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坭陳氏大宗祠:三水祠堂文化扛鼎者'

"
"
白坭陳氏大宗祠:三水祠堂文化扛鼎者

在三水400多座祠堂中,白坭祠巷陳氏大宗祠是當之無愧的扛鼎者。擁有500多年曆史的陳氏大宗祠,佔地10畝,面積雄冠三水。歷史上,這個祠堂走出了陳冕、陳朝綱等名人,文經武略青史留名,祠堂前54塊旗杆石彰顯著他們的功績。祠堂裡收藏的陳氏宗譜,是家族史中的明珠,耕讀傳家之風力透紙背。世易時移,祠堂早已喪失了地方管理、教育功能,陳氏族人因時而變,陳氏大宗祠變身為白坭乃至三水重要的公共文化空間,成為祠堂活化的楷模。

佔地10畝

祠堂面積冠三水

滔滔西江從雲貴高原奔流而下,在三水青岐拐了個彎,流入了珠江三角洲。白坭祠巷陳氏大宗祠面朝西江,歷經500多年沉澱,成為歷史文化的載體,如江河一般,在歷史的長河裡奔湧向前,不斷迭代,永遠保持著生命活力,生生不息。

南宋末年,宋朝進士、大理寺評事陳規攜帶家眷一路南下,在白坭西江邊上落腳。彼時的西江波瀾壯闊,江畔水草豐美,陳家人成為這片土地上最早的居民之一,聚居在西江的東西兩岸。

陳氏族人在白坭西江邊繁衍生息200多年後,人丁興旺,開始籌備建立祠堂。明朝正徳六年(1511年),陳氏大宗祠落成。“我們的祠堂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白坭陳氏大宗祠管委會文書陳達榮介紹,其間經過6次大修,第5次修整在清光緒戊戌年(1898年),距今已有120多年曆史。

"
白坭陳氏大宗祠:三水祠堂文化扛鼎者

在三水400多座祠堂中,白坭祠巷陳氏大宗祠是當之無愧的扛鼎者。擁有500多年曆史的陳氏大宗祠,佔地10畝,面積雄冠三水。歷史上,這個祠堂走出了陳冕、陳朝綱等名人,文經武略青史留名,祠堂前54塊旗杆石彰顯著他們的功績。祠堂裡收藏的陳氏宗譜,是家族史中的明珠,耕讀傳家之風力透紙背。世易時移,祠堂早已喪失了地方管理、教育功能,陳氏族人因時而變,陳氏大宗祠變身為白坭乃至三水重要的公共文化空間,成為祠堂活化的楷模。

佔地10畝

祠堂面積冠三水

滔滔西江從雲貴高原奔流而下,在三水青岐拐了個彎,流入了珠江三角洲。白坭祠巷陳氏大宗祠面朝西江,歷經500多年沉澱,成為歷史文化的載體,如江河一般,在歷史的長河裡奔湧向前,不斷迭代,永遠保持著生命活力,生生不息。

南宋末年,宋朝進士、大理寺評事陳規攜帶家眷一路南下,在白坭西江邊上落腳。彼時的西江波瀾壯闊,江畔水草豐美,陳家人成為這片土地上最早的居民之一,聚居在西江的東西兩岸。

陳氏族人在白坭西江邊繁衍生息200多年後,人丁興旺,開始籌備建立祠堂。明朝正徳六年(1511年),陳氏大宗祠落成。“我們的祠堂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白坭陳氏大宗祠管委會文書陳達榮介紹,其間經過6次大修,第5次修整在清光緒戊戌年(1898年),距今已有120多年曆史。

白坭陳氏大宗祠:三水祠堂文化扛鼎者

陳氏大宗祠正門。

改革開放後,陳氏大宗祠一度被改為學校使用,宗祠的二、三進得以較為完整保留下來。後學校搬出,祠堂一直荒廢,雜草叢生。年久失修的祠堂搖搖欲墜,昔日輝煌早已不見蹤影。2008年底,陳氏族人陳崇信發起號召——重建陳氏大宗祠,得到陳氏族人熱烈響應。陳氏族人先後籌集到資金600多萬元,白坭鎮爭取到省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300多萬元,共計約1000萬元。

鳳凰涅槃,浴火重生。2013年3月,從籌劃至竣工歷時6年,陳氏大宗祠重現昔日風采。重建後的陳氏大宗祠佔地10畝,面積居三水祠堂之冠,建築高度10多米,氣勢恢宏。

要做就做出精品。為了能夠讓大宗祠能夠修舊如舊,籌建小組奔赴各處參觀祠堂,吸取經驗。“我們到廣州、順德、南海,甚至韶關南雄珠璣巷等地觀摩學習,看的祠堂不下百家。”陳達榮說。

能工巧匠精雕細琢,方能出精品。籌備小組花重金聘請知名古建築隊,對每一處細節都精心雕琢。如今呈現在世人眼前的磚雕、灰塑、木雕、石刻均栩栩如生。2016年,一群古建築保護專家來到陳氏大宗祠,看到精美的雕刻,毫不吝嗇地豎起大拇指點贊,“精細程度可以與古代的雕刻媲美。”有專家甚至稱,有點不敢相信這些雕刻出自現代匠人之手。

"
白坭陳氏大宗祠:三水祠堂文化扛鼎者

在三水400多座祠堂中,白坭祠巷陳氏大宗祠是當之無愧的扛鼎者。擁有500多年曆史的陳氏大宗祠,佔地10畝,面積雄冠三水。歷史上,這個祠堂走出了陳冕、陳朝綱等名人,文經武略青史留名,祠堂前54塊旗杆石彰顯著他們的功績。祠堂裡收藏的陳氏宗譜,是家族史中的明珠,耕讀傳家之風力透紙背。世易時移,祠堂早已喪失了地方管理、教育功能,陳氏族人因時而變,陳氏大宗祠變身為白坭乃至三水重要的公共文化空間,成為祠堂活化的楷模。

佔地10畝

祠堂面積冠三水

滔滔西江從雲貴高原奔流而下,在三水青岐拐了個彎,流入了珠江三角洲。白坭祠巷陳氏大宗祠面朝西江,歷經500多年沉澱,成為歷史文化的載體,如江河一般,在歷史的長河裡奔湧向前,不斷迭代,永遠保持著生命活力,生生不息。

南宋末年,宋朝進士、大理寺評事陳規攜帶家眷一路南下,在白坭西江邊上落腳。彼時的西江波瀾壯闊,江畔水草豐美,陳家人成為這片土地上最早的居民之一,聚居在西江的東西兩岸。

陳氏族人在白坭西江邊繁衍生息200多年後,人丁興旺,開始籌備建立祠堂。明朝正徳六年(1511年),陳氏大宗祠落成。“我們的祠堂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白坭陳氏大宗祠管委會文書陳達榮介紹,其間經過6次大修,第5次修整在清光緒戊戌年(1898年),距今已有120多年曆史。

白坭陳氏大宗祠:三水祠堂文化扛鼎者

陳氏大宗祠正門。

改革開放後,陳氏大宗祠一度被改為學校使用,宗祠的二、三進得以較為完整保留下來。後學校搬出,祠堂一直荒廢,雜草叢生。年久失修的祠堂搖搖欲墜,昔日輝煌早已不見蹤影。2008年底,陳氏族人陳崇信發起號召——重建陳氏大宗祠,得到陳氏族人熱烈響應。陳氏族人先後籌集到資金600多萬元,白坭鎮爭取到省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300多萬元,共計約1000萬元。

鳳凰涅槃,浴火重生。2013年3月,從籌劃至竣工歷時6年,陳氏大宗祠重現昔日風采。重建後的陳氏大宗祠佔地10畝,面積居三水祠堂之冠,建築高度10多米,氣勢恢宏。

要做就做出精品。為了能夠讓大宗祠能夠修舊如舊,籌建小組奔赴各處參觀祠堂,吸取經驗。“我們到廣州、順德、南海,甚至韶關南雄珠璣巷等地觀摩學習,看的祠堂不下百家。”陳達榮說。

能工巧匠精雕細琢,方能出精品。籌備小組花重金聘請知名古建築隊,對每一處細節都精心雕琢。如今呈現在世人眼前的磚雕、灰塑、木雕、石刻均栩栩如生。2016年,一群古建築保護專家來到陳氏大宗祠,看到精美的雕刻,毫不吝嗇地豎起大拇指點贊,“精細程度可以與古代的雕刻媲美。”有專家甚至稱,有點不敢相信這些雕刻出自現代匠人之手。

白坭陳氏大宗祠:三水祠堂文化扛鼎者

從空中俯瞰陳氏大宗祠和祠巷村,可見其陳氏大宗祠四進的祠堂建築結構。

名人輩出

文經武略垂青史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名人效應不僅在當代效果明顯,在古代也是同樣奏效。說到白坭東岸村的陳氏大宗祠,最值得陳氏族人驕傲的是一段與明代碩儒陳白沙的一段淵源。

“瞧,那塊牌匾就是陳白沙書寫的。”陳達榮指著宗祠大門上的大字驕傲地說。牌匾墨寶,為陳氏大宗祠籌建期間,陳氏族人邀請明代碩儒陳白沙親筆題寫,至今仍然清晰保留藍色描墨的筆風,是陳氏大宗祠的鎮祠三寶之一。相傳,明代著名的理學家、廣東新會人陳白沙,經常在三水一帶遊學,他門下有一得意門生陳冕,為白坭陳氏大宗祠族人,在籌建家族祠堂時,陳氏族人特地邀請陳白沙先生為其宗祠題字。陳白沙先生欣然應許,親筆題寫了陳氏大宗祠幾個大字,並一路傳承至今。

據《三水縣誌》記載,陳白沙給陳冕寫過十九首詩,還為陳冕撰寫祭文墓誌銘。有一次他來三水尋訪陳冕不遇,思念情切便泊舟昆都山下,在江邊石上揮筆題寫“思賢”二字,從此,後人稱此水道為思賢滘。

"
白坭陳氏大宗祠:三水祠堂文化扛鼎者

在三水400多座祠堂中,白坭祠巷陳氏大宗祠是當之無愧的扛鼎者。擁有500多年曆史的陳氏大宗祠,佔地10畝,面積雄冠三水。歷史上,這個祠堂走出了陳冕、陳朝綱等名人,文經武略青史留名,祠堂前54塊旗杆石彰顯著他們的功績。祠堂裡收藏的陳氏宗譜,是家族史中的明珠,耕讀傳家之風力透紙背。世易時移,祠堂早已喪失了地方管理、教育功能,陳氏族人因時而變,陳氏大宗祠變身為白坭乃至三水重要的公共文化空間,成為祠堂活化的楷模。

佔地10畝

祠堂面積冠三水

滔滔西江從雲貴高原奔流而下,在三水青岐拐了個彎,流入了珠江三角洲。白坭祠巷陳氏大宗祠面朝西江,歷經500多年沉澱,成為歷史文化的載體,如江河一般,在歷史的長河裡奔湧向前,不斷迭代,永遠保持著生命活力,生生不息。

南宋末年,宋朝進士、大理寺評事陳規攜帶家眷一路南下,在白坭西江邊上落腳。彼時的西江波瀾壯闊,江畔水草豐美,陳家人成為這片土地上最早的居民之一,聚居在西江的東西兩岸。

陳氏族人在白坭西江邊繁衍生息200多年後,人丁興旺,開始籌備建立祠堂。明朝正徳六年(1511年),陳氏大宗祠落成。“我們的祠堂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白坭陳氏大宗祠管委會文書陳達榮介紹,其間經過6次大修,第5次修整在清光緒戊戌年(1898年),距今已有120多年曆史。

白坭陳氏大宗祠:三水祠堂文化扛鼎者

陳氏大宗祠正門。

改革開放後,陳氏大宗祠一度被改為學校使用,宗祠的二、三進得以較為完整保留下來。後學校搬出,祠堂一直荒廢,雜草叢生。年久失修的祠堂搖搖欲墜,昔日輝煌早已不見蹤影。2008年底,陳氏族人陳崇信發起號召——重建陳氏大宗祠,得到陳氏族人熱烈響應。陳氏族人先後籌集到資金600多萬元,白坭鎮爭取到省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300多萬元,共計約1000萬元。

鳳凰涅槃,浴火重生。2013年3月,從籌劃至竣工歷時6年,陳氏大宗祠重現昔日風采。重建後的陳氏大宗祠佔地10畝,面積居三水祠堂之冠,建築高度10多米,氣勢恢宏。

要做就做出精品。為了能夠讓大宗祠能夠修舊如舊,籌建小組奔赴各處參觀祠堂,吸取經驗。“我們到廣州、順德、南海,甚至韶關南雄珠璣巷等地觀摩學習,看的祠堂不下百家。”陳達榮說。

能工巧匠精雕細琢,方能出精品。籌備小組花重金聘請知名古建築隊,對每一處細節都精心雕琢。如今呈現在世人眼前的磚雕、灰塑、木雕、石刻均栩栩如生。2016年,一群古建築保護專家來到陳氏大宗祠,看到精美的雕刻,毫不吝嗇地豎起大拇指點贊,“精細程度可以與古代的雕刻媲美。”有專家甚至稱,有點不敢相信這些雕刻出自現代匠人之手。

白坭陳氏大宗祠:三水祠堂文化扛鼎者

從空中俯瞰陳氏大宗祠和祠巷村,可見其陳氏大宗祠四進的祠堂建築結構。

名人輩出

文經武略垂青史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名人效應不僅在當代效果明顯,在古代也是同樣奏效。說到白坭東岸村的陳氏大宗祠,最值得陳氏族人驕傲的是一段與明代碩儒陳白沙的一段淵源。

“瞧,那塊牌匾就是陳白沙書寫的。”陳達榮指著宗祠大門上的大字驕傲地說。牌匾墨寶,為陳氏大宗祠籌建期間,陳氏族人邀請明代碩儒陳白沙親筆題寫,至今仍然清晰保留藍色描墨的筆風,是陳氏大宗祠的鎮祠三寶之一。相傳,明代著名的理學家、廣東新會人陳白沙,經常在三水一帶遊學,他門下有一得意門生陳冕,為白坭陳氏大宗祠族人,在籌建家族祠堂時,陳氏族人特地邀請陳白沙先生為其宗祠題字。陳白沙先生欣然應許,親筆題寫了陳氏大宗祠幾個大字,並一路傳承至今。

據《三水縣誌》記載,陳白沙給陳冕寫過十九首詩,還為陳冕撰寫祭文墓誌銘。有一次他來三水尋訪陳冕不遇,思念情切便泊舟昆都山下,在江邊石上揮筆題寫“思賢”二字,從此,後人稱此水道為思賢滘。

白坭陳氏大宗祠:三水祠堂文化扛鼎者

陳氏大宗祠的大門牌匾為明代碩儒陳白沙所書。

陳氏大宗祠第二寶則是位於祠堂二進的接旨亭。“在三水祠堂中,只有我們陳氏大宗祠才有接旨亭。”陳達榮話語中不無驕傲之情。接旨亭與陳氏另一名人有關,他就是清末抗法將領陳朝綱。

據陳氏族人考證,陳朝綱自小習武,練得一身好武藝,被清將馮子材收為部將。由守備、都司、遊擊參將、總兵擢升至提督。同時由藍翎賞換花翎,由勵勇巴圖魯賞換博奇巴圖魯,由誥封三代正二品加封三代正一品。在抗擊法軍的戰鬥中,壯烈犧牲。

後來,中越軍民取得了歷史上有名的鎮南關大捷,為感念為援越抗法立了大功的陳朝綱等人,越南安南王將他自己正殿的一張御用大案桌贈給陳朝綱後人。除此以外,安南王后來還派人用大船將一批雞鵝木送到陳朝綱家鄉,為其建造“將軍第”。後來這批雞鵝木被製成祠堂的兩扇大門。

"
白坭陳氏大宗祠:三水祠堂文化扛鼎者

在三水400多座祠堂中,白坭祠巷陳氏大宗祠是當之無愧的扛鼎者。擁有500多年曆史的陳氏大宗祠,佔地10畝,面積雄冠三水。歷史上,這個祠堂走出了陳冕、陳朝綱等名人,文經武略青史留名,祠堂前54塊旗杆石彰顯著他們的功績。祠堂裡收藏的陳氏宗譜,是家族史中的明珠,耕讀傳家之風力透紙背。世易時移,祠堂早已喪失了地方管理、教育功能,陳氏族人因時而變,陳氏大宗祠變身為白坭乃至三水重要的公共文化空間,成為祠堂活化的楷模。

佔地10畝

祠堂面積冠三水

滔滔西江從雲貴高原奔流而下,在三水青岐拐了個彎,流入了珠江三角洲。白坭祠巷陳氏大宗祠面朝西江,歷經500多年沉澱,成為歷史文化的載體,如江河一般,在歷史的長河裡奔湧向前,不斷迭代,永遠保持著生命活力,生生不息。

南宋末年,宋朝進士、大理寺評事陳規攜帶家眷一路南下,在白坭西江邊上落腳。彼時的西江波瀾壯闊,江畔水草豐美,陳家人成為這片土地上最早的居民之一,聚居在西江的東西兩岸。

陳氏族人在白坭西江邊繁衍生息200多年後,人丁興旺,開始籌備建立祠堂。明朝正徳六年(1511年),陳氏大宗祠落成。“我們的祠堂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白坭陳氏大宗祠管委會文書陳達榮介紹,其間經過6次大修,第5次修整在清光緒戊戌年(1898年),距今已有120多年曆史。

白坭陳氏大宗祠:三水祠堂文化扛鼎者

陳氏大宗祠正門。

改革開放後,陳氏大宗祠一度被改為學校使用,宗祠的二、三進得以較為完整保留下來。後學校搬出,祠堂一直荒廢,雜草叢生。年久失修的祠堂搖搖欲墜,昔日輝煌早已不見蹤影。2008年底,陳氏族人陳崇信發起號召——重建陳氏大宗祠,得到陳氏族人熱烈響應。陳氏族人先後籌集到資金600多萬元,白坭鎮爭取到省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300多萬元,共計約1000萬元。

鳳凰涅槃,浴火重生。2013年3月,從籌劃至竣工歷時6年,陳氏大宗祠重現昔日風采。重建後的陳氏大宗祠佔地10畝,面積居三水祠堂之冠,建築高度10多米,氣勢恢宏。

要做就做出精品。為了能夠讓大宗祠能夠修舊如舊,籌建小組奔赴各處參觀祠堂,吸取經驗。“我們到廣州、順德、南海,甚至韶關南雄珠璣巷等地觀摩學習,看的祠堂不下百家。”陳達榮說。

能工巧匠精雕細琢,方能出精品。籌備小組花重金聘請知名古建築隊,對每一處細節都精心雕琢。如今呈現在世人眼前的磚雕、灰塑、木雕、石刻均栩栩如生。2016年,一群古建築保護專家來到陳氏大宗祠,看到精美的雕刻,毫不吝嗇地豎起大拇指點贊,“精細程度可以與古代的雕刻媲美。”有專家甚至稱,有點不敢相信這些雕刻出自現代匠人之手。

白坭陳氏大宗祠:三水祠堂文化扛鼎者

從空中俯瞰陳氏大宗祠和祠巷村,可見其陳氏大宗祠四進的祠堂建築結構。

名人輩出

文經武略垂青史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名人效應不僅在當代效果明顯,在古代也是同樣奏效。說到白坭東岸村的陳氏大宗祠,最值得陳氏族人驕傲的是一段與明代碩儒陳白沙的一段淵源。

“瞧,那塊牌匾就是陳白沙書寫的。”陳達榮指著宗祠大門上的大字驕傲地說。牌匾墨寶,為陳氏大宗祠籌建期間,陳氏族人邀請明代碩儒陳白沙親筆題寫,至今仍然清晰保留藍色描墨的筆風,是陳氏大宗祠的鎮祠三寶之一。相傳,明代著名的理學家、廣東新會人陳白沙,經常在三水一帶遊學,他門下有一得意門生陳冕,為白坭陳氏大宗祠族人,在籌建家族祠堂時,陳氏族人特地邀請陳白沙先生為其宗祠題字。陳白沙先生欣然應許,親筆題寫了陳氏大宗祠幾個大字,並一路傳承至今。

據《三水縣誌》記載,陳白沙給陳冕寫過十九首詩,還為陳冕撰寫祭文墓誌銘。有一次他來三水尋訪陳冕不遇,思念情切便泊舟昆都山下,在江邊石上揮筆題寫“思賢”二字,從此,後人稱此水道為思賢滘。

白坭陳氏大宗祠:三水祠堂文化扛鼎者

陳氏大宗祠的大門牌匾為明代碩儒陳白沙所書。

陳氏大宗祠第二寶則是位於祠堂二進的接旨亭。“在三水祠堂中,只有我們陳氏大宗祠才有接旨亭。”陳達榮話語中不無驕傲之情。接旨亭與陳氏另一名人有關,他就是清末抗法將領陳朝綱。

據陳氏族人考證,陳朝綱自小習武,練得一身好武藝,被清將馮子材收為部將。由守備、都司、遊擊參將、總兵擢升至提督。同時由藍翎賞換花翎,由勵勇巴圖魯賞換博奇巴圖魯,由誥封三代正二品加封三代正一品。在抗擊法軍的戰鬥中,壯烈犧牲。

後來,中越軍民取得了歷史上有名的鎮南關大捷,為感念為援越抗法立了大功的陳朝綱等人,越南安南王將他自己正殿的一張御用大案桌贈給陳朝綱後人。除此以外,安南王后來還派人用大船將一批雞鵝木送到陳朝綱家鄉,為其建造“將軍第”。後來這批雞鵝木被製成祠堂的兩扇大門。

白坭陳氏大宗祠:三水祠堂文化扛鼎者

陳氏大宗祠第二進接旨亭,已經成為周邊居民的運動場所。

陳達榮說,陳朝綱對外捍衛了國家尊嚴,對內則樹立了教育後人的好榜樣。正是千千萬萬個陳朝綱一樣的熱血男兒,才有了華夏文明的五千年傳承。如今,白坭陳氏大宗祠內專門開闢了一個場室以緬懷陳朝綱等先賢與先烈。陳達榮說,陳氏先人遷至白坭至今已經700多年,一直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挖掘陳朝綱的事蹟,讓源遠流長的儒家文化、嶺南宗族文化都有了鮮明而鮮活的案例,陳朝綱成為陳氏族人不忘初心、砥礪奮進的一個精神座標。

如今,在陳氏大宗祠前,還豎立著陳朝綱的兩塊旗杆石,分別刻有“光緒八年奉旨賞換博奇巴圖魯,臣陳朝綱立”和“同治十二年御賜勵勇巴圖魯,臣陳朝綱立”等字樣。包括陳朝綱的旗杆石,祠堂前的旗杆石共有54塊,旗杆石上旗幟迎風飄揚,彰顯著陳氏族人的赫赫功名。

"
白坭陳氏大宗祠:三水祠堂文化扛鼎者

在三水400多座祠堂中,白坭祠巷陳氏大宗祠是當之無愧的扛鼎者。擁有500多年曆史的陳氏大宗祠,佔地10畝,面積雄冠三水。歷史上,這個祠堂走出了陳冕、陳朝綱等名人,文經武略青史留名,祠堂前54塊旗杆石彰顯著他們的功績。祠堂裡收藏的陳氏宗譜,是家族史中的明珠,耕讀傳家之風力透紙背。世易時移,祠堂早已喪失了地方管理、教育功能,陳氏族人因時而變,陳氏大宗祠變身為白坭乃至三水重要的公共文化空間,成為祠堂活化的楷模。

佔地10畝

祠堂面積冠三水

滔滔西江從雲貴高原奔流而下,在三水青岐拐了個彎,流入了珠江三角洲。白坭祠巷陳氏大宗祠面朝西江,歷經500多年沉澱,成為歷史文化的載體,如江河一般,在歷史的長河裡奔湧向前,不斷迭代,永遠保持著生命活力,生生不息。

南宋末年,宋朝進士、大理寺評事陳規攜帶家眷一路南下,在白坭西江邊上落腳。彼時的西江波瀾壯闊,江畔水草豐美,陳家人成為這片土地上最早的居民之一,聚居在西江的東西兩岸。

陳氏族人在白坭西江邊繁衍生息200多年後,人丁興旺,開始籌備建立祠堂。明朝正徳六年(1511年),陳氏大宗祠落成。“我們的祠堂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白坭陳氏大宗祠管委會文書陳達榮介紹,其間經過6次大修,第5次修整在清光緒戊戌年(1898年),距今已有120多年曆史。

白坭陳氏大宗祠:三水祠堂文化扛鼎者

陳氏大宗祠正門。

改革開放後,陳氏大宗祠一度被改為學校使用,宗祠的二、三進得以較為完整保留下來。後學校搬出,祠堂一直荒廢,雜草叢生。年久失修的祠堂搖搖欲墜,昔日輝煌早已不見蹤影。2008年底,陳氏族人陳崇信發起號召——重建陳氏大宗祠,得到陳氏族人熱烈響應。陳氏族人先後籌集到資金600多萬元,白坭鎮爭取到省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300多萬元,共計約1000萬元。

鳳凰涅槃,浴火重生。2013年3月,從籌劃至竣工歷時6年,陳氏大宗祠重現昔日風采。重建後的陳氏大宗祠佔地10畝,面積居三水祠堂之冠,建築高度10多米,氣勢恢宏。

要做就做出精品。為了能夠讓大宗祠能夠修舊如舊,籌建小組奔赴各處參觀祠堂,吸取經驗。“我們到廣州、順德、南海,甚至韶關南雄珠璣巷等地觀摩學習,看的祠堂不下百家。”陳達榮說。

能工巧匠精雕細琢,方能出精品。籌備小組花重金聘請知名古建築隊,對每一處細節都精心雕琢。如今呈現在世人眼前的磚雕、灰塑、木雕、石刻均栩栩如生。2016年,一群古建築保護專家來到陳氏大宗祠,看到精美的雕刻,毫不吝嗇地豎起大拇指點贊,“精細程度可以與古代的雕刻媲美。”有專家甚至稱,有點不敢相信這些雕刻出自現代匠人之手。

白坭陳氏大宗祠:三水祠堂文化扛鼎者

從空中俯瞰陳氏大宗祠和祠巷村,可見其陳氏大宗祠四進的祠堂建築結構。

名人輩出

文經武略垂青史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名人效應不僅在當代效果明顯,在古代也是同樣奏效。說到白坭東岸村的陳氏大宗祠,最值得陳氏族人驕傲的是一段與明代碩儒陳白沙的一段淵源。

“瞧,那塊牌匾就是陳白沙書寫的。”陳達榮指著宗祠大門上的大字驕傲地說。牌匾墨寶,為陳氏大宗祠籌建期間,陳氏族人邀請明代碩儒陳白沙親筆題寫,至今仍然清晰保留藍色描墨的筆風,是陳氏大宗祠的鎮祠三寶之一。相傳,明代著名的理學家、廣東新會人陳白沙,經常在三水一帶遊學,他門下有一得意門生陳冕,為白坭陳氏大宗祠族人,在籌建家族祠堂時,陳氏族人特地邀請陳白沙先生為其宗祠題字。陳白沙先生欣然應許,親筆題寫了陳氏大宗祠幾個大字,並一路傳承至今。

據《三水縣誌》記載,陳白沙給陳冕寫過十九首詩,還為陳冕撰寫祭文墓誌銘。有一次他來三水尋訪陳冕不遇,思念情切便泊舟昆都山下,在江邊石上揮筆題寫“思賢”二字,從此,後人稱此水道為思賢滘。

白坭陳氏大宗祠:三水祠堂文化扛鼎者

陳氏大宗祠的大門牌匾為明代碩儒陳白沙所書。

陳氏大宗祠第二寶則是位於祠堂二進的接旨亭。“在三水祠堂中,只有我們陳氏大宗祠才有接旨亭。”陳達榮話語中不無驕傲之情。接旨亭與陳氏另一名人有關,他就是清末抗法將領陳朝綱。

據陳氏族人考證,陳朝綱自小習武,練得一身好武藝,被清將馮子材收為部將。由守備、都司、遊擊參將、總兵擢升至提督。同時由藍翎賞換花翎,由勵勇巴圖魯賞換博奇巴圖魯,由誥封三代正二品加封三代正一品。在抗擊法軍的戰鬥中,壯烈犧牲。

後來,中越軍民取得了歷史上有名的鎮南關大捷,為感念為援越抗法立了大功的陳朝綱等人,越南安南王將他自己正殿的一張御用大案桌贈給陳朝綱後人。除此以外,安南王后來還派人用大船將一批雞鵝木送到陳朝綱家鄉,為其建造“將軍第”。後來這批雞鵝木被製成祠堂的兩扇大門。

白坭陳氏大宗祠:三水祠堂文化扛鼎者

陳氏大宗祠第二進接旨亭,已經成為周邊居民的運動場所。

陳達榮說,陳朝綱對外捍衛了國家尊嚴,對內則樹立了教育後人的好榜樣。正是千千萬萬個陳朝綱一樣的熱血男兒,才有了華夏文明的五千年傳承。如今,白坭陳氏大宗祠內專門開闢了一個場室以緬懷陳朝綱等先賢與先烈。陳達榮說,陳氏先人遷至白坭至今已經700多年,一直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挖掘陳朝綱的事蹟,讓源遠流長的儒家文化、嶺南宗族文化都有了鮮明而鮮活的案例,陳朝綱成為陳氏族人不忘初心、砥礪奮進的一個精神座標。

如今,在陳氏大宗祠前,還豎立著陳朝綱的兩塊旗杆石,分別刻有“光緒八年奉旨賞換博奇巴圖魯,臣陳朝綱立”和“同治十二年御賜勵勇巴圖魯,臣陳朝綱立”等字樣。包括陳朝綱的旗杆石,祠堂前的旗杆石共有54塊,旗杆石上旗幟迎風飄揚,彰顯著陳氏族人的赫赫功名。

白坭陳氏大宗祠:三水祠堂文化扛鼎者

陳氏大宗祠外眾多旗杆石被整齊地豎立著。

宗譜家訓

弘揚誠信好家風

而陳氏大宗祠第三寶就是《陳氏宗譜》,長達145米、合共17冊的《陳氏宗譜》 完整地記錄了700年前,陳氏始祖陳規南下避戰禍、經珠磯巷遷白坭,於此繁衍生息的全過程以及規範家族道德秩序的族規、族約,為研究幾百年農村基層治理提供了一個非常珍貴的範本。

陳氏祖先陳白峰在擔任族長期間,十分重視家風家訓,他曾修訂陳氏家規家訓40多條,在日常行事上、公共秩序、家庭倫理裡都有著公道的使人信服的見解。“這40多條家訓還得到了當時的兩個侍郎的讚許,並且推廣至廣東十郡全省學習。”陳達榮說,後族人根據時代發展變化,精簡為陳氏大宗祠家訓16條。

"
白坭陳氏大宗祠:三水祠堂文化扛鼎者

在三水400多座祠堂中,白坭祠巷陳氏大宗祠是當之無愧的扛鼎者。擁有500多年曆史的陳氏大宗祠,佔地10畝,面積雄冠三水。歷史上,這個祠堂走出了陳冕、陳朝綱等名人,文經武略青史留名,祠堂前54塊旗杆石彰顯著他們的功績。祠堂裡收藏的陳氏宗譜,是家族史中的明珠,耕讀傳家之風力透紙背。世易時移,祠堂早已喪失了地方管理、教育功能,陳氏族人因時而變,陳氏大宗祠變身為白坭乃至三水重要的公共文化空間,成為祠堂活化的楷模。

佔地10畝

祠堂面積冠三水

滔滔西江從雲貴高原奔流而下,在三水青岐拐了個彎,流入了珠江三角洲。白坭祠巷陳氏大宗祠面朝西江,歷經500多年沉澱,成為歷史文化的載體,如江河一般,在歷史的長河裡奔湧向前,不斷迭代,永遠保持著生命活力,生生不息。

南宋末年,宋朝進士、大理寺評事陳規攜帶家眷一路南下,在白坭西江邊上落腳。彼時的西江波瀾壯闊,江畔水草豐美,陳家人成為這片土地上最早的居民之一,聚居在西江的東西兩岸。

陳氏族人在白坭西江邊繁衍生息200多年後,人丁興旺,開始籌備建立祠堂。明朝正徳六年(1511年),陳氏大宗祠落成。“我們的祠堂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白坭陳氏大宗祠管委會文書陳達榮介紹,其間經過6次大修,第5次修整在清光緒戊戌年(1898年),距今已有120多年曆史。

白坭陳氏大宗祠:三水祠堂文化扛鼎者

陳氏大宗祠正門。

改革開放後,陳氏大宗祠一度被改為學校使用,宗祠的二、三進得以較為完整保留下來。後學校搬出,祠堂一直荒廢,雜草叢生。年久失修的祠堂搖搖欲墜,昔日輝煌早已不見蹤影。2008年底,陳氏族人陳崇信發起號召——重建陳氏大宗祠,得到陳氏族人熱烈響應。陳氏族人先後籌集到資金600多萬元,白坭鎮爭取到省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300多萬元,共計約1000萬元。

鳳凰涅槃,浴火重生。2013年3月,從籌劃至竣工歷時6年,陳氏大宗祠重現昔日風采。重建後的陳氏大宗祠佔地10畝,面積居三水祠堂之冠,建築高度10多米,氣勢恢宏。

要做就做出精品。為了能夠讓大宗祠能夠修舊如舊,籌建小組奔赴各處參觀祠堂,吸取經驗。“我們到廣州、順德、南海,甚至韶關南雄珠璣巷等地觀摩學習,看的祠堂不下百家。”陳達榮說。

能工巧匠精雕細琢,方能出精品。籌備小組花重金聘請知名古建築隊,對每一處細節都精心雕琢。如今呈現在世人眼前的磚雕、灰塑、木雕、石刻均栩栩如生。2016年,一群古建築保護專家來到陳氏大宗祠,看到精美的雕刻,毫不吝嗇地豎起大拇指點贊,“精細程度可以與古代的雕刻媲美。”有專家甚至稱,有點不敢相信這些雕刻出自現代匠人之手。

白坭陳氏大宗祠:三水祠堂文化扛鼎者

從空中俯瞰陳氏大宗祠和祠巷村,可見其陳氏大宗祠四進的祠堂建築結構。

名人輩出

文經武略垂青史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名人效應不僅在當代效果明顯,在古代也是同樣奏效。說到白坭東岸村的陳氏大宗祠,最值得陳氏族人驕傲的是一段與明代碩儒陳白沙的一段淵源。

“瞧,那塊牌匾就是陳白沙書寫的。”陳達榮指著宗祠大門上的大字驕傲地說。牌匾墨寶,為陳氏大宗祠籌建期間,陳氏族人邀請明代碩儒陳白沙親筆題寫,至今仍然清晰保留藍色描墨的筆風,是陳氏大宗祠的鎮祠三寶之一。相傳,明代著名的理學家、廣東新會人陳白沙,經常在三水一帶遊學,他門下有一得意門生陳冕,為白坭陳氏大宗祠族人,在籌建家族祠堂時,陳氏族人特地邀請陳白沙先生為其宗祠題字。陳白沙先生欣然應許,親筆題寫了陳氏大宗祠幾個大字,並一路傳承至今。

據《三水縣誌》記載,陳白沙給陳冕寫過十九首詩,還為陳冕撰寫祭文墓誌銘。有一次他來三水尋訪陳冕不遇,思念情切便泊舟昆都山下,在江邊石上揮筆題寫“思賢”二字,從此,後人稱此水道為思賢滘。

白坭陳氏大宗祠:三水祠堂文化扛鼎者

陳氏大宗祠的大門牌匾為明代碩儒陳白沙所書。

陳氏大宗祠第二寶則是位於祠堂二進的接旨亭。“在三水祠堂中,只有我們陳氏大宗祠才有接旨亭。”陳達榮話語中不無驕傲之情。接旨亭與陳氏另一名人有關,他就是清末抗法將領陳朝綱。

據陳氏族人考證,陳朝綱自小習武,練得一身好武藝,被清將馮子材收為部將。由守備、都司、遊擊參將、總兵擢升至提督。同時由藍翎賞換花翎,由勵勇巴圖魯賞換博奇巴圖魯,由誥封三代正二品加封三代正一品。在抗擊法軍的戰鬥中,壯烈犧牲。

後來,中越軍民取得了歷史上有名的鎮南關大捷,為感念為援越抗法立了大功的陳朝綱等人,越南安南王將他自己正殿的一張御用大案桌贈給陳朝綱後人。除此以外,安南王后來還派人用大船將一批雞鵝木送到陳朝綱家鄉,為其建造“將軍第”。後來這批雞鵝木被製成祠堂的兩扇大門。

白坭陳氏大宗祠:三水祠堂文化扛鼎者

陳氏大宗祠第二進接旨亭,已經成為周邊居民的運動場所。

陳達榮說,陳朝綱對外捍衛了國家尊嚴,對內則樹立了教育後人的好榜樣。正是千千萬萬個陳朝綱一樣的熱血男兒,才有了華夏文明的五千年傳承。如今,白坭陳氏大宗祠內專門開闢了一個場室以緬懷陳朝綱等先賢與先烈。陳達榮說,陳氏先人遷至白坭至今已經700多年,一直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挖掘陳朝綱的事蹟,讓源遠流長的儒家文化、嶺南宗族文化都有了鮮明而鮮活的案例,陳朝綱成為陳氏族人不忘初心、砥礪奮進的一個精神座標。

如今,在陳氏大宗祠前,還豎立著陳朝綱的兩塊旗杆石,分別刻有“光緒八年奉旨賞換博奇巴圖魯,臣陳朝綱立”和“同治十二年御賜勵勇巴圖魯,臣陳朝綱立”等字樣。包括陳朝綱的旗杆石,祠堂前的旗杆石共有54塊,旗杆石上旗幟迎風飄揚,彰顯著陳氏族人的赫赫功名。

白坭陳氏大宗祠:三水祠堂文化扛鼎者

陳氏大宗祠外眾多旗杆石被整齊地豎立著。

宗譜家訓

弘揚誠信好家風

而陳氏大宗祠第三寶就是《陳氏宗譜》,長達145米、合共17冊的《陳氏宗譜》 完整地記錄了700年前,陳氏始祖陳規南下避戰禍、經珠磯巷遷白坭,於此繁衍生息的全過程以及規範家族道德秩序的族規、族約,為研究幾百年農村基層治理提供了一個非常珍貴的範本。

陳氏祖先陳白峰在擔任族長期間,十分重視家風家訓,他曾修訂陳氏家規家訓40多條,在日常行事上、公共秩序、家庭倫理裡都有著公道的使人信服的見解。“這40多條家訓還得到了當時的兩個侍郎的讚許,並且推廣至廣東十郡全省學習。”陳達榮說,後族人根據時代發展變化,精簡為陳氏大宗祠家訓16條。

白坭陳氏大宗祠:三水祠堂文化扛鼎者

陳氏大宗祠的第四進的譜系圖記載著宗族發展脈絡 。

“我們的族譜經過11次修撰。”陳達榮說,最近的一版是1927年編修的。族譜中明確記載著陳氏家訓,也成為族人們世代相守的行為準則。族譜中規定:要揚善懲惡,尊老恤幼,族人讀書免費等。同時,族譜還規定了考取功名有多少獎勵,老人60歲以上可以領取多少津貼,婦女守節有何獎勵,違反規定將受到什麼樣的懲罰等。

《陳氏大宗祠家訓十六條》 就規定:學文者,不操縱文章文字搬弄是非,為官者,不仗恃權力欺壓他人,行商者,不欺行霸市,催徵租稅者,不迫害良民;士農工商應一藝,毋以遊乎色荏為心,毋朋歌布飲為樂,毋以賭博為生等。“幾百年來,我們陳氏後人謹記祖訓,修身養德,這也是族中名人輩出的重要原因。”陳達榮分析道。

《陳氏宗譜》中還有防腐制度。族譜提倡賬目要公開透明,人人皆知,一月一結,禁止挪用公款,收支即日當眾算明等。款待賓客,“只在意之誠否,不論物之厚薄”,“餚三菜兩,酒不過十行,娶妻宴請,切忌鋪張。”充分彰顯了勤儉節約之道。

“陳氏宗祠和族譜裡倡導的內容與廉政文化相契合。”三水區紀委有關負責人說,如今白坭陳氏大宗祠也成為了佛山市廉潔文化進社區示範點。宗祠廣場周邊設置宣傳欄、“八德”文化長廊;在廣場石桌上、庭院內棋盤石上鐫刻“慎思、慎行、慎獨、慎微”“人生如棋、一步行錯、滿盤皆輸”等格言警句,營造風清氣正的廉潔文化氛圍。

"
白坭陳氏大宗祠:三水祠堂文化扛鼎者

在三水400多座祠堂中,白坭祠巷陳氏大宗祠是當之無愧的扛鼎者。擁有500多年曆史的陳氏大宗祠,佔地10畝,面積雄冠三水。歷史上,這個祠堂走出了陳冕、陳朝綱等名人,文經武略青史留名,祠堂前54塊旗杆石彰顯著他們的功績。祠堂裡收藏的陳氏宗譜,是家族史中的明珠,耕讀傳家之風力透紙背。世易時移,祠堂早已喪失了地方管理、教育功能,陳氏族人因時而變,陳氏大宗祠變身為白坭乃至三水重要的公共文化空間,成為祠堂活化的楷模。

佔地10畝

祠堂面積冠三水

滔滔西江從雲貴高原奔流而下,在三水青岐拐了個彎,流入了珠江三角洲。白坭祠巷陳氏大宗祠面朝西江,歷經500多年沉澱,成為歷史文化的載體,如江河一般,在歷史的長河裡奔湧向前,不斷迭代,永遠保持著生命活力,生生不息。

南宋末年,宋朝進士、大理寺評事陳規攜帶家眷一路南下,在白坭西江邊上落腳。彼時的西江波瀾壯闊,江畔水草豐美,陳家人成為這片土地上最早的居民之一,聚居在西江的東西兩岸。

陳氏族人在白坭西江邊繁衍生息200多年後,人丁興旺,開始籌備建立祠堂。明朝正徳六年(1511年),陳氏大宗祠落成。“我們的祠堂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白坭陳氏大宗祠管委會文書陳達榮介紹,其間經過6次大修,第5次修整在清光緒戊戌年(1898年),距今已有120多年曆史。

白坭陳氏大宗祠:三水祠堂文化扛鼎者

陳氏大宗祠正門。

改革開放後,陳氏大宗祠一度被改為學校使用,宗祠的二、三進得以較為完整保留下來。後學校搬出,祠堂一直荒廢,雜草叢生。年久失修的祠堂搖搖欲墜,昔日輝煌早已不見蹤影。2008年底,陳氏族人陳崇信發起號召——重建陳氏大宗祠,得到陳氏族人熱烈響應。陳氏族人先後籌集到資金600多萬元,白坭鎮爭取到省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300多萬元,共計約1000萬元。

鳳凰涅槃,浴火重生。2013年3月,從籌劃至竣工歷時6年,陳氏大宗祠重現昔日風采。重建後的陳氏大宗祠佔地10畝,面積居三水祠堂之冠,建築高度10多米,氣勢恢宏。

要做就做出精品。為了能夠讓大宗祠能夠修舊如舊,籌建小組奔赴各處參觀祠堂,吸取經驗。“我們到廣州、順德、南海,甚至韶關南雄珠璣巷等地觀摩學習,看的祠堂不下百家。”陳達榮說。

能工巧匠精雕細琢,方能出精品。籌備小組花重金聘請知名古建築隊,對每一處細節都精心雕琢。如今呈現在世人眼前的磚雕、灰塑、木雕、石刻均栩栩如生。2016年,一群古建築保護專家來到陳氏大宗祠,看到精美的雕刻,毫不吝嗇地豎起大拇指點贊,“精細程度可以與古代的雕刻媲美。”有專家甚至稱,有點不敢相信這些雕刻出自現代匠人之手。

白坭陳氏大宗祠:三水祠堂文化扛鼎者

從空中俯瞰陳氏大宗祠和祠巷村,可見其陳氏大宗祠四進的祠堂建築結構。

名人輩出

文經武略垂青史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名人效應不僅在當代效果明顯,在古代也是同樣奏效。說到白坭東岸村的陳氏大宗祠,最值得陳氏族人驕傲的是一段與明代碩儒陳白沙的一段淵源。

“瞧,那塊牌匾就是陳白沙書寫的。”陳達榮指著宗祠大門上的大字驕傲地說。牌匾墨寶,為陳氏大宗祠籌建期間,陳氏族人邀請明代碩儒陳白沙親筆題寫,至今仍然清晰保留藍色描墨的筆風,是陳氏大宗祠的鎮祠三寶之一。相傳,明代著名的理學家、廣東新會人陳白沙,經常在三水一帶遊學,他門下有一得意門生陳冕,為白坭陳氏大宗祠族人,在籌建家族祠堂時,陳氏族人特地邀請陳白沙先生為其宗祠題字。陳白沙先生欣然應許,親筆題寫了陳氏大宗祠幾個大字,並一路傳承至今。

據《三水縣誌》記載,陳白沙給陳冕寫過十九首詩,還為陳冕撰寫祭文墓誌銘。有一次他來三水尋訪陳冕不遇,思念情切便泊舟昆都山下,在江邊石上揮筆題寫“思賢”二字,從此,後人稱此水道為思賢滘。

白坭陳氏大宗祠:三水祠堂文化扛鼎者

陳氏大宗祠的大門牌匾為明代碩儒陳白沙所書。

陳氏大宗祠第二寶則是位於祠堂二進的接旨亭。“在三水祠堂中,只有我們陳氏大宗祠才有接旨亭。”陳達榮話語中不無驕傲之情。接旨亭與陳氏另一名人有關,他就是清末抗法將領陳朝綱。

據陳氏族人考證,陳朝綱自小習武,練得一身好武藝,被清將馮子材收為部將。由守備、都司、遊擊參將、總兵擢升至提督。同時由藍翎賞換花翎,由勵勇巴圖魯賞換博奇巴圖魯,由誥封三代正二品加封三代正一品。在抗擊法軍的戰鬥中,壯烈犧牲。

後來,中越軍民取得了歷史上有名的鎮南關大捷,為感念為援越抗法立了大功的陳朝綱等人,越南安南王將他自己正殿的一張御用大案桌贈給陳朝綱後人。除此以外,安南王后來還派人用大船將一批雞鵝木送到陳朝綱家鄉,為其建造“將軍第”。後來這批雞鵝木被製成祠堂的兩扇大門。

白坭陳氏大宗祠:三水祠堂文化扛鼎者

陳氏大宗祠第二進接旨亭,已經成為周邊居民的運動場所。

陳達榮說,陳朝綱對外捍衛了國家尊嚴,對內則樹立了教育後人的好榜樣。正是千千萬萬個陳朝綱一樣的熱血男兒,才有了華夏文明的五千年傳承。如今,白坭陳氏大宗祠內專門開闢了一個場室以緬懷陳朝綱等先賢與先烈。陳達榮說,陳氏先人遷至白坭至今已經700多年,一直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挖掘陳朝綱的事蹟,讓源遠流長的儒家文化、嶺南宗族文化都有了鮮明而鮮活的案例,陳朝綱成為陳氏族人不忘初心、砥礪奮進的一個精神座標。

如今,在陳氏大宗祠前,還豎立著陳朝綱的兩塊旗杆石,分別刻有“光緒八年奉旨賞換博奇巴圖魯,臣陳朝綱立”和“同治十二年御賜勵勇巴圖魯,臣陳朝綱立”等字樣。包括陳朝綱的旗杆石,祠堂前的旗杆石共有54塊,旗杆石上旗幟迎風飄揚,彰顯著陳氏族人的赫赫功名。

白坭陳氏大宗祠:三水祠堂文化扛鼎者

陳氏大宗祠外眾多旗杆石被整齊地豎立著。

宗譜家訓

弘揚誠信好家風

而陳氏大宗祠第三寶就是《陳氏宗譜》,長達145米、合共17冊的《陳氏宗譜》 完整地記錄了700年前,陳氏始祖陳規南下避戰禍、經珠磯巷遷白坭,於此繁衍生息的全過程以及規範家族道德秩序的族規、族約,為研究幾百年農村基層治理提供了一個非常珍貴的範本。

陳氏祖先陳白峰在擔任族長期間,十分重視家風家訓,他曾修訂陳氏家規家訓40多條,在日常行事上、公共秩序、家庭倫理裡都有著公道的使人信服的見解。“這40多條家訓還得到了當時的兩個侍郎的讚許,並且推廣至廣東十郡全省學習。”陳達榮說,後族人根據時代發展變化,精簡為陳氏大宗祠家訓16條。

白坭陳氏大宗祠:三水祠堂文化扛鼎者

陳氏大宗祠的第四進的譜系圖記載著宗族發展脈絡 。

“我們的族譜經過11次修撰。”陳達榮說,最近的一版是1927年編修的。族譜中明確記載著陳氏家訓,也成為族人們世代相守的行為準則。族譜中規定:要揚善懲惡,尊老恤幼,族人讀書免費等。同時,族譜還規定了考取功名有多少獎勵,老人60歲以上可以領取多少津貼,婦女守節有何獎勵,違反規定將受到什麼樣的懲罰等。

《陳氏大宗祠家訓十六條》 就規定:學文者,不操縱文章文字搬弄是非,為官者,不仗恃權力欺壓他人,行商者,不欺行霸市,催徵租稅者,不迫害良民;士農工商應一藝,毋以遊乎色荏為心,毋朋歌布飲為樂,毋以賭博為生等。“幾百年來,我們陳氏後人謹記祖訓,修身養德,這也是族中名人輩出的重要原因。”陳達榮分析道。

《陳氏宗譜》中還有防腐制度。族譜提倡賬目要公開透明,人人皆知,一月一結,禁止挪用公款,收支即日當眾算明等。款待賓客,“只在意之誠否,不論物之厚薄”,“餚三菜兩,酒不過十行,娶妻宴請,切忌鋪張。”充分彰顯了勤儉節約之道。

“陳氏宗祠和族譜裡倡導的內容與廉政文化相契合。”三水區紀委有關負責人說,如今白坭陳氏大宗祠也成為了佛山市廉潔文化進社區示範點。宗祠廣場周邊設置宣傳欄、“八德”文化長廊;在廣場石桌上、庭院內棋盤石上鐫刻“慎思、慎行、慎獨、慎微”“人生如棋、一步行錯、滿盤皆輸”等格言警句,營造風清氣正的廉潔文化氛圍。

白坭陳氏大宗祠:三水祠堂文化扛鼎者

陳氏大宗祠內的陳氏族譜。

因時而變

宗祠成活化範本

宗祠,過去是祭祀祖先的場所,兼承擔地方管理和教育功能。但如今這些功能都不復存在,祠堂還有哪些功用呢?不少祠堂平常都大門緊鎖,一年只開門幾次,充斥著黴味。“我們的祠堂也會這樣嗎?”陳達榮說,他們商量決定,打破姓氏界限,把傳統文化和現代先進文化結合起來,開展各類文娛活動,將傳統宗祠打造成當地的文化活動中心,豐富了基層的公共文化。

近段時間,100多名學生在陳氏大宗祠裡學習書法、繪畫。“這是我們連續第7年在祠堂舉辦暑假書法培訓班。”陳達榮說,每年都會吸引不少學生參與。

宗祠內有圖書館、書法室、健身區、乒乓球區等多個文體功能室。平日不少村民到宗祠內看報紙,開展曲藝、書法等各類文體活動。“以祠堂為孵化基地,白坭陳氏大宗祠大力培養龍舟、粵劇、婦女之家等13個文體協會,破解了農村公益文體事業資源不足的難題。”白坭鎮文化站相關負責人說,每年該祠堂都會舉辦50場左右的各類活動,真正成為了白坭文化活動主陣地之一。

"
白坭陳氏大宗祠:三水祠堂文化扛鼎者

在三水400多座祠堂中,白坭祠巷陳氏大宗祠是當之無愧的扛鼎者。擁有500多年曆史的陳氏大宗祠,佔地10畝,面積雄冠三水。歷史上,這個祠堂走出了陳冕、陳朝綱等名人,文經武略青史留名,祠堂前54塊旗杆石彰顯著他們的功績。祠堂裡收藏的陳氏宗譜,是家族史中的明珠,耕讀傳家之風力透紙背。世易時移,祠堂早已喪失了地方管理、教育功能,陳氏族人因時而變,陳氏大宗祠變身為白坭乃至三水重要的公共文化空間,成為祠堂活化的楷模。

佔地10畝

祠堂面積冠三水

滔滔西江從雲貴高原奔流而下,在三水青岐拐了個彎,流入了珠江三角洲。白坭祠巷陳氏大宗祠面朝西江,歷經500多年沉澱,成為歷史文化的載體,如江河一般,在歷史的長河裡奔湧向前,不斷迭代,永遠保持著生命活力,生生不息。

南宋末年,宋朝進士、大理寺評事陳規攜帶家眷一路南下,在白坭西江邊上落腳。彼時的西江波瀾壯闊,江畔水草豐美,陳家人成為這片土地上最早的居民之一,聚居在西江的東西兩岸。

陳氏族人在白坭西江邊繁衍生息200多年後,人丁興旺,開始籌備建立祠堂。明朝正徳六年(1511年),陳氏大宗祠落成。“我們的祠堂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白坭陳氏大宗祠管委會文書陳達榮介紹,其間經過6次大修,第5次修整在清光緒戊戌年(1898年),距今已有120多年曆史。

白坭陳氏大宗祠:三水祠堂文化扛鼎者

陳氏大宗祠正門。

改革開放後,陳氏大宗祠一度被改為學校使用,宗祠的二、三進得以較為完整保留下來。後學校搬出,祠堂一直荒廢,雜草叢生。年久失修的祠堂搖搖欲墜,昔日輝煌早已不見蹤影。2008年底,陳氏族人陳崇信發起號召——重建陳氏大宗祠,得到陳氏族人熱烈響應。陳氏族人先後籌集到資金600多萬元,白坭鎮爭取到省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300多萬元,共計約1000萬元。

鳳凰涅槃,浴火重生。2013年3月,從籌劃至竣工歷時6年,陳氏大宗祠重現昔日風采。重建後的陳氏大宗祠佔地10畝,面積居三水祠堂之冠,建築高度10多米,氣勢恢宏。

要做就做出精品。為了能夠讓大宗祠能夠修舊如舊,籌建小組奔赴各處參觀祠堂,吸取經驗。“我們到廣州、順德、南海,甚至韶關南雄珠璣巷等地觀摩學習,看的祠堂不下百家。”陳達榮說。

能工巧匠精雕細琢,方能出精品。籌備小組花重金聘請知名古建築隊,對每一處細節都精心雕琢。如今呈現在世人眼前的磚雕、灰塑、木雕、石刻均栩栩如生。2016年,一群古建築保護專家來到陳氏大宗祠,看到精美的雕刻,毫不吝嗇地豎起大拇指點贊,“精細程度可以與古代的雕刻媲美。”有專家甚至稱,有點不敢相信這些雕刻出自現代匠人之手。

白坭陳氏大宗祠:三水祠堂文化扛鼎者

從空中俯瞰陳氏大宗祠和祠巷村,可見其陳氏大宗祠四進的祠堂建築結構。

名人輩出

文經武略垂青史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名人效應不僅在當代效果明顯,在古代也是同樣奏效。說到白坭東岸村的陳氏大宗祠,最值得陳氏族人驕傲的是一段與明代碩儒陳白沙的一段淵源。

“瞧,那塊牌匾就是陳白沙書寫的。”陳達榮指著宗祠大門上的大字驕傲地說。牌匾墨寶,為陳氏大宗祠籌建期間,陳氏族人邀請明代碩儒陳白沙親筆題寫,至今仍然清晰保留藍色描墨的筆風,是陳氏大宗祠的鎮祠三寶之一。相傳,明代著名的理學家、廣東新會人陳白沙,經常在三水一帶遊學,他門下有一得意門生陳冕,為白坭陳氏大宗祠族人,在籌建家族祠堂時,陳氏族人特地邀請陳白沙先生為其宗祠題字。陳白沙先生欣然應許,親筆題寫了陳氏大宗祠幾個大字,並一路傳承至今。

據《三水縣誌》記載,陳白沙給陳冕寫過十九首詩,還為陳冕撰寫祭文墓誌銘。有一次他來三水尋訪陳冕不遇,思念情切便泊舟昆都山下,在江邊石上揮筆題寫“思賢”二字,從此,後人稱此水道為思賢滘。

白坭陳氏大宗祠:三水祠堂文化扛鼎者

陳氏大宗祠的大門牌匾為明代碩儒陳白沙所書。

陳氏大宗祠第二寶則是位於祠堂二進的接旨亭。“在三水祠堂中,只有我們陳氏大宗祠才有接旨亭。”陳達榮話語中不無驕傲之情。接旨亭與陳氏另一名人有關,他就是清末抗法將領陳朝綱。

據陳氏族人考證,陳朝綱自小習武,練得一身好武藝,被清將馮子材收為部將。由守備、都司、遊擊參將、總兵擢升至提督。同時由藍翎賞換花翎,由勵勇巴圖魯賞換博奇巴圖魯,由誥封三代正二品加封三代正一品。在抗擊法軍的戰鬥中,壯烈犧牲。

後來,中越軍民取得了歷史上有名的鎮南關大捷,為感念為援越抗法立了大功的陳朝綱等人,越南安南王將他自己正殿的一張御用大案桌贈給陳朝綱後人。除此以外,安南王后來還派人用大船將一批雞鵝木送到陳朝綱家鄉,為其建造“將軍第”。後來這批雞鵝木被製成祠堂的兩扇大門。

白坭陳氏大宗祠:三水祠堂文化扛鼎者

陳氏大宗祠第二進接旨亭,已經成為周邊居民的運動場所。

陳達榮說,陳朝綱對外捍衛了國家尊嚴,對內則樹立了教育後人的好榜樣。正是千千萬萬個陳朝綱一樣的熱血男兒,才有了華夏文明的五千年傳承。如今,白坭陳氏大宗祠內專門開闢了一個場室以緬懷陳朝綱等先賢與先烈。陳達榮說,陳氏先人遷至白坭至今已經700多年,一直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挖掘陳朝綱的事蹟,讓源遠流長的儒家文化、嶺南宗族文化都有了鮮明而鮮活的案例,陳朝綱成為陳氏族人不忘初心、砥礪奮進的一個精神座標。

如今,在陳氏大宗祠前,還豎立著陳朝綱的兩塊旗杆石,分別刻有“光緒八年奉旨賞換博奇巴圖魯,臣陳朝綱立”和“同治十二年御賜勵勇巴圖魯,臣陳朝綱立”等字樣。包括陳朝綱的旗杆石,祠堂前的旗杆石共有54塊,旗杆石上旗幟迎風飄揚,彰顯著陳氏族人的赫赫功名。

白坭陳氏大宗祠:三水祠堂文化扛鼎者

陳氏大宗祠外眾多旗杆石被整齊地豎立著。

宗譜家訓

弘揚誠信好家風

而陳氏大宗祠第三寶就是《陳氏宗譜》,長達145米、合共17冊的《陳氏宗譜》 完整地記錄了700年前,陳氏始祖陳規南下避戰禍、經珠磯巷遷白坭,於此繁衍生息的全過程以及規範家族道德秩序的族規、族約,為研究幾百年農村基層治理提供了一個非常珍貴的範本。

陳氏祖先陳白峰在擔任族長期間,十分重視家風家訓,他曾修訂陳氏家規家訓40多條,在日常行事上、公共秩序、家庭倫理裡都有著公道的使人信服的見解。“這40多條家訓還得到了當時的兩個侍郎的讚許,並且推廣至廣東十郡全省學習。”陳達榮說,後族人根據時代發展變化,精簡為陳氏大宗祠家訓16條。

白坭陳氏大宗祠:三水祠堂文化扛鼎者

陳氏大宗祠的第四進的譜系圖記載著宗族發展脈絡 。

“我們的族譜經過11次修撰。”陳達榮說,最近的一版是1927年編修的。族譜中明確記載著陳氏家訓,也成為族人們世代相守的行為準則。族譜中規定:要揚善懲惡,尊老恤幼,族人讀書免費等。同時,族譜還規定了考取功名有多少獎勵,老人60歲以上可以領取多少津貼,婦女守節有何獎勵,違反規定將受到什麼樣的懲罰等。

《陳氏大宗祠家訓十六條》 就規定:學文者,不操縱文章文字搬弄是非,為官者,不仗恃權力欺壓他人,行商者,不欺行霸市,催徵租稅者,不迫害良民;士農工商應一藝,毋以遊乎色荏為心,毋朋歌布飲為樂,毋以賭博為生等。“幾百年來,我們陳氏後人謹記祖訓,修身養德,這也是族中名人輩出的重要原因。”陳達榮分析道。

《陳氏宗譜》中還有防腐制度。族譜提倡賬目要公開透明,人人皆知,一月一結,禁止挪用公款,收支即日當眾算明等。款待賓客,“只在意之誠否,不論物之厚薄”,“餚三菜兩,酒不過十行,娶妻宴請,切忌鋪張。”充分彰顯了勤儉節約之道。

“陳氏宗祠和族譜裡倡導的內容與廉政文化相契合。”三水區紀委有關負責人說,如今白坭陳氏大宗祠也成為了佛山市廉潔文化進社區示範點。宗祠廣場周邊設置宣傳欄、“八德”文化長廊;在廣場石桌上、庭院內棋盤石上鐫刻“慎思、慎行、慎獨、慎微”“人生如棋、一步行錯、滿盤皆輸”等格言警句,營造風清氣正的廉潔文化氛圍。

白坭陳氏大宗祠:三水祠堂文化扛鼎者

陳氏大宗祠內的陳氏族譜。

因時而變

宗祠成活化範本

宗祠,過去是祭祀祖先的場所,兼承擔地方管理和教育功能。但如今這些功能都不復存在,祠堂還有哪些功用呢?不少祠堂平常都大門緊鎖,一年只開門幾次,充斥著黴味。“我們的祠堂也會這樣嗎?”陳達榮說,他們商量決定,打破姓氏界限,把傳統文化和現代先進文化結合起來,開展各類文娛活動,將傳統宗祠打造成當地的文化活動中心,豐富了基層的公共文化。

近段時間,100多名學生在陳氏大宗祠裡學習書法、繪畫。“這是我們連續第7年在祠堂舉辦暑假書法培訓班。”陳達榮說,每年都會吸引不少學生參與。

宗祠內有圖書館、書法室、健身區、乒乓球區等多個文體功能室。平日不少村民到宗祠內看報紙,開展曲藝、書法等各類文體活動。“以祠堂為孵化基地,白坭陳氏大宗祠大力培養龍舟、粵劇、婦女之家等13個文體協會,破解了農村公益文體事業資源不足的難題。”白坭鎮文化站相關負責人說,每年該祠堂都會舉辦50場左右的各類活動,真正成為了白坭文化活動主陣地之一。

白坭陳氏大宗祠:三水祠堂文化扛鼎者

陳氏大宗祠內的文化室,可供上網、練習書法和閱讀。

熱鬧非凡的陳氏大宗祠不僅是公共文化活動中心,同時承載了村民議事的功能。三水首批選舉產生的村民議事會和村務監督委員會等農村自治組織就設在其中。目前陳氏大宗祠已形成三級的議事機制。榮叔介紹,主要針對村裡開展的公益活動進行協商,為各類活動舉辦籌集資金。

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白坭陳氏大宗祠充分利用宗祠的橋樑作用,延伸內涵,打造基層公共服務平臺,提供公益性文體活動,豐富基層休閒娛樂生活的同時,促進基層融洽發展。

文/佛山日報記者賓水林

圖/佛山日報記者洪海

編輯/佛山日報陳玲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