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樂草堂:雷士俊隱居躬耕處所(揚州江都樊川鎮,邵伯鎮)'

揚州 讀書 興化 湖南 商湯 江都史話 2019-09-16
"

清順治年間,在江都樊汊鎮西北隅和邵伯鎮周墅廟北、艾陵湖南,曾先後建起一座“莘樂草堂”,那是明末清初揚州古文大家雷士俊隱居躬耕的處所。

雷士俊10歲肄八股之藝,17歲入郡學,20歲涉獵經史,25歲與諸子結“見社”,成員皆江淮一帶名士,在當時的揚州文壇有一定影響。(頭條號:江都史話 原創作品 轉載請註明出處)

"

清順治年間,在江都樊汊鎮西北隅和邵伯鎮周墅廟北、艾陵湖南,曾先後建起一座“莘樂草堂”,那是明末清初揚州古文大家雷士俊隱居躬耕的處所。

雷士俊10歲肄八股之藝,17歲入郡學,20歲涉獵經史,25歲與諸子結“見社”,成員皆江淮一帶名士,在當時的揚州文壇有一定影響。(頭條號:江都史話 原創作品 轉載請註明出處)

莘樂草堂:雷士俊隱居躬耕處所(揚州江都樊川鎮,邵伯鎮)

明崇禎十七年(1644)清軍南下,烽煙四起,雷士俊避地興化,與朋友李沂、李沛等人隱居讀書,縱談時論。可是,為了家庭生計,他又不得不於清順治四年(1647)離開興化。先是嘗試經商,然文人的孤傲性格使得他“顏忸怩而背發汗沾衣”;後授徒,因戰亂中“師道卑極”,他又“拙直不諧於俗”,不得已只好“闢地樊汊,僦田餬口”。

雷士俊徙家樊汊後,在其西北隅買田,建起一座三間草堂:“其前一水橫亙,群柳行列,枝葉旁布,覆屋如蓋,開窗望遠,村落竹樹,明滅逶蛇,近在几席”。

"

清順治年間,在江都樊汊鎮西北隅和邵伯鎮周墅廟北、艾陵湖南,曾先後建起一座“莘樂草堂”,那是明末清初揚州古文大家雷士俊隱居躬耕的處所。

雷士俊10歲肄八股之藝,17歲入郡學,20歲涉獵經史,25歲與諸子結“見社”,成員皆江淮一帶名士,在當時的揚州文壇有一定影響。(頭條號:江都史話 原創作品 轉載請註明出處)

莘樂草堂:雷士俊隱居躬耕處所(揚州江都樊川鎮,邵伯鎮)

明崇禎十七年(1644)清軍南下,烽煙四起,雷士俊避地興化,與朋友李沂、李沛等人隱居讀書,縱談時論。可是,為了家庭生計,他又不得不於清順治四年(1647)離開興化。先是嘗試經商,然文人的孤傲性格使得他“顏忸怩而背發汗沾衣”;後授徒,因戰亂中“師道卑極”,他又“拙直不諧於俗”,不得已只好“闢地樊汊,僦田餬口”。

雷士俊徙家樊汊後,在其西北隅買田,建起一座三間草堂:“其前一水橫亙,群柳行列,枝葉旁布,覆屋如蓋,開窗望遠,村落竹樹,明滅逶蛇,近在几席”。

莘樂草堂:雷士俊隱居躬耕處所(揚州江都樊川鎮,邵伯鎮)

這草堂的環境十分幽靜。屋前小河流水潺潺,屋旁樹叢鬱鬱蔥蔥,門前小路逶迤曲折,鄰近村落如在眼前,遂名“莘樂草堂”,取商湯時尹伊在“有莘之野”躬耕務農之意。雷士俊以尹伊自勉,且樂尹伊之樂,進能有治平之志,退亦有樂道之願,並請好友李沛顏其名。

自此,雷士俊“有田畜養,種獲之暇,誦詩讀書。歲熟,釀秫為酒以飲,日與農夫漁老談桑麻之盛衰,問水旱之疏數。既醉,散發逍遙,雖王侯之適不以易此,而又何羨乎”?他悠然過著不羨王侯,不慕富貴,清淨淡泊,樂知天命的生活。

由於草堂地勢低窪,又靠近河干,十數年間疊遭水患,雷士俊便於順治十六年(1659)夏遷草堂於五十里外的周墅廟北、艾陵湖畔。(頭條號:江都史話 原創作品 轉載請註明出處)

"

清順治年間,在江都樊汊鎮西北隅和邵伯鎮周墅廟北、艾陵湖南,曾先後建起一座“莘樂草堂”,那是明末清初揚州古文大家雷士俊隱居躬耕的處所。

雷士俊10歲肄八股之藝,17歲入郡學,20歲涉獵經史,25歲與諸子結“見社”,成員皆江淮一帶名士,在當時的揚州文壇有一定影響。(頭條號:江都史話 原創作品 轉載請註明出處)

莘樂草堂:雷士俊隱居躬耕處所(揚州江都樊川鎮,邵伯鎮)

明崇禎十七年(1644)清軍南下,烽煙四起,雷士俊避地興化,與朋友李沂、李沛等人隱居讀書,縱談時論。可是,為了家庭生計,他又不得不於清順治四年(1647)離開興化。先是嘗試經商,然文人的孤傲性格使得他“顏忸怩而背發汗沾衣”;後授徒,因戰亂中“師道卑極”,他又“拙直不諧於俗”,不得已只好“闢地樊汊,僦田餬口”。

雷士俊徙家樊汊後,在其西北隅買田,建起一座三間草堂:“其前一水橫亙,群柳行列,枝葉旁布,覆屋如蓋,開窗望遠,村落竹樹,明滅逶蛇,近在几席”。

莘樂草堂:雷士俊隱居躬耕處所(揚州江都樊川鎮,邵伯鎮)

這草堂的環境十分幽靜。屋前小河流水潺潺,屋旁樹叢鬱鬱蔥蔥,門前小路逶迤曲折,鄰近村落如在眼前,遂名“莘樂草堂”,取商湯時尹伊在“有莘之野”躬耕務農之意。雷士俊以尹伊自勉,且樂尹伊之樂,進能有治平之志,退亦有樂道之願,並請好友李沛顏其名。

自此,雷士俊“有田畜養,種獲之暇,誦詩讀書。歲熟,釀秫為酒以飲,日與農夫漁老談桑麻之盛衰,問水旱之疏數。既醉,散發逍遙,雖王侯之適不以易此,而又何羨乎”?他悠然過著不羨王侯,不慕富貴,清淨淡泊,樂知天命的生活。

由於草堂地勢低窪,又靠近河干,十數年間疊遭水患,雷士俊便於順治十六年(1659)夏遷草堂於五十里外的周墅廟北、艾陵湖畔。(頭條號:江都史話 原創作品 轉載請註明出處)

莘樂草堂:雷士俊隱居躬耕處所(揚州江都樊川鎮,邵伯鎮)

艾陵之草堂,“軒盈堂構,悉如舊制”,與原在樊汊的草堂結構一模一樣,因而仍名“莘樂草堂”。不過,這裡的環境卻更勝一籌了。據其自述:“時已值晚秋,殘荷飄熠耀。清晨天氣爽,赤日升海徼。開軒見楓林,雲外隱孤嶠。草木半搖落,地籟起萬竅。”“扁舟系廬側,左右開綺疏。”“水門豁遠野,徐出風吹裙。”“回舟園林下,花紅勝芙蕖。”草堂臨湖傍水,扁舟孤山,楓林綠野,碧荷紅花,這世外桃源的景緻真能使人心靈寧靜,精神灑脫。世人也因之稱雷士俊為“艾陵先生”。

雖然,雷士俊生活拮据,窮困愁苦,常常啗蔬啜粥,為衣食所憂;但是,草堂臨湖,食有魚,出有舟,照樣可以縱情遊樂,放鬆心情。他還不似凡夫俗子那樣妄自矜重,不敢作河浴快意之事,自己常常在草堂門前清涼的河水中盡興地游來游去,多像竹林七賢那樣真性揮灑,猶如置身於仙境一般愜意、舒暢。(頭條號:江都史話 原創作品 轉載請註明出處

"

清順治年間,在江都樊汊鎮西北隅和邵伯鎮周墅廟北、艾陵湖南,曾先後建起一座“莘樂草堂”,那是明末清初揚州古文大家雷士俊隱居躬耕的處所。

雷士俊10歲肄八股之藝,17歲入郡學,20歲涉獵經史,25歲與諸子結“見社”,成員皆江淮一帶名士,在當時的揚州文壇有一定影響。(頭條號:江都史話 原創作品 轉載請註明出處)

莘樂草堂:雷士俊隱居躬耕處所(揚州江都樊川鎮,邵伯鎮)

明崇禎十七年(1644)清軍南下,烽煙四起,雷士俊避地興化,與朋友李沂、李沛等人隱居讀書,縱談時論。可是,為了家庭生計,他又不得不於清順治四年(1647)離開興化。先是嘗試經商,然文人的孤傲性格使得他“顏忸怩而背發汗沾衣”;後授徒,因戰亂中“師道卑極”,他又“拙直不諧於俗”,不得已只好“闢地樊汊,僦田餬口”。

雷士俊徙家樊汊後,在其西北隅買田,建起一座三間草堂:“其前一水橫亙,群柳行列,枝葉旁布,覆屋如蓋,開窗望遠,村落竹樹,明滅逶蛇,近在几席”。

莘樂草堂:雷士俊隱居躬耕處所(揚州江都樊川鎮,邵伯鎮)

這草堂的環境十分幽靜。屋前小河流水潺潺,屋旁樹叢鬱鬱蔥蔥,門前小路逶迤曲折,鄰近村落如在眼前,遂名“莘樂草堂”,取商湯時尹伊在“有莘之野”躬耕務農之意。雷士俊以尹伊自勉,且樂尹伊之樂,進能有治平之志,退亦有樂道之願,並請好友李沛顏其名。

自此,雷士俊“有田畜養,種獲之暇,誦詩讀書。歲熟,釀秫為酒以飲,日與農夫漁老談桑麻之盛衰,問水旱之疏數。既醉,散發逍遙,雖王侯之適不以易此,而又何羨乎”?他悠然過著不羨王侯,不慕富貴,清淨淡泊,樂知天命的生活。

由於草堂地勢低窪,又靠近河干,十數年間疊遭水患,雷士俊便於順治十六年(1659)夏遷草堂於五十里外的周墅廟北、艾陵湖畔。(頭條號:江都史話 原創作品 轉載請註明出處)

莘樂草堂:雷士俊隱居躬耕處所(揚州江都樊川鎮,邵伯鎮)

艾陵之草堂,“軒盈堂構,悉如舊制”,與原在樊汊的草堂結構一模一樣,因而仍名“莘樂草堂”。不過,這裡的環境卻更勝一籌了。據其自述:“時已值晚秋,殘荷飄熠耀。清晨天氣爽,赤日升海徼。開軒見楓林,雲外隱孤嶠。草木半搖落,地籟起萬竅。”“扁舟系廬側,左右開綺疏。”“水門豁遠野,徐出風吹裙。”“回舟園林下,花紅勝芙蕖。”草堂臨湖傍水,扁舟孤山,楓林綠野,碧荷紅花,這世外桃源的景緻真能使人心靈寧靜,精神灑脫。世人也因之稱雷士俊為“艾陵先生”。

雖然,雷士俊生活拮据,窮困愁苦,常常啗蔬啜粥,為衣食所憂;但是,草堂臨湖,食有魚,出有舟,照樣可以縱情遊樂,放鬆心情。他還不似凡夫俗子那樣妄自矜重,不敢作河浴快意之事,自己常常在草堂門前清涼的河水中盡興地游來游去,多像竹林七賢那樣真性揮灑,猶如置身於仙境一般愜意、舒暢。(頭條號:江都史話 原創作品 轉載請註明出處

莘樂草堂:雷士俊隱居躬耕處所(揚州江都樊川鎮,邵伯鎮)

雷士俊晚年境遇畢竟還是十分悲涼。幾年中,他接連遭受父、母、妻、弟、妹等親人相繼離世的痛苦,只能“遣興還須酒,志愁只有書”,攻古文、經史,既而潛心研究理學。他“日夕淬厲切磨,著書明道,窮討六經周禮、諸史百氏之說”,“為文必鉥心劌胃,既脫稿猶必琢磨再四,始出以示人”。著有《艾陵文鈔》16卷,補遺2卷,《艾陵詩鈔》二卷。

雷士俊貧老負氣,悲憤得疾,悽苦以卒,葬於艾陵湖喬墅之東原。 (朱毓麒)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