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對你好的人,你還記得嗎'

"


"


那些對你好的人,你還記得嗎


那日見她的時候,她正以一種慵懶的姿態坐在椅子上,指間有一支燃了一半的香菸,睥睨一切的眼神,正在跟我們領導“訓話”。

她著一身黑色棉麻質地寬大的袍子,光腳穿一雙黑色魚嘴鞋,皮膚很白,留細密板寸,這讓素不相識的我覺得她自帶不好相處的氣質。

再看那領導,說話間一直俯首哈腰,態度好得一塌糊塗。


"


那些對你好的人,你還記得嗎


那日見她的時候,她正以一種慵懶的姿態坐在椅子上,指間有一支燃了一半的香菸,睥睨一切的眼神,正在跟我們領導“訓話”。

她著一身黑色棉麻質地寬大的袍子,光腳穿一雙黑色魚嘴鞋,皮膚很白,留細密板寸,這讓素不相識的我覺得她自帶不好相處的氣質。

再看那領導,說話間一直俯首哈腰,態度好得一塌糊塗。


那些對你好的人,你還記得嗎



我暗自吃驚。那是2017年的夏天,鑑於對文學的熱愛,我應聘到了一家週刊社做編輯。見過那雜誌,大開本,厚度尚可,售價低廉,但裡面有我喜歡的情感欄目。

起初心裡很高興,但很快就發現高興得早了點兒。沒幾天,領導就找我談話:寫稿編稿都是次要的,單位所有責編真正的工作是——跑,廣,告!

我懵了,才知道是一份純廣告性質的投遞雜誌,真有些說不出來的不甘心,想立即辭職,可一時半會兒也找不到更合適的工作。

結果沒兩天,她就去找領導談了,為了我——她說廣告固然重要,但雜誌若做得亂七八糟誰還會看你廣告?好比商場賣東西的,隨便堆那裡也能賣得好,誰又會花大價錢裝修專櫃!

"


那些對你好的人,你還記得嗎


那日見她的時候,她正以一種慵懶的姿態坐在椅子上,指間有一支燃了一半的香菸,睥睨一切的眼神,正在跟我們領導“訓話”。

她著一身黑色棉麻質地寬大的袍子,光腳穿一雙黑色魚嘴鞋,皮膚很白,留細密板寸,這讓素不相識的我覺得她自帶不好相處的氣質。

再看那領導,說話間一直俯首哈腰,態度好得一塌糊塗。


那些對你好的人,你還記得嗎



我暗自吃驚。那是2017年的夏天,鑑於對文學的熱愛,我應聘到了一家週刊社做編輯。見過那雜誌,大開本,厚度尚可,售價低廉,但裡面有我喜歡的情感欄目。

起初心裡很高興,但很快就發現高興得早了點兒。沒幾天,領導就找我談話:寫稿編稿都是次要的,單位所有責編真正的工作是——跑,廣,告!

我懵了,才知道是一份純廣告性質的投遞雜誌,真有些說不出來的不甘心,想立即辭職,可一時半會兒也找不到更合適的工作。

結果沒兩天,她就去找領導談了,為了我——她說廣告固然重要,但雜誌若做得亂七八糟誰還會看你廣告?好比商場賣東西的,隨便堆那裡也能賣得好,誰又會花大價錢裝修專櫃!

那些對你好的人,你還記得嗎


知道後,我驚訝也感動。於是那天下班的時候,我逮了個空兒,在走出大樓後追上她,當面向她道謝。

她笑,說一塊兒走走吧。

路上她告訴我,她看過我簡歷裡的文章,很喜歡。我才知道她也寫東西,是那種當時對我來說有相當高度的純文學。在正規文學雜誌發中長篇小說,是我當時想都不敢想的。

當即對她敬慕起來。

她哈哈一笑說,其實,我想幫你說句話是因為……對,因為我和她弟弟重名,除了姓氏,後面兩個字完全一樣。

一聽到有人喊你名字,心裡就軟了——她說,這種東西就叫緣分吧。


"


那些對你好的人,你還記得嗎


那日見她的時候,她正以一種慵懶的姿態坐在椅子上,指間有一支燃了一半的香菸,睥睨一切的眼神,正在跟我們領導“訓話”。

她著一身黑色棉麻質地寬大的袍子,光腳穿一雙黑色魚嘴鞋,皮膚很白,留細密板寸,這讓素不相識的我覺得她自帶不好相處的氣質。

再看那領導,說話間一直俯首哈腰,態度好得一塌糊塗。


那些對你好的人,你還記得嗎



我暗自吃驚。那是2017年的夏天,鑑於對文學的熱愛,我應聘到了一家週刊社做編輯。見過那雜誌,大開本,厚度尚可,售價低廉,但裡面有我喜歡的情感欄目。

起初心裡很高興,但很快就發現高興得早了點兒。沒幾天,領導就找我談話:寫稿編稿都是次要的,單位所有責編真正的工作是——跑,廣,告!

我懵了,才知道是一份純廣告性質的投遞雜誌,真有些說不出來的不甘心,想立即辭職,可一時半會兒也找不到更合適的工作。

結果沒兩天,她就去找領導談了,為了我——她說廣告固然重要,但雜誌若做得亂七八糟誰還會看你廣告?好比商場賣東西的,隨便堆那裡也能賣得好,誰又會花大價錢裝修專櫃!

那些對你好的人,你還記得嗎


知道後,我驚訝也感動。於是那天下班的時候,我逮了個空兒,在走出大樓後追上她,當面向她道謝。

她笑,說一塊兒走走吧。

路上她告訴我,她看過我簡歷裡的文章,很喜歡。我才知道她也寫東西,是那種當時對我來說有相當高度的純文學。在正規文學雜誌發中長篇小說,是我當時想都不敢想的。

當即對她敬慕起來。

她哈哈一笑說,其實,我想幫你說句話是因為……對,因為我和她弟弟重名,除了姓氏,後面兩個字完全一樣。

一聽到有人喊你名字,心裡就軟了——她說,這種東西就叫緣分吧。


那些對你好的人,你還記得嗎



而她選擇來這個雜誌社的原因正跟我相反。

當時的純文學稿費很低,不能用來當職業過日子,那年她28歲,女兒一歲半,他們夫妻倆家境都一般,要在這個城市活下去,只能找個可以有高收入的地方一起打拼。

當然我也知道了領導對她言聽計從的原因——她的廣告業績幾乎佔了總量的一半——誰有業績誰是爺,她幾乎可以隨心所欲了。

而就為這小小的巧合,她幫我留了下來,並且免去跑廣告業務。後來很多年我都一直認為,以我這樣簡單的心性面對這個複雜的社會,在最初的時候能遇到她,是一種天大的幸運。

她為生活委屈夢想,卻給了我堅守的小天地。

"


那些對你好的人,你還記得嗎


那日見她的時候,她正以一種慵懶的姿態坐在椅子上,指間有一支燃了一半的香菸,睥睨一切的眼神,正在跟我們領導“訓話”。

她著一身黑色棉麻質地寬大的袍子,光腳穿一雙黑色魚嘴鞋,皮膚很白,留細密板寸,這讓素不相識的我覺得她自帶不好相處的氣質。

再看那領導,說話間一直俯首哈腰,態度好得一塌糊塗。


那些對你好的人,你還記得嗎



我暗自吃驚。那是2017年的夏天,鑑於對文學的熱愛,我應聘到了一家週刊社做編輯。見過那雜誌,大開本,厚度尚可,售價低廉,但裡面有我喜歡的情感欄目。

起初心裡很高興,但很快就發現高興得早了點兒。沒幾天,領導就找我談話:寫稿編稿都是次要的,單位所有責編真正的工作是——跑,廣,告!

我懵了,才知道是一份純廣告性質的投遞雜誌,真有些說不出來的不甘心,想立即辭職,可一時半會兒也找不到更合適的工作。

結果沒兩天,她就去找領導談了,為了我——她說廣告固然重要,但雜誌若做得亂七八糟誰還會看你廣告?好比商場賣東西的,隨便堆那裡也能賣得好,誰又會花大價錢裝修專櫃!

那些對你好的人,你還記得嗎


知道後,我驚訝也感動。於是那天下班的時候,我逮了個空兒,在走出大樓後追上她,當面向她道謝。

她笑,說一塊兒走走吧。

路上她告訴我,她看過我簡歷裡的文章,很喜歡。我才知道她也寫東西,是那種當時對我來說有相當高度的純文學。在正規文學雜誌發中長篇小說,是我當時想都不敢想的。

當即對她敬慕起來。

她哈哈一笑說,其實,我想幫你說句話是因為……對,因為我和她弟弟重名,除了姓氏,後面兩個字完全一樣。

一聽到有人喊你名字,心裡就軟了——她說,這種東西就叫緣分吧。


那些對你好的人,你還記得嗎



而她選擇來這個雜誌社的原因正跟我相反。

當時的純文學稿費很低,不能用來當職業過日子,那年她28歲,女兒一歲半,他們夫妻倆家境都一般,要在這個城市活下去,只能找個可以有高收入的地方一起打拼。

當然我也知道了領導對她言聽計從的原因——她的廣告業績幾乎佔了總量的一半——誰有業績誰是爺,她幾乎可以隨心所欲了。

而就為這小小的巧合,她幫我留了下來,並且免去跑廣告業務。後來很多年我都一直認為,以我這樣簡單的心性面對這個複雜的社會,在最初的時候能遇到她,是一種天大的幸運。

她為生活委屈夢想,卻給了我堅守的小天地。

那些對你好的人,你還記得嗎


我們成了朋友,有時我也會跟著她去跑廣告,看她面對各等客戶如何地遊刃有餘。如果她做了好吃的,也會喊我去吃一頓。

熟了,才知道她只有初中文化。由於家貧,十幾歲就去城裡打工了,做過很多工作,也在某純文學雜誌社做過臨時編務——那段日子她離夢想很近,但離生活離房子車子很遠。於是,只能離開。

後來讀了她的小說,驚異於她的堅毅和天賦——一個成長年月里根本讀不了幾本書的農村女孩,把滿足於基礎生活剩餘的錢幾乎都買了書。

她的文字精緻精練,閱讀量加上天賦,讓她長出了最好的翅膀。

紙媒風光的那些年,在略略研究了一些雜誌文風后,我和她一同離開了那家名不符實的雜誌社,做了自由撰稿人。


"


那些對你好的人,你還記得嗎


那日見她的時候,她正以一種慵懶的姿態坐在椅子上,指間有一支燃了一半的香菸,睥睨一切的眼神,正在跟我們領導“訓話”。

她著一身黑色棉麻質地寬大的袍子,光腳穿一雙黑色魚嘴鞋,皮膚很白,留細密板寸,這讓素不相識的我覺得她自帶不好相處的氣質。

再看那領導,說話間一直俯首哈腰,態度好得一塌糊塗。


那些對你好的人,你還記得嗎



我暗自吃驚。那是2017年的夏天,鑑於對文學的熱愛,我應聘到了一家週刊社做編輯。見過那雜誌,大開本,厚度尚可,售價低廉,但裡面有我喜歡的情感欄目。

起初心裡很高興,但很快就發現高興得早了點兒。沒幾天,領導就找我談話:寫稿編稿都是次要的,單位所有責編真正的工作是——跑,廣,告!

我懵了,才知道是一份純廣告性質的投遞雜誌,真有些說不出來的不甘心,想立即辭職,可一時半會兒也找不到更合適的工作。

結果沒兩天,她就去找領導談了,為了我——她說廣告固然重要,但雜誌若做得亂七八糟誰還會看你廣告?好比商場賣東西的,隨便堆那裡也能賣得好,誰又會花大價錢裝修專櫃!

那些對你好的人,你還記得嗎


知道後,我驚訝也感動。於是那天下班的時候,我逮了個空兒,在走出大樓後追上她,當面向她道謝。

她笑,說一塊兒走走吧。

路上她告訴我,她看過我簡歷裡的文章,很喜歡。我才知道她也寫東西,是那種當時對我來說有相當高度的純文學。在正規文學雜誌發中長篇小說,是我當時想都不敢想的。

當即對她敬慕起來。

她哈哈一笑說,其實,我想幫你說句話是因為……對,因為我和她弟弟重名,除了姓氏,後面兩個字完全一樣。

一聽到有人喊你名字,心裡就軟了——她說,這種東西就叫緣分吧。


那些對你好的人,你還記得嗎



而她選擇來這個雜誌社的原因正跟我相反。

當時的純文學稿費很低,不能用來當職業過日子,那年她28歲,女兒一歲半,他們夫妻倆家境都一般,要在這個城市活下去,只能找個可以有高收入的地方一起打拼。

當然我也知道了領導對她言聽計從的原因——她的廣告業績幾乎佔了總量的一半——誰有業績誰是爺,她幾乎可以隨心所欲了。

而就為這小小的巧合,她幫我留了下來,並且免去跑廣告業務。後來很多年我都一直認為,以我這樣簡單的心性面對這個複雜的社會,在最初的時候能遇到她,是一種天大的幸運。

她為生活委屈夢想,卻給了我堅守的小天地。

那些對你好的人,你還記得嗎


我們成了朋友,有時我也會跟著她去跑廣告,看她面對各等客戶如何地遊刃有餘。如果她做了好吃的,也會喊我去吃一頓。

熟了,才知道她只有初中文化。由於家貧,十幾歲就去城裡打工了,做過很多工作,也在某純文學雜誌社做過臨時編務——那段日子她離夢想很近,但離生活離房子車子很遠。於是,只能離開。

後來讀了她的小說,驚異於她的堅毅和天賦——一個成長年月里根本讀不了幾本書的農村女孩,把滿足於基礎生活剩餘的錢幾乎都買了書。

她的文字精緻精練,閱讀量加上天賦,讓她長出了最好的翅膀。

紙媒風光的那些年,在略略研究了一些雜誌文風后,我和她一同離開了那家名不符實的雜誌社,做了自由撰稿人。


那些對你好的人,你還記得嗎



在距離她家約100米的地方,我租了套小房子。

那時她也並不寬裕,我們開始用同樣的方式為生活拼搏。

上午互不打擾,各自在家碼字,而中午大多時間我會去她家吃飯。下午或者繼續碼字或者一起逛街,亦或去附近的小公園散步。而每一個黃昏時分,我們都要去一趟菜市場。

她熱衷廚藝,從廚房到書房,轉換得遊刃有餘——文章超凡脫俗,日子一團煙火。

我知道很多寫字的女子骨子裡都敏感,過度細膩,容易把人生代入到文字裡。她從來不,她從來心頭清澈。

"


那些對你好的人,你還記得嗎


那日見她的時候,她正以一種慵懶的姿態坐在椅子上,指間有一支燃了一半的香菸,睥睨一切的眼神,正在跟我們領導“訓話”。

她著一身黑色棉麻質地寬大的袍子,光腳穿一雙黑色魚嘴鞋,皮膚很白,留細密板寸,這讓素不相識的我覺得她自帶不好相處的氣質。

再看那領導,說話間一直俯首哈腰,態度好得一塌糊塗。


那些對你好的人,你還記得嗎



我暗自吃驚。那是2017年的夏天,鑑於對文學的熱愛,我應聘到了一家週刊社做編輯。見過那雜誌,大開本,厚度尚可,售價低廉,但裡面有我喜歡的情感欄目。

起初心裡很高興,但很快就發現高興得早了點兒。沒幾天,領導就找我談話:寫稿編稿都是次要的,單位所有責編真正的工作是——跑,廣,告!

我懵了,才知道是一份純廣告性質的投遞雜誌,真有些說不出來的不甘心,想立即辭職,可一時半會兒也找不到更合適的工作。

結果沒兩天,她就去找領導談了,為了我——她說廣告固然重要,但雜誌若做得亂七八糟誰還會看你廣告?好比商場賣東西的,隨便堆那裡也能賣得好,誰又會花大價錢裝修專櫃!

那些對你好的人,你還記得嗎


知道後,我驚訝也感動。於是那天下班的時候,我逮了個空兒,在走出大樓後追上她,當面向她道謝。

她笑,說一塊兒走走吧。

路上她告訴我,她看過我簡歷裡的文章,很喜歡。我才知道她也寫東西,是那種當時對我來說有相當高度的純文學。在正規文學雜誌發中長篇小說,是我當時想都不敢想的。

當即對她敬慕起來。

她哈哈一笑說,其實,我想幫你說句話是因為……對,因為我和她弟弟重名,除了姓氏,後面兩個字完全一樣。

一聽到有人喊你名字,心裡就軟了——她說,這種東西就叫緣分吧。


那些對你好的人,你還記得嗎



而她選擇來這個雜誌社的原因正跟我相反。

當時的純文學稿費很低,不能用來當職業過日子,那年她28歲,女兒一歲半,他們夫妻倆家境都一般,要在這個城市活下去,只能找個可以有高收入的地方一起打拼。

當然我也知道了領導對她言聽計從的原因——她的廣告業績幾乎佔了總量的一半——誰有業績誰是爺,她幾乎可以隨心所欲了。

而就為這小小的巧合,她幫我留了下來,並且免去跑廣告業務。後來很多年我都一直認為,以我這樣簡單的心性面對這個複雜的社會,在最初的時候能遇到她,是一種天大的幸運。

她為生活委屈夢想,卻給了我堅守的小天地。

那些對你好的人,你還記得嗎


我們成了朋友,有時我也會跟著她去跑廣告,看她面對各等客戶如何地遊刃有餘。如果她做了好吃的,也會喊我去吃一頓。

熟了,才知道她只有初中文化。由於家貧,十幾歲就去城裡打工了,做過很多工作,也在某純文學雜誌社做過臨時編務——那段日子她離夢想很近,但離生活離房子車子很遠。於是,只能離開。

後來讀了她的小說,驚異於她的堅毅和天賦——一個成長年月里根本讀不了幾本書的農村女孩,把滿足於基礎生活剩餘的錢幾乎都買了書。

她的文字精緻精練,閱讀量加上天賦,讓她長出了最好的翅膀。

紙媒風光的那些年,在略略研究了一些雜誌文風后,我和她一同離開了那家名不符實的雜誌社,做了自由撰稿人。


那些對你好的人,你還記得嗎



在距離她家約100米的地方,我租了套小房子。

那時她也並不寬裕,我們開始用同樣的方式為生活拼搏。

上午互不打擾,各自在家碼字,而中午大多時間我會去她家吃飯。下午或者繼續碼字或者一起逛街,亦或去附近的小公園散步。而每一個黃昏時分,我們都要去一趟菜市場。

她熱衷廚藝,從廚房到書房,轉換得遊刃有餘——文章超凡脫俗,日子一團煙火。

我知道很多寫字的女子骨子裡都敏感,過度細膩,容易把人生代入到文字裡。她從來不,她從來心頭清澈。

那些對你好的人,你還記得嗎


離職後的她,依然留著短髮,穿寬大的袍子,只是煙抽得厲害,練就了一手打字一手抽菸的功夫,我一度笑她“一陽指”。

當時我們共用一個小信箱,每隔兩天信箱開一次,樣刊和稿費單嘩啦嘩啦落一小堆——為了省事兒,我倆都把印章給了郵遞員。

那是一段愜意到飛起的好時光,她甚至花了好多天的時間,一針一線純手工給我縫製了一件棉布旗袍:

風輕雲淡的藍色,傳統經典款式,腰身適當,開叉僅到膝蓋處……

她說我閒散氣太足,要偶爾穿穿彰顯女人味的衣服,稍稍約束一下性子裡的大大咧咧。

計算不出那是多少綿密的針線,我只知道除了外婆,她是唯一給我手工縫製過衣服的女人。那種情景讓我覺得,我會在她身邊待一輩子……

然而,幾年後,因為一段失敗的感情,我離開了那座城市,離開了她。那麼薄情而決絕。可當時的我就那麼做了。


剛開始聯繫倒也頻繁,但時空的距離還是把我們曾經親密無間的情感放緩了。

等我從那個錯誤中醒悟過來,剛好鄭州一家雜誌社邀請我去當編輯。從此,在地理位置上和她相隔越發遙遠,只是經常在QQ上互動,看她的文章依然滿天飛。

2017年和2019年的秋天,我去瀋陽開過兩次筆會,議程結束後都轉道去看了她。

她去機場接我。短髮,寬袍子;新的大房子,以及家裡新換的電腦;廚藝越發精進——時光在她身上幾乎沒有留下任何痕跡。

彼時的她已然迴歸了純文學領域:寫了多部長篇,出了書,賣了電視劇版權……

這個行業裡,她已經成了厲害角色;但對我來說,她什麼都沒變,還是那個江湖氣的女子,相處的所有日子,顧惜我照顧我包容我的那個女子。

雖然周遭環境已經完全不同,但她還是她,站在她的氣息裡,我就覺得安心。


"


那些對你好的人,你還記得嗎


那日見她的時候,她正以一種慵懶的姿態坐在椅子上,指間有一支燃了一半的香菸,睥睨一切的眼神,正在跟我們領導“訓話”。

她著一身黑色棉麻質地寬大的袍子,光腳穿一雙黑色魚嘴鞋,皮膚很白,留細密板寸,這讓素不相識的我覺得她自帶不好相處的氣質。

再看那領導,說話間一直俯首哈腰,態度好得一塌糊塗。


那些對你好的人,你還記得嗎



我暗自吃驚。那是2017年的夏天,鑑於對文學的熱愛,我應聘到了一家週刊社做編輯。見過那雜誌,大開本,厚度尚可,售價低廉,但裡面有我喜歡的情感欄目。

起初心裡很高興,但很快就發現高興得早了點兒。沒幾天,領導就找我談話:寫稿編稿都是次要的,單位所有責編真正的工作是——跑,廣,告!

我懵了,才知道是一份純廣告性質的投遞雜誌,真有些說不出來的不甘心,想立即辭職,可一時半會兒也找不到更合適的工作。

結果沒兩天,她就去找領導談了,為了我——她說廣告固然重要,但雜誌若做得亂七八糟誰還會看你廣告?好比商場賣東西的,隨便堆那裡也能賣得好,誰又會花大價錢裝修專櫃!

那些對你好的人,你還記得嗎


知道後,我驚訝也感動。於是那天下班的時候,我逮了個空兒,在走出大樓後追上她,當面向她道謝。

她笑,說一塊兒走走吧。

路上她告訴我,她看過我簡歷裡的文章,很喜歡。我才知道她也寫東西,是那種當時對我來說有相當高度的純文學。在正規文學雜誌發中長篇小說,是我當時想都不敢想的。

當即對她敬慕起來。

她哈哈一笑說,其實,我想幫你說句話是因為……對,因為我和她弟弟重名,除了姓氏,後面兩個字完全一樣。

一聽到有人喊你名字,心裡就軟了——她說,這種東西就叫緣分吧。


那些對你好的人,你還記得嗎



而她選擇來這個雜誌社的原因正跟我相反。

當時的純文學稿費很低,不能用來當職業過日子,那年她28歲,女兒一歲半,他們夫妻倆家境都一般,要在這個城市活下去,只能找個可以有高收入的地方一起打拼。

當然我也知道了領導對她言聽計從的原因——她的廣告業績幾乎佔了總量的一半——誰有業績誰是爺,她幾乎可以隨心所欲了。

而就為這小小的巧合,她幫我留了下來,並且免去跑廣告業務。後來很多年我都一直認為,以我這樣簡單的心性面對這個複雜的社會,在最初的時候能遇到她,是一種天大的幸運。

她為生活委屈夢想,卻給了我堅守的小天地。

那些對你好的人,你還記得嗎


我們成了朋友,有時我也會跟著她去跑廣告,看她面對各等客戶如何地遊刃有餘。如果她做了好吃的,也會喊我去吃一頓。

熟了,才知道她只有初中文化。由於家貧,十幾歲就去城裡打工了,做過很多工作,也在某純文學雜誌社做過臨時編務——那段日子她離夢想很近,但離生活離房子車子很遠。於是,只能離開。

後來讀了她的小說,驚異於她的堅毅和天賦——一個成長年月里根本讀不了幾本書的農村女孩,把滿足於基礎生活剩餘的錢幾乎都買了書。

她的文字精緻精練,閱讀量加上天賦,讓她長出了最好的翅膀。

紙媒風光的那些年,在略略研究了一些雜誌文風后,我和她一同離開了那家名不符實的雜誌社,做了自由撰稿人。


那些對你好的人,你還記得嗎



在距離她家約100米的地方,我租了套小房子。

那時她也並不寬裕,我們開始用同樣的方式為生活拼搏。

上午互不打擾,各自在家碼字,而中午大多時間我會去她家吃飯。下午或者繼續碼字或者一起逛街,亦或去附近的小公園散步。而每一個黃昏時分,我們都要去一趟菜市場。

她熱衷廚藝,從廚房到書房,轉換得遊刃有餘——文章超凡脫俗,日子一團煙火。

我知道很多寫字的女子骨子裡都敏感,過度細膩,容易把人生代入到文字裡。她從來不,她從來心頭清澈。

那些對你好的人,你還記得嗎


離職後的她,依然留著短髮,穿寬大的袍子,只是煙抽得厲害,練就了一手打字一手抽菸的功夫,我一度笑她“一陽指”。

當時我們共用一個小信箱,每隔兩天信箱開一次,樣刊和稿費單嘩啦嘩啦落一小堆——為了省事兒,我倆都把印章給了郵遞員。

那是一段愜意到飛起的好時光,她甚至花了好多天的時間,一針一線純手工給我縫製了一件棉布旗袍:

風輕雲淡的藍色,傳統經典款式,腰身適當,開叉僅到膝蓋處……

她說我閒散氣太足,要偶爾穿穿彰顯女人味的衣服,稍稍約束一下性子裡的大大咧咧。

計算不出那是多少綿密的針線,我只知道除了外婆,她是唯一給我手工縫製過衣服的女人。那種情景讓我覺得,我會在她身邊待一輩子……

然而,幾年後,因為一段失敗的感情,我離開了那座城市,離開了她。那麼薄情而決絕。可當時的我就那麼做了。


剛開始聯繫倒也頻繁,但時空的距離還是把我們曾經親密無間的情感放緩了。

等我從那個錯誤中醒悟過來,剛好鄭州一家雜誌社邀請我去當編輯。從此,在地理位置上和她相隔越發遙遠,只是經常在QQ上互動,看她的文章依然滿天飛。

2017年和2019年的秋天,我去瀋陽開過兩次筆會,議程結束後都轉道去看了她。

她去機場接我。短髮,寬袍子;新的大房子,以及家裡新換的電腦;廚藝越發精進——時光在她身上幾乎沒有留下任何痕跡。

彼時的她已然迴歸了純文學領域:寫了多部長篇,出了書,賣了電視劇版權……

這個行業裡,她已經成了厲害角色;但對我來說,她什麼都沒變,還是那個江湖氣的女子,相處的所有日子,顧惜我照顧我包容我的那個女子。

雖然周遭環境已經完全不同,但她還是她,站在她的氣息裡,我就覺得安心。


那些對你好的人,你還記得嗎



事情的急轉是在2018年,我失去了最愛的父親。整整沉鬱了大半年之後,終於平靜下來的我,卻發現聯繫不上她了。電話、QQ各種聯絡方式都在,但任何一種都沒了迴應。

一直不甘心的我,在反反覆覆持續向她發出各種信號均未果之後,終於慢慢明白:我一個人淪陷在喪父之痛的日子裡,有什麼事情真的發生了,這件事讓我……失去了她。

我太知道她愛憎分明的性子,知道她做出一個決定後便不再回頭的決絕。

我沒有再找她。

失去了她,卻連為什麼都不知道。心中無限酸楚。


再後來,只能在媒體上看到她的名字了。由她的書改編的電視劇,一部部火起來……

看到她越來越好,欣慰。想想她竟成了我的陌生人,難過。

一晃2年。

2019年入春不久,在一個瞭解我跟她曾有過怎樣親密關係的作者——桑的微信朋友圈裡,我無意中看到一個十八九歲的女孩子的照片,青春明媚,五官清秀,氣質乾淨。

桑說,那就是她的女兒——當年叫我叔叔的那個柔軟粘人的小女娃,我已經完全認不出來了。

毫無防備,眼淚一下就出來了,快到不能自已。到底沒忍住,跟桑說,我好想她啊……


"


那些對你好的人,你還記得嗎


那日見她的時候,她正以一種慵懶的姿態坐在椅子上,指間有一支燃了一半的香菸,睥睨一切的眼神,正在跟我們領導“訓話”。

她著一身黑色棉麻質地寬大的袍子,光腳穿一雙黑色魚嘴鞋,皮膚很白,留細密板寸,這讓素不相識的我覺得她自帶不好相處的氣質。

再看那領導,說話間一直俯首哈腰,態度好得一塌糊塗。


那些對你好的人,你還記得嗎



我暗自吃驚。那是2017年的夏天,鑑於對文學的熱愛,我應聘到了一家週刊社做編輯。見過那雜誌,大開本,厚度尚可,售價低廉,但裡面有我喜歡的情感欄目。

起初心裡很高興,但很快就發現高興得早了點兒。沒幾天,領導就找我談話:寫稿編稿都是次要的,單位所有責編真正的工作是——跑,廣,告!

我懵了,才知道是一份純廣告性質的投遞雜誌,真有些說不出來的不甘心,想立即辭職,可一時半會兒也找不到更合適的工作。

結果沒兩天,她就去找領導談了,為了我——她說廣告固然重要,但雜誌若做得亂七八糟誰還會看你廣告?好比商場賣東西的,隨便堆那裡也能賣得好,誰又會花大價錢裝修專櫃!

那些對你好的人,你還記得嗎


知道後,我驚訝也感動。於是那天下班的時候,我逮了個空兒,在走出大樓後追上她,當面向她道謝。

她笑,說一塊兒走走吧。

路上她告訴我,她看過我簡歷裡的文章,很喜歡。我才知道她也寫東西,是那種當時對我來說有相當高度的純文學。在正規文學雜誌發中長篇小說,是我當時想都不敢想的。

當即對她敬慕起來。

她哈哈一笑說,其實,我想幫你說句話是因為……對,因為我和她弟弟重名,除了姓氏,後面兩個字完全一樣。

一聽到有人喊你名字,心裡就軟了——她說,這種東西就叫緣分吧。


那些對你好的人,你還記得嗎



而她選擇來這個雜誌社的原因正跟我相反。

當時的純文學稿費很低,不能用來當職業過日子,那年她28歲,女兒一歲半,他們夫妻倆家境都一般,要在這個城市活下去,只能找個可以有高收入的地方一起打拼。

當然我也知道了領導對她言聽計從的原因——她的廣告業績幾乎佔了總量的一半——誰有業績誰是爺,她幾乎可以隨心所欲了。

而就為這小小的巧合,她幫我留了下來,並且免去跑廣告業務。後來很多年我都一直認為,以我這樣簡單的心性面對這個複雜的社會,在最初的時候能遇到她,是一種天大的幸運。

她為生活委屈夢想,卻給了我堅守的小天地。

那些對你好的人,你還記得嗎


我們成了朋友,有時我也會跟著她去跑廣告,看她面對各等客戶如何地遊刃有餘。如果她做了好吃的,也會喊我去吃一頓。

熟了,才知道她只有初中文化。由於家貧,十幾歲就去城裡打工了,做過很多工作,也在某純文學雜誌社做過臨時編務——那段日子她離夢想很近,但離生活離房子車子很遠。於是,只能離開。

後來讀了她的小說,驚異於她的堅毅和天賦——一個成長年月里根本讀不了幾本書的農村女孩,把滿足於基礎生活剩餘的錢幾乎都買了書。

她的文字精緻精練,閱讀量加上天賦,讓她長出了最好的翅膀。

紙媒風光的那些年,在略略研究了一些雜誌文風后,我和她一同離開了那家名不符實的雜誌社,做了自由撰稿人。


那些對你好的人,你還記得嗎



在距離她家約100米的地方,我租了套小房子。

那時她也並不寬裕,我們開始用同樣的方式為生活拼搏。

上午互不打擾,各自在家碼字,而中午大多時間我會去她家吃飯。下午或者繼續碼字或者一起逛街,亦或去附近的小公園散步。而每一個黃昏時分,我們都要去一趟菜市場。

她熱衷廚藝,從廚房到書房,轉換得遊刃有餘——文章超凡脫俗,日子一團煙火。

我知道很多寫字的女子骨子裡都敏感,過度細膩,容易把人生代入到文字裡。她從來不,她從來心頭清澈。

那些對你好的人,你還記得嗎


離職後的她,依然留著短髮,穿寬大的袍子,只是煙抽得厲害,練就了一手打字一手抽菸的功夫,我一度笑她“一陽指”。

當時我們共用一個小信箱,每隔兩天信箱開一次,樣刊和稿費單嘩啦嘩啦落一小堆——為了省事兒,我倆都把印章給了郵遞員。

那是一段愜意到飛起的好時光,她甚至花了好多天的時間,一針一線純手工給我縫製了一件棉布旗袍:

風輕雲淡的藍色,傳統經典款式,腰身適當,開叉僅到膝蓋處……

她說我閒散氣太足,要偶爾穿穿彰顯女人味的衣服,稍稍約束一下性子裡的大大咧咧。

計算不出那是多少綿密的針線,我只知道除了外婆,她是唯一給我手工縫製過衣服的女人。那種情景讓我覺得,我會在她身邊待一輩子……

然而,幾年後,因為一段失敗的感情,我離開了那座城市,離開了她。那麼薄情而決絕。可當時的我就那麼做了。


剛開始聯繫倒也頻繁,但時空的距離還是把我們曾經親密無間的情感放緩了。

等我從那個錯誤中醒悟過來,剛好鄭州一家雜誌社邀請我去當編輯。從此,在地理位置上和她相隔越發遙遠,只是經常在QQ上互動,看她的文章依然滿天飛。

2017年和2019年的秋天,我去瀋陽開過兩次筆會,議程結束後都轉道去看了她。

她去機場接我。短髮,寬袍子;新的大房子,以及家裡新換的電腦;廚藝越發精進——時光在她身上幾乎沒有留下任何痕跡。

彼時的她已然迴歸了純文學領域:寫了多部長篇,出了書,賣了電視劇版權……

這個行業裡,她已經成了厲害角色;但對我來說,她什麼都沒變,還是那個江湖氣的女子,相處的所有日子,顧惜我照顧我包容我的那個女子。

雖然周遭環境已經完全不同,但她還是她,站在她的氣息裡,我就覺得安心。


那些對你好的人,你還記得嗎



事情的急轉是在2018年,我失去了最愛的父親。整整沉鬱了大半年之後,終於平靜下來的我,卻發現聯繫不上她了。電話、QQ各種聯絡方式都在,但任何一種都沒了迴應。

一直不甘心的我,在反反覆覆持續向她發出各種信號均未果之後,終於慢慢明白:我一個人淪陷在喪父之痛的日子裡,有什麼事情真的發生了,這件事讓我……失去了她。

我太知道她愛憎分明的性子,知道她做出一個決定後便不再回頭的決絕。

我沒有再找她。

失去了她,卻連為什麼都不知道。心中無限酸楚。


再後來,只能在媒體上看到她的名字了。由她的書改編的電視劇,一部部火起來……

看到她越來越好,欣慰。想想她竟成了我的陌生人,難過。

一晃2年。

2019年入春不久,在一個瞭解我跟她曾有過怎樣親密關係的作者——桑的微信朋友圈裡,我無意中看到一個十八九歲的女孩子的照片,青春明媚,五官清秀,氣質乾淨。

桑說,那就是她的女兒——當年叫我叔叔的那個柔軟粘人的小女娃,我已經完全認不出來了。

毫無防備,眼淚一下就出來了,快到不能自已。到底沒忍住,跟桑說,我好想她啊……


那些對你好的人,你還記得嗎



幾個小時後,微信有加好友提示。我知道是桑告訴了她。

通過驗證。然後……我根本不知道該說什麼。

還是她先說了,說當年她遇到一些事,患上輕度抑鬱;又有誰說了我什麼,不太好的話吧,她計較了。她沒說具體,我也沒問,那都不重要了。

她說,都過去了。

是啊,重要的是我又找到了她,此時的她在大洋彼岸,陪女兒讀書。

這是我第一次切身體會到什麼叫失而復得。我幸福得自己根本兜不住,便在午飯時跟一起吃飯的同事分享了。

同事中一個新來單位不久的女孩有些不解,說那麼多年了,你真有那麼在意嗎?

是的,我在意。

那些年,如果是我對她付出更多的好,更多的愛護,更多的包容和幫助,那麼我們散了,可能也就真的散了。

但她不同,我們一起的所有時間裡,都是她對我的好,為我付出和出頭……

你可以忘記自己對誰好過,但又怎能忘記對自己好的人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