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照奎——承前啟後的陳氏太極拳一代宗師

武術 建築 文化 王戰軍太極 2017-07-16

陳照奎——承前啟後的陳氏太極拳一代宗師

陳發科先生1928年應許禹生等之邀到北京傳拳,從學者甚眾,所傳均為大架。陳照奎先生為陳發科先生之幼子,1928年1月24日生於陳家溝,他七歲開始學拳,得其父傳授的家傳低勢拳架。這趟架子,動作細膩,難度較高,很吃功夫,但易上功,適於年輕人演練。發科公嚴加督促,先生盡得真傳,二十多歲時,先生的功夫就已出類拔萃了。

發科公逝世之後,照奎先生獨擋門面,越發用功操習,其功夫蒸蒸日上,爐火純青。其實,先生並不在外多作傳授,世人多不知,故有人說陳家功夫已失傳。照奎先生的擒拿手法堪稱當世一絕,輕柔剛猛,變幻莫測,使人防不勝防。推手功夫也是出神入化,化勁輕靈、巧妙、發勁冷脆、威猛。

當時,曾有一習舉重者,隨先生習拳,此人身強力大,體重逾百公斤,一次練習推手,先生命其捉住雙臂,使全力推之,先生只微下沉,輕抖雙臂,其人已被原地彈起數尺跌坐在身後數米之外的床上,床幫為其砸斷,可見先生功夫之精深。後來先生到上海等地傳拳,太極真功折服多名挑戰者,先生之功夫遂為世人所敬,聲譽日隆,便無人妄言。

照奎先生所習之拳架,系陳長興一脈相承的低勢拳架,屬家傳拳架,在當時不向外傳,故一直鮮為世人所知,此拳架與傳統大架相同,但在手法和身法上更為豐富和細膩。先生自幼勤學苦練,聰慧善思,日練拳三十遍,常年不輟,在繼承家傳的基礎上又有所創新,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陳照奎——承前啟後的陳氏太極拳一代宗師

陳照奎先生和他的弟子們:陳正雷、陳瑜、陳小旺

外型上,精巧、緊湊,柔中寓剛,開合有致;在內勁方面強調丹田內轉,形之於外即為胸腰摺疊,講究運動的螺旋纏絲,輕靈沉穩。整個套路結構嚴謹,氣勢磅礴,節奏鮮明,靜若處女,發如驚雷,往復摺疊似波濤翻滾,靈活無滯。

練習這趟架子對練者的身體素質要求很高,難度、強度都很大。七十年代初,先生應邀回家鄉河南傳拳,家鄉陳家溝人對這趟架子都不瞭解,也沒見過這樣的練法,而稱之為“新架”。(按:陳照奎先生並不贊成這種叫法)

照奎先生早年就讀於北京志成中學,畢業後因家境窘困而沒能繼續升學,全國解放後進入北京市第五建築公司工作。他一面刻苦練功,一面幫助父親授拳,先生自幼秉承家傳,耳聞目濡,對前人的拳術理論深有所悟,本人又受過大都市的文化教育,有一定的知識水平,思路開闊,能夠用一些現代科學的知識來分析、理解拳術,為陳氏太極拳法和理論的繼承與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自六十年代始先生不僅走南闖北傳播家傳拳術,而且還根據自己多年練拳和教拳的經驗,寫下了大量的拳論文稿,留下了許多拳勢及推手技術圖片資料,為後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拳學財富。

1957年陳發科先生去世後的二十多年間,照奎先生繼承父業,為傳播和普及陳氏太極拳,足跡遍及北京、上海、南京、鄭州、石家莊、焦作等地,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自七十年代初開始在家鄉河南傳拳,直到八十年代初去世,這期間他的事業達到了頂峰。

陳照奎——承前啟後的陳氏太極拳一代宗師

1961年先生應顧留馨之邀辭職南下,到上海傳拳,參與完成了《陳氏太極拳》(人民體育出版社,沈家楨、顧留馨著)一書,又應各地學員之請寫下了陳氏太極拳一、二路函授講義,深受大家的歡迎。為使人們更進一步瞭解太極拳的特點,先生又與巢振民合寫《簡談陳氏太極拳的拳式和推手的鍛鍊》一文,著書立說,發揚陳氏太極拳之精義是照奎先生之心願,然而這一心願被十年動亂化成了泡影。

1980年應人民體育出版社之約擬出版陳氏太極拳新著,可是先生終因多年生活勞累顛簸,積勞成疾,於1981年5月7日故於河南焦作。其徒馬虹根據陳照奎先生的講授和大量的筆記資料整理出版了《陳氏太極拳體用全書》一書,先生的願望得以實現,九泉之下可得一慰矣。

1973年,照奎先生應家鄉父老之邀始回家鄉溫縣陳溝、鄭州等地教拳。其侄陳小旺、陳正雷及同村的王西安、朱天才等原隨先生的堂兄陳照丕先生學拳,照丕先生於前一年去世,適逢照奎先生回鄉,四人又一起從照奎先生學習所謂“新架”,先生盡心傳授。

“四傑”之一的朱天才在談到照奎先生時曾感慨地說:“陳照奎老師教的套路是其父傳授的拳架,比我們過去練的老架手法更多,發勁更猛,技擊方法更明顯,練了這套拳架,使我們對陳式太極拳體會更深,技術更全面”。石家莊、上海等地的弟子先後成立了陳氏太極拳研究會,為繼承先生遺志,推動陳氏太極拳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陳照奎——承前啟後的陳氏太極拳一代宗師

陳照奎先生作為陳氏太極拳第十八世的代表人物,雖然已經離開了我們,但他繼承和發展了陳氏太極拳的精華,其精湛的拳技和拳理為廣大陳氏太極拳愛好者所推崇。

今天,國家提倡和發揚民族寶貴的文化,太極拳也得到了應有的重視。家鄉人民為紀念陳照奎先生的功績,激勵後人,在陳家溝為之立碑,以示緬懷之情,先生的弟子及海外友人二百多人聚集陳家溝,紛紛表示:緬懷大師遺志,為發展和推廣陳氏太極拳而努力。(作者:馬虹)

附:陳照奎先生談學習陳氏太極拳

學拳要想學到真東西,貪快是不行的。學拳最要緊的是先打好基礎,以後進步就會快啦,像蓋樓一樣,基礎沒打好,樓蓋得再高也非倒不可。

學拳如學寫字,學字之初,先一筆一畫地模仿,要橫平、豎直、鉤、點、撇、捺都要正確,筆的提、頓、轉、折都要合乎要求,先求形似,進一步求神似。先學正楷,再學行書和草書。順序是先慢後快。學拳也是如是,先一招一式一手一腳模仿起,先從外形模仿,打下正確的基礎,然後再一步一步地改拳。

學架子一招一式都有規格,一手一腳都有方位,初學不嚴格要求不行,如果隨便囫圇過去,會給以後改拳造成大困難。俗話說得好:“學拳容易改拳難”。這裡所謂“學拳容易”是指那種不嚴格要求學習的,很隨便學習的,實際上學的東西是似是而非的東西,這樣學當然容易。但這樣學到的拳,內中有很多習慣性的壞毛病,改起來就難了,對以後的提高是很困難的。

如果一開始就要求嚴格,打下一個好的拳架基礎,頭遍架子基本上做到外形規矩,看起來是慢了,但以後深一步改拳就較容易了,以後提高也就快了。

陳照奎——承前啟後的陳氏太極拳一代宗師

有的同志學拳貪快,想在短時間內就掌握太極拳,這是不會有什麼成就的。至於有些人還沒學會拳架子就想推手,就想發人,就更可笑了,俗話說得好:“欲速則不達”,這是至理名言。特別是學習陳式太極拳這種高級拳術,它的博大精深的內容,豈是短時間能掌握、所能學會、所能理解、所能達到的?

即使老師每天把著手教,學者有一定聰明,也得有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弄懂學會。至於練到身上,練成高級功夫,完全掌握,非十幾年到幾十年不可。

學頭趟架子一般有半年時間即可學完,但改起來非要用幾年的功夫,還恐怕未必能改好。因為改拳的內容更高了。初學是外形模仿,是表面的東西,而改拳就需要按照拳理拳法去要求,使學習者由淺入深,逐步提高,從不能到能,從不會到會,從不懂到懂,從初級到高級,這就是改拳的全部內容,做起來是很不容易的。

有一個練陳式太極拳的,一般說外表練的滿不錯了,許多人談起來也很誇獎他,他自己覺得也不錯了,一次找我來給他指導,他練過後,問我練得如何?我說:“可說你練的都對,也可說你練的都不對。”

那人聽了不明白我的話,問我怎麼又對又不對?我說:“說你練的對,是用最低標準來看,因為你外形模仿的還差不多。說你練的不對,是用高標準來看的,因為你身上還沒有太極拳高標準應有的那些東西。”

選自:《武魂》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