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姑娘叫小芳

玉米 睡眠 故事 犇犇日記 2017-04-04

說大事、小事,普通人的身邊事

講閒話、實話,老百姓的心裡話

有個姑娘叫小芳

“希望工程”是一項政府扶持的民間公益事業,它像雨露陽光,哺育了多少貧困家庭的子女成長啊!今天,在我們繁華的大都市,在熙熙攘攘的街市,在人流湧動的地鐵,在豪華的寫字樓,在高樓林立的金融區,那些服飾光鮮、風度翩翩的男男女女,他們之中該有多少人,是踏著“希望工程”鋪設的紅地毯走來的!但我們國家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在南疆的村寨,北國的林區,邊遠的山鄉,偏僻的海邊,至今還有一些孩子在艱難地走著自己的求學之路。今天,我講三個故事,每個故事中都有一個叫“小芳”的女孩,她們都想讀書,但讀得都很不易……

●第一個故事●

瞎子點燈亮堂堂

有個姑娘叫小芳,是全村唯一的初中生。小芳家有個鄰居,姓麻,孤身一人,還是個瞎子,是村裡的“五保戶”。

這一年,偏僻的山村通電了,供電人員問麻瞎子安不安電燈,麻瞎子詼諧地說:“瞎子點燈白費油,再說俺也交不起電費。”大夥哈哈大笑。這時一旁的小芳說:“麻叔叔家應當安裝電燈,晚上,鄉親們到他家串個門幫個忙,難道摸黑不成?”村主任說:“對呀,他的那點電費由村委會支付吧。”麻瞎子興奮地說:“麻瞎子點燈,盼望光明,好,社會主義好。”

麻瞎子家安了電燈幾個月,確實沒亮過幾次,那點電費村委會就給墊付了。

可又過了一段日子,有人反映,說是麻瞎子家夜夜電燈亮晃晃的,而且一亮就是半夜。村主任不太相信,晚上,他悄悄去麻瞎子家查看,遠遠看到麻瞎子家黑黢黢的,走近一看,只見窗戶被嚴嚴實實地遮擋著。村主任敲門,麻瞎子說:“主任,我已經鑽被窩睡覺了。”村主任瞅瞅黑糊糊的土坯屋,又轉身走了。

可村民還是接二連三地反映,說麻瞎子家半夜還開著電燈,雖然窗口堵得嚴嚴實實,可瞞不了精明的村民。村主任莫名其妙:瞎子點燈幹什麼?

當天晚上,村主任偷偷隱蔽在麻瞎子家門前的一堆柴草邊,不一會,就看見一個黑影朝這兒急急走來,村主任定睛一看,這不是小芳嗎?只見她悄悄溜進麻瞎子家,然後將門落閂,並將窗戶堵得嚴嚴實實。村主任百思不解:這麼晚了,小芳到麻瞎子家幹什麼?

村主任一直等到半夜,才見小芳從麻瞎子家溜出來,一溜小跑來到自家門口,她母親準時給她開了門……

“這裡邊一定有問題!”村主任沒有驚動其他人,也沒有詢問小芳的父母,他決定晚上再探個究竟。

到了夜裡,村主任早早隱藏在柴草中,靜靜觀察動靜。一會兒,小芳出現了,照樣腳步匆匆,照舊推開麻瞎子的房門,落閂、堵窗,然後一切歸於平靜……

村主任從柴草中一躍而出,來到麻瞎子門前敲門,只聽麻瞎子在屋內說:“村主任,我鑽被窩睡覺啦,有事明天說吧。”村主任扯著嗓門嚷道:“你給我開門!我現在就有急事要說!”

敲門聲和叫喊聲引來了周圍的鄉親們,他們也想看看麻瞎子搞的是什麼鬼名堂。

麻瞎子無奈,只得乖乖開了門。燈光下,麻瞎子在剝玉米棒子,這是他主動向村裡要來的“公務活”;另一邊,小芳一面看書一面也在剝玉米棒子……

小芳見紙裡包不住火,羞答答地走到村主任面前,說:“主任,我就要報考中專學校了,我想好好複習功課,可家裡為我上學欠了8000元的債,家裡實在點不起電燈,白天我還要幫家裡幹活,只有晚上來麻叔叔家複習功課,可我沒有白用村裡的電,我一邊看書一邊剝玉米……”

鄉親們眼圈紅了,村主任聲音哽咽著說:“小芳,你努力學習吧,一心不能二用,你不要剝玉米了,專心看書……不要擔心,這裡的電費由村委會支付……”

●第二個故事●

山村裡的姊妹花

在一個叫梨花溝的小村,有一對雙胞胎姐妹,名字叫郭大芳和郭小芳。她們的父母一直雙雙在城裡打工,每年只是春節才回來一趟,姐妹倆就跟著年邁的爺爺奶奶過。這年春節,父母回來了,還帶回了兩人打工賺來的一點錢,不過,令父母為難的是,家裡的地要僱人種,倆女兒上學要花錢,兩個老人要養活……手頭這點錢根本不夠啊!

年三十晚上,待倆孩子睡下後,父母到了兩個老人的房裡,嘀嘀咕咕地商量了一宿……

接下來的幾天,大芳和小芳都感到父母變得格外的親切和藹,慈祥體貼,家務活一點不讓姐妹倆碰,一有點空閒就陪著她們嬉戲玩耍,盡享著天倫之樂。她們哪裡知道,父母是在用這種方式,表達著對她們中的某一個深深的歉疚!

三六九,往外走。初五的晚上,吃過飯,姐妹倆正要去做功課,父母叫住了她們,父親說:“大芳,小芳,明天一早,爸媽又要去城裡打工了,有件事,不得不跟你倆商量了。”父親艱難地咳了一會,才繼續說著,“咱家的錢,只夠你們倆中的一個人上學,另一個,必須休學,幫著爺爺奶奶做家務活,割草放羊……”

姐妹倆呆住了,好久,大芳才說:“爸爸……我們才上小學三年級啊,你就不讓我們上了?”

父母不吭一聲,難堪而又痛苦地沉默著,倆孩子漂亮聰明,學習成績拔尖,是一對人見人誇的姐妹花,如果都能上學,將來準能成才,可沒那麼多的錢啊,唉!

這時,小芳懂事地說:“爸爸媽媽,你們不用難過,叫誰上不叫誰上,你們二老決定吧!”

手心手背都是肉,讓父母如何是好?母親抹了抹眼淚,說:“你們倆扔硬幣,要不抓鬮兒……”

小芳毅然說道:“爸爸媽媽,讓姐姐上吧,我休學!”

大芳喊著:“不!讓妹妹上!”

父親摟過大芳,哽咽著說:“大芳,乖女兒,你總算是個姐,得讓著妹妹,疼著妹妹,你就留在家裡吧!爸爸對不起你,爸爸沒本事,沒錢,讓你小小年紀就……”

大芳伸手拭去了爸爸眼角的淚花,說:“爸爸,沒事的,等你以後有了錢,咱家的日子好過了,我還能上學的。”

第二天一早,父母走了。轉眼到了開學時間,小芳天天揹著書包去上學,大芳則打草放羊,下地鋤草,用稚嫩的肩膀幫著爺爺奶奶,一起挑起生活的重擔。這種輟學現象,學校早就見怪不怪了,老師們能做的,也只能是把花名冊上郭大芳的名字勾去……

小芳曉得自己上學的機會來之不易,在學習上刻苦到了極點。有天下午,她發起燒來,老師不得不叫同學送她回家。誰知第二天一早,她就又精神抖擻地出現在教室裡,班主任驚訝地說:“郭小芳,昨天你發燒這麼厲害,我以為你怎麼也得休息幾天,怎麼,病這麼快就好了?”

小芳聽了,臉上顯出了一種與年齡不相稱的嚴肅,她說:“老師,我家的情況您也清楚,想到我的姐姐,我也病不起啊,所以,病一下子就好了。”班主任不由感慨道:真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啊,這孩子,懂事懂得讓人心酸!在家裡,小芳和大芳住一個房間,每天晚上,她們那個屋的燈都要亮到很晚很晚……

大芳上不起學,最愧疚的還是父母,夫妻倆起早貪黑,拼命地掙錢,很少回家,即使偶爾回去,也是來去匆匆,就這樣,過了一年又一年,這一年,小芳該考初中了。

春節到了,夫妻倆也回了家。現在,兩人手頭攢了一點錢,他們決定讓小芳考城裡的中學,讓大芳繼續讀鄉里的小學。

除夕夜,一家人吃年夜飯時,父母對大芳和小芳說了他們的打算,這時,小芳說:“爸爸,讓姐姐和我一起考中學吧!”

父親一聽就傻了:“這怎麼可能……”

小芳這才含淚告訴父親:“爸爸,你知道嗎?其實姐姐沒有休學,這幾年來,我倆每人輪流著去上一天學,誰上學的這天,誰回來後就把這天學的功課教給對方,然後第二天,另一個人再去。因為我倆長得太像了,把衣服一換,連爺爺奶奶都認不出來。趕上誰病了,誰就是姐姐,在家休息,所以,這幾年,是我和姐姐一同上的學……”

父親一聽,禁不住失聲哭了起來:“我的女兒啊……”妻子、爺爺、奶奶聽了也都是又驚又喜,淚流滿面……

幾個月後,大芳和小芳雙雙考取了城裡的一所中學……

●第三個故事●

當了一回大傻瓜

這天晚上,丁家村的村主任丁大個接到了鄉長的緊急電話,丁大個一聽,頓時傻了眼,事情是這樣的:

幾年前,祖籍丁家村的一位老華僑,捐資為村裡建造了一所小學。誰知三層的教學樓蓋好後,丁大個動了歪心思,將小樓改變了用途,當成了村裡的辦公樓,學生們只好依舊在那幾排破舊的平房裡上學。現在鄉長通知:丁老先生在女兒陪同下,要回村看看。丁大個一聽害怕了:倘若真相敗露,丁老先生向縣裡、市裡一反映,自己這頂烏紗帽還保得了?想到這些,他不敢隱瞞,在電話中如實向鄉長作了彙報,可憐巴巴地說:“這咋整?”

鄉長一聽火了,吼道:“還他孃的能咋整?趕緊把小學和村裡的辦公地點換過來,明兒天一亮就立馬行動!我告訴你丁大個,你先給我把這事應付過去,等完事後我再跟你算賬,你小子簡直是膽大包天!”說罷,鄉長“砰”地扣了電話。

丁大個哪敢怠慢,次日天矇矇亮,他就爬起來,組織村上的幹部、村民、學校的師生,開始了螞蟻大搬家,把村東頭辦公樓裡的東西往村西頭小學裡搬,又把村西頭小學裡的東西往村東頭辦公樓裡搬,這事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麻煩,不僅東西要搬,還要換牌子、釘門牌、掛黑板、更換張貼畫、重新刷標語……從早忙到晚,總算大體搬好,這時,接到正式通知:丁老先生明天上午到。

第二天是個陽光明媚的好天氣,上午九點多,丁老先生一行,在村頭下了車,緩緩往村裡走。老先生少小離家,一直忘不了的就是故鄉的煎餅卷大蔥蘸大醬。得知他好這一口,丁大個安排一個叫丁大嫂的,在家門口支了鏊子攤煎餅,客人們的午飯,就在她家吃。

丁大嫂有個女兒叫丁小芳,上小學四年級。因為丁老先生的午飯要在她家吃,頭天晚上丁大個專門“教導”了母女倆半天,叮囑她們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一句不許說,誰要是說漏了嘴,完事後給她好看,氣得丁小芳直衝他翻白眼。

丁老先生聽了介紹,非常高興,路過煎餅攤子時,他親熱地向丁大嫂打招呼,寒暄著:“真是太麻煩你了,你女兒呢?等會我們從學校回來,帶上你女兒一塊回來。”丁大嫂揚手一指,說:“到學校上學去了……您老別客氣,一點家常飯,沒什麼麻煩的。”

丁老先生他們來到學校,做課間操時,向師生贈送了文具、教具,又坐在教室最後一排,旁聽了一堂課。轉眼放學時間到了,老師們找來了丁小芳,丁老先生拉著小芳的手,一路上說說笑笑,去她家吃煎餅卷大蔥蘸大醬……

丁大個和幾個村幹部一直高度緊張,生怕有人說漏了嘴,他們分工合作,各盯各的人,一刻也不敢讓丁老先生他們脫離開自己的視線。午飯後,丁老先生又提出去看一下村裡辦公的地方。他們來到村西頭那幾排破落的平房,那些房子實在是太破舊了,陰冷潮溼不說,有的房頂都有大窟窿了,站在屋裡一仰頭,竟然能看到天;還有十多扇窗沒玻璃了,蒙著塑料布,大白天屋裡也得開著燈才能看清。

丁老先生的眼眶有些溼潤了,他激動地自言自語著:“這裡的條件比我想象的還差啊……”

丁大個厚著臉皮說道:“這就是我們辦公的地方!只要孩子們能有個好的學習環境,我們村幹部再苦再難也不怕,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嘛!”

丁老先生聽了,當場叫女兒拿出支票簿,不由分說提筆就開了一張支票,遞到丁大個手中,說:“我也沒什麼好講的了!這點錢,你們拿著蓋座辦公樓吧。在這樣的房子裡辦公,身體受不了啊!”

丁大個立即帶頭喊起了口號:“感謝丁老先生疏財好義、造福桑梓!”現場立時掌聲一片……

第二天黃昏時分,丁老先生和女兒搭乘國際航班離開了這個城市,在航班上,丁老先生的女兒猶豫著:有句話,她不知該不該對父親講—昨天一進村,她就看出丁家村的那幾個幹部在玩貓膩:那個攤煎餅的丁大嫂,說她女兒丁小芳上學去了,揚手指的是村西頭,但村幹部們卻把他們帶到了村東頭……難道丁大嫂連村小學在村西還是村東都不知道?但是,她看著父親蒼老、疲憊的容顏,便決定不講了:父親已經是快七十歲的人了,這輩子都不一定再有機會回故鄉了,不要敗壞他的心境了,就讓他留下一個對故鄉美好的回憶吧……

與此同時,躺在座位上閉目養神的丁老先生,也有一句話想對女兒講:昨天中午,他拉著丁小芳的手去她家時,丁小芳偷偷往他手心裡塞了張紙條,他借午休打盹的工夫,匆匆讀了,紙條上寫的是—“爺爺:您上當了!我們是昨天才從村西頭的平房,搬進村東頭的小樓裡的……”下午,實地察看了村西頭的平房後,他之所以又主動捐出一筆錢,實在是害怕他走後,孩子們再被迫搬回那破落的平房……

思前想後,丁老先生決定不講了—只要丁小芳那些孩子們,能在寬敞、溫暖、明亮的小樓裡上課,他當一回傻瓜,又有什麼要緊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