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園記事:天橋馬連良'

"
"
梨園記事:天橋馬連良

樑益鳴——天橋馬連良

8歲入姨父張起管事的天橋群益社科班學戲,改名樑益鳴。1931年滿科後,曾在各班中應武功下手,然後到天津、張家口等地搭班演出。他原習武生後改老生。1937年回到北京參加同益社,在天橋演出。1942年,組成鳴華京劇團,一直在天橋演出。樑益鳴的幼功紮實,會戲很多,老生、武生兼演。後因酷愛馬連良的藝術,多方向曾與馬合作過的前輩請教,刻苦摹學,專演馬派戲。

他的老生戲初宗餘(叔巖派,後逐漸痴迷於馬(連良)派。每當馬連良在京城內各大戲院演出時,他幾乎必到場觀摩,觀後便從吐字行腔到表演身段反覆練習細心揣摩馬派的特點,以鍥而不捨的精神學習、鑽研馬派藝術。他渴望拜馬連良為師,但一直未能如願。

樑益鳴學習馬連良先生,是1938年的一次偶然機會,他在新新戲院(今西長安街首都電影院),看到馬連良、郝壽臣、張君秋、馬富祿、葉盛蘭等人合作演出的一場京劇《串龍珠》(原名《反徐州》,為晉劇本,1938年晉劇著名女老生丁果仙將劇本贈馬連良後,由吳幻蓀執筆改編成京劇),從而對馬派藝術陡生鍾愛之情,並立志潛心研求,暗學私練。

從此,每當馬連良演出,不論什麼戲,不管什麼場,只要得到消息,便匆匆忙忙追著去看,即使買不到坐席票,他也要站立臺下延頸企踵,直到把戲全部看完才肯離去。回家後又以雕雲鏤月之功,含英咀華探微索奧,勤練暗琢併力求獲其三昧。但是,如此眼看、耳聞、心記的方法,儘管能學到一些鳳毛麟角,但畢竟收穫有限。為了更進一步得到馬先生的耳提面命,他曾仰人說情,欲以師徒之禮拜在馬先生門下,以承炙馬派藝術真諦。但由於當時各種世俗觀念和舊的習慣勢力影響,其夙志難償。對此,樑益鳴甚感遺憾,但他並不責怨旁人,更不為之灰心,而是自奮自勉,銳意求進。他堅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道理。

"
梨園記事:天橋馬連良

樑益鳴——天橋馬連良

8歲入姨父張起管事的天橋群益社科班學戲,改名樑益鳴。1931年滿科後,曾在各班中應武功下手,然後到天津、張家口等地搭班演出。他原習武生後改老生。1937年回到北京參加同益社,在天橋演出。1942年,組成鳴華京劇團,一直在天橋演出。樑益鳴的幼功紮實,會戲很多,老生、武生兼演。後因酷愛馬連良的藝術,多方向曾與馬合作過的前輩請教,刻苦摹學,專演馬派戲。

他的老生戲初宗餘(叔巖派,後逐漸痴迷於馬(連良)派。每當馬連良在京城內各大戲院演出時,他幾乎必到場觀摩,觀後便從吐字行腔到表演身段反覆練習細心揣摩馬派的特點,以鍥而不捨的精神學習、鑽研馬派藝術。他渴望拜馬連良為師,但一直未能如願。

樑益鳴學習馬連良先生,是1938年的一次偶然機會,他在新新戲院(今西長安街首都電影院),看到馬連良、郝壽臣、張君秋、馬富祿、葉盛蘭等人合作演出的一場京劇《串龍珠》(原名《反徐州》,為晉劇本,1938年晉劇著名女老生丁果仙將劇本贈馬連良後,由吳幻蓀執筆改編成京劇),從而對馬派藝術陡生鍾愛之情,並立志潛心研求,暗學私練。

從此,每當馬連良演出,不論什麼戲,不管什麼場,只要得到消息,便匆匆忙忙追著去看,即使買不到坐席票,他也要站立臺下延頸企踵,直到把戲全部看完才肯離去。回家後又以雕雲鏤月之功,含英咀華探微索奧,勤練暗琢併力求獲其三昧。但是,如此眼看、耳聞、心記的方法,儘管能學到一些鳳毛麟角,但畢竟收穫有限。為了更進一步得到馬先生的耳提面命,他曾仰人說情,欲以師徒之禮拜在馬先生門下,以承炙馬派藝術真諦。但由於當時各種世俗觀念和舊的習慣勢力影響,其夙志難償。對此,樑益鳴甚感遺憾,但他並不責怨旁人,更不為之灰心,而是自奮自勉,銳意求進。他堅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道理。

梨園記事:天橋馬連良

直到1959年6月初,44歲的樑益鳴拜58歲的馬連良為師,多年夙願終於實現。馬連良對樑益鳴所演的馬派劇目均給予細心指導和點撥,使樑益鳴的演唱技藝更上一層樓,不僅表演更加瀟灑、飄逸,而且唱腔也流暢、甜美了許多。

樑益鳴一生為人誠懇,篤實敦厚,生活勤儉,嚴謹磊落。藝術方面執著探求,鍥而不捨。但處世拙於言談,不善交際,尤其“不諛上而慢下”。為此不受某些當權者賞識,卻深受廣大同行與觀眾尊仰。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