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古韻,有十大名曲一說。中國古代十大名曲是中國傳統音樂的精髓,由漢族傳統樂器演奏,聲音優雅,盡現中國韻味之美,是漢族傳統音樂的精髓。

這些樂曲以歷史典故為旁襯,借古人之舊事以壯聲勢。大多數人並非行家,雖偶爾聆聽古曲,覺得好聽,卻不知其深刻內涵。今日知行君與大家共聽名曲,瞭解其背後的那些故事。

"

中華古韻,有十大名曲一說。中國古代十大名曲是中國傳統音樂的精髓,由漢族傳統樂器演奏,聲音優雅,盡現中國韻味之美,是漢族傳統音樂的精髓。

這些樂曲以歷史典故為旁襯,借古人之舊事以壯聲勢。大多數人並非行家,雖偶爾聆聽古曲,覺得好聽,卻不知其深刻內涵。今日知行君與大家共聽名曲,瞭解其背後的那些故事。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背後的歷史典故

1、廣陵散

此曲是一首曲調較為激昂的古琴曲,又名《廣陵止息》,傳說原是流行於廣陵地區的民間樂曲,現僅存古琴曲。最早出現在東漢蔡邕的《琴操》裡:聶政,戰國時期韓國人,其父為韓王鑄劍誤期而被殺。為報父仇,刻苦學琴十年後,改變音容,返回韓國,在離宮不遠處彈琴,高超的琴藝使行人止步,牛馬停蹄。韓王得悉後,召進宮內演奏,聶政從琴腹抽出匕首刺死韓王。

聶政時代大約六百多年後,西晉一位才智超絕的人物,使《廣陵散》成為千古絕響。此人就是“竹林七賢”中最有影響力的嵇康。因而古曲《廣陵散》的背後,實際上包含了聶政和嵇康的兩個典故。

"

中華古韻,有十大名曲一說。中國古代十大名曲是中國傳統音樂的精髓,由漢族傳統樂器演奏,聲音優雅,盡現中國韻味之美,是漢族傳統音樂的精髓。

這些樂曲以歷史典故為旁襯,借古人之舊事以壯聲勢。大多數人並非行家,雖偶爾聆聽古曲,覺得好聽,卻不知其深刻內涵。今日知行君與大家共聽名曲,瞭解其背後的那些故事。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背後的歷史典故

1、廣陵散

此曲是一首曲調較為激昂的古琴曲,又名《廣陵止息》,傳說原是流行於廣陵地區的民間樂曲,現僅存古琴曲。最早出現在東漢蔡邕的《琴操》裡:聶政,戰國時期韓國人,其父為韓王鑄劍誤期而被殺。為報父仇,刻苦學琴十年後,改變音容,返回韓國,在離宮不遠處彈琴,高超的琴藝使行人止步,牛馬停蹄。韓王得悉後,召進宮內演奏,聶政從琴腹抽出匕首刺死韓王。

聶政時代大約六百多年後,西晉一位才智超絕的人物,使《廣陵散》成為千古絕響。此人就是“竹林七賢”中最有影響力的嵇康。因而古曲《廣陵散》的背後,實際上包含了聶政和嵇康的兩個典故。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背後的歷史典故

2、高山流水

《列子·湯問》記載:伯牙善彈琴,子期善聽琴。一次,俞伯牙彈了一首高山屹立、氣勢雄偉的樂曲,鍾子期讚賞地說:“巍巍乎志在高山。”伯牙又彈了一首驚濤駭浪、洶湧澎湃的曲子,鍾子期又說:“洋洋乎志在流水。”鍾子期能深刻地領會伯牙所彈奏樂曲《高山流水》的內涵。從此,他們倆人結成了知音,被傳為千古佳話。後來在《呂氏春秋》中還記載著:鍾子期死,伯牙摔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

中華古韻,有十大名曲一說。中國古代十大名曲是中國傳統音樂的精髓,由漢族傳統樂器演奏,聲音優雅,盡現中國韻味之美,是漢族傳統音樂的精髓。

這些樂曲以歷史典故為旁襯,借古人之舊事以壯聲勢。大多數人並非行家,雖偶爾聆聽古曲,覺得好聽,卻不知其深刻內涵。今日知行君與大家共聽名曲,瞭解其背後的那些故事。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背後的歷史典故

1、廣陵散

此曲是一首曲調較為激昂的古琴曲,又名《廣陵止息》,傳說原是流行於廣陵地區的民間樂曲,現僅存古琴曲。最早出現在東漢蔡邕的《琴操》裡:聶政,戰國時期韓國人,其父為韓王鑄劍誤期而被殺。為報父仇,刻苦學琴十年後,改變音容,返回韓國,在離宮不遠處彈琴,高超的琴藝使行人止步,牛馬停蹄。韓王得悉後,召進宮內演奏,聶政從琴腹抽出匕首刺死韓王。

聶政時代大約六百多年後,西晉一位才智超絕的人物,使《廣陵散》成為千古絕響。此人就是“竹林七賢”中最有影響力的嵇康。因而古曲《廣陵散》的背後,實際上包含了聶政和嵇康的兩個典故。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背後的歷史典故

2、高山流水

《列子·湯問》記載:伯牙善彈琴,子期善聽琴。一次,俞伯牙彈了一首高山屹立、氣勢雄偉的樂曲,鍾子期讚賞地說:“巍巍乎志在高山。”伯牙又彈了一首驚濤駭浪、洶湧澎湃的曲子,鍾子期又說:“洋洋乎志在流水。”鍾子期能深刻地領會伯牙所彈奏樂曲《高山流水》的內涵。從此,他們倆人結成了知音,被傳為千古佳話。後來在《呂氏春秋》中還記載著:鍾子期死,伯牙摔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背後的歷史典故

3、十面埋伏

公元前202前,楚漢會戰於垓下,後人根據這場戰爭作了有名的琵琶大套武曲《十面埋伏》。《十面埋伏》可以說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藝術發揮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創造了單個樂器的獨奏形式表現波瀾壯闊的史詩場面,樂曲內容的壯麗輝煌,風格的雄偉奇特,在古典音樂中是罕見的。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藝術領域最具代表性的漢族傳統名作。

"

中華古韻,有十大名曲一說。中國古代十大名曲是中國傳統音樂的精髓,由漢族傳統樂器演奏,聲音優雅,盡現中國韻味之美,是漢族傳統音樂的精髓。

這些樂曲以歷史典故為旁襯,借古人之舊事以壯聲勢。大多數人並非行家,雖偶爾聆聽古曲,覺得好聽,卻不知其深刻內涵。今日知行君與大家共聽名曲,瞭解其背後的那些故事。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背後的歷史典故

1、廣陵散

此曲是一首曲調較為激昂的古琴曲,又名《廣陵止息》,傳說原是流行於廣陵地區的民間樂曲,現僅存古琴曲。最早出現在東漢蔡邕的《琴操》裡:聶政,戰國時期韓國人,其父為韓王鑄劍誤期而被殺。為報父仇,刻苦學琴十年後,改變音容,返回韓國,在離宮不遠處彈琴,高超的琴藝使行人止步,牛馬停蹄。韓王得悉後,召進宮內演奏,聶政從琴腹抽出匕首刺死韓王。

聶政時代大約六百多年後,西晉一位才智超絕的人物,使《廣陵散》成為千古絕響。此人就是“竹林七賢”中最有影響力的嵇康。因而古曲《廣陵散》的背後,實際上包含了聶政和嵇康的兩個典故。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背後的歷史典故

2、高山流水

《列子·湯問》記載:伯牙善彈琴,子期善聽琴。一次,俞伯牙彈了一首高山屹立、氣勢雄偉的樂曲,鍾子期讚賞地說:“巍巍乎志在高山。”伯牙又彈了一首驚濤駭浪、洶湧澎湃的曲子,鍾子期又說:“洋洋乎志在流水。”鍾子期能深刻地領會伯牙所彈奏樂曲《高山流水》的內涵。從此,他們倆人結成了知音,被傳為千古佳話。後來在《呂氏春秋》中還記載著:鍾子期死,伯牙摔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背後的歷史典故

3、十面埋伏

公元前202前,楚漢會戰於垓下,後人根據這場戰爭作了有名的琵琶大套武曲《十面埋伏》。《十面埋伏》可以說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藝術發揮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創造了單個樂器的獨奏形式表現波瀾壯闊的史詩場面,樂曲內容的壯麗輝煌,風格的雄偉奇特,在古典音樂中是罕見的。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藝術領域最具代表性的漢族傳統名作。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背後的歷史典故

4、平沙落雁

《平沙落雁》是一首展景抒懷的琴曲,又名《雁落平沙》、《平沙》,作者傳有唐代陳子昂、宋代毛遜、明代朱權等,眾說不一。

此曲描寫了雁群降落前在空中盤旋顧盼的情景。據說明朝飽受內憂外患困擾,天下有識之士無不憂心忡忡,此曲“借鴻鴣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也”,以示儒家倡導的“貧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此曲曲中之音和曲外之意,包涵了對懷才不遇而欲取功名者的勵志和對因言獲罪而退隱山林者的慰藉。

"

中華古韻,有十大名曲一說。中國古代十大名曲是中國傳統音樂的精髓,由漢族傳統樂器演奏,聲音優雅,盡現中國韻味之美,是漢族傳統音樂的精髓。

這些樂曲以歷史典故為旁襯,借古人之舊事以壯聲勢。大多數人並非行家,雖偶爾聆聽古曲,覺得好聽,卻不知其深刻內涵。今日知行君與大家共聽名曲,瞭解其背後的那些故事。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背後的歷史典故

1、廣陵散

此曲是一首曲調較為激昂的古琴曲,又名《廣陵止息》,傳說原是流行於廣陵地區的民間樂曲,現僅存古琴曲。最早出現在東漢蔡邕的《琴操》裡:聶政,戰國時期韓國人,其父為韓王鑄劍誤期而被殺。為報父仇,刻苦學琴十年後,改變音容,返回韓國,在離宮不遠處彈琴,高超的琴藝使行人止步,牛馬停蹄。韓王得悉後,召進宮內演奏,聶政從琴腹抽出匕首刺死韓王。

聶政時代大約六百多年後,西晉一位才智超絕的人物,使《廣陵散》成為千古絕響。此人就是“竹林七賢”中最有影響力的嵇康。因而古曲《廣陵散》的背後,實際上包含了聶政和嵇康的兩個典故。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背後的歷史典故

2、高山流水

《列子·湯問》記載:伯牙善彈琴,子期善聽琴。一次,俞伯牙彈了一首高山屹立、氣勢雄偉的樂曲,鍾子期讚賞地說:“巍巍乎志在高山。”伯牙又彈了一首驚濤駭浪、洶湧澎湃的曲子,鍾子期又說:“洋洋乎志在流水。”鍾子期能深刻地領會伯牙所彈奏樂曲《高山流水》的內涵。從此,他們倆人結成了知音,被傳為千古佳話。後來在《呂氏春秋》中還記載著:鍾子期死,伯牙摔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背後的歷史典故

3、十面埋伏

公元前202前,楚漢會戰於垓下,後人根據這場戰爭作了有名的琵琶大套武曲《十面埋伏》。《十面埋伏》可以說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藝術發揮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創造了單個樂器的獨奏形式表現波瀾壯闊的史詩場面,樂曲內容的壯麗輝煌,風格的雄偉奇特,在古典音樂中是罕見的。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藝術領域最具代表性的漢族傳統名作。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背後的歷史典故

4、平沙落雁

《平沙落雁》是一首展景抒懷的琴曲,又名《雁落平沙》、《平沙》,作者傳有唐代陳子昂、宋代毛遜、明代朱權等,眾說不一。

此曲描寫了雁群降落前在空中盤旋顧盼的情景。據說明朝飽受內憂外患困擾,天下有識之士無不憂心忡忡,此曲“借鴻鴣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也”,以示儒家倡導的“貧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此曲曲中之音和曲外之意,包涵了對懷才不遇而欲取功名者的勵志和對因言獲罪而退隱山林者的慰藉。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背後的歷史典故

5、夕陽簫鼓

著名的琵琶傳統大套文曲,有人認為此曲的立意,來自於白居易的《琵琶行》——“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事實上歷史上更多人認為它的音樂意境,來自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一詩。此曲所描述的那種畫韻詩境盡現於眼前,使人有如夢迴唐朝,進而無限感懷大唐盛世之萬千氣象。

"

中華古韻,有十大名曲一說。中國古代十大名曲是中國傳統音樂的精髓,由漢族傳統樂器演奏,聲音優雅,盡現中國韻味之美,是漢族傳統音樂的精髓。

這些樂曲以歷史典故為旁襯,借古人之舊事以壯聲勢。大多數人並非行家,雖偶爾聆聽古曲,覺得好聽,卻不知其深刻內涵。今日知行君與大家共聽名曲,瞭解其背後的那些故事。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背後的歷史典故

1、廣陵散

此曲是一首曲調較為激昂的古琴曲,又名《廣陵止息》,傳說原是流行於廣陵地區的民間樂曲,現僅存古琴曲。最早出現在東漢蔡邕的《琴操》裡:聶政,戰國時期韓國人,其父為韓王鑄劍誤期而被殺。為報父仇,刻苦學琴十年後,改變音容,返回韓國,在離宮不遠處彈琴,高超的琴藝使行人止步,牛馬停蹄。韓王得悉後,召進宮內演奏,聶政從琴腹抽出匕首刺死韓王。

聶政時代大約六百多年後,西晉一位才智超絕的人物,使《廣陵散》成為千古絕響。此人就是“竹林七賢”中最有影響力的嵇康。因而古曲《廣陵散》的背後,實際上包含了聶政和嵇康的兩個典故。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背後的歷史典故

2、高山流水

《列子·湯問》記載:伯牙善彈琴,子期善聽琴。一次,俞伯牙彈了一首高山屹立、氣勢雄偉的樂曲,鍾子期讚賞地說:“巍巍乎志在高山。”伯牙又彈了一首驚濤駭浪、洶湧澎湃的曲子,鍾子期又說:“洋洋乎志在流水。”鍾子期能深刻地領會伯牙所彈奏樂曲《高山流水》的內涵。從此,他們倆人結成了知音,被傳為千古佳話。後來在《呂氏春秋》中還記載著:鍾子期死,伯牙摔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背後的歷史典故

3、十面埋伏

公元前202前,楚漢會戰於垓下,後人根據這場戰爭作了有名的琵琶大套武曲《十面埋伏》。《十面埋伏》可以說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藝術發揮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創造了單個樂器的獨奏形式表現波瀾壯闊的史詩場面,樂曲內容的壯麗輝煌,風格的雄偉奇特,在古典音樂中是罕見的。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藝術領域最具代表性的漢族傳統名作。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背後的歷史典故

4、平沙落雁

《平沙落雁》是一首展景抒懷的琴曲,又名《雁落平沙》、《平沙》,作者傳有唐代陳子昂、宋代毛遜、明代朱權等,眾說不一。

此曲描寫了雁群降落前在空中盤旋顧盼的情景。據說明朝飽受內憂外患困擾,天下有識之士無不憂心忡忡,此曲“借鴻鴣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也”,以示儒家倡導的“貧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此曲曲中之音和曲外之意,包涵了對懷才不遇而欲取功名者的勵志和對因言獲罪而退隱山林者的慰藉。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背後的歷史典故

5、夕陽簫鼓

著名的琵琶傳統大套文曲,有人認為此曲的立意,來自於白居易的《琵琶行》——“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事實上歷史上更多人認為它的音樂意境,來自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一詩。此曲所描述的那種畫韻詩境盡現於眼前,使人有如夢迴唐朝,進而無限感懷大唐盛世之萬千氣象。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背後的歷史典故

6、漢宮秋月

秋風習習,月亮高掛,宮牆內多少眼淚,無盡的等待和期盼,只落得滿頭百發。據載,《漢宮秋月》意在表現古代受壓迫宮女的幽怨悲泣情緒,喚起人們對她們不幸人生遭遇的同情。

"

中華古韻,有十大名曲一說。中國古代十大名曲是中國傳統音樂的精髓,由漢族傳統樂器演奏,聲音優雅,盡現中國韻味之美,是漢族傳統音樂的精髓。

這些樂曲以歷史典故為旁襯,借古人之舊事以壯聲勢。大多數人並非行家,雖偶爾聆聽古曲,覺得好聽,卻不知其深刻內涵。今日知行君與大家共聽名曲,瞭解其背後的那些故事。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背後的歷史典故

1、廣陵散

此曲是一首曲調較為激昂的古琴曲,又名《廣陵止息》,傳說原是流行於廣陵地區的民間樂曲,現僅存古琴曲。最早出現在東漢蔡邕的《琴操》裡:聶政,戰國時期韓國人,其父為韓王鑄劍誤期而被殺。為報父仇,刻苦學琴十年後,改變音容,返回韓國,在離宮不遠處彈琴,高超的琴藝使行人止步,牛馬停蹄。韓王得悉後,召進宮內演奏,聶政從琴腹抽出匕首刺死韓王。

聶政時代大約六百多年後,西晉一位才智超絕的人物,使《廣陵散》成為千古絕響。此人就是“竹林七賢”中最有影響力的嵇康。因而古曲《廣陵散》的背後,實際上包含了聶政和嵇康的兩個典故。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背後的歷史典故

2、高山流水

《列子·湯問》記載:伯牙善彈琴,子期善聽琴。一次,俞伯牙彈了一首高山屹立、氣勢雄偉的樂曲,鍾子期讚賞地說:“巍巍乎志在高山。”伯牙又彈了一首驚濤駭浪、洶湧澎湃的曲子,鍾子期又說:“洋洋乎志在流水。”鍾子期能深刻地領會伯牙所彈奏樂曲《高山流水》的內涵。從此,他們倆人結成了知音,被傳為千古佳話。後來在《呂氏春秋》中還記載著:鍾子期死,伯牙摔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背後的歷史典故

3、十面埋伏

公元前202前,楚漢會戰於垓下,後人根據這場戰爭作了有名的琵琶大套武曲《十面埋伏》。《十面埋伏》可以說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藝術發揮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創造了單個樂器的獨奏形式表現波瀾壯闊的史詩場面,樂曲內容的壯麗輝煌,風格的雄偉奇特,在古典音樂中是罕見的。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藝術領域最具代表性的漢族傳統名作。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背後的歷史典故

4、平沙落雁

《平沙落雁》是一首展景抒懷的琴曲,又名《雁落平沙》、《平沙》,作者傳有唐代陳子昂、宋代毛遜、明代朱權等,眾說不一。

此曲描寫了雁群降落前在空中盤旋顧盼的情景。據說明朝飽受內憂外患困擾,天下有識之士無不憂心忡忡,此曲“借鴻鴣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也”,以示儒家倡導的“貧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此曲曲中之音和曲外之意,包涵了對懷才不遇而欲取功名者的勵志和對因言獲罪而退隱山林者的慰藉。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背後的歷史典故

5、夕陽簫鼓

著名的琵琶傳統大套文曲,有人認為此曲的立意,來自於白居易的《琵琶行》——“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事實上歷史上更多人認為它的音樂意境,來自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一詩。此曲所描述的那種畫韻詩境盡現於眼前,使人有如夢迴唐朝,進而無限感懷大唐盛世之萬千氣象。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背後的歷史典故

6、漢宮秋月

秋風習習,月亮高掛,宮牆內多少眼淚,無盡的等待和期盼,只落得滿頭百發。據載,《漢宮秋月》意在表現古代受壓迫宮女的幽怨悲泣情緒,喚起人們對她們不幸人生遭遇的同情。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背後的歷史典故

7、梅花三弄

梅花,志高潔,歷來是文人墨客詠歎的對象。“三弄”是指同一段曲調反覆演奏三次。樂曲通過歌頌梅花不畏寒霜的頑強性格,來讚譽具有高尚情操之人。它的典故是東晉大將桓伊為狂士王徽之演奏的故事。

王徽之應召赴東晉的都城建康,所乘的船停泊在碼頭。恰巧桓伊在岸上,兩人並不相識。王徽之便命人對桓伊說:“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桓伊此時已是高官,卻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調,高妙絕倫。二人相會雖不交一語,卻是難得的機緣。正是這不期相遇,才導致了千古佳作《梅花三弄》的誕生。

"

中華古韻,有十大名曲一說。中國古代十大名曲是中國傳統音樂的精髓,由漢族傳統樂器演奏,聲音優雅,盡現中國韻味之美,是漢族傳統音樂的精髓。

這些樂曲以歷史典故為旁襯,借古人之舊事以壯聲勢。大多數人並非行家,雖偶爾聆聽古曲,覺得好聽,卻不知其深刻內涵。今日知行君與大家共聽名曲,瞭解其背後的那些故事。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背後的歷史典故

1、廣陵散

此曲是一首曲調較為激昂的古琴曲,又名《廣陵止息》,傳說原是流行於廣陵地區的民間樂曲,現僅存古琴曲。最早出現在東漢蔡邕的《琴操》裡:聶政,戰國時期韓國人,其父為韓王鑄劍誤期而被殺。為報父仇,刻苦學琴十年後,改變音容,返回韓國,在離宮不遠處彈琴,高超的琴藝使行人止步,牛馬停蹄。韓王得悉後,召進宮內演奏,聶政從琴腹抽出匕首刺死韓王。

聶政時代大約六百多年後,西晉一位才智超絕的人物,使《廣陵散》成為千古絕響。此人就是“竹林七賢”中最有影響力的嵇康。因而古曲《廣陵散》的背後,實際上包含了聶政和嵇康的兩個典故。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背後的歷史典故

2、高山流水

《列子·湯問》記載:伯牙善彈琴,子期善聽琴。一次,俞伯牙彈了一首高山屹立、氣勢雄偉的樂曲,鍾子期讚賞地說:“巍巍乎志在高山。”伯牙又彈了一首驚濤駭浪、洶湧澎湃的曲子,鍾子期又說:“洋洋乎志在流水。”鍾子期能深刻地領會伯牙所彈奏樂曲《高山流水》的內涵。從此,他們倆人結成了知音,被傳為千古佳話。後來在《呂氏春秋》中還記載著:鍾子期死,伯牙摔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背後的歷史典故

3、十面埋伏

公元前202前,楚漢會戰於垓下,後人根據這場戰爭作了有名的琵琶大套武曲《十面埋伏》。《十面埋伏》可以說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藝術發揮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創造了單個樂器的獨奏形式表現波瀾壯闊的史詩場面,樂曲內容的壯麗輝煌,風格的雄偉奇特,在古典音樂中是罕見的。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藝術領域最具代表性的漢族傳統名作。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背後的歷史典故

4、平沙落雁

《平沙落雁》是一首展景抒懷的琴曲,又名《雁落平沙》、《平沙》,作者傳有唐代陳子昂、宋代毛遜、明代朱權等,眾說不一。

此曲描寫了雁群降落前在空中盤旋顧盼的情景。據說明朝飽受內憂外患困擾,天下有識之士無不憂心忡忡,此曲“借鴻鴣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也”,以示儒家倡導的“貧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此曲曲中之音和曲外之意,包涵了對懷才不遇而欲取功名者的勵志和對因言獲罪而退隱山林者的慰藉。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背後的歷史典故

5、夕陽簫鼓

著名的琵琶傳統大套文曲,有人認為此曲的立意,來自於白居易的《琵琶行》——“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事實上歷史上更多人認為它的音樂意境,來自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一詩。此曲所描述的那種畫韻詩境盡現於眼前,使人有如夢迴唐朝,進而無限感懷大唐盛世之萬千氣象。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背後的歷史典故

6、漢宮秋月

秋風習習,月亮高掛,宮牆內多少眼淚,無盡的等待和期盼,只落得滿頭百發。據載,《漢宮秋月》意在表現古代受壓迫宮女的幽怨悲泣情緒,喚起人們對她們不幸人生遭遇的同情。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背後的歷史典故

7、梅花三弄

梅花,志高潔,歷來是文人墨客詠歎的對象。“三弄”是指同一段曲調反覆演奏三次。樂曲通過歌頌梅花不畏寒霜的頑強性格,來讚譽具有高尚情操之人。它的典故是東晉大將桓伊為狂士王徽之演奏的故事。

王徽之應召赴東晉的都城建康,所乘的船停泊在碼頭。恰巧桓伊在岸上,兩人並不相識。王徽之便命人對桓伊說:“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桓伊此時已是高官,卻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調,高妙絕倫。二人相會雖不交一語,卻是難得的機緣。正是這不期相遇,才導致了千古佳作《梅花三弄》的誕生。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背後的歷史典故

8、漁樵問答

《漁樵問答》是一首流傳了幾百年的古琴名曲,反映的是一種隱逸之士對漁樵生活的嚮往,希望擺脫俗塵凡事的羈絆。《三國演義》開篇詞中“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可做古曲《漁樵問答》的妙解。

漁樵耕讀是農耕社會的四業,代表了我國民間的基本生活方式。這四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不同價值取向。如果說耕讀面對的是現實,蘊涵入世向俗的道理,那麼漁樵的深層意象是出世問玄,充滿了超脫的意味。樂曲通過漁樵在青山綠水間自得其樂的情趣,表達對追名逐利的鄙棄,反映的是一種隱逸之士對漁樵生活的嚮往,希望擺脫俗塵凡事的羈絆。塵世萬般煩瑣,在《漁樵問答》飄逸瀟灑的旋律中煙消雲散,此境界令人歎服。

"

中華古韻,有十大名曲一說。中國古代十大名曲是中國傳統音樂的精髓,由漢族傳統樂器演奏,聲音優雅,盡現中國韻味之美,是漢族傳統音樂的精髓。

這些樂曲以歷史典故為旁襯,借古人之舊事以壯聲勢。大多數人並非行家,雖偶爾聆聽古曲,覺得好聽,卻不知其深刻內涵。今日知行君與大家共聽名曲,瞭解其背後的那些故事。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背後的歷史典故

1、廣陵散

此曲是一首曲調較為激昂的古琴曲,又名《廣陵止息》,傳說原是流行於廣陵地區的民間樂曲,現僅存古琴曲。最早出現在東漢蔡邕的《琴操》裡:聶政,戰國時期韓國人,其父為韓王鑄劍誤期而被殺。為報父仇,刻苦學琴十年後,改變音容,返回韓國,在離宮不遠處彈琴,高超的琴藝使行人止步,牛馬停蹄。韓王得悉後,召進宮內演奏,聶政從琴腹抽出匕首刺死韓王。

聶政時代大約六百多年後,西晉一位才智超絕的人物,使《廣陵散》成為千古絕響。此人就是“竹林七賢”中最有影響力的嵇康。因而古曲《廣陵散》的背後,實際上包含了聶政和嵇康的兩個典故。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背後的歷史典故

2、高山流水

《列子·湯問》記載:伯牙善彈琴,子期善聽琴。一次,俞伯牙彈了一首高山屹立、氣勢雄偉的樂曲,鍾子期讚賞地說:“巍巍乎志在高山。”伯牙又彈了一首驚濤駭浪、洶湧澎湃的曲子,鍾子期又說:“洋洋乎志在流水。”鍾子期能深刻地領會伯牙所彈奏樂曲《高山流水》的內涵。從此,他們倆人結成了知音,被傳為千古佳話。後來在《呂氏春秋》中還記載著:鍾子期死,伯牙摔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背後的歷史典故

3、十面埋伏

公元前202前,楚漢會戰於垓下,後人根據這場戰爭作了有名的琵琶大套武曲《十面埋伏》。《十面埋伏》可以說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藝術發揮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創造了單個樂器的獨奏形式表現波瀾壯闊的史詩場面,樂曲內容的壯麗輝煌,風格的雄偉奇特,在古典音樂中是罕見的。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藝術領域最具代表性的漢族傳統名作。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背後的歷史典故

4、平沙落雁

《平沙落雁》是一首展景抒懷的琴曲,又名《雁落平沙》、《平沙》,作者傳有唐代陳子昂、宋代毛遜、明代朱權等,眾說不一。

此曲描寫了雁群降落前在空中盤旋顧盼的情景。據說明朝飽受內憂外患困擾,天下有識之士無不憂心忡忡,此曲“借鴻鴣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也”,以示儒家倡導的“貧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此曲曲中之音和曲外之意,包涵了對懷才不遇而欲取功名者的勵志和對因言獲罪而退隱山林者的慰藉。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背後的歷史典故

5、夕陽簫鼓

著名的琵琶傳統大套文曲,有人認為此曲的立意,來自於白居易的《琵琶行》——“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事實上歷史上更多人認為它的音樂意境,來自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一詩。此曲所描述的那種畫韻詩境盡現於眼前,使人有如夢迴唐朝,進而無限感懷大唐盛世之萬千氣象。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背後的歷史典故

6、漢宮秋月

秋風習習,月亮高掛,宮牆內多少眼淚,無盡的等待和期盼,只落得滿頭百發。據載,《漢宮秋月》意在表現古代受壓迫宮女的幽怨悲泣情緒,喚起人們對她們不幸人生遭遇的同情。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背後的歷史典故

7、梅花三弄

梅花,志高潔,歷來是文人墨客詠歎的對象。“三弄”是指同一段曲調反覆演奏三次。樂曲通過歌頌梅花不畏寒霜的頑強性格,來讚譽具有高尚情操之人。它的典故是東晉大將桓伊為狂士王徽之演奏的故事。

王徽之應召赴東晉的都城建康,所乘的船停泊在碼頭。恰巧桓伊在岸上,兩人並不相識。王徽之便命人對桓伊說:“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桓伊此時已是高官,卻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調,高妙絕倫。二人相會雖不交一語,卻是難得的機緣。正是這不期相遇,才導致了千古佳作《梅花三弄》的誕生。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背後的歷史典故

8、漁樵問答

《漁樵問答》是一首流傳了幾百年的古琴名曲,反映的是一種隱逸之士對漁樵生活的嚮往,希望擺脫俗塵凡事的羈絆。《三國演義》開篇詞中“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可做古曲《漁樵問答》的妙解。

漁樵耕讀是農耕社會的四業,代表了我國民間的基本生活方式。這四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不同價值取向。如果說耕讀面對的是現實,蘊涵入世向俗的道理,那麼漁樵的深層意象是出世問玄,充滿了超脫的意味。樂曲通過漁樵在青山綠水間自得其樂的情趣,表達對追名逐利的鄙棄,反映的是一種隱逸之士對漁樵生活的嚮往,希望擺脫俗塵凡事的羈絆。塵世萬般煩瑣,在《漁樵問答》飄逸瀟灑的旋律中煙消雲散,此境界令人歎服。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背後的歷史典故

9、胡笳十八拍

古琴曲《胡笳十八拍》是根據漢代以來流傳的同名敘事詩而創作的琴曲,是我國音樂史上一首傑出的古典名曲。漢末,著名文學家、古琴家蔡邕的女兒蔡琰(文姬),在兵亂中被匈奴所獲,留居南匈奴與左賢王為妃,生了兩個孩子。後來曹操派人把她接回,她寫了一首長詩,敘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鄉別子的情懷。情緒悲涼激動,感人頗深。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因該詩是她有感於胡笳的哀聲而作,所以名為《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鳴》。

"

中華古韻,有十大名曲一說。中國古代十大名曲是中國傳統音樂的精髓,由漢族傳統樂器演奏,聲音優雅,盡現中國韻味之美,是漢族傳統音樂的精髓。

這些樂曲以歷史典故為旁襯,借古人之舊事以壯聲勢。大多數人並非行家,雖偶爾聆聽古曲,覺得好聽,卻不知其深刻內涵。今日知行君與大家共聽名曲,瞭解其背後的那些故事。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背後的歷史典故

1、廣陵散

此曲是一首曲調較為激昂的古琴曲,又名《廣陵止息》,傳說原是流行於廣陵地區的民間樂曲,現僅存古琴曲。最早出現在東漢蔡邕的《琴操》裡:聶政,戰國時期韓國人,其父為韓王鑄劍誤期而被殺。為報父仇,刻苦學琴十年後,改變音容,返回韓國,在離宮不遠處彈琴,高超的琴藝使行人止步,牛馬停蹄。韓王得悉後,召進宮內演奏,聶政從琴腹抽出匕首刺死韓王。

聶政時代大約六百多年後,西晉一位才智超絕的人物,使《廣陵散》成為千古絕響。此人就是“竹林七賢”中最有影響力的嵇康。因而古曲《廣陵散》的背後,實際上包含了聶政和嵇康的兩個典故。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背後的歷史典故

2、高山流水

《列子·湯問》記載:伯牙善彈琴,子期善聽琴。一次,俞伯牙彈了一首高山屹立、氣勢雄偉的樂曲,鍾子期讚賞地說:“巍巍乎志在高山。”伯牙又彈了一首驚濤駭浪、洶湧澎湃的曲子,鍾子期又說:“洋洋乎志在流水。”鍾子期能深刻地領會伯牙所彈奏樂曲《高山流水》的內涵。從此,他們倆人結成了知音,被傳為千古佳話。後來在《呂氏春秋》中還記載著:鍾子期死,伯牙摔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背後的歷史典故

3、十面埋伏

公元前202前,楚漢會戰於垓下,後人根據這場戰爭作了有名的琵琶大套武曲《十面埋伏》。《十面埋伏》可以說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藝術發揮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創造了單個樂器的獨奏形式表現波瀾壯闊的史詩場面,樂曲內容的壯麗輝煌,風格的雄偉奇特,在古典音樂中是罕見的。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藝術領域最具代表性的漢族傳統名作。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背後的歷史典故

4、平沙落雁

《平沙落雁》是一首展景抒懷的琴曲,又名《雁落平沙》、《平沙》,作者傳有唐代陳子昂、宋代毛遜、明代朱權等,眾說不一。

此曲描寫了雁群降落前在空中盤旋顧盼的情景。據說明朝飽受內憂外患困擾,天下有識之士無不憂心忡忡,此曲“借鴻鴣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也”,以示儒家倡導的“貧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此曲曲中之音和曲外之意,包涵了對懷才不遇而欲取功名者的勵志和對因言獲罪而退隱山林者的慰藉。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背後的歷史典故

5、夕陽簫鼓

著名的琵琶傳統大套文曲,有人認為此曲的立意,來自於白居易的《琵琶行》——“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事實上歷史上更多人認為它的音樂意境,來自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一詩。此曲所描述的那種畫韻詩境盡現於眼前,使人有如夢迴唐朝,進而無限感懷大唐盛世之萬千氣象。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背後的歷史典故

6、漢宮秋月

秋風習習,月亮高掛,宮牆內多少眼淚,無盡的等待和期盼,只落得滿頭百發。據載,《漢宮秋月》意在表現古代受壓迫宮女的幽怨悲泣情緒,喚起人們對她們不幸人生遭遇的同情。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背後的歷史典故

7、梅花三弄

梅花,志高潔,歷來是文人墨客詠歎的對象。“三弄”是指同一段曲調反覆演奏三次。樂曲通過歌頌梅花不畏寒霜的頑強性格,來讚譽具有高尚情操之人。它的典故是東晉大將桓伊為狂士王徽之演奏的故事。

王徽之應召赴東晉的都城建康,所乘的船停泊在碼頭。恰巧桓伊在岸上,兩人並不相識。王徽之便命人對桓伊說:“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桓伊此時已是高官,卻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調,高妙絕倫。二人相會雖不交一語,卻是難得的機緣。正是這不期相遇,才導致了千古佳作《梅花三弄》的誕生。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背後的歷史典故

8、漁樵問答

《漁樵問答》是一首流傳了幾百年的古琴名曲,反映的是一種隱逸之士對漁樵生活的嚮往,希望擺脫俗塵凡事的羈絆。《三國演義》開篇詞中“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可做古曲《漁樵問答》的妙解。

漁樵耕讀是農耕社會的四業,代表了我國民間的基本生活方式。這四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不同價值取向。如果說耕讀面對的是現實,蘊涵入世向俗的道理,那麼漁樵的深層意象是出世問玄,充滿了超脫的意味。樂曲通過漁樵在青山綠水間自得其樂的情趣,表達對追名逐利的鄙棄,反映的是一種隱逸之士對漁樵生活的嚮往,希望擺脫俗塵凡事的羈絆。塵世萬般煩瑣,在《漁樵問答》飄逸瀟灑的旋律中煙消雲散,此境界令人歎服。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背後的歷史典故

9、胡笳十八拍

古琴曲《胡笳十八拍》是根據漢代以來流傳的同名敘事詩而創作的琴曲,是我國音樂史上一首傑出的古典名曲。漢末,著名文學家、古琴家蔡邕的女兒蔡琰(文姬),在兵亂中被匈奴所獲,留居南匈奴與左賢王為妃,生了兩個孩子。後來曹操派人把她接回,她寫了一首長詩,敘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鄉別子的情懷。情緒悲涼激動,感人頗深。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因該詩是她有感於胡笳的哀聲而作,所以名為《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鳴》。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背後的歷史典故

10、陽春白雪

《陽春白雪》原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兩首高深的歌曲名,即《陽春》和《白雪》,《神奇祕譜》中說“《陽春》取萬物知春,和風淡蕩之意;《白雪》取凜然清潔,雪竹琳琅之音”。

陽春白雪的典故在《楚辭》的《宋玉答楚王問》一文中有記載。楚襄王問宋玉,先生有什麼隱藏的德行麼?為何士民眾庶不怎麼稱譽你啊?宋玉說,有歌者客於楚國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國中和者有數千人。當歌者唱“陽春白雪”時,國中和者不過數十人。宋玉的結論是:下里巴人是一種民間歌曲,“陽春白雪”是當時楚國一種高級歌曲,能唱和的人自然很少。那些平凡的人,怎能瞭解我們的作為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