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點心理學,你就是狼人殺裡的王者!

心理學 狼人殺 丁香醫生 2019-05-12

我曾經鄭重申明:心理學家不讀心、不算命、不解夢。

有的同學可能會問了,那心理學能做什麼?

心理學能做的事情實在是太多,無法在一篇文章中盡述,那我就以狼人殺遊戲為例,談幾個小方面。

微表情與測謊

微表情是一種在極短時間內出現(例如 400 毫秒),又沒有表達完全的一種表情。通常是表達者想要掩飾真實情緒,而用另一種表情把之前的未完成表情給「覆蓋」了。

很多同學對於微表情的瞭解來自美劇《Lie to me》。男主角 Lightmen(其原型是微表情研究專家 Paul Ekman)根據罪犯一些細微表情就能知道炸彈藏在哪裡,也能通過摸鼻子等動作就推測出 FBI 探員和女同事有姦情。

微表情真的有這麼神奇嗎?

——並沒有。

那微表情是偽科學嗎?

——不是。

微表情是被影視作品神化了的真·科學

比如,「通過摸鼻子動作來推測對方說謊」——這真是有理論依據的。

皮下血流成像技術發現,人撒謊時血流會更多地流向鼻尖,會發熱發癢,所以摸鼻子表示可能在說謊,還真有一定道理。也因此,這一現象稱為匹諾曹效應

學點心理學,你就是狼人殺裡的王者!

圖片來源:123rf.com.cn 正版圖片庫

然而,雖說微表情是真實存在且在測謊中起到很大作用的,但任何測謊都需要有一個基線(即這個人在不說謊時的慣常行為表現和生理反應),如果他的行為模式(摸頭,摸鼻子等)和生理反應(心跳、臉紅等)偏離了平時的基線,那才有可能證明他在說謊。

否則,如果這個人本來沒事就愛摸鼻子,或者平時就愛臉紅、心跳就快,難道就能證明他一直在說謊嗎?顯然不能。

其實不光是微表情,很多表情和動作也可以用來偵測謊言

我們玩遊戲時會發現有些玩家在陳述的時候會撓頭、咽口水、眼睛避免對視等,那都有可能是他在說謊;再比如匪徒看到匪同伴撒謊時一閃而過的皺眉、憋笑、抿嘴等……

這時,善於觀察的小夥伴就能一抓一個準。

所謂「善於察言觀色」,指的就是一個人很善於捕捉別人的情緒、微表情等

學點心理學,你就是狼人殺裡的王者!

圖片來源:123rf.com.cn 正版圖片庫

但注意了,在這一點上,心理學家並不比其他人做得更好(除非是在該領域受過專業訓練)!反而是一些特殊崗位的人員做得更好(例如警察、安檢員、海關抓代購的等等),因為經驗使然。

還有一些人是天賦異稟,天生就擅長察言觀色。

無意識的本我流露:失言

熟悉「殺人」遊戲的人可能知道,如果有小夥伴在遊戲中忍不住分析「誰是警察」,這就是所謂的「冒匪話」——失言

弗洛伊德提到了幾種窺探無意識的方法,其中就包括分析口誤(或失言)來找到你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其他方法還包括,催眠、投射測驗等)。

口誤失言能反映出一個人的無意識動機——即深藏的本能傾向,這種傾向可能會在意識層面被偽裝卻在無意識層面被洩漏。

比如說,有人在狼人殺的發言階段表示:「我是一匹村民」,這就立刻破了案了。這就屬於典型的無意識的失言。

謊言中的破綻

多任務導致的認知資源不足

這種狼人殺類的桌遊,還牽涉到一個心理學範式——多任務(multi-tasking)。一個人無論做什麼事情,都需要消耗認知資源,而認知資源是有限的。

遊戲中的「壞人」就是在進行一項多任務操作——既要掩飾自己的身份、又要去栽贓好人、又要掩護同夥、在好人浮出水面時又要抱大腿,在同夥面臨暴露時還要劃清界限……

這是典型的一心多用,因此「壞人」的認知負荷一定是超重的,往往會出現前後不一致、邏輯混亂、細節模糊等破綻。

學點心理學,你就是狼人殺裡的王者!

圖片來源:123rf.com.cn 正版圖片庫

而「好人」在邏輯結構、細節數量、對壞人的心理把握等方面則表現更好——因為他們不用說謊掩飾,好人進行的是單線任務,目標只有一個:一心一意找出壞人。

心理學家 Aldert Vrij 就提出了測謊的認知路徑——通過繼續加大說謊者的認知負荷來測謊(例如,要求對方倒敘複述,這樣邏輯混亂出現破綻的可能性會更高)。

因為,編故事在腦中都是順序呈現的,倒敘的認知負荷會大幅增高,因此說謊幾乎很難倒敘。而說真話則很容易倒敘,因為事件不是他編的,而是回憶的。

當然,這種方法不是百試百靈,只是提高了偵測謊言的成功率而已。因為,比如有些高手玩家即便處於「壞人」的多任務情況下,邏輯依然非常清晰,有理有據,毫無破綻,這就增加了判斷的難度。

而且,玩這種遊戲也不光是心理學起作用,演技好、數學好也很有用。

所以你們不要再第一個殺我了好嗎!讓我也玩一把吧……

最後,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和生活息息相關的有趣心理學知識,比如:為什麼爸媽那麼容易上當受騙?為什麼我可以心安理得地拖延?為什麼我支持明文禁止師生戀?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 Dr 昕理學 ,也許會顛覆你以往對心理學的認知哦~

— 參考文獻 —

Vrij, A., Fisher, R., Mann, S., & Leal, S. (2006). Detecting deception by manipulating cognitive load.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0(4),141-142.

Vrij, A., Granhag,P. A., Mann, S., & Leal, S. (2011). Outsmarting the liars: Toward acognitive lie detection approach. Current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28-32.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