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巨頭們要麼是站在風口之上,要麼就是走在造風口的路上。

這一次,風口是“菜市場”。

今年1月份,“無邊界”的美團悄悄上線“美團買菜”APP,主打“下單最快半小時內送貨到家”。

3月底,新零售代表 --- 阿里巴巴旗下盒馬鮮生也宣佈進軍菜市場,即在盒馬小店的基礎上,取消餐飲業態,更加強調菜市場功能。

同樣是在3月底,騰訊完成對定位於社區菜市場的誼品生鮮20億元B輪融資的領投。

4月下旬,蘇寧小店也表示將在APP上線菜市場功能。

除此之外,餓了麼在阿里的扶持下,也於上半年宣佈其買菜業務將由目前的100個城市擴展至500個。

在傳統印象中,“菜市場”是個不僅“髒亂差”而且毛利低的行業,似乎和高大上的互聯網企業並不搭,那為什麼互聯網巨頭們還要紛紛入局“菜市場”呢?本期前瞻經濟學人“明知故問”欄目,深度聚焦。

"

互聯網巨頭們要麼是站在風口之上,要麼就是走在造風口的路上。

這一次,風口是“菜市場”。

今年1月份,“無邊界”的美團悄悄上線“美團買菜”APP,主打“下單最快半小時內送貨到家”。

3月底,新零售代表 --- 阿里巴巴旗下盒馬鮮生也宣佈進軍菜市場,即在盒馬小店的基礎上,取消餐飲業態,更加強調菜市場功能。

同樣是在3月底,騰訊完成對定位於社區菜市場的誼品生鮮20億元B輪融資的領投。

4月下旬,蘇寧小店也表示將在APP上線菜市場功能。

除此之外,餓了麼在阿里的扶持下,也於上半年宣佈其買菜業務將由目前的100個城市擴展至500個。

在傳統印象中,“菜市場”是個不僅“髒亂差”而且毛利低的行業,似乎和高大上的互聯網企業並不搭,那為什麼互聯網巨頭們還要紛紛入局“菜市場”呢?本期前瞻經濟學人“明知故問”欄目,深度聚焦。

明知故問 | 為什麼互聯網巨頭紛紛入局“菜市場”?

根據“前瞻經濟學人”的觀察,圍繞著“菜市場”,不止互聯網巨頭們親自下場,許多投資了巨頭們的資本巨頭也紛紛押注“菜市場”新秀。

僅在7月份,生鮮零售領域就曾在15天之內連續三家公司融資成功,行業熱度可見一斑。

7月13日,社區生鮮電商呆蘿蔔宣佈完成A輪6.3億元融資,高瓴資本、晨興資本領投,XVC跟投。

7月22日,同是社區電商的生鮮傳奇完成B+輪數億元融資,嘉實投資領投,易凱資本擔任獨家財務顧問。

7月24日,叮咚買菜對外確認完成B4+B5輪融資。星界資本領投,華人文化產業基金、BAI (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啟明創投以及龍湖地產跟投。

在見證過了“千團大戰”“直播大戰”“共享單車大戰”“短視頻大戰”之後,對於互聯網行業巨頭們的一致行動,我們基本可以判定為,要麼“逐利”,要麼“逐流”。

“逐利”很好理解,就是追求利潤,哪一行業利潤空間大,大家都會爭相扎堆,試圖以互聯網思維顛覆行業,贏得先機。

“逐流”就是“追逐流量”,移動互聯網行業已經形成了“羊毛出在豬身上,狗來買單”的共識,只要某一行業有足夠的流量,就可以通過資本投入搶佔入口。早期的打車領域就是這樣,滴滴、快的、易到、神州以及眾多地方性打車平臺在2014年通過補貼戰將用戶的線上打車習慣養成,之後又通過兼併戰,使這一領域快速成長起了估值過600億美元的巨頭滴滴。

因此,解決“為什麼互聯網巨頭紛紛入局菜市場”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先從“逐利”和“逐流”兩個基本面來分析。

“逐利”方面,根據草根調研和招商證券的數據,我國菜市場平均毛利為20%,淨利率為15%,並不算高,而線上平臺不僅保證30分鐘送達,推廣期還有大量優惠活動,短期內很難看到盈利的可能

以2017年5月正式上線的叮咚買菜為例,其早期主打口號就是“一頭大蒜免費送、一瓶醬油免費送、一斤活蝦免費送、一箱飲料免費送”,國泰君安證券曾對叮咚買菜的盈利模型做過估算,其前臺淨利率為-5.3%。

與虧損相呼應,從2018年5月起,叮咚買菜在短短7個月內完成了5輪融資,投資方包括高榕資本、紅杉資本中國、達晨資本、今日資本等,資金渴求度極高。

根據鋅財經援引的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數據,生鮮電商目前有超過4000個玩家入局,但是僅有1%能夠實現盈利,4%持平,88%虧損,還有7%是鉅額虧損。

這意味著,若不是互聯網巨頭們加持或類似叮咚買菜類的資本加持,生鮮電商行業內的獨立小玩家隨時都有可能暴死。

2017年,創立六年、從線上開到線下的田鮮蔬菜疑似資金鍊斷裂,56家門店突然關張;優菜網、誼萬家因在物流等環節上沒有社區渠道,無法解決物流成本高昂的問題而半途夭折;小農女因找不到足夠大的目標人群而兩度死亡。

儘管短期內,這一領域無法做到規模盈利,但沒有人會做白給的事情,中國商業界最聰明的一波人都認定了要入局“菜市場”,就長遠來看,肯定是有利可圖。

逐利既然短期內難以實現,那麼,巨頭們如此集中入場,是看中了“菜市場”帶來的流量?

答案是肯定的。

從2010年觸屏智能手機開始大範圍普及算起,移動互聯網也已走過9年,巨頭們能夠涉足的領域,想要涉足的領域,基本都已成熟,難得有像菜市場、生鮮電商這樣市場巨大,且還沒有出現巨頭壟斷的行業。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佈的《2018年中國生鮮行業研究報告》數據統計,2017年我國生鮮行業交易額達1.79萬億元,預測到2020年,這一數字將上升到2.31萬億元,其中,“蔬菜水果”這一品類佔比更是高達55%。

"

互聯網巨頭們要麼是站在風口之上,要麼就是走在造風口的路上。

這一次,風口是“菜市場”。

今年1月份,“無邊界”的美團悄悄上線“美團買菜”APP,主打“下單最快半小時內送貨到家”。

3月底,新零售代表 --- 阿里巴巴旗下盒馬鮮生也宣佈進軍菜市場,即在盒馬小店的基礎上,取消餐飲業態,更加強調菜市場功能。

同樣是在3月底,騰訊完成對定位於社區菜市場的誼品生鮮20億元B輪融資的領投。

4月下旬,蘇寧小店也表示將在APP上線菜市場功能。

除此之外,餓了麼在阿里的扶持下,也於上半年宣佈其買菜業務將由目前的100個城市擴展至500個。

在傳統印象中,“菜市場”是個不僅“髒亂差”而且毛利低的行業,似乎和高大上的互聯網企業並不搭,那為什麼互聯網巨頭們還要紛紛入局“菜市場”呢?本期前瞻經濟學人“明知故問”欄目,深度聚焦。

明知故問 | 為什麼互聯網巨頭紛紛入局“菜市場”?

根據“前瞻經濟學人”的觀察,圍繞著“菜市場”,不止互聯網巨頭們親自下場,許多投資了巨頭們的資本巨頭也紛紛押注“菜市場”新秀。

僅在7月份,生鮮零售領域就曾在15天之內連續三家公司融資成功,行業熱度可見一斑。

7月13日,社區生鮮電商呆蘿蔔宣佈完成A輪6.3億元融資,高瓴資本、晨興資本領投,XVC跟投。

7月22日,同是社區電商的生鮮傳奇完成B+輪數億元融資,嘉實投資領投,易凱資本擔任獨家財務顧問。

7月24日,叮咚買菜對外確認完成B4+B5輪融資。星界資本領投,華人文化產業基金、BAI (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啟明創投以及龍湖地產跟投。

在見證過了“千團大戰”“直播大戰”“共享單車大戰”“短視頻大戰”之後,對於互聯網行業巨頭們的一致行動,我們基本可以判定為,要麼“逐利”,要麼“逐流”。

“逐利”很好理解,就是追求利潤,哪一行業利潤空間大,大家都會爭相扎堆,試圖以互聯網思維顛覆行業,贏得先機。

“逐流”就是“追逐流量”,移動互聯網行業已經形成了“羊毛出在豬身上,狗來買單”的共識,只要某一行業有足夠的流量,就可以通過資本投入搶佔入口。早期的打車領域就是這樣,滴滴、快的、易到、神州以及眾多地方性打車平臺在2014年通過補貼戰將用戶的線上打車習慣養成,之後又通過兼併戰,使這一領域快速成長起了估值過600億美元的巨頭滴滴。

因此,解決“為什麼互聯網巨頭紛紛入局菜市場”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先從“逐利”和“逐流”兩個基本面來分析。

“逐利”方面,根據草根調研和招商證券的數據,我國菜市場平均毛利為20%,淨利率為15%,並不算高,而線上平臺不僅保證30分鐘送達,推廣期還有大量優惠活動,短期內很難看到盈利的可能

以2017年5月正式上線的叮咚買菜為例,其早期主打口號就是“一頭大蒜免費送、一瓶醬油免費送、一斤活蝦免費送、一箱飲料免費送”,國泰君安證券曾對叮咚買菜的盈利模型做過估算,其前臺淨利率為-5.3%。

與虧損相呼應,從2018年5月起,叮咚買菜在短短7個月內完成了5輪融資,投資方包括高榕資本、紅杉資本中國、達晨資本、今日資本等,資金渴求度極高。

根據鋅財經援引的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數據,生鮮電商目前有超過4000個玩家入局,但是僅有1%能夠實現盈利,4%持平,88%虧損,還有7%是鉅額虧損。

這意味著,若不是互聯網巨頭們加持或類似叮咚買菜類的資本加持,生鮮電商行業內的獨立小玩家隨時都有可能暴死。

2017年,創立六年、從線上開到線下的田鮮蔬菜疑似資金鍊斷裂,56家門店突然關張;優菜網、誼萬家因在物流等環節上沒有社區渠道,無法解決物流成本高昂的問題而半途夭折;小農女因找不到足夠大的目標人群而兩度死亡。

儘管短期內,這一領域無法做到規模盈利,但沒有人會做白給的事情,中國商業界最聰明的一波人都認定了要入局“菜市場”,就長遠來看,肯定是有利可圖。

逐利既然短期內難以實現,那麼,巨頭們如此集中入場,是看中了“菜市場”帶來的流量?

答案是肯定的。

從2010年觸屏智能手機開始大範圍普及算起,移動互聯網也已走過9年,巨頭們能夠涉足的領域,想要涉足的領域,基本都已成熟,難得有像菜市場、生鮮電商這樣市場巨大,且還沒有出現巨頭壟斷的行業。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佈的《2018年中國生鮮行業研究報告》數據統計,2017年我國生鮮行業交易額達1.79萬億元,預測到2020年,這一數字將上升到2.31萬億元,其中,“蔬菜水果”這一品類佔比更是高達55%。

明知故問 | 為什麼互聯網巨頭紛紛入局“菜市場”?

圖表1: 2011-2020年生鮮行業交易額及增速

"

互聯網巨頭們要麼是站在風口之上,要麼就是走在造風口的路上。

這一次,風口是“菜市場”。

今年1月份,“無邊界”的美團悄悄上線“美團買菜”APP,主打“下單最快半小時內送貨到家”。

3月底,新零售代表 --- 阿里巴巴旗下盒馬鮮生也宣佈進軍菜市場,即在盒馬小店的基礎上,取消餐飲業態,更加強調菜市場功能。

同樣是在3月底,騰訊完成對定位於社區菜市場的誼品生鮮20億元B輪融資的領投。

4月下旬,蘇寧小店也表示將在APP上線菜市場功能。

除此之外,餓了麼在阿里的扶持下,也於上半年宣佈其買菜業務將由目前的100個城市擴展至500個。

在傳統印象中,“菜市場”是個不僅“髒亂差”而且毛利低的行業,似乎和高大上的互聯網企業並不搭,那為什麼互聯網巨頭們還要紛紛入局“菜市場”呢?本期前瞻經濟學人“明知故問”欄目,深度聚焦。

明知故問 | 為什麼互聯網巨頭紛紛入局“菜市場”?

根據“前瞻經濟學人”的觀察,圍繞著“菜市場”,不止互聯網巨頭們親自下場,許多投資了巨頭們的資本巨頭也紛紛押注“菜市場”新秀。

僅在7月份,生鮮零售領域就曾在15天之內連續三家公司融資成功,行業熱度可見一斑。

7月13日,社區生鮮電商呆蘿蔔宣佈完成A輪6.3億元融資,高瓴資本、晨興資本領投,XVC跟投。

7月22日,同是社區電商的生鮮傳奇完成B+輪數億元融資,嘉實投資領投,易凱資本擔任獨家財務顧問。

7月24日,叮咚買菜對外確認完成B4+B5輪融資。星界資本領投,華人文化產業基金、BAI (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啟明創投以及龍湖地產跟投。

在見證過了“千團大戰”“直播大戰”“共享單車大戰”“短視頻大戰”之後,對於互聯網行業巨頭們的一致行動,我們基本可以判定為,要麼“逐利”,要麼“逐流”。

“逐利”很好理解,就是追求利潤,哪一行業利潤空間大,大家都會爭相扎堆,試圖以互聯網思維顛覆行業,贏得先機。

“逐流”就是“追逐流量”,移動互聯網行業已經形成了“羊毛出在豬身上,狗來買單”的共識,只要某一行業有足夠的流量,就可以通過資本投入搶佔入口。早期的打車領域就是這樣,滴滴、快的、易到、神州以及眾多地方性打車平臺在2014年通過補貼戰將用戶的線上打車習慣養成,之後又通過兼併戰,使這一領域快速成長起了估值過600億美元的巨頭滴滴。

因此,解決“為什麼互聯網巨頭紛紛入局菜市場”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先從“逐利”和“逐流”兩個基本面來分析。

“逐利”方面,根據草根調研和招商證券的數據,我國菜市場平均毛利為20%,淨利率為15%,並不算高,而線上平臺不僅保證30分鐘送達,推廣期還有大量優惠活動,短期內很難看到盈利的可能

以2017年5月正式上線的叮咚買菜為例,其早期主打口號就是“一頭大蒜免費送、一瓶醬油免費送、一斤活蝦免費送、一箱飲料免費送”,國泰君安證券曾對叮咚買菜的盈利模型做過估算,其前臺淨利率為-5.3%。

與虧損相呼應,從2018年5月起,叮咚買菜在短短7個月內完成了5輪融資,投資方包括高榕資本、紅杉資本中國、達晨資本、今日資本等,資金渴求度極高。

根據鋅財經援引的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數據,生鮮電商目前有超過4000個玩家入局,但是僅有1%能夠實現盈利,4%持平,88%虧損,還有7%是鉅額虧損。

這意味著,若不是互聯網巨頭們加持或類似叮咚買菜類的資本加持,生鮮電商行業內的獨立小玩家隨時都有可能暴死。

2017年,創立六年、從線上開到線下的田鮮蔬菜疑似資金鍊斷裂,56家門店突然關張;優菜網、誼萬家因在物流等環節上沒有社區渠道,無法解決物流成本高昂的問題而半途夭折;小農女因找不到足夠大的目標人群而兩度死亡。

儘管短期內,這一領域無法做到規模盈利,但沒有人會做白給的事情,中國商業界最聰明的一波人都認定了要入局“菜市場”,就長遠來看,肯定是有利可圖。

逐利既然短期內難以實現,那麼,巨頭們如此集中入場,是看中了“菜市場”帶來的流量?

答案是肯定的。

從2010年觸屏智能手機開始大範圍普及算起,移動互聯網也已走過9年,巨頭們能夠涉足的領域,想要涉足的領域,基本都已成熟,難得有像菜市場、生鮮電商這樣市場巨大,且還沒有出現巨頭壟斷的行業。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佈的《2018年中國生鮮行業研究報告》數據統計,2017年我國生鮮行業交易額達1.79萬億元,預測到2020年,這一數字將上升到2.31萬億元,其中,“蔬菜水果”這一品類佔比更是高達55%。

明知故問 | 為什麼互聯網巨頭紛紛入局“菜市場”?

圖表1: 2011-2020年生鮮行業交易額及增速

明知故問 | 為什麼互聯網巨頭紛紛入局“菜市場”?

圖表2:2017年生鮮產品類別銷售額佔比情況

而對應的生鮮電商行業在2017年交易額僅有1402.8億元,佔比不過7.8%,到2018年生鮮電商交易規模預計突破10%。作為對比,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8年1-10月我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佔全國商品零售額的比重上升為19.6%。

"

互聯網巨頭們要麼是站在風口之上,要麼就是走在造風口的路上。

這一次,風口是“菜市場”。

今年1月份,“無邊界”的美團悄悄上線“美團買菜”APP,主打“下單最快半小時內送貨到家”。

3月底,新零售代表 --- 阿里巴巴旗下盒馬鮮生也宣佈進軍菜市場,即在盒馬小店的基礎上,取消餐飲業態,更加強調菜市場功能。

同樣是在3月底,騰訊完成對定位於社區菜市場的誼品生鮮20億元B輪融資的領投。

4月下旬,蘇寧小店也表示將在APP上線菜市場功能。

除此之外,餓了麼在阿里的扶持下,也於上半年宣佈其買菜業務將由目前的100個城市擴展至500個。

在傳統印象中,“菜市場”是個不僅“髒亂差”而且毛利低的行業,似乎和高大上的互聯網企業並不搭,那為什麼互聯網巨頭們還要紛紛入局“菜市場”呢?本期前瞻經濟學人“明知故問”欄目,深度聚焦。

明知故問 | 為什麼互聯網巨頭紛紛入局“菜市場”?

根據“前瞻經濟學人”的觀察,圍繞著“菜市場”,不止互聯網巨頭們親自下場,許多投資了巨頭們的資本巨頭也紛紛押注“菜市場”新秀。

僅在7月份,生鮮零售領域就曾在15天之內連續三家公司融資成功,行業熱度可見一斑。

7月13日,社區生鮮電商呆蘿蔔宣佈完成A輪6.3億元融資,高瓴資本、晨興資本領投,XVC跟投。

7月22日,同是社區電商的生鮮傳奇完成B+輪數億元融資,嘉實投資領投,易凱資本擔任獨家財務顧問。

7月24日,叮咚買菜對外確認完成B4+B5輪融資。星界資本領投,華人文化產業基金、BAI (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啟明創投以及龍湖地產跟投。

在見證過了“千團大戰”“直播大戰”“共享單車大戰”“短視頻大戰”之後,對於互聯網行業巨頭們的一致行動,我們基本可以判定為,要麼“逐利”,要麼“逐流”。

“逐利”很好理解,就是追求利潤,哪一行業利潤空間大,大家都會爭相扎堆,試圖以互聯網思維顛覆行業,贏得先機。

“逐流”就是“追逐流量”,移動互聯網行業已經形成了“羊毛出在豬身上,狗來買單”的共識,只要某一行業有足夠的流量,就可以通過資本投入搶佔入口。早期的打車領域就是這樣,滴滴、快的、易到、神州以及眾多地方性打車平臺在2014年通過補貼戰將用戶的線上打車習慣養成,之後又通過兼併戰,使這一領域快速成長起了估值過600億美元的巨頭滴滴。

因此,解決“為什麼互聯網巨頭紛紛入局菜市場”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先從“逐利”和“逐流”兩個基本面來分析。

“逐利”方面,根據草根調研和招商證券的數據,我國菜市場平均毛利為20%,淨利率為15%,並不算高,而線上平臺不僅保證30分鐘送達,推廣期還有大量優惠活動,短期內很難看到盈利的可能

以2017年5月正式上線的叮咚買菜為例,其早期主打口號就是“一頭大蒜免費送、一瓶醬油免費送、一斤活蝦免費送、一箱飲料免費送”,國泰君安證券曾對叮咚買菜的盈利模型做過估算,其前臺淨利率為-5.3%。

與虧損相呼應,從2018年5月起,叮咚買菜在短短7個月內完成了5輪融資,投資方包括高榕資本、紅杉資本中國、達晨資本、今日資本等,資金渴求度極高。

根據鋅財經援引的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數據,生鮮電商目前有超過4000個玩家入局,但是僅有1%能夠實現盈利,4%持平,88%虧損,還有7%是鉅額虧損。

這意味著,若不是互聯網巨頭們加持或類似叮咚買菜類的資本加持,生鮮電商行業內的獨立小玩家隨時都有可能暴死。

2017年,創立六年、從線上開到線下的田鮮蔬菜疑似資金鍊斷裂,56家門店突然關張;優菜網、誼萬家因在物流等環節上沒有社區渠道,無法解決物流成本高昂的問題而半途夭折;小農女因找不到足夠大的目標人群而兩度死亡。

儘管短期內,這一領域無法做到規模盈利,但沒有人會做白給的事情,中國商業界最聰明的一波人都認定了要入局“菜市場”,就長遠來看,肯定是有利可圖。

逐利既然短期內難以實現,那麼,巨頭們如此集中入場,是看中了“菜市場”帶來的流量?

答案是肯定的。

從2010年觸屏智能手機開始大範圍普及算起,移動互聯網也已走過9年,巨頭們能夠涉足的領域,想要涉足的領域,基本都已成熟,難得有像菜市場、生鮮電商這樣市場巨大,且還沒有出現巨頭壟斷的行業。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佈的《2018年中國生鮮行業研究報告》數據統計,2017年我國生鮮行業交易額達1.79萬億元,預測到2020年,這一數字將上升到2.31萬億元,其中,“蔬菜水果”這一品類佔比更是高達55%。

明知故問 | 為什麼互聯網巨頭紛紛入局“菜市場”?

圖表1: 2011-2020年生鮮行業交易額及增速

明知故問 | 為什麼互聯網巨頭紛紛入局“菜市場”?

圖表2:2017年生鮮產品類別銷售額佔比情況

而對應的生鮮電商行業在2017年交易額僅有1402.8億元,佔比不過7.8%,到2018年生鮮電商交易規模預計突破10%。作為對比,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8年1-10月我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佔全國商品零售額的比重上升為19.6%。

明知故問 | 為什麼互聯網巨頭紛紛入局“菜市場”?

圖表3 2013-2018年中國生鮮電商交易規模、增長速度及預測

市場體量大、電商普及率低,行業無巨頭壟斷,增速高,“菜市場”對於想象力出眾的互聯網巨頭們來說,就是一塊完美市場,雖然現在還是虧損、沒有清晰的業務模式,但秉著“小步試錯 快速迭代”的互聯網精神,巨頭們還是義無反顧的衝下場。

此外,巨頭們入局“菜市場”,也有自身業務發展的考量。美團推出美團買菜,阿里推出盒馬鮮生,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移動互聯網的人口紅利已經接近尾聲,線上獲客成本高企,競爭趨於白熱化,巨頭們不得不下場尋求線下流量,哪怕是“賠本賺吆喝”,也依舊樂此不疲。

而且,入局“菜市場”也能夠和自身業務形成互補,打造更為強勢的閉環生態。以美團為例,截至2018年12月,我國外賣用戶數量為4.17億,數量龐大,而對比2018年12月底8.29億網民,可供美團拓展的非外賣用戶也不在少數,更不用想還有5億多非網民(暫不考慮城市、農村差別)。入局菜市場,可以讓美團最大限度觸達到這些原本線上難以觸達的用戶,提高消費頻次和粘性擴大業務想象力。

最後,商業形態上的變革,需要技術的支撐,近些年蓬勃發展的“前置倉”、大數據和冷鏈技術,也為巨頭們改造菜市場提供了條件。加上配送環節的日趨成熟,“半小時達”從想象成為現實,這些都為“菜市場”大戰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以上就是本期“明知故問”欄目對於“為什麼互聯網巨頭紛紛入局‘菜市場’?”的全部解答,好問千金、一答知新,更多行業深度問答,盡在前瞻經濟學人“明知故問”。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