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了,孩子不想學就算了!廢掉孩子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放任自我'

"
"
開學了,孩子不想學就算了!廢掉孩子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放任自我

文:圓圈姑娘

前天和幾個同事在辦公室閒聊,得知老楊的女兒從5歲開始練書法,一直堅持到現在,上了六年級,經常活躍於各種書法比賽中,並在全國少兒書法比賽中獲了不少獎,這讓大家羨慕極了。

“我女兒之前也學過書法,不過最後也沒能堅持下來。”小陳無奈嘆了一口氣。

新同事麗麗也很感慨道:“我小時候也是,報了很多興趣班,但都半途而廢了,最後一個技能也沒掌握,現在老羨慕同齡的“別人家”的孩子。”

“學習本來就是很枯燥的事,堅持下來得需要很大的毅力。”老楊說。

的確,有些人做事常常是憑著三分鐘的熱情,半途而廢,不能堅持,最終只能一事無成。

心理學有個半途效應:

指的是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達到半途時,由於心理因素及環境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導致的對於目標行為的一種負面影響。

無論做什麼事,都應持之以恆、有始有終,若半途而廢,那就永遠不會收穫成功。

面臨孩子不想學的情況,很多父母糾結的問題都是:是順著孩子的意願放棄呢,還是逼一下孩子,讓孩子堅持下去?

答案當然是:

父母有必要、有責任,適當地逼一逼孩子。


一、“快樂教育”不等於在學習上放任自由


《斯賓塞的快樂教育》一書中提到:

“呵斥和指責不會帶來什麼好的結果。我也覺得教育是為了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應該是快樂的。就像一根細小的蘆管,你從這頭輸進去的如果是苦澀的汁水,在另一端流出的也絕不是甘甜的蜜汁。”

雖說孩子的心智成長規律需要得到尊重,但快樂教育不等於放鬆對孩子的約束,而快樂教育應以教育為標準,而不是以快樂為標準。

然而,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誤區,認為所謂“快樂教育”就是讓孩子放飛自我、任其發展。

斯賓塞還強調,學習本身不是獨立存在的,它需要很多因素的支持方可成就,比如毅力、定力、靜心力、領悟力、努力和練習等等。

學習知識本身是需要吃苦的事情。

我們也不排除在一些情況下,有孩子對某些領域特別感興趣,但在大多數時候,孩子們掌握知識,需要能吃苦的精神,過度強調快樂教育不符合教育規律。

還記得劉歡在《歌手》的簡短的採訪過程中,劉歡提及女兒的音樂天賦,坦然承認了自己當年犯下的“錯誤”。

因為一直和妻子秉承著所謂“快樂教育”的原則,覺得不應該強迫孩子去做不喜歡的事情,“我女兒是那種喜歡彈琴,但她不願意練琴”,於是父母對孩子做了妥協。

如今的他卻感嘆:“從小沒有迫使她學音樂。”我覺得有點後悔!”

"
開學了,孩子不想學就算了!廢掉孩子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放任自我

文:圓圈姑娘

前天和幾個同事在辦公室閒聊,得知老楊的女兒從5歲開始練書法,一直堅持到現在,上了六年級,經常活躍於各種書法比賽中,並在全國少兒書法比賽中獲了不少獎,這讓大家羨慕極了。

“我女兒之前也學過書法,不過最後也沒能堅持下來。”小陳無奈嘆了一口氣。

新同事麗麗也很感慨道:“我小時候也是,報了很多興趣班,但都半途而廢了,最後一個技能也沒掌握,現在老羨慕同齡的“別人家”的孩子。”

“學習本來就是很枯燥的事,堅持下來得需要很大的毅力。”老楊說。

的確,有些人做事常常是憑著三分鐘的熱情,半途而廢,不能堅持,最終只能一事無成。

心理學有個半途效應:

指的是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達到半途時,由於心理因素及環境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導致的對於目標行為的一種負面影響。

無論做什麼事,都應持之以恆、有始有終,若半途而廢,那就永遠不會收穫成功。

面臨孩子不想學的情況,很多父母糾結的問題都是:是順著孩子的意願放棄呢,還是逼一下孩子,讓孩子堅持下去?

答案當然是:

父母有必要、有責任,適當地逼一逼孩子。


一、“快樂教育”不等於在學習上放任自由


《斯賓塞的快樂教育》一書中提到:

“呵斥和指責不會帶來什麼好的結果。我也覺得教育是為了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應該是快樂的。就像一根細小的蘆管,你從這頭輸進去的如果是苦澀的汁水,在另一端流出的也絕不是甘甜的蜜汁。”

雖說孩子的心智成長規律需要得到尊重,但快樂教育不等於放鬆對孩子的約束,而快樂教育應以教育為標準,而不是以快樂為標準。

然而,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誤區,認為所謂“快樂教育”就是讓孩子放飛自我、任其發展。

斯賓塞還強調,學習本身不是獨立存在的,它需要很多因素的支持方可成就,比如毅力、定力、靜心力、領悟力、努力和練習等等。

學習知識本身是需要吃苦的事情。

我們也不排除在一些情況下,有孩子對某些領域特別感興趣,但在大多數時候,孩子們掌握知識,需要能吃苦的精神,過度強調快樂教育不符合教育規律。

還記得劉歡在《歌手》的簡短的採訪過程中,劉歡提及女兒的音樂天賦,坦然承認了自己當年犯下的“錯誤”。

因為一直和妻子秉承著所謂“快樂教育”的原則,覺得不應該強迫孩子去做不喜歡的事情,“我女兒是那種喜歡彈琴,但她不願意練琴”,於是父母對孩子做了妥協。

如今的他卻感嘆:“從小沒有迫使她學音樂。”我覺得有點後悔!”

開學了,孩子不想學就算了!廢掉孩子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放任自我

童年的快樂不等於放任自流。作為父母,現在不逼他,將來長大了他只會埋怨你:為什麼當初你什麼都不逼我學?

若現在順著孩子以自己喜歡的方式來成長,任由著孩子的喜好輕鬆玩耍,未來就要看著孩子被命運欺負得苦不堪言。

童話大王鄭淵潔曾說:教育不是管理,是示範和引導。

總之,有遠見的父母,會幫助孩子珍惜“喜歡”的愛好,再“狠心”逼迫,在教育孩子的路上,絕不能半途而廢。


二、任何成功的背後都是不斷堅持和付出


美國的一項研究發現:決定孩子未來的,並不是智商,而是堅持。

掌握任何一項能力都需要堅持,因為即便是一開始很感興趣的事情也在反覆練習中也會變得枯燥無味,這就是孩子常常半途而廢的原因。

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逼孩子一把了。

林清玄曾回憶道:

他的小兒子曾有段時間因迷戀李小龍想要去學武術,家人百般勸解也無效,

於是林清玄給兒子報了為期兩個月的武術班。

學武術要到武校去住宿,林清玄就把兒子一人放在了離家很遠的武術學校。

"
開學了,孩子不想學就算了!廢掉孩子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放任自我

文:圓圈姑娘

前天和幾個同事在辦公室閒聊,得知老楊的女兒從5歲開始練書法,一直堅持到現在,上了六年級,經常活躍於各種書法比賽中,並在全國少兒書法比賽中獲了不少獎,這讓大家羨慕極了。

“我女兒之前也學過書法,不過最後也沒能堅持下來。”小陳無奈嘆了一口氣。

新同事麗麗也很感慨道:“我小時候也是,報了很多興趣班,但都半途而廢了,最後一個技能也沒掌握,現在老羨慕同齡的“別人家”的孩子。”

“學習本來就是很枯燥的事,堅持下來得需要很大的毅力。”老楊說。

的確,有些人做事常常是憑著三分鐘的熱情,半途而廢,不能堅持,最終只能一事無成。

心理學有個半途效應:

指的是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達到半途時,由於心理因素及環境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導致的對於目標行為的一種負面影響。

無論做什麼事,都應持之以恆、有始有終,若半途而廢,那就永遠不會收穫成功。

面臨孩子不想學的情況,很多父母糾結的問題都是:是順著孩子的意願放棄呢,還是逼一下孩子,讓孩子堅持下去?

答案當然是:

父母有必要、有責任,適當地逼一逼孩子。


一、“快樂教育”不等於在學習上放任自由


《斯賓塞的快樂教育》一書中提到:

“呵斥和指責不會帶來什麼好的結果。我也覺得教育是為了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應該是快樂的。就像一根細小的蘆管,你從這頭輸進去的如果是苦澀的汁水,在另一端流出的也絕不是甘甜的蜜汁。”

雖說孩子的心智成長規律需要得到尊重,但快樂教育不等於放鬆對孩子的約束,而快樂教育應以教育為標準,而不是以快樂為標準。

然而,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誤區,認為所謂“快樂教育”就是讓孩子放飛自我、任其發展。

斯賓塞還強調,學習本身不是獨立存在的,它需要很多因素的支持方可成就,比如毅力、定力、靜心力、領悟力、努力和練習等等。

學習知識本身是需要吃苦的事情。

我們也不排除在一些情況下,有孩子對某些領域特別感興趣,但在大多數時候,孩子們掌握知識,需要能吃苦的精神,過度強調快樂教育不符合教育規律。

還記得劉歡在《歌手》的簡短的採訪過程中,劉歡提及女兒的音樂天賦,坦然承認了自己當年犯下的“錯誤”。

因為一直和妻子秉承著所謂“快樂教育”的原則,覺得不應該強迫孩子去做不喜歡的事情,“我女兒是那種喜歡彈琴,但她不願意練琴”,於是父母對孩子做了妥協。

如今的他卻感嘆:“從小沒有迫使她學音樂。”我覺得有點後悔!”

開學了,孩子不想學就算了!廢掉孩子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放任自我

童年的快樂不等於放任自流。作為父母,現在不逼他,將來長大了他只會埋怨你:為什麼當初你什麼都不逼我學?

若現在順著孩子以自己喜歡的方式來成長,任由著孩子的喜好輕鬆玩耍,未來就要看著孩子被命運欺負得苦不堪言。

童話大王鄭淵潔曾說:教育不是管理,是示範和引導。

總之,有遠見的父母,會幫助孩子珍惜“喜歡”的愛好,再“狠心”逼迫,在教育孩子的路上,絕不能半途而廢。


二、任何成功的背後都是不斷堅持和付出


美國的一項研究發現:決定孩子未來的,並不是智商,而是堅持。

掌握任何一項能力都需要堅持,因為即便是一開始很感興趣的事情也在反覆練習中也會變得枯燥無味,這就是孩子常常半途而廢的原因。

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逼孩子一把了。

林清玄曾回憶道:

他的小兒子曾有段時間因迷戀李小龍想要去學武術,家人百般勸解也無效,

於是林清玄給兒子報了為期兩個月的武術班。

學武術要到武校去住宿,林清玄就把兒子一人放在了離家很遠的武術學校。

開學了,孩子不想學就算了!廢掉孩子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放任自我

不到一個月,兒子因無法忍受學校生活要求回家。林清玄接到電話卻堅持不去接兒子,原因是:

當初勸你你不聽,如今這樣,你無論如何也要兌現當時自己信誓旦旦的諾言。

林清玄在2個月學時滿了之後才接兒子回家,從此以後,兒子再也沒有隨意提出學習興趣班的要求,而他去學的興趣都堅持了下來。

桐華說,人的一生就是不斷付出和收穫的過程。

沒有堅持和付出,哪來收穫?

練武是如此,做很多事情也是如此。

我們不需要執著一定要收穫成功,但要擁有堅持的品質。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喚醒孩子自己的力量,做事有毅力,不輕言放棄,讓他們成為更適應社會的人,在以後的成長過程中走的更加坦然。


三、父母的“逼迫”,會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正如美國著名作家安娜·昆德蘭曾經說:“有些路很遠,走下去會很累,可是,不走,又會後悔。”

孩子被逼著去學習的過程可能是“煎熬”的,但在煎熬的背後,可以看出父母希望孩子將來能變得更好、更優秀的信念。

沒有一種能力,僅僅是天賦使然,即便是天才也需要通過不懈的努力來磨練自己的天賦。

還記得因《中國詩詞大會》和《朗讀者》上的出色表現而再度火了的董卿嗎?電視機前的觀眾無不被董卿的才華和修養所折服。

而這些出色的表現都得益於父親從小的“嚴厲和無情”的教育:

“父親就是希望我溫柔乖巧,在家讀書寫字,我不能上學校的舞臺表演唱歌、跳舞類節目,不能在家照鏡子超過一次,不能穿花花綠綠的衣服,每天晨跑一千米,15歲開始打雜工,在家承擔家務。”

對一個孩子來說,很多事情都是董卿不情願去做的,但在父親的逼迫下,這些她都堅持了下來。

也正因如此,那些年吃過的苦,嘗過的艱辛,讓她在今天的各個舞臺上綻放出璀璨奪目的光芒。


一定的情況下,父母要懂得“逼”孩子做一些他們不那麼喜歡的事。因為學習從來都不是快樂、輕鬆的,更多靠的是毅力和堅持。

幼兒教育專家認為,父母對6歲以下兒童不當的教育方式,導致他們成年以後缺乏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啃老族”就是鮮活的例子。

父母必須替孩子做出正確的決定,有時甚至要逼他們做不願意做的事,尤其是學習。

所以,每當孩子想放棄彈鋼琴的時候,應該對他說一聲:孩子,你很棒,再堅持一下;在孩子覺得數學枯燥之時,應該幫助他提升興趣。

是時候逼孩子一把就不要放手,不要讓未來的孩子埋怨你現在沒有逼他堅持。


最後,附上一段話: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讀書不是唯一出路,但好好讀書讓孩子可以在未來的生活中擁有更多的選擇機會。

當然,任何學習過程必然要經歷一段枯燥乏味的階段,這時候家長不“逼”孩子,讓孩子“不想學就不學”,久而久之,孩子只能什麼都學不會,什麼都做不成。

因此,作為父母要適當的去“逼迫”孩子,相信每個孩子都可以在應該學習的年齡被“逼”出無限潛能,快樂學習,並不斷地堅持下去,成為更好的自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