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精神迴歸的先鋒 | 陳 琦:只有在我們手上進行轉換,傳統才能延續發展

傳統精神迴歸的先鋒 | 陳 琦:只有在我們手上進行轉換,傳統才能延續發展傳統精神迴歸的先鋒 | 陳 琦:只有在我們手上進行轉換,傳統才能延續發展

陳琦

CHEN QI

博士,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全國藝術碩士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館展覽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版畫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國家畫院版畫院祕書長,中國人民大學特聘教授。

作為今年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的參展藝術家,陳琦是當今罕有的以木版水印為媒介的當代藝術家。他的作品雖然以嚴謹高超的技藝而著稱,但事實上陳琦更關注技術背後的精神與哲思。這也促使他的藝術不斷突破媒介限制,嘗試以更為當代和多元的方式進行表達。正如本次在威尼斯雙年展上亮相的作品《無去來處》,雖無人們慣用的東方符號,卻巧妙傳達出東方文化對自然與時空微妙的認知與感受。傳統文化精神的當代轉換也正是陳琦幾十年來一直在實踐的方向。

傳統精神迴歸的先鋒 | 陳 琦:只有在我們手上進行轉換,傳統才能延續發展

陳琦 初本(局部) 水印版畫 2016

陳琦:只有在我們手上進行轉換,傳統才能延續發展

採訪人_ 與諳

庫藝術= 庫:在我們的印象中,基本想不起木版水印的當代藝術家,版畫在當代藝術中也長期被看做是邊緣。您為何選擇堅守這一媒介?

陳琦= 陳:首先我不認為水印木刻排除在當代藝術之外。在我的認知裡,當代藝術沒有畫種、媒介之分。你剛才提到的確實是一個存在的現象,可能還是因為沒有這方面藝術家的作品足夠引起大家的注意,並將之納入到當代藝術的討論之中。在這方面我可能算一個比較有意思的案例。

我之所以將水印木刻當做自己最重要的創作媒介,有兩個方面的機緣,一是因為我在學習版畫的過程中,逐漸意識到媒介不僅是物質,媒介也有文化的屬性。比如為什麼油畫沒有出現在中國,卷軸畫沒有出現在西方;為什麼中國人喜歡用毛筆,而西方人喜歡用鵝管筆和鋼筆?這不僅是一種偶然,而是與不同的生活形態、文化背景息息相關的。在版畫範疇中也存在著東、西方不同的媒介使用,有以水印木刻為代表的東方式的版畫形態和以意大利銅版畫為代表的西方媒材表現。只不過這幾百年以來,西方文化的影響力強於東方,因此我們往往將自己看作是邊緣,其實從文明的高度和文化的發生學上來看是一樣的,不存在高下之分。

必須要承認,近現代以來自然、社會、人文等諸學科大都建立在西方體系架構基礎之上,但當我們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等各方面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是否應該去建構屬於自己的藝術形態?同時它又應該是當代人都能夠接受的普適性語言。從版畫來說,我覺得水印木刻應該是首選。用銅版等版畫形式當然也可以做出好的作品,但我總感覺那個傳統屬於別人。為什麼不能把我們自己偉大的傳統變成國際通用的藝術媒介?傳統是活化的生命體,只有在我們手上進行轉換,傳統才能延續發展。傳統的延續和發展,是我們這代人應該有的文化擔當。

傳統精神迴歸的先鋒 | 陳 琦:只有在我們手上進行轉換,傳統才能延續發展

陳琦 無去來處(局部) 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參展作品

傳統精神迴歸的先鋒 | 陳 琦:只有在我們手上進行轉換,傳統才能延續發展

陳琦 無去來處 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參展作品 1000cm×1000cm×400cm 鋁合金、卡嘰布、鋁板噴漆 2019

庫:傳統木版水印因為其傳統和技術,長期被看做是一種傳統工藝,而非當代藝術表達方式。而您最早將木版水印與西方的寫實技法相融合,是否也是希望讓木版水印進入現代表達?

陳:最初的版畫都不是專門的藝術創作,而是圖像生產。在照相術發明之前要進行圖像複製最便捷的方式就是通過版畫。無論東、西方,最初的版畫都是帶有明確指向的功能性的“圖畫”。我們今天賦予它一種藝術欣賞的意義,這是源於語境的轉換。無論丟勒或倫勃朗,他們當時所做的版畫都不是純粹意義上的創作,而是出版商的訂件或具有實用價值的圖畫。從這個角度講,他們所作的版畫和今天藝術家通過印刷創作的藝術在性質上有所不同。

中國傳統水印木刻大部分是由歷代技藝卓越的匠人制作,帶有很強的手工藝性質。今天這種手工藝傳到了具有藝術情懷的藝術家手中,我們的訴求必然不會拘泥於傳統範疇。這種突破在技術上最重要的標準是什麼?當下人們對於視覺藝術在審美和接受上是帶有普遍性的,這一點跨越東西方和種族,那就是人們今天對於圖像的認知。這種認知其實是源於照相機鏡頭呈現現實世界的方式。因此,我就要在傳統基礎上生髮出一種具有今天圖像特徵的技術,這就是我選擇寫實方式的用意,也是以前水印木刻中沒有的一種表現語言,目的就是為了讓今天的水印木刻具有符合現代人視覺體驗的觀感。

傳統精神迴歸的先鋒 | 陳 琦:只有在我們手上進行轉換,傳統才能延續發展

陳琦 12cm 90cm×180cm 水印版畫 2018

傳統精神迴歸的先鋒 | 陳 琦:只有在我們手上進行轉換,傳統才能延續發展

陳琦 刺破冰面的湖 120cm x 180cm 圖心水印版畫 2018

傳統精神迴歸的先鋒 | 陳 琦:只有在我們手上進行轉換,傳統才能延續發展

陳琦 喧囂的尖叫 90cm × 180 cm 2018

庫:您以往的作品相對都是具象的,意圖比較明確。而水的作品則更為強調整體視覺張力,更具觀念性,但並沒有給觀者明確的信息,而是通過巨大的尺寸讓人身臨其境。這似乎是您將木版水印帶入當代表達的又一次跨越?

陳:藝術家的類型不同,有的藝術家是把藝術表現的重點放在社會、公共事件等現實幹預的層面,但這並非當代藝術的全部,藝術沒有標準,也沒有界限,我之前作品採取的把一個事物與周圍環境割裂開的聚焦式寫實,在我看來是一種“格物致知”的方式。我們在看一個對象的時候,不僅是看它外在的“物”,更是透過外在的物關照內在的“理”,“理”就是事物內部具有普遍意義的一種規律。因此我認為自己的藝術創作不僅是一種視覺上的努力,更是一種精神和哲學上的思考。無論是對傳統器物還是荷花、玻璃、水晶菸缸的高度寫實,不過是我的一個畫題,是我格物致知的一個對象而已。

到了“水”的作品,我是想呈現一個視覺圖景,在這個圖景中沒有明確的描述性,以此來解放觀者的思維。以往我繪畫的對象是一個話題,這次我把自己的作品作為了話題。通過這個話題,觀者可以各自展開想象。如何讓“水”具備話題的功能?這就是我為什麼選擇做那麼巨大的尺幅。當一個人面對如此巨幅的水的圖景時,能夠將他從現實中抽離,讓他進入到一種冥想狀態。我的設計意圖是當你站在作品前,眼睛的餘光看不到其他任何物體,滿眼都是水。作品本身也提供了豐富的細節,不僅是描述性的水的波紋,同時也有很多抽象性符號化的元素。遠看會感覺很寫實,但當靠近到一定距離,則又變得非常抽象,如此就在真實與抽象的幻象之間進行一種思維與精神的交替,現場觀眾的真實反應也印證了我當初的設想。

傳統精神迴歸的先鋒 | 陳 琦:只有在我們手上進行轉換,傳統才能延續發展

陳琦 天人之際 240cm × 120cm 水印版畫 2019

傳統精神迴歸的先鋒 | 陳 琦:只有在我們手上進行轉換,傳統才能延續發展

陳琦 天涯 240cm × 120cm 水印版畫 2019

庫:一貫作品製作精緻的您,在2017 年左右製作了一批名為《無題》的類似書法線條隨意揮灑的抽象作品,這在您以前的作品中似乎沒有出現過,為什麼會創作這批作品?是否也是一種對於抽象性的嘗試?

陳:藝術家在所從事的創作領域中,如果要想獲得高維度的突破,就一定要有基礎理論的創新,就一定要對藝術的本體深入思考。版畫的本體是我一直在考慮的問題。過去版畫承載的是圖像複製的功能,所以需要通過製版對圖像進行復數化的生產。放到今天,這顯然已經不是版畫最不可或缺的屬性。如果弱化了“複數性”的功能,版畫的本體是什麼?它跟繪畫最大的區別是什麼?什麼是版畫最具特色的部分?如果把這一點提取出來予以強化,版畫就會獲得新生。在我看來,版畫的魅力就在於印版媒介的物性以及通過印刷獲得的具有特殊肌理美感的視覺圖像,我們應該有意識的將“印痕”語言加以運用。

另一方面,藝術家在藝術創作過程中應該有激情燃放與即興表達,而這一點在過去的版畫創作中是缺失的。一定是先有畫稿,然後進行分版、刻制,再進行印刷。所有的創作激情都要轉化為一種秩序才能適應量化的生產。那麼我就放棄掉量化生產的部分,只保留“印”的獨特性,如此一來我就可以把藝術家的激情與即興釋放出來。這就是你所說的2017 年我創作的一批名為《無題》的獨幅版畫作品。你看圖片好像是直接繪畫,但看原作就會發現它們具有的印痕之美,力度之美是直接繪畫所不具備的,但它們又確實是藝術家的激情即興之作,具有生動的書寫性。

傳統精神迴歸的先鋒 | 陳 琦:只有在我們手上進行轉換,傳統才能延續發展

陳琦 雲立方 建築作品 2011

庫:實際上感覺隨著您的藝術的進展,您逐漸地從木版水印的技藝裡提取出很多有關審美和文化的體驗,並將之投入到更廣範圍的藝術嘗試中,比如說時間、自然和對生命的體會等等。比如說《雲立方》,來自於您對“蟲洞”的體會,並催生出這一空間作品。空空的房間中只有光的形狀,也讓人聯想到老莊的智慧。這一作品看不出是中國藝術家所作,但又具有真正的東方智慧,這是否是您一直追求的?

陳:藝術家創作作品,其實不僅是一種圖像生產,更是哲學思考的產物。在版畫的載體之外,或許還存在著更為直接有力的表達方式,這需要去循序漸進的尋找,有時也帶有一定的偶然性。因為我研究中國傳統版畫,自然就對中國的善本書有興趣。在翻閱善本書的時候,就會留意到上面的蟲眼,並由此聯想到消失了的生命,也聯想到我們人類自身。看到這個蟲眼,讓我聯想到在浩瀚的星際中,地球就如同是一粒塵埃。蟲眼在講述著這本書中曾經存在過的生命的故事,同樣,假如外太空存在生物,如果它根本沒有看到地球,又怎會想到在這裡所上演的愛恨情仇呢?由小觀大都是一樣的。

思想需要通過藝術語言進行轉換。所以《雲立方》就顯得非常巧妙而具有智慧,在這個空間裡,如果沒有陽光,就不會有投射下來的那樣美妙的光影。在平時生活中我們對此視而不見,而在一個非常純粹的空間中我們對光影有了新的認識。《雲立方》沒有提供具體的物象,脫離了文學性的描述和再現,讓你去感受光影本身和它無時無刻不在發生的變化。或許也正因如此,會讓身臨其境的觀者感受到一種禪意。這件作品在此次威尼斯雙年展展出,很多觀眾都非常喜歡,在裡面待很長時間。有一位觀眾出來之後說,這件作品之美和寓意是不需要言語解釋的。我覺得這句話是對這件作品的完美詮釋。

傳統精神迴歸的先鋒 | 陳 琦:只有在我們手上進行轉換,傳統才能延續發展

陳琦 美杜莎 200cm × 600cm 2019

庫:您是本次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的參展藝術家之一,而您本身又是非常關注傳統文化現代轉化的藝術家。我們知道本次雙年展主題“願你生活在一個有趣的時代”,其實是略帶了一點擔憂與嘲諷的。您在觀看本次威尼斯雙年展時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陳:威尼斯雙年展作為一個有著一百多年曆史的藝術盛會,是一次各種文化競相呈現,各種價值觀競相發聲的藝術平臺。以前雙年展大多是以歐美為主,這些年來有越來越多亞洲、非洲、南美洲的國家和藝術家參與進來。我的感覺是,這裡沒有統一標準,也沒有所謂好壞,在其中可以看到豐富的藝術現象,可以看到每一個國家館背後希望呈現的價值觀念。有的國家館呈現原住民的生活,有的國家館則會關注後殖民或者生態的話題,這些主題對特定的國家或許有著強烈的意義,但對另外地區或文化圈的人來說可能沒有什麼感覺。通過藝術家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同行們在關注什麼,在用什麼方式進行藝術觀念的傳遞。展場龐大信息量繁雜,充滿感官刺激和視覺好奇,這些讓威尼斯雙年展充滿了精神力量,我想,今天的藝術盛會就應如此多元,開放與包容。

傳統精神迴歸的先鋒 | 陳 琦:只有在我們手上進行轉換,傳統才能延續發展

陳琦 時間簡譜·最初的書(白) 手製書 36cm×28cm×2cm 2010

《傳統精神迴歸的先鋒》

THE PIONEER OF THE RETURN OF TRADITIONAL SPIRIT

火熱預售中

·邀請中、西美術史專家、文人、學者共同參與討論;

·呈現十一位極具創造力又兼具傳統精神的藝術家個案;

·全方位回顧首屆《庫藝術》“自由繪畫展覽季”;

·特別選拔、推薦“藝術新生代”。

傳統精神迴歸的先鋒 | 陳 琦:只有在我們手上進行轉換,傳統才能延續發展

長按下方二維碼獲取此圖書

或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垂詢電話:010-84786155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