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記憶遺產——彝族畢摩文化

彝族 文化 歷史 倫理 民俗 哲學 文學 彝族文化傳播 2019-05-22


人類記憶遺產——彝族畢摩文化


畢摩文化在川、滇、黔、桂彝區長久的傳承和廣泛的傳播,集成了彝族古代的語言、文字、哲學、歷史、譜諜、地理、天文、曆法、民俗、倫理、文學、藝術、醫學、農學、技藝等內容,從其發軔、繁榮到鼎盛、發展,不僅促成了彝族意識形態領域的聚變,而且推動了彝族社會的發展,並滲透到彝族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影響十分深遠,堪稱是彝族人民世代相承的“知識武庫”和“百科全書”。

人類記憶遺產——彝族畢摩文化


畢摩是畢摩文化的傳承主體,其承襲有著嚴格的師承教育慣制,一般以世承家學為主,以拜師學業為輔。歷史上出現過許多著名的世傳畢摩家支和畢摩大師。

“畢摩”,是彝族民間以唸誦經文的和特定和儀式形式溝通、調解人與神鬼關係的宗教職業者,是彝族原始宗教的創造者、傳播者、主持者和彝族文字的集大成者。“畢”,彝語為“誦”、“念”之意,“摩”,即“長者”、“老師”,意為“唸誦經文的長者或老師”,它是作“畢”主家與畢摩們共同傳承的以神鬼信仰為主要內容,犧牲用物和布插“神枝”為媒介,通過唸誦經文和一定的儀式形式來實現人與神的溝通,以求六畜興旺、人丁平安為目的一種原始宗教文化。

人類記憶遺產——彝族畢摩文化


畢摩文化通常以彝文經籍文獻為載體形式,以儀式活動為行為表徵。也就是說,畢摩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是在書寫文化與口頭傳統的交融與互動中完成的。

彝族本土社會可謂是一個面對面的“口頭文本社區”,口頭傳播與口語交流構成了基本的社會互動,畢摩作為知識分子與民眾之間始終有著一種默契,一種交流,這種默契和交流,是以一些地方性知識、民間智慧和對村落的某種公共事務的共同關注為預設前提的。因而儀式上的文本演述具有激活族群記憶、動態傳播知識、活躍社群交流、加強文化認同的特質。

人類記憶遺產——彝族畢摩文化


人類記憶遺產——彝族畢摩文化


在今天的彝族傳統社區,畢摩文化的儀式傳播,依然集道德教育、知識傳授與文藝娛樂為一體,通過繁複的儀式程序和象徵化的儀式行為,探求人的生存價值,掘進人的生活思考,提升人的精神高度。因此,畢摩文化及其儀式化的口頭傳播具有表達民族情感、促進社會互動、秉持文化傳統的作用,也具有凝聚民族認同、維繫道德價值觀念和表現民間審美取向的功能。

人類記憶遺產——彝族畢摩文化


人類記憶遺產——彝族畢摩文化


對整個彝族文化的研究來說,畢摩文獻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畢摩文獻就是解開彝族文化千年傳承之迷的一把鑰匙,能夠引領著我們一步步走進彝族文化那博大而又精深的精神世界。

因為,畢摩文獻凝結著彝族傳統文化的核心要義,關係到彝族社會結構、歷史發展、文化傳承、民族心理、民族認同、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問題,堪稱彝族人民的“百科全書”。

人類記憶遺產——彝族畢摩文化


畢摩文獻在歷史上雖然長期被祭司階層所壟斷,卻又通過民間儀式生活的口頭傳播而超越了畢摩集團從而成為全民族的文化共器,因而被彝族人民視為歷史的“根譜”和文化的瑰寶。

長期以來,畢摩文獻一直在歷時性的書寫傳承與現時性的口頭演述中發展,並依託畢摩師承教育中的“詩教傳統”和民間儀式生活中的口頭傳播而得以世代相承,在歷代畢摩所珍視的“司木哈嘎”(傳播知識的五大工具)中佔有重中之重的地位。

時至今日,在彝族山地社會,畢摩文獻作為書寫實踐也依然沒有脫離其口頭文化的傳播語境,儀式正是民族記憶、文化傳統、地方性知識得以積澱、傳播和流通的一種重要方式。因此,畢摩文獻堪稱是我國活形態的民族文獻遺產,也是“人類記憶”的生動載體。

人類記憶遺產——彝族畢摩文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