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馬連良先生二三事

戲曲 馬連良 吳晗 海瑞罷官 梨園雜志 2017-04-04

馬少波

馬少波(1918-2009),原名馬志遠,筆名蘇揚、紅石等。中國藝術語言研究會會長、中國戲曲學會副會長、中國京劇藝術基金會副會長、文化部振興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戲曲學院名譽教授、《中國京劇史》及《中國京劇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主任、文化部振興京劇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京劇院副院長。他是中國傑出的文學家、文藝理論家,被譽為“當代劇痴”。

馬連良先生是一位富有革新精神的表演藝術家。他在京劇生行藝術的發展中繼往開來,獨樹一幟,在我國京劇史上有其重要的位置。

我和馬先生交往始於一九四六年,晤面在一九五一年。三十多年過去了,回首往事,歷歷如在目前。

憶馬連良先生二三事

馬連良之便裝照片

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後,煙臺市和膠東各縣城相繼解放。一九四六年夏,膠東文化協會駐萊陽城時,據去上海工作返回膠東的同志透露:馬先生願從上海祕密來煙臺演出。當時,我請示膠東區黨委,表示歡迎,並準備借他來煙臺演出機會,留請參加膠東文協勝利劇團。於是乘闞許生、王久鳴等同志在上海工作之便,辦理此事。惜馬先生正臥病,未能成行。一九四七年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內戰,重點進攻膠東解放區,形勢突變,軍事倥傯,和馬先生的聯繫也就中斷了。一九四八年,香港治病。一九五一年周恩來總理、彭真同志都曾關懷他的歸來。為此,梅蘭芳同志在天津託由香港回京的李慕良同志給馬先生帶信,促他早歸。後來,中南區陳荒煤、崔嵬、巴南岡同志等陪同,他於一九五一年十月一日離開香港,回到廣州,與當時正在廣州的武漢京劇團合作演出,受到熱烈歡迎。梅蘭芳同志和我都曾寫信致意,寄去戲曲改革的有關資料,並表示歡迎他參加中國京劇院工作。此後我和馬先生經常書信往還。不久馬伕人陳慧璉女士和張君秋同志從香港回到武漢,經中南區挽留,馬先生與張君秋在武漢組成中南聯誼京劇團。這年深冬,他回北京,我們才晤面。記得梅蘭芳同志為馬先生的歸來,深感欣慰。他告訴我:馬先生留居香港時,曾有人約他去臺灣演出。他堅決拒絕,毅然選擇了回到新中國的道路。一九五二年七月一日,周恩來總理接見馬先生時,對於他的愛國表現,熱情肯定,鼓勵他將藝術貢獻給人民。八月,在北京成立了馬連良京劇團(北京京劇團的前身)。從此,他恢復了正常的藝術生活,創造了許多高質量的新劇目,使馬派藝術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一九五三年八月間,國務院籌備第三屆赴朝慰問團的工作。那時我因病在西郊青龍橋程硯秋同志的舊居小憩。一天深夜,馬先生和李慕良同志冒雨驅車來訪。他們是去青島演出,演期未滿提前返回北京的。此來是同我商量要求參加赴朝慰問的事,報國之情,溢於言表。我談到朝鮮前線很艱苦,他說:“為了慰問最可愛的人,再艱苦我也不怕!我才五十三歲,正年富力強呢!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我要為祖國盡一點心。”我把他的心願轉達給了齊燕銘同志。不久他和梅蘭芳、程硯秋、周信芳等許多藝術家在總團長賀龍同志的領導下赴朝演出,勝利地完成了慰問任務。

憶馬連良先生二三事

《借東風》馬連良飾諸葛亮

一九五九年為慶祝建國十週年,中國京劇院和北京京劇團從一九五八年起合作排演的以《群英會》為基礎改編的《赤壁之戰》上演了。馬先生飾孔明,李少春飾魯肅,譚富英飾劉備,葉盛蘭飾周瑜,裘盛戎飾黃蓋,袁世海飾曹操,婁振奎、景榮慶飾孫權,孫盛武飾蔣幹,李和曾飾張昭……群星輝映,盛況空前。馬先生飾演孔明貫串到底,一改過去前魯肅,後孔明的演法。改編本的場子,唱白通篇有所增刪,連馬先生膾炙人口的《借東風》的唱詞、舞臺調度都有若干改動。這場的“二簧倒板”、“回龍”、“原板”幾乎全是新詞,如:“從此後三分鼎鴻圖展望,諸葛亮上壇臺觀看四方。望江北鎖戰船橫排江上,談笑間東風起,百萬雄師,煙火飛騰,紅透長江!一陣風將留下千古絕唱,赤壁火為江水生色增光”。馬先生對此欣然接受,極表贊同,並精心創造,使他多年塑造的孔明形象達到了新的高度。一九五九年北京京劇團排演《趙氏孤兒》,馬先生飾演程嬰。對於劇本和表演,我們也曾共同切磋琢磨。他虛懷若谷,對藝術精益求精的嚴謹態度,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令人難忘的是馬先生於一九六〇年演《海瑞罷官》的事。該劇作者吳晗同志是我國著名歷史學家,中國成立後,任北京市副市長多年。一九五八年冬,他先後發表了《海瑞罵皇帝》、《論海瑞》等文,介紹明代海瑞的事蹟,讚揚他敢於說真話的精神。一九五九年我分工負責北京市的“戲曲口”的工作。馬先生託我求吳晗同志為他寫個海瑞戲。吳晗同志欣然命筆,七易其稿而劇成。原名《海瑞》,因只寫了海瑞生平的一個片斷,後易名《海瑞罷官》。馬先生飾海瑞,裘盛戎飾徐階,演出後頗得好評。一九六六年,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誣陷此劇是“為彭德懷翻案”、“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大毒草”。吳晗同志被迫害致死。

憶馬連良先生二三事

《海瑞罷官》馬連良飾海瑞

去年十月十一日是吳晗同志逝世十四週年,我曾詠詩以祭吳晗同志:“勤政京都古鏡懸,書生本色愛天然。一出朗朗清官戲,十載沉沉太史冤。翰墨有緣感知己,縶維無計祭文山。風標千古如椽筆,每展春秋憶大賢”。馬先生也以此受到株連,於一九六六年十二月十六日含冤辭世。撥亂反正後,冤抑均得平反昭雪。同聲相應,休慼相關,謹寫此以緬懷馬先生。

(寫於一九八四年三月二十六日)

(《馬連良舞臺藝術》)

光風霽月的梨園

久已被人遺忘的

故紙堆中那個

致力於尋找和分享

懷舊

梨園雜志

微信號:liyuanzazhi

新浪微博:@梨園雜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