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徐氏家訓》(揚州江都)

揚州 張士誠 元朝 歷史 文化 儒家 泰州 江都史話 2019-06-16

真武鎮徐氏是一門望族,在今存世的《徐氏宗譜》中,記有《徐氏家訓》,通篇文言文,洋洋千言,無標點符號,冷僻古字及典故隨處可見。但細細推敲,亦可窺其脈絡,知其要義,悟其精髓,不失為一篇家族傳略。

在歷次修纂家譜的序言中,累累提及他們的祖先廷秀公,原是泰州河垛人。元朝末年,泰州白駒場張士誠舉兵起義。白駒和河垛兩地相近,張士誠一向仰慕徐廷秀的名望,擬強邀徐一道起事。徐廷秀對張士誠卻並不賞識,“知其不足與有為也而避之,於是有樊川之徙……”,後來又遷到更偏僻的淥洋湖之濱張師孃莊定居,繁衍子孫。徐氏先後五次修譜,原定30年修一次,第三次是道光二十年(1840)“起庚子,迄丙申”(修五年)。在歷次修譜記事中均未有重修家訓之說,可見這《徐氏家訓》或出自徐廷秀、或更遠的祖先之手,一脈相承至今。

真武《徐氏家訓》(揚州江都)

《徐氏家訓》共有十九條,一一如下:家訓小引,修世系,重祠宇,志墳墓,謹祭祀,孝父母,友兄弟,敬長上,訓子孫,正名分,端 範,務本業,禁詞訟,戒酗賭,擇交遊,尊美德,屏蠹行,崇節儉,恤僕御,廣蔭德。

真武《徐氏家訓》(揚州江都)

《徐氏家訓》儒家風味十足,但它只提耕讀、修身、齊家,而忠君報國、治平之道卻鮮有提及,可知徐廷秀是一心一意居隱的。在元末明初的刀光血影中,戰亂帶給這個家族的傷痕真是刻骨銘心,徐氏祖先對歷代統治者採取的唯一策略就是“避讓”二字。元朝以降,歷經明清兩朝,在徐氏家譜中通篇難見誰人做官、誰人受到皇上褒獎或敕封的記錄。徐氏一族雖注重耕讀,卻淡於功名,真正做到了“不求聞達於朝廷,苟全家族於亂世”。徐氏祖先萬分看重的是整體家族的安危,諄諄教導後世子孫如何趨吉避凶、樂天安命。他們對家族內部十分強調秩序,對名分、輩分、禮儀均不得亂來,唯有如此,才能維繫安寧;對來自外部的矛盾和糾葛,能忍則忍,能讓則讓,寧可自己吃虧,也嚴禁打官司,可見徐氏家族“自保自安”的觀念是何等深厚。多少年來,忠厚謙讓、淡泊名利的思想意識,在徐氏家族兒孫中一直代代傳承。

真武《徐氏家訓》(揚州江都)

《徐氏家訓》篇幅過於冗長,又是古文,一般人不易讀懂與記住。但作為不可多得的地方文獻,在真武的歷史文化寶庫中仍是值得珍藏的。

(吳銘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