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中13句智慧

文/楊普義

《了凡四訓》是明代著名思想家袁了凡給自己兒子寫的告誡書。作者寫此書的本義是教育自己的兒子,所以初定名為《訓子文》,後因書中深含修身治世、重德載道之言,深受世人喜愛,故後被改名為《了凡四訓》。《了凡四訓》全書共四個章節,包含了儒家、佛家、道家三家學說,從立命、改過、積善、謙德四個方面進行論述,全文語言平實,卻字字良言,內涵深刻,發人深省。《了凡四訓》被後世譽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善書”和“東方勵志奇書”。

曾國藩在讀了《了凡四訓》後,對袁了凡推崇備至,並將這本書列為子侄必讀的“人生智慧書”。

01、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求在我,不獨得道德仁義,亦得功名富貴。內外雙得,是求有益於得也。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譯文:

所有的福澤,都離不開內心;只要能夠從心出發,沒有不能通達的。從自己內心出發去求,不單單能求得道德仁義,還可以得到功名利祿,內外都可以兼得,所以求是有利於得到的。但是如果一個人只顧著追求外在,而不追求內在的話,就算不擇手段地得到了,最終也會內外都失去的,這樣是沒有用的。

感悟:

《論語》中說“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這是儒家對於物質追求的看法。孟子所說的求,一定是先追求道德仁義,但在追求道德仁義的同時,富貴也會隨之而來。因此,《大學》中說:“德者,本也;財者,末也。”《中庸》裡面說:“故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有大德的人必定得到他應得的地位,必定得到他應得的財富,必定得到他應得的名聲,必定得到他應得的長壽。

02、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此義理再生之身也。

譯文:

原來的所有,就像昨天,已經過去了,以後的所有,就像今天,剛出現。做到了如此,就相當於又重生了一次,擁有了仁義道德的新生命。

感悟:

曾國藩曾在日記中寫道:“自今日起改號滌生。滌者,取滌其舊染之汙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也’。”人無完人,如何改變自己呢?與其悔恨過去,不如從今朝做起。人過往的一切,不管是懶散怠慢,還是不思進取,都如昨日死,而今控制住自己的念頭,改變自己的不良習慣,重生一個新的自我,的確是一件極具挑戰的事情。

03、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

譯文:

土地汙穢的地方才會有生物,水流清澈的地方常常沒有魚蝦。

感悟:

凡是汙穢的地方,往往多生物。《菜根譚》:“糞蟲至穢,變為蟬而飲露於秋風;腐草無光,化為螢而耀採於夏日。”糞蟲可謂是最髒的了,但可以生出蟬這種具有情操的昆蟲,而腐爛的草也不乾淨,但卻能生出帶有點點亮光的螢火蟲來。所以,往往汙穢之處,都生有大量的生物。相反,凡是乾淨的地方,生物就很難生長。水很乾淨,魚蝦就會滅絕,這是自然規律。

04、善心真切,即一行可當萬善。

譯文:

做好事要出於真心,而非弄虛作假,這樣,一個善行就可以抵得過萬善了。

感悟: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不要因為是件較小的壞事就去做,不要因為是件較小的善事就不去做。做善事不在大小,而在於內心是否真誠。

05、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閣一生。

譯文:

做人必須要每天都能知道自己的過錯,並且每天都進行改錯。一天不知道自己的過失,就一日都是安逸地認為自己沒有過錯。如果一天沒有進行改錯,就少了一天進步的機會;天底下聰明伶俐的人很多,但是,很多人卻不肯靜心修德,不肯用功去拼搏事業;就因為“順應”這兩個字而耽擱了自己一輩子。

感悟:

《亢倉子》中有的一句名言“賢者見之寬恕而不言,小人暴愛而溢言,親戚憐嫉而貳言。人有偏蔽,惡乎不自知哉?是故君子檢身常若有過。”君子檢點自身,隨時反省,就好像常有過失一樣。人對自己的認識都會有“燈下黑”的時候,賢人因為性格寬容而不願意揭人之短,小人因為有求於你而多有吹捧,親戚因為愛護你故常順從你的脾性。久而久之,自己也容易產生完美的幻象。所以,自己更要時時反觀自身,檢視不足。常思貪慾之害,常懷律己之心,多一點謙虛,少一點盛氣;多一點自勵,少一點自負;多一點憂患,少一點自滿;一分為二地認識自己,實事求是地估計自己,正確客觀地看待自己。從而不斷完善自我人格,。

06、即命當榮顯,常作落寞想;即時當順利,當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貧窶想;即人相愛敬,常作恐懼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學問頗優,常作淺陋想。

譯文:

即使是命中應該榮華顯貴,也要常常存落魄的念頭;即使是命中應該萬事順利,也要常常存不順的念頭;即使是現在是衣食無憂,也要常常存在貧困的念頭;即使是人們都敬愛你,也要常常存在恐懼的念頭;即使是家中德望很高,也要常常存在卑微的念頭;即使是你學問非常優秀,也要常常存在淺顯不堪的念頭。

感悟:

我們常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眼前光景很好不代表以後很好,原因多半是因為人無遠慮。一個家庭即使富貴至極,他終究擋不住只消福不種福。歷史上富貴至極的無過於帝王之家,凡是歷史上的亡國之君大多數都是窮奢極欲,夏桀、商紂等等,哪一個不是?比如一個人身體很健康,體質很好,但若他過度消耗,不注意養生,那大病總有一天會找到他。反之,如果他本來就體質好,卻當成有著重大疾病一樣的愛惜身體,必定會益壽延年。

07、福之將至,觀而必先知之矣。禍之將至,觀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今欲獲福而遠禍,未論行善,先須改過。

譯文:

一個人有福澤的話只要觀察他做的好事,就可以預計到了;如果一個人將有禍患,那麼看他做的壞事,就可以預計到了。如果現在想一個人有福澤的話只要觀察他做的好事,就可以預計到了;如果一個人將有禍患,那麼看他做的壞事,就可以預計到了。如果現在想要得到福澤避開禍患,先別說做什麼好事,先從改變錯誤開始。

感悟:

人非聖人,孰能無過?一個人的境界高低,不在有無過錯,而在能否改過。古語云:“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能改過,是一種至高的善,是最大的美德。

08、但改過者,第一,要發恥心。思古之聖賢,與我同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師?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塵情,私行不義,謂人不知,傲然無愧,將日淪於禽獸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恥者,莫大乎此。

譯文:

但凡改正錯誤的人,首先,要有羞恥之心。想一下,古代那些聖賢之人,跟我一樣堂堂男子漢,為什麼他們就可以名垂千古,而我就落得身敗名裂的地步?還不是因為在塵世間的私情耽擱太久,偷偷做些違反道義的事情,自以為無人知曉,還一臉無愧的樣子。慢慢地就淪落成了禽獸,自己還不知道。人世間,再也沒有比這樣的事情更羞恥的事了。

感悟:

孟子曰:“恥之於人大矣。存之則進於聖賢,失之則入於禽獸。”羞恥之心,是人之為人的根本。犯過錯之後引起我們良心不安的,正是羞恥心。只有發羞恥心的人,才能一步一步走進傑出之士的行列。

09、但改過者,第二,要發畏心。閒居之地,指視昭然;吾雖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終難自欺;被人覷破,不值一文矣,烏得不懍懍?

譯文:

改過還需要有恐懼心理。我們雖然做得隱祕,還通過文辭進行修飾,但是心裡的想法早就透露出來了,自己是沒法騙過自己的。要是被人看破了,那麼就毫無價值了,怎麼能不恐懼呢?

感悟:

如果說羞恥心告訴我們的是“應該這樣做”,那麼敬畏心告訴我們的是“必須這樣做”。即使我們犯的過錯十分微小,但只要它做了出來,必然對社會、對你周邊的朋友產生影響。這種影響也許微不足道,但足以減損你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

好口碑需要慢慢積累,壞口碑卻能在一瞬間摧毀你辛苦積累的形象。這正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的效果。對自己而言,知小過而不改,則會養成“積非成是”的習慣,久而久之,你會不知不覺變成你不想成為的那種人,那種蠅營狗苟、得過且過的人。這難道不是一件值得戒慎恐懼的事嗎?

10、但改過者,第三,鬚髮勇心,人不改過,多是因循退縮;吾須奮然振作,不用遲疑,不煩等待。小者如芒刺在肉,速與抉剔;大者如毒蛇齧指,速與斬除,無絲毫凝滯,此風雷之所以為益也。

譯文:

改過要發勇猛心。人們不肯改過,多半是因為因循守舊,不肯向前;我們要鼓舞振作起來,不要遲疑,不要等待。對於小的過惡,要如同肉中有芒刺一般,立刻剔除;對於大的過惡,要想毒蛇咬自己的手指一樣,要快速斬斷,沒有絲毫的停滯,這就是為什麼風行雷厲容易成功的原因了。

感悟:

恥心和畏心,主要作用是引導改過的心理變化;而勇心,則是將改過的決意實現出來的關鍵。朱光潛說:“超抵抗力最大的路徑走。”改過之路,正是抵抗力最大的路。人的天性有懶惰的部分,也有奮發的部分。要想奮發的部分超過懶惰的部分,需要莫大的勇氣。“天下武功,無堅不破,唯快不破。”要發揮勇心之大作用,就要從速改正,今日事今日畢,今日過今日改,一鼓作氣。

11、聞謗而怒,雖巧心力辯,如春蠶作繭,自取纏綿。

譯文:

如果聽到別人毀謗我就大發雷霆,那就如同春蠶吐絲成繭一樣,自己把自己束縛了。

感悟:

生氣,就是拿著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為什麼要拿著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對於一個反求自身的人來說,外界的毀謗雖然很多,謠言滿天飛,但都變成了他歷練自己的磨刀石,是成就他的東西,他不但不會生氣,不會抱怨,反而會生出感恩心,因為正是這種毀謗為他提供了歷事練心的地方,他又怎麼會生氣呢?

12、何謂從心而改?過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動,過安從生?

譯文:

什麼叫從心改正過錯呢?過錯雖然千端萬緒,但歸納起來都是一心造作。如果我的內心不妄動,過錯又如何產生呢?

感悟:

從心改過,也是最難達到的改過境界。過錯,千差萬別,不同的人,所犯的過錯也不同,但歸根到底,總不出心性二字。一切過錯,都是邪念,即是邪念,則必然從心而起。如果心念不動,邪念就不會起來,過錯也就不會產生了。

13、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斂才智,若無若虛;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則令其可改,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見人有微長可取,小善可錄,翻然捨己而從之;且為豔稱而廣述之。

譯文:

不要以自己的長處去掩蓋別人,不要以自己的善事來彰顯他人的不足,不要以自己的才華與技能來困擾他人。收斂自己的才華與智慧,虛懷若谷;看到別人的過失,幫著包容掩蓋。一來,可以讓他自己反省修改過錯,一來可以讓他有所顧忌而不敢放縱。見到他人稍微有些長處可取,善事可標,就要向他們學習,並要交口稱讚,廣為他人傳播。

感悟:

內斂是一種德行,炫耀是敗德,敗德則損福。從事上講,內斂的人,受人尊敬,讓人覺得有涵養;炫耀容易與人結怨,為人們所忌。所以,中國有“人不外露”的美德,沒有“炫耀自誇”的學問。看到別人有過失了,有錯誤了,給人一次改正錯誤的機會,成全別人,這是功德之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