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項目管理最佳實踐

需求分析 產品經理 文章 科技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2017-08-26

項目管理的作用對象是項目團隊(當然也有項目外部的干係人,本文只針對項目團隊),最好的項目管理應該是讓團隊有清晰統一的目標、親密無間的團隊協作,團隊成員各司其職,在舒適的心理狀態下(良好的人際關係),同仇敵愾,為同一目標不懈努力。這一前提的關鍵是經過不斷探索和磨合,找到適合團隊的項目管理最佳實踐,並雷打不動地執行最佳實踐。由此,團隊將越來越好,越來越親密無間。

項目管理的作用對象是項目團隊(當然也有項目外部的干係人,本文只針對項目團隊),最好的項目管理應該是讓團隊有清晰統一的目標、親密無間的團隊協作,團隊成員各司其職,在舒適的心理狀態下(良好的人際關係),同仇敵愾,為同一目標不懈努力。這一前提的關鍵是經過不斷探索和磨合,找到適合團隊的項目管理最佳實踐,並雷打不動地執行最佳實踐。由此,團隊將越來越好,越來越親密無間。

我的項目管理最佳實踐

下面總結梳理一下我自己跟蹤項目的最佳實踐。正是因為這個最佳實踐,讓團隊中的每個人每天在逗逼開心中,完成著幾乎不可能的進度。期望也對大家有幫助:

一、項目立項階段:一致認同的產品定位

雖然此階段還不涉及寫代碼等實現層面的工作,但對產品定位的清晰認識和認同,是幫助團隊成員在後期實現中尋找成就感、理解細節需求的必要條件。

若僅在後期實現時,開發人員才接觸到產品,他們一定會被淹沒在細節需求和如何實現需求中,最後演變成,他們自己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個神馬東西。如此,成就感何來?當他們理解了產品的定位,一開始就知道大概的業務,對他們後期理解需求,絕對有很大的幫助,且能夠站在技術實現的角度給產品設計提出很好的建議。如此,何樂而不為?

此階段產品人員一般要輸出MRD BRD 競品分析等文檔,但對項目組來說,一份精簡的產品規劃書就夠了。具體有哪些內容,可參考上一篇文章《如何用一份產品規劃書代替BRD、MRD 競品分析?》或下圖:

我的項目管理最佳實踐

通過項目組內評審討論,達成共識的產品規劃書,是此階段的最終產物。

二. 項目實施階段有條不紊的迭代步伐

1. 清晰的迭代流程

清晰的迭代流程,標準的迭代週期幫助團隊成員掌握工作的步伐,保證大家在同一頻道上。

每次版本迭代逃不掉的流程有:

我的項目管理最佳實踐

(1)如何確定需求範圍?

產品經理根據自己的判斷,以一個月為週期(視情況而定,不同公司、團隊, 長度不同),從backlog中挑出若干個優先級高的需求,形成細化版的版本需求列表。版本需求列表與backlog的區別在於,產品對每個需求的細節邏輯經過了更深入的細化和描述,能夠很清楚地告訴團隊,這個功能是做什麼的,業務邏輯是怎樣的,方便團隊判斷技術難度和研發週期。

(1)如何確定需求範圍?

產品經理根據自己的判斷,以一個月為週期(視情況而定,不同公司、團隊, 長度不同),從backlog中挑出若干個優先級高的需求,形成細化版的版本需求列表。版本需求列表與backlog的區別在於,產品對每個需求的細節邏輯經過了更深入的細化和描述,能夠很清楚地告訴團隊,這個功能是做什麼的,業務邏輯是怎樣的,方便團隊判斷技術難度和研發週期。

我的項目管理最佳實踐

產品出具此列表後,召集團隊進行評審。評審過程中,一般會砍掉或替換一些需求。經過評審後,團隊就此次迭代的目標和範圍有了清晰的認識和共識。除非非常極端的情況,達成共識的需求列表不輕易做變更。

(2)如何細化需求?

迭代範圍確定後,進入需求細化、PRD設計階段。

細化需求的步驟是什麼?應該注意的點有哪些?可參考文章《當我們接到一個新需求點時,應遵循的需求分析步驟有哪些?》。不再贅述。

(3)如何管控研發階段?

進入研發階段後,工作的大頭從產品轉向研發。此時管控的對象從自己轉向了別人。最好的管控就是積極參與到他們的工作中。為此,產品應積極參與到研發工作中,主要有兩點:一是,積極幫助研發人員理解需求,有求必應,幫助研發解決一切影響他們工作的外部因素(此時像一個“家庭管家”的角色);二是,幫助研發人員走查測試功能點,這不僅幫助研發節省時間和精力,也將大部分問題扼殺在搖籃裡,減輕後期測試的風險。

(4)如何管控測試工作?

測試工作有兩部分重要的工作內容:一是編寫測試用例,通常需求確定提交研發後,測試人員開始進行此項工作。此時,產品要積極幫助測試人員理解需求,保證用例的全面準確性。要知道,高質量的測試用例,是高質量測試結果的前提。若迭代時間允許,團隊可就編寫完的測試用例進行評審,評審的過程又是項目組理解需求,發現問題的一次機會。第二項主要的測試工作就是,對版本功能進行測試驗收,並出具測試報告。在研發人員提交測試人員前,產品應先走查主流程是否走通。只有主流程通常後,才可正式提測。

(5)如何組織內部測試?

測試完成後,測試人員出具正式測試報告。產品根據測試報告,判定是否可上線(通常結果都是YES,因為影響上線的大bug應在早期就發現並解決,不可能留到最後才發現)。若需要組織內部測試,則先更新內測環境,並通知安排相關部門進行內測。這一步驟是可選的,如此次迭代屬於技術上的化造,則無需內測。

(6)如何進行上線驗收?

內測結束後,重要的bug修修補補後,即可上線正式部署,部署後產品需第一時間在正式環境走查。此步驟必不可少,產品千萬不可偷懶,認為測試都測過了,不用走查。走查的目的是,避免因部署系統時,參數配置錯誤導致的bug。這些bug在測試時,無法覆蓋。

(7)如何對外發布?

驗收無問題後,功能就算正式上線,要面向用戶使用了。此時需要產品給運營、市場等外部干係人正式發出發佈說明。說明一般交代此次更新的功能是什麼?有什麼注意事項等。

2. 輕巧靈活的站會

同步信息是保證大家齊力同心目標一致的前提。站會無疑是很有效的信息同步方式。

(1)組織者

由產品經理把控和組織

(2)頻率

至少兩天一次。若覺得有必要,如每天都有新功能完成(這可是很重要的節點和信息呢),可一天一次。

(3)長度

時間長度應掌控在十五分鐘以內,最長不要超過20分鐘,否則,就喪失了效率。我一般控制在十分鐘內。

(4)時間

一般為早上上班十五分鐘後或晚上快下班前,不建議選擇一天中的中間時刻。

(5)主題

主題有三個,即昨日進展、今日安排、問題障礙。

  • 昨日進展指每個人昨日任務的完成情況,如XX功能已做完;XX功能完成40%等。
  • 今日安排指每個人今日要做的任務有哪些?通常是大功能的拆分,由技術負責人進行並分派給各個研發負責。
  • 問題障礙指每個人在完成任務時遇到的問題 或項目組遇到的外部影響因素。

這三個主題幫助項目組成員瞭解其他人的工作情況,也幫每個人瞭解項目的狀況。對問題和障礙,若需要群策群力,則大家一起討論解決;若只是小範圍的問題,則進行點對點的溝通解決;若涉及到外部影響因素,則產品要積極進行推進和解決。

(6)決議

有會議就應該有決議。此決議可用於領帶彙報,也可同步到項目組交流群。每次站會開完後,產品話幾分鐘時間輸出總結:

(1)如何確定需求範圍?

產品經理根據自己的判斷,以一個月為週期(視情況而定,不同公司、團隊, 長度不同),從backlog中挑出若干個優先級高的需求,形成細化版的版本需求列表。版本需求列表與backlog的區別在於,產品對每個需求的細節邏輯經過了更深入的細化和描述,能夠很清楚地告訴團隊,這個功能是做什麼的,業務邏輯是怎樣的,方便團隊判斷技術難度和研發週期。

我的項目管理最佳實踐

產品出具此列表後,召集團隊進行評審。評審過程中,一般會砍掉或替換一些需求。經過評審後,團隊就此次迭代的目標和範圍有了清晰的認識和共識。除非非常極端的情況,達成共識的需求列表不輕易做變更。

(2)如何細化需求?

迭代範圍確定後,進入需求細化、PRD設計階段。

細化需求的步驟是什麼?應該注意的點有哪些?可參考文章《當我們接到一個新需求點時,應遵循的需求分析步驟有哪些?》。不再贅述。

(3)如何管控研發階段?

進入研發階段後,工作的大頭從產品轉向研發。此時管控的對象從自己轉向了別人。最好的管控就是積極參與到他們的工作中。為此,產品應積極參與到研發工作中,主要有兩點:一是,積極幫助研發人員理解需求,有求必應,幫助研發解決一切影響他們工作的外部因素(此時像一個“家庭管家”的角色);二是,幫助研發人員走查測試功能點,這不僅幫助研發節省時間和精力,也將大部分問題扼殺在搖籃裡,減輕後期測試的風險。

(4)如何管控測試工作?

測試工作有兩部分重要的工作內容:一是編寫測試用例,通常需求確定提交研發後,測試人員開始進行此項工作。此時,產品要積極幫助測試人員理解需求,保證用例的全面準確性。要知道,高質量的測試用例,是高質量測試結果的前提。若迭代時間允許,團隊可就編寫完的測試用例進行評審,評審的過程又是項目組理解需求,發現問題的一次機會。第二項主要的測試工作就是,對版本功能進行測試驗收,並出具測試報告。在研發人員提交測試人員前,產品應先走查主流程是否走通。只有主流程通常後,才可正式提測。

(5)如何組織內部測試?

測試完成後,測試人員出具正式測試報告。產品根據測試報告,判定是否可上線(通常結果都是YES,因為影響上線的大bug應在早期就發現並解決,不可能留到最後才發現)。若需要組織內部測試,則先更新內測環境,並通知安排相關部門進行內測。這一步驟是可選的,如此次迭代屬於技術上的化造,則無需內測。

(6)如何進行上線驗收?

內測結束後,重要的bug修修補補後,即可上線正式部署,部署後產品需第一時間在正式環境走查。此步驟必不可少,產品千萬不可偷懶,認為測試都測過了,不用走查。走查的目的是,避免因部署系統時,參數配置錯誤導致的bug。這些bug在測試時,無法覆蓋。

(7)如何對外發布?

驗收無問題後,功能就算正式上線,要面向用戶使用了。此時需要產品給運營、市場等外部干係人正式發出發佈說明。說明一般交代此次更新的功能是什麼?有什麼注意事項等。

2. 輕巧靈活的站會

同步信息是保證大家齊力同心目標一致的前提。站會無疑是很有效的信息同步方式。

(1)組織者

由產品經理把控和組織

(2)頻率

至少兩天一次。若覺得有必要,如每天都有新功能完成(這可是很重要的節點和信息呢),可一天一次。

(3)長度

時間長度應掌控在十五分鐘以內,最長不要超過20分鐘,否則,就喪失了效率。我一般控制在十分鐘內。

(4)時間

一般為早上上班十五分鐘後或晚上快下班前,不建議選擇一天中的中間時刻。

(5)主題

主題有三個,即昨日進展、今日安排、問題障礙。

  • 昨日進展指每個人昨日任務的完成情況,如XX功能已做完;XX功能完成40%等。
  • 今日安排指每個人今日要做的任務有哪些?通常是大功能的拆分,由技術負責人進行並分派給各個研發負責。
  • 問題障礙指每個人在完成任務時遇到的問題 或項目組遇到的外部影響因素。

這三個主題幫助項目組成員瞭解其他人的工作情況,也幫每個人瞭解項目的狀況。對問題和障礙,若需要群策群力,則大家一起討論解決;若只是小範圍的問題,則進行點對點的溝通解決;若涉及到外部影響因素,則產品要積極進行推進和解決。

(6)決議

有會議就應該有決議。此決議可用於領帶彙報,也可同步到項目組交流群。每次站會開完後,產品話幾分鐘時間輸出總結:

我的項目管理最佳實踐

應注意, 站會不是大家向項目主管彙報工作的形式,而是項目組內相互同步信息的信息交換機制,產品經理作為組織者,要做好氣氛的調節。比如一句逗逼的話語和表情結束會議,也開啟了小夥伴們一天的美好心情。

3. 實時更新的Task Board

任務牆是很常規的任務跟蹤方式。網絡上有很多此方法的解說,每個人在使用中都會創新和尋找適合自己的方式。我的做法是:

  • 買一張白板,放在項目組座位範圍內。買一些便利貼用來寫任務。
  • 橫軸為任務狀態:todo(已分配在手上,還沒開始著手做的)、doing(正在做的)、testing(已完成可提交測試的)、done(已測試完成可上線的)。縱軸為姓名:開發、產品、前端、UI 等所有項目組成員。
  • 每個人每天根據情況更新便利貼內容,並貼在相應的位置。
我的項目管理最佳實踐

通常站會和Task Borad結合使用。站會時大家圍著白板討論。

誠然,項目性質和團隊大小等因素不同,流程和操作方式也不盡相同。比如toB項目跟toC項目,迭代流程會有較大差異。

除標準的流程和操作外,在日常的溝通工作中,或許應時刻謹記:

(1)多問觀點背後的原因

當與開發、UI觀點不一致時,先不要判斷誰是誰非。仔細聆聽他人觀點背後的原因、他為什麼覺得應該是這樣?由此,可相互補充,使得方案更加完善。且在溝通的過程中,能夠幫助自己瞭解到開發、設計方面的知識,是很好的補充自己知識盲區的方式。

(2)榮辱與共,相互扶持

應該知道,同一項目組是榮辱與共,不問誰是誰非,只關注團隊共同的成果的。外界對每個人成果的評價,也是建立在團隊成果的基礎上。因此團隊成員之間應該是相互扶持,共同解決項目遇到的任何問題,而不是乾產品的,需求完了就沒自己什麼事了;開發做開發的,做不完是他們的錯。絕不是這樣的。

以達到團隊目標為基準,提高團隊工作效率的方式方法就是最好的管理。營造輕鬆快樂的工作環境,讓團隊在舒適的狀態下高效運轉的方式方法就是最好的管理。

本文由 @小麻雀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於 CC0 協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