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有點冤,從最強大到第一個被滅國,魏國是這樣走來的'

"
"
魏國有點冤,從最強大到第一個被滅國,魏國是這樣走來的

魏國很著急

三家分晉,趙國獲利最多,而魏國和韓國得到的較少,

三家分晉正是天下混亂的時期,趙國的趙恆子之亂、齊國有田氏代姜,秦國曆公奪位之爭,楚國強宗大族脅迫國君等。但魏文侯的魏國是諸侯國最安定的。

地理條件,自然資源,國土面積和結構,人地關係對國家的發展至關重要,他們決定著國家的發展道路。

"
魏國有點冤,從最強大到第一個被滅國,魏國是這樣走來的

魏國很著急

三家分晉,趙國獲利最多,而魏國和韓國得到的較少,

三家分晉正是天下混亂的時期,趙國的趙恆子之亂、齊國有田氏代姜,秦國曆公奪位之爭,楚國強宗大族脅迫國君等。但魏文侯的魏國是諸侯國最安定的。

地理條件,自然資源,國土面積和結構,人地關係對國家的發展至關重要,他們決定著國家的發展道路。

魏國有點冤,從最強大到第一個被滅國,魏國是這樣走來的

魏國的地盤並不大,魏氏集中在晉西南被緊緊地裹在運城盆地一角,在東面還有幾塊飛地,但都根本無法和晉西南的魏國形成戰略呼應。而核心地區的運城盆地地勢也十分逼仄,周邊呂梁山,中條山,王屋山環繞,緊鄰黃河大轉彎又讓魏國無法北出。所以張儀說:魏國屬於四分五裂之地,無險可守,容易被壓迫封鎖。

魏國內部還有一個問題,魏國本身土地貧瘠,耕地不足,無法養民,所以魏國人口外流嚴重,大量人口流亡秦國。失去了自耕農,對魏國的經濟、政治和軍事無論如何都不是好消息,因為人口數量對於一個有志成為強國的國家很重要。

危機重重,這樣的局勢下,魏文侯要想不被列強吃掉,就只能自強。魏國開始變法,魏國上下對變法很接受,這一點和變法時困難重重的秦國不同,這源於晉國的傳統,晉國時就有多次變法的歷史,當然這也說明魏國的變法沒有觸及太多人的利益。

何所謂變法? 變法其實就是把不利因素轉化成優質資源的構思與執行力。魏國沒有遲疑,魏國本身的經濟盤是比較穩固的,沒有太大的波瀾,魏國就擁有了一支強悍的,天下馳名的的部隊--魏武卒。

"
魏國有點冤,從最強大到第一個被滅國,魏國是這樣走來的

魏國很著急

三家分晉,趙國獲利最多,而魏國和韓國得到的較少,

三家分晉正是天下混亂的時期,趙國的趙恆子之亂、齊國有田氏代姜,秦國曆公奪位之爭,楚國強宗大族脅迫國君等。但魏文侯的魏國是諸侯國最安定的。

地理條件,自然資源,國土面積和結構,人地關係對國家的發展至關重要,他們決定著國家的發展道路。

魏國有點冤,從最強大到第一個被滅國,魏國是這樣走來的

魏國的地盤並不大,魏氏集中在晉西南被緊緊地裹在運城盆地一角,在東面還有幾塊飛地,但都根本無法和晉西南的魏國形成戰略呼應。而核心地區的運城盆地地勢也十分逼仄,周邊呂梁山,中條山,王屋山環繞,緊鄰黃河大轉彎又讓魏國無法北出。所以張儀說:魏國屬於四分五裂之地,無險可守,容易被壓迫封鎖。

魏國內部還有一個問題,魏國本身土地貧瘠,耕地不足,無法養民,所以魏國人口外流嚴重,大量人口流亡秦國。失去了自耕農,對魏國的經濟、政治和軍事無論如何都不是好消息,因為人口數量對於一個有志成為強國的國家很重要。

危機重重,這樣的局勢下,魏文侯要想不被列強吃掉,就只能自強。魏國開始變法,魏國上下對變法很接受,這一點和變法時困難重重的秦國不同,這源於晉國的傳統,晉國時就有多次變法的歷史,當然這也說明魏國的變法沒有觸及太多人的利益。

何所謂變法? 變法其實就是把不利因素轉化成優質資源的構思與執行力。魏國沒有遲疑,魏國本身的經濟盤是比較穩固的,沒有太大的波瀾,魏國就擁有了一支強悍的,天下馳名的的部隊--魏武卒。

魏國有點冤,從最強大到第一個被滅國,魏國是這樣走來的

攻擊是最好的防禦

從魏國的發展,我們會看到一條主線,清醒的魏國國君一直在追求,冷兵器時代最大的安全保障,地利,以山河之險作為自己國家的屏障。

緊接著的問題就是,魏國是向東還是向西發展,向東是韓國,衛國,宋國和齊國楚國,即使向東一切順利,魏國在中原地區依舊無險可守,向西,西邊是秦國,秦國是四塞之國,有險可據,秦國更是個弱國。所以,我們就可以理解魏國在李悝變法後,首先挑選秦國下手,一路向西,魏國吳起大敗秦軍與河西之地,在秦的土地上建立了河西八城,將秦國壓制在洛水以西長達八十年。魏國的目標是長遠的,以獨擅關東之利,利用地理上的壟斷地位壓制秦國的糧食及其他物資的輸入,目的很明確,滅亡秦國。

"
魏國有點冤,從最強大到第一個被滅國,魏國是這樣走來的

魏國很著急

三家分晉,趙國獲利最多,而魏國和韓國得到的較少,

三家分晉正是天下混亂的時期,趙國的趙恆子之亂、齊國有田氏代姜,秦國曆公奪位之爭,楚國強宗大族脅迫國君等。但魏文侯的魏國是諸侯國最安定的。

地理條件,自然資源,國土面積和結構,人地關係對國家的發展至關重要,他們決定著國家的發展道路。

魏國有點冤,從最強大到第一個被滅國,魏國是這樣走來的

魏國的地盤並不大,魏氏集中在晉西南被緊緊地裹在運城盆地一角,在東面還有幾塊飛地,但都根本無法和晉西南的魏國形成戰略呼應。而核心地區的運城盆地地勢也十分逼仄,周邊呂梁山,中條山,王屋山環繞,緊鄰黃河大轉彎又讓魏國無法北出。所以張儀說:魏國屬於四分五裂之地,無險可守,容易被壓迫封鎖。

魏國內部還有一個問題,魏國本身土地貧瘠,耕地不足,無法養民,所以魏國人口外流嚴重,大量人口流亡秦國。失去了自耕農,對魏國的經濟、政治和軍事無論如何都不是好消息,因為人口數量對於一個有志成為強國的國家很重要。

危機重重,這樣的局勢下,魏文侯要想不被列強吃掉,就只能自強。魏國開始變法,魏國上下對變法很接受,這一點和變法時困難重重的秦國不同,這源於晉國的傳統,晉國時就有多次變法的歷史,當然這也說明魏國的變法沒有觸及太多人的利益。

何所謂變法? 變法其實就是把不利因素轉化成優質資源的構思與執行力。魏國沒有遲疑,魏國本身的經濟盤是比較穩固的,沒有太大的波瀾,魏國就擁有了一支強悍的,天下馳名的的部隊--魏武卒。

魏國有點冤,從最強大到第一個被滅國,魏國是這樣走來的

攻擊是最好的防禦

從魏國的發展,我們會看到一條主線,清醒的魏國國君一直在追求,冷兵器時代最大的安全保障,地利,以山河之險作為自己國家的屏障。

緊接著的問題就是,魏國是向東還是向西發展,向東是韓國,衛國,宋國和齊國楚國,即使向東一切順利,魏國在中原地區依舊無險可守,向西,西邊是秦國,秦國是四塞之國,有險可據,秦國更是個弱國。所以,我們就可以理解魏國在李悝變法後,首先挑選秦國下手,一路向西,魏國吳起大敗秦軍與河西之地,在秦的土地上建立了河西八城,將秦國壓制在洛水以西長達八十年。魏國的目標是長遠的,以獨擅關東之利,利用地理上的壟斷地位壓制秦國的糧食及其他物資的輸入,目的很明確,滅亡秦國。

魏國有點冤,從最強大到第一個被滅國,魏國是這樣走來的

三國聯盟

三家分晉後的韓國、趙國和魏國組建了三國聯盟,雖然是聯盟,但其實韓國和魏國都懼怕這個時候的趙國。開始相互間就充滿疑竇。深諳政治權謀雄心勃勃的魏文侯坐上了盟主的位置。魏國強大以後,趙國處於下風,在魏國幫助趙國進攻中山國之後,趙國和魏國的聯盟其實已經分裂。而另一個魏國的盟友韓國也在後來和魏國分裂,分裂的原因有點奇葩,魏國稱王,韓國盟友不從,雖然,但正是三國聯盟分裂而導致的幾場戰爭讓魏國從強盛走向衰敗。

"
魏國有點冤,從最強大到第一個被滅國,魏國是這樣走來的

魏國很著急

三家分晉,趙國獲利最多,而魏國和韓國得到的較少,

三家分晉正是天下混亂的時期,趙國的趙恆子之亂、齊國有田氏代姜,秦國曆公奪位之爭,楚國強宗大族脅迫國君等。但魏文侯的魏國是諸侯國最安定的。

地理條件,自然資源,國土面積和結構,人地關係對國家的發展至關重要,他們決定著國家的發展道路。

魏國有點冤,從最強大到第一個被滅國,魏國是這樣走來的

魏國的地盤並不大,魏氏集中在晉西南被緊緊地裹在運城盆地一角,在東面還有幾塊飛地,但都根本無法和晉西南的魏國形成戰略呼應。而核心地區的運城盆地地勢也十分逼仄,周邊呂梁山,中條山,王屋山環繞,緊鄰黃河大轉彎又讓魏國無法北出。所以張儀說:魏國屬於四分五裂之地,無險可守,容易被壓迫封鎖。

魏國內部還有一個問題,魏國本身土地貧瘠,耕地不足,無法養民,所以魏國人口外流嚴重,大量人口流亡秦國。失去了自耕農,對魏國的經濟、政治和軍事無論如何都不是好消息,因為人口數量對於一個有志成為強國的國家很重要。

危機重重,這樣的局勢下,魏文侯要想不被列強吃掉,就只能自強。魏國開始變法,魏國上下對變法很接受,這一點和變法時困難重重的秦國不同,這源於晉國的傳統,晉國時就有多次變法的歷史,當然這也說明魏國的變法沒有觸及太多人的利益。

何所謂變法? 變法其實就是把不利因素轉化成優質資源的構思與執行力。魏國沒有遲疑,魏國本身的經濟盤是比較穩固的,沒有太大的波瀾,魏國就擁有了一支強悍的,天下馳名的的部隊--魏武卒。

魏國有點冤,從最強大到第一個被滅國,魏國是這樣走來的

攻擊是最好的防禦

從魏國的發展,我們會看到一條主線,清醒的魏國國君一直在追求,冷兵器時代最大的安全保障,地利,以山河之險作為自己國家的屏障。

緊接著的問題就是,魏國是向東還是向西發展,向東是韓國,衛國,宋國和齊國楚國,即使向東一切順利,魏國在中原地區依舊無險可守,向西,西邊是秦國,秦國是四塞之國,有險可據,秦國更是個弱國。所以,我們就可以理解魏國在李悝變法後,首先挑選秦國下手,一路向西,魏國吳起大敗秦軍與河西之地,在秦的土地上建立了河西八城,將秦國壓制在洛水以西長達八十年。魏國的目標是長遠的,以獨擅關東之利,利用地理上的壟斷地位壓制秦國的糧食及其他物資的輸入,目的很明確,滅亡秦國。

魏國有點冤,從最強大到第一個被滅國,魏國是這樣走來的

三國聯盟

三家分晉後的韓國、趙國和魏國組建了三國聯盟,雖然是聯盟,但其實韓國和魏國都懼怕這個時候的趙國。開始相互間就充滿疑竇。深諳政治權謀雄心勃勃的魏文侯坐上了盟主的位置。魏國強大以後,趙國處於下風,在魏國幫助趙國進攻中山國之後,趙國和魏國的聯盟其實已經分裂。而另一個魏國的盟友韓國也在後來和魏國分裂,分裂的原因有點奇葩,魏國稱王,韓國盟友不從,雖然,但正是三國聯盟分裂而導致的幾場戰爭讓魏國從強盛走向衰敗。

魏國有點冤,從最強大到第一個被滅國,魏國是這樣走來的

遷都大梁是個死局

證明自己無法最終佔領秦國,遷都象徵著魏國國策的改變,由向西發展變成面向東方,魏國開鴻溝,濟水,沙水、淮水,泗水並在黃河設置渡口,巨大的水利交通網絡讓魏國成為成為一個最重要的交通樞紐地區,從經濟上講,效益豐厚。秦國的家畜、皮革、玉石,趙國的布帛、棗慄、家畜、皮革,楚國的鳥獸、橘柚、茅竹、絲綢來往運輸交易,魏國獲得了商業稅,國庫充實。但從魏國立國之初所追求的山河之險的目標來看,魏國的困境依舊沒有太大的改變。大梁的魏國比安邑的魏國風險更大,安邑的魏國只面臨秦國的威脅,大梁的魏國,強盛當然可以四面出擊,虛弱時就被四面的敵人當雞吃,魏國的戰略東移造成了四面受敵的困窘局面,這是一個無法解開的死局。

"
魏國有點冤,從最強大到第一個被滅國,魏國是這樣走來的

魏國很著急

三家分晉,趙國獲利最多,而魏國和韓國得到的較少,

三家分晉正是天下混亂的時期,趙國的趙恆子之亂、齊國有田氏代姜,秦國曆公奪位之爭,楚國強宗大族脅迫國君等。但魏文侯的魏國是諸侯國最安定的。

地理條件,自然資源,國土面積和結構,人地關係對國家的發展至關重要,他們決定著國家的發展道路。

魏國有點冤,從最強大到第一個被滅國,魏國是這樣走來的

魏國的地盤並不大,魏氏集中在晉西南被緊緊地裹在運城盆地一角,在東面還有幾塊飛地,但都根本無法和晉西南的魏國形成戰略呼應。而核心地區的運城盆地地勢也十分逼仄,周邊呂梁山,中條山,王屋山環繞,緊鄰黃河大轉彎又讓魏國無法北出。所以張儀說:魏國屬於四分五裂之地,無險可守,容易被壓迫封鎖。

魏國內部還有一個問題,魏國本身土地貧瘠,耕地不足,無法養民,所以魏國人口外流嚴重,大量人口流亡秦國。失去了自耕農,對魏國的經濟、政治和軍事無論如何都不是好消息,因為人口數量對於一個有志成為強國的國家很重要。

危機重重,這樣的局勢下,魏文侯要想不被列強吃掉,就只能自強。魏國開始變法,魏國上下對變法很接受,這一點和變法時困難重重的秦國不同,這源於晉國的傳統,晉國時就有多次變法的歷史,當然這也說明魏國的變法沒有觸及太多人的利益。

何所謂變法? 變法其實就是把不利因素轉化成優質資源的構思與執行力。魏國沒有遲疑,魏國本身的經濟盤是比較穩固的,沒有太大的波瀾,魏國就擁有了一支強悍的,天下馳名的的部隊--魏武卒。

魏國有點冤,從最強大到第一個被滅國,魏國是這樣走來的

攻擊是最好的防禦

從魏國的發展,我們會看到一條主線,清醒的魏國國君一直在追求,冷兵器時代最大的安全保障,地利,以山河之險作為自己國家的屏障。

緊接著的問題就是,魏國是向東還是向西發展,向東是韓國,衛國,宋國和齊國楚國,即使向東一切順利,魏國在中原地區依舊無險可守,向西,西邊是秦國,秦國是四塞之國,有險可據,秦國更是個弱國。所以,我們就可以理解魏國在李悝變法後,首先挑選秦國下手,一路向西,魏國吳起大敗秦軍與河西之地,在秦的土地上建立了河西八城,將秦國壓制在洛水以西長達八十年。魏國的目標是長遠的,以獨擅關東之利,利用地理上的壟斷地位壓制秦國的糧食及其他物資的輸入,目的很明確,滅亡秦國。

魏國有點冤,從最強大到第一個被滅國,魏國是這樣走來的

三國聯盟

三家分晉後的韓國、趙國和魏國組建了三國聯盟,雖然是聯盟,但其實韓國和魏國都懼怕這個時候的趙國。開始相互間就充滿疑竇。深諳政治權謀雄心勃勃的魏文侯坐上了盟主的位置。魏國強大以後,趙國處於下風,在魏國幫助趙國進攻中山國之後,趙國和魏國的聯盟其實已經分裂。而另一個魏國的盟友韓國也在後來和魏國分裂,分裂的原因有點奇葩,魏國稱王,韓國盟友不從,雖然,但正是三國聯盟分裂而導致的幾場戰爭讓魏國從強盛走向衰敗。

魏國有點冤,從最強大到第一個被滅國,魏國是這樣走來的

遷都大梁是個死局

證明自己無法最終佔領秦國,遷都象徵著魏國國策的改變,由向西發展變成面向東方,魏國開鴻溝,濟水,沙水、淮水,泗水並在黃河設置渡口,巨大的水利交通網絡讓魏國成為成為一個最重要的交通樞紐地區,從經濟上講,效益豐厚。秦國的家畜、皮革、玉石,趙國的布帛、棗慄、家畜、皮革,楚國的鳥獸、橘柚、茅竹、絲綢來往運輸交易,魏國獲得了商業稅,國庫充實。但從魏國立國之初所追求的山河之險的目標來看,魏國的困境依舊沒有太大的改變。大梁的魏國比安邑的魏國風險更大,安邑的魏國只面臨秦國的威脅,大梁的魏國,強盛當然可以四面出擊,虛弱時就被四面的敵人當雞吃,魏國的戰略東移造成了四面受敵的困窘局面,這是一個無法解開的死局。

魏國有點冤,從最強大到第一個被滅國,魏國是這樣走來的

齊國是剋星

齊國是魏國的剋星,就像魏國是秦國的剋星一樣。

齊國第一次和魏國的戰爭就是著名的圍魏救趙,魏圍攻趙都邯鄲,孫臏率軍圍攻魏都大梁,孫臏在桂陵伏擊打敗魏軍。第二次則是圍魏救韓的馬陵道之戰,這一戰讓魏軍一敗塗地,魏國從此一蹶不振。

秦國被魏國欺壓百年不得翻身,孝公通過商鞅變法收復河西之地。惠文王繼位後,秦國大舉東出,處在天下之腹的魏國在秦國的連番打擊下,國土迅速的萎縮,魏國失去了霸主的地位。

"
魏國有點冤,從最強大到第一個被滅國,魏國是這樣走來的

魏國很著急

三家分晉,趙國獲利最多,而魏國和韓國得到的較少,

三家分晉正是天下混亂的時期,趙國的趙恆子之亂、齊國有田氏代姜,秦國曆公奪位之爭,楚國強宗大族脅迫國君等。但魏文侯的魏國是諸侯國最安定的。

地理條件,自然資源,國土面積和結構,人地關係對國家的發展至關重要,他們決定著國家的發展道路。

魏國有點冤,從最強大到第一個被滅國,魏國是這樣走來的

魏國的地盤並不大,魏氏集中在晉西南被緊緊地裹在運城盆地一角,在東面還有幾塊飛地,但都根本無法和晉西南的魏國形成戰略呼應。而核心地區的運城盆地地勢也十分逼仄,周邊呂梁山,中條山,王屋山環繞,緊鄰黃河大轉彎又讓魏國無法北出。所以張儀說:魏國屬於四分五裂之地,無險可守,容易被壓迫封鎖。

魏國內部還有一個問題,魏國本身土地貧瘠,耕地不足,無法養民,所以魏國人口外流嚴重,大量人口流亡秦國。失去了自耕農,對魏國的經濟、政治和軍事無論如何都不是好消息,因為人口數量對於一個有志成為強國的國家很重要。

危機重重,這樣的局勢下,魏文侯要想不被列強吃掉,就只能自強。魏國開始變法,魏國上下對變法很接受,這一點和變法時困難重重的秦國不同,這源於晉國的傳統,晉國時就有多次變法的歷史,當然這也說明魏國的變法沒有觸及太多人的利益。

何所謂變法? 變法其實就是把不利因素轉化成優質資源的構思與執行力。魏國沒有遲疑,魏國本身的經濟盤是比較穩固的,沒有太大的波瀾,魏國就擁有了一支強悍的,天下馳名的的部隊--魏武卒。

魏國有點冤,從最強大到第一個被滅國,魏國是這樣走來的

攻擊是最好的防禦

從魏國的發展,我們會看到一條主線,清醒的魏國國君一直在追求,冷兵器時代最大的安全保障,地利,以山河之險作為自己國家的屏障。

緊接著的問題就是,魏國是向東還是向西發展,向東是韓國,衛國,宋國和齊國楚國,即使向東一切順利,魏國在中原地區依舊無險可守,向西,西邊是秦國,秦國是四塞之國,有險可據,秦國更是個弱國。所以,我們就可以理解魏國在李悝變法後,首先挑選秦國下手,一路向西,魏國吳起大敗秦軍與河西之地,在秦的土地上建立了河西八城,將秦國壓制在洛水以西長達八十年。魏國的目標是長遠的,以獨擅關東之利,利用地理上的壟斷地位壓制秦國的糧食及其他物資的輸入,目的很明確,滅亡秦國。

魏國有點冤,從最強大到第一個被滅國,魏國是這樣走來的

三國聯盟

三家分晉後的韓國、趙國和魏國組建了三國聯盟,雖然是聯盟,但其實韓國和魏國都懼怕這個時候的趙國。開始相互間就充滿疑竇。深諳政治權謀雄心勃勃的魏文侯坐上了盟主的位置。魏國強大以後,趙國處於下風,在魏國幫助趙國進攻中山國之後,趙國和魏國的聯盟其實已經分裂。而另一個魏國的盟友韓國也在後來和魏國分裂,分裂的原因有點奇葩,魏國稱王,韓國盟友不從,雖然,但正是三國聯盟分裂而導致的幾場戰爭讓魏國從強盛走向衰敗。

魏國有點冤,從最強大到第一個被滅國,魏國是這樣走來的

遷都大梁是個死局

證明自己無法最終佔領秦國,遷都象徵著魏國國策的改變,由向西發展變成面向東方,魏國開鴻溝,濟水,沙水、淮水,泗水並在黃河設置渡口,巨大的水利交通網絡讓魏國成為成為一個最重要的交通樞紐地區,從經濟上講,效益豐厚。秦國的家畜、皮革、玉石,趙國的布帛、棗慄、家畜、皮革,楚國的鳥獸、橘柚、茅竹、絲綢來往運輸交易,魏國獲得了商業稅,國庫充實。但從魏國立國之初所追求的山河之險的目標來看,魏國的困境依舊沒有太大的改變。大梁的魏國比安邑的魏國風險更大,安邑的魏國只面臨秦國的威脅,大梁的魏國,強盛當然可以四面出擊,虛弱時就被四面的敵人當雞吃,魏國的戰略東移造成了四面受敵的困窘局面,這是一個無法解開的死局。

魏國有點冤,從最強大到第一個被滅國,魏國是這樣走來的

齊國是剋星

齊國是魏國的剋星,就像魏國是秦國的剋星一樣。

齊國第一次和魏國的戰爭就是著名的圍魏救趙,魏圍攻趙都邯鄲,孫臏率軍圍攻魏都大梁,孫臏在桂陵伏擊打敗魏軍。第二次則是圍魏救韓的馬陵道之戰,這一戰讓魏軍一敗塗地,魏國從此一蹶不振。

秦國被魏國欺壓百年不得翻身,孝公通過商鞅變法收復河西之地。惠文王繼位後,秦國大舉東出,處在天下之腹的魏國在秦國的連番打擊下,國土迅速的萎縮,魏國失去了霸主的地位。

魏國有點冤,從最強大到第一個被滅國,魏國是這樣走來的

魏惠王不會利用商鞅變法

魏惠王前半生是英明之主,可惜也沒有戰略眼光。

但沒有戰略眼光的魏惠王對於商鞅的處理也不能說是錯的。作為敗軍之將的公叔痤的推薦商鞅,本身就令人難以信服。退一步講,魏惠王重用商鞅,魏國也難以成功,商鞅變法內容並不適合魏國的國情,商鞅如果對變法內容做大刪大改就不會產生後來秦國的效果。最重要的是,魏國有一個權力架構和商鞅變法是無法相容的,也可說是商鞅變法無法實施的死局。魏國是國君的親屬既公族執政,商鞅變法的內容是要消除公族的影響。

"
魏國有點冤,從最強大到第一個被滅國,魏國是這樣走來的

魏國很著急

三家分晉,趙國獲利最多,而魏國和韓國得到的較少,

三家分晉正是天下混亂的時期,趙國的趙恆子之亂、齊國有田氏代姜,秦國曆公奪位之爭,楚國強宗大族脅迫國君等。但魏文侯的魏國是諸侯國最安定的。

地理條件,自然資源,國土面積和結構,人地關係對國家的發展至關重要,他們決定著國家的發展道路。

魏國有點冤,從最強大到第一個被滅國,魏國是這樣走來的

魏國的地盤並不大,魏氏集中在晉西南被緊緊地裹在運城盆地一角,在東面還有幾塊飛地,但都根本無法和晉西南的魏國形成戰略呼應。而核心地區的運城盆地地勢也十分逼仄,周邊呂梁山,中條山,王屋山環繞,緊鄰黃河大轉彎又讓魏國無法北出。所以張儀說:魏國屬於四分五裂之地,無險可守,容易被壓迫封鎖。

魏國內部還有一個問題,魏國本身土地貧瘠,耕地不足,無法養民,所以魏國人口外流嚴重,大量人口流亡秦國。失去了自耕農,對魏國的經濟、政治和軍事無論如何都不是好消息,因為人口數量對於一個有志成為強國的國家很重要。

危機重重,這樣的局勢下,魏文侯要想不被列強吃掉,就只能自強。魏國開始變法,魏國上下對變法很接受,這一點和變法時困難重重的秦國不同,這源於晉國的傳統,晉國時就有多次變法的歷史,當然這也說明魏國的變法沒有觸及太多人的利益。

何所謂變法? 變法其實就是把不利因素轉化成優質資源的構思與執行力。魏國沒有遲疑,魏國本身的經濟盤是比較穩固的,沒有太大的波瀾,魏國就擁有了一支強悍的,天下馳名的的部隊--魏武卒。

魏國有點冤,從最強大到第一個被滅國,魏國是這樣走來的

攻擊是最好的防禦

從魏國的發展,我們會看到一條主線,清醒的魏國國君一直在追求,冷兵器時代最大的安全保障,地利,以山河之險作為自己國家的屏障。

緊接著的問題就是,魏國是向東還是向西發展,向東是韓國,衛國,宋國和齊國楚國,即使向東一切順利,魏國在中原地區依舊無險可守,向西,西邊是秦國,秦國是四塞之國,有險可據,秦國更是個弱國。所以,我們就可以理解魏國在李悝變法後,首先挑選秦國下手,一路向西,魏國吳起大敗秦軍與河西之地,在秦的土地上建立了河西八城,將秦國壓制在洛水以西長達八十年。魏國的目標是長遠的,以獨擅關東之利,利用地理上的壟斷地位壓制秦國的糧食及其他物資的輸入,目的很明確,滅亡秦國。

魏國有點冤,從最強大到第一個被滅國,魏國是這樣走來的

三國聯盟

三家分晉後的韓國、趙國和魏國組建了三國聯盟,雖然是聯盟,但其實韓國和魏國都懼怕這個時候的趙國。開始相互間就充滿疑竇。深諳政治權謀雄心勃勃的魏文侯坐上了盟主的位置。魏國強大以後,趙國處於下風,在魏國幫助趙國進攻中山國之後,趙國和魏國的聯盟其實已經分裂。而另一個魏國的盟友韓國也在後來和魏國分裂,分裂的原因有點奇葩,魏國稱王,韓國盟友不從,雖然,但正是三國聯盟分裂而導致的幾場戰爭讓魏國從強盛走向衰敗。

魏國有點冤,從最強大到第一個被滅國,魏國是這樣走來的

遷都大梁是個死局

證明自己無法最終佔領秦國,遷都象徵著魏國國策的改變,由向西發展變成面向東方,魏國開鴻溝,濟水,沙水、淮水,泗水並在黃河設置渡口,巨大的水利交通網絡讓魏國成為成為一個最重要的交通樞紐地區,從經濟上講,效益豐厚。秦國的家畜、皮革、玉石,趙國的布帛、棗慄、家畜、皮革,楚國的鳥獸、橘柚、茅竹、絲綢來往運輸交易,魏國獲得了商業稅,國庫充實。但從魏國立國之初所追求的山河之險的目標來看,魏國的困境依舊沒有太大的改變。大梁的魏國比安邑的魏國風險更大,安邑的魏國只面臨秦國的威脅,大梁的魏國,強盛當然可以四面出擊,虛弱時就被四面的敵人當雞吃,魏國的戰略東移造成了四面受敵的困窘局面,這是一個無法解開的死局。

魏國有點冤,從最強大到第一個被滅國,魏國是這樣走來的

齊國是剋星

齊國是魏國的剋星,就像魏國是秦國的剋星一樣。

齊國第一次和魏國的戰爭就是著名的圍魏救趙,魏圍攻趙都邯鄲,孫臏率軍圍攻魏都大梁,孫臏在桂陵伏擊打敗魏軍。第二次則是圍魏救韓的馬陵道之戰,這一戰讓魏軍一敗塗地,魏國從此一蹶不振。

秦國被魏國欺壓百年不得翻身,孝公通過商鞅變法收復河西之地。惠文王繼位後,秦國大舉東出,處在天下之腹的魏國在秦國的連番打擊下,國土迅速的萎縮,魏國失去了霸主的地位。

魏國有點冤,從最強大到第一個被滅國,魏國是這樣走來的

魏惠王不會利用商鞅變法

魏惠王前半生是英明之主,可惜也沒有戰略眼光。

但沒有戰略眼光的魏惠王對於商鞅的處理也不能說是錯的。作為敗軍之將的公叔痤的推薦商鞅,本身就令人難以信服。退一步講,魏惠王重用商鞅,魏國也難以成功,商鞅變法內容並不適合魏國的國情,商鞅如果對變法內容做大刪大改就不會產生後來秦國的效果。最重要的是,魏國有一個權力架構和商鞅變法是無法相容的,也可說是商鞅變法無法實施的死局。魏國是國君的親屬既公族執政,商鞅變法的內容是要消除公族的影響。

魏國有點冤,從最強大到第一個被滅國,魏國是這樣走來的

戰國第一個強國滅亡

拔樑則魏可舉兵至樑郭下,圍樑數旬則樑可拔,拔樑則魏可舉,舉魏則荊、趙之意絕,荊、趙之意絕則趙危,趙危而荊狐疑,東以弱齊、燕,中以凌三晉。

伊闕之戰魏國精銳損失殆盡,再無力量單獨抵禦秦國。公元前 286 年,舊都安邑拱手讓秦。魏國虧損的不單是安邑,這裡還有一筆經濟賬,解池的鹽,安邑及運城盆地有秦人讚不絕口的"大夏之鹽",還有珍貴的銅,金和中條山的鐵礦。

馬陵之戰後,魏國非常虛弱,又被秦國、齊國東西夾擊,魏王行動失措,時而聯齊、楚抗秦,時而聯秦、韓,攻齊、楚,最終導致四處樹敵,國力耗盡。

公元前225年,秦將王賁以水淹之計攻破大梁,魏王假降,魏亡,魏國從戰國最強大的國家成為第一個被滅亡的國家。

"
魏國有點冤,從最強大到第一個被滅國,魏國是這樣走來的

魏國很著急

三家分晉,趙國獲利最多,而魏國和韓國得到的較少,

三家分晉正是天下混亂的時期,趙國的趙恆子之亂、齊國有田氏代姜,秦國曆公奪位之爭,楚國強宗大族脅迫國君等。但魏文侯的魏國是諸侯國最安定的。

地理條件,自然資源,國土面積和結構,人地關係對國家的發展至關重要,他們決定著國家的發展道路。

魏國有點冤,從最強大到第一個被滅國,魏國是這樣走來的

魏國的地盤並不大,魏氏集中在晉西南被緊緊地裹在運城盆地一角,在東面還有幾塊飛地,但都根本無法和晉西南的魏國形成戰略呼應。而核心地區的運城盆地地勢也十分逼仄,周邊呂梁山,中條山,王屋山環繞,緊鄰黃河大轉彎又讓魏國無法北出。所以張儀說:魏國屬於四分五裂之地,無險可守,容易被壓迫封鎖。

魏國內部還有一個問題,魏國本身土地貧瘠,耕地不足,無法養民,所以魏國人口外流嚴重,大量人口流亡秦國。失去了自耕農,對魏國的經濟、政治和軍事無論如何都不是好消息,因為人口數量對於一個有志成為強國的國家很重要。

危機重重,這樣的局勢下,魏文侯要想不被列強吃掉,就只能自強。魏國開始變法,魏國上下對變法很接受,這一點和變法時困難重重的秦國不同,這源於晉國的傳統,晉國時就有多次變法的歷史,當然這也說明魏國的變法沒有觸及太多人的利益。

何所謂變法? 變法其實就是把不利因素轉化成優質資源的構思與執行力。魏國沒有遲疑,魏國本身的經濟盤是比較穩固的,沒有太大的波瀾,魏國就擁有了一支強悍的,天下馳名的的部隊--魏武卒。

魏國有點冤,從最強大到第一個被滅國,魏國是這樣走來的

攻擊是最好的防禦

從魏國的發展,我們會看到一條主線,清醒的魏國國君一直在追求,冷兵器時代最大的安全保障,地利,以山河之險作為自己國家的屏障。

緊接著的問題就是,魏國是向東還是向西發展,向東是韓國,衛國,宋國和齊國楚國,即使向東一切順利,魏國在中原地區依舊無險可守,向西,西邊是秦國,秦國是四塞之國,有險可據,秦國更是個弱國。所以,我們就可以理解魏國在李悝變法後,首先挑選秦國下手,一路向西,魏國吳起大敗秦軍與河西之地,在秦的土地上建立了河西八城,將秦國壓制在洛水以西長達八十年。魏國的目標是長遠的,以獨擅關東之利,利用地理上的壟斷地位壓制秦國的糧食及其他物資的輸入,目的很明確,滅亡秦國。

魏國有點冤,從最強大到第一個被滅國,魏國是這樣走來的

三國聯盟

三家分晉後的韓國、趙國和魏國組建了三國聯盟,雖然是聯盟,但其實韓國和魏國都懼怕這個時候的趙國。開始相互間就充滿疑竇。深諳政治權謀雄心勃勃的魏文侯坐上了盟主的位置。魏國強大以後,趙國處於下風,在魏國幫助趙國進攻中山國之後,趙國和魏國的聯盟其實已經分裂。而另一個魏國的盟友韓國也在後來和魏國分裂,分裂的原因有點奇葩,魏國稱王,韓國盟友不從,雖然,但正是三國聯盟分裂而導致的幾場戰爭讓魏國從強盛走向衰敗。

魏國有點冤,從最強大到第一個被滅國,魏國是這樣走來的

遷都大梁是個死局

證明自己無法最終佔領秦國,遷都象徵著魏國國策的改變,由向西發展變成面向東方,魏國開鴻溝,濟水,沙水、淮水,泗水並在黃河設置渡口,巨大的水利交通網絡讓魏國成為成為一個最重要的交通樞紐地區,從經濟上講,效益豐厚。秦國的家畜、皮革、玉石,趙國的布帛、棗慄、家畜、皮革,楚國的鳥獸、橘柚、茅竹、絲綢來往運輸交易,魏國獲得了商業稅,國庫充實。但從魏國立國之初所追求的山河之險的目標來看,魏國的困境依舊沒有太大的改變。大梁的魏國比安邑的魏國風險更大,安邑的魏國只面臨秦國的威脅,大梁的魏國,強盛當然可以四面出擊,虛弱時就被四面的敵人當雞吃,魏國的戰略東移造成了四面受敵的困窘局面,這是一個無法解開的死局。

魏國有點冤,從最強大到第一個被滅國,魏國是這樣走來的

齊國是剋星

齊國是魏國的剋星,就像魏國是秦國的剋星一樣。

齊國第一次和魏國的戰爭就是著名的圍魏救趙,魏圍攻趙都邯鄲,孫臏率軍圍攻魏都大梁,孫臏在桂陵伏擊打敗魏軍。第二次則是圍魏救韓的馬陵道之戰,這一戰讓魏軍一敗塗地,魏國從此一蹶不振。

秦國被魏國欺壓百年不得翻身,孝公通過商鞅變法收復河西之地。惠文王繼位後,秦國大舉東出,處在天下之腹的魏國在秦國的連番打擊下,國土迅速的萎縮,魏國失去了霸主的地位。

魏國有點冤,從最強大到第一個被滅國,魏國是這樣走來的

魏惠王不會利用商鞅變法

魏惠王前半生是英明之主,可惜也沒有戰略眼光。

但沒有戰略眼光的魏惠王對於商鞅的處理也不能說是錯的。作為敗軍之將的公叔痤的推薦商鞅,本身就令人難以信服。退一步講,魏惠王重用商鞅,魏國也難以成功,商鞅變法內容並不適合魏國的國情,商鞅如果對變法內容做大刪大改就不會產生後來秦國的效果。最重要的是,魏國有一個權力架構和商鞅變法是無法相容的,也可說是商鞅變法無法實施的死局。魏國是國君的親屬既公族執政,商鞅變法的內容是要消除公族的影響。

魏國有點冤,從最強大到第一個被滅國,魏國是這樣走來的

戰國第一個強國滅亡

拔樑則魏可舉兵至樑郭下,圍樑數旬則樑可拔,拔樑則魏可舉,舉魏則荊、趙之意絕,荊、趙之意絕則趙危,趙危而荊狐疑,東以弱齊、燕,中以凌三晉。

伊闕之戰魏國精銳損失殆盡,再無力量單獨抵禦秦國。公元前 286 年,舊都安邑拱手讓秦。魏國虧損的不單是安邑,這裡還有一筆經濟賬,解池的鹽,安邑及運城盆地有秦人讚不絕口的"大夏之鹽",還有珍貴的銅,金和中條山的鐵礦。

馬陵之戰後,魏國非常虛弱,又被秦國、齊國東西夾擊,魏王行動失措,時而聯齊、楚抗秦,時而聯秦、韓,攻齊、楚,最終導致四處樹敵,國力耗盡。

公元前225年,秦將王賁以水淹之計攻破大梁,魏王假降,魏亡,魏國從戰國最強大的國家成為第一個被滅亡的國家。

魏國有點冤,從最強大到第一個被滅國,魏國是這樣走來的

請您關注,謝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