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英語很吃力,是因為沒有掌握國外流行的一套方法

這是軟實力英語的第673篇原創文章。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在啟蒙階段,必須迴歸其本質,即將英語作為一門工具,利用這一工具,拓展孩子的視野,豐富孩子的內心,愉悅孩子學心情。

然而,在功利心的驅使下,許多父母開始強迫孩子學英語,目的是為了考試獲得高分,為了比賽獲得名次,甚至是為了成為人們羨慕的網紅,亦或是將來找一個好工作。

學英語的目的不同,方法也就各異。為了應試或是獲獎,孩子被迫背單詞、記考點、學語法、刷考題,英語被分解得支離破碎,毫無趣味可言。

對於小學高年級或是初高中學生而言,迫於各種考試壓力,急功近利學英語,本也無可厚非。但是可悲和可怕的是,現在這一現象正呈現低齡化趨勢。

孩子學英語的樂趣正在被父母的“功利心”所吞噬,每天的聽說讀寫成為了一種機械的任務,同時,親子關係也因為孩子叛逆心的增加而變得日益緊張。

面對這種窘境,苗爸結合國外二語研究成果CLIL ,來分享一下兒童英語啟蒙的一些感想。

所謂CLIL,英文叫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即“內容與語言整合法”, 正成為國外兒童學外語的流行方法之一。通俗地說,CLIL就是將教學的內容與語言的形式結合起來,讓語言的形式,即詞法、句法等,為孩子的聽說讀寫等內容服務,而不是相反。

01

興趣

低幼兒童對萬事萬物充滿了好奇心,父母的工作就是要引導孩子對英語保持強烈的好奇心,不能操之過急,生怕自己孩子比鄰居家的孩子落後了,於是搞填鴨式教育,結果往往事與願違,扼殺了孩子的好奇心。

其次,興趣是可以培養的。在幼兒階段,應該通過各種形式,培養孩子對所學內容的興趣,其中尤以遊戲為首要的培養興趣的形式。

苗苗特別喜歡做手工,有一次,我收集了一些做風箏的材料,包括小竹條、繩子、顏料、膠水、筆等,然後對苗苗說:“Let's make a kite together." 這對還在上幼兒園的孩子來說,誘惑力太大了。於是,我們父女倆立刻行動起來,開始了我們的風箏製作的手工活動。

在製作的過程中,我一邊做,一邊說英語。

First, use some bamboos to make a frame.

Next, use strings to tie the bamboo frame tightly.

Thirdly, cut a paper picture which fits the frame.

Then, stick it onto the frame .

Finally, you can fly it.

那時,雖然還有些單詞不認識,但是因為有實物和動作結合,苗苗也就很快聽懂了,這就可以了,不要再把英語分解成單詞和知識,讓孩子記單詞背句子,那樣就破壞了孩子參與遊戲和手工的興致。

02

實物

幼兒英語啟蒙,先從實物認知開始,但是儘量先不要在實物上貼上英文單詞,到三、四歲以上在這樣做都來得及。年齡較小的幼兒對文字是沒有什麼感覺的,她們是通過實物和圖片認知這個世界的。

回想一下小朋友們學中文,通常都是媽媽抱著寶寶,然後用手指著實物,告訴他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從來沒有見一個媽媽把家裡的傢俱都貼上漢字,一個一個去教的。要有也是上了幼兒園,使用識字卡片,逐一認讀的。

用中文啟蒙的方法教孩子學英語,正在得到越來越廣泛的認可。記得前幾年,還經常有父母擔心太小學英語,會對中文有影響,無數事實證明,幼兒是語言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從小開始多語言訓練,對孩子未來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苗爸曾經真心推薦過一本書,叫《父母的語言》,英文原版書名是《Thirty Million Words 》。這是一本獲得過5000本學術期刊轉載,引起白宮重視的學術研究,這是一本送給父母的語言教育啟蒙書。

根據作者的研究,“不同的家庭當中對於孩子在三歲以前所聽到的詞彙的差距量達到3000萬字之多,他們最大的教養方面的差距不在於態度,不在於物質條件,而在於父母和孩子所說的詞彙量。”。這一研究成果,與中國的家庭教育名言“三歲看老”不謀而合。

所以,三歲之前,父母應該不停地和孩子說話,當然,最好是“可理解性輸入“,比如說教孩子認知家裡的不同的物品。

每天帶著孩子說一遍,要不了多久,孩子就會自己說了。先不要急著讓孩子拼寫這些實物的英文單詞,這個階段以訓練孩子的聽說能力為主,同時積累聽力詞彙。

03

動作

內容與形式結合的第三個具體方法,就是通過肢體動作與孩子互動,即人們常說的TPR教學法,或叫”全身反應教學法“。

通過動作學英語,一般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單一的動作訓練

按照TPR的可理解性訓練程序:

(一)父母演示。父母邊說英語,邊做動作。

(二)父母說英語,孩子做動作。

(三)孩子說英語,父母做動作。

由於這些句子比較簡短,再輔之以肢體動作,孩子一聽就明白了意思,對於培養孩子的英語思維,非常有幫助。例如:

Wash your hands. 洗手。

Scratch your head. 搔頭皮。

Turn on the tap. 打開水龍頭[tæp]n.<英>水龍頭

Turn off the faucet. 關掉水龍頭 ['fɔːsɪt] n.<美>水龍頭

Give me five. 擊掌.。

第二階段,整套手工活動或家務勞動

這個階段,也可以稱之為TPR訓練的高級階段,對於訓練孩子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大有裨益。例如:

打雞蛋

(1)Hold the egg in my hand. 手拿雞蛋。

(2)Tap the egg. 敲雞蛋。

(3)Crack open an egg. 打開雞蛋。

(4)Pull apart the shells. 撕開蛋殼。

(5)Fall into the bowl. 落入碗中。

在這個簡短的打雞蛋的過程中,孩子學會了一些常見的動作表達方式,通過幾次重複之後,自然而然地就記住了。切記:父母在用英語介紹這個過程的時候,不要使用中文。也可以和孩子約法三章:半個小時不允許說中文,違規者打掃衛生。

04

圖畫

選擇孩子感興趣的方式,圖畫和繪本必不可少。

在識字之前,幼兒獲得信息的主要方式是讀圖,通過圖畫和動畫,來認識這個世界。所以,我們會發現,許多初級的英文幼兒繪本,是沒有文字的,只有圖畫。比如《牛津閱讀樹》,孩子根據圖畫和音頻,來理解繪本故事。

當然,如果是小學生起步學英語,在讀繪本的時候,可以在圖畫中的物體旁標上英文單詞,幫助孩子看圖識字。

孩子小時候都喜歡塗鴉,可以嘗試在他的作品旁標上英語單詞,增加孩子的好奇心,慢慢引導孩子為自己的作品配上文字。

最好的方法,是訓練孩子看圖說話,看著圖片,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用英語進行介紹。每天說一幅圖,不但可以訓練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也有利於提升孩子的寫作能力。

孩子學英語很吃力,是因為沒有掌握國外流行的一套方法

05

故事

愛聽故事是孩子的天性。不要擔心孩子聽不懂,從簡單的英文繪本故事開始,利用零碎時間,播放繪本的配套音頻,隨著孩子的聽力詞彙的不斷積累,能夠聽懂的故事內容就會越來越多。

記得有一次我和苗苗一起吃早飯的時候,我打開音頻播放器,播放《神奇樹屋》的第41輯《Moonlight on the Magic Flute》。苗苗一邊聽一邊開始給我介紹故事內容,還說:”真羨慕Jack 和Annie,可以不用上學,每天穿越一個地方。“

好的故事總是能夠引起孩子的共鳴,吸引孩子進入到童話的世界。經常聽一些寶媽抱怨說孩子不喜歡閱讀英文的故事書,除了故事的內容不能吸引孩子之外,從小的引導也非常重要。

從聽英文故事,到自己讀英文故事,到利用英語閱讀科普讀物,再到閱讀學科英語,以及閱讀英語學術文章或論著,上英文網站查找信息等,這就是使用英語這門工具的一個靠譜的路線圖。


我是苗爸,“職業化家庭英語啟蒙訓練”推廣人。我會每天分享英語啟蒙和高考英語相關的原創文章。

今天的分享到此結束。我們明天再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