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最會做官的人:徐世昌從窮書生到大總統

徐世昌

以清朝總督出身而擔任民國總統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袁世凱,一個是徐世昌。兩人的關係也非同一般。袁世凱小站練兵的時候,徐世昌在旁協助;袁世凱當上民國總統的時候,徐世昌擔任他的國務卿。

可是,兩人身後的名聲差別甚大。袁世凱揹負了不少惡名,而徐世昌卻似乎沒受什麼牽連。

“自甘墮落”的翰林公

1854年,徐世昌出生於河南衛輝府(今衛輝市),家境貧寒,但他卻從一個寒門士子,官至清朝政府的協理大臣,再到民國總統。他的成功,靠的就是對時局的敏銳感覺,以致人送外號“水晶狐狸”。

在徐世昌的人生履歷中,第一個重要選擇,就是他敢於放下“翰林公”的身份,和袁世凱去練兵。正是這一步棋,讓徐世昌從飲食艱難的窮翰林平步青雲。

徐世昌接受的教育,是最正統的士大夫教育。袁世凱第一次遇見徐世昌的時候,徐剛滿24歲,一身青衫,卻意氣風發,讓袁世凱大為驚歎,當即與之結拜。當時,袁世凱還只是一個闊少,比徐世昌小4歲。

徐世昌中舉後,因為無錢不能進京趕考,袁世凱慷慨解囊,贈銀200兩。此次進京,徐世昌輕易地中了進士,並授翰林院庶吉士(相當於今天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博士研究生),3年後授編修的職位。

在明清兩代,翰林院是為科場尖子而設的最高機構,當朝大員都出自這裡,往上可以親近皇帝,外派也是高人一等。

不過,很遺憾,掌管翰林院的大學士李鴻藻並不重視徐世昌。李認為徐“虛矯過人”,難堪重任。說徐世昌有點“虛矯”,其實也沒有冤枉他。

在翰林院,徐世昌對人際關係可謂用盡心機。比如,徐世昌生於河南衛輝,他的遠祖由浙江遷直隸,後來才移居河南,但他遇到以上3個地方的人士,就一定要攀老鄉、拉交情。

可惜,即便如此,徐世昌也沒有飛黃騰達。幸而尊稱徐世昌為“大哥”的袁世凱此時一路順風,給他帶來了轉機。在幾次科考落榜後,袁世凱投奔淮軍,當了兵。

淮軍統領吳長慶是袁世凱養父的鐵哥們兒,這樣一來,袁世凱在軍營中如魚得水。1895年,袁世凱被派到天津小站編練新軍,轉眼間就成了北洋軍閥的開山鼻祖。

1897年,袁世凱在徵得徐世昌同意後,擬了一道條陳,親自趕往北京,奏請外放徐世昌,以翰林身份到新軍軍營擔任祕書長兼參謀長。

就這樣,已整整43歲的徐世昌來到天津小站,在新軍軍營總攬全軍文案並參與機密。當袁世凱外出的時候,甚至可以全權代理,成為袁世凱最得力的智囊。

窮翰林扶搖直上

幫助袁世凱和徐世昌脫穎而出的,還是維新變法中的倒戈。甲午戰爭中國慘敗後,光緒決心維新變法。

徐世昌不甘寂寞,將袁世凱拉來人夥兒。但是,很快變法就遭到慈禧的反對。9月16日,光緒聞知慈禧欲將維新派一網打盡並廢黜自己,急得束手無策,冒險去頤和園召見了由康有為舉薦的袁世凱。

此次會見,光緒帝滿以為袁世凱忠誠可靠。孰料袁世凱回去後,原本支持變法的徐世昌卻重新為他做了局勢分析。最終,袁世凱在權衡利弊後,向榮祿告了密。

1898年9月21日晨,慈禧發動政變,維新變法運動徹底失敗。但是,徐世昌、袁世凱的名望與地位卻今非昔比了。特別是徐世昌,在袁世凱的推崇和薦舉下,平步青雲。

在短短的五六年間,從一個窮翰林扶搖直上,一路升到軍機大臣、尚書、總督、欽差大臣。

1908年,慈禧和光緒相繼去世,溥儀的父親、攝政王載灃希望滿人做主,由此排擠袁世凱,而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徐世昌也得以保全。

1911年5月,清廷預備立憲,成立責任內閣,徐世昌被任命為協理大臣,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副總理職務。然而,徐世昌堅辭不就,和內閣協理大臣那桐唱起了雙簧。

那桐上條陳保舉袁世凱,徐世昌則以體弱多病為由,堅決請辭,並毫無顧忌地在政治官報上為袁世凱搖旗吶喊:“其(袁世凱)才勝臣十倍,若蒙特予起用,必可宏濟艱難。”

雖然此番袁世凱重新起用的目的並未立即實現,但經徐世昌費盡心思多方奔走,無形之中也給朝廷諸多壓力。半年後,辛亥革命爆發了,袁世凱終於東山再起。而出面邀請袁世凱出山的,正是徐世昌。

最終,袁世凱被任命為欽差大臣,指揮各路大軍開始南下鎮壓革命。不過為節制袁、徐二人,清政府同時派出攝政王兼陸海軍大元帥載濤。為把載濤剔除,徐世昌可謂煞費苦心。他發現載濤膽小怕死,因此讓袁世凱命令派他上前線,結果這一舉動,直接把載濤嚇得退休回家。

不過,徐世昌也並不是完全死心塌地與袁世凱並肩戰鬥的,他還是藏了私心。1912年,袁世凱接替孫中山,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這個時候,“大哥”徐世昌並沒有馬上隨著袁世凱就任,而是隱居到了青島。在他看來,當時的時局還不明朗,需要繼續等待。

1914年,袁世凱根據新約法,改責任內閣製為總統制。

袁世凱再次邀請徐世昌出任民國政府的國務卿,據史料記載,面對袁世凱的邀請,徐世昌的表現是“喜而不寐”。一是國務卿的職位不低,二是他也看出來,袁世凱已經站穩了腳跟,自己不會站錯隊。

"
最會做官的人:徐世昌從窮書生到大總統

徐世昌

以清朝總督出身而擔任民國總統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袁世凱,一個是徐世昌。兩人的關係也非同一般。袁世凱小站練兵的時候,徐世昌在旁協助;袁世凱當上民國總統的時候,徐世昌擔任他的國務卿。

可是,兩人身後的名聲差別甚大。袁世凱揹負了不少惡名,而徐世昌卻似乎沒受什麼牽連。

“自甘墮落”的翰林公

1854年,徐世昌出生於河南衛輝府(今衛輝市),家境貧寒,但他卻從一個寒門士子,官至清朝政府的協理大臣,再到民國總統。他的成功,靠的就是對時局的敏銳感覺,以致人送外號“水晶狐狸”。

在徐世昌的人生履歷中,第一個重要選擇,就是他敢於放下“翰林公”的身份,和袁世凱去練兵。正是這一步棋,讓徐世昌從飲食艱難的窮翰林平步青雲。

徐世昌接受的教育,是最正統的士大夫教育。袁世凱第一次遇見徐世昌的時候,徐剛滿24歲,一身青衫,卻意氣風發,讓袁世凱大為驚歎,當即與之結拜。當時,袁世凱還只是一個闊少,比徐世昌小4歲。

徐世昌中舉後,因為無錢不能進京趕考,袁世凱慷慨解囊,贈銀200兩。此次進京,徐世昌輕易地中了進士,並授翰林院庶吉士(相當於今天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博士研究生),3年後授編修的職位。

在明清兩代,翰林院是為科場尖子而設的最高機構,當朝大員都出自這裡,往上可以親近皇帝,外派也是高人一等。

不過,很遺憾,掌管翰林院的大學士李鴻藻並不重視徐世昌。李認為徐“虛矯過人”,難堪重任。說徐世昌有點“虛矯”,其實也沒有冤枉他。

在翰林院,徐世昌對人際關係可謂用盡心機。比如,徐世昌生於河南衛輝,他的遠祖由浙江遷直隸,後來才移居河南,但他遇到以上3個地方的人士,就一定要攀老鄉、拉交情。

可惜,即便如此,徐世昌也沒有飛黃騰達。幸而尊稱徐世昌為“大哥”的袁世凱此時一路順風,給他帶來了轉機。在幾次科考落榜後,袁世凱投奔淮軍,當了兵。

淮軍統領吳長慶是袁世凱養父的鐵哥們兒,這樣一來,袁世凱在軍營中如魚得水。1895年,袁世凱被派到天津小站編練新軍,轉眼間就成了北洋軍閥的開山鼻祖。

1897年,袁世凱在徵得徐世昌同意後,擬了一道條陳,親自趕往北京,奏請外放徐世昌,以翰林身份到新軍軍營擔任祕書長兼參謀長。

就這樣,已整整43歲的徐世昌來到天津小站,在新軍軍營總攬全軍文案並參與機密。當袁世凱外出的時候,甚至可以全權代理,成為袁世凱最得力的智囊。

窮翰林扶搖直上

幫助袁世凱和徐世昌脫穎而出的,還是維新變法中的倒戈。甲午戰爭中國慘敗後,光緒決心維新變法。

徐世昌不甘寂寞,將袁世凱拉來人夥兒。但是,很快變法就遭到慈禧的反對。9月16日,光緒聞知慈禧欲將維新派一網打盡並廢黜自己,急得束手無策,冒險去頤和園召見了由康有為舉薦的袁世凱。

此次會見,光緒帝滿以為袁世凱忠誠可靠。孰料袁世凱回去後,原本支持變法的徐世昌卻重新為他做了局勢分析。最終,袁世凱在權衡利弊後,向榮祿告了密。

1898年9月21日晨,慈禧發動政變,維新變法運動徹底失敗。但是,徐世昌、袁世凱的名望與地位卻今非昔比了。特別是徐世昌,在袁世凱的推崇和薦舉下,平步青雲。

在短短的五六年間,從一個窮翰林扶搖直上,一路升到軍機大臣、尚書、總督、欽差大臣。

1908年,慈禧和光緒相繼去世,溥儀的父親、攝政王載灃希望滿人做主,由此排擠袁世凱,而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徐世昌也得以保全。

1911年5月,清廷預備立憲,成立責任內閣,徐世昌被任命為協理大臣,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副總理職務。然而,徐世昌堅辭不就,和內閣協理大臣那桐唱起了雙簧。

那桐上條陳保舉袁世凱,徐世昌則以體弱多病為由,堅決請辭,並毫無顧忌地在政治官報上為袁世凱搖旗吶喊:“其(袁世凱)才勝臣十倍,若蒙特予起用,必可宏濟艱難。”

雖然此番袁世凱重新起用的目的並未立即實現,但經徐世昌費盡心思多方奔走,無形之中也給朝廷諸多壓力。半年後,辛亥革命爆發了,袁世凱終於東山再起。而出面邀請袁世凱出山的,正是徐世昌。

最終,袁世凱被任命為欽差大臣,指揮各路大軍開始南下鎮壓革命。不過為節制袁、徐二人,清政府同時派出攝政王兼陸海軍大元帥載濤。為把載濤剔除,徐世昌可謂煞費苦心。他發現載濤膽小怕死,因此讓袁世凱命令派他上前線,結果這一舉動,直接把載濤嚇得退休回家。

不過,徐世昌也並不是完全死心塌地與袁世凱並肩戰鬥的,他還是藏了私心。1912年,袁世凱接替孫中山,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這個時候,“大哥”徐世昌並沒有馬上隨著袁世凱就任,而是隱居到了青島。在他看來,當時的時局還不明朗,需要繼續等待。

1914年,袁世凱根據新約法,改責任內閣製為總統制。

袁世凱再次邀請徐世昌出任民國政府的國務卿,據史料記載,面對袁世凱的邀請,徐世昌的表現是“喜而不寐”。一是國務卿的職位不低,二是他也看出來,袁世凱已經站穩了腳跟,自己不會站錯隊。

最會做官的人:徐世昌從窮書生到大總統

翰林總統徐世昌

不講義氣講政治

然而,鑑於局勢的變化,徐世昌最終還是與袁世凱背道而馳。

1912年,袁世凱在終於登上權力巔峰後,不再滿足於做一個大總統,也開始夢想千秋萬代的“家天下”。可是,當日本駐華公使向袁世凱遞交了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作為支持他稱帝的先決條件時,袁世凱還是倒吸一口冷氣。

袁世凱向徐世昌問計。徐世昌建議袁世凱採用東北張作霖對日本人慣用的手法久拖不決,靜待外援。袁世凱採納了,但是,由於日本人的武力威脅,加之急於稱帝的私心作祟,這個計策最終流產。1915年5月25日,中日正式簽訂“二十一條”,消息傳出,全國上下一片憤怒。

徐世昌也憤懣至極,乾脆一連十多天閉門不出。後來,袁世凱屈尊降紆,主動上門,好話說盡,徐世昌才悻悻回到國務院辦公,但兩人的分歧已初露端倪。

為了探明“大哥”對自己稱帝的真實想法,袁世凱派奕勖之子載振前去打探。徐世昌開始一直打哈哈,不表態。於是,載振直言“特來請您帶這個頭,一起鼓動項城(即袁世凱,袁出生於項城)。”

徐世昌當即臉色一變“你們父子怕宗人笑話,難道我就不怕別人笑話了?”

有人說,徐世昌之所以不支持袁世凱,是因為一旦袁世凱稱帝成功,他作為老大哥還得給皇上下跪,所以內心不平衡。

事實上,這是很膚淺的理解。實際上,徐世昌對當時的局勢洞若觀火。徐世昌曾對袁世凱直言不諱地說“如果恢復帝制,一旦出事,將來連回旋的餘地都沒有……”

在袁世凱稱帝后,徐世昌還在日記裡發出瞭如下感慨“人各有志。志在仙佛之鄉者多,則國弱;志為聖賢之人多,則國治;志為帝王之人多,則國亂。”

可見,在袁世凱稱帝的過程中,徐世昌對政局的認識是何等的準確。即使是老朋友,他也不偏袒,絲毫沒有狹隘的哥們義氣。這,或許才是徐世昌“苟全性命於亂世”,甚至官運亨通的祕訣吧。

結局

徐世昌的氣節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日寇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戰爭爆發不久,天津、北京相繼淪陷。日寇曾經考慮讓徐世昌出山組織傀儡政權,並派與徐世昌關係密切的曹汝霖登門遊說,但遭到徐的斷然拒絕。

日寇不死心,又派徐世昌以前的得意門生章浸、金漫前往遊說。章、金二人此時已投身日寇,在偽滿洲國任職,他們見到徐世昌,直截了當地轉達了侵華日軍板垣師團長和特務頭目土肥原的意思,同樣遭拒。

1939年春末,徐世昌患膀胱炎,北京協和醫院泌尿科專家診斷後,建議他到北京治療。徐世昌因怕被日本人劫持,堅持不肯去北京。

1939年6月6日,徐世昌病逝於天津,終年85歲。徐世昌去世的消息傳出,蔣介石為了表彰他不為日偽利用的晚節,以國民政府名義為他訃告國人,公開哀悼,並撥發了一筆可觀的喪葬費。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