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互聯網巨頭投資鏖戰:騰訊阿里兩強對峙 頭條趁勢攪局

"
互聯網巨頭投資鏖戰:騰訊阿里兩強對峙 頭條趁勢攪局

互聯網巨頭投資鏖戰:騰訊阿里兩強對峙 頭條趁勢攪局

看上去,阿里騰訊兩強對峙的局面有所緩和,在某些遠離主戰場的區域,兩大超級公司也有把酒言歡之時。當然,在別的戰線上,兩家在醞釀新的戰爭。對於創業者而言,拿騰訊的流量,找阿里變現,或許是新的想象空間。

文 | 《中國企業家》記者 崔鵬

編輯 | 劉宇翔

頭圖來源 | 中企圖庫


“現在的中國互聯網世界,就是阿里和騰訊之間的代理人戰爭。”國內一家知名VC的管理合夥人曾經對《中國企業家》表示。

此番言論發出之時,阿里和騰訊的市值均已突破4000億美元,同時躋身全球十大市值科技公司之列。已經是中國互聯網的兩大巨頭,它們或親自下場,或投資收購,沒有邊界的爭鬥持續多年。

充當先鋒的是兩家公司的戰略投資部門,它們從無到有,只用十幾年時間,就成為中國互聯網版圖上舉足輕重的力量。他們並非傳統投資機構,卻能改變創投圈的潮水方向。近年崛起的獨角獸公司,絕大多數與這兩家有千絲萬縷的關聯。

“當一家公司成長到10億到30億美元規模時,不可避免會與騰訊產生交集。”一位騰訊投資離職員工對《中國企業家》表示。這個理論同樣適用於阿里。對於大部分互聯網創業者來說,企業做到一定規模,都要學會一門必修課,就是如何與“富爸爸”們打交道。或者,從另一個視角來看,優秀的互聯網創業公司某種程度上也是“獵物”,兩家公司手握充沛的資本和資源,各自圍獵又相互搶食。

騰訊官方數據顯示,過去十年騰訊投資了大約700家公司,其中63家已經上市,122家市值或估值超過10億美元。在阿里2018全球投資者大會上,CFO武衛表示,阿里戰略投資的資產(包括螞蟻金服、微博、高鑫零售等)已經價值800億美元。

在傳統消費互聯網領域,格局通常是“winner take all”(贏家通吃)。多年來,背靠阿里和騰訊的這些創業公司之間戰火不斷,誰能成為倖存者,誰就是獲勝者,背後的巨頭才能如願以償。華興資本創始人包凡在提及滴滴快的合併案時,曾用過一個比喻:在談判的最後關頭,滴滴和快的管理層在兩個房間裡,分別給騰訊的劉熾平和阿里的蔡崇信打電話徵求意見,“BAT就像天上的神仙,神仙在看人間打仗”。

過去多年,阿里系和騰訊系在互聯網各個主流領域展開正面交鋒。在出行市場,滴滴和快的曾經豪擲數十億元打得不可開交;在本地生活領域,騰訊支持的新美大與阿里支持的“餓了麼+口碑”纏鬥已久;在社交領域,微博、陌陌曾是阿里遏制微信的重要工具。

自己搶下的獵物,為了防止對方插手,排他協議和一票否決成為常用武器。結果就是,阿里和騰訊很少出現在同一家互聯網公司的董事會上。站隊阿里還是騰訊,一度是創投圈的熱門話題。

到了該站隊的時候,創業公司創始人都會從中挑選一家,如何取捨有時候是門學問。一位在B輪接受阿里系機構投資的創業者告訴《中國企業家》,“拿完阿里或者騰訊的錢之後,再去拿對方錢的(人)不多,都會有各種顧慮。”

但這種對立形勢正在發生變化。告別人口紅利,互聯網公司的增長曲線逐漸平滑;投資人對燒錢換份額的模式更加謹慎;同時,在C端市場逐漸見頂時,阿里和騰訊正在開闢新戰場,將競爭重點從消費者業務向企業級業務轉移。

從2018年夏天開始,騰訊投資的企業開始連續向阿里敞開大門,B站、小紅書、趣頭條和Teambition都位列其中,這些獨角獸公司成功集齊AT兩家的錢。這在過去多年的互聯網投資浪潮中,除非項目合併,不然這種情況極少出現。

看上去,阿里騰訊兩強對峙的局面有所緩和,在某些遠離主戰場的區域,這兩大超級公司也有把酒言歡之時。當然,在別的戰線上,兩家在醞釀新的戰爭。西線無戰事,東線炮火連天。

全面戰爭與否決權

2015年9月,美團創始人王興飛到香港,與騰訊總裁劉熾平在一家酒店會面,討論美團與大眾點評合併的可行性,騰訊當時是大眾點評的最大單一機構股東,持有其20%股份。

在美團與大眾點評的合併過程中,騰訊在背後扮演了關鍵角色:它施壓點評創始人張濤讓步,支持王興做新美大的CEO,承諾為新美大提供10億美元的資金支持,讓老股東滿意離開,也說服了博裕資本同意雙方合併。

"
互聯網巨頭投資鏖戰:騰訊阿里兩強對峙 頭條趁勢攪局

互聯網巨頭投資鏖戰:騰訊阿里兩強對峙 頭條趁勢攪局

看上去,阿里騰訊兩強對峙的局面有所緩和,在某些遠離主戰場的區域,兩大超級公司也有把酒言歡之時。當然,在別的戰線上,兩家在醞釀新的戰爭。對於創業者而言,拿騰訊的流量,找阿里變現,或許是新的想象空間。

文 | 《中國企業家》記者 崔鵬

編輯 | 劉宇翔

頭圖來源 | 中企圖庫


“現在的中國互聯網世界,就是阿里和騰訊之間的代理人戰爭。”國內一家知名VC的管理合夥人曾經對《中國企業家》表示。

此番言論發出之時,阿里和騰訊的市值均已突破4000億美元,同時躋身全球十大市值科技公司之列。已經是中國互聯網的兩大巨頭,它們或親自下場,或投資收購,沒有邊界的爭鬥持續多年。

充當先鋒的是兩家公司的戰略投資部門,它們從無到有,只用十幾年時間,就成為中國互聯網版圖上舉足輕重的力量。他們並非傳統投資機構,卻能改變創投圈的潮水方向。近年崛起的獨角獸公司,絕大多數與這兩家有千絲萬縷的關聯。

“當一家公司成長到10億到30億美元規模時,不可避免會與騰訊產生交集。”一位騰訊投資離職員工對《中國企業家》表示。這個理論同樣適用於阿里。對於大部分互聯網創業者來說,企業做到一定規模,都要學會一門必修課,就是如何與“富爸爸”們打交道。或者,從另一個視角來看,優秀的互聯網創業公司某種程度上也是“獵物”,兩家公司手握充沛的資本和資源,各自圍獵又相互搶食。

騰訊官方數據顯示,過去十年騰訊投資了大約700家公司,其中63家已經上市,122家市值或估值超過10億美元。在阿里2018全球投資者大會上,CFO武衛表示,阿里戰略投資的資產(包括螞蟻金服、微博、高鑫零售等)已經價值800億美元。

在傳統消費互聯網領域,格局通常是“winner take all”(贏家通吃)。多年來,背靠阿里和騰訊的這些創業公司之間戰火不斷,誰能成為倖存者,誰就是獲勝者,背後的巨頭才能如願以償。華興資本創始人包凡在提及滴滴快的合併案時,曾用過一個比喻:在談判的最後關頭,滴滴和快的管理層在兩個房間裡,分別給騰訊的劉熾平和阿里的蔡崇信打電話徵求意見,“BAT就像天上的神仙,神仙在看人間打仗”。

過去多年,阿里系和騰訊系在互聯網各個主流領域展開正面交鋒。在出行市場,滴滴和快的曾經豪擲數十億元打得不可開交;在本地生活領域,騰訊支持的新美大與阿里支持的“餓了麼+口碑”纏鬥已久;在社交領域,微博、陌陌曾是阿里遏制微信的重要工具。

自己搶下的獵物,為了防止對方插手,排他協議和一票否決成為常用武器。結果就是,阿里和騰訊很少出現在同一家互聯網公司的董事會上。站隊阿里還是騰訊,一度是創投圈的熱門話題。

到了該站隊的時候,創業公司創始人都會從中挑選一家,如何取捨有時候是門學問。一位在B輪接受阿里系機構投資的創業者告訴《中國企業家》,“拿完阿里或者騰訊的錢之後,再去拿對方錢的(人)不多,都會有各種顧慮。”

但這種對立形勢正在發生變化。告別人口紅利,互聯網公司的增長曲線逐漸平滑;投資人對燒錢換份額的模式更加謹慎;同時,在C端市場逐漸見頂時,阿里和騰訊正在開闢新戰場,將競爭重點從消費者業務向企業級業務轉移。

從2018年夏天開始,騰訊投資的企業開始連續向阿里敞開大門,B站、小紅書、趣頭條和Teambition都位列其中,這些獨角獸公司成功集齊AT兩家的錢。這在過去多年的互聯網投資浪潮中,除非項目合併,不然這種情況極少出現。

看上去,阿里騰訊兩強對峙的局面有所緩和,在某些遠離主戰場的區域,這兩大超級公司也有把酒言歡之時。當然,在別的戰線上,兩家在醞釀新的戰爭。西線無戰事,東線炮火連天。

全面戰爭與否決權

2015年9月,美團創始人王興飛到香港,與騰訊總裁劉熾平在一家酒店會面,討論美團與大眾點評合併的可行性,騰訊當時是大眾點評的最大單一機構股東,持有其20%股份。

在美團與大眾點評的合併過程中,騰訊在背後扮演了關鍵角色:它施壓點評創始人張濤讓步,支持王興做新美大的CEO,承諾為新美大提供10億美元的資金支持,讓老股東滿意離開,也說服了博裕資本同意雙方合併。

互聯網巨頭投資鏖戰:騰訊阿里兩強對峙 頭條趁勢攪局

大眾點評網創始人、CEO張濤。攝影:朱騫

根據《財經》的報道,美團大股東博裕資本合夥人童小幪與蔡崇信私交非常好,阿里曾強烈反對美團與點評合併,因此博裕資本也成為除阿里之外最難搞定的投資方。而在滴滴快的合併案中,阿里投資的人表示,當初為快的投出第一筆錢時,怎麼也想不到會跟自己最大的敵人坐在同一張董事會的桌子前。

2014年微信支付藉助滴滴瘋狂擴張,阿里扶持快的與其展開耗資十幾億的補貼大戰,雙方戰到最激烈時,程維說滴滴1個月就花掉1個多億,自己簽單時手都在抖。

那是五年來第一次,阿里和騰訊之間暗藏已久的較量,被搬到桌面之上,引發整個互聯網界討論。此後,這種對峙局面持續多年,雙方爭鬥的範圍從社交、支付和電商等彼此核心領域,逐步向外延伸至整個互聯網行業。

二手車行業一位投資人告訴《中國企業家》,今年春節前後,軟銀計劃投資車好多(瓜子二手車母公司)的消息傳出,國內另一家二手車平臺的創始人馬上趕到阿里總部,向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逍遙子)尋求幫助。

在這條模式偏重的賽道上,騰訊先後下注人人車和瓜子,阿里雖然態度謹慎,但也投資了大搜車,並不希望瓜子一家獨大。最終阿里從中牽線搭橋,拉著瓜子的兩家競品公司找到軟銀,希望它能放棄瓜子,改投這兩家公司。

阿里和騰訊的對立狀態顯而易見,兩家公司都在用資本扶持能夠遏制對方佈局,或者從對方主戰場中搶奪份額的公司。

投資部門服務於企業戰略,是產業資本的典型特徵。它的全稱為“企業風險投資基金”(CorporateVenture Capital),簡稱“CVC”。對於阿里騰訊這類巨頭來說,因為自身營收數據出色,現金流充沛,所以投資基金的融資能力遠高於普通VC(風險投資機構),資金獲取成本也比較低。

CVC不把財務數據看做投資的最終目標,通常不在乎單個項目的投入回報,更在乎服務公司戰略。VC傾向於以合理價格進入一家公司,但產業資本很少因為價格因素放棄一傢俱備戰略意義的公司。

2016年騰訊收購芬蘭遊戲公司Supercell的案子,是當年全球第二大科技類併購。為了完成業務部門的訴求,李朝暉帶領團隊花費超過半年時間研究創新方案,最終依靠牽頭財團的方式,花費86億美元天價拿下這家公司。

相對來說,產業資本的容錯率更高。一位騰訊投資離職員工對《中國企業家》表示,對於騰訊投資來說,投錯公司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miss(錯失)掉機會。

當阿里和騰訊發現具備重要戰略價值的公司時,“領投”是它們進入董事會的通用操作,外界能夠通過兩家是否領投,來判斷一個項目在雙方心中的地位。

選擇領投的好處非常明顯,“第一合同是你寫,你約定的東西肯定對你最有利;第二價格你來定,後來再想進的人必須按你的價格來;第三你有董事會席位,在投後對公司有更多影響。”一位本土投行人士對《中國企業家》表示。

消費互聯網領域信奉“二八法則”,行業第一名通常擁有大約80%市場份額,第二名只有20%左右,排在後面的玩家基本沒有機會,所以阿里騰訊對頭部公司的爭奪從來都是“有我沒你”,嚴防死守。領投之後,它們慣用的“武器”是排他協議和一票否決。

通常排他協議分為兩種,一種在股權層面,需要放在交易文件裡談,“我不允許你(對方)入股,也不允許你(創業者)賣給對方”;另一種在業務層面,“你只能跟我做業務合作,不能跟別人尤其是我的對手合作”。

用當下熱門的雲計算舉例,有些投資案子的排他協議會要求創業者只能用騰訊雲或者阿里雲,不能用對方產品,“有的會直接寫到條款裡,有時候會單獨跟你籤一個業務合作協議。”

阿里投資陌陌的時候,還不像如今這樣強勢,並沒有附帶太多額外業務條件,即便如此,它還是將針對騰訊系的排他條款加入協議之中。

一位與阿里騰訊均合作多次的投資人告訴《中國企業家》,兩家基金在簽署排他協議的時候,“通常會將發新股、賣老股和做併購等都排掉,因為這些屬於優先股股東的權利”。

按照證券市場的相關規定,這種強勢的排他協議,一般在創業公司上市時,會自動作廢。根據公開數據統計,去年有16家騰訊投資的企業成功上市,他們與騰訊的強綁定關係也必然會受到影響。

“bilibili(B站)就是上市後阿里才進來的,因為誰也out不了誰”,前述投資人表示,項目IPO之後,騰訊和阿里進入對方被投公司的難度會大大降低。今年3月,趣頭條也是在上市之後,才向阿里發行的1.71億美元可轉債融資。

除了排他協議,一票否決同樣能將對手拒之門外。這個詞彙被大眾熟知,還是因為去年馬化騰的一條朋友圈評論,他在點評ofo的衰落時,提到了“veto right”(一票否決權)的重要性。這項權利在創業公司融資時經常會涉及到,它能在某些時候決定公司命運的走向。

在ofo與摩拜合併談判的關鍵時刻,主要投資人和創始人都對合並方案表示同意,但戴威利用一票否決權,投出反對票導致合併方案流產。最終摩拜被美團收入囊中,錯失合併機會的ofo則聲勢漸微。

市場上有一種聲音認為,戴威之所以會投出否決票,是因為背後有阿里的承諾在先,反對合並,就會得到阿里的相關支持,業內人士提示說,“後來ofo不是向阿里借了17個億麼”。在出行市場最火熱的時候,騰訊擁有滴滴和摩拜的股份,有機會吃掉整個市場,這顯然不是阿里希望看到的。

"
互聯網巨頭投資鏖戰:騰訊阿里兩強對峙 頭條趁勢攪局

互聯網巨頭投資鏖戰:騰訊阿里兩強對峙 頭條趁勢攪局

看上去,阿里騰訊兩強對峙的局面有所緩和,在某些遠離主戰場的區域,兩大超級公司也有把酒言歡之時。當然,在別的戰線上,兩家在醞釀新的戰爭。對於創業者而言,拿騰訊的流量,找阿里變現,或許是新的想象空間。

文 | 《中國企業家》記者 崔鵬

編輯 | 劉宇翔

頭圖來源 | 中企圖庫


“現在的中國互聯網世界,就是阿里和騰訊之間的代理人戰爭。”國內一家知名VC的管理合夥人曾經對《中國企業家》表示。

此番言論發出之時,阿里和騰訊的市值均已突破4000億美元,同時躋身全球十大市值科技公司之列。已經是中國互聯網的兩大巨頭,它們或親自下場,或投資收購,沒有邊界的爭鬥持續多年。

充當先鋒的是兩家公司的戰略投資部門,它們從無到有,只用十幾年時間,就成為中國互聯網版圖上舉足輕重的力量。他們並非傳統投資機構,卻能改變創投圈的潮水方向。近年崛起的獨角獸公司,絕大多數與這兩家有千絲萬縷的關聯。

“當一家公司成長到10億到30億美元規模時,不可避免會與騰訊產生交集。”一位騰訊投資離職員工對《中國企業家》表示。這個理論同樣適用於阿里。對於大部分互聯網創業者來說,企業做到一定規模,都要學會一門必修課,就是如何與“富爸爸”們打交道。或者,從另一個視角來看,優秀的互聯網創業公司某種程度上也是“獵物”,兩家公司手握充沛的資本和資源,各自圍獵又相互搶食。

騰訊官方數據顯示,過去十年騰訊投資了大約700家公司,其中63家已經上市,122家市值或估值超過10億美元。在阿里2018全球投資者大會上,CFO武衛表示,阿里戰略投資的資產(包括螞蟻金服、微博、高鑫零售等)已經價值800億美元。

在傳統消費互聯網領域,格局通常是“winner take all”(贏家通吃)。多年來,背靠阿里和騰訊的這些創業公司之間戰火不斷,誰能成為倖存者,誰就是獲勝者,背後的巨頭才能如願以償。華興資本創始人包凡在提及滴滴快的合併案時,曾用過一個比喻:在談判的最後關頭,滴滴和快的管理層在兩個房間裡,分別給騰訊的劉熾平和阿里的蔡崇信打電話徵求意見,“BAT就像天上的神仙,神仙在看人間打仗”。

過去多年,阿里系和騰訊系在互聯網各個主流領域展開正面交鋒。在出行市場,滴滴和快的曾經豪擲數十億元打得不可開交;在本地生活領域,騰訊支持的新美大與阿里支持的“餓了麼+口碑”纏鬥已久;在社交領域,微博、陌陌曾是阿里遏制微信的重要工具。

自己搶下的獵物,為了防止對方插手,排他協議和一票否決成為常用武器。結果就是,阿里和騰訊很少出現在同一家互聯網公司的董事會上。站隊阿里還是騰訊,一度是創投圈的熱門話題。

到了該站隊的時候,創業公司創始人都會從中挑選一家,如何取捨有時候是門學問。一位在B輪接受阿里系機構投資的創業者告訴《中國企業家》,“拿完阿里或者騰訊的錢之後,再去拿對方錢的(人)不多,都會有各種顧慮。”

但這種對立形勢正在發生變化。告別人口紅利,互聯網公司的增長曲線逐漸平滑;投資人對燒錢換份額的模式更加謹慎;同時,在C端市場逐漸見頂時,阿里和騰訊正在開闢新戰場,將競爭重點從消費者業務向企業級業務轉移。

從2018年夏天開始,騰訊投資的企業開始連續向阿里敞開大門,B站、小紅書、趣頭條和Teambition都位列其中,這些獨角獸公司成功集齊AT兩家的錢。這在過去多年的互聯網投資浪潮中,除非項目合併,不然這種情況極少出現。

看上去,阿里騰訊兩強對峙的局面有所緩和,在某些遠離主戰場的區域,這兩大超級公司也有把酒言歡之時。當然,在別的戰線上,兩家在醞釀新的戰爭。西線無戰事,東線炮火連天。

全面戰爭與否決權

2015年9月,美團創始人王興飛到香港,與騰訊總裁劉熾平在一家酒店會面,討論美團與大眾點評合併的可行性,騰訊當時是大眾點評的最大單一機構股東,持有其20%股份。

在美團與大眾點評的合併過程中,騰訊在背後扮演了關鍵角色:它施壓點評創始人張濤讓步,支持王興做新美大的CEO,承諾為新美大提供10億美元的資金支持,讓老股東滿意離開,也說服了博裕資本同意雙方合併。

互聯網巨頭投資鏖戰:騰訊阿里兩強對峙 頭條趁勢攪局

大眾點評網創始人、CEO張濤。攝影:朱騫

根據《財經》的報道,美團大股東博裕資本合夥人童小幪與蔡崇信私交非常好,阿里曾強烈反對美團與點評合併,因此博裕資本也成為除阿里之外最難搞定的投資方。而在滴滴快的合併案中,阿里投資的人表示,當初為快的投出第一筆錢時,怎麼也想不到會跟自己最大的敵人坐在同一張董事會的桌子前。

2014年微信支付藉助滴滴瘋狂擴張,阿里扶持快的與其展開耗資十幾億的補貼大戰,雙方戰到最激烈時,程維說滴滴1個月就花掉1個多億,自己簽單時手都在抖。

那是五年來第一次,阿里和騰訊之間暗藏已久的較量,被搬到桌面之上,引發整個互聯網界討論。此後,這種對峙局面持續多年,雙方爭鬥的範圍從社交、支付和電商等彼此核心領域,逐步向外延伸至整個互聯網行業。

二手車行業一位投資人告訴《中國企業家》,今年春節前後,軟銀計劃投資車好多(瓜子二手車母公司)的消息傳出,國內另一家二手車平臺的創始人馬上趕到阿里總部,向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逍遙子)尋求幫助。

在這條模式偏重的賽道上,騰訊先後下注人人車和瓜子,阿里雖然態度謹慎,但也投資了大搜車,並不希望瓜子一家獨大。最終阿里從中牽線搭橋,拉著瓜子的兩家競品公司找到軟銀,希望它能放棄瓜子,改投這兩家公司。

阿里和騰訊的對立狀態顯而易見,兩家公司都在用資本扶持能夠遏制對方佈局,或者從對方主戰場中搶奪份額的公司。

投資部門服務於企業戰略,是產業資本的典型特徵。它的全稱為“企業風險投資基金”(CorporateVenture Capital),簡稱“CVC”。對於阿里騰訊這類巨頭來說,因為自身營收數據出色,現金流充沛,所以投資基金的融資能力遠高於普通VC(風險投資機構),資金獲取成本也比較低。

CVC不把財務數據看做投資的最終目標,通常不在乎單個項目的投入回報,更在乎服務公司戰略。VC傾向於以合理價格進入一家公司,但產業資本很少因為價格因素放棄一傢俱備戰略意義的公司。

2016年騰訊收購芬蘭遊戲公司Supercell的案子,是當年全球第二大科技類併購。為了完成業務部門的訴求,李朝暉帶領團隊花費超過半年時間研究創新方案,最終依靠牽頭財團的方式,花費86億美元天價拿下這家公司。

相對來說,產業資本的容錯率更高。一位騰訊投資離職員工對《中國企業家》表示,對於騰訊投資來說,投錯公司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miss(錯失)掉機會。

當阿里和騰訊發現具備重要戰略價值的公司時,“領投”是它們進入董事會的通用操作,外界能夠通過兩家是否領投,來判斷一個項目在雙方心中的地位。

選擇領投的好處非常明顯,“第一合同是你寫,你約定的東西肯定對你最有利;第二價格你來定,後來再想進的人必須按你的價格來;第三你有董事會席位,在投後對公司有更多影響。”一位本土投行人士對《中國企業家》表示。

消費互聯網領域信奉“二八法則”,行業第一名通常擁有大約80%市場份額,第二名只有20%左右,排在後面的玩家基本沒有機會,所以阿里騰訊對頭部公司的爭奪從來都是“有我沒你”,嚴防死守。領投之後,它們慣用的“武器”是排他協議和一票否決。

通常排他協議分為兩種,一種在股權層面,需要放在交易文件裡談,“我不允許你(對方)入股,也不允許你(創業者)賣給對方”;另一種在業務層面,“你只能跟我做業務合作,不能跟別人尤其是我的對手合作”。

用當下熱門的雲計算舉例,有些投資案子的排他協議會要求創業者只能用騰訊雲或者阿里雲,不能用對方產品,“有的會直接寫到條款裡,有時候會單獨跟你籤一個業務合作協議。”

阿里投資陌陌的時候,還不像如今這樣強勢,並沒有附帶太多額外業務條件,即便如此,它還是將針對騰訊系的排他條款加入協議之中。

一位與阿里騰訊均合作多次的投資人告訴《中國企業家》,兩家基金在簽署排他協議的時候,“通常會將發新股、賣老股和做併購等都排掉,因為這些屬於優先股股東的權利”。

按照證券市場的相關規定,這種強勢的排他協議,一般在創業公司上市時,會自動作廢。根據公開數據統計,去年有16家騰訊投資的企業成功上市,他們與騰訊的強綁定關係也必然會受到影響。

“bilibili(B站)就是上市後阿里才進來的,因為誰也out不了誰”,前述投資人表示,項目IPO之後,騰訊和阿里進入對方被投公司的難度會大大降低。今年3月,趣頭條也是在上市之後,才向阿里發行的1.71億美元可轉債融資。

除了排他協議,一票否決同樣能將對手拒之門外。這個詞彙被大眾熟知,還是因為去年馬化騰的一條朋友圈評論,他在點評ofo的衰落時,提到了“veto right”(一票否決權)的重要性。這項權利在創業公司融資時經常會涉及到,它能在某些時候決定公司命運的走向。

在ofo與摩拜合併談判的關鍵時刻,主要投資人和創始人都對合並方案表示同意,但戴威利用一票否決權,投出反對票導致合併方案流產。最終摩拜被美團收入囊中,錯失合併機會的ofo則聲勢漸微。

市場上有一種聲音認為,戴威之所以會投出否決票,是因為背後有阿里的承諾在先,反對合並,就會得到阿里的相關支持,業內人士提示說,“後來ofo不是向阿里借了17個億麼”。在出行市場最火熱的時候,騰訊擁有滴滴和摩拜的股份,有機會吃掉整個市場,這顯然不是阿里希望看到的。

互聯網巨頭投資鏖戰:騰訊阿里兩強對峙 頭條趁勢攪局

滴滴出行創始人、CEO 程維。攝影:鄧攀

AT在重大項目上都極為重視掌握否決權,如果沒有,就將付出不小代價。

一位接近騰訊的投資人告訴《中國企業家》,2016年騰訊領投小紅書B輪融資時,內部將其評估為一個單純的社區,當時並沒有想通內容電商的模式,所以在簽訂投資條款時,騰訊沒有要求否決權,“沒看到小紅書與電商結合,影響力能達到不可或缺的價值”。

否決權的缺失,讓阿里看到從騰訊陣營中挖寶的機會。知乎和小紅書都是騰訊在社區領域的佈局,它們擁有的大量優質內容需要長期積累,壁壘很高,巨頭很難自己複製它們的成功。內容導流已經被證明是重要的流量獲取方式,所以淘寶近年來極其注重內容,對頭部內容社區非常渴望。

於是小紅書發展起勢之後,阿里順勢而入,2018年5月小紅書宣佈獲得阿里領投的3億美元融資,成為同時集齊騰訊和阿里投資的互聯網公司。

前述投資人稱,騰訊後續投資時曾希望追加否決權,但並沒有成功,“你要給他們(小紅書)相應的好處,但後面你拿什麼換,可能小紅書都不想給了”。

"
互聯網巨頭投資鏖戰:騰訊阿里兩強對峙 頭條趁勢攪局

互聯網巨頭投資鏖戰:騰訊阿里兩強對峙 頭條趁勢攪局

看上去,阿里騰訊兩強對峙的局面有所緩和,在某些遠離主戰場的區域,兩大超級公司也有把酒言歡之時。當然,在別的戰線上,兩家在醞釀新的戰爭。對於創業者而言,拿騰訊的流量,找阿里變現,或許是新的想象空間。

文 | 《中國企業家》記者 崔鵬

編輯 | 劉宇翔

頭圖來源 | 中企圖庫


“現在的中國互聯網世界,就是阿里和騰訊之間的代理人戰爭。”國內一家知名VC的管理合夥人曾經對《中國企業家》表示。

此番言論發出之時,阿里和騰訊的市值均已突破4000億美元,同時躋身全球十大市值科技公司之列。已經是中國互聯網的兩大巨頭,它們或親自下場,或投資收購,沒有邊界的爭鬥持續多年。

充當先鋒的是兩家公司的戰略投資部門,它們從無到有,只用十幾年時間,就成為中國互聯網版圖上舉足輕重的力量。他們並非傳統投資機構,卻能改變創投圈的潮水方向。近年崛起的獨角獸公司,絕大多數與這兩家有千絲萬縷的關聯。

“當一家公司成長到10億到30億美元規模時,不可避免會與騰訊產生交集。”一位騰訊投資離職員工對《中國企業家》表示。這個理論同樣適用於阿里。對於大部分互聯網創業者來說,企業做到一定規模,都要學會一門必修課,就是如何與“富爸爸”們打交道。或者,從另一個視角來看,優秀的互聯網創業公司某種程度上也是“獵物”,兩家公司手握充沛的資本和資源,各自圍獵又相互搶食。

騰訊官方數據顯示,過去十年騰訊投資了大約700家公司,其中63家已經上市,122家市值或估值超過10億美元。在阿里2018全球投資者大會上,CFO武衛表示,阿里戰略投資的資產(包括螞蟻金服、微博、高鑫零售等)已經價值800億美元。

在傳統消費互聯網領域,格局通常是“winner take all”(贏家通吃)。多年來,背靠阿里和騰訊的這些創業公司之間戰火不斷,誰能成為倖存者,誰就是獲勝者,背後的巨頭才能如願以償。華興資本創始人包凡在提及滴滴快的合併案時,曾用過一個比喻:在談判的最後關頭,滴滴和快的管理層在兩個房間裡,分別給騰訊的劉熾平和阿里的蔡崇信打電話徵求意見,“BAT就像天上的神仙,神仙在看人間打仗”。

過去多年,阿里系和騰訊系在互聯網各個主流領域展開正面交鋒。在出行市場,滴滴和快的曾經豪擲數十億元打得不可開交;在本地生活領域,騰訊支持的新美大與阿里支持的“餓了麼+口碑”纏鬥已久;在社交領域,微博、陌陌曾是阿里遏制微信的重要工具。

自己搶下的獵物,為了防止對方插手,排他協議和一票否決成為常用武器。結果就是,阿里和騰訊很少出現在同一家互聯網公司的董事會上。站隊阿里還是騰訊,一度是創投圈的熱門話題。

到了該站隊的時候,創業公司創始人都會從中挑選一家,如何取捨有時候是門學問。一位在B輪接受阿里系機構投資的創業者告訴《中國企業家》,“拿完阿里或者騰訊的錢之後,再去拿對方錢的(人)不多,都會有各種顧慮。”

但這種對立形勢正在發生變化。告別人口紅利,互聯網公司的增長曲線逐漸平滑;投資人對燒錢換份額的模式更加謹慎;同時,在C端市場逐漸見頂時,阿里和騰訊正在開闢新戰場,將競爭重點從消費者業務向企業級業務轉移。

從2018年夏天開始,騰訊投資的企業開始連續向阿里敞開大門,B站、小紅書、趣頭條和Teambition都位列其中,這些獨角獸公司成功集齊AT兩家的錢。這在過去多年的互聯網投資浪潮中,除非項目合併,不然這種情況極少出現。

看上去,阿里騰訊兩強對峙的局面有所緩和,在某些遠離主戰場的區域,這兩大超級公司也有把酒言歡之時。當然,在別的戰線上,兩家在醞釀新的戰爭。西線無戰事,東線炮火連天。

全面戰爭與否決權

2015年9月,美團創始人王興飛到香港,與騰訊總裁劉熾平在一家酒店會面,討論美團與大眾點評合併的可行性,騰訊當時是大眾點評的最大單一機構股東,持有其20%股份。

在美團與大眾點評的合併過程中,騰訊在背後扮演了關鍵角色:它施壓點評創始人張濤讓步,支持王興做新美大的CEO,承諾為新美大提供10億美元的資金支持,讓老股東滿意離開,也說服了博裕資本同意雙方合併。

互聯網巨頭投資鏖戰:騰訊阿里兩強對峙 頭條趁勢攪局

大眾點評網創始人、CEO張濤。攝影:朱騫

根據《財經》的報道,美團大股東博裕資本合夥人童小幪與蔡崇信私交非常好,阿里曾強烈反對美團與點評合併,因此博裕資本也成為除阿里之外最難搞定的投資方。而在滴滴快的合併案中,阿里投資的人表示,當初為快的投出第一筆錢時,怎麼也想不到會跟自己最大的敵人坐在同一張董事會的桌子前。

2014年微信支付藉助滴滴瘋狂擴張,阿里扶持快的與其展開耗資十幾億的補貼大戰,雙方戰到最激烈時,程維說滴滴1個月就花掉1個多億,自己簽單時手都在抖。

那是五年來第一次,阿里和騰訊之間暗藏已久的較量,被搬到桌面之上,引發整個互聯網界討論。此後,這種對峙局面持續多年,雙方爭鬥的範圍從社交、支付和電商等彼此核心領域,逐步向外延伸至整個互聯網行業。

二手車行業一位投資人告訴《中國企業家》,今年春節前後,軟銀計劃投資車好多(瓜子二手車母公司)的消息傳出,國內另一家二手車平臺的創始人馬上趕到阿里總部,向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逍遙子)尋求幫助。

在這條模式偏重的賽道上,騰訊先後下注人人車和瓜子,阿里雖然態度謹慎,但也投資了大搜車,並不希望瓜子一家獨大。最終阿里從中牽線搭橋,拉著瓜子的兩家競品公司找到軟銀,希望它能放棄瓜子,改投這兩家公司。

阿里和騰訊的對立狀態顯而易見,兩家公司都在用資本扶持能夠遏制對方佈局,或者從對方主戰場中搶奪份額的公司。

投資部門服務於企業戰略,是產業資本的典型特徵。它的全稱為“企業風險投資基金”(CorporateVenture Capital),簡稱“CVC”。對於阿里騰訊這類巨頭來說,因為自身營收數據出色,現金流充沛,所以投資基金的融資能力遠高於普通VC(風險投資機構),資金獲取成本也比較低。

CVC不把財務數據看做投資的最終目標,通常不在乎單個項目的投入回報,更在乎服務公司戰略。VC傾向於以合理價格進入一家公司,但產業資本很少因為價格因素放棄一傢俱備戰略意義的公司。

2016年騰訊收購芬蘭遊戲公司Supercell的案子,是當年全球第二大科技類併購。為了完成業務部門的訴求,李朝暉帶領團隊花費超過半年時間研究創新方案,最終依靠牽頭財團的方式,花費86億美元天價拿下這家公司。

相對來說,產業資本的容錯率更高。一位騰訊投資離職員工對《中國企業家》表示,對於騰訊投資來說,投錯公司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miss(錯失)掉機會。

當阿里和騰訊發現具備重要戰略價值的公司時,“領投”是它們進入董事會的通用操作,外界能夠通過兩家是否領投,來判斷一個項目在雙方心中的地位。

選擇領投的好處非常明顯,“第一合同是你寫,你約定的東西肯定對你最有利;第二價格你來定,後來再想進的人必須按你的價格來;第三你有董事會席位,在投後對公司有更多影響。”一位本土投行人士對《中國企業家》表示。

消費互聯網領域信奉“二八法則”,行業第一名通常擁有大約80%市場份額,第二名只有20%左右,排在後面的玩家基本沒有機會,所以阿里騰訊對頭部公司的爭奪從來都是“有我沒你”,嚴防死守。領投之後,它們慣用的“武器”是排他協議和一票否決。

通常排他協議分為兩種,一種在股權層面,需要放在交易文件裡談,“我不允許你(對方)入股,也不允許你(創業者)賣給對方”;另一種在業務層面,“你只能跟我做業務合作,不能跟別人尤其是我的對手合作”。

用當下熱門的雲計算舉例,有些投資案子的排他協議會要求創業者只能用騰訊雲或者阿里雲,不能用對方產品,“有的會直接寫到條款裡,有時候會單獨跟你籤一個業務合作協議。”

阿里投資陌陌的時候,還不像如今這樣強勢,並沒有附帶太多額外業務條件,即便如此,它還是將針對騰訊系的排他條款加入協議之中。

一位與阿里騰訊均合作多次的投資人告訴《中國企業家》,兩家基金在簽署排他協議的時候,“通常會將發新股、賣老股和做併購等都排掉,因為這些屬於優先股股東的權利”。

按照證券市場的相關規定,這種強勢的排他協議,一般在創業公司上市時,會自動作廢。根據公開數據統計,去年有16家騰訊投資的企業成功上市,他們與騰訊的強綁定關係也必然會受到影響。

“bilibili(B站)就是上市後阿里才進來的,因為誰也out不了誰”,前述投資人表示,項目IPO之後,騰訊和阿里進入對方被投公司的難度會大大降低。今年3月,趣頭條也是在上市之後,才向阿里發行的1.71億美元可轉債融資。

除了排他協議,一票否決同樣能將對手拒之門外。這個詞彙被大眾熟知,還是因為去年馬化騰的一條朋友圈評論,他在點評ofo的衰落時,提到了“veto right”(一票否決權)的重要性。這項權利在創業公司融資時經常會涉及到,它能在某些時候決定公司命運的走向。

在ofo與摩拜合併談判的關鍵時刻,主要投資人和創始人都對合並方案表示同意,但戴威利用一票否決權,投出反對票導致合併方案流產。最終摩拜被美團收入囊中,錯失合併機會的ofo則聲勢漸微。

市場上有一種聲音認為,戴威之所以會投出否決票,是因為背後有阿里的承諾在先,反對合並,就會得到阿里的相關支持,業內人士提示說,“後來ofo不是向阿里借了17個億麼”。在出行市場最火熱的時候,騰訊擁有滴滴和摩拜的股份,有機會吃掉整個市場,這顯然不是阿里希望看到的。

互聯網巨頭投資鏖戰:騰訊阿里兩強對峙 頭條趁勢攪局

滴滴出行創始人、CEO 程維。攝影:鄧攀

AT在重大項目上都極為重視掌握否決權,如果沒有,就將付出不小代價。

一位接近騰訊的投資人告訴《中國企業家》,2016年騰訊領投小紅書B輪融資時,內部將其評估為一個單純的社區,當時並沒有想通內容電商的模式,所以在簽訂投資條款時,騰訊沒有要求否決權,“沒看到小紅書與電商結合,影響力能達到不可或缺的價值”。

否決權的缺失,讓阿里看到從騰訊陣營中挖寶的機會。知乎和小紅書都是騰訊在社區領域的佈局,它們擁有的大量優質內容需要長期積累,壁壘很高,巨頭很難自己複製它們的成功。內容導流已經被證明是重要的流量獲取方式,所以淘寶近年來極其注重內容,對頭部內容社區非常渴望。

於是小紅書發展起勢之後,阿里順勢而入,2018年5月小紅書宣佈獲得阿里領投的3億美元融資,成為同時集齊騰訊和阿里投資的互聯網公司。

前述投資人稱,騰訊後續投資時曾希望追加否決權,但並沒有成功,“你要給他們(小紅書)相應的好處,但後面你拿什麼換,可能小紅書都不想給了”。

互聯網巨頭投資鏖戰:騰訊阿里兩強對峙 頭條趁勢攪局

小紅書創始人瞿芳。攝影:吳育琛

騰訊投資失手的項目還有很多,無論是光線、分眾傳媒還是musical.ly(抖音國際版Tik Tok前身),都算騰訊關鍵性投資項目,但它們不是被阿里搶先一步拿下,就是被今日頭條花重金買走,將其打造成讓騰訊頭疼不已的競爭對手,需要騰訊花費更多代價進行防禦。

阿里投資也面臨過類似狀況。與阿里接近的一位投資人告訴《中國企業家》,“阿里有段時間發現自己的大文娛很弱,就想去投文娛領域的頭部,結果發現大部分好公司都是騰訊的profolio(投資組合)。”

對於巨頭來說,佈局要趁早,該投資人表示,“現在大家界線都比較模糊,在很多事情上,你現在不競爭,不代表未來不競爭。”

一個明顯例子就是,阿里騰訊針鋒相對最激烈的時候,就是去年的零售業投資收購浪潮,國內零售企業排名靠前的公司被挨個拉入兩家陣營。零售並非騰訊的主營業務,但騰訊to B以後,雲和支付業務需要更多線下場景,所以它最終也成為了阿里的對手。

一旦阿里和騰訊找上門來,創業者們選擇誰、拒絕誰,就成為一個現實問題。

拿騰訊的流量,找阿里變現

如今的互聯網市場大體是AT兩家的對手戲。當創業者想把阿里騰訊都拉進公司內部時,要面臨的問題非常棘手。

將戰略訴求有衝突的兩家公司放到同一個董事會上,“你想做一件事,符合這家戰略意圖,但不符合另一家的,它就會在董事會上投反對票”,某公司創始人表示,這是潛在的衝突和風險,對創業公司後續的發展並不安全。

越是優質項目,越不容易讓雙方走到一起。當年程維拍板讓騰訊領投滴滴B輪融資之後,滴滴天使投資人王剛從北京回到杭州,將這個融資決定反饋給阿里巴巴,以求爭取對方同意,幾經周折才得到阿里默許。

所以現實情況是,創業者通常要在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中二選一。

阿里的角色是流量消耗者,屬於變現端,是一個獨佔資源的戰略投資者,它希望所有人都把流量上交,統一在阿里平臺變現,並不希望被投公司還去拼多多之類的地方變現。

騰訊的角色相反,屬於流量生產者,它希望把流量分發給所有人,如果只分給某一個人,可能會把這個人養大而難以控制。所以騰訊是流量分發型,誰都可以投,也都會去投。

所以,阿里強調化為己用,看重被投公司與阿里業務的整合,控股和收購的案例比比皆是;騰訊強調開放共生,不追求控股,甚至不要求大股東。所以,這就產生了有趣的變化:曾經騰訊是嚴格的戰略投資者,阿里則偏向財務投資。如今兩家風格對調,騰訊自稱“最像財務投資人的戰略投資人”,通常持股比例不到5%,阿里則變成強調整合的戰略投資者。

去年兩會答記者問現場,馬化騰曾對《中國企業家》表示,騰訊投資的基本邏輯是,除了通訊社交和內容,其他都交給合作伙伴。

但有些創業者會抱怨,騰訊現在投了幾百家公司,其實能給到每一家的支持很有限,選騰訊可能並沒有看起來那麼美好。

“那都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騰訊的投資擺在他面前,你看他要不要”,一位連續兩輪拿到騰訊投資的創業者在採訪中對此表示不屑,投資這家公司後,騰訊立刻為其拉了5個群,包括法務、運營和小程序(等部門),幫助它對接騰訊資源。

但這位創業者也承認,騰訊不會因為投了哪家公司,就隨便向其傾斜流量,“即使你拿到騰訊的錢,騰訊內部這麼多業務線和管理條線,(創業者)很難拿到戰略和業務資源,都要靠你自己努力。”

這是做產業資本的現狀,有時候公司管理層意志強於投資團隊,投資部門的專業判斷需要為高層話語權讓步。如果你的公司無法引起騰訊足夠重視,上層並不會為你投注太多資源,投資部也無能為力。

所以,即便像拼多多這樣頂尖的被投公司,在鑽微信規則漏洞的時候,也會被微信團隊無情封殺。

在創投圈內,即使是彼此看不上的VC也會在一起合作,“最多我私下不喜歡你”,前述接近阿里的投資人反問《中國企業家》,“遇到能一起賺錢的事兒,誰會拒絕呢?”但阿里完全相反,“阿里不以賺錢為目的來考慮投資”。

阿里投資團隊由蔡崇信一手搭建,在他看來,“投資併購就像一個圍棋遊戲,仍有許多棋子散落在各地,需要有人合理規整擺放。投資是為了未來而佈局,我們更樂於投向能為公司創造‘1+1>10’效應的項目。”

與騰訊相比,阿里更強調業務協同,風格更加強硬,有不少被它看中的創業者會擔心融入阿里的問題。

在很多同行眼中,阿里更像是一個真正的戰略投資人,“阿里做所有的事,投資必須有業務部門來response(回覆)”,需要徵求業務部門同意,“我這個案子是為你投的,你跟被投公司有哪些合作,都會提前溝通,業務部門OK之後,投資部門才會放手去做”。

前述接受阿里系機構投資的創業者告訴《中國企業家》,接受阿里投資,要做好接受阿里指揮的心理準備。他曾經問過彭蕾這個問題,彭蕾對他說,創業者要理解資本背後的需求,才知道怎麼與人合作,不然就會產生誤會,“跟生活上的夫妻一樣,(不然)大家都以為彼此瞭解對方,實際上是不瞭解的。”

阿里有著強烈的整合訴求,這在餓了麼的案子上表現更明顯。阿里2015年用12.5億美元投資餓了麼,成為第一大股東,在隨後幾年中,阿里對餓了麼管理層、財務、人事和公司文化進行全面改造,最終將其全資收購,與阿里旗下的零售和物流業務進行整合,創始人張旭豪也變成了張勇的“新零售戰略特別助理”。

張勇在接受《中國企業家》採訪時曾說,“我對這個企業(被投公司)要負責,不能把它和阿里融為一體,我就負不了責,我必須這麼幹。”

這種將投資企業與自家業務強勢綁定的風格引發外界諸多議論,有的創業者會起身反抗,王興與阿里從朋友變成敵人的事情,就是例子。

當初騰訊借滴滴推廣微信支付,收穫巨大成功,阿里希望與美團深度合作,將其支付工具限定為支付寶,但被王興拒絕。隨後,在王興力推的美團與點評合併案上,阿里明確提出反對,並宣佈60億元重啟旗下口碑業務,親自下場與新美大競爭,最終導致王興站在了阿里對立面。

"
互聯網巨頭投資鏖戰:騰訊阿里兩強對峙 頭條趁勢攪局

互聯網巨頭投資鏖戰:騰訊阿里兩強對峙 頭條趁勢攪局

看上去,阿里騰訊兩強對峙的局面有所緩和,在某些遠離主戰場的區域,兩大超級公司也有把酒言歡之時。當然,在別的戰線上,兩家在醞釀新的戰爭。對於創業者而言,拿騰訊的流量,找阿里變現,或許是新的想象空間。

文 | 《中國企業家》記者 崔鵬

編輯 | 劉宇翔

頭圖來源 | 中企圖庫


“現在的中國互聯網世界,就是阿里和騰訊之間的代理人戰爭。”國內一家知名VC的管理合夥人曾經對《中國企業家》表示。

此番言論發出之時,阿里和騰訊的市值均已突破4000億美元,同時躋身全球十大市值科技公司之列。已經是中國互聯網的兩大巨頭,它們或親自下場,或投資收購,沒有邊界的爭鬥持續多年。

充當先鋒的是兩家公司的戰略投資部門,它們從無到有,只用十幾年時間,就成為中國互聯網版圖上舉足輕重的力量。他們並非傳統投資機構,卻能改變創投圈的潮水方向。近年崛起的獨角獸公司,絕大多數與這兩家有千絲萬縷的關聯。

“當一家公司成長到10億到30億美元規模時,不可避免會與騰訊產生交集。”一位騰訊投資離職員工對《中國企業家》表示。這個理論同樣適用於阿里。對於大部分互聯網創業者來說,企業做到一定規模,都要學會一門必修課,就是如何與“富爸爸”們打交道。或者,從另一個視角來看,優秀的互聯網創業公司某種程度上也是“獵物”,兩家公司手握充沛的資本和資源,各自圍獵又相互搶食。

騰訊官方數據顯示,過去十年騰訊投資了大約700家公司,其中63家已經上市,122家市值或估值超過10億美元。在阿里2018全球投資者大會上,CFO武衛表示,阿里戰略投資的資產(包括螞蟻金服、微博、高鑫零售等)已經價值800億美元。

在傳統消費互聯網領域,格局通常是“winner take all”(贏家通吃)。多年來,背靠阿里和騰訊的這些創業公司之間戰火不斷,誰能成為倖存者,誰就是獲勝者,背後的巨頭才能如願以償。華興資本創始人包凡在提及滴滴快的合併案時,曾用過一個比喻:在談判的最後關頭,滴滴和快的管理層在兩個房間裡,分別給騰訊的劉熾平和阿里的蔡崇信打電話徵求意見,“BAT就像天上的神仙,神仙在看人間打仗”。

過去多年,阿里系和騰訊系在互聯網各個主流領域展開正面交鋒。在出行市場,滴滴和快的曾經豪擲數十億元打得不可開交;在本地生活領域,騰訊支持的新美大與阿里支持的“餓了麼+口碑”纏鬥已久;在社交領域,微博、陌陌曾是阿里遏制微信的重要工具。

自己搶下的獵物,為了防止對方插手,排他協議和一票否決成為常用武器。結果就是,阿里和騰訊很少出現在同一家互聯網公司的董事會上。站隊阿里還是騰訊,一度是創投圈的熱門話題。

到了該站隊的時候,創業公司創始人都會從中挑選一家,如何取捨有時候是門學問。一位在B輪接受阿里系機構投資的創業者告訴《中國企業家》,“拿完阿里或者騰訊的錢之後,再去拿對方錢的(人)不多,都會有各種顧慮。”

但這種對立形勢正在發生變化。告別人口紅利,互聯網公司的增長曲線逐漸平滑;投資人對燒錢換份額的模式更加謹慎;同時,在C端市場逐漸見頂時,阿里和騰訊正在開闢新戰場,將競爭重點從消費者業務向企業級業務轉移。

從2018年夏天開始,騰訊投資的企業開始連續向阿里敞開大門,B站、小紅書、趣頭條和Teambition都位列其中,這些獨角獸公司成功集齊AT兩家的錢。這在過去多年的互聯網投資浪潮中,除非項目合併,不然這種情況極少出現。

看上去,阿里騰訊兩強對峙的局面有所緩和,在某些遠離主戰場的區域,這兩大超級公司也有把酒言歡之時。當然,在別的戰線上,兩家在醞釀新的戰爭。西線無戰事,東線炮火連天。

全面戰爭與否決權

2015年9月,美團創始人王興飛到香港,與騰訊總裁劉熾平在一家酒店會面,討論美團與大眾點評合併的可行性,騰訊當時是大眾點評的最大單一機構股東,持有其20%股份。

在美團與大眾點評的合併過程中,騰訊在背後扮演了關鍵角色:它施壓點評創始人張濤讓步,支持王興做新美大的CEO,承諾為新美大提供10億美元的資金支持,讓老股東滿意離開,也說服了博裕資本同意雙方合併。

互聯網巨頭投資鏖戰:騰訊阿里兩強對峙 頭條趁勢攪局

大眾點評網創始人、CEO張濤。攝影:朱騫

根據《財經》的報道,美團大股東博裕資本合夥人童小幪與蔡崇信私交非常好,阿里曾強烈反對美團與點評合併,因此博裕資本也成為除阿里之外最難搞定的投資方。而在滴滴快的合併案中,阿里投資的人表示,當初為快的投出第一筆錢時,怎麼也想不到會跟自己最大的敵人坐在同一張董事會的桌子前。

2014年微信支付藉助滴滴瘋狂擴張,阿里扶持快的與其展開耗資十幾億的補貼大戰,雙方戰到最激烈時,程維說滴滴1個月就花掉1個多億,自己簽單時手都在抖。

那是五年來第一次,阿里和騰訊之間暗藏已久的較量,被搬到桌面之上,引發整個互聯網界討論。此後,這種對峙局面持續多年,雙方爭鬥的範圍從社交、支付和電商等彼此核心領域,逐步向外延伸至整個互聯網行業。

二手車行業一位投資人告訴《中國企業家》,今年春節前後,軟銀計劃投資車好多(瓜子二手車母公司)的消息傳出,國內另一家二手車平臺的創始人馬上趕到阿里總部,向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逍遙子)尋求幫助。

在這條模式偏重的賽道上,騰訊先後下注人人車和瓜子,阿里雖然態度謹慎,但也投資了大搜車,並不希望瓜子一家獨大。最終阿里從中牽線搭橋,拉著瓜子的兩家競品公司找到軟銀,希望它能放棄瓜子,改投這兩家公司。

阿里和騰訊的對立狀態顯而易見,兩家公司都在用資本扶持能夠遏制對方佈局,或者從對方主戰場中搶奪份額的公司。

投資部門服務於企業戰略,是產業資本的典型特徵。它的全稱為“企業風險投資基金”(CorporateVenture Capital),簡稱“CVC”。對於阿里騰訊這類巨頭來說,因為自身營收數據出色,現金流充沛,所以投資基金的融資能力遠高於普通VC(風險投資機構),資金獲取成本也比較低。

CVC不把財務數據看做投資的最終目標,通常不在乎單個項目的投入回報,更在乎服務公司戰略。VC傾向於以合理價格進入一家公司,但產業資本很少因為價格因素放棄一傢俱備戰略意義的公司。

2016年騰訊收購芬蘭遊戲公司Supercell的案子,是當年全球第二大科技類併購。為了完成業務部門的訴求,李朝暉帶領團隊花費超過半年時間研究創新方案,最終依靠牽頭財團的方式,花費86億美元天價拿下這家公司。

相對來說,產業資本的容錯率更高。一位騰訊投資離職員工對《中國企業家》表示,對於騰訊投資來說,投錯公司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miss(錯失)掉機會。

當阿里和騰訊發現具備重要戰略價值的公司時,“領投”是它們進入董事會的通用操作,外界能夠通過兩家是否領投,來判斷一個項目在雙方心中的地位。

選擇領投的好處非常明顯,“第一合同是你寫,你約定的東西肯定對你最有利;第二價格你來定,後來再想進的人必須按你的價格來;第三你有董事會席位,在投後對公司有更多影響。”一位本土投行人士對《中國企業家》表示。

消費互聯網領域信奉“二八法則”,行業第一名通常擁有大約80%市場份額,第二名只有20%左右,排在後面的玩家基本沒有機會,所以阿里騰訊對頭部公司的爭奪從來都是“有我沒你”,嚴防死守。領投之後,它們慣用的“武器”是排他協議和一票否決。

通常排他協議分為兩種,一種在股權層面,需要放在交易文件裡談,“我不允許你(對方)入股,也不允許你(創業者)賣給對方”;另一種在業務層面,“你只能跟我做業務合作,不能跟別人尤其是我的對手合作”。

用當下熱門的雲計算舉例,有些投資案子的排他協議會要求創業者只能用騰訊雲或者阿里雲,不能用對方產品,“有的會直接寫到條款裡,有時候會單獨跟你籤一個業務合作協議。”

阿里投資陌陌的時候,還不像如今這樣強勢,並沒有附帶太多額外業務條件,即便如此,它還是將針對騰訊系的排他條款加入協議之中。

一位與阿里騰訊均合作多次的投資人告訴《中國企業家》,兩家基金在簽署排他協議的時候,“通常會將發新股、賣老股和做併購等都排掉,因為這些屬於優先股股東的權利”。

按照證券市場的相關規定,這種強勢的排他協議,一般在創業公司上市時,會自動作廢。根據公開數據統計,去年有16家騰訊投資的企業成功上市,他們與騰訊的強綁定關係也必然會受到影響。

“bilibili(B站)就是上市後阿里才進來的,因為誰也out不了誰”,前述投資人表示,項目IPO之後,騰訊和阿里進入對方被投公司的難度會大大降低。今年3月,趣頭條也是在上市之後,才向阿里發行的1.71億美元可轉債融資。

除了排他協議,一票否決同樣能將對手拒之門外。這個詞彙被大眾熟知,還是因為去年馬化騰的一條朋友圈評論,他在點評ofo的衰落時,提到了“veto right”(一票否決權)的重要性。這項權利在創業公司融資時經常會涉及到,它能在某些時候決定公司命運的走向。

在ofo與摩拜合併談判的關鍵時刻,主要投資人和創始人都對合並方案表示同意,但戴威利用一票否決權,投出反對票導致合併方案流產。最終摩拜被美團收入囊中,錯失合併機會的ofo則聲勢漸微。

市場上有一種聲音認為,戴威之所以會投出否決票,是因為背後有阿里的承諾在先,反對合並,就會得到阿里的相關支持,業內人士提示說,“後來ofo不是向阿里借了17個億麼”。在出行市場最火熱的時候,騰訊擁有滴滴和摩拜的股份,有機會吃掉整個市場,這顯然不是阿里希望看到的。

互聯網巨頭投資鏖戰:騰訊阿里兩強對峙 頭條趁勢攪局

滴滴出行創始人、CEO 程維。攝影:鄧攀

AT在重大項目上都極為重視掌握否決權,如果沒有,就將付出不小代價。

一位接近騰訊的投資人告訴《中國企業家》,2016年騰訊領投小紅書B輪融資時,內部將其評估為一個單純的社區,當時並沒有想通內容電商的模式,所以在簽訂投資條款時,騰訊沒有要求否決權,“沒看到小紅書與電商結合,影響力能達到不可或缺的價值”。

否決權的缺失,讓阿里看到從騰訊陣營中挖寶的機會。知乎和小紅書都是騰訊在社區領域的佈局,它們擁有的大量優質內容需要長期積累,壁壘很高,巨頭很難自己複製它們的成功。內容導流已經被證明是重要的流量獲取方式,所以淘寶近年來極其注重內容,對頭部內容社區非常渴望。

於是小紅書發展起勢之後,阿里順勢而入,2018年5月小紅書宣佈獲得阿里領投的3億美元融資,成為同時集齊騰訊和阿里投資的互聯網公司。

前述投資人稱,騰訊後續投資時曾希望追加否決權,但並沒有成功,“你要給他們(小紅書)相應的好處,但後面你拿什麼換,可能小紅書都不想給了”。

互聯網巨頭投資鏖戰:騰訊阿里兩強對峙 頭條趁勢攪局

小紅書創始人瞿芳。攝影:吳育琛

騰訊投資失手的項目還有很多,無論是光線、分眾傳媒還是musical.ly(抖音國際版Tik Tok前身),都算騰訊關鍵性投資項目,但它們不是被阿里搶先一步拿下,就是被今日頭條花重金買走,將其打造成讓騰訊頭疼不已的競爭對手,需要騰訊花費更多代價進行防禦。

阿里投資也面臨過類似狀況。與阿里接近的一位投資人告訴《中國企業家》,“阿里有段時間發現自己的大文娛很弱,就想去投文娛領域的頭部,結果發現大部分好公司都是騰訊的profolio(投資組合)。”

對於巨頭來說,佈局要趁早,該投資人表示,“現在大家界線都比較模糊,在很多事情上,你現在不競爭,不代表未來不競爭。”

一個明顯例子就是,阿里騰訊針鋒相對最激烈的時候,就是去年的零售業投資收購浪潮,國內零售企業排名靠前的公司被挨個拉入兩家陣營。零售並非騰訊的主營業務,但騰訊to B以後,雲和支付業務需要更多線下場景,所以它最終也成為了阿里的對手。

一旦阿里和騰訊找上門來,創業者們選擇誰、拒絕誰,就成為一個現實問題。

拿騰訊的流量,找阿里變現

如今的互聯網市場大體是AT兩家的對手戲。當創業者想把阿里騰訊都拉進公司內部時,要面臨的問題非常棘手。

將戰略訴求有衝突的兩家公司放到同一個董事會上,“你想做一件事,符合這家戰略意圖,但不符合另一家的,它就會在董事會上投反對票”,某公司創始人表示,這是潛在的衝突和風險,對創業公司後續的發展並不安全。

越是優質項目,越不容易讓雙方走到一起。當年程維拍板讓騰訊領投滴滴B輪融資之後,滴滴天使投資人王剛從北京回到杭州,將這個融資決定反饋給阿里巴巴,以求爭取對方同意,幾經周折才得到阿里默許。

所以現實情況是,創業者通常要在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中二選一。

阿里的角色是流量消耗者,屬於變現端,是一個獨佔資源的戰略投資者,它希望所有人都把流量上交,統一在阿里平臺變現,並不希望被投公司還去拼多多之類的地方變現。

騰訊的角色相反,屬於流量生產者,它希望把流量分發給所有人,如果只分給某一個人,可能會把這個人養大而難以控制。所以騰訊是流量分發型,誰都可以投,也都會去投。

所以,阿里強調化為己用,看重被投公司與阿里業務的整合,控股和收購的案例比比皆是;騰訊強調開放共生,不追求控股,甚至不要求大股東。所以,這就產生了有趣的變化:曾經騰訊是嚴格的戰略投資者,阿里則偏向財務投資。如今兩家風格對調,騰訊自稱“最像財務投資人的戰略投資人”,通常持股比例不到5%,阿里則變成強調整合的戰略投資者。

去年兩會答記者問現場,馬化騰曾對《中國企業家》表示,騰訊投資的基本邏輯是,除了通訊社交和內容,其他都交給合作伙伴。

但有些創業者會抱怨,騰訊現在投了幾百家公司,其實能給到每一家的支持很有限,選騰訊可能並沒有看起來那麼美好。

“那都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騰訊的投資擺在他面前,你看他要不要”,一位連續兩輪拿到騰訊投資的創業者在採訪中對此表示不屑,投資這家公司後,騰訊立刻為其拉了5個群,包括法務、運營和小程序(等部門),幫助它對接騰訊資源。

但這位創業者也承認,騰訊不會因為投了哪家公司,就隨便向其傾斜流量,“即使你拿到騰訊的錢,騰訊內部這麼多業務線和管理條線,(創業者)很難拿到戰略和業務資源,都要靠你自己努力。”

這是做產業資本的現狀,有時候公司管理層意志強於投資團隊,投資部門的專業判斷需要為高層話語權讓步。如果你的公司無法引起騰訊足夠重視,上層並不會為你投注太多資源,投資部也無能為力。

所以,即便像拼多多這樣頂尖的被投公司,在鑽微信規則漏洞的時候,也會被微信團隊無情封殺。

在創投圈內,即使是彼此看不上的VC也會在一起合作,“最多我私下不喜歡你”,前述接近阿里的投資人反問《中國企業家》,“遇到能一起賺錢的事兒,誰會拒絕呢?”但阿里完全相反,“阿里不以賺錢為目的來考慮投資”。

阿里投資團隊由蔡崇信一手搭建,在他看來,“投資併購就像一個圍棋遊戲,仍有許多棋子散落在各地,需要有人合理規整擺放。投資是為了未來而佈局,我們更樂於投向能為公司創造‘1+1>10’效應的項目。”

與騰訊相比,阿里更強調業務協同,風格更加強硬,有不少被它看中的創業者會擔心融入阿里的問題。

在很多同行眼中,阿里更像是一個真正的戰略投資人,“阿里做所有的事,投資必須有業務部門來response(回覆)”,需要徵求業務部門同意,“我這個案子是為你投的,你跟被投公司有哪些合作,都會提前溝通,業務部門OK之後,投資部門才會放手去做”。

前述接受阿里系機構投資的創業者告訴《中國企業家》,接受阿里投資,要做好接受阿里指揮的心理準備。他曾經問過彭蕾這個問題,彭蕾對他說,創業者要理解資本背後的需求,才知道怎麼與人合作,不然就會產生誤會,“跟生活上的夫妻一樣,(不然)大家都以為彼此瞭解對方,實際上是不瞭解的。”

阿里有著強烈的整合訴求,這在餓了麼的案子上表現更明顯。阿里2015年用12.5億美元投資餓了麼,成為第一大股東,在隨後幾年中,阿里對餓了麼管理層、財務、人事和公司文化進行全面改造,最終將其全資收購,與阿里旗下的零售和物流業務進行整合,創始人張旭豪也變成了張勇的“新零售戰略特別助理”。

張勇在接受《中國企業家》採訪時曾說,“我對這個企業(被投公司)要負責,不能把它和阿里融為一體,我就負不了責,我必須這麼幹。”

這種將投資企業與自家業務強勢綁定的風格引發外界諸多議論,有的創業者會起身反抗,王興與阿里從朋友變成敵人的事情,就是例子。

當初騰訊借滴滴推廣微信支付,收穫巨大成功,阿里希望與美團深度合作,將其支付工具限定為支付寶,但被王興拒絕。隨後,在王興力推的美團與點評合併案上,阿里明確提出反對,並宣佈60億元重啟旗下口碑業務,親自下場與新美大競爭,最終導致王興站在了阿里對立面。

互聯網巨頭投資鏖戰:騰訊阿里兩強對峙 頭條趁勢攪局

美團網出行創始人、CEO 王興。攝影:鄧攀

2017年烏鎮互聯網大會,騰訊系創業公司在“東興局”上圍坐一桌談笑風生,而馬雲則被曝出一張大會期間獨自吃麵的照片。

其實,除了黃崢的拼多多,阿里的敵人其實沒有增加多少,但朋友卻變少了。

很多時候,如果騰訊和阿里同時看中一家公司,創業者更傾向於選擇“只求共生,不求擁有”的騰訊。但選擇騰訊,也不意味著所有創業公司都能一飛沖天。

因為在非核心賽道,騰訊的表現略顯“佛系”,不過一旦涉及通訊、社交和數字內容等核心領域,騰訊的投資就同樣極其看重控制力,甚至會出現內部業務與外部投資業務同時“賽跑”的結果。

最近的例子是快手。2017年騰訊領投快手D輪融資後,並沒有向其大量傾斜自家資源,快手是當年炙手可熱的創業公司,這種待遇顯然是不高的。

"
互聯網巨頭投資鏖戰:騰訊阿里兩強對峙 頭條趁勢攪局

互聯網巨頭投資鏖戰:騰訊阿里兩強對峙 頭條趁勢攪局

看上去,阿里騰訊兩強對峙的局面有所緩和,在某些遠離主戰場的區域,兩大超級公司也有把酒言歡之時。當然,在別的戰線上,兩家在醞釀新的戰爭。對於創業者而言,拿騰訊的流量,找阿里變現,或許是新的想象空間。

文 | 《中國企業家》記者 崔鵬

編輯 | 劉宇翔

頭圖來源 | 中企圖庫


“現在的中國互聯網世界,就是阿里和騰訊之間的代理人戰爭。”國內一家知名VC的管理合夥人曾經對《中國企業家》表示。

此番言論發出之時,阿里和騰訊的市值均已突破4000億美元,同時躋身全球十大市值科技公司之列。已經是中國互聯網的兩大巨頭,它們或親自下場,或投資收購,沒有邊界的爭鬥持續多年。

充當先鋒的是兩家公司的戰略投資部門,它們從無到有,只用十幾年時間,就成為中國互聯網版圖上舉足輕重的力量。他們並非傳統投資機構,卻能改變創投圈的潮水方向。近年崛起的獨角獸公司,絕大多數與這兩家有千絲萬縷的關聯。

“當一家公司成長到10億到30億美元規模時,不可避免會與騰訊產生交集。”一位騰訊投資離職員工對《中國企業家》表示。這個理論同樣適用於阿里。對於大部分互聯網創業者來說,企業做到一定規模,都要學會一門必修課,就是如何與“富爸爸”們打交道。或者,從另一個視角來看,優秀的互聯網創業公司某種程度上也是“獵物”,兩家公司手握充沛的資本和資源,各自圍獵又相互搶食。

騰訊官方數據顯示,過去十年騰訊投資了大約700家公司,其中63家已經上市,122家市值或估值超過10億美元。在阿里2018全球投資者大會上,CFO武衛表示,阿里戰略投資的資產(包括螞蟻金服、微博、高鑫零售等)已經價值800億美元。

在傳統消費互聯網領域,格局通常是“winner take all”(贏家通吃)。多年來,背靠阿里和騰訊的這些創業公司之間戰火不斷,誰能成為倖存者,誰就是獲勝者,背後的巨頭才能如願以償。華興資本創始人包凡在提及滴滴快的合併案時,曾用過一個比喻:在談判的最後關頭,滴滴和快的管理層在兩個房間裡,分別給騰訊的劉熾平和阿里的蔡崇信打電話徵求意見,“BAT就像天上的神仙,神仙在看人間打仗”。

過去多年,阿里系和騰訊系在互聯網各個主流領域展開正面交鋒。在出行市場,滴滴和快的曾經豪擲數十億元打得不可開交;在本地生活領域,騰訊支持的新美大與阿里支持的“餓了麼+口碑”纏鬥已久;在社交領域,微博、陌陌曾是阿里遏制微信的重要工具。

自己搶下的獵物,為了防止對方插手,排他協議和一票否決成為常用武器。結果就是,阿里和騰訊很少出現在同一家互聯網公司的董事會上。站隊阿里還是騰訊,一度是創投圈的熱門話題。

到了該站隊的時候,創業公司創始人都會從中挑選一家,如何取捨有時候是門學問。一位在B輪接受阿里系機構投資的創業者告訴《中國企業家》,“拿完阿里或者騰訊的錢之後,再去拿對方錢的(人)不多,都會有各種顧慮。”

但這種對立形勢正在發生變化。告別人口紅利,互聯網公司的增長曲線逐漸平滑;投資人對燒錢換份額的模式更加謹慎;同時,在C端市場逐漸見頂時,阿里和騰訊正在開闢新戰場,將競爭重點從消費者業務向企業級業務轉移。

從2018年夏天開始,騰訊投資的企業開始連續向阿里敞開大門,B站、小紅書、趣頭條和Teambition都位列其中,這些獨角獸公司成功集齊AT兩家的錢。這在過去多年的互聯網投資浪潮中,除非項目合併,不然這種情況極少出現。

看上去,阿里騰訊兩強對峙的局面有所緩和,在某些遠離主戰場的區域,這兩大超級公司也有把酒言歡之時。當然,在別的戰線上,兩家在醞釀新的戰爭。西線無戰事,東線炮火連天。

全面戰爭與否決權

2015年9月,美團創始人王興飛到香港,與騰訊總裁劉熾平在一家酒店會面,討論美團與大眾點評合併的可行性,騰訊當時是大眾點評的最大單一機構股東,持有其20%股份。

在美團與大眾點評的合併過程中,騰訊在背後扮演了關鍵角色:它施壓點評創始人張濤讓步,支持王興做新美大的CEO,承諾為新美大提供10億美元的資金支持,讓老股東滿意離開,也說服了博裕資本同意雙方合併。

互聯網巨頭投資鏖戰:騰訊阿里兩強對峙 頭條趁勢攪局

大眾點評網創始人、CEO張濤。攝影:朱騫

根據《財經》的報道,美團大股東博裕資本合夥人童小幪與蔡崇信私交非常好,阿里曾強烈反對美團與點評合併,因此博裕資本也成為除阿里之外最難搞定的投資方。而在滴滴快的合併案中,阿里投資的人表示,當初為快的投出第一筆錢時,怎麼也想不到會跟自己最大的敵人坐在同一張董事會的桌子前。

2014年微信支付藉助滴滴瘋狂擴張,阿里扶持快的與其展開耗資十幾億的補貼大戰,雙方戰到最激烈時,程維說滴滴1個月就花掉1個多億,自己簽單時手都在抖。

那是五年來第一次,阿里和騰訊之間暗藏已久的較量,被搬到桌面之上,引發整個互聯網界討論。此後,這種對峙局面持續多年,雙方爭鬥的範圍從社交、支付和電商等彼此核心領域,逐步向外延伸至整個互聯網行業。

二手車行業一位投資人告訴《中國企業家》,今年春節前後,軟銀計劃投資車好多(瓜子二手車母公司)的消息傳出,國內另一家二手車平臺的創始人馬上趕到阿里總部,向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逍遙子)尋求幫助。

在這條模式偏重的賽道上,騰訊先後下注人人車和瓜子,阿里雖然態度謹慎,但也投資了大搜車,並不希望瓜子一家獨大。最終阿里從中牽線搭橋,拉著瓜子的兩家競品公司找到軟銀,希望它能放棄瓜子,改投這兩家公司。

阿里和騰訊的對立狀態顯而易見,兩家公司都在用資本扶持能夠遏制對方佈局,或者從對方主戰場中搶奪份額的公司。

投資部門服務於企業戰略,是產業資本的典型特徵。它的全稱為“企業風險投資基金”(CorporateVenture Capital),簡稱“CVC”。對於阿里騰訊這類巨頭來說,因為自身營收數據出色,現金流充沛,所以投資基金的融資能力遠高於普通VC(風險投資機構),資金獲取成本也比較低。

CVC不把財務數據看做投資的最終目標,通常不在乎單個項目的投入回報,更在乎服務公司戰略。VC傾向於以合理價格進入一家公司,但產業資本很少因為價格因素放棄一傢俱備戰略意義的公司。

2016年騰訊收購芬蘭遊戲公司Supercell的案子,是當年全球第二大科技類併購。為了完成業務部門的訴求,李朝暉帶領團隊花費超過半年時間研究創新方案,最終依靠牽頭財團的方式,花費86億美元天價拿下這家公司。

相對來說,產業資本的容錯率更高。一位騰訊投資離職員工對《中國企業家》表示,對於騰訊投資來說,投錯公司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miss(錯失)掉機會。

當阿里和騰訊發現具備重要戰略價值的公司時,“領投”是它們進入董事會的通用操作,外界能夠通過兩家是否領投,來判斷一個項目在雙方心中的地位。

選擇領投的好處非常明顯,“第一合同是你寫,你約定的東西肯定對你最有利;第二價格你來定,後來再想進的人必須按你的價格來;第三你有董事會席位,在投後對公司有更多影響。”一位本土投行人士對《中國企業家》表示。

消費互聯網領域信奉“二八法則”,行業第一名通常擁有大約80%市場份額,第二名只有20%左右,排在後面的玩家基本沒有機會,所以阿里騰訊對頭部公司的爭奪從來都是“有我沒你”,嚴防死守。領投之後,它們慣用的“武器”是排他協議和一票否決。

通常排他協議分為兩種,一種在股權層面,需要放在交易文件裡談,“我不允許你(對方)入股,也不允許你(創業者)賣給對方”;另一種在業務層面,“你只能跟我做業務合作,不能跟別人尤其是我的對手合作”。

用當下熱門的雲計算舉例,有些投資案子的排他協議會要求創業者只能用騰訊雲或者阿里雲,不能用對方產品,“有的會直接寫到條款裡,有時候會單獨跟你籤一個業務合作協議。”

阿里投資陌陌的時候,還不像如今這樣強勢,並沒有附帶太多額外業務條件,即便如此,它還是將針對騰訊系的排他條款加入協議之中。

一位與阿里騰訊均合作多次的投資人告訴《中國企業家》,兩家基金在簽署排他協議的時候,“通常會將發新股、賣老股和做併購等都排掉,因為這些屬於優先股股東的權利”。

按照證券市場的相關規定,這種強勢的排他協議,一般在創業公司上市時,會自動作廢。根據公開數據統計,去年有16家騰訊投資的企業成功上市,他們與騰訊的強綁定關係也必然會受到影響。

“bilibili(B站)就是上市後阿里才進來的,因為誰也out不了誰”,前述投資人表示,項目IPO之後,騰訊和阿里進入對方被投公司的難度會大大降低。今年3月,趣頭條也是在上市之後,才向阿里發行的1.71億美元可轉債融資。

除了排他協議,一票否決同樣能將對手拒之門外。這個詞彙被大眾熟知,還是因為去年馬化騰的一條朋友圈評論,他在點評ofo的衰落時,提到了“veto right”(一票否決權)的重要性。這項權利在創業公司融資時經常會涉及到,它能在某些時候決定公司命運的走向。

在ofo與摩拜合併談判的關鍵時刻,主要投資人和創始人都對合並方案表示同意,但戴威利用一票否決權,投出反對票導致合併方案流產。最終摩拜被美團收入囊中,錯失合併機會的ofo則聲勢漸微。

市場上有一種聲音認為,戴威之所以會投出否決票,是因為背後有阿里的承諾在先,反對合並,就會得到阿里的相關支持,業內人士提示說,“後來ofo不是向阿里借了17個億麼”。在出行市場最火熱的時候,騰訊擁有滴滴和摩拜的股份,有機會吃掉整個市場,這顯然不是阿里希望看到的。

互聯網巨頭投資鏖戰:騰訊阿里兩強對峙 頭條趁勢攪局

滴滴出行創始人、CEO 程維。攝影:鄧攀

AT在重大項目上都極為重視掌握否決權,如果沒有,就將付出不小代價。

一位接近騰訊的投資人告訴《中國企業家》,2016年騰訊領投小紅書B輪融資時,內部將其評估為一個單純的社區,當時並沒有想通內容電商的模式,所以在簽訂投資條款時,騰訊沒有要求否決權,“沒看到小紅書與電商結合,影響力能達到不可或缺的價值”。

否決權的缺失,讓阿里看到從騰訊陣營中挖寶的機會。知乎和小紅書都是騰訊在社區領域的佈局,它們擁有的大量優質內容需要長期積累,壁壘很高,巨頭很難自己複製它們的成功。內容導流已經被證明是重要的流量獲取方式,所以淘寶近年來極其注重內容,對頭部內容社區非常渴望。

於是小紅書發展起勢之後,阿里順勢而入,2018年5月小紅書宣佈獲得阿里領投的3億美元融資,成為同時集齊騰訊和阿里投資的互聯網公司。

前述投資人稱,騰訊後續投資時曾希望追加否決權,但並沒有成功,“你要給他們(小紅書)相應的好處,但後面你拿什麼換,可能小紅書都不想給了”。

互聯網巨頭投資鏖戰:騰訊阿里兩強對峙 頭條趁勢攪局

小紅書創始人瞿芳。攝影:吳育琛

騰訊投資失手的項目還有很多,無論是光線、分眾傳媒還是musical.ly(抖音國際版Tik Tok前身),都算騰訊關鍵性投資項目,但它們不是被阿里搶先一步拿下,就是被今日頭條花重金買走,將其打造成讓騰訊頭疼不已的競爭對手,需要騰訊花費更多代價進行防禦。

阿里投資也面臨過類似狀況。與阿里接近的一位投資人告訴《中國企業家》,“阿里有段時間發現自己的大文娛很弱,就想去投文娛領域的頭部,結果發現大部分好公司都是騰訊的profolio(投資組合)。”

對於巨頭來說,佈局要趁早,該投資人表示,“現在大家界線都比較模糊,在很多事情上,你現在不競爭,不代表未來不競爭。”

一個明顯例子就是,阿里騰訊針鋒相對最激烈的時候,就是去年的零售業投資收購浪潮,國內零售企業排名靠前的公司被挨個拉入兩家陣營。零售並非騰訊的主營業務,但騰訊to B以後,雲和支付業務需要更多線下場景,所以它最終也成為了阿里的對手。

一旦阿里和騰訊找上門來,創業者們選擇誰、拒絕誰,就成為一個現實問題。

拿騰訊的流量,找阿里變現

如今的互聯網市場大體是AT兩家的對手戲。當創業者想把阿里騰訊都拉進公司內部時,要面臨的問題非常棘手。

將戰略訴求有衝突的兩家公司放到同一個董事會上,“你想做一件事,符合這家戰略意圖,但不符合另一家的,它就會在董事會上投反對票”,某公司創始人表示,這是潛在的衝突和風險,對創業公司後續的發展並不安全。

越是優質項目,越不容易讓雙方走到一起。當年程維拍板讓騰訊領投滴滴B輪融資之後,滴滴天使投資人王剛從北京回到杭州,將這個融資決定反饋給阿里巴巴,以求爭取對方同意,幾經周折才得到阿里默許。

所以現實情況是,創業者通常要在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中二選一。

阿里的角色是流量消耗者,屬於變現端,是一個獨佔資源的戰略投資者,它希望所有人都把流量上交,統一在阿里平臺變現,並不希望被投公司還去拼多多之類的地方變現。

騰訊的角色相反,屬於流量生產者,它希望把流量分發給所有人,如果只分給某一個人,可能會把這個人養大而難以控制。所以騰訊是流量分發型,誰都可以投,也都會去投。

所以,阿里強調化為己用,看重被投公司與阿里業務的整合,控股和收購的案例比比皆是;騰訊強調開放共生,不追求控股,甚至不要求大股東。所以,這就產生了有趣的變化:曾經騰訊是嚴格的戰略投資者,阿里則偏向財務投資。如今兩家風格對調,騰訊自稱“最像財務投資人的戰略投資人”,通常持股比例不到5%,阿里則變成強調整合的戰略投資者。

去年兩會答記者問現場,馬化騰曾對《中國企業家》表示,騰訊投資的基本邏輯是,除了通訊社交和內容,其他都交給合作伙伴。

但有些創業者會抱怨,騰訊現在投了幾百家公司,其實能給到每一家的支持很有限,選騰訊可能並沒有看起來那麼美好。

“那都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騰訊的投資擺在他面前,你看他要不要”,一位連續兩輪拿到騰訊投資的創業者在採訪中對此表示不屑,投資這家公司後,騰訊立刻為其拉了5個群,包括法務、運營和小程序(等部門),幫助它對接騰訊資源。

但這位創業者也承認,騰訊不會因為投了哪家公司,就隨便向其傾斜流量,“即使你拿到騰訊的錢,騰訊內部這麼多業務線和管理條線,(創業者)很難拿到戰略和業務資源,都要靠你自己努力。”

這是做產業資本的現狀,有時候公司管理層意志強於投資團隊,投資部門的專業判斷需要為高層話語權讓步。如果你的公司無法引起騰訊足夠重視,上層並不會為你投注太多資源,投資部也無能為力。

所以,即便像拼多多這樣頂尖的被投公司,在鑽微信規則漏洞的時候,也會被微信團隊無情封殺。

在創投圈內,即使是彼此看不上的VC也會在一起合作,“最多我私下不喜歡你”,前述接近阿里的投資人反問《中國企業家》,“遇到能一起賺錢的事兒,誰會拒絕呢?”但阿里完全相反,“阿里不以賺錢為目的來考慮投資”。

阿里投資團隊由蔡崇信一手搭建,在他看來,“投資併購就像一個圍棋遊戲,仍有許多棋子散落在各地,需要有人合理規整擺放。投資是為了未來而佈局,我們更樂於投向能為公司創造‘1+1>10’效應的項目。”

與騰訊相比,阿里更強調業務協同,風格更加強硬,有不少被它看中的創業者會擔心融入阿里的問題。

在很多同行眼中,阿里更像是一個真正的戰略投資人,“阿里做所有的事,投資必須有業務部門來response(回覆)”,需要徵求業務部門同意,“我這個案子是為你投的,你跟被投公司有哪些合作,都會提前溝通,業務部門OK之後,投資部門才會放手去做”。

前述接受阿里系機構投資的創業者告訴《中國企業家》,接受阿里投資,要做好接受阿里指揮的心理準備。他曾經問過彭蕾這個問題,彭蕾對他說,創業者要理解資本背後的需求,才知道怎麼與人合作,不然就會產生誤會,“跟生活上的夫妻一樣,(不然)大家都以為彼此瞭解對方,實際上是不瞭解的。”

阿里有著強烈的整合訴求,這在餓了麼的案子上表現更明顯。阿里2015年用12.5億美元投資餓了麼,成為第一大股東,在隨後幾年中,阿里對餓了麼管理層、財務、人事和公司文化進行全面改造,最終將其全資收購,與阿里旗下的零售和物流業務進行整合,創始人張旭豪也變成了張勇的“新零售戰略特別助理”。

張勇在接受《中國企業家》採訪時曾說,“我對這個企業(被投公司)要負責,不能把它和阿里融為一體,我就負不了責,我必須這麼幹。”

這種將投資企業與自家業務強勢綁定的風格引發外界諸多議論,有的創業者會起身反抗,王興與阿里從朋友變成敵人的事情,就是例子。

當初騰訊借滴滴推廣微信支付,收穫巨大成功,阿里希望與美團深度合作,將其支付工具限定為支付寶,但被王興拒絕。隨後,在王興力推的美團與點評合併案上,阿里明確提出反對,並宣佈60億元重啟旗下口碑業務,親自下場與新美大競爭,最終導致王興站在了阿里對立面。

互聯網巨頭投資鏖戰:騰訊阿里兩強對峙 頭條趁勢攪局

美團網出行創始人、CEO 王興。攝影:鄧攀

2017年烏鎮互聯網大會,騰訊系創業公司在“東興局”上圍坐一桌談笑風生,而馬雲則被曝出一張大會期間獨自吃麵的照片。

其實,除了黃崢的拼多多,阿里的敵人其實沒有增加多少,但朋友卻變少了。

很多時候,如果騰訊和阿里同時看中一家公司,創業者更傾向於選擇“只求共生,不求擁有”的騰訊。但選擇騰訊,也不意味著所有創業公司都能一飛沖天。

因為在非核心賽道,騰訊的表現略顯“佛系”,不過一旦涉及通訊、社交和數字內容等核心領域,騰訊的投資就同樣極其看重控制力,甚至會出現內部業務與外部投資業務同時“賽跑”的結果。

最近的例子是快手。2017年騰訊領投快手D輪融資後,並沒有向其大量傾斜自家資源,快手是當年炙手可熱的創業公司,這種待遇顯然是不高的。

互聯網巨頭投資鏖戰:騰訊阿里兩強對峙 頭條趁勢攪局

快手創始人、CEO 宿華。攝影:史小兵

前述接近騰訊的投資人告訴《中國企業家》,原因是騰訊最開始對短視頻賽道的判斷有誤,直到抖音快速崛起後,騰訊總辦對這條賽道的重要性進行了重新評估,決定復活自家的微視並投入重金支持。

這是投資為業務讓路的典型事例。小紅書完成阿里領投的3億美元融資後,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裁撤電商部門員工。按照阿里投資的一貫作風,被投公司與阿里核心部門有衝突的業務時,它就很難獨立做大,所以小紅書保留獨立電商部門的機會自然很小。

在大公司裡,前臺業務是賺錢部門,話語權更強,投資併購是花錢的部門,地位並不高。業務部門獲取的巨大流量,更傾向於在公司內部業務體系內完成閉環,而不是導給被投公司。

即使是騰訊投資,在公司內部也要平衡與業務的關係,“每個業務領導都會覺得,這些量給我,我也能做出一個頭條來”,前述騰訊投資離職員工對《中國企業家》表示,“你去求業務部門,給你的profolio(被投公司)導資源,他可以導也可以不導,或者他答應你導,但用什麼方式你也不知道。”

對於那些想拿到阿里騰訊資金與資源支持,進入兩家陣營的企業來說,這些是它們需要承擔的代價。

但對於有些創業者來說,集齊兩大巨頭的野心勝於一切。

最早邁出這一步的應該是滴滴。

滴滴收購Uber中國後的一段時期內,國際化始終是其重要戰略,滴滴為此不斷靠近軟銀。軟銀曾先後投資滴滴80億美元,所持滴滴股份已超過20%,兩家公司共同投資了東南亞最大的出行平臺Grab,還一起成立合資公司在日本市場提供出租車打車服務。

而軟銀與阿里的關係圈內並不陌生,騰訊內部開始有聲音認為滴滴正在向阿里靠近。隨之而來的是,在2018年摩拜“賣身”的案子上,騰訊投資併購部明確否掉了滴滴的股權投資方案,轉而支持美團的全盤收購方案,“騰訊的意志”也因此被外界廣為評論。

選擇騰訊的人,很多是看重它偏向“財務投資”的風格,很少干涉創始團隊管理,氛圍寬鬆,但相應的,創業者除了拿到錢,似乎也不能指望拿到更多,“坦白說,騰訊進來後能給一個公司帶來多大資源,其實是打問號的”。

所以,越來越多的“未來之星”選擇了第三條道路。一位接近滴滴的投資人對《中國企業家》表示,“公司體量到一定階段後,我也不依託你騰訊給我多少資源,就跟滴滴一樣,在騰訊和阿里之間做中立方嘛,對吧。”

這種在巨頭博弈間周旋的心態正在其他創業者心中萌生,並且,從現實角度來看,無論是阿里還是騰訊,他們都有需要到的地方。

B站上市後,需要在遊戲之外拓展更多收入來源;小紅書在用戶流量與活躍度達到預期後,需要接入電商平臺進行從“種草”到“拔草”的商業變現;趣頭條營收超過90%靠廣告,收入結構極其單一,虧損持續增加,急需現金支持。

"
互聯網巨頭投資鏖戰:騰訊阿里兩強對峙 頭條趁勢攪局

互聯網巨頭投資鏖戰:騰訊阿里兩強對峙 頭條趁勢攪局

看上去,阿里騰訊兩強對峙的局面有所緩和,在某些遠離主戰場的區域,兩大超級公司也有把酒言歡之時。當然,在別的戰線上,兩家在醞釀新的戰爭。對於創業者而言,拿騰訊的流量,找阿里變現,或許是新的想象空間。

文 | 《中國企業家》記者 崔鵬

編輯 | 劉宇翔

頭圖來源 | 中企圖庫


“現在的中國互聯網世界,就是阿里和騰訊之間的代理人戰爭。”國內一家知名VC的管理合夥人曾經對《中國企業家》表示。

此番言論發出之時,阿里和騰訊的市值均已突破4000億美元,同時躋身全球十大市值科技公司之列。已經是中國互聯網的兩大巨頭,它們或親自下場,或投資收購,沒有邊界的爭鬥持續多年。

充當先鋒的是兩家公司的戰略投資部門,它們從無到有,只用十幾年時間,就成為中國互聯網版圖上舉足輕重的力量。他們並非傳統投資機構,卻能改變創投圈的潮水方向。近年崛起的獨角獸公司,絕大多數與這兩家有千絲萬縷的關聯。

“當一家公司成長到10億到30億美元規模時,不可避免會與騰訊產生交集。”一位騰訊投資離職員工對《中國企業家》表示。這個理論同樣適用於阿里。對於大部分互聯網創業者來說,企業做到一定規模,都要學會一門必修課,就是如何與“富爸爸”們打交道。或者,從另一個視角來看,優秀的互聯網創業公司某種程度上也是“獵物”,兩家公司手握充沛的資本和資源,各自圍獵又相互搶食。

騰訊官方數據顯示,過去十年騰訊投資了大約700家公司,其中63家已經上市,122家市值或估值超過10億美元。在阿里2018全球投資者大會上,CFO武衛表示,阿里戰略投資的資產(包括螞蟻金服、微博、高鑫零售等)已經價值800億美元。

在傳統消費互聯網領域,格局通常是“winner take all”(贏家通吃)。多年來,背靠阿里和騰訊的這些創業公司之間戰火不斷,誰能成為倖存者,誰就是獲勝者,背後的巨頭才能如願以償。華興資本創始人包凡在提及滴滴快的合併案時,曾用過一個比喻:在談判的最後關頭,滴滴和快的管理層在兩個房間裡,分別給騰訊的劉熾平和阿里的蔡崇信打電話徵求意見,“BAT就像天上的神仙,神仙在看人間打仗”。

過去多年,阿里系和騰訊系在互聯網各個主流領域展開正面交鋒。在出行市場,滴滴和快的曾經豪擲數十億元打得不可開交;在本地生活領域,騰訊支持的新美大與阿里支持的“餓了麼+口碑”纏鬥已久;在社交領域,微博、陌陌曾是阿里遏制微信的重要工具。

自己搶下的獵物,為了防止對方插手,排他協議和一票否決成為常用武器。結果就是,阿里和騰訊很少出現在同一家互聯網公司的董事會上。站隊阿里還是騰訊,一度是創投圈的熱門話題。

到了該站隊的時候,創業公司創始人都會從中挑選一家,如何取捨有時候是門學問。一位在B輪接受阿里系機構投資的創業者告訴《中國企業家》,“拿完阿里或者騰訊的錢之後,再去拿對方錢的(人)不多,都會有各種顧慮。”

但這種對立形勢正在發生變化。告別人口紅利,互聯網公司的增長曲線逐漸平滑;投資人對燒錢換份額的模式更加謹慎;同時,在C端市場逐漸見頂時,阿里和騰訊正在開闢新戰場,將競爭重點從消費者業務向企業級業務轉移。

從2018年夏天開始,騰訊投資的企業開始連續向阿里敞開大門,B站、小紅書、趣頭條和Teambition都位列其中,這些獨角獸公司成功集齊AT兩家的錢。這在過去多年的互聯網投資浪潮中,除非項目合併,不然這種情況極少出現。

看上去,阿里騰訊兩強對峙的局面有所緩和,在某些遠離主戰場的區域,這兩大超級公司也有把酒言歡之時。當然,在別的戰線上,兩家在醞釀新的戰爭。西線無戰事,東線炮火連天。

全面戰爭與否決權

2015年9月,美團創始人王興飛到香港,與騰訊總裁劉熾平在一家酒店會面,討論美團與大眾點評合併的可行性,騰訊當時是大眾點評的最大單一機構股東,持有其20%股份。

在美團與大眾點評的合併過程中,騰訊在背後扮演了關鍵角色:它施壓點評創始人張濤讓步,支持王興做新美大的CEO,承諾為新美大提供10億美元的資金支持,讓老股東滿意離開,也說服了博裕資本同意雙方合併。

互聯網巨頭投資鏖戰:騰訊阿里兩強對峙 頭條趁勢攪局

大眾點評網創始人、CEO張濤。攝影:朱騫

根據《財經》的報道,美團大股東博裕資本合夥人童小幪與蔡崇信私交非常好,阿里曾強烈反對美團與點評合併,因此博裕資本也成為除阿里之外最難搞定的投資方。而在滴滴快的合併案中,阿里投資的人表示,當初為快的投出第一筆錢時,怎麼也想不到會跟自己最大的敵人坐在同一張董事會的桌子前。

2014年微信支付藉助滴滴瘋狂擴張,阿里扶持快的與其展開耗資十幾億的補貼大戰,雙方戰到最激烈時,程維說滴滴1個月就花掉1個多億,自己簽單時手都在抖。

那是五年來第一次,阿里和騰訊之間暗藏已久的較量,被搬到桌面之上,引發整個互聯網界討論。此後,這種對峙局面持續多年,雙方爭鬥的範圍從社交、支付和電商等彼此核心領域,逐步向外延伸至整個互聯網行業。

二手車行業一位投資人告訴《中國企業家》,今年春節前後,軟銀計劃投資車好多(瓜子二手車母公司)的消息傳出,國內另一家二手車平臺的創始人馬上趕到阿里總部,向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逍遙子)尋求幫助。

在這條模式偏重的賽道上,騰訊先後下注人人車和瓜子,阿里雖然態度謹慎,但也投資了大搜車,並不希望瓜子一家獨大。最終阿里從中牽線搭橋,拉著瓜子的兩家競品公司找到軟銀,希望它能放棄瓜子,改投這兩家公司。

阿里和騰訊的對立狀態顯而易見,兩家公司都在用資本扶持能夠遏制對方佈局,或者從對方主戰場中搶奪份額的公司。

投資部門服務於企業戰略,是產業資本的典型特徵。它的全稱為“企業風險投資基金”(CorporateVenture Capital),簡稱“CVC”。對於阿里騰訊這類巨頭來說,因為自身營收數據出色,現金流充沛,所以投資基金的融資能力遠高於普通VC(風險投資機構),資金獲取成本也比較低。

CVC不把財務數據看做投資的最終目標,通常不在乎單個項目的投入回報,更在乎服務公司戰略。VC傾向於以合理價格進入一家公司,但產業資本很少因為價格因素放棄一傢俱備戰略意義的公司。

2016年騰訊收購芬蘭遊戲公司Supercell的案子,是當年全球第二大科技類併購。為了完成業務部門的訴求,李朝暉帶領團隊花費超過半年時間研究創新方案,最終依靠牽頭財團的方式,花費86億美元天價拿下這家公司。

相對來說,產業資本的容錯率更高。一位騰訊投資離職員工對《中國企業家》表示,對於騰訊投資來說,投錯公司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miss(錯失)掉機會。

當阿里和騰訊發現具備重要戰略價值的公司時,“領投”是它們進入董事會的通用操作,外界能夠通過兩家是否領投,來判斷一個項目在雙方心中的地位。

選擇領投的好處非常明顯,“第一合同是你寫,你約定的東西肯定對你最有利;第二價格你來定,後來再想進的人必須按你的價格來;第三你有董事會席位,在投後對公司有更多影響。”一位本土投行人士對《中國企業家》表示。

消費互聯網領域信奉“二八法則”,行業第一名通常擁有大約80%市場份額,第二名只有20%左右,排在後面的玩家基本沒有機會,所以阿里騰訊對頭部公司的爭奪從來都是“有我沒你”,嚴防死守。領投之後,它們慣用的“武器”是排他協議和一票否決。

通常排他協議分為兩種,一種在股權層面,需要放在交易文件裡談,“我不允許你(對方)入股,也不允許你(創業者)賣給對方”;另一種在業務層面,“你只能跟我做業務合作,不能跟別人尤其是我的對手合作”。

用當下熱門的雲計算舉例,有些投資案子的排他協議會要求創業者只能用騰訊雲或者阿里雲,不能用對方產品,“有的會直接寫到條款裡,有時候會單獨跟你籤一個業務合作協議。”

阿里投資陌陌的時候,還不像如今這樣強勢,並沒有附帶太多額外業務條件,即便如此,它還是將針對騰訊系的排他條款加入協議之中。

一位與阿里騰訊均合作多次的投資人告訴《中國企業家》,兩家基金在簽署排他協議的時候,“通常會將發新股、賣老股和做併購等都排掉,因為這些屬於優先股股東的權利”。

按照證券市場的相關規定,這種強勢的排他協議,一般在創業公司上市時,會自動作廢。根據公開數據統計,去年有16家騰訊投資的企業成功上市,他們與騰訊的強綁定關係也必然會受到影響。

“bilibili(B站)就是上市後阿里才進來的,因為誰也out不了誰”,前述投資人表示,項目IPO之後,騰訊和阿里進入對方被投公司的難度會大大降低。今年3月,趣頭條也是在上市之後,才向阿里發行的1.71億美元可轉債融資。

除了排他協議,一票否決同樣能將對手拒之門外。這個詞彙被大眾熟知,還是因為去年馬化騰的一條朋友圈評論,他在點評ofo的衰落時,提到了“veto right”(一票否決權)的重要性。這項權利在創業公司融資時經常會涉及到,它能在某些時候決定公司命運的走向。

在ofo與摩拜合併談判的關鍵時刻,主要投資人和創始人都對合並方案表示同意,但戴威利用一票否決權,投出反對票導致合併方案流產。最終摩拜被美團收入囊中,錯失合併機會的ofo則聲勢漸微。

市場上有一種聲音認為,戴威之所以會投出否決票,是因為背後有阿里的承諾在先,反對合並,就會得到阿里的相關支持,業內人士提示說,“後來ofo不是向阿里借了17個億麼”。在出行市場最火熱的時候,騰訊擁有滴滴和摩拜的股份,有機會吃掉整個市場,這顯然不是阿里希望看到的。

互聯網巨頭投資鏖戰:騰訊阿里兩強對峙 頭條趁勢攪局

滴滴出行創始人、CEO 程維。攝影:鄧攀

AT在重大項目上都極為重視掌握否決權,如果沒有,就將付出不小代價。

一位接近騰訊的投資人告訴《中國企業家》,2016年騰訊領投小紅書B輪融資時,內部將其評估為一個單純的社區,當時並沒有想通內容電商的模式,所以在簽訂投資條款時,騰訊沒有要求否決權,“沒看到小紅書與電商結合,影響力能達到不可或缺的價值”。

否決權的缺失,讓阿里看到從騰訊陣營中挖寶的機會。知乎和小紅書都是騰訊在社區領域的佈局,它們擁有的大量優質內容需要長期積累,壁壘很高,巨頭很難自己複製它們的成功。內容導流已經被證明是重要的流量獲取方式,所以淘寶近年來極其注重內容,對頭部內容社區非常渴望。

於是小紅書發展起勢之後,阿里順勢而入,2018年5月小紅書宣佈獲得阿里領投的3億美元融資,成為同時集齊騰訊和阿里投資的互聯網公司。

前述投資人稱,騰訊後續投資時曾希望追加否決權,但並沒有成功,“你要給他們(小紅書)相應的好處,但後面你拿什麼換,可能小紅書都不想給了”。

互聯網巨頭投資鏖戰:騰訊阿里兩強對峙 頭條趁勢攪局

小紅書創始人瞿芳。攝影:吳育琛

騰訊投資失手的項目還有很多,無論是光線、分眾傳媒還是musical.ly(抖音國際版Tik Tok前身),都算騰訊關鍵性投資項目,但它們不是被阿里搶先一步拿下,就是被今日頭條花重金買走,將其打造成讓騰訊頭疼不已的競爭對手,需要騰訊花費更多代價進行防禦。

阿里投資也面臨過類似狀況。與阿里接近的一位投資人告訴《中國企業家》,“阿里有段時間發現自己的大文娛很弱,就想去投文娛領域的頭部,結果發現大部分好公司都是騰訊的profolio(投資組合)。”

對於巨頭來說,佈局要趁早,該投資人表示,“現在大家界線都比較模糊,在很多事情上,你現在不競爭,不代表未來不競爭。”

一個明顯例子就是,阿里騰訊針鋒相對最激烈的時候,就是去年的零售業投資收購浪潮,國內零售企業排名靠前的公司被挨個拉入兩家陣營。零售並非騰訊的主營業務,但騰訊to B以後,雲和支付業務需要更多線下場景,所以它最終也成為了阿里的對手。

一旦阿里和騰訊找上門來,創業者們選擇誰、拒絕誰,就成為一個現實問題。

拿騰訊的流量,找阿里變現

如今的互聯網市場大體是AT兩家的對手戲。當創業者想把阿里騰訊都拉進公司內部時,要面臨的問題非常棘手。

將戰略訴求有衝突的兩家公司放到同一個董事會上,“你想做一件事,符合這家戰略意圖,但不符合另一家的,它就會在董事會上投反對票”,某公司創始人表示,這是潛在的衝突和風險,對創業公司後續的發展並不安全。

越是優質項目,越不容易讓雙方走到一起。當年程維拍板讓騰訊領投滴滴B輪融資之後,滴滴天使投資人王剛從北京回到杭州,將這個融資決定反饋給阿里巴巴,以求爭取對方同意,幾經周折才得到阿里默許。

所以現實情況是,創業者通常要在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中二選一。

阿里的角色是流量消耗者,屬於變現端,是一個獨佔資源的戰略投資者,它希望所有人都把流量上交,統一在阿里平臺變現,並不希望被投公司還去拼多多之類的地方變現。

騰訊的角色相反,屬於流量生產者,它希望把流量分發給所有人,如果只分給某一個人,可能會把這個人養大而難以控制。所以騰訊是流量分發型,誰都可以投,也都會去投。

所以,阿里強調化為己用,看重被投公司與阿里業務的整合,控股和收購的案例比比皆是;騰訊強調開放共生,不追求控股,甚至不要求大股東。所以,這就產生了有趣的變化:曾經騰訊是嚴格的戰略投資者,阿里則偏向財務投資。如今兩家風格對調,騰訊自稱“最像財務投資人的戰略投資人”,通常持股比例不到5%,阿里則變成強調整合的戰略投資者。

去年兩會答記者問現場,馬化騰曾對《中國企業家》表示,騰訊投資的基本邏輯是,除了通訊社交和內容,其他都交給合作伙伴。

但有些創業者會抱怨,騰訊現在投了幾百家公司,其實能給到每一家的支持很有限,選騰訊可能並沒有看起來那麼美好。

“那都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騰訊的投資擺在他面前,你看他要不要”,一位連續兩輪拿到騰訊投資的創業者在採訪中對此表示不屑,投資這家公司後,騰訊立刻為其拉了5個群,包括法務、運營和小程序(等部門),幫助它對接騰訊資源。

但這位創業者也承認,騰訊不會因為投了哪家公司,就隨便向其傾斜流量,“即使你拿到騰訊的錢,騰訊內部這麼多業務線和管理條線,(創業者)很難拿到戰略和業務資源,都要靠你自己努力。”

這是做產業資本的現狀,有時候公司管理層意志強於投資團隊,投資部門的專業判斷需要為高層話語權讓步。如果你的公司無法引起騰訊足夠重視,上層並不會為你投注太多資源,投資部也無能為力。

所以,即便像拼多多這樣頂尖的被投公司,在鑽微信規則漏洞的時候,也會被微信團隊無情封殺。

在創投圈內,即使是彼此看不上的VC也會在一起合作,“最多我私下不喜歡你”,前述接近阿里的投資人反問《中國企業家》,“遇到能一起賺錢的事兒,誰會拒絕呢?”但阿里完全相反,“阿里不以賺錢為目的來考慮投資”。

阿里投資團隊由蔡崇信一手搭建,在他看來,“投資併購就像一個圍棋遊戲,仍有許多棋子散落在各地,需要有人合理規整擺放。投資是為了未來而佈局,我們更樂於投向能為公司創造‘1+1>10’效應的項目。”

與騰訊相比,阿里更強調業務協同,風格更加強硬,有不少被它看中的創業者會擔心融入阿里的問題。

在很多同行眼中,阿里更像是一個真正的戰略投資人,“阿里做所有的事,投資必須有業務部門來response(回覆)”,需要徵求業務部門同意,“我這個案子是為你投的,你跟被投公司有哪些合作,都會提前溝通,業務部門OK之後,投資部門才會放手去做”。

前述接受阿里系機構投資的創業者告訴《中國企業家》,接受阿里投資,要做好接受阿里指揮的心理準備。他曾經問過彭蕾這個問題,彭蕾對他說,創業者要理解資本背後的需求,才知道怎麼與人合作,不然就會產生誤會,“跟生活上的夫妻一樣,(不然)大家都以為彼此瞭解對方,實際上是不瞭解的。”

阿里有著強烈的整合訴求,這在餓了麼的案子上表現更明顯。阿里2015年用12.5億美元投資餓了麼,成為第一大股東,在隨後幾年中,阿里對餓了麼管理層、財務、人事和公司文化進行全面改造,最終將其全資收購,與阿里旗下的零售和物流業務進行整合,創始人張旭豪也變成了張勇的“新零售戰略特別助理”。

張勇在接受《中國企業家》採訪時曾說,“我對這個企業(被投公司)要負責,不能把它和阿里融為一體,我就負不了責,我必須這麼幹。”

這種將投資企業與自家業務強勢綁定的風格引發外界諸多議論,有的創業者會起身反抗,王興與阿里從朋友變成敵人的事情,就是例子。

當初騰訊借滴滴推廣微信支付,收穫巨大成功,阿里希望與美團深度合作,將其支付工具限定為支付寶,但被王興拒絕。隨後,在王興力推的美團與點評合併案上,阿里明確提出反對,並宣佈60億元重啟旗下口碑業務,親自下場與新美大競爭,最終導致王興站在了阿里對立面。

互聯網巨頭投資鏖戰:騰訊阿里兩強對峙 頭條趁勢攪局

美團網出行創始人、CEO 王興。攝影:鄧攀

2017年烏鎮互聯網大會,騰訊系創業公司在“東興局”上圍坐一桌談笑風生,而馬雲則被曝出一張大會期間獨自吃麵的照片。

其實,除了黃崢的拼多多,阿里的敵人其實沒有增加多少,但朋友卻變少了。

很多時候,如果騰訊和阿里同時看中一家公司,創業者更傾向於選擇“只求共生,不求擁有”的騰訊。但選擇騰訊,也不意味著所有創業公司都能一飛沖天。

因為在非核心賽道,騰訊的表現略顯“佛系”,不過一旦涉及通訊、社交和數字內容等核心領域,騰訊的投資就同樣極其看重控制力,甚至會出現內部業務與外部投資業務同時“賽跑”的結果。

最近的例子是快手。2017年騰訊領投快手D輪融資後,並沒有向其大量傾斜自家資源,快手是當年炙手可熱的創業公司,這種待遇顯然是不高的。

互聯網巨頭投資鏖戰:騰訊阿里兩強對峙 頭條趁勢攪局

快手創始人、CEO 宿華。攝影:史小兵

前述接近騰訊的投資人告訴《中國企業家》,原因是騰訊最開始對短視頻賽道的判斷有誤,直到抖音快速崛起後,騰訊總辦對這條賽道的重要性進行了重新評估,決定復活自家的微視並投入重金支持。

這是投資為業務讓路的典型事例。小紅書完成阿里領投的3億美元融資後,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裁撤電商部門員工。按照阿里投資的一貫作風,被投公司與阿里核心部門有衝突的業務時,它就很難獨立做大,所以小紅書保留獨立電商部門的機會自然很小。

在大公司裡,前臺業務是賺錢部門,話語權更強,投資併購是花錢的部門,地位並不高。業務部門獲取的巨大流量,更傾向於在公司內部業務體系內完成閉環,而不是導給被投公司。

即使是騰訊投資,在公司內部也要平衡與業務的關係,“每個業務領導都會覺得,這些量給我,我也能做出一個頭條來”,前述騰訊投資離職員工對《中國企業家》表示,“你去求業務部門,給你的profolio(被投公司)導資源,他可以導也可以不導,或者他答應你導,但用什麼方式你也不知道。”

對於那些想拿到阿里騰訊資金與資源支持,進入兩家陣營的企業來說,這些是它們需要承擔的代價。

但對於有些創業者來說,集齊兩大巨頭的野心勝於一切。

最早邁出這一步的應該是滴滴。

滴滴收購Uber中國後的一段時期內,國際化始終是其重要戰略,滴滴為此不斷靠近軟銀。軟銀曾先後投資滴滴80億美元,所持滴滴股份已超過20%,兩家公司共同投資了東南亞最大的出行平臺Grab,還一起成立合資公司在日本市場提供出租車打車服務。

而軟銀與阿里的關係圈內並不陌生,騰訊內部開始有聲音認為滴滴正在向阿里靠近。隨之而來的是,在2018年摩拜“賣身”的案子上,騰訊投資併購部明確否掉了滴滴的股權投資方案,轉而支持美團的全盤收購方案,“騰訊的意志”也因此被外界廣為評論。

選擇騰訊的人,很多是看重它偏向“財務投資”的風格,很少干涉創始團隊管理,氛圍寬鬆,但相應的,創業者除了拿到錢,似乎也不能指望拿到更多,“坦白說,騰訊進來後能給一個公司帶來多大資源,其實是打問號的”。

所以,越來越多的“未來之星”選擇了第三條道路。一位接近滴滴的投資人對《中國企業家》表示,“公司體量到一定階段後,我也不依託你騰訊給我多少資源,就跟滴滴一樣,在騰訊和阿里之間做中立方嘛,對吧。”

這種在巨頭博弈間周旋的心態正在其他創業者心中萌生,並且,從現實角度來看,無論是阿里還是騰訊,他們都有需要到的地方。

B站上市後,需要在遊戲之外拓展更多收入來源;小紅書在用戶流量與活躍度達到預期後,需要接入電商平臺進行從“種草”到“拔草”的商業變現;趣頭條營收超過90%靠廣告,收入結構極其單一,虧損持續增加,急需現金支持。

互聯網巨頭投資鏖戰:騰訊阿里兩強對峙 頭條趁勢攪局

bilibili董事長陳睿。攝影:賈睿

而騰訊在新聞資訊和短視頻領域既有外部投資,也有自主業務,它與趣頭條和B站等公司的關係,並不如拼多多、京東那麼緊密,這在客觀條件上給了創業者拉阿里入股的機會。

這些已經從騰訊拿到流量的公司,面對商業化壓力,開始傾向於選擇阿里巴巴這家距離交易更近的公司。從騰訊的角度來說,如果這個項目不是具有戰略性的,就可以放手讓阿里也入股;有些項目則是絕不能放手。

“它(騰訊)如果在小紅書上有一個否決權,肯定會block掉阿里。”前述投行人士認為,當騰訊特別在意一家公司時,態度會很強硬,“如果騰訊不覺得這個東西賣給阿里會對它產生多大的戰略負面影響,那它通常會考慮賺錢的問題,騰訊始終是在戰略和財務方面去尋求平衡”。

攪局者

“以前大家都說BAT,可能你拿了B的錢就比較中立,A和T都不會特別把你當做敵人或朋友。”一家接受了騰訊投資的企業創始人向《中國企業家》感慨。如今百度掉隊,空出來的疆域自有新的角逐者。

B站和趣頭條都是文娛領域的公司,在這條賽道上騰訊現在最提防的公司已經不是阿里,而是字節跳動(今日頭條)。過去幾年騰訊OMG(網絡媒體)事業群面對今日頭條頗為被動,最終集團要依靠投資部門去構建護城河。

字節跳動已經讓任何一家互聯網巨頭都無法小覷。根據其公佈的數字,截至2019年7月,其產品全球總DAU(日活躍用戶)超過7億,總MAU(月活躍用戶)超過15億。在使用時長方面,字節跳動APP矩陣的用戶使用時長增長明顯,根據第三方數據機構QuestMobile發佈的數據,截止到2019年3月,字節跳動系APP使用時長佔比11.3%,較2018年3月高出3.1個百分點,而淘系、百度系產品的用戶使用時長變化不大,騰訊系產品卻下滑了4%,由此可見,字節跳動的APP矩陣所獲取的份額,基本上正是騰訊所失去的。

與此同時,張一鳴正在利用與騰訊類似的流量分發模式,將今日頭條、抖音等明星產品的流量導出,孵化新產品,橫向擴展至各個垂直行業,無論是遊戲、二次元、汽車還是房地產,字節跳動都有涉足。

"
互聯網巨頭投資鏖戰:騰訊阿里兩強對峙 頭條趁勢攪局

互聯網巨頭投資鏖戰:騰訊阿里兩強對峙 頭條趁勢攪局

看上去,阿里騰訊兩強對峙的局面有所緩和,在某些遠離主戰場的區域,兩大超級公司也有把酒言歡之時。當然,在別的戰線上,兩家在醞釀新的戰爭。對於創業者而言,拿騰訊的流量,找阿里變現,或許是新的想象空間。

文 | 《中國企業家》記者 崔鵬

編輯 | 劉宇翔

頭圖來源 | 中企圖庫


“現在的中國互聯網世界,就是阿里和騰訊之間的代理人戰爭。”國內一家知名VC的管理合夥人曾經對《中國企業家》表示。

此番言論發出之時,阿里和騰訊的市值均已突破4000億美元,同時躋身全球十大市值科技公司之列。已經是中國互聯網的兩大巨頭,它們或親自下場,或投資收購,沒有邊界的爭鬥持續多年。

充當先鋒的是兩家公司的戰略投資部門,它們從無到有,只用十幾年時間,就成為中國互聯網版圖上舉足輕重的力量。他們並非傳統投資機構,卻能改變創投圈的潮水方向。近年崛起的獨角獸公司,絕大多數與這兩家有千絲萬縷的關聯。

“當一家公司成長到10億到30億美元規模時,不可避免會與騰訊產生交集。”一位騰訊投資離職員工對《中國企業家》表示。這個理論同樣適用於阿里。對於大部分互聯網創業者來說,企業做到一定規模,都要學會一門必修課,就是如何與“富爸爸”們打交道。或者,從另一個視角來看,優秀的互聯網創業公司某種程度上也是“獵物”,兩家公司手握充沛的資本和資源,各自圍獵又相互搶食。

騰訊官方數據顯示,過去十年騰訊投資了大約700家公司,其中63家已經上市,122家市值或估值超過10億美元。在阿里2018全球投資者大會上,CFO武衛表示,阿里戰略投資的資產(包括螞蟻金服、微博、高鑫零售等)已經價值800億美元。

在傳統消費互聯網領域,格局通常是“winner take all”(贏家通吃)。多年來,背靠阿里和騰訊的這些創業公司之間戰火不斷,誰能成為倖存者,誰就是獲勝者,背後的巨頭才能如願以償。華興資本創始人包凡在提及滴滴快的合併案時,曾用過一個比喻:在談判的最後關頭,滴滴和快的管理層在兩個房間裡,分別給騰訊的劉熾平和阿里的蔡崇信打電話徵求意見,“BAT就像天上的神仙,神仙在看人間打仗”。

過去多年,阿里系和騰訊系在互聯網各個主流領域展開正面交鋒。在出行市場,滴滴和快的曾經豪擲數十億元打得不可開交;在本地生活領域,騰訊支持的新美大與阿里支持的“餓了麼+口碑”纏鬥已久;在社交領域,微博、陌陌曾是阿里遏制微信的重要工具。

自己搶下的獵物,為了防止對方插手,排他協議和一票否決成為常用武器。結果就是,阿里和騰訊很少出現在同一家互聯網公司的董事會上。站隊阿里還是騰訊,一度是創投圈的熱門話題。

到了該站隊的時候,創業公司創始人都會從中挑選一家,如何取捨有時候是門學問。一位在B輪接受阿里系機構投資的創業者告訴《中國企業家》,“拿完阿里或者騰訊的錢之後,再去拿對方錢的(人)不多,都會有各種顧慮。”

但這種對立形勢正在發生變化。告別人口紅利,互聯網公司的增長曲線逐漸平滑;投資人對燒錢換份額的模式更加謹慎;同時,在C端市場逐漸見頂時,阿里和騰訊正在開闢新戰場,將競爭重點從消費者業務向企業級業務轉移。

從2018年夏天開始,騰訊投資的企業開始連續向阿里敞開大門,B站、小紅書、趣頭條和Teambition都位列其中,這些獨角獸公司成功集齊AT兩家的錢。這在過去多年的互聯網投資浪潮中,除非項目合併,不然這種情況極少出現。

看上去,阿里騰訊兩強對峙的局面有所緩和,在某些遠離主戰場的區域,這兩大超級公司也有把酒言歡之時。當然,在別的戰線上,兩家在醞釀新的戰爭。西線無戰事,東線炮火連天。

全面戰爭與否決權

2015年9月,美團創始人王興飛到香港,與騰訊總裁劉熾平在一家酒店會面,討論美團與大眾點評合併的可行性,騰訊當時是大眾點評的最大單一機構股東,持有其20%股份。

在美團與大眾點評的合併過程中,騰訊在背後扮演了關鍵角色:它施壓點評創始人張濤讓步,支持王興做新美大的CEO,承諾為新美大提供10億美元的資金支持,讓老股東滿意離開,也說服了博裕資本同意雙方合併。

互聯網巨頭投資鏖戰:騰訊阿里兩強對峙 頭條趁勢攪局

大眾點評網創始人、CEO張濤。攝影:朱騫

根據《財經》的報道,美團大股東博裕資本合夥人童小幪與蔡崇信私交非常好,阿里曾強烈反對美團與點評合併,因此博裕資本也成為除阿里之外最難搞定的投資方。而在滴滴快的合併案中,阿里投資的人表示,當初為快的投出第一筆錢時,怎麼也想不到會跟自己最大的敵人坐在同一張董事會的桌子前。

2014年微信支付藉助滴滴瘋狂擴張,阿里扶持快的與其展開耗資十幾億的補貼大戰,雙方戰到最激烈時,程維說滴滴1個月就花掉1個多億,自己簽單時手都在抖。

那是五年來第一次,阿里和騰訊之間暗藏已久的較量,被搬到桌面之上,引發整個互聯網界討論。此後,這種對峙局面持續多年,雙方爭鬥的範圍從社交、支付和電商等彼此核心領域,逐步向外延伸至整個互聯網行業。

二手車行業一位投資人告訴《中國企業家》,今年春節前後,軟銀計劃投資車好多(瓜子二手車母公司)的消息傳出,國內另一家二手車平臺的創始人馬上趕到阿里總部,向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逍遙子)尋求幫助。

在這條模式偏重的賽道上,騰訊先後下注人人車和瓜子,阿里雖然態度謹慎,但也投資了大搜車,並不希望瓜子一家獨大。最終阿里從中牽線搭橋,拉著瓜子的兩家競品公司找到軟銀,希望它能放棄瓜子,改投這兩家公司。

阿里和騰訊的對立狀態顯而易見,兩家公司都在用資本扶持能夠遏制對方佈局,或者從對方主戰場中搶奪份額的公司。

投資部門服務於企業戰略,是產業資本的典型特徵。它的全稱為“企業風險投資基金”(CorporateVenture Capital),簡稱“CVC”。對於阿里騰訊這類巨頭來說,因為自身營收數據出色,現金流充沛,所以投資基金的融資能力遠高於普通VC(風險投資機構),資金獲取成本也比較低。

CVC不把財務數據看做投資的最終目標,通常不在乎單個項目的投入回報,更在乎服務公司戰略。VC傾向於以合理價格進入一家公司,但產業資本很少因為價格因素放棄一傢俱備戰略意義的公司。

2016年騰訊收購芬蘭遊戲公司Supercell的案子,是當年全球第二大科技類併購。為了完成業務部門的訴求,李朝暉帶領團隊花費超過半年時間研究創新方案,最終依靠牽頭財團的方式,花費86億美元天價拿下這家公司。

相對來說,產業資本的容錯率更高。一位騰訊投資離職員工對《中國企業家》表示,對於騰訊投資來說,投錯公司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miss(錯失)掉機會。

當阿里和騰訊發現具備重要戰略價值的公司時,“領投”是它們進入董事會的通用操作,外界能夠通過兩家是否領投,來判斷一個項目在雙方心中的地位。

選擇領投的好處非常明顯,“第一合同是你寫,你約定的東西肯定對你最有利;第二價格你來定,後來再想進的人必須按你的價格來;第三你有董事會席位,在投後對公司有更多影響。”一位本土投行人士對《中國企業家》表示。

消費互聯網領域信奉“二八法則”,行業第一名通常擁有大約80%市場份額,第二名只有20%左右,排在後面的玩家基本沒有機會,所以阿里騰訊對頭部公司的爭奪從來都是“有我沒你”,嚴防死守。領投之後,它們慣用的“武器”是排他協議和一票否決。

通常排他協議分為兩種,一種在股權層面,需要放在交易文件裡談,“我不允許你(對方)入股,也不允許你(創業者)賣給對方”;另一種在業務層面,“你只能跟我做業務合作,不能跟別人尤其是我的對手合作”。

用當下熱門的雲計算舉例,有些投資案子的排他協議會要求創業者只能用騰訊雲或者阿里雲,不能用對方產品,“有的會直接寫到條款裡,有時候會單獨跟你籤一個業務合作協議。”

阿里投資陌陌的時候,還不像如今這樣強勢,並沒有附帶太多額外業務條件,即便如此,它還是將針對騰訊系的排他條款加入協議之中。

一位與阿里騰訊均合作多次的投資人告訴《中國企業家》,兩家基金在簽署排他協議的時候,“通常會將發新股、賣老股和做併購等都排掉,因為這些屬於優先股股東的權利”。

按照證券市場的相關規定,這種強勢的排他協議,一般在創業公司上市時,會自動作廢。根據公開數據統計,去年有16家騰訊投資的企業成功上市,他們與騰訊的強綁定關係也必然會受到影響。

“bilibili(B站)就是上市後阿里才進來的,因為誰也out不了誰”,前述投資人表示,項目IPO之後,騰訊和阿里進入對方被投公司的難度會大大降低。今年3月,趣頭條也是在上市之後,才向阿里發行的1.71億美元可轉債融資。

除了排他協議,一票否決同樣能將對手拒之門外。這個詞彙被大眾熟知,還是因為去年馬化騰的一條朋友圈評論,他在點評ofo的衰落時,提到了“veto right”(一票否決權)的重要性。這項權利在創業公司融資時經常會涉及到,它能在某些時候決定公司命運的走向。

在ofo與摩拜合併談判的關鍵時刻,主要投資人和創始人都對合並方案表示同意,但戴威利用一票否決權,投出反對票導致合併方案流產。最終摩拜被美團收入囊中,錯失合併機會的ofo則聲勢漸微。

市場上有一種聲音認為,戴威之所以會投出否決票,是因為背後有阿里的承諾在先,反對合並,就會得到阿里的相關支持,業內人士提示說,“後來ofo不是向阿里借了17個億麼”。在出行市場最火熱的時候,騰訊擁有滴滴和摩拜的股份,有機會吃掉整個市場,這顯然不是阿里希望看到的。

互聯網巨頭投資鏖戰:騰訊阿里兩強對峙 頭條趁勢攪局

滴滴出行創始人、CEO 程維。攝影:鄧攀

AT在重大項目上都極為重視掌握否決權,如果沒有,就將付出不小代價。

一位接近騰訊的投資人告訴《中國企業家》,2016年騰訊領投小紅書B輪融資時,內部將其評估為一個單純的社區,當時並沒有想通內容電商的模式,所以在簽訂投資條款時,騰訊沒有要求否決權,“沒看到小紅書與電商結合,影響力能達到不可或缺的價值”。

否決權的缺失,讓阿里看到從騰訊陣營中挖寶的機會。知乎和小紅書都是騰訊在社區領域的佈局,它們擁有的大量優質內容需要長期積累,壁壘很高,巨頭很難自己複製它們的成功。內容導流已經被證明是重要的流量獲取方式,所以淘寶近年來極其注重內容,對頭部內容社區非常渴望。

於是小紅書發展起勢之後,阿里順勢而入,2018年5月小紅書宣佈獲得阿里領投的3億美元融資,成為同時集齊騰訊和阿里投資的互聯網公司。

前述投資人稱,騰訊後續投資時曾希望追加否決權,但並沒有成功,“你要給他們(小紅書)相應的好處,但後面你拿什麼換,可能小紅書都不想給了”。

互聯網巨頭投資鏖戰:騰訊阿里兩強對峙 頭條趁勢攪局

小紅書創始人瞿芳。攝影:吳育琛

騰訊投資失手的項目還有很多,無論是光線、分眾傳媒還是musical.ly(抖音國際版Tik Tok前身),都算騰訊關鍵性投資項目,但它們不是被阿里搶先一步拿下,就是被今日頭條花重金買走,將其打造成讓騰訊頭疼不已的競爭對手,需要騰訊花費更多代價進行防禦。

阿里投資也面臨過類似狀況。與阿里接近的一位投資人告訴《中國企業家》,“阿里有段時間發現自己的大文娛很弱,就想去投文娛領域的頭部,結果發現大部分好公司都是騰訊的profolio(投資組合)。”

對於巨頭來說,佈局要趁早,該投資人表示,“現在大家界線都比較模糊,在很多事情上,你現在不競爭,不代表未來不競爭。”

一個明顯例子就是,阿里騰訊針鋒相對最激烈的時候,就是去年的零售業投資收購浪潮,國內零售企業排名靠前的公司被挨個拉入兩家陣營。零售並非騰訊的主營業務,但騰訊to B以後,雲和支付業務需要更多線下場景,所以它最終也成為了阿里的對手。

一旦阿里和騰訊找上門來,創業者們選擇誰、拒絕誰,就成為一個現實問題。

拿騰訊的流量,找阿里變現

如今的互聯網市場大體是AT兩家的對手戲。當創業者想把阿里騰訊都拉進公司內部時,要面臨的問題非常棘手。

將戰略訴求有衝突的兩家公司放到同一個董事會上,“你想做一件事,符合這家戰略意圖,但不符合另一家的,它就會在董事會上投反對票”,某公司創始人表示,這是潛在的衝突和風險,對創業公司後續的發展並不安全。

越是優質項目,越不容易讓雙方走到一起。當年程維拍板讓騰訊領投滴滴B輪融資之後,滴滴天使投資人王剛從北京回到杭州,將這個融資決定反饋給阿里巴巴,以求爭取對方同意,幾經周折才得到阿里默許。

所以現實情況是,創業者通常要在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中二選一。

阿里的角色是流量消耗者,屬於變現端,是一個獨佔資源的戰略投資者,它希望所有人都把流量上交,統一在阿里平臺變現,並不希望被投公司還去拼多多之類的地方變現。

騰訊的角色相反,屬於流量生產者,它希望把流量分發給所有人,如果只分給某一個人,可能會把這個人養大而難以控制。所以騰訊是流量分發型,誰都可以投,也都會去投。

所以,阿里強調化為己用,看重被投公司與阿里業務的整合,控股和收購的案例比比皆是;騰訊強調開放共生,不追求控股,甚至不要求大股東。所以,這就產生了有趣的變化:曾經騰訊是嚴格的戰略投資者,阿里則偏向財務投資。如今兩家風格對調,騰訊自稱“最像財務投資人的戰略投資人”,通常持股比例不到5%,阿里則變成強調整合的戰略投資者。

去年兩會答記者問現場,馬化騰曾對《中國企業家》表示,騰訊投資的基本邏輯是,除了通訊社交和內容,其他都交給合作伙伴。

但有些創業者會抱怨,騰訊現在投了幾百家公司,其實能給到每一家的支持很有限,選騰訊可能並沒有看起來那麼美好。

“那都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騰訊的投資擺在他面前,你看他要不要”,一位連續兩輪拿到騰訊投資的創業者在採訪中對此表示不屑,投資這家公司後,騰訊立刻為其拉了5個群,包括法務、運營和小程序(等部門),幫助它對接騰訊資源。

但這位創業者也承認,騰訊不會因為投了哪家公司,就隨便向其傾斜流量,“即使你拿到騰訊的錢,騰訊內部這麼多業務線和管理條線,(創業者)很難拿到戰略和業務資源,都要靠你自己努力。”

這是做產業資本的現狀,有時候公司管理層意志強於投資團隊,投資部門的專業判斷需要為高層話語權讓步。如果你的公司無法引起騰訊足夠重視,上層並不會為你投注太多資源,投資部也無能為力。

所以,即便像拼多多這樣頂尖的被投公司,在鑽微信規則漏洞的時候,也會被微信團隊無情封殺。

在創投圈內,即使是彼此看不上的VC也會在一起合作,“最多我私下不喜歡你”,前述接近阿里的投資人反問《中國企業家》,“遇到能一起賺錢的事兒,誰會拒絕呢?”但阿里完全相反,“阿里不以賺錢為目的來考慮投資”。

阿里投資團隊由蔡崇信一手搭建,在他看來,“投資併購就像一個圍棋遊戲,仍有許多棋子散落在各地,需要有人合理規整擺放。投資是為了未來而佈局,我們更樂於投向能為公司創造‘1+1>10’效應的項目。”

與騰訊相比,阿里更強調業務協同,風格更加強硬,有不少被它看中的創業者會擔心融入阿里的問題。

在很多同行眼中,阿里更像是一個真正的戰略投資人,“阿里做所有的事,投資必須有業務部門來response(回覆)”,需要徵求業務部門同意,“我這個案子是為你投的,你跟被投公司有哪些合作,都會提前溝通,業務部門OK之後,投資部門才會放手去做”。

前述接受阿里系機構投資的創業者告訴《中國企業家》,接受阿里投資,要做好接受阿里指揮的心理準備。他曾經問過彭蕾這個問題,彭蕾對他說,創業者要理解資本背後的需求,才知道怎麼與人合作,不然就會產生誤會,“跟生活上的夫妻一樣,(不然)大家都以為彼此瞭解對方,實際上是不瞭解的。”

阿里有著強烈的整合訴求,這在餓了麼的案子上表現更明顯。阿里2015年用12.5億美元投資餓了麼,成為第一大股東,在隨後幾年中,阿里對餓了麼管理層、財務、人事和公司文化進行全面改造,最終將其全資收購,與阿里旗下的零售和物流業務進行整合,創始人張旭豪也變成了張勇的“新零售戰略特別助理”。

張勇在接受《中國企業家》採訪時曾說,“我對這個企業(被投公司)要負責,不能把它和阿里融為一體,我就負不了責,我必須這麼幹。”

這種將投資企業與自家業務強勢綁定的風格引發外界諸多議論,有的創業者會起身反抗,王興與阿里從朋友變成敵人的事情,就是例子。

當初騰訊借滴滴推廣微信支付,收穫巨大成功,阿里希望與美團深度合作,將其支付工具限定為支付寶,但被王興拒絕。隨後,在王興力推的美團與點評合併案上,阿里明確提出反對,並宣佈60億元重啟旗下口碑業務,親自下場與新美大競爭,最終導致王興站在了阿里對立面。

互聯網巨頭投資鏖戰:騰訊阿里兩強對峙 頭條趁勢攪局

美團網出行創始人、CEO 王興。攝影:鄧攀

2017年烏鎮互聯網大會,騰訊系創業公司在“東興局”上圍坐一桌談笑風生,而馬雲則被曝出一張大會期間獨自吃麵的照片。

其實,除了黃崢的拼多多,阿里的敵人其實沒有增加多少,但朋友卻變少了。

很多時候,如果騰訊和阿里同時看中一家公司,創業者更傾向於選擇“只求共生,不求擁有”的騰訊。但選擇騰訊,也不意味著所有創業公司都能一飛沖天。

因為在非核心賽道,騰訊的表現略顯“佛系”,不過一旦涉及通訊、社交和數字內容等核心領域,騰訊的投資就同樣極其看重控制力,甚至會出現內部業務與外部投資業務同時“賽跑”的結果。

最近的例子是快手。2017年騰訊領投快手D輪融資後,並沒有向其大量傾斜自家資源,快手是當年炙手可熱的創業公司,這種待遇顯然是不高的。

互聯網巨頭投資鏖戰:騰訊阿里兩強對峙 頭條趁勢攪局

快手創始人、CEO 宿華。攝影:史小兵

前述接近騰訊的投資人告訴《中國企業家》,原因是騰訊最開始對短視頻賽道的判斷有誤,直到抖音快速崛起後,騰訊總辦對這條賽道的重要性進行了重新評估,決定復活自家的微視並投入重金支持。

這是投資為業務讓路的典型事例。小紅書完成阿里領投的3億美元融資後,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裁撤電商部門員工。按照阿里投資的一貫作風,被投公司與阿里核心部門有衝突的業務時,它就很難獨立做大,所以小紅書保留獨立電商部門的機會自然很小。

在大公司裡,前臺業務是賺錢部門,話語權更強,投資併購是花錢的部門,地位並不高。業務部門獲取的巨大流量,更傾向於在公司內部業務體系內完成閉環,而不是導給被投公司。

即使是騰訊投資,在公司內部也要平衡與業務的關係,“每個業務領導都會覺得,這些量給我,我也能做出一個頭條來”,前述騰訊投資離職員工對《中國企業家》表示,“你去求業務部門,給你的profolio(被投公司)導資源,他可以導也可以不導,或者他答應你導,但用什麼方式你也不知道。”

對於那些想拿到阿里騰訊資金與資源支持,進入兩家陣營的企業來說,這些是它們需要承擔的代價。

但對於有些創業者來說,集齊兩大巨頭的野心勝於一切。

最早邁出這一步的應該是滴滴。

滴滴收購Uber中國後的一段時期內,國際化始終是其重要戰略,滴滴為此不斷靠近軟銀。軟銀曾先後投資滴滴80億美元,所持滴滴股份已超過20%,兩家公司共同投資了東南亞最大的出行平臺Grab,還一起成立合資公司在日本市場提供出租車打車服務。

而軟銀與阿里的關係圈內並不陌生,騰訊內部開始有聲音認為滴滴正在向阿里靠近。隨之而來的是,在2018年摩拜“賣身”的案子上,騰訊投資併購部明確否掉了滴滴的股權投資方案,轉而支持美團的全盤收購方案,“騰訊的意志”也因此被外界廣為評論。

選擇騰訊的人,很多是看重它偏向“財務投資”的風格,很少干涉創始團隊管理,氛圍寬鬆,但相應的,創業者除了拿到錢,似乎也不能指望拿到更多,“坦白說,騰訊進來後能給一個公司帶來多大資源,其實是打問號的”。

所以,越來越多的“未來之星”選擇了第三條道路。一位接近滴滴的投資人對《中國企業家》表示,“公司體量到一定階段後,我也不依託你騰訊給我多少資源,就跟滴滴一樣,在騰訊和阿里之間做中立方嘛,對吧。”

這種在巨頭博弈間周旋的心態正在其他創業者心中萌生,並且,從現實角度來看,無論是阿里還是騰訊,他們都有需要到的地方。

B站上市後,需要在遊戲之外拓展更多收入來源;小紅書在用戶流量與活躍度達到預期後,需要接入電商平臺進行從“種草”到“拔草”的商業變現;趣頭條營收超過90%靠廣告,收入結構極其單一,虧損持續增加,急需現金支持。

互聯網巨頭投資鏖戰:騰訊阿里兩強對峙 頭條趁勢攪局

bilibili董事長陳睿。攝影:賈睿

而騰訊在新聞資訊和短視頻領域既有外部投資,也有自主業務,它與趣頭條和B站等公司的關係,並不如拼多多、京東那麼緊密,這在客觀條件上給了創業者拉阿里入股的機會。

這些已經從騰訊拿到流量的公司,面對商業化壓力,開始傾向於選擇阿里巴巴這家距離交易更近的公司。從騰訊的角度來說,如果這個項目不是具有戰略性的,就可以放手讓阿里也入股;有些項目則是絕不能放手。

“它(騰訊)如果在小紅書上有一個否決權,肯定會block掉阿里。”前述投行人士認為,當騰訊特別在意一家公司時,態度會很強硬,“如果騰訊不覺得這個東西賣給阿里會對它產生多大的戰略負面影響,那它通常會考慮賺錢的問題,騰訊始終是在戰略和財務方面去尋求平衡”。

攪局者

“以前大家都說BAT,可能你拿了B的錢就比較中立,A和T都不會特別把你當做敵人或朋友。”一家接受了騰訊投資的企業創始人向《中國企業家》感慨。如今百度掉隊,空出來的疆域自有新的角逐者。

B站和趣頭條都是文娛領域的公司,在這條賽道上騰訊現在最提防的公司已經不是阿里,而是字節跳動(今日頭條)。過去幾年騰訊OMG(網絡媒體)事業群面對今日頭條頗為被動,最終集團要依靠投資部門去構建護城河。

字節跳動已經讓任何一家互聯網巨頭都無法小覷。根據其公佈的數字,截至2019年7月,其產品全球總DAU(日活躍用戶)超過7億,總MAU(月活躍用戶)超過15億。在使用時長方面,字節跳動APP矩陣的用戶使用時長增長明顯,根據第三方數據機構QuestMobile發佈的數據,截止到2019年3月,字節跳動系APP使用時長佔比11.3%,較2018年3月高出3.1個百分點,而淘系、百度系產品的用戶使用時長變化不大,騰訊系產品卻下滑了4%,由此可見,字節跳動的APP矩陣所獲取的份額,基本上正是騰訊所失去的。

與此同時,張一鳴正在利用與騰訊類似的流量分發模式,將今日頭條、抖音等明星產品的流量導出,孵化新產品,橫向擴展至各個垂直行業,無論是遊戲、二次元、汽車還是房地產,字節跳動都有涉足。

互聯網巨頭投資鏖戰:騰訊阿里兩強對峙 頭條趁勢攪局

字節跳動創始人、CEO張一鳴。攝影:史小兵

有流量和資金,字節跳動逐漸加大投資力度構築自己的生態體系。今年6月6日,字節跳動斥資12.6億元投資體育內容社區虎撲,成為佔股30%的大股東。8月12日,快手領投、百度跟投、騰訊和今日資本原有投資方繼續跟投知乎,僅僅2天后,8月14日,字節跳動就入主互動百科。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在字節跳動與騰訊的關係逐漸緊張的時候,它與阿里的合作卻非常融洽。抖音商業化的流量絕大部分都導去了淘寶,其自身的電商嘗試相對比較謹慎。前述接近阿里的投資人也曾經跟頭條有多次接觸,在其看來,“我是再搭一個淘寶跟阿里PK,還是學騰訊把流量導出去做分發容易?在哪個時間點腰板能硬起來,跟BAT中的誰叫板,張一鳴是有考慮的。”

但誰都看得出,張一鳴並不會甘心依附於誰,戰百度,然後鬥騰訊,誰也不敢保證有一天他不會切入阿里的防區。雖然截至現階段,阿里內部的判斷是抖音自己孵化電商業務很難做起來,所以目前跟阿里的業務還沒有太強衝突。

“(阿里)關起門來可能會提防頭條,但畢竟雙方目前沒有衝突,阿里做佈局的時候不需要處處防著頭條”,這位投資人告訴《中國企業家》,“但如果頭條去做一個收購案子,阿里和騰訊都會想,它為什麼做這個事,對我來說是競爭還是業務合作的機會。”

今日頭條就像一條鯰魚,在數字內容領域攪動著AT二元競爭的局面,現在頭條的動作、佈局和戰略,都會引起兩家關注,也讓騰訊在這些領域內,將主要矛頭從阿里身上移開,先轉向頭條。

這也在某種程度上緩解了騰訊、阿里在投資領域的關係。

除了原來三分天下變兩強一黑馬,騰訊和阿里面對的大勢也在發生著深刻變化,to B大趨勢下,每家公司內部也在適應著變化。

2015年彭志堅從騰訊投資併購部總經理位置上離開後,李朝暉和林海峰兩人就一直擔任騰訊投資併購部的主管合夥人。今年6月,林海峰調任騰訊金融科技負責人,而李朝暉升任騰訊副總裁,全面負責騰訊投資併購部的業務。

雖然二人的彙報對象不變,但騰訊同時調整投資併購部和金融科技事業線的管理者,尤其是將李朝暉職級升至副總裁,背後反映的是騰訊戰略方向的變化。

在未來3到5年內,深入To B領域都是騰訊在集團層面的重要戰略,CSIG作為新組建的事業群,已經與集三個事業群之大成的PCG權重並列,騰訊在To B領域要梳理新的業務重點與投資方向。

在騰訊二季度的財報會議上,騰訊首席戰略官詹姆斯·米歇爾(James Michelle)表示,過去十年騰訊主要投資高質量內容資產,包括遊戲開發商、電視劇製作公司、文學和音樂,這個趨勢會繼續。但未來會有一些變化,騰訊將在前沿領域加大投資,比如企業軟件、金融科技、教育科技和健康等。

在阿里那邊,張勇(逍遙子)執掌集團以後,阿里的投資風格也有所變化。此前馬雲更加註重頂層構建,想法天馬行空,考慮長遠事務;而逍遙子是財務出身,看重數據,低調務實,重視被投公司與阿里的業務協同關係,更傾向以業務為導向的投資,在to B領域更是如此。

To C領域贏家通吃,產業資本通常只選頭部企業,to B領域有所不同,同一個賽道內的優秀公司很多,阿里和騰訊誰都無法投掉所有的公司,你投一家我投另一家的情況會普遍存在。

比如在零售領域,阿里佔了大潤發和高鑫零售,騰訊投了永輝和步步高,不再是扎堆擁擠搶購一家。在B端領域,阿里和騰訊都會把整個行業梳理一遍,從市場規模有多大、哪些企業與公司現有資源最匹配,再到哪個賽道最能做數字化改造等,然後按各自的優先級高低來投資佈局。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騰訊在C端是流量生產者,但是在to B產業中,騰訊也是需要流量的,這裡的流量從用戶變成了客戶資源,它意味著騰訊與阿里在to B領域會產生新的衝突,也會有新的合作機會。今年初,騰訊投資的辦公協作產品Teambition,就接納了阿里投資進入,這個項目“可能對騰訊的戰略價值沒那麼大,阿里就更需要上游流量客戶和資源”。

和表面上的寸土必爭不同,即使兩家公司在業務層面競爭激烈,下面的投資團隊也會經常碰面交流,接近兩家公司的人士透露,“騰訊的人曾跑去問阿里,你們為什麼投這個案子,市場趨冷,我們都在調整,你怎麼還這麼積極去投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