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你可以不原諒父母,但是請務必放過自己'

"

還記得之前網上報道的北大留美碩士一紙書信聲討父母的事情嗎?

"

還記得之前網上報道的北大留美碩士一紙書信聲討父母的事情嗎?

心理學:你可以不原諒父母,但是請務必放過自己

與其他新聞一樣,事情很快被淹沒在信息的洪流中,最終我們也不知道他有沒有等到一個父母的道歉,可能會,也可能不會,或許父母還在等他的感恩,畢竟他能上北大,能留學歐美,父母也是功不可沒。

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幾乎每天會遇到因為原生家庭、成長環境而造成的心理問題,但是每一次我都會給他們講述一個我所認為的心理學“道理”。

之所以說是道理,因為這畢竟是我認為的,什麼道理呢?

“你可以不原諒父母,但請務必放過自己”。其實我說這句話,還有一層意思就是囑咐他們不要歸罪於父母,“你已經長大了,你要自己為自己負責”。

因為心理諮詢可以幫他們看見問題,看見心理問題的來源,但同時,也找出了製造問題的主要當事人——父母。

為人父母,迎接一個小生命到你的世界裡來,為他的生命早期負責,我覺得這是一種責任,一種責無旁貸、義無反顧的責任。可事實上,這個責任人出於種種緣由,總會導致很多問題。

"

還記得之前網上報道的北大留美碩士一紙書信聲討父母的事情嗎?

心理學:你可以不原諒父母,但是請務必放過自己

與其他新聞一樣,事情很快被淹沒在信息的洪流中,最終我們也不知道他有沒有等到一個父母的道歉,可能會,也可能不會,或許父母還在等他的感恩,畢竟他能上北大,能留學歐美,父母也是功不可沒。

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幾乎每天會遇到因為原生家庭、成長環境而造成的心理問題,但是每一次我都會給他們講述一個我所認為的心理學“道理”。

之所以說是道理,因為這畢竟是我認為的,什麼道理呢?

“你可以不原諒父母,但請務必放過自己”。其實我說這句話,還有一層意思就是囑咐他們不要歸罪於父母,“你已經長大了,你要自己為自己負責”。

因為心理諮詢可以幫他們看見問題,看見心理問題的來源,但同時,也找出了製造問題的主要當事人——父母。

為人父母,迎接一個小生命到你的世界裡來,為他的生命早期負責,我覺得這是一種責任,一種責無旁貸、義無反顧的責任。可事實上,這個責任人出於種種緣由,總會導致很多問題。

心理學:你可以不原諒父母,但是請務必放過自己

我的一位來訪者,王先生,是一位35歲的公司職員,至今沒有談過戀愛,自卑、內向,人際關係敏感,沒有幾個朋友,在一個陌生的城市忍受著孤獨與焦慮。

通過朋友介紹來到我的諮詢室,不可避免地我們要回到他的過去,去看他的原生家庭,一開始他很抗拒,不願意聊他的原生家庭,聊他的父母。

他問我,老師,咱們就談我的問題,改變我的問題好嗎?

我說我很理解你急於改變的心情,但是一個在你身上困擾你幾十年的問題,我們沒有辦法一下子從你身上剝離,我們要有耐心。

我們只有看見問題是怎麼來的,才能知道給你帶來了什麼影響,我們也好據此做出改變。

我和你站在一起,讓你的問題自成一隊,我倆就挑戰一下你的問題。

他同意了我的想法,也願意去談及自己的原生家庭了。

他說他從小成長在一個單親家庭,3歲的時候,父親去世,不久媽媽改嫁,組建了新的家庭。繼父是個暴脾氣,媽媽也一點就著,脾氣很不好。

他經常在繼父和媽媽的爭吵中被嚇得瑟瑟發抖,也經常覺得是因為自己,才導致繼父和媽媽爭吵不斷。

並且事實上他的繼父會時不時打他,甚至辱罵他,他的母親會抱怨他,“要不是你,我能在這裡受委屈”。

就算是一個正常的家庭,父母爭吵,或是父母要離婚,孩子也會很自然地認為是自己的錯,是自己導致的,更別說有的父母將這些強加給孩子了。

這種現象在諮詢中或是實際的生活中,經常會遇到,比如有的父母鬧離婚,明明是大人的事,孩子會覺得是自己不乖,事自己不聽話,或者是自己學習成績不好,才讓父母要離婚的。

這其實就是孩子面臨失控,然後找控制感的一種方式,孩子試圖控制一些自己能控制的事,比如變得聽話,來控制父母的爭吵或離婚。同時這也是人際關係當中三角化的表現形式。

所謂三角化就是當兩個人之間發生矛盾時,會形成巨大的張力,這時候如果這兩個人和第三個人有關係的話,三個人很容易會形成一個三角形。

兩個人之間的張力會分到三個人之間,這樣張力就會被減弱,三角形具有穩定性,關係就會形成一個新的平衡。

"

還記得之前網上報道的北大留美碩士一紙書信聲討父母的事情嗎?

心理學:你可以不原諒父母,但是請務必放過自己

與其他新聞一樣,事情很快被淹沒在信息的洪流中,最終我們也不知道他有沒有等到一個父母的道歉,可能會,也可能不會,或許父母還在等他的感恩,畢竟他能上北大,能留學歐美,父母也是功不可沒。

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幾乎每天會遇到因為原生家庭、成長環境而造成的心理問題,但是每一次我都會給他們講述一個我所認為的心理學“道理”。

之所以說是道理,因為這畢竟是我認為的,什麼道理呢?

“你可以不原諒父母,但請務必放過自己”。其實我說這句話,還有一層意思就是囑咐他們不要歸罪於父母,“你已經長大了,你要自己為自己負責”。

因為心理諮詢可以幫他們看見問題,看見心理問題的來源,但同時,也找出了製造問題的主要當事人——父母。

為人父母,迎接一個小生命到你的世界裡來,為他的生命早期負責,我覺得這是一種責任,一種責無旁貸、義無反顧的責任。可事實上,這個責任人出於種種緣由,總會導致很多問題。

心理學:你可以不原諒父母,但是請務必放過自己

我的一位來訪者,王先生,是一位35歲的公司職員,至今沒有談過戀愛,自卑、內向,人際關係敏感,沒有幾個朋友,在一個陌生的城市忍受著孤獨與焦慮。

通過朋友介紹來到我的諮詢室,不可避免地我們要回到他的過去,去看他的原生家庭,一開始他很抗拒,不願意聊他的原生家庭,聊他的父母。

他問我,老師,咱們就談我的問題,改變我的問題好嗎?

我說我很理解你急於改變的心情,但是一個在你身上困擾你幾十年的問題,我們沒有辦法一下子從你身上剝離,我們要有耐心。

我們只有看見問題是怎麼來的,才能知道給你帶來了什麼影響,我們也好據此做出改變。

我和你站在一起,讓你的問題自成一隊,我倆就挑戰一下你的問題。

他同意了我的想法,也願意去談及自己的原生家庭了。

他說他從小成長在一個單親家庭,3歲的時候,父親去世,不久媽媽改嫁,組建了新的家庭。繼父是個暴脾氣,媽媽也一點就著,脾氣很不好。

他經常在繼父和媽媽的爭吵中被嚇得瑟瑟發抖,也經常覺得是因為自己,才導致繼父和媽媽爭吵不斷。

並且事實上他的繼父會時不時打他,甚至辱罵他,他的母親會抱怨他,“要不是你,我能在這裡受委屈”。

就算是一個正常的家庭,父母爭吵,或是父母要離婚,孩子也會很自然地認為是自己的錯,是自己導致的,更別說有的父母將這些強加給孩子了。

這種現象在諮詢中或是實際的生活中,經常會遇到,比如有的父母鬧離婚,明明是大人的事,孩子會覺得是自己不乖,事自己不聽話,或者是自己學習成績不好,才讓父母要離婚的。

這其實就是孩子面臨失控,然後找控制感的一種方式,孩子試圖控制一些自己能控制的事,比如變得聽話,來控制父母的爭吵或離婚。同時這也是人際關係當中三角化的表現形式。

所謂三角化就是當兩個人之間發生矛盾時,會形成巨大的張力,這時候如果這兩個人和第三個人有關係的話,三個人很容易會形成一個三角形。

兩個人之間的張力會分到三個人之間,這樣張力就會被減弱,三角形具有穩定性,關係就會形成一個新的平衡。

心理學:你可以不原諒父母,但是請務必放過自己

總之幼年時期的他,我的這位來訪者,經常會體驗到“我不好”,“我不被愛”,“都是我的錯”類似於這種自我攻擊。

很顯然這成了他的心理習慣,那麼毫無疑問,他就會將這一套心理習慣沿用,在成年之後依然用這個模式來和他人互動。

這個模式下的自我,是沒有活力的,是沒有自信的,每一次和他人互動,他總是會體驗到自己的不好,這種體驗是痛苦的,於是逐漸的他就會遠離關係,最終活在自己的想象世界,被孤獨侵蝕。

"

還記得之前網上報道的北大留美碩士一紙書信聲討父母的事情嗎?

心理學:你可以不原諒父母,但是請務必放過自己

與其他新聞一樣,事情很快被淹沒在信息的洪流中,最終我們也不知道他有沒有等到一個父母的道歉,可能會,也可能不會,或許父母還在等他的感恩,畢竟他能上北大,能留學歐美,父母也是功不可沒。

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幾乎每天會遇到因為原生家庭、成長環境而造成的心理問題,但是每一次我都會給他們講述一個我所認為的心理學“道理”。

之所以說是道理,因為這畢竟是我認為的,什麼道理呢?

“你可以不原諒父母,但請務必放過自己”。其實我說這句話,還有一層意思就是囑咐他們不要歸罪於父母,“你已經長大了,你要自己為自己負責”。

因為心理諮詢可以幫他們看見問題,看見心理問題的來源,但同時,也找出了製造問題的主要當事人——父母。

為人父母,迎接一個小生命到你的世界裡來,為他的生命早期負責,我覺得這是一種責任,一種責無旁貸、義無反顧的責任。可事實上,這個責任人出於種種緣由,總會導致很多問題。

心理學:你可以不原諒父母,但是請務必放過自己

我的一位來訪者,王先生,是一位35歲的公司職員,至今沒有談過戀愛,自卑、內向,人際關係敏感,沒有幾個朋友,在一個陌生的城市忍受著孤獨與焦慮。

通過朋友介紹來到我的諮詢室,不可避免地我們要回到他的過去,去看他的原生家庭,一開始他很抗拒,不願意聊他的原生家庭,聊他的父母。

他問我,老師,咱們就談我的問題,改變我的問題好嗎?

我說我很理解你急於改變的心情,但是一個在你身上困擾你幾十年的問題,我們沒有辦法一下子從你身上剝離,我們要有耐心。

我們只有看見問題是怎麼來的,才能知道給你帶來了什麼影響,我們也好據此做出改變。

我和你站在一起,讓你的問題自成一隊,我倆就挑戰一下你的問題。

他同意了我的想法,也願意去談及自己的原生家庭了。

他說他從小成長在一個單親家庭,3歲的時候,父親去世,不久媽媽改嫁,組建了新的家庭。繼父是個暴脾氣,媽媽也一點就著,脾氣很不好。

他經常在繼父和媽媽的爭吵中被嚇得瑟瑟發抖,也經常覺得是因為自己,才導致繼父和媽媽爭吵不斷。

並且事實上他的繼父會時不時打他,甚至辱罵他,他的母親會抱怨他,“要不是你,我能在這裡受委屈”。

就算是一個正常的家庭,父母爭吵,或是父母要離婚,孩子也會很自然地認為是自己的錯,是自己導致的,更別說有的父母將這些強加給孩子了。

這種現象在諮詢中或是實際的生活中,經常會遇到,比如有的父母鬧離婚,明明是大人的事,孩子會覺得是自己不乖,事自己不聽話,或者是自己學習成績不好,才讓父母要離婚的。

這其實就是孩子面臨失控,然後找控制感的一種方式,孩子試圖控制一些自己能控制的事,比如變得聽話,來控制父母的爭吵或離婚。同時這也是人際關係當中三角化的表現形式。

所謂三角化就是當兩個人之間發生矛盾時,會形成巨大的張力,這時候如果這兩個人和第三個人有關係的話,三個人很容易會形成一個三角形。

兩個人之間的張力會分到三個人之間,這樣張力就會被減弱,三角形具有穩定性,關係就會形成一個新的平衡。

心理學:你可以不原諒父母,但是請務必放過自己

總之幼年時期的他,我的這位來訪者,經常會體驗到“我不好”,“我不被愛”,“都是我的錯”類似於這種自我攻擊。

很顯然這成了他的心理習慣,那麼毫無疑問,他就會將這一套心理習慣沿用,在成年之後依然用這個模式來和他人互動。

這個模式下的自我,是沒有活力的,是沒有自信的,每一次和他人互動,他總是會體驗到自己的不好,這種體驗是痛苦的,於是逐漸的他就會遠離關係,最終活在自己的想象世界,被孤獨侵蝕。

心理學:你可以不原諒父母,但是請務必放過自己

他說他不願意談起自己的家庭,自己的過往,他恨父母,恨他們為什麼要把他帶到這個世界上來。

恨是什麼,從關係的角度來說,恨就是糾纏,就是停留在關係中等待和消耗。

我的這位來訪者,他很痛苦,回想起自己的成長經歷,他愈發的痛苦,於是他將這一切痛苦歸結為父母導致。

於是他的自我就守在那裡了,守在和父母的關係裡,沒有辦法再去建立新的關係,沒有新的關係,他人生的經驗,他所具備的心理反應往習慣就還是小時候的那些。

所謂的改變不就是創造新經驗嗎?

而經驗必須從關係裡來,因為人必須活在關係裡,哪怕你現在在看我的文章,我們也是在建立讀者和作者的關係。

所以,要不要原諒,那是個人的選擇,我們應該尊重他的選擇。

但是對於自己,要放過,因為你只有放過自己,不把自我“按在”過去的關係裡,守著恨意,自我才會獲得自由,才能去建立新的關係,創造新的經驗,當新的經驗足夠多時,改變就會發生。

所以,對我的這位來訪者,對大家,也許我們的父母不夠好,甚至由於他們的認知水平,生活條件,致使他們在養育我們的時候犯了一些錯。

但成年之後的我們,依然可以做出選擇:就算你不原諒父母,但是請務必放過自己。

不要讓自己守在與父母的關係裡,等待他們的道歉,我們要把自我“釋放”出來,去建立新的關係,這樣才能有機會變好,也只有做到這一點,你才能真正的超越原生家庭,創造屬於自己的豐富人生。


專欄《自我發展心理學50講》,內容涵蓋原生家庭、潛意識、人際關係、親密關係、焦慮、抑鬱等情緒的改變,以及拖延、自控力等行為的改變,可以幫你更好的成長和發展,詳細瞭解請點擊下方《自我發展心理學50講》,可跳轉到專欄目錄查看全部內容。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