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四件事除了爸爸媽媽,誰也教不了

我們常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其實,父母更接近這個崇高的角色。

總能聽到一些家長說這樣的話:“我們管不住,到學校去就好了。”這類家長總以為管教孩子是老師的事,老師教的好,孩子自然能很好地發展。

更有些家長會抱怨:學校總要求“家長陪著孩子閱讀”“家長多輔導孩子寫作業”,家長把這些都做了,要老師做什麼?

其實這是家長認識的誤區和對孩子不負責的表現。

這四件事除了爸爸媽媽,誰也教不了

教育的廣度來說,父母對孩子重在“育”,養護孩子;學校、老師重在“教”,傳授知識。

一個孩子先成人,才能成才。就像培養花草,首先要保證的是它健康、發育正常、根基穩固,其次才是觀賞性、淨化空氣等附加價值。

教育的量來說,孩子是父母唯一的培養對象,彼此之間的親密度和相處時間是老師比不了的。

而到了學校,老師面對的是一整個班級的學生,精力有限,每一位孩子身上的特性和生活細節是老師難以顧及到的。

家長的教育才是孩子能否成人成才的關鍵。下面這幾件事,沒有誰可以代替家長教給孩子:

1. 塑造健全的人格品性

一個孩子在學校遵守紀律,成績優異,基本就是老師眼中的優秀學生,很少能夠深入瞭解到孩子的內心世界。

看到一則新聞標題為“小孩子的惡有多可怕”,報道中盡是數年間在國外發生的數例鮮血淋漓的兒童殺人案,讓貨車碾壓屍體、把2 歲小孩折磨致死、殺死鄰居家孩子······

上述只是一部分極端案例,生活中也不乏“熊孩子”釀成的大禍,把火鍋端起來往女孩頭上淋、把小女孩帶到天台推下致死······

孩子本是天真爛漫的個體,可是一旦在這樣的年齡出現人格上的缺陷,就像一株長歪的樹,後天再也難以扶正。

所以孩子小的時候,家長就要格外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這四件事除了爸爸媽媽,誰也教不了

家庭環境是影響孩子人格塑造的最關鍵因素,父母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證。家長應當從情感和規則這兩個方面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品性。

情感方面,多注重親子間的情感交流,細心觀察孩子的言行舉止,做到更加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當孩子產生負面情緒時積極疏導,讓孩子擁有一顆開放、樂觀的心。

另一方面,規則的缺失會導致孩子出現很多品性上的問題,自私冷漠、衝動暴力,嚴重危害孩子心理健康。

因此家長一定要注意教育孩子時建立明確的規則,約束孩子的不良行為,不溺愛不包庇,引導孩子成為一個品行端正的人。

2. 培養良好的習慣

習慣的養成正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並且具有反覆性,這些特徵決定了僅靠在校的那些時間裡老師的管教是遠遠起不到作用的。

父母自身行為的影響、充滿耐心日復一日的引導和糾正壞習慣,才能幫助孩子培養出伴隨一生的好習慣。

首先家長要關注自身的行為,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

其次,從飯前便後要洗手、早睡早起等生活習慣,到做事有條理、遵守交通規則、尊老愛幼等行為習慣,再到有益孩子一生的閱讀習慣,這些好習慣的培養都離不開父母的榜樣作用和不厭其煩的引導。

從生活中的細節著手,一步一步地糾正孩子壞習慣、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從思想上重視起來,從行動上堅持下來,自然而然會自覺保持這些習慣,受益終生。

3. 發現孩子的閃光點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擁有著巨大的潛能,然而書本上的知識、學校的教育普遍針對所有受教育的孩子,沒辦法著重發展每個孩子的興趣愛好,從而耽誤了孩子某方面的天賦。

有些父母看到別的孩子書法好,就讓自己家孩子苦練書法;聽某個專家說學好英語多麼有用就趕緊給孩子報個英語培訓機構。其實這樣是盲目的,教育要發現孩子的閃光點,鋼琴前的笨蛋也許是畫布前的天才。

父母是最瞭解孩子的人,只有父母平時多用心觀察孩子、從孩子的行為深入理解他的深層動因,才能發掘孩子的天賦所在,發現孩子的興趣愛好並加以培養,讓孩子的潛能得到充分的激發。

4. 內心長久的安全感與幸福感

爸爸媽媽相愛,家庭成員之間相互尊重相互關心,這樣一種和諧幸福的家庭氛圍,才能帶給孩子內心充足的安全感和持久的幸福感。

這種感覺是孩子成長的源動力。有了這股來自家庭中強大的力量,孩子才會獲得自信與勇氣,在成長的路上即使遇到挫折,這種強大的幸福感都會給他以撫慰和支持,幫助他重新振作,走得更從容、更堅定。

這四件事除了爸爸媽媽,誰也教不了

宋慶齡在談到家庭教育的時候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孩子們的性格和才能,歸根結蒂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別是母親的影響最深。孩子長大成人以後,社會成了鍛鍊他們的大環境。學校對孩子的發展也起著關鍵的作用。但是,在一個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的卻是家庭。”

教育孩子,是家長的終身事業,誰也替代不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