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州隨縣殷家店鎮易/李/龔/陳/萬氏,五姓同船移民宣城廣德縣之路'

"

原標題:湖北移民下江南的一組記憶

餘發仁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444期

五姓同船下江南

1869年,湖北省隨縣殷家店鎮草街五姓(易、李、龔、陳、萬)共20人,響應清朝廷移民令,帶著簡易的生活用品及一些糧食,懷揣開始新生活的夢想,踏上了漫長的下江南之路,於是有了“五姓同船下江南”這個故事。

這一行人(易姓5人,李姓5人、龔姓3人、萬姓4人、陳姓3人)先是由隨北南下,輾轉來到武漢,一路辛苦備嘗。剩下的路程,他們決定在武漢乘船,順江而下,到蕪湖後,舍船登陸,往南而去,尋找一個可以立身的去處。


"

原標題:湖北移民下江南的一組記憶

餘發仁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444期

五姓同船下江南

1869年,湖北省隨縣殷家店鎮草街五姓(易、李、龔、陳、萬)共20人,響應清朝廷移民令,帶著簡易的生活用品及一些糧食,懷揣開始新生活的夢想,踏上了漫長的下江南之路,於是有了“五姓同船下江南”這個故事。

這一行人(易姓5人,李姓5人、龔姓3人、萬姓4人、陳姓3人)先是由隨北南下,輾轉來到武漢,一路辛苦備嘗。剩下的路程,他們決定在武漢乘船,順江而下,到蕪湖後,舍船登陸,往南而去,尋找一個可以立身的去處。


隨州隨縣殷家店鎮易/李/龔/陳/萬氏,五姓同船移民宣城廣德縣之路

他們把落腳地選在安徽皖南廣德縣,聽說去南鄉的移民不多,大片土地無主,這一走就走到了廣德最南邊的四合鄉,再往前走是浙江地界了。這裡山廣又不高峻,大家一商量:行了,就把這兒作為新家所在地了。 就地伐木,割草,五姓相互幫忙,很快搭蓋起五個茅棚,各家分別住了進去。

五個茅棚錯落安排,隔不太遠,圖個互相照應,“茅棚”一名正式誕生。這個地方今天在焦村和梅村之間。

開墾土地,種植各種作物,漸漸食能果腹;種棉紡線,粗布衣服也能遮體。不到10個勞力,幾年間居然開墾出60多畝田地,這些田地在今天的梅村和獅子山村民組之間。

這些拓荒者,以自己的辛勤勞作,保障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必需,為後世子孫創下了不朽業績。解放後,土地為集體所有,這也為更多百姓造福,直到今天。

如果今天將五姓中各取一人用來證實“五姓同船下江南”這一歷史事實,那麼他們的名字是:易寶清、李紹明、龔道發、萬華、陳發明。我想,記住先祖艱苦創業的功績,不僅是五姓的後代,更是所有移民子孫後代的責任。

喻治起下江南

喻治起原籍湖北省隨縣殷家店,清同治十一年(1872)下江南,來到廣德縣焦村紅廟楊樹衝落戶。

和別的移民一樣,喻治起挑了一擔籮筐。一隻筐裡裝了衣、被、3歲兒子,另一隻筐裡裝了鍋瓢碗盆、兩個養水壇(泡菜壇),還有一部《喻氏宗譜》。帶上宗譜是為了日後這支喻氏能在異地續寫家族史,也便於他們以後返回原籍尋親祭祖。這部宗譜如今完好保存在喻治起五世孫喻銘相家中。

喻治起一行人來到廣德時,廣闊的北邊田地已多為河南移民佔據。往南,鳳橋、柏墊也有移民先到,土地都有了歸屬。再往南,直到四合最南邊的紅廟,才有了落腳地方。

卸下擔子,搭起窩棚,安頓家人。但立即有人前來干涉。原居民戈氏說這地盤有主,屬戈姓,要他們趕快搬走。無奈,喻治起趴在地上磕了三個響頭,說:“容我在此住一年,明年這時候一定走人。”這才勉強住了一年。

楊樹衝極度荒涼,到處是茂密樹林,樹木直徑都在一尺以上,野獸不時出沒在林中。這裡的樹木以楊樹為主,於是這一條山衝遂以楊樹衝為名。

楊樹衝從河邊到衝頂,長約2裡。喻治起率家人奮力勞作,砍倒大樹,焚燒清理,開荒種地,臨水地方造成水田。同時選擇新宅住址。一年後,喻治起退至山邊,平整一塊地方,造了新居。雖是草房三間,但可遮風蔽雨,家人放心安居,糧食可以收儲,雜物能夠存放,總算舒了一口氣,今後可從容安排生計了。

就這樣年復一年,墾荒種地,種地墾荒,漸漸有了積蓄。於是加蓋房屋,添置農具,人雖然累了點,但生活有了保障。16年後,喻治起自己開發、加上買進的幾畝地,已經有了屬於自己的36畝田地,儼然成了楊樹衝半個主人(另半個姓丁)。

喻治起38歲下江南時,攜夫人劉氏、弟弟喻治有、兩個兒子(長子喻本雲6歲,次子喻本朝,3歲)、幫工1人,共6人。夫人劉氏在老家湖北殷家店與喻氏是近鄰。現在隨夫來到楊樹衝,思念孃家人心切,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喻治起無奈,只好寫信回去告訴岳父。岳父從信中得知江南很好,也有下江南的想法。於是第二年(1873)攜了家眷來到離楊樹衝僅4裡的平安橋(今四合鄉太平村)安家落戶,從此兩家有了照應。

四合焦村喻氏下江南已有145年了。至今已傳7代,人口300多。分支在四合鄉耿村老林一帶。

江南沒有辜負喻治起厚望,廣德更是以它肥美土地養育了這個移民家族。

附:《喻氏宗譜》裡的文牒5份、家規1份、家訓1份

一、合同書

"

原標題:湖北移民下江南的一組記憶

餘發仁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444期

五姓同船下江南

1869年,湖北省隨縣殷家店鎮草街五姓(易、李、龔、陳、萬)共20人,響應清朝廷移民令,帶著簡易的生活用品及一些糧食,懷揣開始新生活的夢想,踏上了漫長的下江南之路,於是有了“五姓同船下江南”這個故事。

這一行人(易姓5人,李姓5人、龔姓3人、萬姓4人、陳姓3人)先是由隨北南下,輾轉來到武漢,一路辛苦備嘗。剩下的路程,他們決定在武漢乘船,順江而下,到蕪湖後,舍船登陸,往南而去,尋找一個可以立身的去處。


隨州隨縣殷家店鎮易/李/龔/陳/萬氏,五姓同船移民宣城廣德縣之路

他們把落腳地選在安徽皖南廣德縣,聽說去南鄉的移民不多,大片土地無主,這一走就走到了廣德最南邊的四合鄉,再往前走是浙江地界了。這裡山廣又不高峻,大家一商量:行了,就把這兒作為新家所在地了。 就地伐木,割草,五姓相互幫忙,很快搭蓋起五個茅棚,各家分別住了進去。

五個茅棚錯落安排,隔不太遠,圖個互相照應,“茅棚”一名正式誕生。這個地方今天在焦村和梅村之間。

開墾土地,種植各種作物,漸漸食能果腹;種棉紡線,粗布衣服也能遮體。不到10個勞力,幾年間居然開墾出60多畝田地,這些田地在今天的梅村和獅子山村民組之間。

這些拓荒者,以自己的辛勤勞作,保障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必需,為後世子孫創下了不朽業績。解放後,土地為集體所有,這也為更多百姓造福,直到今天。

如果今天將五姓中各取一人用來證實“五姓同船下江南”這一歷史事實,那麼他們的名字是:易寶清、李紹明、龔道發、萬華、陳發明。我想,記住先祖艱苦創業的功績,不僅是五姓的後代,更是所有移民子孫後代的責任。

喻治起下江南

喻治起原籍湖北省隨縣殷家店,清同治十一年(1872)下江南,來到廣德縣焦村紅廟楊樹衝落戶。

和別的移民一樣,喻治起挑了一擔籮筐。一隻筐裡裝了衣、被、3歲兒子,另一隻筐裡裝了鍋瓢碗盆、兩個養水壇(泡菜壇),還有一部《喻氏宗譜》。帶上宗譜是為了日後這支喻氏能在異地續寫家族史,也便於他們以後返回原籍尋親祭祖。這部宗譜如今完好保存在喻治起五世孫喻銘相家中。

喻治起一行人來到廣德時,廣闊的北邊田地已多為河南移民佔據。往南,鳳橋、柏墊也有移民先到,土地都有了歸屬。再往南,直到四合最南邊的紅廟,才有了落腳地方。

卸下擔子,搭起窩棚,安頓家人。但立即有人前來干涉。原居民戈氏說這地盤有主,屬戈姓,要他們趕快搬走。無奈,喻治起趴在地上磕了三個響頭,說:“容我在此住一年,明年這時候一定走人。”這才勉強住了一年。

楊樹衝極度荒涼,到處是茂密樹林,樹木直徑都在一尺以上,野獸不時出沒在林中。這裡的樹木以楊樹為主,於是這一條山衝遂以楊樹衝為名。

楊樹衝從河邊到衝頂,長約2裡。喻治起率家人奮力勞作,砍倒大樹,焚燒清理,開荒種地,臨水地方造成水田。同時選擇新宅住址。一年後,喻治起退至山邊,平整一塊地方,造了新居。雖是草房三間,但可遮風蔽雨,家人放心安居,糧食可以收儲,雜物能夠存放,總算舒了一口氣,今後可從容安排生計了。

就這樣年復一年,墾荒種地,種地墾荒,漸漸有了積蓄。於是加蓋房屋,添置農具,人雖然累了點,但生活有了保障。16年後,喻治起自己開發、加上買進的幾畝地,已經有了屬於自己的36畝田地,儼然成了楊樹衝半個主人(另半個姓丁)。

喻治起38歲下江南時,攜夫人劉氏、弟弟喻治有、兩個兒子(長子喻本雲6歲,次子喻本朝,3歲)、幫工1人,共6人。夫人劉氏在老家湖北殷家店與喻氏是近鄰。現在隨夫來到楊樹衝,思念孃家人心切,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喻治起無奈,只好寫信回去告訴岳父。岳父從信中得知江南很好,也有下江南的想法。於是第二年(1873)攜了家眷來到離楊樹衝僅4裡的平安橋(今四合鄉太平村)安家落戶,從此兩家有了照應。

四合焦村喻氏下江南已有145年了。至今已傳7代,人口300多。分支在四合鄉耿村老林一帶。

江南沒有辜負喻治起厚望,廣德更是以它肥美土地養育了這個移民家族。

附:《喻氏宗譜》裡的文牒5份、家規1份、家訓1份

一、合同書

隨州隨縣殷家店鎮易/李/龔/陳/萬氏,五姓同船移民宣城廣德縣之路

立合同字人喻治起、喻治有。今因族弟治有身得瘡疾,片身疼痛,將腿所失,不能行走,自請託親鄰董保說合,望祈族兄治起幫助洋蛈陸員,以作治有傳度衣食,再不能別事生端,永無異說。自和之後,永不閒言幫非。恐後無憑,立合同字為證。

憑親鄰:馬有成 劉宗明 方國榮 廖永有 馬全德 郭章桂 陳發秀

大清光緒十三年九月初十日立,永遠合同字人:喻治起 喻治有

二、租字

立租字人王盛貴(?),今因缺屋住家,父子苦說商議,自請憑人乙仝租到喻本雲薄草屋貳間,菜園乾地付與王姓耕興,門前菜院(園)其坎乾地大倘子挷(塝)田。以上供王姓耕興。並無異說,恐口無憑,立租字為證。

立租字人王盛貴(?)押

光緒二十七年九月初二日立

憑人:宋長有 劉宗明 喻本朝

"

原標題:湖北移民下江南的一組記憶

餘發仁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444期

五姓同船下江南

1869年,湖北省隨縣殷家店鎮草街五姓(易、李、龔、陳、萬)共20人,響應清朝廷移民令,帶著簡易的生活用品及一些糧食,懷揣開始新生活的夢想,踏上了漫長的下江南之路,於是有了“五姓同船下江南”這個故事。

這一行人(易姓5人,李姓5人、龔姓3人、萬姓4人、陳姓3人)先是由隨北南下,輾轉來到武漢,一路辛苦備嘗。剩下的路程,他們決定在武漢乘船,順江而下,到蕪湖後,舍船登陸,往南而去,尋找一個可以立身的去處。


隨州隨縣殷家店鎮易/李/龔/陳/萬氏,五姓同船移民宣城廣德縣之路

他們把落腳地選在安徽皖南廣德縣,聽說去南鄉的移民不多,大片土地無主,這一走就走到了廣德最南邊的四合鄉,再往前走是浙江地界了。這裡山廣又不高峻,大家一商量:行了,就把這兒作為新家所在地了。 就地伐木,割草,五姓相互幫忙,很快搭蓋起五個茅棚,各家分別住了進去。

五個茅棚錯落安排,隔不太遠,圖個互相照應,“茅棚”一名正式誕生。這個地方今天在焦村和梅村之間。

開墾土地,種植各種作物,漸漸食能果腹;種棉紡線,粗布衣服也能遮體。不到10個勞力,幾年間居然開墾出60多畝田地,這些田地在今天的梅村和獅子山村民組之間。

這些拓荒者,以自己的辛勤勞作,保障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必需,為後世子孫創下了不朽業績。解放後,土地為集體所有,這也為更多百姓造福,直到今天。

如果今天將五姓中各取一人用來證實“五姓同船下江南”這一歷史事實,那麼他們的名字是:易寶清、李紹明、龔道發、萬華、陳發明。我想,記住先祖艱苦創業的功績,不僅是五姓的後代,更是所有移民子孫後代的責任。

喻治起下江南

喻治起原籍湖北省隨縣殷家店,清同治十一年(1872)下江南,來到廣德縣焦村紅廟楊樹衝落戶。

和別的移民一樣,喻治起挑了一擔籮筐。一隻筐裡裝了衣、被、3歲兒子,另一隻筐裡裝了鍋瓢碗盆、兩個養水壇(泡菜壇),還有一部《喻氏宗譜》。帶上宗譜是為了日後這支喻氏能在異地續寫家族史,也便於他們以後返回原籍尋親祭祖。這部宗譜如今完好保存在喻治起五世孫喻銘相家中。

喻治起一行人來到廣德時,廣闊的北邊田地已多為河南移民佔據。往南,鳳橋、柏墊也有移民先到,土地都有了歸屬。再往南,直到四合最南邊的紅廟,才有了落腳地方。

卸下擔子,搭起窩棚,安頓家人。但立即有人前來干涉。原居民戈氏說這地盤有主,屬戈姓,要他們趕快搬走。無奈,喻治起趴在地上磕了三個響頭,說:“容我在此住一年,明年這時候一定走人。”這才勉強住了一年。

楊樹衝極度荒涼,到處是茂密樹林,樹木直徑都在一尺以上,野獸不時出沒在林中。這裡的樹木以楊樹為主,於是這一條山衝遂以楊樹衝為名。

楊樹衝從河邊到衝頂,長約2裡。喻治起率家人奮力勞作,砍倒大樹,焚燒清理,開荒種地,臨水地方造成水田。同時選擇新宅住址。一年後,喻治起退至山邊,平整一塊地方,造了新居。雖是草房三間,但可遮風蔽雨,家人放心安居,糧食可以收儲,雜物能夠存放,總算舒了一口氣,今後可從容安排生計了。

就這樣年復一年,墾荒種地,種地墾荒,漸漸有了積蓄。於是加蓋房屋,添置農具,人雖然累了點,但生活有了保障。16年後,喻治起自己開發、加上買進的幾畝地,已經有了屬於自己的36畝田地,儼然成了楊樹衝半個主人(另半個姓丁)。

喻治起38歲下江南時,攜夫人劉氏、弟弟喻治有、兩個兒子(長子喻本雲6歲,次子喻本朝,3歲)、幫工1人,共6人。夫人劉氏在老家湖北殷家店與喻氏是近鄰。現在隨夫來到楊樹衝,思念孃家人心切,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喻治起無奈,只好寫信回去告訴岳父。岳父從信中得知江南很好,也有下江南的想法。於是第二年(1873)攜了家眷來到離楊樹衝僅4裡的平安橋(今四合鄉太平村)安家落戶,從此兩家有了照應。

四合焦村喻氏下江南已有145年了。至今已傳7代,人口300多。分支在四合鄉耿村老林一帶。

江南沒有辜負喻治起厚望,廣德更是以它肥美土地養育了這個移民家族。

附:《喻氏宗譜》裡的文牒5份、家規1份、家訓1份

一、合同書

隨州隨縣殷家店鎮易/李/龔/陳/萬氏,五姓同船移民宣城廣德縣之路

立合同字人喻治起、喻治有。今因族弟治有身得瘡疾,片身疼痛,將腿所失,不能行走,自請託親鄰董保說合,望祈族兄治起幫助洋蛈陸員,以作治有傳度衣食,再不能別事生端,永無異說。自和之後,永不閒言幫非。恐後無憑,立合同字為證。

憑親鄰:馬有成 劉宗明 方國榮 廖永有 馬全德 郭章桂 陳發秀

大清光緒十三年九月初十日立,永遠合同字人:喻治起 喻治有

二、租字

立租字人王盛貴(?),今因缺屋住家,父子苦說商議,自請憑人乙仝租到喻本雲薄草屋貳間,菜園乾地付與王姓耕興,門前菜院(園)其坎乾地大倘子挷(塝)田。以上供王姓耕興。並無異說,恐口無憑,立租字為證。

立租字人王盛貴(?)押

光緒二十七年九月初二日立

憑人:宋長有 劉宗明 喻本朝

隨州隨縣殷家店鎮易/李/龔/陳/萬氏,五姓同船移民宣城廣德縣之路

三、換田字

立換田字人王金廷,因自己本仁(人)出力開荒,坐落燒基灣水田共大小二十一坵,□□有□□坊在內,請憑人說合,趙大貴、王□盛、偷(喻)本立等當日定言,我洋錢伍元,不得異說。恐口無憑,立換字為證。

雷應興筆

十(實)付如(於)喻本貴□□(落業)耕種

大清光緒四年(1878年)二月三十日立

"

原標題:湖北移民下江南的一組記憶

餘發仁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444期

五姓同船下江南

1869年,湖北省隨縣殷家店鎮草街五姓(易、李、龔、陳、萬)共20人,響應清朝廷移民令,帶著簡易的生活用品及一些糧食,懷揣開始新生活的夢想,踏上了漫長的下江南之路,於是有了“五姓同船下江南”這個故事。

這一行人(易姓5人,李姓5人、龔姓3人、萬姓4人、陳姓3人)先是由隨北南下,輾轉來到武漢,一路辛苦備嘗。剩下的路程,他們決定在武漢乘船,順江而下,到蕪湖後,舍船登陸,往南而去,尋找一個可以立身的去處。


隨州隨縣殷家店鎮易/李/龔/陳/萬氏,五姓同船移民宣城廣德縣之路

他們把落腳地選在安徽皖南廣德縣,聽說去南鄉的移民不多,大片土地無主,這一走就走到了廣德最南邊的四合鄉,再往前走是浙江地界了。這裡山廣又不高峻,大家一商量:行了,就把這兒作為新家所在地了。 就地伐木,割草,五姓相互幫忙,很快搭蓋起五個茅棚,各家分別住了進去。

五個茅棚錯落安排,隔不太遠,圖個互相照應,“茅棚”一名正式誕生。這個地方今天在焦村和梅村之間。

開墾土地,種植各種作物,漸漸食能果腹;種棉紡線,粗布衣服也能遮體。不到10個勞力,幾年間居然開墾出60多畝田地,這些田地在今天的梅村和獅子山村民組之間。

這些拓荒者,以自己的辛勤勞作,保障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必需,為後世子孫創下了不朽業績。解放後,土地為集體所有,這也為更多百姓造福,直到今天。

如果今天將五姓中各取一人用來證實“五姓同船下江南”這一歷史事實,那麼他們的名字是:易寶清、李紹明、龔道發、萬華、陳發明。我想,記住先祖艱苦創業的功績,不僅是五姓的後代,更是所有移民子孫後代的責任。

喻治起下江南

喻治起原籍湖北省隨縣殷家店,清同治十一年(1872)下江南,來到廣德縣焦村紅廟楊樹衝落戶。

和別的移民一樣,喻治起挑了一擔籮筐。一隻筐裡裝了衣、被、3歲兒子,另一隻筐裡裝了鍋瓢碗盆、兩個養水壇(泡菜壇),還有一部《喻氏宗譜》。帶上宗譜是為了日後這支喻氏能在異地續寫家族史,也便於他們以後返回原籍尋親祭祖。這部宗譜如今完好保存在喻治起五世孫喻銘相家中。

喻治起一行人來到廣德時,廣闊的北邊田地已多為河南移民佔據。往南,鳳橋、柏墊也有移民先到,土地都有了歸屬。再往南,直到四合最南邊的紅廟,才有了落腳地方。

卸下擔子,搭起窩棚,安頓家人。但立即有人前來干涉。原居民戈氏說這地盤有主,屬戈姓,要他們趕快搬走。無奈,喻治起趴在地上磕了三個響頭,說:“容我在此住一年,明年這時候一定走人。”這才勉強住了一年。

楊樹衝極度荒涼,到處是茂密樹林,樹木直徑都在一尺以上,野獸不時出沒在林中。這裡的樹木以楊樹為主,於是這一條山衝遂以楊樹衝為名。

楊樹衝從河邊到衝頂,長約2裡。喻治起率家人奮力勞作,砍倒大樹,焚燒清理,開荒種地,臨水地方造成水田。同時選擇新宅住址。一年後,喻治起退至山邊,平整一塊地方,造了新居。雖是草房三間,但可遮風蔽雨,家人放心安居,糧食可以收儲,雜物能夠存放,總算舒了一口氣,今後可從容安排生計了。

就這樣年復一年,墾荒種地,種地墾荒,漸漸有了積蓄。於是加蓋房屋,添置農具,人雖然累了點,但生活有了保障。16年後,喻治起自己開發、加上買進的幾畝地,已經有了屬於自己的36畝田地,儼然成了楊樹衝半個主人(另半個姓丁)。

喻治起38歲下江南時,攜夫人劉氏、弟弟喻治有、兩個兒子(長子喻本雲6歲,次子喻本朝,3歲)、幫工1人,共6人。夫人劉氏在老家湖北殷家店與喻氏是近鄰。現在隨夫來到楊樹衝,思念孃家人心切,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喻治起無奈,只好寫信回去告訴岳父。岳父從信中得知江南很好,也有下江南的想法。於是第二年(1873)攜了家眷來到離楊樹衝僅4裡的平安橋(今四合鄉太平村)安家落戶,從此兩家有了照應。

四合焦村喻氏下江南已有145年了。至今已傳7代,人口300多。分支在四合鄉耿村老林一帶。

江南沒有辜負喻治起厚望,廣德更是以它肥美土地養育了這個移民家族。

附:《喻氏宗譜》裡的文牒5份、家規1份、家訓1份

一、合同書

隨州隨縣殷家店鎮易/李/龔/陳/萬氏,五姓同船移民宣城廣德縣之路

立合同字人喻治起、喻治有。今因族弟治有身得瘡疾,片身疼痛,將腿所失,不能行走,自請託親鄰董保說合,望祈族兄治起幫助洋蛈陸員,以作治有傳度衣食,再不能別事生端,永無異說。自和之後,永不閒言幫非。恐後無憑,立合同字為證。

憑親鄰:馬有成 劉宗明 方國榮 廖永有 馬全德 郭章桂 陳發秀

大清光緒十三年九月初十日立,永遠合同字人:喻治起 喻治有

二、租字

立租字人王盛貴(?),今因缺屋住家,父子苦說商議,自請憑人乙仝租到喻本雲薄草屋貳間,菜園乾地付與王姓耕興,門前菜院(園)其坎乾地大倘子挷(塝)田。以上供王姓耕興。並無異說,恐口無憑,立租字為證。

立租字人王盛貴(?)押

光緒二十七年九月初二日立

憑人:宋長有 劉宗明 喻本朝

隨州隨縣殷家店鎮易/李/龔/陳/萬氏,五姓同船移民宣城廣德縣之路

三、換田字

立換田字人王金廷,因自己本仁(人)出力開荒,坐落燒基灣水田共大小二十一坵,□□有□□坊在內,請憑人說合,趙大貴、王□盛、偷(喻)本立等當日定言,我洋錢伍元,不得異說。恐口無憑,立換字為證。

雷應興筆

十(實)付如(於)喻本貴□□(落業)耕種

大清光緒四年(1878年)二月三十日立

隨州隨縣殷家店鎮易/李/龔/陳/萬氏,五姓同船移民宣城廣德縣之路

四、合同字

"

原標題:湖北移民下江南的一組記憶

餘發仁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444期

五姓同船下江南

1869年,湖北省隨縣殷家店鎮草街五姓(易、李、龔、陳、萬)共20人,響應清朝廷移民令,帶著簡易的生活用品及一些糧食,懷揣開始新生活的夢想,踏上了漫長的下江南之路,於是有了“五姓同船下江南”這個故事。

這一行人(易姓5人,李姓5人、龔姓3人、萬姓4人、陳姓3人)先是由隨北南下,輾轉來到武漢,一路辛苦備嘗。剩下的路程,他們決定在武漢乘船,順江而下,到蕪湖後,舍船登陸,往南而去,尋找一個可以立身的去處。


隨州隨縣殷家店鎮易/李/龔/陳/萬氏,五姓同船移民宣城廣德縣之路

他們把落腳地選在安徽皖南廣德縣,聽說去南鄉的移民不多,大片土地無主,這一走就走到了廣德最南邊的四合鄉,再往前走是浙江地界了。這裡山廣又不高峻,大家一商量:行了,就把這兒作為新家所在地了。 就地伐木,割草,五姓相互幫忙,很快搭蓋起五個茅棚,各家分別住了進去。

五個茅棚錯落安排,隔不太遠,圖個互相照應,“茅棚”一名正式誕生。這個地方今天在焦村和梅村之間。

開墾土地,種植各種作物,漸漸食能果腹;種棉紡線,粗布衣服也能遮體。不到10個勞力,幾年間居然開墾出60多畝田地,這些田地在今天的梅村和獅子山村民組之間。

這些拓荒者,以自己的辛勤勞作,保障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必需,為後世子孫創下了不朽業績。解放後,土地為集體所有,這也為更多百姓造福,直到今天。

如果今天將五姓中各取一人用來證實“五姓同船下江南”這一歷史事實,那麼他們的名字是:易寶清、李紹明、龔道發、萬華、陳發明。我想,記住先祖艱苦創業的功績,不僅是五姓的後代,更是所有移民子孫後代的責任。

喻治起下江南

喻治起原籍湖北省隨縣殷家店,清同治十一年(1872)下江南,來到廣德縣焦村紅廟楊樹衝落戶。

和別的移民一樣,喻治起挑了一擔籮筐。一隻筐裡裝了衣、被、3歲兒子,另一隻筐裡裝了鍋瓢碗盆、兩個養水壇(泡菜壇),還有一部《喻氏宗譜》。帶上宗譜是為了日後這支喻氏能在異地續寫家族史,也便於他們以後返回原籍尋親祭祖。這部宗譜如今完好保存在喻治起五世孫喻銘相家中。

喻治起一行人來到廣德時,廣闊的北邊田地已多為河南移民佔據。往南,鳳橋、柏墊也有移民先到,土地都有了歸屬。再往南,直到四合最南邊的紅廟,才有了落腳地方。

卸下擔子,搭起窩棚,安頓家人。但立即有人前來干涉。原居民戈氏說這地盤有主,屬戈姓,要他們趕快搬走。無奈,喻治起趴在地上磕了三個響頭,說:“容我在此住一年,明年這時候一定走人。”這才勉強住了一年。

楊樹衝極度荒涼,到處是茂密樹林,樹木直徑都在一尺以上,野獸不時出沒在林中。這裡的樹木以楊樹為主,於是這一條山衝遂以楊樹衝為名。

楊樹衝從河邊到衝頂,長約2裡。喻治起率家人奮力勞作,砍倒大樹,焚燒清理,開荒種地,臨水地方造成水田。同時選擇新宅住址。一年後,喻治起退至山邊,平整一塊地方,造了新居。雖是草房三間,但可遮風蔽雨,家人放心安居,糧食可以收儲,雜物能夠存放,總算舒了一口氣,今後可從容安排生計了。

就這樣年復一年,墾荒種地,種地墾荒,漸漸有了積蓄。於是加蓋房屋,添置農具,人雖然累了點,但生活有了保障。16年後,喻治起自己開發、加上買進的幾畝地,已經有了屬於自己的36畝田地,儼然成了楊樹衝半個主人(另半個姓丁)。

喻治起38歲下江南時,攜夫人劉氏、弟弟喻治有、兩個兒子(長子喻本雲6歲,次子喻本朝,3歲)、幫工1人,共6人。夫人劉氏在老家湖北殷家店與喻氏是近鄰。現在隨夫來到楊樹衝,思念孃家人心切,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喻治起無奈,只好寫信回去告訴岳父。岳父從信中得知江南很好,也有下江南的想法。於是第二年(1873)攜了家眷來到離楊樹衝僅4裡的平安橋(今四合鄉太平村)安家落戶,從此兩家有了照應。

四合焦村喻氏下江南已有145年了。至今已傳7代,人口300多。分支在四合鄉耿村老林一帶。

江南沒有辜負喻治起厚望,廣德更是以它肥美土地養育了這個移民家族。

附:《喻氏宗譜》裡的文牒5份、家規1份、家訓1份

一、合同書

隨州隨縣殷家店鎮易/李/龔/陳/萬氏,五姓同船移民宣城廣德縣之路

立合同字人喻治起、喻治有。今因族弟治有身得瘡疾,片身疼痛,將腿所失,不能行走,自請託親鄰董保說合,望祈族兄治起幫助洋蛈陸員,以作治有傳度衣食,再不能別事生端,永無異說。自和之後,永不閒言幫非。恐後無憑,立合同字為證。

憑親鄰:馬有成 劉宗明 方國榮 廖永有 馬全德 郭章桂 陳發秀

大清光緒十三年九月初十日立,永遠合同字人:喻治起 喻治有

二、租字

立租字人王盛貴(?),今因缺屋住家,父子苦說商議,自請憑人乙仝租到喻本雲薄草屋貳間,菜園乾地付與王姓耕興,門前菜院(園)其坎乾地大倘子挷(塝)田。以上供王姓耕興。並無異說,恐口無憑,立租字為證。

立租字人王盛貴(?)押

光緒二十七年九月初二日立

憑人:宋長有 劉宗明 喻本朝

隨州隨縣殷家店鎮易/李/龔/陳/萬氏,五姓同船移民宣城廣德縣之路

三、換田字

立換田字人王金廷,因自己本仁(人)出力開荒,坐落燒基灣水田共大小二十一坵,□□有□□坊在內,請憑人說合,趙大貴、王□盛、偷(喻)本立等當日定言,我洋錢伍元,不得異說。恐口無憑,立換字為證。

雷應興筆

十(實)付如(於)喻本貴□□(落業)耕種

大清光緒四年(1878年)二月三十日立

隨州隨縣殷家店鎮易/李/龔/陳/萬氏,五姓同船移民宣城廣德縣之路

四、合同字

隨州隨縣殷家店鎮易/李/龔/陳/萬氏,五姓同船移民宣城廣德縣之路

立合仝字人:羅姓等、郭本興。

姜春堂今定到窯廠一座,在張啟德地處,棚基窯廠、泥壋窯基聽用。當日言明地租每一年歸瓦一千八百塊,二五八磚一百塊歸東。租價時交定本年燒清。凡有所用瓦戶開列於後,每萬瓦價英洋十元半。界棚、界瓦樹木草在東均收,不取分文。計瓦長五闊六,凡有水火不到,一概不要。吃用火食,時作時價,在東均支,每萬支英洋三元。此係兩相情願,立此合同一樣兩紙,各執一紙為據。又照每戶定瓦每一萬搭磚一百五十塊,每一百塊扣工三百文。

張啟德定瓦六千,余文榮定瓦一萬五千,萬大啟定瓦二萬一千,馬尚龍定瓦一萬六千,全生定瓦六千,喻本榮定瓦一萬六千,王殿華定瓦二千,劉宗明定瓦二千。

燒柴,萬大啟山包,瓦九萬,扣洋三元。

憑:殷守見 羅榮燥

姜春堂筆

光緒二十六三月十七日立

五、門牌

"

原標題:湖北移民下江南的一組記憶

餘發仁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444期

五姓同船下江南

1869年,湖北省隨縣殷家店鎮草街五姓(易、李、龔、陳、萬)共20人,響應清朝廷移民令,帶著簡易的生活用品及一些糧食,懷揣開始新生活的夢想,踏上了漫長的下江南之路,於是有了“五姓同船下江南”這個故事。

這一行人(易姓5人,李姓5人、龔姓3人、萬姓4人、陳姓3人)先是由隨北南下,輾轉來到武漢,一路辛苦備嘗。剩下的路程,他們決定在武漢乘船,順江而下,到蕪湖後,舍船登陸,往南而去,尋找一個可以立身的去處。


隨州隨縣殷家店鎮易/李/龔/陳/萬氏,五姓同船移民宣城廣德縣之路

他們把落腳地選在安徽皖南廣德縣,聽說去南鄉的移民不多,大片土地無主,這一走就走到了廣德最南邊的四合鄉,再往前走是浙江地界了。這裡山廣又不高峻,大家一商量:行了,就把這兒作為新家所在地了。 就地伐木,割草,五姓相互幫忙,很快搭蓋起五個茅棚,各家分別住了進去。

五個茅棚錯落安排,隔不太遠,圖個互相照應,“茅棚”一名正式誕生。這個地方今天在焦村和梅村之間。

開墾土地,種植各種作物,漸漸食能果腹;種棉紡線,粗布衣服也能遮體。不到10個勞力,幾年間居然開墾出60多畝田地,這些田地在今天的梅村和獅子山村民組之間。

這些拓荒者,以自己的辛勤勞作,保障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必需,為後世子孫創下了不朽業績。解放後,土地為集體所有,這也為更多百姓造福,直到今天。

如果今天將五姓中各取一人用來證實“五姓同船下江南”這一歷史事實,那麼他們的名字是:易寶清、李紹明、龔道發、萬華、陳發明。我想,記住先祖艱苦創業的功績,不僅是五姓的後代,更是所有移民子孫後代的責任。

喻治起下江南

喻治起原籍湖北省隨縣殷家店,清同治十一年(1872)下江南,來到廣德縣焦村紅廟楊樹衝落戶。

和別的移民一樣,喻治起挑了一擔籮筐。一隻筐裡裝了衣、被、3歲兒子,另一隻筐裡裝了鍋瓢碗盆、兩個養水壇(泡菜壇),還有一部《喻氏宗譜》。帶上宗譜是為了日後這支喻氏能在異地續寫家族史,也便於他們以後返回原籍尋親祭祖。這部宗譜如今完好保存在喻治起五世孫喻銘相家中。

喻治起一行人來到廣德時,廣闊的北邊田地已多為河南移民佔據。往南,鳳橋、柏墊也有移民先到,土地都有了歸屬。再往南,直到四合最南邊的紅廟,才有了落腳地方。

卸下擔子,搭起窩棚,安頓家人。但立即有人前來干涉。原居民戈氏說這地盤有主,屬戈姓,要他們趕快搬走。無奈,喻治起趴在地上磕了三個響頭,說:“容我在此住一年,明年這時候一定走人。”這才勉強住了一年。

楊樹衝極度荒涼,到處是茂密樹林,樹木直徑都在一尺以上,野獸不時出沒在林中。這裡的樹木以楊樹為主,於是這一條山衝遂以楊樹衝為名。

楊樹衝從河邊到衝頂,長約2裡。喻治起率家人奮力勞作,砍倒大樹,焚燒清理,開荒種地,臨水地方造成水田。同時選擇新宅住址。一年後,喻治起退至山邊,平整一塊地方,造了新居。雖是草房三間,但可遮風蔽雨,家人放心安居,糧食可以收儲,雜物能夠存放,總算舒了一口氣,今後可從容安排生計了。

就這樣年復一年,墾荒種地,種地墾荒,漸漸有了積蓄。於是加蓋房屋,添置農具,人雖然累了點,但生活有了保障。16年後,喻治起自己開發、加上買進的幾畝地,已經有了屬於自己的36畝田地,儼然成了楊樹衝半個主人(另半個姓丁)。

喻治起38歲下江南時,攜夫人劉氏、弟弟喻治有、兩個兒子(長子喻本雲6歲,次子喻本朝,3歲)、幫工1人,共6人。夫人劉氏在老家湖北殷家店與喻氏是近鄰。現在隨夫來到楊樹衝,思念孃家人心切,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喻治起無奈,只好寫信回去告訴岳父。岳父從信中得知江南很好,也有下江南的想法。於是第二年(1873)攜了家眷來到離楊樹衝僅4裡的平安橋(今四合鄉太平村)安家落戶,從此兩家有了照應。

四合焦村喻氏下江南已有145年了。至今已傳7代,人口300多。分支在四合鄉耿村老林一帶。

江南沒有辜負喻治起厚望,廣德更是以它肥美土地養育了這個移民家族。

附:《喻氏宗譜》裡的文牒5份、家規1份、家訓1份

一、合同書

隨州隨縣殷家店鎮易/李/龔/陳/萬氏,五姓同船移民宣城廣德縣之路

立合同字人喻治起、喻治有。今因族弟治有身得瘡疾,片身疼痛,將腿所失,不能行走,自請託親鄰董保說合,望祈族兄治起幫助洋蛈陸員,以作治有傳度衣食,再不能別事生端,永無異說。自和之後,永不閒言幫非。恐後無憑,立合同字為證。

憑親鄰:馬有成 劉宗明 方國榮 廖永有 馬全德 郭章桂 陳發秀

大清光緒十三年九月初十日立,永遠合同字人:喻治起 喻治有

二、租字

立租字人王盛貴(?),今因缺屋住家,父子苦說商議,自請憑人乙仝租到喻本雲薄草屋貳間,菜園乾地付與王姓耕興,門前菜院(園)其坎乾地大倘子挷(塝)田。以上供王姓耕興。並無異說,恐口無憑,立租字為證。

立租字人王盛貴(?)押

光緒二十七年九月初二日立

憑人:宋長有 劉宗明 喻本朝

隨州隨縣殷家店鎮易/李/龔/陳/萬氏,五姓同船移民宣城廣德縣之路

三、換田字

立換田字人王金廷,因自己本仁(人)出力開荒,坐落燒基灣水田共大小二十一坵,□□有□□坊在內,請憑人說合,趙大貴、王□盛、偷(喻)本立等當日定言,我洋錢伍元,不得異說。恐口無憑,立換字為證。

雷應興筆

十(實)付如(於)喻本貴□□(落業)耕種

大清光緒四年(1878年)二月三十日立

隨州隨縣殷家店鎮易/李/龔/陳/萬氏,五姓同船移民宣城廣德縣之路

四、合同字

隨州隨縣殷家店鎮易/李/龔/陳/萬氏,五姓同船移民宣城廣德縣之路

立合仝字人:羅姓等、郭本興。

姜春堂今定到窯廠一座,在張啟德地處,棚基窯廠、泥壋窯基聽用。當日言明地租每一年歸瓦一千八百塊,二五八磚一百塊歸東。租價時交定本年燒清。凡有所用瓦戶開列於後,每萬瓦價英洋十元半。界棚、界瓦樹木草在東均收,不取分文。計瓦長五闊六,凡有水火不到,一概不要。吃用火食,時作時價,在東均支,每萬支英洋三元。此係兩相情願,立此合同一樣兩紙,各執一紙為據。又照每戶定瓦每一萬搭磚一百五十塊,每一百塊扣工三百文。

張啟德定瓦六千,余文榮定瓦一萬五千,萬大啟定瓦二萬一千,馬尚龍定瓦一萬六千,全生定瓦六千,喻本榮定瓦一萬六千,王殿華定瓦二千,劉宗明定瓦二千。

燒柴,萬大啟山包,瓦九萬,扣洋三元。

憑:殷守見 羅榮燥

姜春堂筆

光緒二十六三月十七日立

五、門牌

隨州隨縣殷家店鎮易/李/龔/陳/萬氏,五姓同船移民宣城廣德縣之路

江南廣德直隸州正堂文

為清查保甲以靖地方事。案大憲檄行前事,合行挨戶清查,頒給門牌。凡本戶姓名、籍貫、年歲、丁口、糧戶、生理及同族戚、僱工、夥計、男女大小逐一照式填注,不得遺漏。每十戶為一甲,責成甲長就近挨戶稽查。如有忤逆賭博、酗酒逞凶、唆訟窩藏贓匪一切為非作歹事,隨時稟拿究治,並責任鄰佑出首。如通同容隱,事發一體連坐。仍取具連環互結備案。須至門牌者。

家主 喻治起,年五十四。省,隨州。生理,農。

子 本榮,年 三十;本朝,十八。

子媳 劉氏,年二十八(本榮妻)。

管家 本林,年二十六。

水田 三十六畝。

住房 草(房)五間。

同治十一年到州,住小南鄉焦村保,人口五丁、女二口。

光緒十四年十一 月 日。

按:宗譜及文諜中,“本榮”應為“本雲”。

宏霞鄒氏下江南

鄒楹(已故在湖北老家),祖籍湖北省德安府應山縣東鄉十里河鄒家窯。同治年間,鄒楹妻鄭老孺人率兩個兒子,三個兒媳(第三子鄒正茂已故在湖北老家,妻子來廣)及女兒全家九口,隨著村鄰,一同千里迢迢,遷徙江南。

鄒氏一家人一直走到廣德州小南鄉遐嵩嶺村(今四合鄉宏霞村)才停下腳步,在一塊大樹較少的平坦地方,砍去雜草,簡單平整一下地面,搭建草棚,支鍋立灶,一家人安頓下來。

"

原標題:湖北移民下江南的一組記憶

餘發仁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444期

五姓同船下江南

1869年,湖北省隨縣殷家店鎮草街五姓(易、李、龔、陳、萬)共20人,響應清朝廷移民令,帶著簡易的生活用品及一些糧食,懷揣開始新生活的夢想,踏上了漫長的下江南之路,於是有了“五姓同船下江南”這個故事。

這一行人(易姓5人,李姓5人、龔姓3人、萬姓4人、陳姓3人)先是由隨北南下,輾轉來到武漢,一路辛苦備嘗。剩下的路程,他們決定在武漢乘船,順江而下,到蕪湖後,舍船登陸,往南而去,尋找一個可以立身的去處。


隨州隨縣殷家店鎮易/李/龔/陳/萬氏,五姓同船移民宣城廣德縣之路

他們把落腳地選在安徽皖南廣德縣,聽說去南鄉的移民不多,大片土地無主,這一走就走到了廣德最南邊的四合鄉,再往前走是浙江地界了。這裡山廣又不高峻,大家一商量:行了,就把這兒作為新家所在地了。 就地伐木,割草,五姓相互幫忙,很快搭蓋起五個茅棚,各家分別住了進去。

五個茅棚錯落安排,隔不太遠,圖個互相照應,“茅棚”一名正式誕生。這個地方今天在焦村和梅村之間。

開墾土地,種植各種作物,漸漸食能果腹;種棉紡線,粗布衣服也能遮體。不到10個勞力,幾年間居然開墾出60多畝田地,這些田地在今天的梅村和獅子山村民組之間。

這些拓荒者,以自己的辛勤勞作,保障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必需,為後世子孫創下了不朽業績。解放後,土地為集體所有,這也為更多百姓造福,直到今天。

如果今天將五姓中各取一人用來證實“五姓同船下江南”這一歷史事實,那麼他們的名字是:易寶清、李紹明、龔道發、萬華、陳發明。我想,記住先祖艱苦創業的功績,不僅是五姓的後代,更是所有移民子孫後代的責任。

喻治起下江南

喻治起原籍湖北省隨縣殷家店,清同治十一年(1872)下江南,來到廣德縣焦村紅廟楊樹衝落戶。

和別的移民一樣,喻治起挑了一擔籮筐。一隻筐裡裝了衣、被、3歲兒子,另一隻筐裡裝了鍋瓢碗盆、兩個養水壇(泡菜壇),還有一部《喻氏宗譜》。帶上宗譜是為了日後這支喻氏能在異地續寫家族史,也便於他們以後返回原籍尋親祭祖。這部宗譜如今完好保存在喻治起五世孫喻銘相家中。

喻治起一行人來到廣德時,廣闊的北邊田地已多為河南移民佔據。往南,鳳橋、柏墊也有移民先到,土地都有了歸屬。再往南,直到四合最南邊的紅廟,才有了落腳地方。

卸下擔子,搭起窩棚,安頓家人。但立即有人前來干涉。原居民戈氏說這地盤有主,屬戈姓,要他們趕快搬走。無奈,喻治起趴在地上磕了三個響頭,說:“容我在此住一年,明年這時候一定走人。”這才勉強住了一年。

楊樹衝極度荒涼,到處是茂密樹林,樹木直徑都在一尺以上,野獸不時出沒在林中。這裡的樹木以楊樹為主,於是這一條山衝遂以楊樹衝為名。

楊樹衝從河邊到衝頂,長約2裡。喻治起率家人奮力勞作,砍倒大樹,焚燒清理,開荒種地,臨水地方造成水田。同時選擇新宅住址。一年後,喻治起退至山邊,平整一塊地方,造了新居。雖是草房三間,但可遮風蔽雨,家人放心安居,糧食可以收儲,雜物能夠存放,總算舒了一口氣,今後可從容安排生計了。

就這樣年復一年,墾荒種地,種地墾荒,漸漸有了積蓄。於是加蓋房屋,添置農具,人雖然累了點,但生活有了保障。16年後,喻治起自己開發、加上買進的幾畝地,已經有了屬於自己的36畝田地,儼然成了楊樹衝半個主人(另半個姓丁)。

喻治起38歲下江南時,攜夫人劉氏、弟弟喻治有、兩個兒子(長子喻本雲6歲,次子喻本朝,3歲)、幫工1人,共6人。夫人劉氏在老家湖北殷家店與喻氏是近鄰。現在隨夫來到楊樹衝,思念孃家人心切,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喻治起無奈,只好寫信回去告訴岳父。岳父從信中得知江南很好,也有下江南的想法。於是第二年(1873)攜了家眷來到離楊樹衝僅4裡的平安橋(今四合鄉太平村)安家落戶,從此兩家有了照應。

四合焦村喻氏下江南已有145年了。至今已傳7代,人口300多。分支在四合鄉耿村老林一帶。

江南沒有辜負喻治起厚望,廣德更是以它肥美土地養育了這個移民家族。

附:《喻氏宗譜》裡的文牒5份、家規1份、家訓1份

一、合同書

隨州隨縣殷家店鎮易/李/龔/陳/萬氏,五姓同船移民宣城廣德縣之路

立合同字人喻治起、喻治有。今因族弟治有身得瘡疾,片身疼痛,將腿所失,不能行走,自請託親鄰董保說合,望祈族兄治起幫助洋蛈陸員,以作治有傳度衣食,再不能別事生端,永無異說。自和之後,永不閒言幫非。恐後無憑,立合同字為證。

憑親鄰:馬有成 劉宗明 方國榮 廖永有 馬全德 郭章桂 陳發秀

大清光緒十三年九月初十日立,永遠合同字人:喻治起 喻治有

二、租字

立租字人王盛貴(?),今因缺屋住家,父子苦說商議,自請憑人乙仝租到喻本雲薄草屋貳間,菜園乾地付與王姓耕興,門前菜院(園)其坎乾地大倘子挷(塝)田。以上供王姓耕興。並無異說,恐口無憑,立租字為證。

立租字人王盛貴(?)押

光緒二十七年九月初二日立

憑人:宋長有 劉宗明 喻本朝

隨州隨縣殷家店鎮易/李/龔/陳/萬氏,五姓同船移民宣城廣德縣之路

三、換田字

立換田字人王金廷,因自己本仁(人)出力開荒,坐落燒基灣水田共大小二十一坵,□□有□□坊在內,請憑人說合,趙大貴、王□盛、偷(喻)本立等當日定言,我洋錢伍元,不得異說。恐口無憑,立換字為證。

雷應興筆

十(實)付如(於)喻本貴□□(落業)耕種

大清光緒四年(1878年)二月三十日立

隨州隨縣殷家店鎮易/李/龔/陳/萬氏,五姓同船移民宣城廣德縣之路

四、合同字

隨州隨縣殷家店鎮易/李/龔/陳/萬氏,五姓同船移民宣城廣德縣之路

立合仝字人:羅姓等、郭本興。

姜春堂今定到窯廠一座,在張啟德地處,棚基窯廠、泥壋窯基聽用。當日言明地租每一年歸瓦一千八百塊,二五八磚一百塊歸東。租價時交定本年燒清。凡有所用瓦戶開列於後,每萬瓦價英洋十元半。界棚、界瓦樹木草在東均收,不取分文。計瓦長五闊六,凡有水火不到,一概不要。吃用火食,時作時價,在東均支,每萬支英洋三元。此係兩相情願,立此合同一樣兩紙,各執一紙為據。又照每戶定瓦每一萬搭磚一百五十塊,每一百塊扣工三百文。

張啟德定瓦六千,余文榮定瓦一萬五千,萬大啟定瓦二萬一千,馬尚龍定瓦一萬六千,全生定瓦六千,喻本榮定瓦一萬六千,王殿華定瓦二千,劉宗明定瓦二千。

燒柴,萬大啟山包,瓦九萬,扣洋三元。

憑:殷守見 羅榮燥

姜春堂筆

光緒二十六三月十七日立

五、門牌

隨州隨縣殷家店鎮易/李/龔/陳/萬氏,五姓同船移民宣城廣德縣之路

江南廣德直隸州正堂文

為清查保甲以靖地方事。案大憲檄行前事,合行挨戶清查,頒給門牌。凡本戶姓名、籍貫、年歲、丁口、糧戶、生理及同族戚、僱工、夥計、男女大小逐一照式填注,不得遺漏。每十戶為一甲,責成甲長就近挨戶稽查。如有忤逆賭博、酗酒逞凶、唆訟窩藏贓匪一切為非作歹事,隨時稟拿究治,並責任鄰佑出首。如通同容隱,事發一體連坐。仍取具連環互結備案。須至門牌者。

家主 喻治起,年五十四。省,隨州。生理,農。

子 本榮,年 三十;本朝,十八。

子媳 劉氏,年二十八(本榮妻)。

管家 本林,年二十六。

水田 三十六畝。

住房 草(房)五間。

同治十一年到州,住小南鄉焦村保,人口五丁、女二口。

光緒十四年十一 月 日。

按:宗譜及文諜中,“本榮”應為“本雲”。

宏霞鄒氏下江南

鄒楹(已故在湖北老家),祖籍湖北省德安府應山縣東鄉十里河鄒家窯。同治年間,鄒楹妻鄭老孺人率兩個兒子,三個兒媳(第三子鄒正茂已故在湖北老家,妻子來廣)及女兒全家九口,隨著村鄰,一同千里迢迢,遷徙江南。

鄒氏一家人一直走到廣德州小南鄉遐嵩嶺村(今四合鄉宏霞村)才停下腳步,在一塊大樹較少的平坦地方,砍去雜草,簡單平整一下地面,搭建草棚,支鍋立灶,一家人安頓下來。

隨州隨縣殷家店鎮易/李/龔/陳/萬氏,五姓同船移民宣城廣德縣之路

這裡風光果然與老家不同。背後高山聳峙,南邊有一條小河從高山裡流出,繞到村前,周圍滿山松樹、竹木,遠望村前,非常開闊,不高的山巒向西南綿延而去,沒有窮盡,最遠處隱約有高山橫亙。

偌大一個村莊,古舊磚瓦樓房很多,掩映在綠樹叢中。村裡沒有了道路,到處是樹,人家院裡,牆邊的樹都長得高大、粗壯,只有原先幾條石塊鋪成的路面,沒被樹木佔領,顯露出不大的空曠地方。這裡原來是人的世界,現在成了樹的天下。村莊有幾處炊煙,有人比鄒氏先落腳了。

這裡原有房屋,顯然經歷戰火,燒得只剩下站立的牆壁。離村稍遠的地方有幾處房屋還算完整,但是裡面陰氣太重,地上還有完整的白骨,是不能住人的。鄒氏一家人寧可住得簡單些、艱苦點,也不去住那房子。

既然文告上說空著的房子可以去住,無主的田地能夠去耕種,鄒氏一家便立即去察看周圍沒有主家、又便於開墾的土地。

過了村前小河,往南找去,鄰近遐嵩村的田地有人正在開墾,有的被人做了記號,不去惹那麻煩。走到肖家衝地方,看到一片田地平整,又臨近水溝,水源可靠,重要的是還沒有被人佔領,全家人便立即動手,先圈出整個界限,做上記號,接著從四邊做起,砍去大樹,清除雜草,集中焚燒,整理出不小的一大片田地,共四塊,約5畝。

從肖家衝開始,搶佔田地的明爭暗鬥就已經開始了,鄒家仗著人口多,勞力強,很快又在別處開墾了更多土地。從此,女人們管理著田地,播種、鋤草、收穫、晾晒、收藏。男人們專管開山種地,闢田栽秧。幾年後,鄒家已在江南建立了一份不小的產業,人丁逐年加增,一個興旺的家族在遐嵩立下了穩固的根基。

接著,鄒家清理了過去本地留下的一幢房子。說是房子,僅有完好的磚砌牆壁,裡面空無一物,看到牆上的煙熏火燎痕跡,他們知道這是當年一把大火造成的。把房圈裡的雜物清理乾淨,天井、石門檻露出來,這家當年一定是個富裕人家。在山上挑選樹木,依牆做了木架,蓋上瓦片(從別人家收集來),牆頭有點矮,不太合意,就在那上面加上幾層磚。新房落成,一家人搬進新居。幾年的艱苦奮鬥,鄒氏一家立了足,興了家,再往後,就是注重教習兒女,圖家業永固了。

"

原標題:湖北移民下江南的一組記憶

餘發仁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444期

五姓同船下江南

1869年,湖北省隨縣殷家店鎮草街五姓(易、李、龔、陳、萬)共20人,響應清朝廷移民令,帶著簡易的生活用品及一些糧食,懷揣開始新生活的夢想,踏上了漫長的下江南之路,於是有了“五姓同船下江南”這個故事。

這一行人(易姓5人,李姓5人、龔姓3人、萬姓4人、陳姓3人)先是由隨北南下,輾轉來到武漢,一路辛苦備嘗。剩下的路程,他們決定在武漢乘船,順江而下,到蕪湖後,舍船登陸,往南而去,尋找一個可以立身的去處。


隨州隨縣殷家店鎮易/李/龔/陳/萬氏,五姓同船移民宣城廣德縣之路

他們把落腳地選在安徽皖南廣德縣,聽說去南鄉的移民不多,大片土地無主,這一走就走到了廣德最南邊的四合鄉,再往前走是浙江地界了。這裡山廣又不高峻,大家一商量:行了,就把這兒作為新家所在地了。 就地伐木,割草,五姓相互幫忙,很快搭蓋起五個茅棚,各家分別住了進去。

五個茅棚錯落安排,隔不太遠,圖個互相照應,“茅棚”一名正式誕生。這個地方今天在焦村和梅村之間。

開墾土地,種植各種作物,漸漸食能果腹;種棉紡線,粗布衣服也能遮體。不到10個勞力,幾年間居然開墾出60多畝田地,這些田地在今天的梅村和獅子山村民組之間。

這些拓荒者,以自己的辛勤勞作,保障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必需,為後世子孫創下了不朽業績。解放後,土地為集體所有,這也為更多百姓造福,直到今天。

如果今天將五姓中各取一人用來證實“五姓同船下江南”這一歷史事實,那麼他們的名字是:易寶清、李紹明、龔道發、萬華、陳發明。我想,記住先祖艱苦創業的功績,不僅是五姓的後代,更是所有移民子孫後代的責任。

喻治起下江南

喻治起原籍湖北省隨縣殷家店,清同治十一年(1872)下江南,來到廣德縣焦村紅廟楊樹衝落戶。

和別的移民一樣,喻治起挑了一擔籮筐。一隻筐裡裝了衣、被、3歲兒子,另一隻筐裡裝了鍋瓢碗盆、兩個養水壇(泡菜壇),還有一部《喻氏宗譜》。帶上宗譜是為了日後這支喻氏能在異地續寫家族史,也便於他們以後返回原籍尋親祭祖。這部宗譜如今完好保存在喻治起五世孫喻銘相家中。

喻治起一行人來到廣德時,廣闊的北邊田地已多為河南移民佔據。往南,鳳橋、柏墊也有移民先到,土地都有了歸屬。再往南,直到四合最南邊的紅廟,才有了落腳地方。

卸下擔子,搭起窩棚,安頓家人。但立即有人前來干涉。原居民戈氏說這地盤有主,屬戈姓,要他們趕快搬走。無奈,喻治起趴在地上磕了三個響頭,說:“容我在此住一年,明年這時候一定走人。”這才勉強住了一年。

楊樹衝極度荒涼,到處是茂密樹林,樹木直徑都在一尺以上,野獸不時出沒在林中。這裡的樹木以楊樹為主,於是這一條山衝遂以楊樹衝為名。

楊樹衝從河邊到衝頂,長約2裡。喻治起率家人奮力勞作,砍倒大樹,焚燒清理,開荒種地,臨水地方造成水田。同時選擇新宅住址。一年後,喻治起退至山邊,平整一塊地方,造了新居。雖是草房三間,但可遮風蔽雨,家人放心安居,糧食可以收儲,雜物能夠存放,總算舒了一口氣,今後可從容安排生計了。

就這樣年復一年,墾荒種地,種地墾荒,漸漸有了積蓄。於是加蓋房屋,添置農具,人雖然累了點,但生活有了保障。16年後,喻治起自己開發、加上買進的幾畝地,已經有了屬於自己的36畝田地,儼然成了楊樹衝半個主人(另半個姓丁)。

喻治起38歲下江南時,攜夫人劉氏、弟弟喻治有、兩個兒子(長子喻本雲6歲,次子喻本朝,3歲)、幫工1人,共6人。夫人劉氏在老家湖北殷家店與喻氏是近鄰。現在隨夫來到楊樹衝,思念孃家人心切,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喻治起無奈,只好寫信回去告訴岳父。岳父從信中得知江南很好,也有下江南的想法。於是第二年(1873)攜了家眷來到離楊樹衝僅4裡的平安橋(今四合鄉太平村)安家落戶,從此兩家有了照應。

四合焦村喻氏下江南已有145年了。至今已傳7代,人口300多。分支在四合鄉耿村老林一帶。

江南沒有辜負喻治起厚望,廣德更是以它肥美土地養育了這個移民家族。

附:《喻氏宗譜》裡的文牒5份、家規1份、家訓1份

一、合同書

隨州隨縣殷家店鎮易/李/龔/陳/萬氏,五姓同船移民宣城廣德縣之路

立合同字人喻治起、喻治有。今因族弟治有身得瘡疾,片身疼痛,將腿所失,不能行走,自請託親鄰董保說合,望祈族兄治起幫助洋蛈陸員,以作治有傳度衣食,再不能別事生端,永無異說。自和之後,永不閒言幫非。恐後無憑,立合同字為證。

憑親鄰:馬有成 劉宗明 方國榮 廖永有 馬全德 郭章桂 陳發秀

大清光緒十三年九月初十日立,永遠合同字人:喻治起 喻治有

二、租字

立租字人王盛貴(?),今因缺屋住家,父子苦說商議,自請憑人乙仝租到喻本雲薄草屋貳間,菜園乾地付與王姓耕興,門前菜院(園)其坎乾地大倘子挷(塝)田。以上供王姓耕興。並無異說,恐口無憑,立租字為證。

立租字人王盛貴(?)押

光緒二十七年九月初二日立

憑人:宋長有 劉宗明 喻本朝

隨州隨縣殷家店鎮易/李/龔/陳/萬氏,五姓同船移民宣城廣德縣之路

三、換田字

立換田字人王金廷,因自己本仁(人)出力開荒,坐落燒基灣水田共大小二十一坵,□□有□□坊在內,請憑人說合,趙大貴、王□盛、偷(喻)本立等當日定言,我洋錢伍元,不得異說。恐口無憑,立換字為證。

雷應興筆

十(實)付如(於)喻本貴□□(落業)耕種

大清光緒四年(1878年)二月三十日立

隨州隨縣殷家店鎮易/李/龔/陳/萬氏,五姓同船移民宣城廣德縣之路

四、合同字

隨州隨縣殷家店鎮易/李/龔/陳/萬氏,五姓同船移民宣城廣德縣之路

立合仝字人:羅姓等、郭本興。

姜春堂今定到窯廠一座,在張啟德地處,棚基窯廠、泥壋窯基聽用。當日言明地租每一年歸瓦一千八百塊,二五八磚一百塊歸東。租價時交定本年燒清。凡有所用瓦戶開列於後,每萬瓦價英洋十元半。界棚、界瓦樹木草在東均收,不取分文。計瓦長五闊六,凡有水火不到,一概不要。吃用火食,時作時價,在東均支,每萬支英洋三元。此係兩相情願,立此合同一樣兩紙,各執一紙為據。又照每戶定瓦每一萬搭磚一百五十塊,每一百塊扣工三百文。

張啟德定瓦六千,余文榮定瓦一萬五千,萬大啟定瓦二萬一千,馬尚龍定瓦一萬六千,全生定瓦六千,喻本榮定瓦一萬六千,王殿華定瓦二千,劉宗明定瓦二千。

燒柴,萬大啟山包,瓦九萬,扣洋三元。

憑:殷守見 羅榮燥

姜春堂筆

光緒二十六三月十七日立

五、門牌

隨州隨縣殷家店鎮易/李/龔/陳/萬氏,五姓同船移民宣城廣德縣之路

江南廣德直隸州正堂文

為清查保甲以靖地方事。案大憲檄行前事,合行挨戶清查,頒給門牌。凡本戶姓名、籍貫、年歲、丁口、糧戶、生理及同族戚、僱工、夥計、男女大小逐一照式填注,不得遺漏。每十戶為一甲,責成甲長就近挨戶稽查。如有忤逆賭博、酗酒逞凶、唆訟窩藏贓匪一切為非作歹事,隨時稟拿究治,並責任鄰佑出首。如通同容隱,事發一體連坐。仍取具連環互結備案。須至門牌者。

家主 喻治起,年五十四。省,隨州。生理,農。

子 本榮,年 三十;本朝,十八。

子媳 劉氏,年二十八(本榮妻)。

管家 本林,年二十六。

水田 三十六畝。

住房 草(房)五間。

同治十一年到州,住小南鄉焦村保,人口五丁、女二口。

光緒十四年十一 月 日。

按:宗譜及文諜中,“本榮”應為“本雲”。

宏霞鄒氏下江南

鄒楹(已故在湖北老家),祖籍湖北省德安府應山縣東鄉十里河鄒家窯。同治年間,鄒楹妻鄭老孺人率兩個兒子,三個兒媳(第三子鄒正茂已故在湖北老家,妻子來廣)及女兒全家九口,隨著村鄰,一同千里迢迢,遷徙江南。

鄒氏一家人一直走到廣德州小南鄉遐嵩嶺村(今四合鄉宏霞村)才停下腳步,在一塊大樹較少的平坦地方,砍去雜草,簡單平整一下地面,搭建草棚,支鍋立灶,一家人安頓下來。

隨州隨縣殷家店鎮易/李/龔/陳/萬氏,五姓同船移民宣城廣德縣之路

這裡風光果然與老家不同。背後高山聳峙,南邊有一條小河從高山裡流出,繞到村前,周圍滿山松樹、竹木,遠望村前,非常開闊,不高的山巒向西南綿延而去,沒有窮盡,最遠處隱約有高山橫亙。

偌大一個村莊,古舊磚瓦樓房很多,掩映在綠樹叢中。村裡沒有了道路,到處是樹,人家院裡,牆邊的樹都長得高大、粗壯,只有原先幾條石塊鋪成的路面,沒被樹木佔領,顯露出不大的空曠地方。這裡原來是人的世界,現在成了樹的天下。村莊有幾處炊煙,有人比鄒氏先落腳了。

這裡原有房屋,顯然經歷戰火,燒得只剩下站立的牆壁。離村稍遠的地方有幾處房屋還算完整,但是裡面陰氣太重,地上還有完整的白骨,是不能住人的。鄒氏一家人寧可住得簡單些、艱苦點,也不去住那房子。

既然文告上說空著的房子可以去住,無主的田地能夠去耕種,鄒氏一家便立即去察看周圍沒有主家、又便於開墾的土地。

過了村前小河,往南找去,鄰近遐嵩村的田地有人正在開墾,有的被人做了記號,不去惹那麻煩。走到肖家衝地方,看到一片田地平整,又臨近水溝,水源可靠,重要的是還沒有被人佔領,全家人便立即動手,先圈出整個界限,做上記號,接著從四邊做起,砍去大樹,清除雜草,集中焚燒,整理出不小的一大片田地,共四塊,約5畝。

從肖家衝開始,搶佔田地的明爭暗鬥就已經開始了,鄒家仗著人口多,勞力強,很快又在別處開墾了更多土地。從此,女人們管理著田地,播種、鋤草、收穫、晾晒、收藏。男人們專管開山種地,闢田栽秧。幾年後,鄒家已在江南建立了一份不小的產業,人丁逐年加增,一個興旺的家族在遐嵩立下了穩固的根基。

接著,鄒家清理了過去本地留下的一幢房子。說是房子,僅有完好的磚砌牆壁,裡面空無一物,看到牆上的煙熏火燎痕跡,他們知道這是當年一把大火造成的。把房圈裡的雜物清理乾淨,天井、石門檻露出來,這家當年一定是個富裕人家。在山上挑選樹木,依牆做了木架,蓋上瓦片(從別人家收集來),牆頭有點矮,不太合意,就在那上面加上幾層磚。新房落成,一家人搬進新居。幾年的艱苦奮鬥,鄒氏一家立了足,興了家,再往後,就是注重教習兒女,圖家業永固了。

隨州隨縣殷家店鎮易/李/龔/陳/萬氏,五姓同船移民宣城廣德縣之路

其後不久,鄒氏下江南第五代(鄒氏八世)鄒恩雨(屬么房)於1911年出生在遐嵩。他聰穎異常,作為安徽省當年文科“狀元”考入安徽大學中文系,又以優異的畢業成績被國民政府遴選到省民政廳工作(1937年)。妻子胡忠蘭,上海人,國民黨黃埔軍校十七期畢業生。抗戰結束後,鄒恩雨曾任廣德中學校長,作校歌。其歌詞意境宏遠,飽含民族優良傳統,激勵學子,勤學報國,被師生們傳唱至今。

第七代(鄒氏十世)鄒聲旗(又名桂華),出生於遐嵩。從事石刻,其書法技藝得書法大師曹壽槐親自指點,真、草、隸、篆,都能拿得起,放得下,成為宣城市、廣德縣書協會員,其書法作品廣受人們喜愛並收藏。

"

原標題:湖北移民下江南的一組記憶

餘發仁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444期

五姓同船下江南

1869年,湖北省隨縣殷家店鎮草街五姓(易、李、龔、陳、萬)共20人,響應清朝廷移民令,帶著簡易的生活用品及一些糧食,懷揣開始新生活的夢想,踏上了漫長的下江南之路,於是有了“五姓同船下江南”這個故事。

這一行人(易姓5人,李姓5人、龔姓3人、萬姓4人、陳姓3人)先是由隨北南下,輾轉來到武漢,一路辛苦備嘗。剩下的路程,他們決定在武漢乘船,順江而下,到蕪湖後,舍船登陸,往南而去,尋找一個可以立身的去處。


隨州隨縣殷家店鎮易/李/龔/陳/萬氏,五姓同船移民宣城廣德縣之路

他們把落腳地選在安徽皖南廣德縣,聽說去南鄉的移民不多,大片土地無主,這一走就走到了廣德最南邊的四合鄉,再往前走是浙江地界了。這裡山廣又不高峻,大家一商量:行了,就把這兒作為新家所在地了。 就地伐木,割草,五姓相互幫忙,很快搭蓋起五個茅棚,各家分別住了進去。

五個茅棚錯落安排,隔不太遠,圖個互相照應,“茅棚”一名正式誕生。這個地方今天在焦村和梅村之間。

開墾土地,種植各種作物,漸漸食能果腹;種棉紡線,粗布衣服也能遮體。不到10個勞力,幾年間居然開墾出60多畝田地,這些田地在今天的梅村和獅子山村民組之間。

這些拓荒者,以自己的辛勤勞作,保障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必需,為後世子孫創下了不朽業績。解放後,土地為集體所有,這也為更多百姓造福,直到今天。

如果今天將五姓中各取一人用來證實“五姓同船下江南”這一歷史事實,那麼他們的名字是:易寶清、李紹明、龔道發、萬華、陳發明。我想,記住先祖艱苦創業的功績,不僅是五姓的後代,更是所有移民子孫後代的責任。

喻治起下江南

喻治起原籍湖北省隨縣殷家店,清同治十一年(1872)下江南,來到廣德縣焦村紅廟楊樹衝落戶。

和別的移民一樣,喻治起挑了一擔籮筐。一隻筐裡裝了衣、被、3歲兒子,另一隻筐裡裝了鍋瓢碗盆、兩個養水壇(泡菜壇),還有一部《喻氏宗譜》。帶上宗譜是為了日後這支喻氏能在異地續寫家族史,也便於他們以後返回原籍尋親祭祖。這部宗譜如今完好保存在喻治起五世孫喻銘相家中。

喻治起一行人來到廣德時,廣闊的北邊田地已多為河南移民佔據。往南,鳳橋、柏墊也有移民先到,土地都有了歸屬。再往南,直到四合最南邊的紅廟,才有了落腳地方。

卸下擔子,搭起窩棚,安頓家人。但立即有人前來干涉。原居民戈氏說這地盤有主,屬戈姓,要他們趕快搬走。無奈,喻治起趴在地上磕了三個響頭,說:“容我在此住一年,明年這時候一定走人。”這才勉強住了一年。

楊樹衝極度荒涼,到處是茂密樹林,樹木直徑都在一尺以上,野獸不時出沒在林中。這裡的樹木以楊樹為主,於是這一條山衝遂以楊樹衝為名。

楊樹衝從河邊到衝頂,長約2裡。喻治起率家人奮力勞作,砍倒大樹,焚燒清理,開荒種地,臨水地方造成水田。同時選擇新宅住址。一年後,喻治起退至山邊,平整一塊地方,造了新居。雖是草房三間,但可遮風蔽雨,家人放心安居,糧食可以收儲,雜物能夠存放,總算舒了一口氣,今後可從容安排生計了。

就這樣年復一年,墾荒種地,種地墾荒,漸漸有了積蓄。於是加蓋房屋,添置農具,人雖然累了點,但生活有了保障。16年後,喻治起自己開發、加上買進的幾畝地,已經有了屬於自己的36畝田地,儼然成了楊樹衝半個主人(另半個姓丁)。

喻治起38歲下江南時,攜夫人劉氏、弟弟喻治有、兩個兒子(長子喻本雲6歲,次子喻本朝,3歲)、幫工1人,共6人。夫人劉氏在老家湖北殷家店與喻氏是近鄰。現在隨夫來到楊樹衝,思念孃家人心切,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喻治起無奈,只好寫信回去告訴岳父。岳父從信中得知江南很好,也有下江南的想法。於是第二年(1873)攜了家眷來到離楊樹衝僅4裡的平安橋(今四合鄉太平村)安家落戶,從此兩家有了照應。

四合焦村喻氏下江南已有145年了。至今已傳7代,人口300多。分支在四合鄉耿村老林一帶。

江南沒有辜負喻治起厚望,廣德更是以它肥美土地養育了這個移民家族。

附:《喻氏宗譜》裡的文牒5份、家規1份、家訓1份

一、合同書

隨州隨縣殷家店鎮易/李/龔/陳/萬氏,五姓同船移民宣城廣德縣之路

立合同字人喻治起、喻治有。今因族弟治有身得瘡疾,片身疼痛,將腿所失,不能行走,自請託親鄰董保說合,望祈族兄治起幫助洋蛈陸員,以作治有傳度衣食,再不能別事生端,永無異說。自和之後,永不閒言幫非。恐後無憑,立合同字為證。

憑親鄰:馬有成 劉宗明 方國榮 廖永有 馬全德 郭章桂 陳發秀

大清光緒十三年九月初十日立,永遠合同字人:喻治起 喻治有

二、租字

立租字人王盛貴(?),今因缺屋住家,父子苦說商議,自請憑人乙仝租到喻本雲薄草屋貳間,菜園乾地付與王姓耕興,門前菜院(園)其坎乾地大倘子挷(塝)田。以上供王姓耕興。並無異說,恐口無憑,立租字為證。

立租字人王盛貴(?)押

光緒二十七年九月初二日立

憑人:宋長有 劉宗明 喻本朝

隨州隨縣殷家店鎮易/李/龔/陳/萬氏,五姓同船移民宣城廣德縣之路

三、換田字

立換田字人王金廷,因自己本仁(人)出力開荒,坐落燒基灣水田共大小二十一坵,□□有□□坊在內,請憑人說合,趙大貴、王□盛、偷(喻)本立等當日定言,我洋錢伍元,不得異說。恐口無憑,立換字為證。

雷應興筆

十(實)付如(於)喻本貴□□(落業)耕種

大清光緒四年(1878年)二月三十日立

隨州隨縣殷家店鎮易/李/龔/陳/萬氏,五姓同船移民宣城廣德縣之路

四、合同字

隨州隨縣殷家店鎮易/李/龔/陳/萬氏,五姓同船移民宣城廣德縣之路

立合仝字人:羅姓等、郭本興。

姜春堂今定到窯廠一座,在張啟德地處,棚基窯廠、泥壋窯基聽用。當日言明地租每一年歸瓦一千八百塊,二五八磚一百塊歸東。租價時交定本年燒清。凡有所用瓦戶開列於後,每萬瓦價英洋十元半。界棚、界瓦樹木草在東均收,不取分文。計瓦長五闊六,凡有水火不到,一概不要。吃用火食,時作時價,在東均支,每萬支英洋三元。此係兩相情願,立此合同一樣兩紙,各執一紙為據。又照每戶定瓦每一萬搭磚一百五十塊,每一百塊扣工三百文。

張啟德定瓦六千,余文榮定瓦一萬五千,萬大啟定瓦二萬一千,馬尚龍定瓦一萬六千,全生定瓦六千,喻本榮定瓦一萬六千,王殿華定瓦二千,劉宗明定瓦二千。

燒柴,萬大啟山包,瓦九萬,扣洋三元。

憑:殷守見 羅榮燥

姜春堂筆

光緒二十六三月十七日立

五、門牌

隨州隨縣殷家店鎮易/李/龔/陳/萬氏,五姓同船移民宣城廣德縣之路

江南廣德直隸州正堂文

為清查保甲以靖地方事。案大憲檄行前事,合行挨戶清查,頒給門牌。凡本戶姓名、籍貫、年歲、丁口、糧戶、生理及同族戚、僱工、夥計、男女大小逐一照式填注,不得遺漏。每十戶為一甲,責成甲長就近挨戶稽查。如有忤逆賭博、酗酒逞凶、唆訟窩藏贓匪一切為非作歹事,隨時稟拿究治,並責任鄰佑出首。如通同容隱,事發一體連坐。仍取具連環互結備案。須至門牌者。

家主 喻治起,年五十四。省,隨州。生理,農。

子 本榮,年 三十;本朝,十八。

子媳 劉氏,年二十八(本榮妻)。

管家 本林,年二十六。

水田 三十六畝。

住房 草(房)五間。

同治十一年到州,住小南鄉焦村保,人口五丁、女二口。

光緒十四年十一 月 日。

按:宗譜及文諜中,“本榮”應為“本雲”。

宏霞鄒氏下江南

鄒楹(已故在湖北老家),祖籍湖北省德安府應山縣東鄉十里河鄒家窯。同治年間,鄒楹妻鄭老孺人率兩個兒子,三個兒媳(第三子鄒正茂已故在湖北老家,妻子來廣)及女兒全家九口,隨著村鄰,一同千里迢迢,遷徙江南。

鄒氏一家人一直走到廣德州小南鄉遐嵩嶺村(今四合鄉宏霞村)才停下腳步,在一塊大樹較少的平坦地方,砍去雜草,簡單平整一下地面,搭建草棚,支鍋立灶,一家人安頓下來。

隨州隨縣殷家店鎮易/李/龔/陳/萬氏,五姓同船移民宣城廣德縣之路

這裡風光果然與老家不同。背後高山聳峙,南邊有一條小河從高山裡流出,繞到村前,周圍滿山松樹、竹木,遠望村前,非常開闊,不高的山巒向西南綿延而去,沒有窮盡,最遠處隱約有高山橫亙。

偌大一個村莊,古舊磚瓦樓房很多,掩映在綠樹叢中。村裡沒有了道路,到處是樹,人家院裡,牆邊的樹都長得高大、粗壯,只有原先幾條石塊鋪成的路面,沒被樹木佔領,顯露出不大的空曠地方。這裡原來是人的世界,現在成了樹的天下。村莊有幾處炊煙,有人比鄒氏先落腳了。

這裡原有房屋,顯然經歷戰火,燒得只剩下站立的牆壁。離村稍遠的地方有幾處房屋還算完整,但是裡面陰氣太重,地上還有完整的白骨,是不能住人的。鄒氏一家人寧可住得簡單些、艱苦點,也不去住那房子。

既然文告上說空著的房子可以去住,無主的田地能夠去耕種,鄒氏一家便立即去察看周圍沒有主家、又便於開墾的土地。

過了村前小河,往南找去,鄰近遐嵩村的田地有人正在開墾,有的被人做了記號,不去惹那麻煩。走到肖家衝地方,看到一片田地平整,又臨近水溝,水源可靠,重要的是還沒有被人佔領,全家人便立即動手,先圈出整個界限,做上記號,接著從四邊做起,砍去大樹,清除雜草,集中焚燒,整理出不小的一大片田地,共四塊,約5畝。

從肖家衝開始,搶佔田地的明爭暗鬥就已經開始了,鄒家仗著人口多,勞力強,很快又在別處開墾了更多土地。從此,女人們管理著田地,播種、鋤草、收穫、晾晒、收藏。男人們專管開山種地,闢田栽秧。幾年後,鄒家已在江南建立了一份不小的產業,人丁逐年加增,一個興旺的家族在遐嵩立下了穩固的根基。

接著,鄒家清理了過去本地留下的一幢房子。說是房子,僅有完好的磚砌牆壁,裡面空無一物,看到牆上的煙熏火燎痕跡,他們知道這是當年一把大火造成的。把房圈裡的雜物清理乾淨,天井、石門檻露出來,這家當年一定是個富裕人家。在山上挑選樹木,依牆做了木架,蓋上瓦片(從別人家收集來),牆頭有點矮,不太合意,就在那上面加上幾層磚。新房落成,一家人搬進新居。幾年的艱苦奮鬥,鄒氏一家立了足,興了家,再往後,就是注重教習兒女,圖家業永固了。

隨州隨縣殷家店鎮易/李/龔/陳/萬氏,五姓同船移民宣城廣德縣之路

其後不久,鄒氏下江南第五代(鄒氏八世)鄒恩雨(屬么房)於1911年出生在遐嵩。他聰穎異常,作為安徽省當年文科“狀元”考入安徽大學中文系,又以優異的畢業成績被國民政府遴選到省民政廳工作(1937年)。妻子胡忠蘭,上海人,國民黨黃埔軍校十七期畢業生。抗戰結束後,鄒恩雨曾任廣德中學校長,作校歌。其歌詞意境宏遠,飽含民族優良傳統,激勵學子,勤學報國,被師生們傳唱至今。

第七代(鄒氏十世)鄒聲旗(又名桂華),出生於遐嵩。從事石刻,其書法技藝得書法大師曹壽槐親自指點,真、草、隸、篆,都能拿得起,放得下,成為宣城市、廣德縣書協會員,其書法作品廣受人們喜愛並收藏。

隨州隨縣殷家店鎮易/李/龔/陳/萬氏,五姓同船移民宣城廣德縣之路

為了讓鄒氏子孫永記家世變遷,鄒氏族人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撰修宗譜。雖然簡約,但它清楚地記載了鄒氏下江南的始末,以及艱苦創業、苦難備嘗的歲月,告誡後代子孫莫忘根本,用心生活。

鄭老孺人勇敢地率家人下江南,已近150年了。她的選擇沒有錯。鄒氏一脈在四合已傳九代(共十三世),今天達200多人。這個家族經過當初的艱苦創業,辛苦地養育子孫,如今已成為一方大姓望族。族人在四合這個風光明媚的山鄉,建設著嶄新的生活。鄒姓和其他同下江南人們的後代,發揚了先祖不畏艱難、堅持不懈追求美好生活的優良品質,今天已經把家鄉建設得如同世外桃源一般。雖然山青水秀依舊,但是村莊早已煥然一新,慕名前來觀光、遊覽的遊人如織。強大的祖國為人民的幸福生活提供了保障。在廢墟上重建起來的幸福生活,人們不會忘記,並將永遠流傳。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