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是自動駕駛商業元年”的說法該改改了'

"

文 |王鵬

自動駕駛或者說無人駕駛作為城市交通的未來方向,早就是普遍的共識。隨著互聯網公司、ICT廠商和主機廠等巨頭悉數入場廝殺,自動駕駛已經成為最燒錢的產業領域。

看起來似乎技術方向已然明確,商業亦是成竹在胸,剩下的只是看誰跑得更快,投入得最多。雖然L5真正普及是2030還是2040尚有爭論,但2019年初,已經聽到很多自動駕駛商業落地元年的說法。然而,以上半年的情形看來,似乎並不是那麼樂觀。

"

文 |王鵬

自動駕駛或者說無人駕駛作為城市交通的未來方向,早就是普遍的共識。隨著互聯網公司、ICT廠商和主機廠等巨頭悉數入場廝殺,自動駕駛已經成為最燒錢的產業領域。

看起來似乎技術方向已然明確,商業亦是成竹在胸,剩下的只是看誰跑得更快,投入得最多。雖然L5真正普及是2030還是2040尚有爭論,但2019年初,已經聽到很多自動駕駛商業落地元年的說法。然而,以上半年的情形看來,似乎並不是那麼樂觀。

“2019是自動駕駛商業元年”的說法該改改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變數不斷,自動駕駛成拖累?

百度Apollo作為國家人工智能四大平臺之一,依靠千人規模的巨大團隊,數百億資金投入,免費開放的生態系統,在國內已經取得了絕對的領先優勢,並吸引了上百家車企合作。最後一公里配送、RoboTaxi 、固定線路巴士、小巴“阿波龍”、卡車物流和乘用車等領域全面佈局並有不少落地案例。

但與所有廠商一樣,除了各地政府補貼以及少量封閉園區場景的物流車、掃地車成單外,真正的規模化商業回報還遙遙無期。即使在測試環境下達到成熟,受到交通法規、道路設施等限制,真正上路運營的希望也是寥寥。

正因如此,學習Waymo、Uber等前輩的做法,國內一些頭部大廠在最近密集傳出獨立自動駕駛部門的消息,尋求更多資本支持,也減輕公司的財務壓力,讓財報能好看那麼一點。不過目前,除了滴滴成功獨立了自動駕駛業務,百度和蔚來方面都回應消息不實。

自動駕駛行業如今的困境,原因很多。作為一種必然影響城市形態和運行方式的顛覆性技術,其巨大的不確定性既是商業風險,也是其有趣並值得投入之處。

相比當年汽車對馬車的取代過程,自動駕駛如今的發展恐怕已經順利了很多。自動駕駛首先是一種綜合性技術,技術路線及其成熟程度顯然是最容易想到的問題。雖然無外乎是感知、決策、控制幾個環節,但各大門派思路還是有不小的區別的。

我們姑且不提激光雷達與攝像頭之爭這種細節,也不探討小廠不得不聚焦到某個細分技術重點。即使是大廠,也有如google和華為,不僅設計和訓練所有算法,也設計從雷達到視覺,甚至電機、電池等所有硬件模塊;或者如百度,依託其軟件和AI方面的優勢,選擇專攻算法,而將硬件開放給生態。

然而行業也越來越發現,硬件方案和軟件算法之間的耦合可能超過原來的想象,其配合也許才是最關鍵的技術。所以Waymo2018年在加州的路測數據,成績遠遠好於百度也容易理解。

"

文 |王鵬

自動駕駛或者說無人駕駛作為城市交通的未來方向,早就是普遍的共識。隨著互聯網公司、ICT廠商和主機廠等巨頭悉數入場廝殺,自動駕駛已經成為最燒錢的產業領域。

看起來似乎技術方向已然明確,商業亦是成竹在胸,剩下的只是看誰跑得更快,投入得最多。雖然L5真正普及是2030還是2040尚有爭論,但2019年初,已經聽到很多自動駕駛商業落地元年的說法。然而,以上半年的情形看來,似乎並不是那麼樂觀。

“2019是自動駕駛商業元年”的說法該改改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變數不斷,自動駕駛成拖累?

百度Apollo作為國家人工智能四大平臺之一,依靠千人規模的巨大團隊,數百億資金投入,免費開放的生態系統,在國內已經取得了絕對的領先優勢,並吸引了上百家車企合作。最後一公里配送、RoboTaxi 、固定線路巴士、小巴“阿波龍”、卡車物流和乘用車等領域全面佈局並有不少落地案例。

但與所有廠商一樣,除了各地政府補貼以及少量封閉園區場景的物流車、掃地車成單外,真正的規模化商業回報還遙遙無期。即使在測試環境下達到成熟,受到交通法規、道路設施等限制,真正上路運營的希望也是寥寥。

正因如此,學習Waymo、Uber等前輩的做法,國內一些頭部大廠在最近密集傳出獨立自動駕駛部門的消息,尋求更多資本支持,也減輕公司的財務壓力,讓財報能好看那麼一點。不過目前,除了滴滴成功獨立了自動駕駛業務,百度和蔚來方面都回應消息不實。

自動駕駛行業如今的困境,原因很多。作為一種必然影響城市形態和運行方式的顛覆性技術,其巨大的不確定性既是商業風險,也是其有趣並值得投入之處。

相比當年汽車對馬車的取代過程,自動駕駛如今的發展恐怕已經順利了很多。自動駕駛首先是一種綜合性技術,技術路線及其成熟程度顯然是最容易想到的問題。雖然無外乎是感知、決策、控制幾個環節,但各大門派思路還是有不小的區別的。

我們姑且不提激光雷達與攝像頭之爭這種細節,也不探討小廠不得不聚焦到某個細分技術重點。即使是大廠,也有如google和華為,不僅設計和訓練所有算法,也設計從雷達到視覺,甚至電機、電池等所有硬件模塊;或者如百度,依託其軟件和AI方面的優勢,選擇專攻算法,而將硬件開放給生態。

然而行業也越來越發現,硬件方案和軟件算法之間的耦合可能超過原來的想象,其配合也許才是最關鍵的技術。所以Waymo2018年在加州的路測數據,成績遠遠好於百度也容易理解。

“2019是自動駕駛商業元年”的說法該改改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商業困境,自動駕駛如何賺錢?

在商業模式方面,除了主機廠,像蘋果那樣上來就想重新定義整車的還是不多,大多數自動駕駛廠商還是定位做技術供應商,而Robo Taxi及其演進方向MAAS(出行即服務)今年以來越來越受關注。

主流主機廠在銷量下滑和互聯網造車勢力的壓力下,紛紛在探索MAAS落地之路,借自動駕駛把售賣模式轉為服務模式。雖然多個品牌都在特定城市成立了MAAS運營公司,並拿到了一些授權,但整合多種交通方式一體化運營,可能是比自動駕駛更大的挑戰。

在落地場景方面,大家雖然都在刷開放道路測試的里程,但更多意在積累數據。大小廠商都已經意識到,封閉場景、低速、非載人這幾個要素才是近期的落地商用的關鍵。園區接駁車是目前最普遍的需求,在高端地產和智慧城市示範項目中,是不錯的展示體驗選項,但百度160萬一臺的價格,恐怕可以嚇退絕大部分潛在客戶。

以海淀公園為例,市民(每天4班,每班7人)都可以免費預約搭乘阿波龍小車,體驗L4自動駕駛。雖然司機變成了安全員,速度也只有10km/h,比遛達快不了多少,體驗談不上美好。

此外,自動泊車、掃地、最後一公里物流等,作為小廠的特色產品,還是有不少有意思的商業案例的,比如中國移動一單就買了智行者上千臺環衛車和物流車。至於機場等有精確調度需求的高價值園區,也是很多廠商爭奪的典型場景。

"

文 |王鵬

自動駕駛或者說無人駕駛作為城市交通的未來方向,早就是普遍的共識。隨著互聯網公司、ICT廠商和主機廠等巨頭悉數入場廝殺,自動駕駛已經成為最燒錢的產業領域。

看起來似乎技術方向已然明確,商業亦是成竹在胸,剩下的只是看誰跑得更快,投入得最多。雖然L5真正普及是2030還是2040尚有爭論,但2019年初,已經聽到很多自動駕駛商業落地元年的說法。然而,以上半年的情形看來,似乎並不是那麼樂觀。

“2019是自動駕駛商業元年”的說法該改改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變數不斷,自動駕駛成拖累?

百度Apollo作為國家人工智能四大平臺之一,依靠千人規模的巨大團隊,數百億資金投入,免費開放的生態系統,在國內已經取得了絕對的領先優勢,並吸引了上百家車企合作。最後一公里配送、RoboTaxi 、固定線路巴士、小巴“阿波龍”、卡車物流和乘用車等領域全面佈局並有不少落地案例。

但與所有廠商一樣,除了各地政府補貼以及少量封閉園區場景的物流車、掃地車成單外,真正的規模化商業回報還遙遙無期。即使在測試環境下達到成熟,受到交通法規、道路設施等限制,真正上路運營的希望也是寥寥。

正因如此,學習Waymo、Uber等前輩的做法,國內一些頭部大廠在最近密集傳出獨立自動駕駛部門的消息,尋求更多資本支持,也減輕公司的財務壓力,讓財報能好看那麼一點。不過目前,除了滴滴成功獨立了自動駕駛業務,百度和蔚來方面都回應消息不實。

自動駕駛行業如今的困境,原因很多。作為一種必然影響城市形態和運行方式的顛覆性技術,其巨大的不確定性既是商業風險,也是其有趣並值得投入之處。

相比當年汽車對馬車的取代過程,自動駕駛如今的發展恐怕已經順利了很多。自動駕駛首先是一種綜合性技術,技術路線及其成熟程度顯然是最容易想到的問題。雖然無外乎是感知、決策、控制幾個環節,但各大門派思路還是有不小的區別的。

我們姑且不提激光雷達與攝像頭之爭這種細節,也不探討小廠不得不聚焦到某個細分技術重點。即使是大廠,也有如google和華為,不僅設計和訓練所有算法,也設計從雷達到視覺,甚至電機、電池等所有硬件模塊;或者如百度,依託其軟件和AI方面的優勢,選擇專攻算法,而將硬件開放給生態。

然而行業也越來越發現,硬件方案和軟件算法之間的耦合可能超過原來的想象,其配合也許才是最關鍵的技術。所以Waymo2018年在加州的路測數據,成績遠遠好於百度也容易理解。

“2019是自動駕駛商業元年”的說法該改改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商業困境,自動駕駛如何賺錢?

在商業模式方面,除了主機廠,像蘋果那樣上來就想重新定義整車的還是不多,大多數自動駕駛廠商還是定位做技術供應商,而Robo Taxi及其演進方向MAAS(出行即服務)今年以來越來越受關注。

主流主機廠在銷量下滑和互聯網造車勢力的壓力下,紛紛在探索MAAS落地之路,借自動駕駛把售賣模式轉為服務模式。雖然多個品牌都在特定城市成立了MAAS運營公司,並拿到了一些授權,但整合多種交通方式一體化運營,可能是比自動駕駛更大的挑戰。

在落地場景方面,大家雖然都在刷開放道路測試的里程,但更多意在積累數據。大小廠商都已經意識到,封閉場景、低速、非載人這幾個要素才是近期的落地商用的關鍵。園區接駁車是目前最普遍的需求,在高端地產和智慧城市示範項目中,是不錯的展示體驗選項,但百度160萬一臺的價格,恐怕可以嚇退絕大部分潛在客戶。

以海淀公園為例,市民(每天4班,每班7人)都可以免費預約搭乘阿波龍小車,體驗L4自動駕駛。雖然司機變成了安全員,速度也只有10km/h,比遛達快不了多少,體驗談不上美好。

此外,自動泊車、掃地、最後一公里物流等,作為小廠的特色產品,還是有不少有意思的商業案例的,比如中國移動一單就買了智行者上千臺環衛車和物流車。至於機場等有精確調度需求的高價值園區,也是很多廠商爭奪的典型場景。

“2019是自動駕駛商業元年”的說法該改改了

百度阿波羅小車。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自動駕駛落地,瓶頸在成本

除了以上幾個問題,雖然還有法規、倫理等話題可以討論,但筆者覺得在現階段,自動駕駛落地最大瓶頸仍然在於成本,尤其是車端感知的高成本,上述表面問題大都可以歸因於此。

雖然攝像頭、毫米波雷達一直被寄以厚望,但激光雷達仍然是最為優秀的長距離高精度三維感知設備。行業都將產業化的希望寄託於固態激光雷達的大幅降價。雖然理論上V2X就是一種車路分工機制,但X一直是個未知數,車企無法左右政府控制的路側技術路線,只能在端側不斷加碼。

如果政府投入路側設備承擔大部分感知任務,會大規模降低車企壓力。這並非技術路線問題,而是前沿產業發展的必然。因此,路側激光雷達和其他輔助感知手段,必然成為新的基礎設施以及V2X車路通訊領域的核心環節。這也會使端側變得非常輕盈,也許特斯拉的純視覺方案才恰到好處。

政府的基礎設施投資是引導產業發展的重要手段,可以降低各參與方成本。政府要促進汽車產業發展,除了直接補貼汽車消費本身,為車修路是一種典型的暗補方式,直接增加了購買者用車的收益。

"

文 |王鵬

自動駕駛或者說無人駕駛作為城市交通的未來方向,早就是普遍的共識。隨著互聯網公司、ICT廠商和主機廠等巨頭悉數入場廝殺,自動駕駛已經成為最燒錢的產業領域。

看起來似乎技術方向已然明確,商業亦是成竹在胸,剩下的只是看誰跑得更快,投入得最多。雖然L5真正普及是2030還是2040尚有爭論,但2019年初,已經聽到很多自動駕駛商業落地元年的說法。然而,以上半年的情形看來,似乎並不是那麼樂觀。

“2019是自動駕駛商業元年”的說法該改改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變數不斷,自動駕駛成拖累?

百度Apollo作為國家人工智能四大平臺之一,依靠千人規模的巨大團隊,數百億資金投入,免費開放的生態系統,在國內已經取得了絕對的領先優勢,並吸引了上百家車企合作。最後一公里配送、RoboTaxi 、固定線路巴士、小巴“阿波龍”、卡車物流和乘用車等領域全面佈局並有不少落地案例。

但與所有廠商一樣,除了各地政府補貼以及少量封閉園區場景的物流車、掃地車成單外,真正的規模化商業回報還遙遙無期。即使在測試環境下達到成熟,受到交通法規、道路設施等限制,真正上路運營的希望也是寥寥。

正因如此,學習Waymo、Uber等前輩的做法,國內一些頭部大廠在最近密集傳出獨立自動駕駛部門的消息,尋求更多資本支持,也減輕公司的財務壓力,讓財報能好看那麼一點。不過目前,除了滴滴成功獨立了自動駕駛業務,百度和蔚來方面都回應消息不實。

自動駕駛行業如今的困境,原因很多。作為一種必然影響城市形態和運行方式的顛覆性技術,其巨大的不確定性既是商業風險,也是其有趣並值得投入之處。

相比當年汽車對馬車的取代過程,自動駕駛如今的發展恐怕已經順利了很多。自動駕駛首先是一種綜合性技術,技術路線及其成熟程度顯然是最容易想到的問題。雖然無外乎是感知、決策、控制幾個環節,但各大門派思路還是有不小的區別的。

我們姑且不提激光雷達與攝像頭之爭這種細節,也不探討小廠不得不聚焦到某個細分技術重點。即使是大廠,也有如google和華為,不僅設計和訓練所有算法,也設計從雷達到視覺,甚至電機、電池等所有硬件模塊;或者如百度,依託其軟件和AI方面的優勢,選擇專攻算法,而將硬件開放給生態。

然而行業也越來越發現,硬件方案和軟件算法之間的耦合可能超過原來的想象,其配合也許才是最關鍵的技術。所以Waymo2018年在加州的路測數據,成績遠遠好於百度也容易理解。

“2019是自動駕駛商業元年”的說法該改改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商業困境,自動駕駛如何賺錢?

在商業模式方面,除了主機廠,像蘋果那樣上來就想重新定義整車的還是不多,大多數自動駕駛廠商還是定位做技術供應商,而Robo Taxi及其演進方向MAAS(出行即服務)今年以來越來越受關注。

主流主機廠在銷量下滑和互聯網造車勢力的壓力下,紛紛在探索MAAS落地之路,借自動駕駛把售賣模式轉為服務模式。雖然多個品牌都在特定城市成立了MAAS運營公司,並拿到了一些授權,但整合多種交通方式一體化運營,可能是比自動駕駛更大的挑戰。

在落地場景方面,大家雖然都在刷開放道路測試的里程,但更多意在積累數據。大小廠商都已經意識到,封閉場景、低速、非載人這幾個要素才是近期的落地商用的關鍵。園區接駁車是目前最普遍的需求,在高端地產和智慧城市示範項目中,是不錯的展示體驗選項,但百度160萬一臺的價格,恐怕可以嚇退絕大部分潛在客戶。

以海淀公園為例,市民(每天4班,每班7人)都可以免費預約搭乘阿波龍小車,體驗L4自動駕駛。雖然司機變成了安全員,速度也只有10km/h,比遛達快不了多少,體驗談不上美好。

此外,自動泊車、掃地、最後一公里物流等,作為小廠的特色產品,還是有不少有意思的商業案例的,比如中國移動一單就買了智行者上千臺環衛車和物流車。至於機場等有精確調度需求的高價值園區,也是很多廠商爭奪的典型場景。

“2019是自動駕駛商業元年”的說法該改改了

百度阿波羅小車。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自動駕駛落地,瓶頸在成本

除了以上幾個問題,雖然還有法規、倫理等話題可以討論,但筆者覺得在現階段,自動駕駛落地最大瓶頸仍然在於成本,尤其是車端感知的高成本,上述表面問題大都可以歸因於此。

雖然攝像頭、毫米波雷達一直被寄以厚望,但激光雷達仍然是最為優秀的長距離高精度三維感知設備。行業都將產業化的希望寄託於固態激光雷達的大幅降價。雖然理論上V2X就是一種車路分工機制,但X一直是個未知數,車企無法左右政府控制的路側技術路線,只能在端側不斷加碼。

如果政府投入路側設備承擔大部分感知任務,會大規模降低車企壓力。這並非技術路線問題,而是前沿產業發展的必然。因此,路側激光雷達和其他輔助感知手段,必然成為新的基礎設施以及V2X車路通訊領域的核心環節。這也會使端側變得非常輕盈,也許特斯拉的純視覺方案才恰到好處。

政府的基礎設施投資是引導產業發展的重要手段,可以降低各參與方成本。政府要促進汽車產業發展,除了直接補貼汽車消費本身,為車修路是一種典型的暗補方式,直接增加了購買者用車的收益。

“2019是自動駕駛商業元年”的說法該改改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為了加速引導自動駕駛領域繼續發展,現階段政府的當務之急是主動建立新的路側感知標準,大力投入路側自動駕駛基礎設施建設。在5G智能燈杆等路側節點大量部署激光雷達,結合原有攝像頭網絡,建立共享的高精地圖和人車動態數據採集能力,一方面解決單個車輛超視距路況感知難題,實現全網動態計算決策,提高效率和安全性;另一方面,大量激光雷達的市場需求可以大幅拉低價格曲線,使其價格有望迅速降低兩個數量級達到真正民用水平。

並且可以由政府背景的城市運營商統一採集和提供高精地圖服務,降低行業整體成本;除此之外,新的三維數據採集網絡可以大大加強原有攝像頭網絡的感知能力,也可以規避很多隱私問題。總之,以更多基礎設施投入最終降低單個車輛採購和使用成本,促進行業儘快落地。

當然,基礎設施也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從現在的交通體系過渡到全無人駕駛的狀態,絕對是個龐大的複雜系統問題,其技術和管理路徑無人能夠說清。但頭部廠商的技術定義和牽引,政府的頂層設計和引導,缺一不可。尤其是政府的角色不容忽視,希望其承擔更多的管理和基礎設施建設責任,不要重演共享單車行業因監管不力造成的幾乎全軍覆沒的悲劇。

□王鵬 (北京大數據研究院智慧城市大數據實驗室主任、高級城市規劃師)

編輯:範娜娜 實習生:龍江蘭 校對:王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