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浚鑫:太極輸了?

武術 楊氏太極拳 馬雲 體育 早報網 2017-05-22

“太極宗師”魏雷近日對壘“格鬥狂人”徐曉東,卻在短短10多秒被打趴在地,引發太極是否能實戰的問題。

對此,阿里巴巴主席、也是太極業餘愛好者的馬雲說:“太極拳作為一個拳種肯定是能實戰的,但真正能打的人確實不多,成為技擊高手的更是鳳毛麟角。”

“太極拳原本不是為了技擊而創造出來的,它是用拳來闡述太極哲學思想的一種運動。技擊只是太極拳中的一部分,絕不是全部。”

我在年少時也曾練過四五年的太極拳。還記得,當時自告奮勇參加了學校武術隊,教練大概是看我踢腿無力、出拳軟趴,指定我從太極拳練起。

多少個下午,當朋友在揮劍舞棍的時候,我會遠離人群,獨自到一個直面藍天的小陽臺,從“野馬分鬃”打到“如封似閉”,一招一式地重複著。

最初練拳,純粹是為了參加校際比賽,因此練拳時只講究動作的柔美順暢,卻徒有外表、缺乏內力。雖然僥倖在第一年奪得銀牌,但技術也在比賽結束後卻迅速退步。

放棄太極拳 轉而學劍術

甚至到後來,我越練越煩躁,總覺得附近習武場傳來的兵器聲,鏗鏗鏘鏘,更加吸引人,於是一度放棄太極拳,轉而學習劍術。

如此一來,到了第二年的校際比賽,我的成績自然成了墊底的。比賽結束後不久,教練找了一個下午,向我仔細解釋了太極拳的原理。

還記得,當時他伸出右手臂,讓我任意地大力推開。豈料,我一使力,教練立即轉移了身體重心,輕易地“洩”掉了那股蠻力。

這就是所謂的“四兩撥千斤”,取自道家哲學,初見於太極拳《打手歌》:“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

“四兩撥千斤”體現出太極拳的運勁和思維特點,即主張運用巧力而非拙力來取勝,也被看作是衡量一個人的技術是否精純的標準。

剛柔並濟 潛藏內力

那次的初體驗,讓我從此對太極拳這個看似弱不禁風的運動改觀。實際上,它講究剛柔並濟,一招一式雖緩慢,但依據個人修行可潛藏不同內力。

體悟了背後原理後,我練習起太極拳,越來越有滋有味,經常會到無人的頂樓或公園,細細思考和鑽研拳法。

練習太極拳也很考驗專注力,因為動作既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比賽就規定,24式楊氏太極拳須在四到五分鐘之間完成。

而如果專心致志地練習太極拳,人也會自然進入氣定神閒的狀態,少了許多雜念,整套拳法結束已是大汗淋漓,不輸其他劇烈運動。

雖然我上了高中以後就因缺乏練習,漸漸“廢”了武功,但我始終認為,太極拳是一項老少皆宜的運動,並且有許多健康益處,如促進血液循環、提升耐力和集中力等等。

誠如馬雲所說,練太極的最大樂趣不是來自鬥爭。練武之人,與其在武功當中求勝人,不如在武功當中求勝己。

楊浚鑫:太極輸了?

(檔案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