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己克服一個時代

用自己克服一個時代

用自己克服一個時代

“一剎那”有多長?

在中國佛教俱舍宗的宗旨《俱舍論》中講:

“壯士一疾彈指頃(打個響指),六十五剎那。”

《大唐西域記》裡載:“百二十剎那為一呾[dá]剎那。”

“一呾剎那”是1.6秒,“一剎那”便是1.6除以120了,辣麼短。

[“剎那”、“呾剎那”都是古印度梵語中的時間單位。]

用自己克服一個時代

那麼,在“一剎那”裡能做什麼呢?

“一剎那即一念”。

我們腦子裡的念頭不僅多而且連綿不絕,好似流水,

精確些說,像電子顯微鏡下的水分子,一個接一個地過,根本停不下來。

這倒也罷了,更令人困惑的是,一個念頭過去了,緊接著的另一個念頭是怎麼來的?

不知道,有點煩,斷不了,除不掉。

用自己克服一個時代

於是讀《心經》,首句雲: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bō rě,根本智慧]波羅蜜多[到達彼岸之上]時,照見五蘊[yùn]皆空,度一切苦厄。

不由拍案叫絕,這個“照”字用得太妙了!

如在黑暗中,“啪”得一下將燈盞打開,用燈光把所有那些滾滾而來、滔滔而去的念頭照亮,

不必抽刀斷水,何勞斬草除根?

先觀照就好了:物來則應,過去不留。

用自己克服一個時代

《心經》全稱《摩訶[mó hē,大]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從古印度的梵文譯過來的。

僅從其中一個“照”字,便可窺見譯者佛學造詣的精深,和對梵、漢語言的兼通。

所以,後世的梁啟超評價譯者乃“千古第一人”,

周國平告誡人們“忘記他是可恥”的,也就少了許多崇拜的突兀感。

那位譯者,就是大唐慈恩寺寺主——玄奘法師。

明代的吳承恩在以玄奘為原型的志怪小說《西遊記》中,將他的身世寫得悽婉曲折,很是家喻戶曉。

而在真實的歷史中,玄奘的身世並沒有那樣傳奇。

用自己克服一個時代

他俗名“陳褘[huī]”,出身官宦世家,

但10歲時父母不幸雙雙病故,於是追隨二哥赴東都洛陽淨土寺學佛。

在古代,並不是誰想出家便能出家的,

道理很簡單,那時人口是國家的重要戰略資源,如果人人可以隨便出家接受供養,

那麼誰納賦稅?誰服徭役?誰去打仗呢?

用自己克服一個時代

玄奘13歲那年,隋煬帝派大理寺卿鄭善果到洛陽剃度僧人,名額僅十四個,要考試錄取。

當時有上百人去考試,而玄奘因為年齡太小,被拒考場之外。

但他“立於公門之側”,就是不走。

鄭善果見這相貌漂亮的小孩兒很執拗,便問他:

“你為什麼要出家呀?”

玄奘答:

意欲遠紹(繼承)如來,近光(發揚光大)遺法。

鄭善果聽後又驚又喜,直接就把十四個珍貴名額中的一個給了年僅13歲的玄奘。

眾人不解也不服,鄭善果解釋道:

誦業亦成,風骨難得。若度此子,必為釋門偉器。

意思是說:背誦佛經容易,得有佛家風骨的人才難。剃度這個孩子,將來必成佛門之偉大人物。

鄭善果果然慧眼識珠。

玄奘剃度後不久,正趕上隋末唐初的天下大亂,

所謂“白骨交衢,煙火斷絕”的末世之境。

在這樣的亂世中,玄奘卻沒有苟安於密林古剎的木魚清磬之中,而是四方遊歷遍訪名師。

他從洛陽到長安,從長安到成都,從成都到荊州,到相州(今河南安陽北),到趙州(今河北趙縣),

先後師從慧景、慧嚴、寶暹、首基、慧休、道深、道嶽等高僧大德。

最後止步於長安大覺寺,被法常、僧辯兩位大師讚譽為“釋門千里之駒”!

用自己克服一個時代

年僅26歲,他就憑藉對佛法極高的悟性和超常的記憶力,

學透了諸如佛教成實宗的《成實論》,俱舍宗的《俱舍論》《阿毗曇心論》,法相宗的《攝大乘論》等諸多高難度佛學經論,

聲名鵲起,譽滿京城。

用自己克服一個時代

以世俗的眼光看,玄奘具有泰斗級學者窮理、求真的潛質。

從佛門的角度觀,玄奘有一顆隨時隨地,勤奮努力求證的恆心,極為“精進”。

用自己克服一個時代

在拜謁眾師,博採群論之後,玄奘發現:

由於山川阻隔,當時傳入漢地的佛經很多並不是從古印度的“梵文”直接翻譯過來的,

而是從當時中亞和西域很多小語種間接譯出。

好比今天一本英文書,先翻譯為法文,再從法文譯為德語、然後阿拉伯語,......,再蒙語,再漢語。

這樣顯然會造成部分原意的喪失,進而導致以這些佛經為理論基礎的大師們的見解出現偏差,甚至矛盾。

而解決這個問題的唯一辦法就是將梵文原本直接翻譯為漢語。

原本在哪裡?在印度。

與此同時,玄奘在長安結識了一位前來大唐傳法的印度高僧,

從他口中得知,在遙遠的印度有一所大乘佛教頂級學府——那爛陀寺,

那裡的主持戒賢法師精通所有佛經,

包括那部相傳由彌勒菩薩在兜率天口授,反應人類極其精深智慧的佛典——《瑜伽師地論》。

對,到西方去,到西方去,去那爛陀寺求“真經”!

憑直覺,那一刻,玄奘知道了他的人生有一個使命,他將用自己克服一個時代。

用自己克服一個時代

我們知道,《西遊記》裡,唐太宗李世民稱玄奘為“御弟”,不僅灑淚送他,還贈“通關文牒”。

現實中,唐朝尚新,與吐蕃、突厥仍在交兵,全國正推行“禁邊令”,國民未經許可出國,死罪!

玄奘多次上表申請出國,都被斷然拒絕。

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長安爆發饑荒,朝廷無奈,允許災民自由行走,各謀生路。

玄奘於是“冒越憲章”,藏身饑民之中,邁出了西行求法的第一步。

用自己克服一個時代

記起趙州從諗[shěn]禪師說過: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是講人生“選擇”的艱難。

選擇有多種,其中有一種是絕對的,無可比較。

比如諸葛亮的《出師表》講伐魏,明知會敗,但他沒有可選擇;

日本明治維新第一功臣西鄉隆盛,學生要兵諫朝廷,他明知會死,但還是帶頭做了最後的武士,也是沒有可選擇;

玄奘如是,放眼前途:

莽蕩戈壁絕孤煙,冰封雪嶺滅千蹤。

此去十萬八千里,九死一生一人耳。

也是沒有可選擇。

所以,魯迅先生把玄奘這種“捨身求法”的人譽為“民族的脊樑”,也必是心臨其境而發的肺腑之言吧。

用自己克服一個時代

這一路玄奘晝伏夜出,橫穿河西走廊,西出玉門關,過邊塞五烽......

悠悠天地,踽踽獨行,艱苦卓絕之至,已是難以想象了。

然而,當他走到“流沙河”時,卻不知這裡險些成為他的“死地”。

沒錯,“流沙河”裡沒有巨浪滔天的河水,也沒有叱吒怪叫的沙悟淨,

而是真正的“流沙之河”——綿延八百里的莫賀延磧沙漠。

據唐高僧慧立和彥悰所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載:

“時行百餘里,失道,......,下水欲飲,袋重,失手覆之。”

玄奘走了八分之一的路程就迷路了,

而當他從自己的老馬身上取下水袋準備飲水時,卻失手將水全灑了。

沒有水的沙漠就是絕境。

玄奘當時本想折返回去,補給後再行,但他突然自問:

“我之前曾發願,若到不了印度,絕不東歸一步,我這是在幹嘛?”

於是他再發宏願:

寧可就西而死,絕不東歸而生!

旋即西行,口誦《心經》,再不回頭。

(當時玄奘口誦的《心經》,是他在四川遊學時救助的一個病人傳授給他的,並不是後來他親譯的版本。)

然而,之後的五天四夜,玄奘滴水未進,直至昏臥沙中,氣若游絲,即將殞命。

就在第五夜的晚上,他在昏迷中突然感到一陣涼風襲來,如沐寒水,精神一振。

身邊奄奄一息的老馬也豁然站起,馱起他奔向遠方,

翻越重重沙丘,豁然間青草數裡,一潭清水宛如明鏡......

玄奘得救了!

用自己克服一個時代

到西方去!

玄奘繼續西行,他穿新疆,翻蔥嶺(帕米爾高原),衝鐵門(位於今烏茲別克斯坦南部),

再折東南,越伊拉克斯奇山(今阿富汗境內),度黑嶺(今阿富汗興都庫什山脈南部),入古印度......

用自己克服一個時代

從他28歲踏出長安金光門到32歲抵達那爛陀寺,

整整四年,經百國,歷千難,行十萬裡,不憚艱險,無所屈撓,

雖說自古英雄多磨難,不過如此。

而他一路發奮求教,光大遺法,使沿途名王叩首,高僧摩肩,也僅一人而已。

用自己克服一個時代

那爛陀寺遺址,位於今印度比哈爾邦中部

在那爛陀寺,當時已106歲高齡的住持戒賢法師,得知玄奘萬里求法,甚為感動,

他不顧自己體弱多病,專為玄奘開講共十六萬頌的《瑜伽師地論》,一講,十五個月。

不僅《瑜伽師地論》,在那爛陀寺留學的五年裡,玄奘還學習了大量在漢地聞所未聞的經論,

他潛心攻讀,學業大進。

而隨著學術聲望日隆,各種宗教派別的挑戰者也接踵而至。

比如,有一個順世外道的高手就拿著四十條辯論意見,跑到那爛陀寺要與玄奘辯經。

而且開出了令人咋舌的辯論條件:

“若有能破一條者,我則斬首相謝!”

就是拿命和玄奘賭,玄奘仔細研究了他的每一條論點,積極應戰,

幾個回合下來,順世外道便認輸了,起身就要自盡。

玄奘哪裡會要他性命,外道感激不盡,心甘情願做了玄奘的奴僕。

就這樣,玄奘在印度的名聲越來越大。

公元641年,當年印度最有實力的兩位王——戒日王和鳩摩羅王為玄奘召開了一次極為隆重的無遮大會,

邀請了當時印度其它十八位王,和近萬大、小乘僧侶、婆羅門和外道來一起聽玄奘講大乘佛法。

玄奘講完後,連續十八天竟無一人提出異議。

年僅42歲,玄奘的佛學造詣已登峰造極,他的聲望也如日中天。

然而,就在此時,玄奘卻做出了一個令所有人出乎意料的選擇:

回大唐去!回大唐去!回我大唐去!

用自己克服一個時代

西楚霸王項羽當年率軍攻下秦都咸陽,便立刻想回家,他放言:

“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

而玄奘不是項羽,他不要“衣錦還鄉”,他西天取經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惠利蒼生”。

所以,當他在時隔十七年後再度步入長安,唐太宗特命宰相房玄齡為他舉行隆重的歡迎儀式,以至長安萬人空巷爭睹師容之際,

卻“獨守館宇,坐鎮清閒”,如月一樣安詳,如海一樣平靜。

用自己克服一個時代

他只請求唐太宗讓他去嵩山少林寺翻譯帶回的佛經,但唐太宗卻說:

“何必去深山密林翻譯佛經呢?不如在我給母后建的弘福寺裡譯吧。”

就這樣,在接下來的十幾年裡,玄奘幾乎沒有自由身,只能在皇家指定的弘福寺或者慈恩寺翻譯佛經,

一代高僧,卻不能四方弘法,奈何?

公元657年,58歲的玄奘再次上表請求去少林寺譯經,又一次被當時的皇帝,唐高宗李治嚴辭拒絕了,

“勿復陳請”,這是終極的答覆。

一千五百年過去了,大唐盛世已歸塵土,帝王將相飄零風中,

而由玄奘與他帶領的學者們共同翻譯的總計四十七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的高難度佛經,時至今日仍煥發著人類智慧的光芒。

公元664年,在徒弟們的懇請下,玄奘拿起筆開始翻譯《大寶積經》,但寫了幾句就停下了,他說:

“此經與《大般若經》一樣浩大,我自量氣力不足,死期將至。”

從此絕筆,虔心禮佛,直至圓寂。

用自己克服一個時代

當代人很多都很聰明,但終其一生只是將聰明稟賦中很少的一點發揮出來,了此餘歲,湮滅無聞。

這是為什麼?

因為沒有自內心地發願、立志。

無堅卓之志,何談堅韌之毅力?無堅韌之毅力,何談事業之成功?

所以,如欲不負天賜才華,只需發願立志,排除干擾,選擇自己樂於承擔的、性情所近的事情來做,可謂儘性矣。

用自己克服一個時代

玄奘的大宏願是“惠利蒼生”,他認為這是自己的人生使命,

所以他一生行跡,他的選擇,他的精進,他的平靜,他的忍辱,

以及其間彰顯出的巨大人格魅力都源於這種願力,

並以它的文字克服了一個又一個時代,

穿越萬物枯榮,百代興衰,時至今日仍給予我們光明和溫暖的力量。

用自己克服一個時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