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頭於家的“小桃源”與“鶴皋草堂”(揚州江都塘頭)'

"

在清初,塘頭,作為揚州東鄉的魚米之鄉,早已是人煙稠密,風清水秀了。尤其是作為一大望族的塘頭於氏,在當地也已是名震一方。其小桃源與鶴皋草堂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去處。正如《江都縣誌》雲:“於氏世居塘頭村……昔人方之小桃源。”

​於氏家族自於謙腰斬以後,為避株連,其中一支從杭州輾轉逃到蘇北塘頭後,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努力,到於羹弼時,便成了塘頭於家一位嶄露頭角的代表人物。

"

在清初,塘頭,作為揚州東鄉的魚米之鄉,早已是人煙稠密,風清水秀了。尤其是作為一大望族的塘頭於氏,在當地也已是名震一方。其小桃源與鶴皋草堂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去處。正如《江都縣誌》雲:“於氏世居塘頭村……昔人方之小桃源。”

​於氏家族自於謙腰斬以後,為避株連,其中一支從杭州輾轉逃到蘇北塘頭後,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努力,到於羹弼時,便成了塘頭於家一位嶄露頭角的代表人物。

塘頭於家的“小桃源”與“鶴皋草堂”(揚州江都塘頭)

在明末崇禎年間,清兵逼近山海關,明王朝芨芨可危之時,塘頭於氏的於羹弼特地在於家毅然興建的關帝廟中引領百姓焚香膜拜。他這是在弘揚關羽的忠義精神,昭示鄉親們共赴國難,企圖以此來力挽大廈於將傾。(百家號:江都史話 原創作品 轉載請註明出處)

明亡後,他自己則是在小桃源內不問世事,與書畫為伴,潛心苦讀,並將自己與子女伴讀的草堂命名為“鶴皋草堂”。

鶴皋者,鶴鳴九皋之謂也。乃取鶴雖居於水澤深處,仍鳴聲高昂,是以喻隱居之賢士也。而於羹弼自己,就正是這世外“小桃源”中身雖隱而名則著的賢士。

"

在清初,塘頭,作為揚州東鄉的魚米之鄉,早已是人煙稠密,風清水秀了。尤其是作為一大望族的塘頭於氏,在當地也已是名震一方。其小桃源與鶴皋草堂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去處。正如《江都縣誌》雲:“於氏世居塘頭村……昔人方之小桃源。”

​於氏家族自於謙腰斬以後,為避株連,其中一支從杭州輾轉逃到蘇北塘頭後,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努力,到於羹弼時,便成了塘頭於家一位嶄露頭角的代表人物。

塘頭於家的“小桃源”與“鶴皋草堂”(揚州江都塘頭)

在明末崇禎年間,清兵逼近山海關,明王朝芨芨可危之時,塘頭於氏的於羹弼特地在於家毅然興建的關帝廟中引領百姓焚香膜拜。他這是在弘揚關羽的忠義精神,昭示鄉親們共赴國難,企圖以此來力挽大廈於將傾。(百家號:江都史話 原創作品 轉載請註明出處)

明亡後,他自己則是在小桃源內不問世事,與書畫為伴,潛心苦讀,並將自己與子女伴讀的草堂命名為“鶴皋草堂”。

鶴皋者,鶴鳴九皋之謂也。乃取鶴雖居於水澤深處,仍鳴聲高昂,是以喻隱居之賢士也。而於羹弼自己,就正是這世外“小桃源”中身雖隱而名則著的賢士。

塘頭於家的“小桃源”與“鶴皋草堂”(揚州江都塘頭)

於羹弼的這一系列舉動,得到當時揚州不少鶴鳴之士的青睞與讚賞,如魏氏三子(際瑞,禧,禮),王正子,吳嘉紀,費密,談自省等人,他們紛紛與之過從甚密,常常來此觴詠不絕。侍講學士法時帆為“鶴皋草堂”題額,“丹青妙一時”之山水畫家李辰陬為小桃源繪製《桃花源圖》,魏禧則撰寫了《桃花源圖跋》,吏部尚書談自省也欣然“浣手揮毫”為關帝廟撰文紀事,“樂志一時之盛”!其文化氛圍不僅在當時而且對後世都影響匪淺。

於氏小桃源,據明末遺民,從江西寧都流寓江都的魏叔子(禧)在文中所說:“於君兄弟家揚州之塘頭村,村去龍耳河一里,四面皆水。河岸夾植榆柳,水中央竹木亭臺,其風景亦頗與桃源似”,其“山水,田疇,林舍,……丹碧攢簇而氣韻蕭古”,“國變時揚屬罕寧土,獨是村土恙”。雖然於氏小桃源並未留下其他文字資料,但據魏子之文,我們依然可以窺其一斑了:

"

在清初,塘頭,作為揚州東鄉的魚米之鄉,早已是人煙稠密,風清水秀了。尤其是作為一大望族的塘頭於氏,在當地也已是名震一方。其小桃源與鶴皋草堂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去處。正如《江都縣誌》雲:“於氏世居塘頭村……昔人方之小桃源。”

​於氏家族自於謙腰斬以後,為避株連,其中一支從杭州輾轉逃到蘇北塘頭後,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努力,到於羹弼時,便成了塘頭於家一位嶄露頭角的代表人物。

塘頭於家的“小桃源”與“鶴皋草堂”(揚州江都塘頭)

在明末崇禎年間,清兵逼近山海關,明王朝芨芨可危之時,塘頭於氏的於羹弼特地在於家毅然興建的關帝廟中引領百姓焚香膜拜。他這是在弘揚關羽的忠義精神,昭示鄉親們共赴國難,企圖以此來力挽大廈於將傾。(百家號:江都史話 原創作品 轉載請註明出處)

明亡後,他自己則是在小桃源內不問世事,與書畫為伴,潛心苦讀,並將自己與子女伴讀的草堂命名為“鶴皋草堂”。

鶴皋者,鶴鳴九皋之謂也。乃取鶴雖居於水澤深處,仍鳴聲高昂,是以喻隱居之賢士也。而於羹弼自己,就正是這世外“小桃源”中身雖隱而名則著的賢士。

塘頭於家的“小桃源”與“鶴皋草堂”(揚州江都塘頭)

於羹弼的這一系列舉動,得到當時揚州不少鶴鳴之士的青睞與讚賞,如魏氏三子(際瑞,禧,禮),王正子,吳嘉紀,費密,談自省等人,他們紛紛與之過從甚密,常常來此觴詠不絕。侍講學士法時帆為“鶴皋草堂”題額,“丹青妙一時”之山水畫家李辰陬為小桃源繪製《桃花源圖》,魏禧則撰寫了《桃花源圖跋》,吏部尚書談自省也欣然“浣手揮毫”為關帝廟撰文紀事,“樂志一時之盛”!其文化氛圍不僅在當時而且對後世都影響匪淺。

於氏小桃源,據明末遺民,從江西寧都流寓江都的魏叔子(禧)在文中所說:“於君兄弟家揚州之塘頭村,村去龍耳河一里,四面皆水。河岸夾植榆柳,水中央竹木亭臺,其風景亦頗與桃源似”,其“山水,田疇,林舍,……丹碧攢簇而氣韻蕭古”,“國變時揚屬罕寧土,獨是村土恙”。雖然於氏小桃源並未留下其他文字資料,但據魏子之文,我們依然可以窺其一斑了:

塘頭於家的“小桃源”與“鶴皋草堂”(揚州江都塘頭)

既曰“山水”,則龍耳河環塘頭而流,小桃源便是傍河而建。岸邊榆柳成行,園中繁花似錦。而引水築池,壘石造山,則削壁藤蘿,崖積莓苔;亭臺依水,泉流琅琅;其清幽的意境,令人沉醉其中。(百家號:江都史話 原創作品 轉載請註明出處)

既稱“桃源”,必是如“桃花源記”中所言:“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葉繽紛”,每當春花爛漫季節,定是一片粉色世界,那掉落在池中的桃花,靜靜地飄在水面之上,連池水也有了清香。盡佔了塘頭的春色,那是何等的驚豔。

"

在清初,塘頭,作為揚州東鄉的魚米之鄉,早已是人煙稠密,風清水秀了。尤其是作為一大望族的塘頭於氏,在當地也已是名震一方。其小桃源與鶴皋草堂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去處。正如《江都縣誌》雲:“於氏世居塘頭村……昔人方之小桃源。”

​於氏家族自於謙腰斬以後,為避株連,其中一支從杭州輾轉逃到蘇北塘頭後,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努力,到於羹弼時,便成了塘頭於家一位嶄露頭角的代表人物。

塘頭於家的“小桃源”與“鶴皋草堂”(揚州江都塘頭)

在明末崇禎年間,清兵逼近山海關,明王朝芨芨可危之時,塘頭於氏的於羹弼特地在於家毅然興建的關帝廟中引領百姓焚香膜拜。他這是在弘揚關羽的忠義精神,昭示鄉親們共赴國難,企圖以此來力挽大廈於將傾。(百家號:江都史話 原創作品 轉載請註明出處)

明亡後,他自己則是在小桃源內不問世事,與書畫為伴,潛心苦讀,並將自己與子女伴讀的草堂命名為“鶴皋草堂”。

鶴皋者,鶴鳴九皋之謂也。乃取鶴雖居於水澤深處,仍鳴聲高昂,是以喻隱居之賢士也。而於羹弼自己,就正是這世外“小桃源”中身雖隱而名則著的賢士。

塘頭於家的“小桃源”與“鶴皋草堂”(揚州江都塘頭)

於羹弼的這一系列舉動,得到當時揚州不少鶴鳴之士的青睞與讚賞,如魏氏三子(際瑞,禧,禮),王正子,吳嘉紀,費密,談自省等人,他們紛紛與之過從甚密,常常來此觴詠不絕。侍講學士法時帆為“鶴皋草堂”題額,“丹青妙一時”之山水畫家李辰陬為小桃源繪製《桃花源圖》,魏禧則撰寫了《桃花源圖跋》,吏部尚書談自省也欣然“浣手揮毫”為關帝廟撰文紀事,“樂志一時之盛”!其文化氛圍不僅在當時而且對後世都影響匪淺。

於氏小桃源,據明末遺民,從江西寧都流寓江都的魏叔子(禧)在文中所說:“於君兄弟家揚州之塘頭村,村去龍耳河一里,四面皆水。河岸夾植榆柳,水中央竹木亭臺,其風景亦頗與桃源似”,其“山水,田疇,林舍,……丹碧攢簇而氣韻蕭古”,“國變時揚屬罕寧土,獨是村土恙”。雖然於氏小桃源並未留下其他文字資料,但據魏子之文,我們依然可以窺其一斑了:

塘頭於家的“小桃源”與“鶴皋草堂”(揚州江都塘頭)

既曰“山水”,則龍耳河環塘頭而流,小桃源便是傍河而建。岸邊榆柳成行,園中繁花似錦。而引水築池,壘石造山,則削壁藤蘿,崖積莓苔;亭臺依水,泉流琅琅;其清幽的意境,令人沉醉其中。(百家號:江都史話 原創作品 轉載請註明出處)

既稱“桃源”,必是如“桃花源記”中所言:“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葉繽紛”,每當春花爛漫季節,定是一片粉色世界,那掉落在池中的桃花,靜靜地飄在水面之上,連池水也有了清香。盡佔了塘頭的春色,那是何等的驚豔。

塘頭於家的“小桃源”與“鶴皋草堂”(揚州江都塘頭)

既言“田疇,林舍”,當是“桃花源記”中所述:“有良田美池”,“'桃'竹之屬”,而其間之鶴皋草堂,不知是草堂建在桃林之中,還是桃樹植於草堂之周,又叫人驚奇!草堂之後,假山亭臺之側,則畜有仙鶴一對,它們時而步行規矩,時而引頸高吭,好一派方外氣象!

正是這四面環水,一路桃花,滿園綠竹,一庭紅雨,才使得這塘頭小桃源更具江南名園之勝。

"

在清初,塘頭,作為揚州東鄉的魚米之鄉,早已是人煙稠密,風清水秀了。尤其是作為一大望族的塘頭於氏,在當地也已是名震一方。其小桃源與鶴皋草堂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去處。正如《江都縣誌》雲:“於氏世居塘頭村……昔人方之小桃源。”

​於氏家族自於謙腰斬以後,為避株連,其中一支從杭州輾轉逃到蘇北塘頭後,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努力,到於羹弼時,便成了塘頭於家一位嶄露頭角的代表人物。

塘頭於家的“小桃源”與“鶴皋草堂”(揚州江都塘頭)

在明末崇禎年間,清兵逼近山海關,明王朝芨芨可危之時,塘頭於氏的於羹弼特地在於家毅然興建的關帝廟中引領百姓焚香膜拜。他這是在弘揚關羽的忠義精神,昭示鄉親們共赴國難,企圖以此來力挽大廈於將傾。(百家號:江都史話 原創作品 轉載請註明出處)

明亡後,他自己則是在小桃源內不問世事,與書畫為伴,潛心苦讀,並將自己與子女伴讀的草堂命名為“鶴皋草堂”。

鶴皋者,鶴鳴九皋之謂也。乃取鶴雖居於水澤深處,仍鳴聲高昂,是以喻隱居之賢士也。而於羹弼自己,就正是這世外“小桃源”中身雖隱而名則著的賢士。

塘頭於家的“小桃源”與“鶴皋草堂”(揚州江都塘頭)

於羹弼的這一系列舉動,得到當時揚州不少鶴鳴之士的青睞與讚賞,如魏氏三子(際瑞,禧,禮),王正子,吳嘉紀,費密,談自省等人,他們紛紛與之過從甚密,常常來此觴詠不絕。侍講學士法時帆為“鶴皋草堂”題額,“丹青妙一時”之山水畫家李辰陬為小桃源繪製《桃花源圖》,魏禧則撰寫了《桃花源圖跋》,吏部尚書談自省也欣然“浣手揮毫”為關帝廟撰文紀事,“樂志一時之盛”!其文化氛圍不僅在當時而且對後世都影響匪淺。

於氏小桃源,據明末遺民,從江西寧都流寓江都的魏叔子(禧)在文中所說:“於君兄弟家揚州之塘頭村,村去龍耳河一里,四面皆水。河岸夾植榆柳,水中央竹木亭臺,其風景亦頗與桃源似”,其“山水,田疇,林舍,……丹碧攢簇而氣韻蕭古”,“國變時揚屬罕寧土,獨是村土恙”。雖然於氏小桃源並未留下其他文字資料,但據魏子之文,我們依然可以窺其一斑了:

塘頭於家的“小桃源”與“鶴皋草堂”(揚州江都塘頭)

既曰“山水”,則龍耳河環塘頭而流,小桃源便是傍河而建。岸邊榆柳成行,園中繁花似錦。而引水築池,壘石造山,則削壁藤蘿,崖積莓苔;亭臺依水,泉流琅琅;其清幽的意境,令人沉醉其中。(百家號:江都史話 原創作品 轉載請註明出處)

既稱“桃源”,必是如“桃花源記”中所言:“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葉繽紛”,每當春花爛漫季節,定是一片粉色世界,那掉落在池中的桃花,靜靜地飄在水面之上,連池水也有了清香。盡佔了塘頭的春色,那是何等的驚豔。

塘頭於家的“小桃源”與“鶴皋草堂”(揚州江都塘頭)

既言“田疇,林舍”,當是“桃花源記”中所述:“有良田美池”,“'桃'竹之屬”,而其間之鶴皋草堂,不知是草堂建在桃林之中,還是桃樹植於草堂之周,又叫人驚奇!草堂之後,假山亭臺之側,則畜有仙鶴一對,它們時而步行規矩,時而引頸高吭,好一派方外氣象!

正是這四面環水,一路桃花,滿園綠竹,一庭紅雨,才使得這塘頭小桃源更具江南名園之勝。

塘頭於家的“小桃源”與“鶴皋草堂”(揚州江都塘頭)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本五柳公寓言,為無有是處。為什麼塘頭於家卻要以“小桃源”來命名呢?魏禧在文中點明道:“以為人生當亂世,禍來無方,雖積鐵為室,有不可倖免。惟居心寬厚光明,無罪於天與人,則隨其所之,城市山澤,無往非桃源者”。這其實反映了當世亂如麻,政亂如粥的鼎革之變時節,塘頭於氏希翼族人心不為形所役之企盼。

由於年代久遠,又歷經戰亂,塘頭於氏之“小桃源”早已湮滅。但卻在塘頭鎮塘頭村留下了“花園組”這樣一個歷史印記,讓人懷想! (朱毓麒)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