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河州國土面積3.293萬平方公里,下轄4市9縣,總人口456.1萬人(2012年),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邊疆少數民族自治州,有10個世居民族,有241萬少數民族人口。其中有哈尼、彝、苗、傣、壯、瑤、回、布依、拉祜、布朗(莽人)等10個世居民族。每個民族都有獨具一格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民族文化!

"

紅河州國土面積3.293萬平方公里,下轄4市9縣,總人口456.1萬人(2012年),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邊疆少數民族自治州,有10個世居民族,有241萬少數民族人口。其中有哈尼、彝、苗、傣、壯、瑤、回、布依、拉祜、布朗(莽人)等10個世居民族。每個民族都有獨具一格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民族文化!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今天小編帶大家瞭解紅河州民族同胞中的彝族同胞!

"

紅河州國土面積3.293萬平方公里,下轄4市9縣,總人口456.1萬人(2012年),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邊疆少數民族自治州,有10個世居民族,有241萬少數民族人口。其中有哈尼、彝、苗、傣、壯、瑤、回、布依、拉祜、布朗(莽人)等10個世居民族。每個民族都有獨具一格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民族文化!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今天小編帶大家瞭解紅河州民族同胞中的彝族同胞!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內部支系繁多,有多種自稱和他稱,自稱有:尼蘇潑、尼潑、葛潑、斯期潑、阿細潑、阿魯潑、尼蘇、阿細頗、母基頗、倮倮頗、阿普等等,還有一些辱稱如“倮倮”“玀玀”等。主要分佈在石屏縣、建水縣、瀘西縣、金平縣、屏邊縣等。

"

紅河州國土面積3.293萬平方公里,下轄4市9縣,總人口456.1萬人(2012年),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邊疆少數民族自治州,有10個世居民族,有241萬少數民族人口。其中有哈尼、彝、苗、傣、壯、瑤、回、布依、拉祜、布朗(莽人)等10個世居民族。每個民族都有獨具一格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民族文化!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今天小編帶大家瞭解紅河州民族同胞中的彝族同胞!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內部支系繁多,有多種自稱和他稱,自稱有:尼蘇潑、尼潑、葛潑、斯期潑、阿細潑、阿魯潑、尼蘇、阿細頗、母基頗、倮倮頗、阿普等等,還有一些辱稱如“倮倮”“玀玀”等。主要分佈在石屏縣、建水縣、瀘西縣、金平縣、屏邊縣等。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

紅河州國土面積3.293萬平方公里,下轄4市9縣,總人口456.1萬人(2012年),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邊疆少數民族自治州,有10個世居民族,有241萬少數民族人口。其中有哈尼、彝、苗、傣、壯、瑤、回、布依、拉祜、布朗(莽人)等10個世居民族。每個民族都有獨具一格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民族文化!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今天小編帶大家瞭解紅河州民族同胞中的彝族同胞!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內部支系繁多,有多種自稱和他稱,自稱有:尼蘇潑、尼潑、葛潑、斯期潑、阿細潑、阿魯潑、尼蘇、阿細頗、母基頗、倮倮頗、阿普等等,還有一些辱稱如“倮倮”“玀玀”等。主要分佈在石屏縣、建水縣、瀘西縣、金平縣、屏邊縣等。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人的傳統建築一般依山順勢,成梯級向上,建立村寨。以石為牆基,用土坯砌牆或用土築牆,牆上架樑,樑上鋪木板、木條或竹子,上面再鋪一層土,經灑水抿捶,形成平臺房頂,不漏雨水。房頂又是晒場,到豐收的季節,又可以晒包穀、稻子、小麥等。

"

紅河州國土面積3.293萬平方公里,下轄4市9縣,總人口456.1萬人(2012年),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邊疆少數民族自治州,有10個世居民族,有241萬少數民族人口。其中有哈尼、彝、苗、傣、壯、瑤、回、布依、拉祜、布朗(莽人)等10個世居民族。每個民族都有獨具一格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民族文化!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今天小編帶大家瞭解紅河州民族同胞中的彝族同胞!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內部支系繁多,有多種自稱和他稱,自稱有:尼蘇潑、尼潑、葛潑、斯期潑、阿細潑、阿魯潑、尼蘇、阿細頗、母基頗、倮倮頗、阿普等等,還有一些辱稱如“倮倮”“玀玀”等。主要分佈在石屏縣、建水縣、瀘西縣、金平縣、屏邊縣等。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人的傳統建築一般依山順勢,成梯級向上,建立村寨。以石為牆基,用土坯砌牆或用土築牆,牆上架樑,樑上鋪木板、木條或竹子,上面再鋪一層土,經灑水抿捶,形成平臺房頂,不漏雨水。房頂又是晒場,到豐收的季節,又可以晒包穀、稻子、小麥等。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

紅河州國土面積3.293萬平方公里,下轄4市9縣,總人口456.1萬人(2012年),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邊疆少數民族自治州,有10個世居民族,有241萬少數民族人口。其中有哈尼、彝、苗、傣、壯、瑤、回、布依、拉祜、布朗(莽人)等10個世居民族。每個民族都有獨具一格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民族文化!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今天小編帶大家瞭解紅河州民族同胞中的彝族同胞!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內部支系繁多,有多種自稱和他稱,自稱有:尼蘇潑、尼潑、葛潑、斯期潑、阿細潑、阿魯潑、尼蘇、阿細頗、母基頗、倮倮頗、阿普等等,還有一些辱稱如“倮倮”“玀玀”等。主要分佈在石屏縣、建水縣、瀘西縣、金平縣、屏邊縣等。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人的傳統建築一般依山順勢,成梯級向上,建立村寨。以石為牆基,用土坯砌牆或用土築牆,牆上架樑,樑上鋪木板、木條或竹子,上面再鋪一層土,經灑水抿捶,形成平臺房頂,不漏雨水。房頂又是晒場,到豐收的季節,又可以晒包穀、稻子、小麥等。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地區彝族男子服飾多為對襟、短衣、長褲。婦女服飾款式多,既有長衫,也有中長衫和短裝,大多外套坎肩,系圍裙,頭飾琳琅滿目,尤喜以銀泡、絨線做花為飾。圖案以自然紋多,幾何紋次之。

"

紅河州國土面積3.293萬平方公里,下轄4市9縣,總人口456.1萬人(2012年),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邊疆少數民族自治州,有10個世居民族,有241萬少數民族人口。其中有哈尼、彝、苗、傣、壯、瑤、回、布依、拉祜、布朗(莽人)等10個世居民族。每個民族都有獨具一格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民族文化!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今天小編帶大家瞭解紅河州民族同胞中的彝族同胞!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內部支系繁多,有多種自稱和他稱,自稱有:尼蘇潑、尼潑、葛潑、斯期潑、阿細潑、阿魯潑、尼蘇、阿細頗、母基頗、倮倮頗、阿普等等,還有一些辱稱如“倮倮”“玀玀”等。主要分佈在石屏縣、建水縣、瀘西縣、金平縣、屏邊縣等。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人的傳統建築一般依山順勢,成梯級向上,建立村寨。以石為牆基,用土坯砌牆或用土築牆,牆上架樑,樑上鋪木板、木條或竹子,上面再鋪一層土,經灑水抿捶,形成平臺房頂,不漏雨水。房頂又是晒場,到豐收的季節,又可以晒包穀、稻子、小麥等。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地區彝族男子服飾多為對襟、短衣、長褲。婦女服飾款式多,既有長衫,也有中長衫和短裝,大多外套坎肩,系圍裙,頭飾琳琅滿目,尤喜以銀泡、絨線做花為飾。圖案以自然紋多,幾何紋次之。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

紅河州國土面積3.293萬平方公里,下轄4市9縣,總人口456.1萬人(2012年),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邊疆少數民族自治州,有10個世居民族,有241萬少數民族人口。其中有哈尼、彝、苗、傣、壯、瑤、回、布依、拉祜、布朗(莽人)等10個世居民族。每個民族都有獨具一格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民族文化!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今天小編帶大家瞭解紅河州民族同胞中的彝族同胞!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內部支系繁多,有多種自稱和他稱,自稱有:尼蘇潑、尼潑、葛潑、斯期潑、阿細潑、阿魯潑、尼蘇、阿細頗、母基頗、倮倮頗、阿普等等,還有一些辱稱如“倮倮”“玀玀”等。主要分佈在石屏縣、建水縣、瀘西縣、金平縣、屏邊縣等。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人的傳統建築一般依山順勢,成梯級向上,建立村寨。以石為牆基,用土坯砌牆或用土築牆,牆上架樑,樑上鋪木板、木條或竹子,上面再鋪一層土,經灑水抿捶,形成平臺房頂,不漏雨水。房頂又是晒場,到豐收的季節,又可以晒包穀、稻子、小麥等。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地區彝族男子服飾多為對襟、短衣、長褲。婦女服飾款式多,既有長衫,也有中長衫和短裝,大多外套坎肩,系圍裙,頭飾琳琅滿目,尤喜以銀泡、絨線做花為飾。圖案以自然紋多,幾何紋次之。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的傳統節日,彝族的節日主要有火把節、彝族年、拜本主會、密枝節、跳歌等。“火把節”是彝族地區最普遍而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多在夏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每到火把節,彝族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打牲畜祭獻靈牌,盡情跳舞唱歌。

"

紅河州國土面積3.293萬平方公里,下轄4市9縣,總人口456.1萬人(2012年),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邊疆少數民族自治州,有10個世居民族,有241萬少數民族人口。其中有哈尼、彝、苗、傣、壯、瑤、回、布依、拉祜、布朗(莽人)等10個世居民族。每個民族都有獨具一格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民族文化!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今天小編帶大家瞭解紅河州民族同胞中的彝族同胞!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內部支系繁多,有多種自稱和他稱,自稱有:尼蘇潑、尼潑、葛潑、斯期潑、阿細潑、阿魯潑、尼蘇、阿細頗、母基頗、倮倮頗、阿普等等,還有一些辱稱如“倮倮”“玀玀”等。主要分佈在石屏縣、建水縣、瀘西縣、金平縣、屏邊縣等。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人的傳統建築一般依山順勢,成梯級向上,建立村寨。以石為牆基,用土坯砌牆或用土築牆,牆上架樑,樑上鋪木板、木條或竹子,上面再鋪一層土,經灑水抿捶,形成平臺房頂,不漏雨水。房頂又是晒場,到豐收的季節,又可以晒包穀、稻子、小麥等。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地區彝族男子服飾多為對襟、短衣、長褲。婦女服飾款式多,既有長衫,也有中長衫和短裝,大多外套坎肩,系圍裙,頭飾琳琅滿目,尤喜以銀泡、絨線做花為飾。圖案以自然紋多,幾何紋次之。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的傳統節日,彝族的節日主要有火把節、彝族年、拜本主會、密枝節、跳歌等。“火把節”是彝族地區最普遍而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多在夏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每到火把節,彝族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打牲畜祭獻靈牌,盡情跳舞唱歌。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火把節

"

紅河州國土面積3.293萬平方公里,下轄4市9縣,總人口456.1萬人(2012年),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邊疆少數民族自治州,有10個世居民族,有241萬少數民族人口。其中有哈尼、彝、苗、傣、壯、瑤、回、布依、拉祜、布朗(莽人)等10個世居民族。每個民族都有獨具一格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民族文化!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今天小編帶大家瞭解紅河州民族同胞中的彝族同胞!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內部支系繁多,有多種自稱和他稱,自稱有:尼蘇潑、尼潑、葛潑、斯期潑、阿細潑、阿魯潑、尼蘇、阿細頗、母基頗、倮倮頗、阿普等等,還有一些辱稱如“倮倮”“玀玀”等。主要分佈在石屏縣、建水縣、瀘西縣、金平縣、屏邊縣等。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人的傳統建築一般依山順勢,成梯級向上,建立村寨。以石為牆基,用土坯砌牆或用土築牆,牆上架樑,樑上鋪木板、木條或竹子,上面再鋪一層土,經灑水抿捶,形成平臺房頂,不漏雨水。房頂又是晒場,到豐收的季節,又可以晒包穀、稻子、小麥等。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地區彝族男子服飾多為對襟、短衣、長褲。婦女服飾款式多,既有長衫,也有中長衫和短裝,大多外套坎肩,系圍裙,頭飾琳琅滿目,尤喜以銀泡、絨線做花為飾。圖案以自然紋多,幾何紋次之。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的傳統節日,彝族的節日主要有火把節、彝族年、拜本主會、密枝節、跳歌等。“火把節”是彝族地區最普遍而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多在夏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每到火把節,彝族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打牲畜祭獻靈牌,盡情跳舞唱歌。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火把節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有自己的婚嫁禮儀,新娘出閣時,雙腳不得落地沾土,否則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須由接親的小夥子來背新娘,並扶她上馬。迎娶歸途上還有種種規矩:倘山高路窄無法騎馬時,須由接親的小夥子輪流揹負新娘而行;過河涉水,更得由人背過河,新娘的繡花鞋萬萬不能沾水。

"

紅河州國土面積3.293萬平方公里,下轄4市9縣,總人口456.1萬人(2012年),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邊疆少數民族自治州,有10個世居民族,有241萬少數民族人口。其中有哈尼、彝、苗、傣、壯、瑤、回、布依、拉祜、布朗(莽人)等10個世居民族。每個民族都有獨具一格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民族文化!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今天小編帶大家瞭解紅河州民族同胞中的彝族同胞!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內部支系繁多,有多種自稱和他稱,自稱有:尼蘇潑、尼潑、葛潑、斯期潑、阿細潑、阿魯潑、尼蘇、阿細頗、母基頗、倮倮頗、阿普等等,還有一些辱稱如“倮倮”“玀玀”等。主要分佈在石屏縣、建水縣、瀘西縣、金平縣、屏邊縣等。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人的傳統建築一般依山順勢,成梯級向上,建立村寨。以石為牆基,用土坯砌牆或用土築牆,牆上架樑,樑上鋪木板、木條或竹子,上面再鋪一層土,經灑水抿捶,形成平臺房頂,不漏雨水。房頂又是晒場,到豐收的季節,又可以晒包穀、稻子、小麥等。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地區彝族男子服飾多為對襟、短衣、長褲。婦女服飾款式多,既有長衫,也有中長衫和短裝,大多外套坎肩,系圍裙,頭飾琳琅滿目,尤喜以銀泡、絨線做花為飾。圖案以自然紋多,幾何紋次之。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的傳統節日,彝族的節日主要有火把節、彝族年、拜本主會、密枝節、跳歌等。“火把節”是彝族地區最普遍而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多在夏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每到火把節,彝族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打牲畜祭獻靈牌,盡情跳舞唱歌。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火把節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有自己的婚嫁禮儀,新娘出閣時,雙腳不得落地沾土,否則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須由接親的小夥子來背新娘,並扶她上馬。迎娶歸途上還有種種規矩:倘山高路窄無法騎馬時,須由接親的小夥子輪流揹負新娘而行;過河涉水,更得由人背過河,新娘的繡花鞋萬萬不能沾水。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背新娘

"

紅河州國土面積3.293萬平方公里,下轄4市9縣,總人口456.1萬人(2012年),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邊疆少數民族自治州,有10個世居民族,有241萬少數民族人口。其中有哈尼、彝、苗、傣、壯、瑤、回、布依、拉祜、布朗(莽人)等10個世居民族。每個民族都有獨具一格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民族文化!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今天小編帶大家瞭解紅河州民族同胞中的彝族同胞!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內部支系繁多,有多種自稱和他稱,自稱有:尼蘇潑、尼潑、葛潑、斯期潑、阿細潑、阿魯潑、尼蘇、阿細頗、母基頗、倮倮頗、阿普等等,還有一些辱稱如“倮倮”“玀玀”等。主要分佈在石屏縣、建水縣、瀘西縣、金平縣、屏邊縣等。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人的傳統建築一般依山順勢,成梯級向上,建立村寨。以石為牆基,用土坯砌牆或用土築牆,牆上架樑,樑上鋪木板、木條或竹子,上面再鋪一層土,經灑水抿捶,形成平臺房頂,不漏雨水。房頂又是晒場,到豐收的季節,又可以晒包穀、稻子、小麥等。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地區彝族男子服飾多為對襟、短衣、長褲。婦女服飾款式多,既有長衫,也有中長衫和短裝,大多外套坎肩,系圍裙,頭飾琳琅滿目,尤喜以銀泡、絨線做花為飾。圖案以自然紋多,幾何紋次之。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的傳統節日,彝族的節日主要有火把節、彝族年、拜本主會、密枝節、跳歌等。“火把節”是彝族地區最普遍而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多在夏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每到火把節,彝族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打牲畜祭獻靈牌,盡情跳舞唱歌。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火把節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有自己的婚嫁禮儀,新娘出閣時,雙腳不得落地沾土,否則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須由接親的小夥子來背新娘,並扶她上馬。迎娶歸途上還有種種規矩:倘山高路窄無法騎馬時,須由接親的小夥子輪流揹負新娘而行;過河涉水,更得由人背過河,新娘的繡花鞋萬萬不能沾水。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背新娘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古籍文獻豐富,全州散存於民間的彝文古籍二千多卷,著名文獻有《尼蘇奪節》、《彝族創世紀》、《太陽曆》等。經典的舞蹈有彝族阿細跳月、煙盒舞、花腰女子舞龍等。經典音樂有石屏彝族的海菜腔等。彝族煙盒舞、彝族海菜腔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彝族阿細跳月

"

紅河州國土面積3.293萬平方公里,下轄4市9縣,總人口456.1萬人(2012年),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邊疆少數民族自治州,有10個世居民族,有241萬少數民族人口。其中有哈尼、彝、苗、傣、壯、瑤、回、布依、拉祜、布朗(莽人)等10個世居民族。每個民族都有獨具一格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民族文化!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今天小編帶大家瞭解紅河州民族同胞中的彝族同胞!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內部支系繁多,有多種自稱和他稱,自稱有:尼蘇潑、尼潑、葛潑、斯期潑、阿細潑、阿魯潑、尼蘇、阿細頗、母基頗、倮倮頗、阿普等等,還有一些辱稱如“倮倮”“玀玀”等。主要分佈在石屏縣、建水縣、瀘西縣、金平縣、屏邊縣等。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人的傳統建築一般依山順勢,成梯級向上,建立村寨。以石為牆基,用土坯砌牆或用土築牆,牆上架樑,樑上鋪木板、木條或竹子,上面再鋪一層土,經灑水抿捶,形成平臺房頂,不漏雨水。房頂又是晒場,到豐收的季節,又可以晒包穀、稻子、小麥等。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地區彝族男子服飾多為對襟、短衣、長褲。婦女服飾款式多,既有長衫,也有中長衫和短裝,大多外套坎肩,系圍裙,頭飾琳琅滿目,尤喜以銀泡、絨線做花為飾。圖案以自然紋多,幾何紋次之。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的傳統節日,彝族的節日主要有火把節、彝族年、拜本主會、密枝節、跳歌等。“火把節”是彝族地區最普遍而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多在夏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每到火把節,彝族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打牲畜祭獻靈牌,盡情跳舞唱歌。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火把節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有自己的婚嫁禮儀,新娘出閣時,雙腳不得落地沾土,否則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須由接親的小夥子來背新娘,並扶她上馬。迎娶歸途上還有種種規矩:倘山高路窄無法騎馬時,須由接親的小夥子輪流揹負新娘而行;過河涉水,更得由人背過河,新娘的繡花鞋萬萬不能沾水。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背新娘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古籍文獻豐富,全州散存於民間的彝文古籍二千多卷,著名文獻有《尼蘇奪節》、《彝族創世紀》、《太陽曆》等。經典的舞蹈有彝族阿細跳月、煙盒舞、花腰女子舞龍等。經典音樂有石屏彝族的海菜腔等。彝族煙盒舞、彝族海菜腔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彝族阿細跳月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阿細跳月是彝族阿細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間舞蹈,因多在月光篝火旁起舞,故名曰“阿細跳月”。男舞者彈大三絃或吹笛子,女子合著節拍與男對舞。或者牽手圍圈,左右擺動,拍掌踹腳,旋轉而舞。中國民族音樂家彭修文曾根據該舞蹈的音樂,寫了民族管絃樂曲《阿細跳月》。

"

紅河州國土面積3.293萬平方公里,下轄4市9縣,總人口456.1萬人(2012年),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邊疆少數民族自治州,有10個世居民族,有241萬少數民族人口。其中有哈尼、彝、苗、傣、壯、瑤、回、布依、拉祜、布朗(莽人)等10個世居民族。每個民族都有獨具一格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民族文化!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今天小編帶大家瞭解紅河州民族同胞中的彝族同胞!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內部支系繁多,有多種自稱和他稱,自稱有:尼蘇潑、尼潑、葛潑、斯期潑、阿細潑、阿魯潑、尼蘇、阿細頗、母基頗、倮倮頗、阿普等等,還有一些辱稱如“倮倮”“玀玀”等。主要分佈在石屏縣、建水縣、瀘西縣、金平縣、屏邊縣等。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人的傳統建築一般依山順勢,成梯級向上,建立村寨。以石為牆基,用土坯砌牆或用土築牆,牆上架樑,樑上鋪木板、木條或竹子,上面再鋪一層土,經灑水抿捶,形成平臺房頂,不漏雨水。房頂又是晒場,到豐收的季節,又可以晒包穀、稻子、小麥等。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地區彝族男子服飾多為對襟、短衣、長褲。婦女服飾款式多,既有長衫,也有中長衫和短裝,大多外套坎肩,系圍裙,頭飾琳琅滿目,尤喜以銀泡、絨線做花為飾。圖案以自然紋多,幾何紋次之。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的傳統節日,彝族的節日主要有火把節、彝族年、拜本主會、密枝節、跳歌等。“火把節”是彝族地區最普遍而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多在夏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每到火把節,彝族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打牲畜祭獻靈牌,盡情跳舞唱歌。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火把節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有自己的婚嫁禮儀,新娘出閣時,雙腳不得落地沾土,否則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須由接親的小夥子來背新娘,並扶她上馬。迎娶歸途上還有種種規矩:倘山高路窄無法騎馬時,須由接親的小夥子輪流揹負新娘而行;過河涉水,更得由人背過河,新娘的繡花鞋萬萬不能沾水。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背新娘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古籍文獻豐富,全州散存於民間的彝文古籍二千多卷,著名文獻有《尼蘇奪節》、《彝族創世紀》、《太陽曆》等。經典的舞蹈有彝族阿細跳月、煙盒舞、花腰女子舞龍等。經典音樂有石屏彝族的海菜腔等。彝族煙盒舞、彝族海菜腔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彝族阿細跳月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阿細跳月是彝族阿細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間舞蹈,因多在月光篝火旁起舞,故名曰“阿細跳月”。男舞者彈大三絃或吹笛子,女子合著節拍與男對舞。或者牽手圍圈,左右擺動,拍掌踹腳,旋轉而舞。中國民族音樂家彭修文曾根據該舞蹈的音樂,寫了民族管絃樂曲《阿細跳月》。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煙盒舞

"

紅河州國土面積3.293萬平方公里,下轄4市9縣,總人口456.1萬人(2012年),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邊疆少數民族自治州,有10個世居民族,有241萬少數民族人口。其中有哈尼、彝、苗、傣、壯、瑤、回、布依、拉祜、布朗(莽人)等10個世居民族。每個民族都有獨具一格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民族文化!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今天小編帶大家瞭解紅河州民族同胞中的彝族同胞!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內部支系繁多,有多種自稱和他稱,自稱有:尼蘇潑、尼潑、葛潑、斯期潑、阿細潑、阿魯潑、尼蘇、阿細頗、母基頗、倮倮頗、阿普等等,還有一些辱稱如“倮倮”“玀玀”等。主要分佈在石屏縣、建水縣、瀘西縣、金平縣、屏邊縣等。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人的傳統建築一般依山順勢,成梯級向上,建立村寨。以石為牆基,用土坯砌牆或用土築牆,牆上架樑,樑上鋪木板、木條或竹子,上面再鋪一層土,經灑水抿捶,形成平臺房頂,不漏雨水。房頂又是晒場,到豐收的季節,又可以晒包穀、稻子、小麥等。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地區彝族男子服飾多為對襟、短衣、長褲。婦女服飾款式多,既有長衫,也有中長衫和短裝,大多外套坎肩,系圍裙,頭飾琳琅滿目,尤喜以銀泡、絨線做花為飾。圖案以自然紋多,幾何紋次之。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的傳統節日,彝族的節日主要有火把節、彝族年、拜本主會、密枝節、跳歌等。“火把節”是彝族地區最普遍而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多在夏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每到火把節,彝族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打牲畜祭獻靈牌,盡情跳舞唱歌。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火把節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有自己的婚嫁禮儀,新娘出閣時,雙腳不得落地沾土,否則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須由接親的小夥子來背新娘,並扶她上馬。迎娶歸途上還有種種規矩:倘山高路窄無法騎馬時,須由接親的小夥子輪流揹負新娘而行;過河涉水,更得由人背過河,新娘的繡花鞋萬萬不能沾水。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背新娘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古籍文獻豐富,全州散存於民間的彝文古籍二千多卷,著名文獻有《尼蘇奪節》、《彝族創世紀》、《太陽曆》等。經典的舞蹈有彝族阿細跳月、煙盒舞、花腰女子舞龍等。經典音樂有石屏彝族的海菜腔等。彝族煙盒舞、彝族海菜腔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彝族阿細跳月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阿細跳月是彝族阿細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間舞蹈,因多在月光篝火旁起舞,故名曰“阿細跳月”。男舞者彈大三絃或吹笛子,女子合著節拍與男對舞。或者牽手圍圈,左右擺動,拍掌踹腳,旋轉而舞。中國民族音樂家彭修文曾根據該舞蹈的音樂,寫了民族管絃樂曲《阿細跳月》。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煙盒舞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煙盒舞是雲南彝族支系尼蘇潑的一種群眾性民間舞蹈。煙盒舞流傳於滇南箇舊、石屏、建水、蒙自、開遠、通海。舞蹈時,因每人兩手各拿一個竹或木棉蝗煙盒彈跳起舞而得名。彝族人民極為喜愛煙盒舞,不論小孩和老人都愛跳。人們都說:“聽見四弦響,腳杆就發癢。

"

紅河州國土面積3.293萬平方公里,下轄4市9縣,總人口456.1萬人(2012年),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邊疆少數民族自治州,有10個世居民族,有241萬少數民族人口。其中有哈尼、彝、苗、傣、壯、瑤、回、布依、拉祜、布朗(莽人)等10個世居民族。每個民族都有獨具一格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民族文化!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今天小編帶大家瞭解紅河州民族同胞中的彝族同胞!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內部支系繁多,有多種自稱和他稱,自稱有:尼蘇潑、尼潑、葛潑、斯期潑、阿細潑、阿魯潑、尼蘇、阿細頗、母基頗、倮倮頗、阿普等等,還有一些辱稱如“倮倮”“玀玀”等。主要分佈在石屏縣、建水縣、瀘西縣、金平縣、屏邊縣等。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人的傳統建築一般依山順勢,成梯級向上,建立村寨。以石為牆基,用土坯砌牆或用土築牆,牆上架樑,樑上鋪木板、木條或竹子,上面再鋪一層土,經灑水抿捶,形成平臺房頂,不漏雨水。房頂又是晒場,到豐收的季節,又可以晒包穀、稻子、小麥等。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地區彝族男子服飾多為對襟、短衣、長褲。婦女服飾款式多,既有長衫,也有中長衫和短裝,大多外套坎肩,系圍裙,頭飾琳琅滿目,尤喜以銀泡、絨線做花為飾。圖案以自然紋多,幾何紋次之。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的傳統節日,彝族的節日主要有火把節、彝族年、拜本主會、密枝節、跳歌等。“火把節”是彝族地區最普遍而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多在夏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每到火把節,彝族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打牲畜祭獻靈牌,盡情跳舞唱歌。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火把節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有自己的婚嫁禮儀,新娘出閣時,雙腳不得落地沾土,否則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須由接親的小夥子來背新娘,並扶她上馬。迎娶歸途上還有種種規矩:倘山高路窄無法騎馬時,須由接親的小夥子輪流揹負新娘而行;過河涉水,更得由人背過河,新娘的繡花鞋萬萬不能沾水。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背新娘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古籍文獻豐富,全州散存於民間的彝文古籍二千多卷,著名文獻有《尼蘇奪節》、《彝族創世紀》、《太陽曆》等。經典的舞蹈有彝族阿細跳月、煙盒舞、花腰女子舞龍等。經典音樂有石屏彝族的海菜腔等。彝族煙盒舞、彝族海菜腔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彝族阿細跳月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阿細跳月是彝族阿細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間舞蹈,因多在月光篝火旁起舞,故名曰“阿細跳月”。男舞者彈大三絃或吹笛子,女子合著節拍與男對舞。或者牽手圍圈,左右擺動,拍掌踹腳,旋轉而舞。中國民族音樂家彭修文曾根據該舞蹈的音樂,寫了民族管絃樂曲《阿細跳月》。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煙盒舞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煙盒舞是雲南彝族支系尼蘇潑的一種群眾性民間舞蹈。煙盒舞流傳於滇南箇舊、石屏、建水、蒙自、開遠、通海。舞蹈時,因每人兩手各拿一個竹或木棉蝗煙盒彈跳起舞而得名。彝族人民極為喜愛煙盒舞,不論小孩和老人都愛跳。人們都說:“聽見四弦響,腳杆就發癢。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海菜腔

"

紅河州國土面積3.293萬平方公里,下轄4市9縣,總人口456.1萬人(2012年),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邊疆少數民族自治州,有10個世居民族,有241萬少數民族人口。其中有哈尼、彝、苗、傣、壯、瑤、回、布依、拉祜、布朗(莽人)等10個世居民族。每個民族都有獨具一格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民族文化!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今天小編帶大家瞭解紅河州民族同胞中的彝族同胞!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內部支系繁多,有多種自稱和他稱,自稱有:尼蘇潑、尼潑、葛潑、斯期潑、阿細潑、阿魯潑、尼蘇、阿細頗、母基頗、倮倮頗、阿普等等,還有一些辱稱如“倮倮”“玀玀”等。主要分佈在石屏縣、建水縣、瀘西縣、金平縣、屏邊縣等。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人的傳統建築一般依山順勢,成梯級向上,建立村寨。以石為牆基,用土坯砌牆或用土築牆,牆上架樑,樑上鋪木板、木條或竹子,上面再鋪一層土,經灑水抿捶,形成平臺房頂,不漏雨水。房頂又是晒場,到豐收的季節,又可以晒包穀、稻子、小麥等。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地區彝族男子服飾多為對襟、短衣、長褲。婦女服飾款式多,既有長衫,也有中長衫和短裝,大多外套坎肩,系圍裙,頭飾琳琅滿目,尤喜以銀泡、絨線做花為飾。圖案以自然紋多,幾何紋次之。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的傳統節日,彝族的節日主要有火把節、彝族年、拜本主會、密枝節、跳歌等。“火把節”是彝族地區最普遍而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多在夏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每到火把節,彝族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打牲畜祭獻靈牌,盡情跳舞唱歌。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火把節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有自己的婚嫁禮儀,新娘出閣時,雙腳不得落地沾土,否則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須由接親的小夥子來背新娘,並扶她上馬。迎娶歸途上還有種種規矩:倘山高路窄無法騎馬時,須由接親的小夥子輪流揹負新娘而行;過河涉水,更得由人背過河,新娘的繡花鞋萬萬不能沾水。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背新娘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古籍文獻豐富,全州散存於民間的彝文古籍二千多卷,著名文獻有《尼蘇奪節》、《彝族創世紀》、《太陽曆》等。經典的舞蹈有彝族阿細跳月、煙盒舞、花腰女子舞龍等。經典音樂有石屏彝族的海菜腔等。彝族煙盒舞、彝族海菜腔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彝族阿細跳月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阿細跳月是彝族阿細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間舞蹈,因多在月光篝火旁起舞,故名曰“阿細跳月”。男舞者彈大三絃或吹笛子,女子合著節拍與男對舞。或者牽手圍圈,左右擺動,拍掌踹腳,旋轉而舞。中國民族音樂家彭修文曾根據該舞蹈的音樂,寫了民族管絃樂曲《阿細跳月》。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煙盒舞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煙盒舞是雲南彝族支系尼蘇潑的一種群眾性民間舞蹈。煙盒舞流傳於滇南箇舊、石屏、建水、蒙自、開遠、通海。舞蹈時,因每人兩手各拿一個竹或木棉蝗煙盒彈跳起舞而得名。彝族人民極為喜愛煙盒舞,不論小孩和老人都愛跳。人們都說:“聽見四弦響,腳杆就發癢。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海菜腔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海菜腔是與煙盒舞同生共長的姐妹篇。也是彝族勞動群眾在長期的勞動和生活中創作的;由青年男女在山野、田間、湖上談情說愛唱出的山歌發展演變而來。海菜腔,又稱“石屏腔”、“曲子”,俗稱“倒搬槳”,廣泛流傳於石屏及周邊的廣大民族地區,也為漢族所喜愛。

"

紅河州國土面積3.293萬平方公里,下轄4市9縣,總人口456.1萬人(2012年),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邊疆少數民族自治州,有10個世居民族,有241萬少數民族人口。其中有哈尼、彝、苗、傣、壯、瑤、回、布依、拉祜、布朗(莽人)等10個世居民族。每個民族都有獨具一格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民族文化!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今天小編帶大家瞭解紅河州民族同胞中的彝族同胞!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內部支系繁多,有多種自稱和他稱,自稱有:尼蘇潑、尼潑、葛潑、斯期潑、阿細潑、阿魯潑、尼蘇、阿細頗、母基頗、倮倮頗、阿普等等,還有一些辱稱如“倮倮”“玀玀”等。主要分佈在石屏縣、建水縣、瀘西縣、金平縣、屏邊縣等。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人的傳統建築一般依山順勢,成梯級向上,建立村寨。以石為牆基,用土坯砌牆或用土築牆,牆上架樑,樑上鋪木板、木條或竹子,上面再鋪一層土,經灑水抿捶,形成平臺房頂,不漏雨水。房頂又是晒場,到豐收的季節,又可以晒包穀、稻子、小麥等。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地區彝族男子服飾多為對襟、短衣、長褲。婦女服飾款式多,既有長衫,也有中長衫和短裝,大多外套坎肩,系圍裙,頭飾琳琅滿目,尤喜以銀泡、絨線做花為飾。圖案以自然紋多,幾何紋次之。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的傳統節日,彝族的節日主要有火把節、彝族年、拜本主會、密枝節、跳歌等。“火把節”是彝族地區最普遍而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多在夏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每到火把節,彝族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打牲畜祭獻靈牌,盡情跳舞唱歌。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火把節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有自己的婚嫁禮儀,新娘出閣時,雙腳不得落地沾土,否則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須由接親的小夥子來背新娘,並扶她上馬。迎娶歸途上還有種種規矩:倘山高路窄無法騎馬時,須由接親的小夥子輪流揹負新娘而行;過河涉水,更得由人背過河,新娘的繡花鞋萬萬不能沾水。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背新娘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古籍文獻豐富,全州散存於民間的彝文古籍二千多卷,著名文獻有《尼蘇奪節》、《彝族創世紀》、《太陽曆》等。經典的舞蹈有彝族阿細跳月、煙盒舞、花腰女子舞龍等。經典音樂有石屏彝族的海菜腔等。彝族煙盒舞、彝族海菜腔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彝族阿細跳月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阿細跳月是彝族阿細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間舞蹈,因多在月光篝火旁起舞,故名曰“阿細跳月”。男舞者彈大三絃或吹笛子,女子合著節拍與男對舞。或者牽手圍圈,左右擺動,拍掌踹腳,旋轉而舞。中國民族音樂家彭修文曾根據該舞蹈的音樂,寫了民族管絃樂曲《阿細跳月》。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煙盒舞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煙盒舞是雲南彝族支系尼蘇潑的一種群眾性民間舞蹈。煙盒舞流傳於滇南箇舊、石屏、建水、蒙自、開遠、通海。舞蹈時,因每人兩手各拿一個竹或木棉蝗煙盒彈跳起舞而得名。彝族人民極為喜愛煙盒舞,不論小孩和老人都愛跳。人們都說:“聽見四弦響,腳杆就發癢。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海菜腔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海菜腔是與煙盒舞同生共長的姐妹篇。也是彝族勞動群眾在長期的勞動和生活中創作的;由青年男女在山野、田間、湖上談情說愛唱出的山歌發展演變而來。海菜腔,又稱“石屏腔”、“曲子”,俗稱“倒搬槳”,廣泛流傳於石屏及周邊的廣大民族地區,也為漢族所喜愛。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花腰彝女子舞龍

"

紅河州國土面積3.293萬平方公里,下轄4市9縣,總人口456.1萬人(2012年),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邊疆少數民族自治州,有10個世居民族,有241萬少數民族人口。其中有哈尼、彝、苗、傣、壯、瑤、回、布依、拉祜、布朗(莽人)等10個世居民族。每個民族都有獨具一格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民族文化!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今天小編帶大家瞭解紅河州民族同胞中的彝族同胞!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內部支系繁多,有多種自稱和他稱,自稱有:尼蘇潑、尼潑、葛潑、斯期潑、阿細潑、阿魯潑、尼蘇、阿細頗、母基頗、倮倮頗、阿普等等,還有一些辱稱如“倮倮”“玀玀”等。主要分佈在石屏縣、建水縣、瀘西縣、金平縣、屏邊縣等。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人的傳統建築一般依山順勢,成梯級向上,建立村寨。以石為牆基,用土坯砌牆或用土築牆,牆上架樑,樑上鋪木板、木條或竹子,上面再鋪一層土,經灑水抿捶,形成平臺房頂,不漏雨水。房頂又是晒場,到豐收的季節,又可以晒包穀、稻子、小麥等。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地區彝族男子服飾多為對襟、短衣、長褲。婦女服飾款式多,既有長衫,也有中長衫和短裝,大多外套坎肩,系圍裙,頭飾琳琅滿目,尤喜以銀泡、絨線做花為飾。圖案以自然紋多,幾何紋次之。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的傳統節日,彝族的節日主要有火把節、彝族年、拜本主會、密枝節、跳歌等。“火把節”是彝族地區最普遍而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多在夏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每到火把節,彝族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打牲畜祭獻靈牌,盡情跳舞唱歌。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火把節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有自己的婚嫁禮儀,新娘出閣時,雙腳不得落地沾土,否則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須由接親的小夥子來背新娘,並扶她上馬。迎娶歸途上還有種種規矩:倘山高路窄無法騎馬時,須由接親的小夥子輪流揹負新娘而行;過河涉水,更得由人背過河,新娘的繡花鞋萬萬不能沾水。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背新娘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古籍文獻豐富,全州散存於民間的彝文古籍二千多卷,著名文獻有《尼蘇奪節》、《彝族創世紀》、《太陽曆》等。經典的舞蹈有彝族阿細跳月、煙盒舞、花腰女子舞龍等。經典音樂有石屏彝族的海菜腔等。彝族煙盒舞、彝族海菜腔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彝族阿細跳月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阿細跳月是彝族阿細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間舞蹈,因多在月光篝火旁起舞,故名曰“阿細跳月”。男舞者彈大三絃或吹笛子,女子合著節拍與男對舞。或者牽手圍圈,左右擺動,拍掌踹腳,旋轉而舞。中國民族音樂家彭修文曾根據該舞蹈的音樂,寫了民族管絃樂曲《阿細跳月》。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煙盒舞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煙盒舞是雲南彝族支系尼蘇潑的一種群眾性民間舞蹈。煙盒舞流傳於滇南箇舊、石屏、建水、蒙自、開遠、通海。舞蹈時,因每人兩手各拿一個竹或木棉蝗煙盒彈跳起舞而得名。彝族人民極為喜愛煙盒舞,不論小孩和老人都愛跳。人們都說:“聽見四弦響,腳杆就發癢。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海菜腔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海菜腔是與煙盒舞同生共長的姐妹篇。也是彝族勞動群眾在長期的勞動和生活中創作的;由青年男女在山野、田間、湖上談情說愛唱出的山歌發展演變而來。海菜腔,又稱“石屏腔”、“曲子”,俗稱“倒搬槳”,廣泛流傳於石屏及周邊的廣大民族地區,也為漢族所喜愛。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花腰彝女子舞龍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花腰彝女子舞龍已經成為石屏縣打出的一大文化品牌。喜慶節日,耍龍舞獅,是中國各民族的傳統。彝族花腰舞龍,別具風格。時而駿奔,時而團轉,時而靜舞,時而鬆開,時而聚攏,皆只見龍飛、龍遊、龍騰,不見人影,宛如蛟龍出世,活靈活現,觀者欣嘆,無不稱奇誇讚。

"

紅河州國土面積3.293萬平方公里,下轄4市9縣,總人口456.1萬人(2012年),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邊疆少數民族自治州,有10個世居民族,有241萬少數民族人口。其中有哈尼、彝、苗、傣、壯、瑤、回、布依、拉祜、布朗(莽人)等10個世居民族。每個民族都有獨具一格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民族文化!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今天小編帶大家瞭解紅河州民族同胞中的彝族同胞!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內部支系繁多,有多種自稱和他稱,自稱有:尼蘇潑、尼潑、葛潑、斯期潑、阿細潑、阿魯潑、尼蘇、阿細頗、母基頗、倮倮頗、阿普等等,還有一些辱稱如“倮倮”“玀玀”等。主要分佈在石屏縣、建水縣、瀘西縣、金平縣、屏邊縣等。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人的傳統建築一般依山順勢,成梯級向上,建立村寨。以石為牆基,用土坯砌牆或用土築牆,牆上架樑,樑上鋪木板、木條或竹子,上面再鋪一層土,經灑水抿捶,形成平臺房頂,不漏雨水。房頂又是晒場,到豐收的季節,又可以晒包穀、稻子、小麥等。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地區彝族男子服飾多為對襟、短衣、長褲。婦女服飾款式多,既有長衫,也有中長衫和短裝,大多外套坎肩,系圍裙,頭飾琳琅滿目,尤喜以銀泡、絨線做花為飾。圖案以自然紋多,幾何紋次之。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的傳統節日,彝族的節日主要有火把節、彝族年、拜本主會、密枝節、跳歌等。“火把節”是彝族地區最普遍而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多在夏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每到火把節,彝族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打牲畜祭獻靈牌,盡情跳舞唱歌。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火把節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有自己的婚嫁禮儀,新娘出閣時,雙腳不得落地沾土,否則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須由接親的小夥子來背新娘,並扶她上馬。迎娶歸途上還有種種規矩:倘山高路窄無法騎馬時,須由接親的小夥子輪流揹負新娘而行;過河涉水,更得由人背過河,新娘的繡花鞋萬萬不能沾水。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背新娘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古籍文獻豐富,全州散存於民間的彝文古籍二千多卷,著名文獻有《尼蘇奪節》、《彝族創世紀》、《太陽曆》等。經典的舞蹈有彝族阿細跳月、煙盒舞、花腰女子舞龍等。經典音樂有石屏彝族的海菜腔等。彝族煙盒舞、彝族海菜腔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彝族阿細跳月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阿細跳月是彝族阿細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間舞蹈,因多在月光篝火旁起舞,故名曰“阿細跳月”。男舞者彈大三絃或吹笛子,女子合著節拍與男對舞。或者牽手圍圈,左右擺動,拍掌踹腳,旋轉而舞。中國民族音樂家彭修文曾根據該舞蹈的音樂,寫了民族管絃樂曲《阿細跳月》。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煙盒舞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煙盒舞是雲南彝族支系尼蘇潑的一種群眾性民間舞蹈。煙盒舞流傳於滇南箇舊、石屏、建水、蒙自、開遠、通海。舞蹈時,因每人兩手各拿一個竹或木棉蝗煙盒彈跳起舞而得名。彝族人民極為喜愛煙盒舞,不論小孩和老人都愛跳。人們都說:“聽見四弦響,腳杆就發癢。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海菜腔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海菜腔是與煙盒舞同生共長的姐妹篇。也是彝族勞動群眾在長期的勞動和生活中創作的;由青年男女在山野、田間、湖上談情說愛唱出的山歌發展演變而來。海菜腔,又稱“石屏腔”、“曲子”,俗稱“倒搬槳”,廣泛流傳於石屏及周邊的廣大民族地區,也為漢族所喜愛。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花腰彝女子舞龍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花腰彝女子舞龍已經成為石屏縣打出的一大文化品牌。喜慶節日,耍龍舞獅,是中國各民族的傳統。彝族花腰舞龍,別具風格。時而駿奔,時而團轉,時而靜舞,時而鬆開,時而聚攏,皆只見龍飛、龍遊、龍騰,不見人影,宛如蛟龍出世,活靈活現,觀者欣嘆,無不稱奇誇讚。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不僅能歌善舞,還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和智慧創造了很多美味的美食,接下來就讓小編帶你去看看彝族的美食。

彝族飲食文化

彝族菜的特色就是以肉食為主,蔬菜為輔。

"

紅河州國土面積3.293萬平方公里,下轄4市9縣,總人口456.1萬人(2012年),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邊疆少數民族自治州,有10個世居民族,有241萬少數民族人口。其中有哈尼、彝、苗、傣、壯、瑤、回、布依、拉祜、布朗(莽人)等10個世居民族。每個民族都有獨具一格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民族文化!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今天小編帶大家瞭解紅河州民族同胞中的彝族同胞!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內部支系繁多,有多種自稱和他稱,自稱有:尼蘇潑、尼潑、葛潑、斯期潑、阿細潑、阿魯潑、尼蘇、阿細頗、母基頗、倮倮頗、阿普等等,還有一些辱稱如“倮倮”“玀玀”等。主要分佈在石屏縣、建水縣、瀘西縣、金平縣、屏邊縣等。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人的傳統建築一般依山順勢,成梯級向上,建立村寨。以石為牆基,用土坯砌牆或用土築牆,牆上架樑,樑上鋪木板、木條或竹子,上面再鋪一層土,經灑水抿捶,形成平臺房頂,不漏雨水。房頂又是晒場,到豐收的季節,又可以晒包穀、稻子、小麥等。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地區彝族男子服飾多為對襟、短衣、長褲。婦女服飾款式多,既有長衫,也有中長衫和短裝,大多外套坎肩,系圍裙,頭飾琳琅滿目,尤喜以銀泡、絨線做花為飾。圖案以自然紋多,幾何紋次之。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的傳統節日,彝族的節日主要有火把節、彝族年、拜本主會、密枝節、跳歌等。“火把節”是彝族地區最普遍而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多在夏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每到火把節,彝族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打牲畜祭獻靈牌,盡情跳舞唱歌。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火把節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有自己的婚嫁禮儀,新娘出閣時,雙腳不得落地沾土,否則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須由接親的小夥子來背新娘,並扶她上馬。迎娶歸途上還有種種規矩:倘山高路窄無法騎馬時,須由接親的小夥子輪流揹負新娘而行;過河涉水,更得由人背過河,新娘的繡花鞋萬萬不能沾水。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背新娘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古籍文獻豐富,全州散存於民間的彝文古籍二千多卷,著名文獻有《尼蘇奪節》、《彝族創世紀》、《太陽曆》等。經典的舞蹈有彝族阿細跳月、煙盒舞、花腰女子舞龍等。經典音樂有石屏彝族的海菜腔等。彝族煙盒舞、彝族海菜腔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彝族阿細跳月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阿細跳月是彝族阿細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間舞蹈,因多在月光篝火旁起舞,故名曰“阿細跳月”。男舞者彈大三絃或吹笛子,女子合著節拍與男對舞。或者牽手圍圈,左右擺動,拍掌踹腳,旋轉而舞。中國民族音樂家彭修文曾根據該舞蹈的音樂,寫了民族管絃樂曲《阿細跳月》。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煙盒舞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煙盒舞是雲南彝族支系尼蘇潑的一種群眾性民間舞蹈。煙盒舞流傳於滇南箇舊、石屏、建水、蒙自、開遠、通海。舞蹈時,因每人兩手各拿一個竹或木棉蝗煙盒彈跳起舞而得名。彝族人民極為喜愛煙盒舞,不論小孩和老人都愛跳。人們都說:“聽見四弦響,腳杆就發癢。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海菜腔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海菜腔是與煙盒舞同生共長的姐妹篇。也是彝族勞動群眾在長期的勞動和生活中創作的;由青年男女在山野、田間、湖上談情說愛唱出的山歌發展演變而來。海菜腔,又稱“石屏腔”、“曲子”,俗稱“倒搬槳”,廣泛流傳於石屏及周邊的廣大民族地區,也為漢族所喜愛。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花腰彝女子舞龍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花腰彝女子舞龍已經成為石屏縣打出的一大文化品牌。喜慶節日,耍龍舞獅,是中國各民族的傳統。彝族花腰舞龍,別具風格。時而駿奔,時而團轉,時而靜舞,時而鬆開,時而聚攏,皆只見龍飛、龍遊、龍騰,不見人影,宛如蛟龍出世,活靈活現,觀者欣嘆,無不稱奇誇讚。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不僅能歌善舞,還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和智慧創造了很多美味的美食,接下來就讓小編帶你去看看彝族的美食。

彝族飲食文化

彝族菜的特色就是以肉食為主,蔬菜為輔。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酒文化

在彝族節慶中和日常生活中,酒佔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走訪親友要帶酒,參加婚禮要送酒和牲畜,即使去探視病人都要帶酒。可想而知,酒在彝族人心中的地位。

  • 杆杆酒
"

紅河州國土面積3.293萬平方公里,下轄4市9縣,總人口456.1萬人(2012年),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邊疆少數民族自治州,有10個世居民族,有241萬少數民族人口。其中有哈尼、彝、苗、傣、壯、瑤、回、布依、拉祜、布朗(莽人)等10個世居民族。每個民族都有獨具一格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民族文化!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今天小編帶大家瞭解紅河州民族同胞中的彝族同胞!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內部支系繁多,有多種自稱和他稱,自稱有:尼蘇潑、尼潑、葛潑、斯期潑、阿細潑、阿魯潑、尼蘇、阿細頗、母基頗、倮倮頗、阿普等等,還有一些辱稱如“倮倮”“玀玀”等。主要分佈在石屏縣、建水縣、瀘西縣、金平縣、屏邊縣等。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人的傳統建築一般依山順勢,成梯級向上,建立村寨。以石為牆基,用土坯砌牆或用土築牆,牆上架樑,樑上鋪木板、木條或竹子,上面再鋪一層土,經灑水抿捶,形成平臺房頂,不漏雨水。房頂又是晒場,到豐收的季節,又可以晒包穀、稻子、小麥等。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地區彝族男子服飾多為對襟、短衣、長褲。婦女服飾款式多,既有長衫,也有中長衫和短裝,大多外套坎肩,系圍裙,頭飾琳琅滿目,尤喜以銀泡、絨線做花為飾。圖案以自然紋多,幾何紋次之。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的傳統節日,彝族的節日主要有火把節、彝族年、拜本主會、密枝節、跳歌等。“火把節”是彝族地區最普遍而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多在夏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每到火把節,彝族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打牲畜祭獻靈牌,盡情跳舞唱歌。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火把節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有自己的婚嫁禮儀,新娘出閣時,雙腳不得落地沾土,否則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須由接親的小夥子來背新娘,並扶她上馬。迎娶歸途上還有種種規矩:倘山高路窄無法騎馬時,須由接親的小夥子輪流揹負新娘而行;過河涉水,更得由人背過河,新娘的繡花鞋萬萬不能沾水。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背新娘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古籍文獻豐富,全州散存於民間的彝文古籍二千多卷,著名文獻有《尼蘇奪節》、《彝族創世紀》、《太陽曆》等。經典的舞蹈有彝族阿細跳月、煙盒舞、花腰女子舞龍等。經典音樂有石屏彝族的海菜腔等。彝族煙盒舞、彝族海菜腔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彝族阿細跳月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阿細跳月是彝族阿細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間舞蹈,因多在月光篝火旁起舞,故名曰“阿細跳月”。男舞者彈大三絃或吹笛子,女子合著節拍與男對舞。或者牽手圍圈,左右擺動,拍掌踹腳,旋轉而舞。中國民族音樂家彭修文曾根據該舞蹈的音樂,寫了民族管絃樂曲《阿細跳月》。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煙盒舞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煙盒舞是雲南彝族支系尼蘇潑的一種群眾性民間舞蹈。煙盒舞流傳於滇南箇舊、石屏、建水、蒙自、開遠、通海。舞蹈時,因每人兩手各拿一個竹或木棉蝗煙盒彈跳起舞而得名。彝族人民極為喜愛煙盒舞,不論小孩和老人都愛跳。人們都說:“聽見四弦響,腳杆就發癢。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海菜腔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海菜腔是與煙盒舞同生共長的姐妹篇。也是彝族勞動群眾在長期的勞動和生活中創作的;由青年男女在山野、田間、湖上談情說愛唱出的山歌發展演變而來。海菜腔,又稱“石屏腔”、“曲子”,俗稱“倒搬槳”,廣泛流傳於石屏及周邊的廣大民族地區,也為漢族所喜愛。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花腰彝女子舞龍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花腰彝女子舞龍已經成為石屏縣打出的一大文化品牌。喜慶節日,耍龍舞獅,是中國各民族的傳統。彝族花腰舞龍,別具風格。時而駿奔,時而團轉,時而靜舞,時而鬆開,時而聚攏,皆只見龍飛、龍遊、龍騰,不見人影,宛如蛟龍出世,活靈活現,觀者欣嘆,無不稱奇誇讚。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不僅能歌善舞,還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和智慧創造了很多美味的美食,接下來就讓小編帶你去看看彝族的美食。

彝族飲食文化

彝族菜的特色就是以肉食為主,蔬菜為輔。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酒文化

在彝族節慶中和日常生活中,酒佔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走訪親友要帶酒,參加婚禮要送酒和牲畜,即使去探視病人都要帶酒。可想而知,酒在彝族人心中的地位。

  • 杆杆酒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在彝語中叫“芝衣”,又稱“泡水酒”、“咂酒”,是彝族人民喜慶節日時用來招待客人的一種別具風味的水酒。飲用時需插若干麻管或竹管,直接用嘴吸插管來飲酒。據說這種酒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口感純厚。

"

紅河州國土面積3.293萬平方公里,下轄4市9縣,總人口456.1萬人(2012年),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邊疆少數民族自治州,有10個世居民族,有241萬少數民族人口。其中有哈尼、彝、苗、傣、壯、瑤、回、布依、拉祜、布朗(莽人)等10個世居民族。每個民族都有獨具一格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民族文化!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今天小編帶大家瞭解紅河州民族同胞中的彝族同胞!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內部支系繁多,有多種自稱和他稱,自稱有:尼蘇潑、尼潑、葛潑、斯期潑、阿細潑、阿魯潑、尼蘇、阿細頗、母基頗、倮倮頗、阿普等等,還有一些辱稱如“倮倮”“玀玀”等。主要分佈在石屏縣、建水縣、瀘西縣、金平縣、屏邊縣等。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人的傳統建築一般依山順勢,成梯級向上,建立村寨。以石為牆基,用土坯砌牆或用土築牆,牆上架樑,樑上鋪木板、木條或竹子,上面再鋪一層土,經灑水抿捶,形成平臺房頂,不漏雨水。房頂又是晒場,到豐收的季節,又可以晒包穀、稻子、小麥等。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地區彝族男子服飾多為對襟、短衣、長褲。婦女服飾款式多,既有長衫,也有中長衫和短裝,大多外套坎肩,系圍裙,頭飾琳琅滿目,尤喜以銀泡、絨線做花為飾。圖案以自然紋多,幾何紋次之。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的傳統節日,彝族的節日主要有火把節、彝族年、拜本主會、密枝節、跳歌等。“火把節”是彝族地區最普遍而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多在夏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每到火把節,彝族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打牲畜祭獻靈牌,盡情跳舞唱歌。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火把節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有自己的婚嫁禮儀,新娘出閣時,雙腳不得落地沾土,否則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須由接親的小夥子來背新娘,並扶她上馬。迎娶歸途上還有種種規矩:倘山高路窄無法騎馬時,須由接親的小夥子輪流揹負新娘而行;過河涉水,更得由人背過河,新娘的繡花鞋萬萬不能沾水。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背新娘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古籍文獻豐富,全州散存於民間的彝文古籍二千多卷,著名文獻有《尼蘇奪節》、《彝族創世紀》、《太陽曆》等。經典的舞蹈有彝族阿細跳月、煙盒舞、花腰女子舞龍等。經典音樂有石屏彝族的海菜腔等。彝族煙盒舞、彝族海菜腔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彝族阿細跳月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阿細跳月是彝族阿細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間舞蹈,因多在月光篝火旁起舞,故名曰“阿細跳月”。男舞者彈大三絃或吹笛子,女子合著節拍與男對舞。或者牽手圍圈,左右擺動,拍掌踹腳,旋轉而舞。中國民族音樂家彭修文曾根據該舞蹈的音樂,寫了民族管絃樂曲《阿細跳月》。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煙盒舞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煙盒舞是雲南彝族支系尼蘇潑的一種群眾性民間舞蹈。煙盒舞流傳於滇南箇舊、石屏、建水、蒙自、開遠、通海。舞蹈時,因每人兩手各拿一個竹或木棉蝗煙盒彈跳起舞而得名。彝族人民極為喜愛煙盒舞,不論小孩和老人都愛跳。人們都說:“聽見四弦響,腳杆就發癢。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海菜腔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海菜腔是與煙盒舞同生共長的姐妹篇。也是彝族勞動群眾在長期的勞動和生活中創作的;由青年男女在山野、田間、湖上談情說愛唱出的山歌發展演變而來。海菜腔,又稱“石屏腔”、“曲子”,俗稱“倒搬槳”,廣泛流傳於石屏及周邊的廣大民族地區,也為漢族所喜愛。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花腰彝女子舞龍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花腰彝女子舞龍已經成為石屏縣打出的一大文化品牌。喜慶節日,耍龍舞獅,是中國各民族的傳統。彝族花腰舞龍,別具風格。時而駿奔,時而團轉,時而靜舞,時而鬆開,時而聚攏,皆只見龍飛、龍遊、龍騰,不見人影,宛如蛟龍出世,活靈活現,觀者欣嘆,無不稱奇誇讚。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不僅能歌善舞,還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和智慧創造了很多美味的美食,接下來就讓小編帶你去看看彝族的美食。

彝族飲食文化

彝族菜的特色就是以肉食為主,蔬菜為輔。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酒文化

在彝族節慶中和日常生活中,酒佔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走訪親友要帶酒,參加婚禮要送酒和牲畜,即使去探視病人都要帶酒。可想而知,酒在彝族人心中的地位。

  • 杆杆酒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在彝語中叫“芝衣”,又稱“泡水酒”、“咂酒”,是彝族人民喜慶節日時用來招待客人的一種別具風味的水酒。飲用時需插若干麻管或竹管,直接用嘴吸插管來飲酒。據說這種酒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口感純厚。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

紅河州國土面積3.293萬平方公里,下轄4市9縣,總人口456.1萬人(2012年),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邊疆少數民族自治州,有10個世居民族,有241萬少數民族人口。其中有哈尼、彝、苗、傣、壯、瑤、回、布依、拉祜、布朗(莽人)等10個世居民族。每個民族都有獨具一格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民族文化!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今天小編帶大家瞭解紅河州民族同胞中的彝族同胞!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內部支系繁多,有多種自稱和他稱,自稱有:尼蘇潑、尼潑、葛潑、斯期潑、阿細潑、阿魯潑、尼蘇、阿細頗、母基頗、倮倮頗、阿普等等,還有一些辱稱如“倮倮”“玀玀”等。主要分佈在石屏縣、建水縣、瀘西縣、金平縣、屏邊縣等。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人的傳統建築一般依山順勢,成梯級向上,建立村寨。以石為牆基,用土坯砌牆或用土築牆,牆上架樑,樑上鋪木板、木條或竹子,上面再鋪一層土,經灑水抿捶,形成平臺房頂,不漏雨水。房頂又是晒場,到豐收的季節,又可以晒包穀、稻子、小麥等。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地區彝族男子服飾多為對襟、短衣、長褲。婦女服飾款式多,既有長衫,也有中長衫和短裝,大多外套坎肩,系圍裙,頭飾琳琅滿目,尤喜以銀泡、絨線做花為飾。圖案以自然紋多,幾何紋次之。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的傳統節日,彝族的節日主要有火把節、彝族年、拜本主會、密枝節、跳歌等。“火把節”是彝族地區最普遍而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多在夏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每到火把節,彝族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打牲畜祭獻靈牌,盡情跳舞唱歌。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火把節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有自己的婚嫁禮儀,新娘出閣時,雙腳不得落地沾土,否則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須由接親的小夥子來背新娘,並扶她上馬。迎娶歸途上還有種種規矩:倘山高路窄無法騎馬時,須由接親的小夥子輪流揹負新娘而行;過河涉水,更得由人背過河,新娘的繡花鞋萬萬不能沾水。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背新娘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古籍文獻豐富,全州散存於民間的彝文古籍二千多卷,著名文獻有《尼蘇奪節》、《彝族創世紀》、《太陽曆》等。經典的舞蹈有彝族阿細跳月、煙盒舞、花腰女子舞龍等。經典音樂有石屏彝族的海菜腔等。彝族煙盒舞、彝族海菜腔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彝族阿細跳月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阿細跳月是彝族阿細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間舞蹈,因多在月光篝火旁起舞,故名曰“阿細跳月”。男舞者彈大三絃或吹笛子,女子合著節拍與男對舞。或者牽手圍圈,左右擺動,拍掌踹腳,旋轉而舞。中國民族音樂家彭修文曾根據該舞蹈的音樂,寫了民族管絃樂曲《阿細跳月》。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煙盒舞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煙盒舞是雲南彝族支系尼蘇潑的一種群眾性民間舞蹈。煙盒舞流傳於滇南箇舊、石屏、建水、蒙自、開遠、通海。舞蹈時,因每人兩手各拿一個竹或木棉蝗煙盒彈跳起舞而得名。彝族人民極為喜愛煙盒舞,不論小孩和老人都愛跳。人們都說:“聽見四弦響,腳杆就發癢。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海菜腔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海菜腔是與煙盒舞同生共長的姐妹篇。也是彝族勞動群眾在長期的勞動和生活中創作的;由青年男女在山野、田間、湖上談情說愛唱出的山歌發展演變而來。海菜腔,又稱“石屏腔”、“曲子”,俗稱“倒搬槳”,廣泛流傳於石屏及周邊的廣大民族地區,也為漢族所喜愛。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花腰彝女子舞龍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花腰彝女子舞龍已經成為石屏縣打出的一大文化品牌。喜慶節日,耍龍舞獅,是中國各民族的傳統。彝族花腰舞龍,別具風格。時而駿奔,時而團轉,時而靜舞,時而鬆開,時而聚攏,皆只見龍飛、龍遊、龍騰,不見人影,宛如蛟龍出世,活靈活現,觀者欣嘆,無不稱奇誇讚。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不僅能歌善舞,還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和智慧創造了很多美味的美食,接下來就讓小編帶你去看看彝族的美食。

彝族飲食文化

彝族菜的特色就是以肉食為主,蔬菜為輔。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酒文化

在彝族節慶中和日常生活中,酒佔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走訪親友要帶酒,參加婚禮要送酒和牲畜,即使去探視病人都要帶酒。可想而知,酒在彝族人心中的地位。

  • 杆杆酒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在彝語中叫“芝衣”,又稱“泡水酒”、“咂酒”,是彝族人民喜慶節日時用來招待客人的一種別具風味的水酒。飲用時需插若干麻管或竹管,直接用嘴吸插管來飲酒。據說這種酒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口感純厚。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肉文化

彝族對“肉”有一套很複雜的態度,如果一個人看見別人家正在宰殺牲畜,他看見了血,他就要等到吃飯時吃上肉,否則認為會得一種怪病(大脖子病)纏身。宰牲畜的主人家一定要邀請這個人到家吃上肉。主要有坨坨肉、汽鍋雞、血旺、骨頭飯、玉米粑粑等。

  • 坨坨肉
"

紅河州國土面積3.293萬平方公里,下轄4市9縣,總人口456.1萬人(2012年),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邊疆少數民族自治州,有10個世居民族,有241萬少數民族人口。其中有哈尼、彝、苗、傣、壯、瑤、回、布依、拉祜、布朗(莽人)等10個世居民族。每個民族都有獨具一格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民族文化!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今天小編帶大家瞭解紅河州民族同胞中的彝族同胞!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內部支系繁多,有多種自稱和他稱,自稱有:尼蘇潑、尼潑、葛潑、斯期潑、阿細潑、阿魯潑、尼蘇、阿細頗、母基頗、倮倮頗、阿普等等,還有一些辱稱如“倮倮”“玀玀”等。主要分佈在石屏縣、建水縣、瀘西縣、金平縣、屏邊縣等。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人的傳統建築一般依山順勢,成梯級向上,建立村寨。以石為牆基,用土坯砌牆或用土築牆,牆上架樑,樑上鋪木板、木條或竹子,上面再鋪一層土,經灑水抿捶,形成平臺房頂,不漏雨水。房頂又是晒場,到豐收的季節,又可以晒包穀、稻子、小麥等。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地區彝族男子服飾多為對襟、短衣、長褲。婦女服飾款式多,既有長衫,也有中長衫和短裝,大多外套坎肩,系圍裙,頭飾琳琅滿目,尤喜以銀泡、絨線做花為飾。圖案以自然紋多,幾何紋次之。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的傳統節日,彝族的節日主要有火把節、彝族年、拜本主會、密枝節、跳歌等。“火把節”是彝族地區最普遍而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多在夏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每到火把節,彝族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打牲畜祭獻靈牌,盡情跳舞唱歌。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火把節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有自己的婚嫁禮儀,新娘出閣時,雙腳不得落地沾土,否則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須由接親的小夥子來背新娘,並扶她上馬。迎娶歸途上還有種種規矩:倘山高路窄無法騎馬時,須由接親的小夥子輪流揹負新娘而行;過河涉水,更得由人背過河,新娘的繡花鞋萬萬不能沾水。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背新娘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古籍文獻豐富,全州散存於民間的彝文古籍二千多卷,著名文獻有《尼蘇奪節》、《彝族創世紀》、《太陽曆》等。經典的舞蹈有彝族阿細跳月、煙盒舞、花腰女子舞龍等。經典音樂有石屏彝族的海菜腔等。彝族煙盒舞、彝族海菜腔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彝族阿細跳月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阿細跳月是彝族阿細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間舞蹈,因多在月光篝火旁起舞,故名曰“阿細跳月”。男舞者彈大三絃或吹笛子,女子合著節拍與男對舞。或者牽手圍圈,左右擺動,拍掌踹腳,旋轉而舞。中國民族音樂家彭修文曾根據該舞蹈的音樂,寫了民族管絃樂曲《阿細跳月》。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煙盒舞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煙盒舞是雲南彝族支系尼蘇潑的一種群眾性民間舞蹈。煙盒舞流傳於滇南箇舊、石屏、建水、蒙自、開遠、通海。舞蹈時,因每人兩手各拿一個竹或木棉蝗煙盒彈跳起舞而得名。彝族人民極為喜愛煙盒舞,不論小孩和老人都愛跳。人們都說:“聽見四弦響,腳杆就發癢。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海菜腔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海菜腔是與煙盒舞同生共長的姐妹篇。也是彝族勞動群眾在長期的勞動和生活中創作的;由青年男女在山野、田間、湖上談情說愛唱出的山歌發展演變而來。海菜腔,又稱“石屏腔”、“曲子”,俗稱“倒搬槳”,廣泛流傳於石屏及周邊的廣大民族地區,也為漢族所喜愛。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花腰彝女子舞龍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花腰彝女子舞龍已經成為石屏縣打出的一大文化品牌。喜慶節日,耍龍舞獅,是中國各民族的傳統。彝族花腰舞龍,別具風格。時而駿奔,時而團轉,時而靜舞,時而鬆開,時而聚攏,皆只見龍飛、龍遊、龍騰,不見人影,宛如蛟龍出世,活靈活現,觀者欣嘆,無不稱奇誇讚。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不僅能歌善舞,還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和智慧創造了很多美味的美食,接下來就讓小編帶你去看看彝族的美食。

彝族飲食文化

彝族菜的特色就是以肉食為主,蔬菜為輔。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酒文化

在彝族節慶中和日常生活中,酒佔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走訪親友要帶酒,參加婚禮要送酒和牲畜,即使去探視病人都要帶酒。可想而知,酒在彝族人心中的地位。

  • 杆杆酒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在彝語中叫“芝衣”,又稱“泡水酒”、“咂酒”,是彝族人民喜慶節日時用來招待客人的一種別具風味的水酒。飲用時需插若干麻管或竹管,直接用嘴吸插管來飲酒。據說這種酒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口感純厚。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肉文化

彝族對“肉”有一套很複雜的態度,如果一個人看見別人家正在宰殺牲畜,他看見了血,他就要等到吃飯時吃上肉,否則認為會得一種怪病(大脖子病)纏身。宰牲畜的主人家一定要邀請這個人到家吃上肉。主要有坨坨肉、汽鍋雞、血旺、骨頭飯、玉米粑粑等。

  • 坨坨肉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 汽鍋雞
"

紅河州國土面積3.293萬平方公里,下轄4市9縣,總人口456.1萬人(2012年),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邊疆少數民族自治州,有10個世居民族,有241萬少數民族人口。其中有哈尼、彝、苗、傣、壯、瑤、回、布依、拉祜、布朗(莽人)等10個世居民族。每個民族都有獨具一格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民族文化!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今天小編帶大家瞭解紅河州民族同胞中的彝族同胞!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內部支系繁多,有多種自稱和他稱,自稱有:尼蘇潑、尼潑、葛潑、斯期潑、阿細潑、阿魯潑、尼蘇、阿細頗、母基頗、倮倮頗、阿普等等,還有一些辱稱如“倮倮”“玀玀”等。主要分佈在石屏縣、建水縣、瀘西縣、金平縣、屏邊縣等。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人的傳統建築一般依山順勢,成梯級向上,建立村寨。以石為牆基,用土坯砌牆或用土築牆,牆上架樑,樑上鋪木板、木條或竹子,上面再鋪一層土,經灑水抿捶,形成平臺房頂,不漏雨水。房頂又是晒場,到豐收的季節,又可以晒包穀、稻子、小麥等。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地區彝族男子服飾多為對襟、短衣、長褲。婦女服飾款式多,既有長衫,也有中長衫和短裝,大多外套坎肩,系圍裙,頭飾琳琅滿目,尤喜以銀泡、絨線做花為飾。圖案以自然紋多,幾何紋次之。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的傳統節日,彝族的節日主要有火把節、彝族年、拜本主會、密枝節、跳歌等。“火把節”是彝族地區最普遍而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多在夏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每到火把節,彝族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打牲畜祭獻靈牌,盡情跳舞唱歌。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火把節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有自己的婚嫁禮儀,新娘出閣時,雙腳不得落地沾土,否則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須由接親的小夥子來背新娘,並扶她上馬。迎娶歸途上還有種種規矩:倘山高路窄無法騎馬時,須由接親的小夥子輪流揹負新娘而行;過河涉水,更得由人背過河,新娘的繡花鞋萬萬不能沾水。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背新娘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古籍文獻豐富,全州散存於民間的彝文古籍二千多卷,著名文獻有《尼蘇奪節》、《彝族創世紀》、《太陽曆》等。經典的舞蹈有彝族阿細跳月、煙盒舞、花腰女子舞龍等。經典音樂有石屏彝族的海菜腔等。彝族煙盒舞、彝族海菜腔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彝族阿細跳月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阿細跳月是彝族阿細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間舞蹈,因多在月光篝火旁起舞,故名曰“阿細跳月”。男舞者彈大三絃或吹笛子,女子合著節拍與男對舞。或者牽手圍圈,左右擺動,拍掌踹腳,旋轉而舞。中國民族音樂家彭修文曾根據該舞蹈的音樂,寫了民族管絃樂曲《阿細跳月》。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煙盒舞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煙盒舞是雲南彝族支系尼蘇潑的一種群眾性民間舞蹈。煙盒舞流傳於滇南箇舊、石屏、建水、蒙自、開遠、通海。舞蹈時,因每人兩手各拿一個竹或木棉蝗煙盒彈跳起舞而得名。彝族人民極為喜愛煙盒舞,不論小孩和老人都愛跳。人們都說:“聽見四弦響,腳杆就發癢。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海菜腔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海菜腔是與煙盒舞同生共長的姐妹篇。也是彝族勞動群眾在長期的勞動和生活中創作的;由青年男女在山野、田間、湖上談情說愛唱出的山歌發展演變而來。海菜腔,又稱“石屏腔”、“曲子”,俗稱“倒搬槳”,廣泛流傳於石屏及周邊的廣大民族地區,也為漢族所喜愛。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花腰彝女子舞龍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花腰彝女子舞龍已經成為石屏縣打出的一大文化品牌。喜慶節日,耍龍舞獅,是中國各民族的傳統。彝族花腰舞龍,別具風格。時而駿奔,時而團轉,時而靜舞,時而鬆開,時而聚攏,皆只見龍飛、龍遊、龍騰,不見人影,宛如蛟龍出世,活靈活現,觀者欣嘆,無不稱奇誇讚。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不僅能歌善舞,還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和智慧創造了很多美味的美食,接下來就讓小編帶你去看看彝族的美食。

彝族飲食文化

彝族菜的特色就是以肉食為主,蔬菜為輔。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酒文化

在彝族節慶中和日常生活中,酒佔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走訪親友要帶酒,參加婚禮要送酒和牲畜,即使去探視病人都要帶酒。可想而知,酒在彝族人心中的地位。

  • 杆杆酒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在彝語中叫“芝衣”,又稱“泡水酒”、“咂酒”,是彝族人民喜慶節日時用來招待客人的一種別具風味的水酒。飲用時需插若干麻管或竹管,直接用嘴吸插管來飲酒。據說這種酒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口感純厚。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肉文化

彝族對“肉”有一套很複雜的態度,如果一個人看見別人家正在宰殺牲畜,他看見了血,他就要等到吃飯時吃上肉,否則認為會得一種怪病(大脖子病)纏身。宰牲畜的主人家一定要邀請這個人到家吃上肉。主要有坨坨肉、汽鍋雞、血旺、骨頭飯、玉米粑粑等。

  • 坨坨肉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 汽鍋雞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 血旺
"

紅河州國土面積3.293萬平方公里,下轄4市9縣,總人口456.1萬人(2012年),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邊疆少數民族自治州,有10個世居民族,有241萬少數民族人口。其中有哈尼、彝、苗、傣、壯、瑤、回、布依、拉祜、布朗(莽人)等10個世居民族。每個民族都有獨具一格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民族文化!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今天小編帶大家瞭解紅河州民族同胞中的彝族同胞!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內部支系繁多,有多種自稱和他稱,自稱有:尼蘇潑、尼潑、葛潑、斯期潑、阿細潑、阿魯潑、尼蘇、阿細頗、母基頗、倮倮頗、阿普等等,還有一些辱稱如“倮倮”“玀玀”等。主要分佈在石屏縣、建水縣、瀘西縣、金平縣、屏邊縣等。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人的傳統建築一般依山順勢,成梯級向上,建立村寨。以石為牆基,用土坯砌牆或用土築牆,牆上架樑,樑上鋪木板、木條或竹子,上面再鋪一層土,經灑水抿捶,形成平臺房頂,不漏雨水。房頂又是晒場,到豐收的季節,又可以晒包穀、稻子、小麥等。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地區彝族男子服飾多為對襟、短衣、長褲。婦女服飾款式多,既有長衫,也有中長衫和短裝,大多外套坎肩,系圍裙,頭飾琳琅滿目,尤喜以銀泡、絨線做花為飾。圖案以自然紋多,幾何紋次之。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的傳統節日,彝族的節日主要有火把節、彝族年、拜本主會、密枝節、跳歌等。“火把節”是彝族地區最普遍而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多在夏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每到火把節,彝族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打牲畜祭獻靈牌,盡情跳舞唱歌。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火把節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有自己的婚嫁禮儀,新娘出閣時,雙腳不得落地沾土,否則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須由接親的小夥子來背新娘,並扶她上馬。迎娶歸途上還有種種規矩:倘山高路窄無法騎馬時,須由接親的小夥子輪流揹負新娘而行;過河涉水,更得由人背過河,新娘的繡花鞋萬萬不能沾水。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背新娘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古籍文獻豐富,全州散存於民間的彝文古籍二千多卷,著名文獻有《尼蘇奪節》、《彝族創世紀》、《太陽曆》等。經典的舞蹈有彝族阿細跳月、煙盒舞、花腰女子舞龍等。經典音樂有石屏彝族的海菜腔等。彝族煙盒舞、彝族海菜腔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彝族阿細跳月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阿細跳月是彝族阿細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間舞蹈,因多在月光篝火旁起舞,故名曰“阿細跳月”。男舞者彈大三絃或吹笛子,女子合著節拍與男對舞。或者牽手圍圈,左右擺動,拍掌踹腳,旋轉而舞。中國民族音樂家彭修文曾根據該舞蹈的音樂,寫了民族管絃樂曲《阿細跳月》。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煙盒舞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煙盒舞是雲南彝族支系尼蘇潑的一種群眾性民間舞蹈。煙盒舞流傳於滇南箇舊、石屏、建水、蒙自、開遠、通海。舞蹈時,因每人兩手各拿一個竹或木棉蝗煙盒彈跳起舞而得名。彝族人民極為喜愛煙盒舞,不論小孩和老人都愛跳。人們都說:“聽見四弦響,腳杆就發癢。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海菜腔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海菜腔是與煙盒舞同生共長的姐妹篇。也是彝族勞動群眾在長期的勞動和生活中創作的;由青年男女在山野、田間、湖上談情說愛唱出的山歌發展演變而來。海菜腔,又稱“石屏腔”、“曲子”,俗稱“倒搬槳”,廣泛流傳於石屏及周邊的廣大民族地區,也為漢族所喜愛。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花腰彝女子舞龍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花腰彝女子舞龍已經成為石屏縣打出的一大文化品牌。喜慶節日,耍龍舞獅,是中國各民族的傳統。彝族花腰舞龍,別具風格。時而駿奔,時而團轉,時而靜舞,時而鬆開,時而聚攏,皆只見龍飛、龍遊、龍騰,不見人影,宛如蛟龍出世,活靈活現,觀者欣嘆,無不稱奇誇讚。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不僅能歌善舞,還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和智慧創造了很多美味的美食,接下來就讓小編帶你去看看彝族的美食。

彝族飲食文化

彝族菜的特色就是以肉食為主,蔬菜為輔。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酒文化

在彝族節慶中和日常生活中,酒佔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走訪親友要帶酒,參加婚禮要送酒和牲畜,即使去探視病人都要帶酒。可想而知,酒在彝族人心中的地位。

  • 杆杆酒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在彝語中叫“芝衣”,又稱“泡水酒”、“咂酒”,是彝族人民喜慶節日時用來招待客人的一種別具風味的水酒。飲用時需插若干麻管或竹管,直接用嘴吸插管來飲酒。據說這種酒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口感純厚。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肉文化

彝族對“肉”有一套很複雜的態度,如果一個人看見別人家正在宰殺牲畜,他看見了血,他就要等到吃飯時吃上肉,否則認為會得一種怪病(大脖子病)纏身。宰牲畜的主人家一定要邀請這個人到家吃上肉。主要有坨坨肉、汽鍋雞、血旺、骨頭飯、玉米粑粑等。

  • 坨坨肉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 汽鍋雞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 血旺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 骨頭飯
"

紅河州國土面積3.293萬平方公里,下轄4市9縣,總人口456.1萬人(2012年),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邊疆少數民族自治州,有10個世居民族,有241萬少數民族人口。其中有哈尼、彝、苗、傣、壯、瑤、回、布依、拉祜、布朗(莽人)等10個世居民族。每個民族都有獨具一格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民族文化!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今天小編帶大家瞭解紅河州民族同胞中的彝族同胞!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內部支系繁多,有多種自稱和他稱,自稱有:尼蘇潑、尼潑、葛潑、斯期潑、阿細潑、阿魯潑、尼蘇、阿細頗、母基頗、倮倮頗、阿普等等,還有一些辱稱如“倮倮”“玀玀”等。主要分佈在石屏縣、建水縣、瀘西縣、金平縣、屏邊縣等。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人的傳統建築一般依山順勢,成梯級向上,建立村寨。以石為牆基,用土坯砌牆或用土築牆,牆上架樑,樑上鋪木板、木條或竹子,上面再鋪一層土,經灑水抿捶,形成平臺房頂,不漏雨水。房頂又是晒場,到豐收的季節,又可以晒包穀、稻子、小麥等。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地區彝族男子服飾多為對襟、短衣、長褲。婦女服飾款式多,既有長衫,也有中長衫和短裝,大多外套坎肩,系圍裙,頭飾琳琅滿目,尤喜以銀泡、絨線做花為飾。圖案以自然紋多,幾何紋次之。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的傳統節日,彝族的節日主要有火把節、彝族年、拜本主會、密枝節、跳歌等。“火把節”是彝族地區最普遍而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多在夏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每到火把節,彝族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打牲畜祭獻靈牌,盡情跳舞唱歌。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火把節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有自己的婚嫁禮儀,新娘出閣時,雙腳不得落地沾土,否則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須由接親的小夥子來背新娘,並扶她上馬。迎娶歸途上還有種種規矩:倘山高路窄無法騎馬時,須由接親的小夥子輪流揹負新娘而行;過河涉水,更得由人背過河,新娘的繡花鞋萬萬不能沾水。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背新娘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古籍文獻豐富,全州散存於民間的彝文古籍二千多卷,著名文獻有《尼蘇奪節》、《彝族創世紀》、《太陽曆》等。經典的舞蹈有彝族阿細跳月、煙盒舞、花腰女子舞龍等。經典音樂有石屏彝族的海菜腔等。彝族煙盒舞、彝族海菜腔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彝族阿細跳月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阿細跳月是彝族阿細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間舞蹈,因多在月光篝火旁起舞,故名曰“阿細跳月”。男舞者彈大三絃或吹笛子,女子合著節拍與男對舞。或者牽手圍圈,左右擺動,拍掌踹腳,旋轉而舞。中國民族音樂家彭修文曾根據該舞蹈的音樂,寫了民族管絃樂曲《阿細跳月》。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煙盒舞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煙盒舞是雲南彝族支系尼蘇潑的一種群眾性民間舞蹈。煙盒舞流傳於滇南箇舊、石屏、建水、蒙自、開遠、通海。舞蹈時,因每人兩手各拿一個竹或木棉蝗煙盒彈跳起舞而得名。彝族人民極為喜愛煙盒舞,不論小孩和老人都愛跳。人們都說:“聽見四弦響,腳杆就發癢。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海菜腔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海菜腔是與煙盒舞同生共長的姐妹篇。也是彝族勞動群眾在長期的勞動和生活中創作的;由青年男女在山野、田間、湖上談情說愛唱出的山歌發展演變而來。海菜腔,又稱“石屏腔”、“曲子”,俗稱“倒搬槳”,廣泛流傳於石屏及周邊的廣大民族地區,也為漢族所喜愛。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花腰彝女子舞龍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花腰彝女子舞龍已經成為石屏縣打出的一大文化品牌。喜慶節日,耍龍舞獅,是中國各民族的傳統。彝族花腰舞龍,別具風格。時而駿奔,時而團轉,時而靜舞,時而鬆開,時而聚攏,皆只見龍飛、龍遊、龍騰,不見人影,宛如蛟龍出世,活靈活現,觀者欣嘆,無不稱奇誇讚。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不僅能歌善舞,還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和智慧創造了很多美味的美食,接下來就讓小編帶你去看看彝族的美食。

彝族飲食文化

彝族菜的特色就是以肉食為主,蔬菜為輔。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酒文化

在彝族節慶中和日常生活中,酒佔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走訪親友要帶酒,參加婚禮要送酒和牲畜,即使去探視病人都要帶酒。可想而知,酒在彝族人心中的地位。

  • 杆杆酒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在彝語中叫“芝衣”,又稱“泡水酒”、“咂酒”,是彝族人民喜慶節日時用來招待客人的一種別具風味的水酒。飲用時需插若干麻管或竹管,直接用嘴吸插管來飲酒。據說這種酒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口感純厚。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肉文化

彝族對“肉”有一套很複雜的態度,如果一個人看見別人家正在宰殺牲畜,他看見了血,他就要等到吃飯時吃上肉,否則認為會得一種怪病(大脖子病)纏身。宰牲畜的主人家一定要邀請這個人到家吃上肉。主要有坨坨肉、汽鍋雞、血旺、骨頭飯、玉米粑粑等。

  • 坨坨肉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 汽鍋雞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 血旺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 骨頭飯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 玉米粑粑
"

紅河州國土面積3.293萬平方公里,下轄4市9縣,總人口456.1萬人(2012年),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邊疆少數民族自治州,有10個世居民族,有241萬少數民族人口。其中有哈尼、彝、苗、傣、壯、瑤、回、布依、拉祜、布朗(莽人)等10個世居民族。每個民族都有獨具一格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民族文化!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今天小編帶大家瞭解紅河州民族同胞中的彝族同胞!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內部支系繁多,有多種自稱和他稱,自稱有:尼蘇潑、尼潑、葛潑、斯期潑、阿細潑、阿魯潑、尼蘇、阿細頗、母基頗、倮倮頗、阿普等等,還有一些辱稱如“倮倮”“玀玀”等。主要分佈在石屏縣、建水縣、瀘西縣、金平縣、屏邊縣等。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人的傳統建築一般依山順勢,成梯級向上,建立村寨。以石為牆基,用土坯砌牆或用土築牆,牆上架樑,樑上鋪木板、木條或竹子,上面再鋪一層土,經灑水抿捶,形成平臺房頂,不漏雨水。房頂又是晒場,到豐收的季節,又可以晒包穀、稻子、小麥等。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地區彝族男子服飾多為對襟、短衣、長褲。婦女服飾款式多,既有長衫,也有中長衫和短裝,大多外套坎肩,系圍裙,頭飾琳琅滿目,尤喜以銀泡、絨線做花為飾。圖案以自然紋多,幾何紋次之。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的傳統節日,彝族的節日主要有火把節、彝族年、拜本主會、密枝節、跳歌等。“火把節”是彝族地區最普遍而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多在夏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每到火把節,彝族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打牲畜祭獻靈牌,盡情跳舞唱歌。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火把節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有自己的婚嫁禮儀,新娘出閣時,雙腳不得落地沾土,否則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須由接親的小夥子來背新娘,並扶她上馬。迎娶歸途上還有種種規矩:倘山高路窄無法騎馬時,須由接親的小夥子輪流揹負新娘而行;過河涉水,更得由人背過河,新娘的繡花鞋萬萬不能沾水。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背新娘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古籍文獻豐富,全州散存於民間的彝文古籍二千多卷,著名文獻有《尼蘇奪節》、《彝族創世紀》、《太陽曆》等。經典的舞蹈有彝族阿細跳月、煙盒舞、花腰女子舞龍等。經典音樂有石屏彝族的海菜腔等。彝族煙盒舞、彝族海菜腔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彝族阿細跳月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阿細跳月是彝族阿細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間舞蹈,因多在月光篝火旁起舞,故名曰“阿細跳月”。男舞者彈大三絃或吹笛子,女子合著節拍與男對舞。或者牽手圍圈,左右擺動,拍掌踹腳,旋轉而舞。中國民族音樂家彭修文曾根據該舞蹈的音樂,寫了民族管絃樂曲《阿細跳月》。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煙盒舞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煙盒舞是雲南彝族支系尼蘇潑的一種群眾性民間舞蹈。煙盒舞流傳於滇南箇舊、石屏、建水、蒙自、開遠、通海。舞蹈時,因每人兩手各拿一個竹或木棉蝗煙盒彈跳起舞而得名。彝族人民極為喜愛煙盒舞,不論小孩和老人都愛跳。人們都說:“聽見四弦響,腳杆就發癢。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海菜腔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海菜腔是與煙盒舞同生共長的姐妹篇。也是彝族勞動群眾在長期的勞動和生活中創作的;由青年男女在山野、田間、湖上談情說愛唱出的山歌發展演變而來。海菜腔,又稱“石屏腔”、“曲子”,俗稱“倒搬槳”,廣泛流傳於石屏及周邊的廣大民族地區,也為漢族所喜愛。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花腰彝女子舞龍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花腰彝女子舞龍已經成為石屏縣打出的一大文化品牌。喜慶節日,耍龍舞獅,是中國各民族的傳統。彝族花腰舞龍,別具風格。時而駿奔,時而團轉,時而靜舞,時而鬆開,時而聚攏,皆只見龍飛、龍遊、龍騰,不見人影,宛如蛟龍出世,活靈活現,觀者欣嘆,無不稱奇誇讚。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彝族不僅能歌善舞,還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和智慧創造了很多美味的美食,接下來就讓小編帶你去看看彝族的美食。

彝族飲食文化

彝族菜的特色就是以肉食為主,蔬菜為輔。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酒文化

在彝族節慶中和日常生活中,酒佔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走訪親友要帶酒,參加婚禮要送酒和牲畜,即使去探視病人都要帶酒。可想而知,酒在彝族人心中的地位。

  • 杆杆酒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在彝語中叫“芝衣”,又稱“泡水酒”、“咂酒”,是彝族人民喜慶節日時用來招待客人的一種別具風味的水酒。飲用時需插若干麻管或竹管,直接用嘴吸插管來飲酒。據說這種酒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口感純厚。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肉文化

彝族對“肉”有一套很複雜的態度,如果一個人看見別人家正在宰殺牲畜,他看見了血,他就要等到吃飯時吃上肉,否則認為會得一種怪病(大脖子病)纏身。宰牲畜的主人家一定要邀請這個人到家吃上肉。主要有坨坨肉、汽鍋雞、血旺、骨頭飯、玉米粑粑等。

  • 坨坨肉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 汽鍋雞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 血旺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 骨頭飯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 玉米粑粑
紅河州少數民族同胞——彝族

除了這些,還有很多紅河州彝族大大小小的節日等你來發現,美食等你來品嚐哦,紅河彝族人民期待您的到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