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場六百年前的儀式,今天成為了瀘州非遺傳承

這一場六百年前的儀式,今天成為了瀘州非遺傳承

按語:本文圖片特別鳴謝中國民俗攝影協會,川南分會的明天老師提供,以及部分資料來源。

《三國演義》有一段非常精彩的章節,孔明借東風。小說家的魅力在於他們有時候能讓歷史變得更加玄幻和詭異,這樣更加能引起後人的好奇。其實史書上是沒這段的,孔明先生是否在七星上做法,已經無需考證了,但是關於風雨雷電,古人曾經對大自然的崇拜,依然有具體的體現。比如很多具有宗教儀式感的活動,祭天祭地就是很好的證明。

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的信仰在科學麵前被一次次的瓦解,這並不是什麼壞事,搞清楚一些道理後,我們會消除一些畏懼和篤定,同時也擺脫了愚昧。但是這並不代表,敬畏就完全沒有必要,也不代表一些具有儀式感的活動,必須取締。我始終因為,崇拜和敬畏自然並不是一種愚昧。人類的渺小和自大有時候同樣會讓我們吃盡苦頭。而不知道反省。

江陽沽酒客曾經不止一次的表示過自己的立場,信仰是需要的,我們的信仰不是去強迫他人如何如何,而是約束自己的行為。關於祭祀,並不是一個應該淘汰的東西。它終將成為一個民族發展的來源,成為一種我們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境界。要不然它也不會最終被認定成為非遺傳承。

這一場六百年前的儀式,今天成為了瀘州非遺傳承

李祿請(彝族祭風節傳承人)的家

今天江陽沽酒客要說的就是,四川瀘州敘永縣水潦彝族鄉岔河彝寨一年一度的殺豬“祭風”民俗活動。

非常遺憾的是這次活動,我又緣慳一面,沒有親臨現場。好在中國民俗攝影協會,川南分會的明天老師為我帶來了一組他們實地參加拍攝的照片,這裡非常感謝明天老師無償的提供元素,才得以讓我的文字可以配上那古老而神祕的彝族民俗,更添生動的色彩。

川滇黔有個交界的地方,被稱為“雞鳴三省”。這裡保留著不少西南地區的古風色彩。在諸葛亮還未渡過瀘水,七擒孟獲的時候,這裡的西南古部落原住民就生活了很久了。這些可能是僰人和獠人的西南蠻夷的後裔,逐步變成西南聚集的少數民族,比如苗族和彝族。如果說到原始的本土居民,恐怕還是他們最有資格,正如印第安人之於美國,這些民族依然保留著他們的很多歷史傳承和信仰習慣,這種無比虔誠的信仰與文化依戀,是非常值得我們去研究和考證的。

這一場六百年前的儀式,今天成為了瀘州非遺傳承

據史料記載“雞鳴三省”一帶彝族同胞的“祭風”民俗始於明朝初年,距今已有六百餘年曆史。相傳明朝初年,川滇黔三省交界一帶連年天災,民不聊生。彝人祖宗相信這是由於“轟轟洞”(地名)內妖怪作祟,所以請來法師作法驅邪和殺豬祈禱。久而久之,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三,便成為當地彝人的“祭風節”。目前,該民俗活動已被列入瀘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不過我更相信,它的由來恐怕可以追溯的更加久遠的蠻荒時代,那個茹毛飲血的文明未有開化的年代,古彝族的先人們,對自然的崇敬一點比我們現在任何時候更加虔誠篤定,他們相信順天而行,並且真心禱告,一定會得到上天的庇佑。

中國是一個農耕文化的大國,農耕的歷史悠久,中國人出門看天是老祖宗留下來的習慣,雖然看起來古代的很多少數民族以打獵為主,其實並不是說他們就不重農耕。

這一場六百年前的儀式,今天成為了瀘州非遺傳承

據明天老師給我介紹:目前主持風祭的叫李祿清,彝族祭風節傳承人。水潦彝族鄉岔河村三社三月三祭風節彝族,是個崇尚火的民族,火是彝族奮發向上的象徵,全國各地的彝族皆以祭祀火為重要民俗活動。

在古彝時期,一場大洪災致使古彝舉家遷移,這是傳紀錄上著名的彝族六祖分支,而作為雲貴川交界的古彝先人們依然堅守在這裡,他們與天鬥,與地鬥,與侵略者和外部落拚鬥,逐步依靠川滇黔交界這喀斯特地貌的天險守住了一方淨土,這裡的古彝依靠蜀道難難以上青天的優勢,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他們接觸的漢文化最早。

這一場六百年前的儀式,今天成為了瀘州非遺傳承

在三國時期彝族部落大首領就開始接受和傳播漢文化,而彝族也有著與古羌文一樣悠久深澀的古彝文,它並不比漢字遜色,古彝文長期由部落大首領及大畢摩掌握,而畢摩的責任是祭祀天地,占筮行醫,役四時農事,根據天象預測未來與吉凶。

古彝傳紀錄上的那場大洪災給當時的彝族部落首領烙下了敬畏天地的銘記,他們向上天禱告,向天神祭祀,向風波神和雨神祭祀,祈求天鑑憐憫,不向蒼生再降大洪災,他們尊風波雨師為萬物的締造者,因山洞能通風,故古彝先人借洞向上神祈禱,將洞作為一介傳媒,隨著歷史地質災害的不斷減少,人們將祭祀的重點放在了衣食住行和國泰民安上,他們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這一場六百年前的儀式,今天成為了瀘州非遺傳承

雲貴川三省交界的水腦黑彝大首領祿氏通過不斷的發展,在元朝時已發展為統轄戎瀘之南的大土司,當時被朝廷受封為永寧宣撫使,是中國彝族文化和政治中心,明初時永寧宣撫使公主奢香出嫁水西,將漢文化和古彝文化向藩地水西傳播,而奢香在貴州為民族大團結做出了偉大的功勳。

作為水腦老宅的守護者祿氏及其大畢摩(今李祿清祖上,世襲),他們依然固守衣胞之地,那怕明末奢崇明為了解放而帶領幾十萬彝兵造反失敗(歷時十六年,號稱大梁國),哪怕在破四舊時期,六零年大饑荒時期,他們依然固執的堅守著那份信念,祈求上蒼護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這一場六百年前的儀式,今天成為了瀘州非遺傳承

彝族的奴隸制度雖然被打破了,但祖先的傳承他們依然在堅持,他們自籌錢米,在外族不知曉的條件下祕密的進行。隨著中華民族大團結,彝族人民已不再受到歧視,反而,彝族這種似火一樣的炎炎向上的奮鬥精神和似水一樣的至上至善的柔美已經深深影響著新時代,在國家對各民族非物質文化的挖掘下,古彝水腦三月三祭風節才向世人展現,於2012年三月初三日正式公開向外舉辦宣揚彝族信仰。

如今這樣的祭祀活動,已經對外開放有近7年,每年除了各地的彝族同胞趕到以外,全國的攝影及民俗愛好者,都會前去參加,一睹這古老儀式風采。我想一個民族之所以偉大,一是他的歷史有多少被傳承,二是他的包容性有多強,三是他是不是珍惜自己的文化,而並不會束之高閣。

這一場六百年前的儀式,今天成為了瀘州非遺傳承

我們瀘州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和文化,更多川南古老民族的豐富的活動傳承,這就是我們值得自信和自豪的地方,雖然這些東西並不能用金錢去衡量,但是他文化價值卻大大超過了普通的經濟效應。

當我們把眼光放得更長遠一點,我們會看到,我們要想變得更加強大和具有競爭力,我們就是必須更加重視我們曾經的歷史和文化,研究和發揚他們的可取之處,讓這些歷史故舊在新時代,重新煥發他應有的榮耀之光。

最後我希望明年三月三的時候,我能有時間去親自觀摩這場極具儀式感的盛會。

這一場六百年前的儀式,今天成為了瀘州非遺傳承
這一場六百年前的儀式,今天成為了瀘州非遺傳承
這一場六百年前的儀式,今天成為了瀘州非遺傳承
這一場六百年前的儀式,今天成為了瀘州非遺傳承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