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芳乃武林高手,精於太極拳、太極劍!

武術 梅蘭芳 太極劍 戲曲 王戰軍太極 2017-06-01

梅蘭芳乃武林高手,精於太極拳、太極劍!

中國武林,歷來多有武人從藝、藝人習武的現象。京劇“四大名旦”之首梅蘭芳精通太極拳和太極劍;出生於武林世家的楊小樓武功高強,成為京劇名家;京劇大師譚鑫培武功超凡,曾作為武師護過院……

關於傳統武術的起源,學界歷來有不同見解,或說起源於狩獵,或說起源於戰爭,或說起源於角抵,或說起源於武舞。筆者以為,不管武術起源於什麼,只說武術和表演藝術的關係,確實是密不可分的。

武術本身除具有搏擊和健身功能之外,還具有極強的表演性和觀賞性。自武術形成以來,中華民族就在使用武術搏擊和健身之餘,也利用武術的表演性和觀賞性進行娛樂。這就是我國傳統民間藝術總要含有武術內容的原因———觀眾喜歡看,觀眾能接受。

梅蘭芳精通太極拳和太極十三劍

享譽世界的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學習武術,將武術技藝運用到京劇表演中的故事更是廣為傳頌了。

其版本也有多種:一說梅蘭芳的劍術、尚小云的猴拳是向會友鏢局的鏢師李堯臣學的;一說梅蘭芳向形意名家傅劍秋學習武術;一說高紫雲向梅蘭芳傳授了龍形太極和太極劍;一說李式太極名家高瑞周曾任梅蘭芳的武術教習,梅蘭芳常練的劍術即李式太極十三劍。

筆者還聽說梅蘭芳向上海米姓拳師學過武術,特別是雙劍。看來梅先生喜好武術、學習武術,廣為人知,曾向多位武術名家請教恐怕也不容置疑。

但梅蘭芳最早接受武術薰陶卻是從他的姑丈秦稚芬那裡。

梅蘭芳乃武林高手,精於太極拳、太極劍!

梅蘭芳在家中演練太極劍“鳳凰展翅”

秦稚芬曾做過演員,早年學的武旦,藝名五九。學藝期間他曾向天津有名的武術家、書法家魏鐵珊學藝。據說魏鐵珊傳授高超武功給演員的只有秦稚芬一人。因此秦稚芬練得一身真功夫。

秦稚芬能在擺著兩盆盆花的條案上,先穿梭似的打一套猴拳,然後在盆花上扎馬步一小時。他對棍棒、七節鞭也極為精通,在陶然亭黑窯場走會時,他能站在奔馳的馬車上耍弄鋼叉,令當時的名武生俞振庭嘖嘖叫絕。秦稚芬後來做了梅蘭芳的保鏢。

楊小樓出生武術世家,深得家傳

京劇史上有名的武生泰斗楊小樓就出生在武術世家。他的祖父楊二喜(一說楊雙喜)就是位武術高手,長於拳術,善用大刀,人送外號“大刀楊二喜”。當年楊二喜為窮所困,以賣藝為生。

楊二喜推著獨輪小車進京,車上一邊是刀槍把子,一邊是童年的楊月樓(楊小樓之父),爺倆在天橋市場撂地賣藝,恰被當時名老生“老三鼎甲”之一的張二奎發現。張二奎對楊二喜的武功技藝驚異不止,遂聘楊為忠恕堂科班的武術教師。後來楊二喜成為老徽班的武旦演員。舞臺上耍的流星錘即為楊二喜所創。

他的兒子楊月樓得武術家傳。在楊二喜就任忠恕堂武術教師之後,便也入科學戲。楊月樓習武生,長靠短打皆能。其演《安天會》的孫悟空,出臺能翻108個筋斗,成名後,人送外號“楊猴子”。

梅蘭芳乃武林高手,精於太極拳、太極劍!

楊小樓的技藝更不必說,人稱“武生泰斗”,與餘叔巖、梅蘭芳並稱“三大賢”。他的表演藝術登峰造極,難能可貴的是他還精通六合拳和通臂拳。

名角李洪春和“關王十三刀”

京劇界還有個知名人物是李洪春,以紅生(關羽戲)著稱。人稱“李洪爺”。

李洪春也出生在武術世家。其祖父李友明是清末有名的鏢客。人稱“花鞋李三”,後因逃荒來到京城,經萬盛鏢局舉薦至百順衚衕名鬚生程長庚大老闆的三慶班看家護院,兼教藝徒武術。在李友明的教導下,李家人都重視武術。

李洪春成名後專攻“紅生”,為此他又拜武術名家孫文奎學“關王十三刀”(青龍大刀)。以後在關羽戲中不斷地加工展現,形成關羽獨特的身段,尤其在《閱軍教刀》(又稱關羽教刀)中完整地表演了這套“關王十三刀”,那是貨真價實的武術刀法。

“單刀退賊”的京劇大家譚鑫培

那些出身梨園世家的演員在求藝過程中往往也要學習武術,甚至在大紅大紫之後,還要從武術中汲取營養。這不單單是武行演員,文戲演員也不乏學武者。

最著名的是譚鑫培。

譚鑫培的父親譚志道是個唱老旦的演員。譚鑫培從小學習武生、老生。19歲時在京東遵化馬蘭峪搭入吳閻王的“粥班”(趕場多、掙錢少),日子過得非常苦。更不幸的是,很快他的嗓子便“倒倉”了。嗓子一壞,便不能上臺。有鏢行的朋友建議他去給大戶人家護院。

梅蘭芳乃武林高手,精於太極拳、太極劍!

京劇大家譚鑫培

當時譚鑫培還有些猶豫,擔心一個唱戲的,幹不了護院的差使。可是那位朋友認為他是唱武生的,有武功,護院正合適。因為護院差使不重,還有空閒時間可以練功吊嗓。鏢行的朋友給他介紹了豐潤縣姓史的大戶(另一種說法是通州徐家)。當時譚鑫培在京東一帶唱戲,由遵化至豐潤實沒多遠,估計應是到豐潤史家護院。

譚鑫培在護院期間曾有“單刀退賊”的傳說。說他守夜時發現飛賊潛入史宅,譚鑫培一個躍身上房,大喝“休走!”賊人大驚,擲出飛刀,譚鑫培一手接刀,一手打出飛蝗石子,賊人著打,滾下房去,譚鑫培飛身下房,挺單刀擒住飛賊。這一段傳說,筆者敘述簡要,而在演藝人士嘴裡則繪聲繪色。

譚鑫培在史家護院一年多期間,拜能人為師,學會了少林拳腳、棍棒、刀法及躥房越脊的功夫。還開始練習內功。所以,他守夜時,往往是挎一口單刀,揹著緊背低頭花裝弩和一袋飛蝗石子。於是江湖人稱“單刀小叫天”。“小叫天”是他做藝人時的藝名。後來他嗓子恢復,又回到戲班,逐漸成為伶界大王,菊壇領袖,這“單刀小叫天”的雅號仍不時被人提起。

中國武術,是表演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程硯秋先生也是位武術迷,他曾向“醉鬼張三”張長禎學過“三皇功”的功夫,又向太極名家高紫雲學過太極拳及對練方面的武功。他在舞臺幾十年,從未忽略過武術的研究,從兵刃到技術,曾有許多新穎的設計。

藝人習武,目的還是在舞臺上增加光彩。京劇有出《翠屏山》,寫的是石秀殺嫂的故事。“殺山”之前,有酒樓耍刀一場。早年間名小生徐小香耍的是“四門刀”,漢劇演員演此劇多耍“七片刀”。

梅蘭芳乃武林高手,精於太極拳、太極劍!

到了譚鑫培,動作更加細膩:入店飲酒臉不抹油,店東催其起身,石秀將桌斜掀,以口銜刀而起。譚鑫培所用是真佩刀,牙口不好,斷不敢咬。耍刀則改練武術套路“六合刀”,與花哨討俏的舞臺刀法大不相同。據說此刀法後傳與劉春喜,再傳與丁永利。王金璐15歲時向丁永利學得,又經武術家高紫雲指點,以後他每演《翠屏山》,海報上必注“帶耍六合刀”。足見此刀影響之大。

而李萬春演《翠屏山》時,則在六合刀中加上八卦刀和滾堂刀法,更具表演性。李萬春在《佟家塢》一劇中,設計一套七節鞭開打,一手寶劍一手七節鞭,稱“劍里加鞭”,是從武術“刀里加鞭”化來的。

後來荀慧生劇團排演《小刀會》,扮演潘啟亮的茹紹瑞又借鑑李萬春的“劍里加鞭”,創出舞臺開打的“刀里加鞭”,火爆異常。再如葉盛蘭的大弟子李元瑞,小生、武生兩門抱,尤以短打見長。他演的清裝戲《東皇莊》拿康小八,是出真刀真槍的大武戲。開打基本為武術路數,演來卻不失京劇之美。

博大精深的武術成為表演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營養庫,為藝術創作提供著豐富多彩的素材。武術與文藝實在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選自:文匯讀書週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