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天養生要坐月子式?大錯特錯,這些養生誤區危害太大

養生 藿香正氣 生薑 西瓜 小暑 服裝 處暑 新誠智慧健康藥房 2019-07-15

三伏天來了!

2019年三伏天時間表:

初伏7月12日-7月21日 (10天);

中伏7月22日-8月10日 (20天);

末伏8月11日-8月20日 (10天)。

今天是正式進入“三伏天”的第二天,可怕的“三伏天”終於來了,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同時也是最容易生病的40天,入伏入不好,很可能會落下病根,甚至引發致命危機!

伏天養生要坐月子式?大錯特錯,這些養生誤區危害太大

一、入伏後的高發疾病

1、炎熱

易中暑三伏天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天氣一天比一天熱,而隨著氣溫的升高,人體產熱增加,散熱減少,若體溫調節功能失調,很易中暑,甚至得熱射病。

熱射病屬於重症中暑,體溫升高可達40℃以上,並伴有乾熱和意識障礙、嗜睡、昏迷等症狀,死亡率能達50-60%!

建議:若出現頭暈、心悸、噁心、嘔吐等中暑先兆,應速至陰涼處,解開衣服、冷敷頭部、飲用清涼飲料,並服用人丹或十滴水。遇有體弱多病者及老年人中暑,建議立即送醫院。

2、溫差大

當心熱感冒室內外溫差大,室內通風不好,再加上愛沖涼,很容易引起感冒發燒。特別是體質較弱群體、貪涼者。

建議:減少室內外溫差,空調溫度控制在26-28℃,並經常開窗通風,避免長時間悶在密閉空間裡。

3、暑溼

影響脾胃夏季高溫,雨水又多,空氣溼度大;再加上人們偏愛冷飲,喜歡待在空調中,導致溼氣侵入人體,而外溼入內,使水溼固脾,引起脾胃升降、消化功能產生障礙,出現積水為患,易引起食慾不振、睏乏無力等,甚至影響整個機體狀態。

建議:可多攝入一些清暑祛溼的水果蔬菜,例如西瓜、黃瓜、絲瓜等果蔬。

4、血液粘稠

警惕心腦血管病夏季溫度高,人體出汗較多,體內水分流失嚴重,血液粘稠度增高,容易出現血小板聚集和形成血栓,引發心肌梗死;

再加上空氣中氣壓偏低,人體內循環紊亂,導致心率加快以及冠狀動脈收縮,從而增加了心臟的負擔,很容易誘發心腦血管病,三高群體、心臟病患者等更需注意。

建議:多喝湯湯水水。另外壓力大,身體異常疲憊,常熬夜,會擾亂體內機能,導致血液粘稠,應該要保持作息規律,早睡早起,放鬆心情。

二、養生誤區危害大

除了夏季本身天氣特徵和一些不良習慣造成了三伏天多病,一些養生誤區也很容易讓人陷入健康危機。


01、雨後涼爽去鍛鍊?

夏季暴雨後,溼度隨熱氣蒸發往上走,空氣中的溼度其實會加重,雨後散步往往更易出現胸悶、頭暈甚至噁心的症狀,這就是溼熱交雜引起的。還有夏季的鍛鍊一定要量力而行、適可而止。

02、以熱制熱?

喝羊湯、吃生薑?夏季養陽,因此不少人信奉多喝薑茶、羊湯等,有助於排出體內寒氣。但是這些溫熱之物只適合陽虛之人,大多數人在夏季呈陽盛狀態,吃多了羊湯和生薑反而會導致上火、大便乾燥等。無論是什麼體質在什麼季節進補,切記適可而止,不要大補。

03、中暑就喝點藿香正氣水?

為防中暑,很多人在夏季會常備藿香正氣水,其實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服用這個。藿香是一個辛溫發散的藥物,以熱毒反應為主的人吃藿香正氣就適得其反了,藿香正氣適用於溼重於熱或是寒溼的患者。

04、三伏天不能吃冰的?

關於三伏養生很多人都會說:“三伏天裡,不要喝冰鎮類的飲料,不然會使寒氣入侵不能排出。要想使體內的寒氣排出,要堅持在伏天喝熱水,這樣會把體內多年深入骨髓的寒氣逼出來。”

夏季裡溫度高,人熱得受不了,此時喝一點冰鎮的飲料或吃一點冰鎮的西瓜或冰棍,既可以解暑,同時又讓人覺得舒服,也未嘗不可。把握住量即可。

05、伏天養生要坐月子式?

最近有一些養生帖號召大家在三伏天裡要採取這種方式來養生。實際上這種坐月子式過伏天這種說法實在是太不靠譜。

傳統的坐月子方式常講“不能開窗,不能吹風”。但事實上,“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此時最易發生的疾病就是中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