天問:怎麼才能讓農民富起來?

有中央領導直言:只有減少農民,才能富裕農民。乍一聽,有道理,在人多地少的現實條件下,指望農業養活並富裕8億農民,用腳趾頭想想都是不可能的事物。

還有專家說,讓農民進城是讓農民富裕的最有效方式。聽起來也不是沒有道理,問題是城鄉生存成本的巨大落差使得農民進城成為一個小概率和高成本的事情,指望靠農民進城來解決農民富裕問題,對大多數農民肯定無效。

鄉村振興只是開胃小菜:三大改革讓農村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岔路口

其實,農地圈認為,讓農民從農業中解放出來或許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一條出路。空想的減少農民和一廂情願的讓農民進城,都是南轅北轍的彎路。

長久以來,無論是中央層面還是地方政府層面,對於農村的定位都是糧食第一。三農問題怎麼排序的?農業、農村、農民,農業排名一,農民排在最後。農村要保障糧食安全,農民要幹農業,是三農問題的鐵邏輯。當對農村的農業定位過於嚴格時,農村的其他價值就被有意無意的忽略了。農村的生態價值,農村的人文價值,農業的體驗價值在糧食安全的大定位下,都顯得微不足道。

這當然是錯的,必須調整。

"

一、農民的時代:改革開放40年後農民順利交出接力棒!

對幹農業這種出大力流大汗的事情,我打小就心存畏懼。讀書的時候,身為農民的父母就經常自貶來激勵我好好讀書:如果你不好好讀書,上不了好大學,你就回來一起跟我們乾土裡刨食這種沒出息的修地球的活兒!

但是,苦活兒髒活兒累活兒總得有人幹,要不然全國人民早就得餓死了。原來糧食不夠,就通過政策區分城鄉,嚴格限制農民進城吃商品糧。

在改革開放40年後,農村通過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基本保住了中國人“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將“飯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上的農業發展的底線。

鄉村振興只是開胃小菜:三大改革讓農村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岔路口

一將功成萬骨枯,談成績人人眉飛色舞,但我們也不應忽視那些為國家糧食安全付出了一輩子重體力勞動的農民兄弟們。數億中國農民省吃儉用,以極低的生存成本為國家的工業化點燃了發動機,同時有效的保障的14億人的吃飯問題。

一生默默無聞,任勞任怨,辛苦耕種一年,一斤糧食還沒有一瓶礦泉水貴,什麼是偉大?農民這兩個字,就是數億農村人口用血汗澆築而成的稱謂。

不能不承認的是,老一輩的農民完成了他們艱苦的歷史使命,正要向年輕一代交出他們的接力棒。

二、剝繭抽絲:讓農民從農業中解放出來是農民富裕的必經之路!

中國三農領域有一個天問:怎麼才能讓農民富起來?

有中央領導直言:只有減少農民,才能富裕農民。乍一聽,有道理,在人多地少的現實條件下,指望農業養活並富裕8億農民,用腳趾頭想想都是不可能的事物。

還有專家說,讓農民進城是讓農民富裕的最有效方式。聽起來也不是沒有道理,問題是城鄉生存成本的巨大落差使得農民進城成為一個小概率和高成本的事情,指望靠農民進城來解決農民富裕問題,對大多數農民肯定無效。

鄉村振興只是開胃小菜:三大改革讓農村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岔路口

其實,農地圈認為,讓農民從農業中解放出來或許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一條出路。空想的減少農民和一廂情願的讓農民進城,都是南轅北轍的彎路。

長久以來,無論是中央層面還是地方政府層面,對於農村的定位都是糧食第一。三農問題怎麼排序的?農業、農村、農民,農業排名一,農民排在最後。農村要保障糧食安全,農民要幹農業,是三農問題的鐵邏輯。當對農村的農業定位過於嚴格時,農村的其他價值就被有意無意的忽略了。農村的生態價值,農村的人文價值,農業的體驗價值在糧食安全的大定位下,都顯得微不足道。

這當然是錯的,必須調整。

鄉村振興只是開胃小菜:三大改革讓農村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岔路口

鄉村振興重新定位了農村的價值: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三、鄉村振興只是開胃小菜:三大改革讓農村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岔路口!

中央直言,鄉村振興就是中國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有目標固然重要,有方法有步驟更重要。根據農地圈的觀察,中國農村將迎來歷史性變革:

1、立法保障:研究制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

長期以來,集體經濟組織法律地位缺少、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模糊,中央高度重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立法工作。

2016年,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於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抓緊研究制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方面的法律,賦予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人資格”;

2018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研究制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立法提供了政策依據;

"

一、農民的時代:改革開放40年後農民順利交出接力棒!

對幹農業這種出大力流大汗的事情,我打小就心存畏懼。讀書的時候,身為農民的父母就經常自貶來激勵我好好讀書:如果你不好好讀書,上不了好大學,你就回來一起跟我們乾土裡刨食這種沒出息的修地球的活兒!

但是,苦活兒髒活兒累活兒總得有人幹,要不然全國人民早就得餓死了。原來糧食不夠,就通過政策區分城鄉,嚴格限制農民進城吃商品糧。

在改革開放40年後,農村通過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基本保住了中國人“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將“飯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上的農業發展的底線。

鄉村振興只是開胃小菜:三大改革讓農村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岔路口

一將功成萬骨枯,談成績人人眉飛色舞,但我們也不應忽視那些為國家糧食安全付出了一輩子重體力勞動的農民兄弟們。數億中國農民省吃儉用,以極低的生存成本為國家的工業化點燃了發動機,同時有效的保障的14億人的吃飯問題。

一生默默無聞,任勞任怨,辛苦耕種一年,一斤糧食還沒有一瓶礦泉水貴,什麼是偉大?農民這兩個字,就是數億農村人口用血汗澆築而成的稱謂。

不能不承認的是,老一輩的農民完成了他們艱苦的歷史使命,正要向年輕一代交出他們的接力棒。

二、剝繭抽絲:讓農民從農業中解放出來是農民富裕的必經之路!

中國三農領域有一個天問:怎麼才能讓農民富起來?

有中央領導直言:只有減少農民,才能富裕農民。乍一聽,有道理,在人多地少的現實條件下,指望農業養活並富裕8億農民,用腳趾頭想想都是不可能的事物。

還有專家說,讓農民進城是讓農民富裕的最有效方式。聽起來也不是沒有道理,問題是城鄉生存成本的巨大落差使得農民進城成為一個小概率和高成本的事情,指望靠農民進城來解決農民富裕問題,對大多數農民肯定無效。

鄉村振興只是開胃小菜:三大改革讓農村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岔路口

其實,農地圈認為,讓農民從農業中解放出來或許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一條出路。空想的減少農民和一廂情願的讓農民進城,都是南轅北轍的彎路。

長久以來,無論是中央層面還是地方政府層面,對於農村的定位都是糧食第一。三農問題怎麼排序的?農業、農村、農民,農業排名一,農民排在最後。農村要保障糧食安全,農民要幹農業,是三農問題的鐵邏輯。當對農村的農業定位過於嚴格時,農村的其他價值就被有意無意的忽略了。農村的生態價值,農村的人文價值,農業的體驗價值在糧食安全的大定位下,都顯得微不足道。

這當然是錯的,必須調整。

鄉村振興只是開胃小菜:三大改革讓農村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岔路口

鄉村振興重新定位了農村的價值: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三、鄉村振興只是開胃小菜:三大改革讓農村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岔路口!

中央直言,鄉村振興就是中國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有目標固然重要,有方法有步驟更重要。根據農地圈的觀察,中國農村將迎來歷史性變革:

1、立法保障:研究制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

長期以來,集體經濟組織法律地位缺少、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模糊,中央高度重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立法工作。

2016年,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於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抓緊研究制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方面的法律,賦予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人資格”;

2018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研究制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立法提供了政策依據;

鄉村振興只是開胃小菜:三大改革讓農村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岔路口

2018年9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方面的立法列為第三類項目。

據農地圈瞭解,農業農村部按照中央要求,已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立法列入重點課題,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人地位、內部治理機制、成員身份確認、資產運營管理等內容進行研究,為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立法奠定基礎。

總而言之一句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立法啟動箭在弦上,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將被立法保護。

2、分集體資產於農民:把集體資產量化到每個農民頭上!

2016年,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於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文件明確:“要根據集體資產的不同類型和不同地區條件確定改革任務,堅持分類實施、穩慎開展、有序推進”。對資源性資產,抓好集體土地等資源性資產確權登記頒證對非經營性資產,要根據其不同投資來源和有關規定統一運行管護,建立健全集體統一運行管護機制。經營性資產是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重點,也是折股量化集體資產的主要範圍,要著力推進經營性資產確權到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力爭用5年左右時間基本完成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讓廣大農民分享改革發展成果。

"

一、農民的時代:改革開放40年後農民順利交出接力棒!

對幹農業這種出大力流大汗的事情,我打小就心存畏懼。讀書的時候,身為農民的父母就經常自貶來激勵我好好讀書:如果你不好好讀書,上不了好大學,你就回來一起跟我們乾土裡刨食這種沒出息的修地球的活兒!

但是,苦活兒髒活兒累活兒總得有人幹,要不然全國人民早就得餓死了。原來糧食不夠,就通過政策區分城鄉,嚴格限制農民進城吃商品糧。

在改革開放40年後,農村通過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基本保住了中國人“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將“飯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上的農業發展的底線。

鄉村振興只是開胃小菜:三大改革讓農村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岔路口

一將功成萬骨枯,談成績人人眉飛色舞,但我們也不應忽視那些為國家糧食安全付出了一輩子重體力勞動的農民兄弟們。數億中國農民省吃儉用,以極低的生存成本為國家的工業化點燃了發動機,同時有效的保障的14億人的吃飯問題。

一生默默無聞,任勞任怨,辛苦耕種一年,一斤糧食還沒有一瓶礦泉水貴,什麼是偉大?農民這兩個字,就是數億農村人口用血汗澆築而成的稱謂。

不能不承認的是,老一輩的農民完成了他們艱苦的歷史使命,正要向年輕一代交出他們的接力棒。

二、剝繭抽絲:讓農民從農業中解放出來是農民富裕的必經之路!

中國三農領域有一個天問:怎麼才能讓農民富起來?

有中央領導直言:只有減少農民,才能富裕農民。乍一聽,有道理,在人多地少的現實條件下,指望農業養活並富裕8億農民,用腳趾頭想想都是不可能的事物。

還有專家說,讓農民進城是讓農民富裕的最有效方式。聽起來也不是沒有道理,問題是城鄉生存成本的巨大落差使得農民進城成為一個小概率和高成本的事情,指望靠農民進城來解決農民富裕問題,對大多數農民肯定無效。

鄉村振興只是開胃小菜:三大改革讓農村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岔路口

其實,農地圈認為,讓農民從農業中解放出來或許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一條出路。空想的減少農民和一廂情願的讓農民進城,都是南轅北轍的彎路。

長久以來,無論是中央層面還是地方政府層面,對於農村的定位都是糧食第一。三農問題怎麼排序的?農業、農村、農民,農業排名一,農民排在最後。農村要保障糧食安全,農民要幹農業,是三農問題的鐵邏輯。當對農村的農業定位過於嚴格時,農村的其他價值就被有意無意的忽略了。農村的生態價值,農村的人文價值,農業的體驗價值在糧食安全的大定位下,都顯得微不足道。

這當然是錯的,必須調整。

鄉村振興只是開胃小菜:三大改革讓農村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岔路口

鄉村振興重新定位了農村的價值: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三、鄉村振興只是開胃小菜:三大改革讓農村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岔路口!

中央直言,鄉村振興就是中國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有目標固然重要,有方法有步驟更重要。根據農地圈的觀察,中國農村將迎來歷史性變革:

1、立法保障:研究制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

長期以來,集體經濟組織法律地位缺少、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模糊,中央高度重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立法工作。

2016年,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於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抓緊研究制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方面的法律,賦予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人資格”;

2018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研究制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立法提供了政策依據;

鄉村振興只是開胃小菜:三大改革讓農村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岔路口

2018年9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方面的立法列為第三類項目。

據農地圈瞭解,農業農村部按照中央要求,已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立法列入重點課題,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人地位、內部治理機制、成員身份確認、資產運營管理等內容進行研究,為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立法奠定基礎。

總而言之一句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立法啟動箭在弦上,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將被立法保護。

2、分集體資產於農民:把集體資產量化到每個農民頭上!

2016年,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於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文件明確:“要根據集體資產的不同類型和不同地區條件確定改革任務,堅持分類實施、穩慎開展、有序推進”。對資源性資產,抓好集體土地等資源性資產確權登記頒證對非經營性資產,要根據其不同投資來源和有關規定統一運行管護,建立健全集體統一運行管護機制。經營性資產是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重點,也是折股量化集體資產的主要範圍,要著力推進經營性資產確權到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力爭用5年左右時間基本完成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讓廣大農民分享改革發展成果。

鄉村振興只是開胃小菜:三大改革讓農村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岔路口

文件說的清楚明白,農村的資源性、非經營性和經營性資產都要確權且要到戶,並且推行股份制改革,切實的把農村集體資產坐實到每個集體成員身上,力求改變以往集體資產淪為部分村幹部私產的弊病。

3、還權賦能:讓農民的資產跟城市的資產同權

農村集體資產分到農民頭上當然有意義,但是更有意義的是要讓農民的資產具有流動性,沒有流動性的資產毫無價值。比如農村宅基地,雖然是農民在使用,但是難有經濟價值,因為無法交易買賣,宅基地也就不值錢。

農民持有的集體資產股份權能包括佔有權、收益權、有償退出權及抵押權、擔保權、繼承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重要財產權利。

"

一、農民的時代:改革開放40年後農民順利交出接力棒!

對幹農業這種出大力流大汗的事情,我打小就心存畏懼。讀書的時候,身為農民的父母就經常自貶來激勵我好好讀書:如果你不好好讀書,上不了好大學,你就回來一起跟我們乾土裡刨食這種沒出息的修地球的活兒!

但是,苦活兒髒活兒累活兒總得有人幹,要不然全國人民早就得餓死了。原來糧食不夠,就通過政策區分城鄉,嚴格限制農民進城吃商品糧。

在改革開放40年後,農村通過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基本保住了中國人“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將“飯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上的農業發展的底線。

鄉村振興只是開胃小菜:三大改革讓農村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岔路口

一將功成萬骨枯,談成績人人眉飛色舞,但我們也不應忽視那些為國家糧食安全付出了一輩子重體力勞動的農民兄弟們。數億中國農民省吃儉用,以極低的生存成本為國家的工業化點燃了發動機,同時有效的保障的14億人的吃飯問題。

一生默默無聞,任勞任怨,辛苦耕種一年,一斤糧食還沒有一瓶礦泉水貴,什麼是偉大?農民這兩個字,就是數億農村人口用血汗澆築而成的稱謂。

不能不承認的是,老一輩的農民完成了他們艱苦的歷史使命,正要向年輕一代交出他們的接力棒。

二、剝繭抽絲:讓農民從農業中解放出來是農民富裕的必經之路!

中國三農領域有一個天問:怎麼才能讓農民富起來?

有中央領導直言:只有減少農民,才能富裕農民。乍一聽,有道理,在人多地少的現實條件下,指望農業養活並富裕8億農民,用腳趾頭想想都是不可能的事物。

還有專家說,讓農民進城是讓農民富裕的最有效方式。聽起來也不是沒有道理,問題是城鄉生存成本的巨大落差使得農民進城成為一個小概率和高成本的事情,指望靠農民進城來解決農民富裕問題,對大多數農民肯定無效。

鄉村振興只是開胃小菜:三大改革讓農村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岔路口

其實,農地圈認為,讓農民從農業中解放出來或許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一條出路。空想的減少農民和一廂情願的讓農民進城,都是南轅北轍的彎路。

長久以來,無論是中央層面還是地方政府層面,對於農村的定位都是糧食第一。三農問題怎麼排序的?農業、農村、農民,農業排名一,農民排在最後。農村要保障糧食安全,農民要幹農業,是三農問題的鐵邏輯。當對農村的農業定位過於嚴格時,農村的其他價值就被有意無意的忽略了。農村的生態價值,農村的人文價值,農業的體驗價值在糧食安全的大定位下,都顯得微不足道。

這當然是錯的,必須調整。

鄉村振興只是開胃小菜:三大改革讓農村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岔路口

鄉村振興重新定位了農村的價值: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三、鄉村振興只是開胃小菜:三大改革讓農村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岔路口!

中央直言,鄉村振興就是中國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有目標固然重要,有方法有步驟更重要。根據農地圈的觀察,中國農村將迎來歷史性變革:

1、立法保障:研究制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

長期以來,集體經濟組織法律地位缺少、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模糊,中央高度重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立法工作。

2016年,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於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抓緊研究制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方面的法律,賦予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人資格”;

2018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研究制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立法提供了政策依據;

鄉村振興只是開胃小菜:三大改革讓農村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岔路口

2018年9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方面的立法列為第三類項目。

據農地圈瞭解,農業農村部按照中央要求,已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立法列入重點課題,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人地位、內部治理機制、成員身份確認、資產運營管理等內容進行研究,為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立法奠定基礎。

總而言之一句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立法啟動箭在弦上,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將被立法保護。

2、分集體資產於農民:把集體資產量化到每個農民頭上!

2016年,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於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文件明確:“要根據集體資產的不同類型和不同地區條件確定改革任務,堅持分類實施、穩慎開展、有序推進”。對資源性資產,抓好集體土地等資源性資產確權登記頒證對非經營性資產,要根據其不同投資來源和有關規定統一運行管護,建立健全集體統一運行管護機制。經營性資產是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重點,也是折股量化集體資產的主要範圍,要著力推進經營性資產確權到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力爭用5年左右時間基本完成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讓廣大農民分享改革發展成果。

鄉村振興只是開胃小菜:三大改革讓農村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岔路口

文件說的清楚明白,農村的資源性、非經營性和經營性資產都要確權且要到戶,並且推行股份制改革,切實的把農村集體資產坐實到每個集體成員身上,力求改變以往集體資產淪為部分村幹部私產的弊病。

3、還權賦能:讓農民的資產跟城市的資產同權

農村集體資產分到農民頭上當然有意義,但是更有意義的是要讓農民的資產具有流動性,沒有流動性的資產毫無價值。比如農村宅基地,雖然是農民在使用,但是難有經濟價值,因為無法交易買賣,宅基地也就不值錢。

農民持有的集體資產股份權能包括佔有權、收益權、有償退出權及抵押權、擔保權、繼承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重要財產權利。

鄉村振興只是開胃小菜:三大改革讓農村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岔路口

以前農村資產只強調使用權,而對收益權、有償退出權、抵押權、擔保權、繼承權基本從來沒有提到過,這是造成農村資產和城市資產價值偏差太大的主要原因。

現行《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已對村集體收益分配的原則和順序予以明確:村集體經濟組織年終有收益時,首先提取公積公益金,其次提取福利費,再向投資者分利,最後對農戶進行分配。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