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文科生:只有具備一專多能的跨學科整合能力,才能更好地生存'

"

文 陸九奇

"

文 陸九奇

未來文科生:只有具備一專多能的跨學科整合能力,才能更好地生存

不管高考如何改革,一個人在學習上總有文理之別

文科生在一些眼中是一個“貶義詞”——他們不過是一群佔有了文史哲等部分人文學科知識的“無用之人”——這自然是某些人的精神偏見,但和理工科人才相比,文科生的確在遭遇越來越多無處“安放”的囧境。文科生的未來在哪裡?隨著AI等更先進科技的到來,科技將在更深層次改變社會,沒有一點技術的“硬通貨”,文科生的未來如何保障?

1.技術是硬通貨,人文是軟實力,軟硬結合,國家才有未來,社會才有溫度和活力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是鄧小平在31年前(1988)的科學論斷。此後的中國科技,一路突飛精進,趕超國際水平。這些年來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以近年來所謂的“新四大發明”(實際是推廣應用)——中國高鐵、掃碼支付、共享單車和網購——來說,哪一個沒有過硬技術的支持都是不行的。技術的發展讓國民感到榮耀、幸福的同時,學技術成為幾代國人報考大學的首選,這或許也是早年“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新時代詮釋。

"

文 陸九奇

未來文科生:只有具備一專多能的跨學科整合能力,才能更好地生存

不管高考如何改革,一個人在學習上總有文理之別

文科生在一些眼中是一個“貶義詞”——他們不過是一群佔有了文史哲等部分人文學科知識的“無用之人”——這自然是某些人的精神偏見,但和理工科人才相比,文科生的確在遭遇越來越多無處“安放”的囧境。文科生的未來在哪裡?隨著AI等更先進科技的到來,科技將在更深層次改變社會,沒有一點技術的“硬通貨”,文科生的未來如何保障?

1.技術是硬通貨,人文是軟實力,軟硬結合,國家才有未來,社會才有溫度和活力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是鄧小平在31年前(1988)的科學論斷。此後的中國科技,一路突飛精進,趕超國際水平。這些年來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以近年來所謂的“新四大發明”(實際是推廣應用)——中國高鐵、掃碼支付、共享單車和網購——來說,哪一個沒有過硬技術的支持都是不行的。技術的發展讓國民感到榮耀、幸福的同時,學技術成為幾代國人報考大學的首選,這或許也是早年“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新時代詮釋。

未來文科生:只有具備一專多能的跨學科整合能力,才能更好地生存

中國科技的快速發展讓世界矚目

但是,我們這個社會僅有技術是不行的。一個好的社會必須技術與人文兼備,我們無法想象:一個沒有小說、沒有電影、沒有創意和溫情的世界,會受到人們普遍的歡迎。我始終記得:在博爾赫斯眼中,天堂是圖書館的模樣。

2.從存量知識到創意新知,文科生最好打通專業壁壘,具有“一專多能”的跨學科學習力

傳統的文科學生,更側重的是知識儲備的“存量知識”,一個人讀書多、見識廣,在各種場合侃侃而談,是一個文科生容易得到自我滿足感的時刻。但今天和未來,再多的“存量知識”也不敵電腦和互聯網。在知識經濟發達的今天,古往今來的各種知識,都能經過有效檢索而獲得,一個人不必紮在圖書館去翻檢,坐在家裡就能以最快的速度獲取千年以來的各種存量知識。

在有名的文科生中,大學者錢鍾書在清華大學讀書時便被稱為“人中之龍”,中英文俱佳,曾立下“橫掃清華圖書館”的誓言,想來一定讀了大量的書。然而錢先生能融會貫通,成一代文化巨匠,給人類做出傑出貢獻。這就不是“橫掃圖書館”佔有“存量知識”,而是在此基礎上創造出“新知”——著書立說,給後人留下了《圍城》《談藝錄》《管錐編》等人文經典。雖然錢鍾書主要堅守和富有建樹的領域是文學研究,但精通詩詞、小說、散文等各種文學樣式,更精通英文和英語文學,堪稱學貫中西,絕不是某些研究李白詩歌前十年的大學教授所能比擬。

"

文 陸九奇

未來文科生:只有具備一專多能的跨學科整合能力,才能更好地生存

不管高考如何改革,一個人在學習上總有文理之別

文科生在一些眼中是一個“貶義詞”——他們不過是一群佔有了文史哲等部分人文學科知識的“無用之人”——這自然是某些人的精神偏見,但和理工科人才相比,文科生的確在遭遇越來越多無處“安放”的囧境。文科生的未來在哪裡?隨著AI等更先進科技的到來,科技將在更深層次改變社會,沒有一點技術的“硬通貨”,文科生的未來如何保障?

1.技術是硬通貨,人文是軟實力,軟硬結合,國家才有未來,社會才有溫度和活力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是鄧小平在31年前(1988)的科學論斷。此後的中國科技,一路突飛精進,趕超國際水平。這些年來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以近年來所謂的“新四大發明”(實際是推廣應用)——中國高鐵、掃碼支付、共享單車和網購——來說,哪一個沒有過硬技術的支持都是不行的。技術的發展讓國民感到榮耀、幸福的同時,學技術成為幾代國人報考大學的首選,這或許也是早年“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新時代詮釋。

未來文科生:只有具備一專多能的跨學科整合能力,才能更好地生存

中國科技的快速發展讓世界矚目

但是,我們這個社會僅有技術是不行的。一個好的社會必須技術與人文兼備,我們無法想象:一個沒有小說、沒有電影、沒有創意和溫情的世界,會受到人們普遍的歡迎。我始終記得:在博爾赫斯眼中,天堂是圖書館的模樣。

2.從存量知識到創意新知,文科生最好打通專業壁壘,具有“一專多能”的跨學科學習力

傳統的文科學生,更側重的是知識儲備的“存量知識”,一個人讀書多、見識廣,在各種場合侃侃而談,是一個文科生容易得到自我滿足感的時刻。但今天和未來,再多的“存量知識”也不敵電腦和互聯網。在知識經濟發達的今天,古往今來的各種知識,都能經過有效檢索而獲得,一個人不必紮在圖書館去翻檢,坐在家裡就能以最快的速度獲取千年以來的各種存量知識。

在有名的文科生中,大學者錢鍾書在清華大學讀書時便被稱為“人中之龍”,中英文俱佳,曾立下“橫掃清華圖書館”的誓言,想來一定讀了大量的書。然而錢先生能融會貫通,成一代文化巨匠,給人類做出傑出貢獻。這就不是“橫掃圖書館”佔有“存量知識”,而是在此基礎上創造出“新知”——著書立說,給後人留下了《圍城》《談藝錄》《管錐編》等人文經典。雖然錢鍾書主要堅守和富有建樹的領域是文學研究,但精通詩詞、小說、散文等各種文學樣式,更精通英文和英語文學,堪稱學貫中西,絕不是某些研究李白詩歌前十年的大學教授所能比擬。

未來文科生:只有具備一專多能的跨學科整合能力,才能更好地生存

錢鍾書的知識背景

未來,一個文科生應該具有的是“一專多能”的學習力,能快速進出其他專業,打破專業壁壘,做到“既專業又通識”,才能有更強大的生存能力。之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是因為:以前的文科生,只需要從“學以致知”到“學以致用”就能很好地生存,而將來的文科生,勢必要從“學以致用”向“學以致創”進發,用打通“存量知識”等手段走向更有創意的“創造新知”之路。

3.學習的三個維度:學以致知、學以致用、學以致創

學習的三個維度:學以致知、學以致用、學以致創。在這一點上,文科和理科沒有分別,是一樣的。

"

文 陸九奇

未來文科生:只有具備一專多能的跨學科整合能力,才能更好地生存

不管高考如何改革,一個人在學習上總有文理之別

文科生在一些眼中是一個“貶義詞”——他們不過是一群佔有了文史哲等部分人文學科知識的“無用之人”——這自然是某些人的精神偏見,但和理工科人才相比,文科生的確在遭遇越來越多無處“安放”的囧境。文科生的未來在哪裡?隨著AI等更先進科技的到來,科技將在更深層次改變社會,沒有一點技術的“硬通貨”,文科生的未來如何保障?

1.技術是硬通貨,人文是軟實力,軟硬結合,國家才有未來,社會才有溫度和活力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是鄧小平在31年前(1988)的科學論斷。此後的中國科技,一路突飛精進,趕超國際水平。這些年來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以近年來所謂的“新四大發明”(實際是推廣應用)——中國高鐵、掃碼支付、共享單車和網購——來說,哪一個沒有過硬技術的支持都是不行的。技術的發展讓國民感到榮耀、幸福的同時,學技術成為幾代國人報考大學的首選,這或許也是早年“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新時代詮釋。

未來文科生:只有具備一專多能的跨學科整合能力,才能更好地生存

中國科技的快速發展讓世界矚目

但是,我們這個社會僅有技術是不行的。一個好的社會必須技術與人文兼備,我們無法想象:一個沒有小說、沒有電影、沒有創意和溫情的世界,會受到人們普遍的歡迎。我始終記得:在博爾赫斯眼中,天堂是圖書館的模樣。

2.從存量知識到創意新知,文科生最好打通專業壁壘,具有“一專多能”的跨學科學習力

傳統的文科學生,更側重的是知識儲備的“存量知識”,一個人讀書多、見識廣,在各種場合侃侃而談,是一個文科生容易得到自我滿足感的時刻。但今天和未來,再多的“存量知識”也不敵電腦和互聯網。在知識經濟發達的今天,古往今來的各種知識,都能經過有效檢索而獲得,一個人不必紮在圖書館去翻檢,坐在家裡就能以最快的速度獲取千年以來的各種存量知識。

在有名的文科生中,大學者錢鍾書在清華大學讀書時便被稱為“人中之龍”,中英文俱佳,曾立下“橫掃清華圖書館”的誓言,想來一定讀了大量的書。然而錢先生能融會貫通,成一代文化巨匠,給人類做出傑出貢獻。這就不是“橫掃圖書館”佔有“存量知識”,而是在此基礎上創造出“新知”——著書立說,給後人留下了《圍城》《談藝錄》《管錐編》等人文經典。雖然錢鍾書主要堅守和富有建樹的領域是文學研究,但精通詩詞、小說、散文等各種文學樣式,更精通英文和英語文學,堪稱學貫中西,絕不是某些研究李白詩歌前十年的大學教授所能比擬。

未來文科生:只有具備一專多能的跨學科整合能力,才能更好地生存

錢鍾書的知識背景

未來,一個文科生應該具有的是“一專多能”的學習力,能快速進出其他專業,打破專業壁壘,做到“既專業又通識”,才能有更強大的生存能力。之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是因為:以前的文科生,只需要從“學以致知”到“學以致用”就能很好地生存,而將來的文科生,勢必要從“學以致用”向“學以致創”進發,用打通“存量知識”等手段走向更有創意的“創造新知”之路。

3.學習的三個維度:學以致知、學以致用、學以致創

學習的三個維度:學以致知、學以致用、學以致創。在這一點上,文科和理科沒有分別,是一樣的。

未來文科生:只有具備一專多能的跨學科整合能力,才能更好地生存

學習的三個維度

學以致知是對存量知識的佔有,以及對未知之“知”的一種探索。

對大部分人而言,通過學習既有的知識,梳理其脈絡,內化成自我的知識結構,使之為下一步的“運用”做好準備工作。這是一個人在求學階段和日常研究中的基礎工作。

同時,向特定領域的“未知之知”發起挑戰,有所發現,達到“致知”的程度,對人類的“存量知識”自然也是一種極大的貢獻和完善。許多基礎學科的研究人員,並非以“致用”為目標,喜歡探索未知,力爭發現,也處在這個學習維度。但這是較高層次的專業知識發現者的工作。

學以致用是對存量知識的盤活,達到良好的應用效果。

知識的一大功能是運用,尤其是在各種各樣的工作場景中。職場中的人們,不管從事何種崗位,如產品研發、市場營銷、售後服務等,其實都是運用特定的知識,去完成自己的工作。

一個人越是能靈活地調動知識資源,運用自身的知識結構,越能勝任自身工作,從而實現更好的生存和發展。比如,一個人在報社做記者,便是運用既有的閱讀和寫作能力、調查能力等,寫出優質新聞;一個做市場營銷的人員,運用自己的營銷知識,去完成對產品的營銷和傳播,等等。

學以致創是對知識的創造性使用,突破常規完成各種創意工作。

"

文 陸九奇

未來文科生:只有具備一專多能的跨學科整合能力,才能更好地生存

不管高考如何改革,一個人在學習上總有文理之別

文科生在一些眼中是一個“貶義詞”——他們不過是一群佔有了文史哲等部分人文學科知識的“無用之人”——這自然是某些人的精神偏見,但和理工科人才相比,文科生的確在遭遇越來越多無處“安放”的囧境。文科生的未來在哪裡?隨著AI等更先進科技的到來,科技將在更深層次改變社會,沒有一點技術的“硬通貨”,文科生的未來如何保障?

1.技術是硬通貨,人文是軟實力,軟硬結合,國家才有未來,社會才有溫度和活力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是鄧小平在31年前(1988)的科學論斷。此後的中國科技,一路突飛精進,趕超國際水平。這些年來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以近年來所謂的“新四大發明”(實際是推廣應用)——中國高鐵、掃碼支付、共享單車和網購——來說,哪一個沒有過硬技術的支持都是不行的。技術的發展讓國民感到榮耀、幸福的同時,學技術成為幾代國人報考大學的首選,這或許也是早年“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新時代詮釋。

未來文科生:只有具備一專多能的跨學科整合能力,才能更好地生存

中國科技的快速發展讓世界矚目

但是,我們這個社會僅有技術是不行的。一個好的社會必須技術與人文兼備,我們無法想象:一個沒有小說、沒有電影、沒有創意和溫情的世界,會受到人們普遍的歡迎。我始終記得:在博爾赫斯眼中,天堂是圖書館的模樣。

2.從存量知識到創意新知,文科生最好打通專業壁壘,具有“一專多能”的跨學科學習力

傳統的文科學生,更側重的是知識儲備的“存量知識”,一個人讀書多、見識廣,在各種場合侃侃而談,是一個文科生容易得到自我滿足感的時刻。但今天和未來,再多的“存量知識”也不敵電腦和互聯網。在知識經濟發達的今天,古往今來的各種知識,都能經過有效檢索而獲得,一個人不必紮在圖書館去翻檢,坐在家裡就能以最快的速度獲取千年以來的各種存量知識。

在有名的文科生中,大學者錢鍾書在清華大學讀書時便被稱為“人中之龍”,中英文俱佳,曾立下“橫掃清華圖書館”的誓言,想來一定讀了大量的書。然而錢先生能融會貫通,成一代文化巨匠,給人類做出傑出貢獻。這就不是“橫掃圖書館”佔有“存量知識”,而是在此基礎上創造出“新知”——著書立說,給後人留下了《圍城》《談藝錄》《管錐編》等人文經典。雖然錢鍾書主要堅守和富有建樹的領域是文學研究,但精通詩詞、小說、散文等各種文學樣式,更精通英文和英語文學,堪稱學貫中西,絕不是某些研究李白詩歌前十年的大學教授所能比擬。

未來文科生:只有具備一專多能的跨學科整合能力,才能更好地生存

錢鍾書的知識背景

未來,一個文科生應該具有的是“一專多能”的學習力,能快速進出其他專業,打破專業壁壘,做到“既專業又通識”,才能有更強大的生存能力。之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是因為:以前的文科生,只需要從“學以致知”到“學以致用”就能很好地生存,而將來的文科生,勢必要從“學以致用”向“學以致創”進發,用打通“存量知識”等手段走向更有創意的“創造新知”之路。

3.學習的三個維度:學以致知、學以致用、學以致創

學習的三個維度:學以致知、學以致用、學以致創。在這一點上,文科和理科沒有分別,是一樣的。

未來文科生:只有具備一專多能的跨學科整合能力,才能更好地生存

學習的三個維度

學以致知是對存量知識的佔有,以及對未知之“知”的一種探索。

對大部分人而言,通過學習既有的知識,梳理其脈絡,內化成自我的知識結構,使之為下一步的“運用”做好準備工作。這是一個人在求學階段和日常研究中的基礎工作。

同時,向特定領域的“未知之知”發起挑戰,有所發現,達到“致知”的程度,對人類的“存量知識”自然也是一種極大的貢獻和完善。許多基礎學科的研究人員,並非以“致用”為目標,喜歡探索未知,力爭發現,也處在這個學習維度。但這是較高層次的專業知識發現者的工作。

學以致用是對存量知識的盤活,達到良好的應用效果。

知識的一大功能是運用,尤其是在各種各樣的工作場景中。職場中的人們,不管從事何種崗位,如產品研發、市場營銷、售後服務等,其實都是運用特定的知識,去完成自己的工作。

一個人越是能靈活地調動知識資源,運用自身的知識結構,越能勝任自身工作,從而實現更好的生存和發展。比如,一個人在報社做記者,便是運用既有的閱讀和寫作能力、調查能力等,寫出優質新聞;一個做市場營銷的人員,運用自己的營銷知識,去完成對產品的營銷和傳播,等等。

學以致創是對知識的創造性使用,突破常規完成各種創意工作。

未來文科生:只有具備一專多能的跨學科整合能力,才能更好地生存

未來的文科生,要以創意新知為生

一個人看了再多的電影,卻寫不出一個有價值的劇本;一個喜歡繪畫的人,卻始終在模仿歷史上的名家;一個喜歡歷史的人,卻無法形成自己的史觀,只是跟著別人的看法走……都是不能創造性使用存量知識的典型案例。未來,更多的文科知識被存儲到計算當中,如果你不能擁有極佳創意,不能做出創造性的工作,文科生的價值將更會遭到質疑。

4.文科生學習的最高境界不是知識,而是形成思想,具備跨學科整合能力。

一個文科生的存量知識是必要的,所謂的“知識儲備”“見多識廣”是也。但僅有這些是不夠的,知道的再多而不會運用和創造,至多是“知道分子”,既非知識分子,也非創造性人才。真正透過知識學習要達到的終極目標,乃是生成思想——用特有的思想武裝自己,從而具備跨學科整合能力,發現和創造新知——它們都可以說是以創意為生

我們以大學中文系一年級學生為例,來看不同的人如何走上不同的道路。首先,我們假定他們具有相似的知識背景,暫時忽略他們的差別。

"

文 陸九奇

未來文科生:只有具備一專多能的跨學科整合能力,才能更好地生存

不管高考如何改革,一個人在學習上總有文理之別

文科生在一些眼中是一個“貶義詞”——他們不過是一群佔有了文史哲等部分人文學科知識的“無用之人”——這自然是某些人的精神偏見,但和理工科人才相比,文科生的確在遭遇越來越多無處“安放”的囧境。文科生的未來在哪裡?隨著AI等更先進科技的到來,科技將在更深層次改變社會,沒有一點技術的“硬通貨”,文科生的未來如何保障?

1.技術是硬通貨,人文是軟實力,軟硬結合,國家才有未來,社會才有溫度和活力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是鄧小平在31年前(1988)的科學論斷。此後的中國科技,一路突飛精進,趕超國際水平。這些年來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以近年來所謂的“新四大發明”(實際是推廣應用)——中國高鐵、掃碼支付、共享單車和網購——來說,哪一個沒有過硬技術的支持都是不行的。技術的發展讓國民感到榮耀、幸福的同時,學技術成為幾代國人報考大學的首選,這或許也是早年“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新時代詮釋。

未來文科生:只有具備一專多能的跨學科整合能力,才能更好地生存

中國科技的快速發展讓世界矚目

但是,我們這個社會僅有技術是不行的。一個好的社會必須技術與人文兼備,我們無法想象:一個沒有小說、沒有電影、沒有創意和溫情的世界,會受到人們普遍的歡迎。我始終記得:在博爾赫斯眼中,天堂是圖書館的模樣。

2.從存量知識到創意新知,文科生最好打通專業壁壘,具有“一專多能”的跨學科學習力

傳統的文科學生,更側重的是知識儲備的“存量知識”,一個人讀書多、見識廣,在各種場合侃侃而談,是一個文科生容易得到自我滿足感的時刻。但今天和未來,再多的“存量知識”也不敵電腦和互聯網。在知識經濟發達的今天,古往今來的各種知識,都能經過有效檢索而獲得,一個人不必紮在圖書館去翻檢,坐在家裡就能以最快的速度獲取千年以來的各種存量知識。

在有名的文科生中,大學者錢鍾書在清華大學讀書時便被稱為“人中之龍”,中英文俱佳,曾立下“橫掃清華圖書館”的誓言,想來一定讀了大量的書。然而錢先生能融會貫通,成一代文化巨匠,給人類做出傑出貢獻。這就不是“橫掃圖書館”佔有“存量知識”,而是在此基礎上創造出“新知”——著書立說,給後人留下了《圍城》《談藝錄》《管錐編》等人文經典。雖然錢鍾書主要堅守和富有建樹的領域是文學研究,但精通詩詞、小說、散文等各種文學樣式,更精通英文和英語文學,堪稱學貫中西,絕不是某些研究李白詩歌前十年的大學教授所能比擬。

未來文科生:只有具備一專多能的跨學科整合能力,才能更好地生存

錢鍾書的知識背景

未來,一個文科生應該具有的是“一專多能”的學習力,能快速進出其他專業,打破專業壁壘,做到“既專業又通識”,才能有更強大的生存能力。之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是因為:以前的文科生,只需要從“學以致知”到“學以致用”就能很好地生存,而將來的文科生,勢必要從“學以致用”向“學以致創”進發,用打通“存量知識”等手段走向更有創意的“創造新知”之路。

3.學習的三個維度:學以致知、學以致用、學以致創

學習的三個維度:學以致知、學以致用、學以致創。在這一點上,文科和理科沒有分別,是一樣的。

未來文科生:只有具備一專多能的跨學科整合能力,才能更好地生存

學習的三個維度

學以致知是對存量知識的佔有,以及對未知之“知”的一種探索。

對大部分人而言,通過學習既有的知識,梳理其脈絡,內化成自我的知識結構,使之為下一步的“運用”做好準備工作。這是一個人在求學階段和日常研究中的基礎工作。

同時,向特定領域的“未知之知”發起挑戰,有所發現,達到“致知”的程度,對人類的“存量知識”自然也是一種極大的貢獻和完善。許多基礎學科的研究人員,並非以“致用”為目標,喜歡探索未知,力爭發現,也處在這個學習維度。但這是較高層次的專業知識發現者的工作。

學以致用是對存量知識的盤活,達到良好的應用效果。

知識的一大功能是運用,尤其是在各種各樣的工作場景中。職場中的人們,不管從事何種崗位,如產品研發、市場營銷、售後服務等,其實都是運用特定的知識,去完成自己的工作。

一個人越是能靈活地調動知識資源,運用自身的知識結構,越能勝任自身工作,從而實現更好的生存和發展。比如,一個人在報社做記者,便是運用既有的閱讀和寫作能力、調查能力等,寫出優質新聞;一個做市場營銷的人員,運用自己的營銷知識,去完成對產品的營銷和傳播,等等。

學以致創是對知識的創造性使用,突破常規完成各種創意工作。

未來文科生:只有具備一專多能的跨學科整合能力,才能更好地生存

未來的文科生,要以創意新知為生

一個人看了再多的電影,卻寫不出一個有價值的劇本;一個喜歡繪畫的人,卻始終在模仿歷史上的名家;一個喜歡歷史的人,卻無法形成自己的史觀,只是跟著別人的看法走……都是不能創造性使用存量知識的典型案例。未來,更多的文科知識被存儲到計算當中,如果你不能擁有極佳創意,不能做出創造性的工作,文科生的價值將更會遭到質疑。

4.文科生學習的最高境界不是知識,而是形成思想,具備跨學科整合能力。

一個文科生的存量知識是必要的,所謂的“知識儲備”“見多識廣”是也。但僅有這些是不夠的,知道的再多而不會運用和創造,至多是“知道分子”,既非知識分子,也非創造性人才。真正透過知識學習要達到的終極目標,乃是生成思想——用特有的思想武裝自己,從而具備跨學科整合能力,發現和創造新知——它們都可以說是以創意為生

我們以大學中文系一年級學生為例,來看不同的人如何走上不同的道路。首先,我們假定他們具有相似的知識背景,暫時忽略他們的差別。

未來文科生:只有具備一專多能的跨學科整合能力,才能更好地生存

一個案例:中文系學生的發展之路

透過這張圖,我們能很快理解:C同學的未來更有保障,B同學的未來中規中矩,A同學的未來充滿變數。原因很簡單:C同學不僅擁有大量的知識儲備,更掌握了一定的文學理論方法,向著創意新知的方向發展;而B同學雖然同樣掌握大量的知識儲備,但知識結構相對單一,知識面不寬,也沒能發展出特定的思想和方法;而A同學則放棄所學專業,另謀出路,他專業的知識背景變得越發模糊,其未來變得有變數,可能好也可能遭。

總之,時代對未來的文科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擔負更重要的創意新知的角色,要做到這一點,非具備一專多能的跨學科整合能力不可。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