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發達的今天,只要人們一說起馴鹿,立即就會聯想到聖誕老人的坐騎,還有就是根河。冬季旅行根河,除了體驗全國極品款的“嘎嘎冷”,並在這樣的環境中觀賞大自然景觀外,居住在這裡的敖魯古雅鄂溫克人的森林文化、馴鹿文化、狩獵文化、樺樹皮文化、薩滿文化等人文景觀,更是令人神往。


中國唯一的使鹿部落,也是最後的狩獵民族


馴鹿,它不僅是人類的朋友,而且還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馴鹿,很多人說它是“四不像”:它的腦袋,似馬而非馬,頭上的角呢,似鹿又非鹿,身材像驢子但絕非驢子,四個蹄子像牛又非牛。馴鹿公母都長角,獵民們根據角的分枝繁複能判斷雌雄。馴鹿就因為模樣獨特而且溫順,備受人們喜愛。


中國唯一的使鹿部落,也是最後的狩獵民族


敖魯古雅鄂溫克人為鄂溫克族的一個分支,17世紀中葉,他們從貝加爾湖附近的列拿河畔遷移到額爾古納河流域。他們在列拿河時代就開始馴養和使用馴鹿,因此他們這個部落也被稱為“使鹿部落”。


中國唯一的使鹿部落,也是最後的狩獵民族


作為景區的“敖魯古雅使鹿部落”這個稱謂,不是敖魯古雅鄂溫克人自稱,而是國家生態移民政策的產物,頗具現代色彩——2003年,國家實行生態移民政策,祖祖輩輩生活在大興安嶺深處的敖魯古雅鄂溫克人,響應政府號召,放下獵槍,走出大山,一個遊獵民族的生活,從此脫胎換骨。


中國唯一的使鹿部落,也是最後的狩獵民族


從大興安嶺走出來的獵民們,被政府整體安置在距離根河市西北的4公里處定居。為達到既改善、提高敖魯古雅鄂溫克人的生活水平,又能保持他們的民俗民風能延續,當地政府把這定居點分為了現代生活區和原生態生活區兩大部分。獵民放下獵槍走出大山後靠啥生活呢?除了政府的一定補貼外,於是,敖魯古雅使鹿部落景區應運而生。這樣,以遊獵聞名於世的這個部落,其獨一無二的特色民俗文化,不僅成為獵民收入的重要手段,而且成為根河旅遊的一張特殊文化名片。


中國唯一的使鹿部落,也是最後的狩獵民族


這個景區主要分為核心旅遊區,民俗示範區,獵民居住區,森林別墅區,馴鹿公園,宿營地公園等6大功能區。此間還建有敖魯古雅鄂溫克族馴鹿文化博物館、列巴博物館、中國北方森林文化研究中心、樺樹皮文化展廳、民族手工藝作坊、31棟民居、溫泉酒店、冰雪酒店以及敖魯古雅山棧道等。


中國唯一的使鹿部落,也是最後的狩獵民族


據敖魯古雅鄂溫克族馴鹿文化博物館資料介紹,敖魯古雅鄂溫克族分佈於中國、俄羅斯兩國的跨國界民族,在中國境內約有3萬人,生活在內蒙古的人數接近90%,其餘的散居在黑龍江及新疆。敖魯古雅鄂溫克族鄉位於根河市最北部的敖魯古雅河畔。


中國唯一的使鹿部落,也是最後的狩獵民族


“鄂溫克”,在鄂溫克語意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公元前2000年,鄂溫克族祖先居住在貝爾加湖以及外興安嶺地區,公元17世紀起,生活在俄羅斯境內的部分鄂溫克人開始來列拿河及額爾古納河流域,在陸續南北遷徙過程中,他們被稱為“跨界民族”。1820年,鄂溫克人的4個氏族(布利托天、固德林、索羅共、卡爾他昆,對應的漢語姓氏分為布、古、索、何或葛)、75戶300多人,帶著600多頭馴鹿,經過額爾古納河與石勒喀河交匯處的阿穆爾河流域,遷徙至大興安嶺根河市境內的激流河流域,以飼養馴鹿和狩獵為生。後因生活在敖魯古雅鄉——鄂溫克語意為“楊樹林茂盛的地方”,因此也被稱作是“敖魯古雅鄂溫克人”。


中國唯一的使鹿部落,也是最後的狩獵民族


敖魯古雅鄂溫克人在解放前基本仍處於原始公社末期氏族公社的階段。新中國成立後,敖魯古雅鄂溫克人徹底結束了不分冬夏穿獸皮、餐風露宿的原始生活,在奇乾鄉建立了奇乾鄂溫克族鄉人民政府。1965年鄂溫克獵民遷移到敖魯古雅河畔安家,實現了定居。2003年生態移民至目前的新址。敖魯古雅鄂溫克族是中國最後一個狩獵民族,也是中國唯一飼養馴鹿的少數民族。


中國唯一的使鹿部落,也是最後的狩獵民族


敖魯古雅鄂溫克族是怎麼成為唯一使鹿部落的呢?早在使用石器時代和骨器時代,鄂溫克獵民生活於貝加爾湖和列拿河上游地區,在那裡過著漁獵生活。那個地方深林下密佈苔蘚、石蕊、蘑菇,是野生馴鹿的原產地。在古代,馴鹿是鄂溫克獵民的主要獵取對象,是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野生馴鹿有灰褐濃淡兩種,其性情溫順,它們生來就有依附於人類的特點,有時為了避開蚊蟲叮咬便走進獵民的篝火旁。因此,鄂溫克獵民早期追隨野生馴鹿,過著漂泊不定的遊獵生活,同野生馴鹿結下了不解之緣。


中國唯一的使鹿部落,也是最後的狩獵民族


​但無論外面世界多精彩,山下的房子有好漂亮,敖魯古雅鄂溫克族人至今仍有不少人常年生活在深山密林中放養馴鹿,保留著“使鹿”人的生活習俗,他們依然固守在大山中與馴鹿相伴,與自然山水相伴,過著原生態、純自然的生活。


中國唯一的使鹿部落,也是最後的狩獵民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